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姜寨屬於什麼文化

姜寨屬於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12-26 04:09:04

A.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有哪些建築特點

姜寨遺址堆積豐富,延續時間長,從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類型,持續有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最上層還有陝西龍山文化的遺存,前後達2000多年。遺址的最下層,遺存保存非常完好,清理出房屋基址120座,有方形的和圓形的,有地穴式和半地穴式的;灶坑261個,有坑穴式的、有地面式的,還有灶台式;窖穴297個,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這些坑穴當初大部分是作為臨時儲藏東西的地下倉庫挖建的,所以大部分都比較規整,少數是倒垃圾廢物的灰坑;窯址3處和制陶作坊一處;在這里還發現了其他地方罕見的牲畜圈欄和牲畜夜宿場各2處;在居住區內發現多段零星的道路,有的是用料僵石鋪墊的,有的是用紅燒土鋪墊的,也有的是人工踩踏形成的,保存最長的一段長53.3米;在居住區內外,共清理墓葬380座。

B. 在中國著名的文化遺址中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是什麼遺址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眾多。

不完全統計有華南的洞穴遺址、貝丘遺址、華北的磁山文化、華中的彭頭山文化(見彭頭山遺址)、半坡文化遺址、姜寨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

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石家河文化遺址、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等。

現著重列舉如下:

1、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

地點在春灣鎮高村牛窿洞,陂面鎮紫雲岩、赤豹岩,石望鄉馬腰岩,春城鎮崩石埇、舊石角,馬水鄉蛤窿洞。

這7個石灰岩洞穴均發現遺存有劍齒象、納馬象、犀牛、熊、鹿、野豬、豪豬、豬獾、牛、羊、鼬等動物的牙及骨化石、燒骨和螺殼等,在舊石角洞穴還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繩紋夾砂粗陶7件。

但未發現人類使用的工具,還未能足以證實是古人類居住的文化遺址。有待今後發掘,進一步弄清其文化內涵,然後再作確切結論。

2、彭頭山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大坪鄉平原中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頭山遺址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 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彭頭山遺址的文化面貌與以往所發掘過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為彭頭山文化。

3、姜寨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姜寨遺址,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遺址上。

姜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民北路,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

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區文化館合作,由鞏啟明等主持進行11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1.658萬平方米,是迄今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

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或稱西王村類型)。

4、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

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於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5、平糧台古城遺址(新石器時代末期)

平糧台古城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城址。位於河南省 淮陽縣東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糧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發掘出土進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陳風宛丘》以及《東門之枌》、《爾雅註疏》、《晉書》中均有記載。根據史書記載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糧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

這座古城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留最好,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國家的起源、早期奴隸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C. 西部地區的名勝古跡

1、兵馬俑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園,也稱驪山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其規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內涵之豐富,為歷代帝王陵墓之冠。

2、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坐落於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

3、塔爾寺

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塔爾寺院依山勢建築,由眾多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等組成,布局嚴謹,建築巍峨,金碧輝煌,氣勢恢宏,是我國著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

4、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

5、林芝巨柏林

巨柏,又稱雅魯藏布江柏木,特產於雅魯藏布江和尼洋河下游海拔3000米~3400米的沿江河谷里,藏語又稱為「桂辛秀巴」。林芝地區八一鎮東南方10多千米處的巴結鄉有一片巨柏保護點,這也是西藏兩個古柏保護點之一,塔形的樹冠以及挺撥的樹干十分惹眼。

D. 姜寨遺址在中國地圖的哪裡

寨遺址位於中國西北部陝西省的臨潼縣,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年代為距今6400~6600年。
姜寨遺址發現於1972年,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姜寨遺址是一處與西安半坡遺址同時期的原始社會部落遺址,遺址內存在有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遺存。出土有石器、陶器、銅器、骨角器、蚌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1萬余件。陶器紋飾中的「蛙圖」,被稱為中華始祖女媧時代的「圖騰」。此外,在遺址內仰韶文化層中還首次出土了黃銅片。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對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也有著重要價值。
姜寨遺址是迄今為止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它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社會形態、生產技術、婚姻制度、文化藝術、墓葬習俗和意識形態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E. 姜寨聚落遺址與良渚文化遺址有什麼變化為什麼

沒有變化。良渚遺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良渚街道境內,地處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姜寨遺址,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遺址上。沒有任何變化,始終維持原貌。

F. 羌寨的介紹

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我國唯一的羌族人民聚居的自治州,在這片孕育出九寨溝、四姑娘山的美麗畫境之地,一座座古樸典雅的羌寨猶如一顆顆寶石點綴其間。羌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原聚居於甘肅、青海一帶,後來逐漸遷往岷江上游地區,現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壩州的理縣、汶川、茂縣一帶。位於阿壩州理縣境內的桃坪羌寨,是最具羌族風情的民寨之一。

G. 姜寨遺址的史前建築總體布局是怎樣的

陝西臨潼附近姜寨村史前時代聚落遺址,也是近年來所發現的一處很有價值的史前文化遺址。這個遺址的文化層,也屬仰韶文化期。這個遺址總面積達2萬5千平方米。在已經發掘的1萬7千平方米中,已顯露出的房屋基址有一百餘座,還發現有大量的窖穴、墓葬等,它們所反映出的史前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形態,從建築形態來說與半坡的(建築)形態相仿,但從總體布局來說,則更為完整而且典型。整個居住區的北、東、南三面,被一條壕溝所圍,西南端有一條河流。壕溝的東邊及南邊是集中的墓葬區。居住區內四面都分布著許多大、中、小型的房屋。更有意義的是這個居住區的布局,它們的房屋的門都向著居住區的中心開設的。居住區的中央,有一塊大空地(廣場),還有兩片可能是作為牲畜超大型夜宿場的地方。據考證,所有的房屋幾乎都是住人的,每座房屋的室內都設有火塘(灶炕)。大部分房屋形式是半穴居式的,也有少量的是平地建造的房屋。小型的房屋面積約15平方米左右。這種小型房屋也有方形、圓形兩種,可住三至四口人。中型的房屋可住六至八口人。而大型的房屋在整個聚落中只有五座,每座面積約100平方米,若住人,則可容二十餘口人。但這估計不是一個「家」,而可能是老者殘疾者居住的,並有集體的「公共建築」的功能,可在此議事、節慶等活動。從布局(見圖)明顯地可以看出,房屋分為五大組,每組一座大房子。大房子的門也朝向廣場的中心。這里可以看出他們的氏族社會的結構形態已很完善。根據考古學家和民族學家分析,這個聚落遺址的大、中、小型房屋是有不同功能的。小型房屋是作為母系社會中一個家庭里成年女子過對偶生活的住房,好比如今新結婚住的「鴛鴦樓」、一室戶差不多。不過這種家庭在史前時期還只是一個生活上的單元,而在生產和經濟上還不是獨立的,他們僅保存有少量的分配給的儲糧,所以他們沒有獨立的窖穴。中型房屋是供一個家庭使用的,族長是女性,帶領著老人、未成年人的孩子住在一起,好比今天的三代之家。屋內除了灶炕外,還有一處地方用來作為舉行會議節慶活動的空間,這也好比我國民居中的堂屋差不多。室內睡覺的床位往往分成左右兩半,分布在人口兩側,可能是因男女分睡的要求而設置的。在家族中供對偶家庭使用的小房子都圍繞著家族房子布置。大型房屋供整個氏族使用,如上所說,除了有一部分類似集體宿舍那樣的房間,供孤老、殘疾人使用外,大部分的空間供整個氏族集會、議事、慶祝活動。這個已發掘出來的姜寨史前聚落遺址,有五個氏族聚居,他們有共同的陶窯、畜欄、窟穴、墓地。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在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由游牧過渡到農業社會。土生土長,世代相承,顯現著中華民族的社會文化。

姜寨遺址史前建築

H. 母系氏族的文化遺址

陝西臨潼姜寨第一期文化遺存屬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的村落布局清楚,保存完整,是典型的氏族村落遺址。通過姜寨發掘報告的詳盡介紹,以及作者的深入分析,重現了一幅古老而真實的氏族生活圖景,也使我們得以了解母系氏族社會的組織結構⑨。
姜寨原始村落的整體布局,可分為居住區、燒制陶器的窯場和墓地三部分。居住區位於村落中央,周圍有壕溝環繞。村東壕溝外即是墓地。窯場范圍不大,位於臨河的岸邊。生活區、生產區和墓地連接在一起,是姜寨村落的顯著特點。
居住區周圍的壕溝分為三段,規模較小,圍溝內側每隔一定距離設置一座小房子作為哨所,以加強防禦能力。村落東部有供村民出入的兩個寨門,但因門內房屋密集,加之出門即是3片墓地,所以不大可能是重要的通道。從村落的總體布局推斷,經常出入的正門應設在西南邊。那裡有30米寬的通道,也沒有什麼建築遺跡,出去就是臨河岸邊。人們取水,驅趕牲畜飲水或到河裡捕撈魚蝦都很方便。制陶坯的作坊和燒制陶器的窯場也在附近。人們制坯、燒窯、用水都十分便利。居住區內房屋布局的最大特點就是圍成圓圈:北邊的房屋門朝南開,東邊的房屋門朝西開,西邊和南邊的房屋門則分別朝東和朝北開。總之,四周房屋的門都朝向中央。一個空曠的廣場,面積有5000平方米左右。就其地勢而言,廣場周圍略高,中央逐漸低平,有人們踩踏過的土路面。廣場西邊有兩片是牲畜夜宿場。
在姜寨第一期的村落遺址中發現完整和比較完整的房子120座,灶坑261個(包括零星的灶坑)。圓圈狀布局的房屋建築群由大、中、小型三種房子組成5個單元。每個單元均由小型房子圍繞著大、中型房子組成。整個村落內房屋布局井然,可見氏族紐帶的聯系相當牢固。
小型房屋,數量最多,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多為半地穴式,少數為平地起建的。室內面積一般為15平方米左右,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僅8—9平方米。門內正中有一個灶坑,兼作炊事和取暖之用。
第14號房子,方形,半地穴式。面積為14.9平方米。門向朝西略偏北。有斜坡門道,寬0.6米,僅容一人出入。進門正中有帶灶圈的灶坑一個,淺圓形穴。房內南邊的前半部基本上擺滿了各種日常用物,計有陶盆2件、陶缽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鏟2件、石磨棒2件、石球2個;骨魚叉2件、骨鏃、骨笄各1件,還有裝飾品。在一件弦紋罐中還藏著朽爛的糧食。房子的北邊已被破壞,僅在灶坑旁發現一件陶器。由此不難判斷,室內剩下的較大空地就只有北邊寬1.5米左右的一塊地方,最多隻能容三四個人睡卧之用。
第46號房子,半地穴式,正方形,面積近10平方米。門向南,有斜坡門道,並有門檻和門棚設施。門道很窄,寬僅0.5米,能容一人出入。門內有淺穴灶坑一個。室內東部及西南角的居住面上放置著大量的生活用具,計有尖底瓶4件,陶缽4件,陶罐5件,陶盆、陶瓮各1件。另在門檻東側放置有平光石頭一塊,室內東側有土墩兩個。除去這些生活用具所佔的面積,室內剩下的面積便只有西側及靠後的約3—4平方米的一塊地方,充其量也只能居住三四個人。
其它凡屬因火燒毀而倖存室內擺設的小型房子大多如此。從這些房子內的用物放置情況看,它們都是住人的居室。通常是一邊放什物,一邊睡人。在小型房子內居住的應是以女方為主所組成的對偶家庭及女方幼小的子女。對偶家庭的基礎是男女雙方或長或短時間的結合。它是一個生活單位,但不是一個生產單位。這樣它就不能完全獨立,必定要同一個較大的家庭組織——家族(即本文所稱的母系親族)聯系在一起,並成為其組成部分。
中型房屋,面積一般在20—40平方米左右。房屋方形,半地穴式,和小型房屋一樣有灶坑,屋內放有許多什物,不但可以住宿,也可以在裡面做飯。中型房屋和小型房屋的不同之處有二點:一是睡覺的地方比較寬敞,能住下遠比對偶家庭人數為多的人;二是床位往往分為左右兩半,不像小型房子多在一邊。
第36號房子,方形,半地穴式。門向東,面積40平方米左右。門道呈斜坡狀,無門檻,門道入口處有石頭3塊。門內有3個坑組成的連通灶,灶之間火道相通,規模較大。連通灶兩側各有高出居住面10厘米的土台(土床),面積皆在5平方米左右。根據室內的土床大小,估計可睡七八個人或十來個人。
第29號房子,方形,半地穴式。門向西,面積24平方米左右。屋內有淺穴灶坑一個。室內西南部及門檻附近放置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多件,計有石斧、石核、尖狀器、石球各1件,砥石2件,陶罐5件,陶缽5件,陶瓮和陶器座各1件,還有石墩1塊。這樣,房內留下左右兩片不大的空地,大約各可睡四五個人,全室能住七八個人。
中型房子在村落的東、南、西、北部都有分布,如第17號房子和第29號房子建在北部,第36號房子建在西部,第111號房子建在南部等。而他們的周圍都有一些小房子。看樣子像是由一座中型房子和若干小房子組成一個單元,居住著由若干個對偶家庭所組成的一個母系家族。大型房屋,整個村落內基本上同時存在的一共有5座,除北部兩座外,東、南、西部各有一座。大型房屋遠較中小型房屋為大(如第1號房子有124平方米)。大型房屋的平面均呈方形,有門道、灶坑和灶台,灶坑都是大型連通灶。室內面積遠較中小型房屋為大,灶坑兩旁都有低平的土床,面積因房屋的大小而異,約10至18平方米不等,這樣一所房屋內可住二三十人。由於房屋較大,床位後面有很大一片空地,除了一些必要的擺設外,還可以容納較多的人集會議事,舉行節日慶祝活動和宗教儀式等。居住在大型房子里的可能是氏族首領所在的家族成員或是氏族內的老年人和未成年者。
姜寨原始村落內分別由大、中、小型房屋組成的5 個單元,很可能是5個母系氏族。東組位於居住區的東邊,門向都朝西。北組在居住區北邊,門向都朝南,個別略偏東。西北組位於居住區的西北,門朝東南,有個別的門朝正南。西組房屋位於居住區的西邊,門朝東,有個別的門朝東北。南組房屋居南,門朝北,有個別的門朝西北。每兩組之間,有的隔著比較大的空間,西組和南組之間就是如此。有的顯然靠的比較近,但是門向不同,所以組間的界限還是比較清楚的,每組房屋的數目若以保存較好的東組和北組各有22座為標准,其它各組大體都在20 座左右。可見布局很有規律。
每組之中,大型房屋一座,中型房屋至少兩座,余者為小型房屋。按大房子住20人左右,中型房子住10人左右,小型房子住三四人推算,每組房屋所住總人數應為90—110人。因為實行女方居住的婚姻制度,所以有將近20人(與小房子數目相等)是外氏族的男子,同樣本氏族男子到另氏族居住。這樣,5個氏族的人口總數可能有500人左右,也就是整個姜寨第一期文化村落的人口數字。
依據5座大型房屋的興建過程分析,它們分屬兩個胞族,即:東組、北組、西北組為一個胞族,南組、西組為一個胞族。這從東組和南組大房子均遭損壞,又經重建,使用時間較長,可以得到印證。東組第1號大房子之下還壓有第141號大房子。第141號房子是第1號房子的前身,說明兩座大房子長期為一個氏族使用。這種情況也可作為東組氏族的一種標志。南組第103號大房子的正前方5米處,在地層較深的位置還有142號大房子,門向朝北,規模宏大,第142號房子應是第103號房子的前身,而且都為南組氏族所使用。由此可以得知,第141和第142號房子是整個村落中最早的兩座大房子,為東組和南組最初的兩個氏族所使用。這兩個氏族互相通婚,成為一個通婚組。以後隨著人口的增長,東組氏族派生出北組和西北組兩個女兒氏族,南組氏族派生出西組一個女兒氏族。這樣,由東組氏族和南組氏族各自加上派生氏族,形成了以東組氏族為代表的胞族和以南組氏族為代表的胞族。比胞族更高的社會組織應是部落。一個部落往往由兩個胞族組成。姜寨一期文化村落中的兩胞族,隨著社會的發展很自然的會組成一個部落。
陝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也是一處典型的氏族村落⑩總面積約5 萬平方米,包括居住區、制陶窯場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區的周圍有一條深、寬各五六米的壕溝,它很可能也是防禦設施,溝北邊是氏族公共墓地,東邊是窯場。在居住區和溝外的空地上,分布著多種形式的窖穴,當是氏族的公共倉庫。居住區內已發現四五十座房屋,布局頗有條理。在居住區的中央,有一座規模很大的長方形房屋,面積近160 平方米,坐北朝南。屋內有4 根柱子,後邊兩柱南北軸線及東西軸線均設隔牆,將後部辟為3 間。大房子被分隔成若干居室,便於利用。前半間面積最大,有大型火塘,很可能是氏族集會、共餐的場所,也是氏族首領等老年婦女以及未成年者的住處。後半部分的3 間,則是老年男子的居室。大房子周圍環繞的小房子,空間狹窄,但是有火塘,可供取暖、照明、燒水之用。火塘側旁西部或西北部地面多偏高,且有光滑的硬面,估計是供人睡眠的地方。半坡氏族村落的形態與姜寨氏族村落極其相似,使我們對母系氏族社會的認識更為深刻。
陝西華縣元君廟遺址⑾,尚保存一片基本完整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墓地,為探索母系氏族社會制度提供了系統的資料。元君廟墓地共發現墓葬57 座,其中45 座墓葬可分為6 排。墓區的整體布局有一定規律。死者均無葬具。葬坑皆為豎穴墓。隨葬物品僅是最簡單的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各墓多隨葬陶質炊器、盛器及水器,用骨、蚌料製作的裝飾品,勞動工具的數量及品種都不多。有的墓即使隨葬陶器較多,也往往仍伴有勞動工具,說明墓主人並未脫離生產活動。可見死者生前所處的經濟地位大致是平等的。屍體或遺骨均按仰身直肢放置,頭向西,隨葬品皆擺放於墓穴東部。埋葬方式的一致,反映死者生前的共同信仰和傳統習俗。
元君廟墓地的年代和所屬文化范疇大體一致,墓區分為甲、乙兩部分,合葬墓多見,上述事實清楚反映當時存在部落、氏族和親族的社會結構。
元君廟甲、乙墓區同時期的死者被葬在各自的墓區。葬在甲、乙墓區的死者生前分別屬於由不同血緣紐帶維系的氏族。通常,凡是存在氏族的地方必定會有部落。元君廟的兩個氏族應屬互婚關系,進而聯合成部落,自在情理之中。兩個氏族的墓地毗鄰,二者亦當屬近親范疇,很可能是自同一母親氏族內分離出的兩個女兒氏族。
元君廟墓地中,有28座合葬墓。在18座長輩帶著晚輩的合葬墓中,3座墓是成年婦女與小孩的合葬墓,15 座是異性成年與小孩的合葬墓。大多數合葬墓內的成年人中,既有女性,也有男性。由此可以推斷,元君廟氏族存在著小於氏族的親族單位。以合葬墓為代表的小於氏族的親族,由不同輩份的成員組成,有的甚至還可以確指至少包含三代人。
親族成員之間的關系較氏族成員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所以,他們不僅葬於氏族的墓區,還合葬於同一墓穴。
已經確定的18座長輩連帶晚輩的不同輩份成員的合葬墓,占元君廟部落墓地查明性別、年齡的25座合葬墓的72%,也相當於全部28座合葬墓的64.3%。由此可見,不同輩份成員合葬墓是元君廟部落的通行葬制。可知親族已成為氏族內普遍存在的基層組織單位。元君廟墓地的同性成年人和小孩合葬墓,以及包括異性成年不同輩分的合葬墓,清楚反映親族的世系是按女方計算的。
墓420,是母親和她的兩個女孩的合葬墓。兩女孩分別隨葬骨笄、骨珠和蚌飾。母親死在兩女兒之後,入葬之時,特地將女兒骨殖遷出,使母女3人合穴。這座合葬墓明確顯示,子女隨從母親。生前如此,死後也是如此。
墓457,合葬3人。一個30—35歲成年女性為一次葬,一個15—17歲年輕女子及另一個30—35歲成年女性皆為二次葬。一次葬的成年女性隨葬4件缽和弦紋罐、繩紋罐、小口尖底瓶各1件。二次葬的成年女性隨葬3件缽和1件碗,還有骨笄、骨珠、骨針、蚌刀各1件。年輕女子的隨葬品最少,只有1件缽。這是兩個女性長輩和她們的同性晚輩合葬墓。兩個女性長輩的身份均高於年輕女子。據對元君廟194個體的人骨鑒定,20—40歲之間死亡的人最多,計106人,占統計總數的54.6%強。只有25人能活到40—50歲,僅占總數的12.8%。當時沒有一個人能活到60歲。老年人見多識廣,深知本族的習俗和傳統,又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生產知識,對親族的貢獻很大,非諸多早逝者可比,自然在親族中佔有較高地位。
墓穴結構的差異,隨葬品的多寡,也反映婦女和老年男子社會地位高於一般男子。
元君廟墓葬,皆為土坑豎穴墓,結構一般比較簡單。但墓457,具有二層台。墓內埋葬兩個成年婦女和一個年輕女子。
墓429,是一座用紅燒土塊鋪砌墓底的土坑豎穴墓。內葬兩個少女,其中一人前額塗有大片紅色顏料,其耳旁頭頂處發現骨珠785 顆。
墓458,也是一座帶二層台的土坑豎穴墓。二層台上鋪砌石塊,環繞墓主人,形若石槨。內葬一位50 歲左右男性老人。
這3 座結構特殊的墓葬,墓主人為女性,或男性老人,當不是偶然的現象,它反映婦女和老年男性的社會地位較高。
元君廟墓地埋葬的婦女擁有的隨葬品普遍多於男性。女性單人墓及母子合葬墓共10座,隨葬3件陶器的墓僅一座,只佔總數的1/10;隨葬6件或更多陶器的墓有9座,所佔比例高達9/10。男性單人墓及合葬墓10座,隨葬6件陶器以上的墓只有4座,占總數的4/10;隨葬6件以下陶器的墓6座,占總數的6/10。在女性單人墓及母子合葬墓中,有兩座墓的隨葬品在12件以上,墓420更多,達21件。而男性單人葬及合葬墓中,卻沒有一座墓隨葬陶器超過12件。而且還有兩座墓的隨葬陶器不足3件。顯而易見,這是女性社會地位一般高於男性的反映。
墓458,墓主人是一位年齡50歲左右的男性老人,隨葬陶器6件。墓449,兩位墓主人也是50歲左右的男性老者,隨葬陶器6件。男性單人墓和男性合葬墓隨葬陶器一般較少,個別隨葬陶器較多的墓葬,墓主人又是老年男性,恰好反映男性老人居尊的地位。
某些女孩獲得成人待遇,也說明婦女的地位較高。佩飾骨笄、骨珠是成年女性的裝束。但是,墓405內,一個10歲左右的女孩,隨葬骨笄、骨珠及蚌刀;墓429內,一個10歲左右的女孩隨葬骨珠,並與另一女孩享受鋪砌紅燒土墓底的成人待遇;墓420的兩個女孩也都在10歲左右,亦隨葬骨笄、骨珠和蚌飾。半坡遺址,墓152的女孩隨葬品非常豐富,計陶器6件,包括3件缽,2件罐和1件小口尖底瓶;石珠69顆,石球3個和1件玉石耳墜。缽內有粟粒遺痕。不僅如此,墓內還設置木板製作的葬具。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墓地⑿也有為女孩隨葬骨珠的實例。但是元君廟、半坡和北首嶺三處,均未見男孩按成人待遇隨葬的例證。可見,女孩受到成人待遇並非偶然,它清楚反映,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存在著重女輕男的習俗。永寧納西族女子不出嫁,因為她們是傳宗續代的根種,還能經常招引外氏族男子為自己的氏族勞動。這當是母系氏族社會重女輕男的深刻的社會根源。考古發掘所獲的確鑿資料使這一觀點得到充分印證。
元君廟兩個氏族墓地共存於整個部落墓地之中,埋葬習俗也大體相同,這表明兩個氏族的信仰、文化、生活方式都是相同的,氏族聯盟——部落的結合也是十分牢固的。

I. 陝西境內原始社會的代表文化有哪些

1、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年代為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遺留下的村落遺址,已有6000-6700多年歷史。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

2、姜寨遺址,

中國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遺存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西安市臨潼區臨河北岸。1972~1979年發掘。發現半坡類型(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聚落遺跡。半坡類型的年代為公元前4600~前4400年。

(9)姜寨屬於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研究價值

因半坡遺址的發掘,而有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之名,與同時期確立的廟底溝類型並駕齊驅,推動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研究與發展,大面積揭露出半坡史前聚落的局部面貌,建立了遺址博物館,對聚落形態和中國原始社會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閱讀全文

與姜寨屬於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6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