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鶴峰有哪些文化歷史

鶴峰有哪些文化歷史

發布時間:2022-12-27 05:57:39

① 恩施鶴峰有什麼特色文化、小吃、牌類游戲(有一種非常有特色的牌,什麼「福綠壽」的)

哈哈 我就是鶴峰人 我告訴你恩施有很多號吃的:豆豉、柏楊豆乾、鳳頭姜、干土豆片、米豆腐等等,好玩的有雙扣玩牌。哈哈 還有土家族的女兒會、吊腳樓、擺手舞等等。好多的!

② 鶴峰縣屬於哪個市

鶴峰縣屬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鶴峰縣,隸屬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東南部,與湖南省毗鄰。總面積2868平方千米。鶴峰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涼夏熱、秋爽冬寒、雨熱同季、降水充沛、無霜期長。2020年末,鶴峰縣戶籍總人口216668人。

鶴峰是巴文化發祥地之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先後被定為國家一類老區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有國家級烈士陵園——滿山紅烈士陵園。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鶴峰縣退出貧困縣。2019年12月9日,鶴峰縣入選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名單。

歷史沿革:

1949年11月18日,鶴峰解放,同月25日,成立鶴峰縣人民政府,屬湖北省恩施地區行政公署,趙鶴巢任代理縣長。

1968年9月,成立鶴峰縣革命委員會。

1980年4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鶴峰土家族自治縣,屬恩施地區行政公署,同年5月,成立鶴峰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撤銷鶴峰縣革命委員會。

1983年8月19日,因設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撤銷鶴峰土家族自治縣,仍稱鶴峰縣,隸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③ 湖北民族風情介紹

湖北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有1個自治州、2個自治縣、12個民族鄉,20個民族村。在鄂西南民族自治地方聚居著土家、苗、侗、白、蒙古等少數民族,在其他地區還雜居著回、滿、蒙、維吾爾、土家、苗等少數民族。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450多萬,少數民族總人口200多萬,佔全省人口的1/20,國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1/6。湖北各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民族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
一、湖北民族文化資源
按照當下流行的分法,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這樣也可以把湖北的民族文化分為這兩大類。
(一)物質文化
1、早期人類遺址
湖北民族地區的早期人類遺址有「建始直立人」,經中科院和北京大學專家鑒定,其時代在120萬年至250萬年之間.「長陽人」時間大約20萬年左右。長陽果酒岩人類化石和利川人類化石都在5萬年前。
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與文物有巴東縣楠木園城背溪文化遺址、巴東縣官渡口大溪文化遺址、巴東楠木園李家灣大溪文化墓葬、巴東楠木園李家灣屈家嶺文化墓葬群、巴東雷家坪石家文化遺址,長陽縣西寺坪和桅桿坪大溪文化遺址、五峰縣長樂坪鎮月亮山村和漁洋關鎮橋河遺址等。夏商周時期的遺址有:長陽縣漁峽口鎮香爐石遺址、來鳳縣牛擺尾和吊水河遺址、長陽縣南岸坪商周遺址、巴東縣下溪口、雷家坪、舊縣坪、楠木園、紅高嶺、鄢家坪遺址、鶴峰劉家河遺址,建始縣的景陽河和恩施市的渾水河也有發現。
2、春秋戰國以後的遺址和文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址和文物有:巴東縣西??口戰國中期楚人墓、雷家坪戰國遺址,恩施市屯堡出土了銅鉦、銅釜、編鍾等青銅器,鶴峰縣鐵爐鄉出土銅鋮1件,來鳳縣出土釜1件,咸豐縣黃金洞等地出土編鍾6件,利川市建南發現銅釜1件,建始縣出土編鍾5件、銅鉦2件。兩漢至六朝時期發現的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長陽縣外村裡遺址上層文化為漢代遺物,器形有陶罐、盆等。長陽縣州衙坪遺址出土了筒瓦等繩紋瓦類。巴東野三關的故縣坪西漢遺址的遺物有陶器和板瓦等。據發掘簡報分析,漢至六朝時這里人類活動頻繁,後來一度衰落,至明清時又再度繁榮。[7]巴東縣桃符口遺址也出土過筒瓦和板瓦等遺物。長陽州衙坪漢代磚室墓葬出土了1件鐵斧、1枚銅印章和五銖錢幣。巴東縣發現了楠木園、王家屋、西??口、龍般河等數十處漢魏六朝墓葬。西??口共有10餘座漢魏六朝墓葬,出土的陶器有盆、盤、瓮,銅器有銅劍、銅壺、銅鏡,鐵器有鐵刀、鐵鐮、鐵鋸,瓷器有盤口壺、四系罐等。巴東龍船河雕樓包東漢墓葬發現的遺物有陶案、銅鏡、五銖錢、玻璃管、扣飾、骨珠、石斧和漆器。
秦漢以後,在清江流域發現一些崖葬墓,如利川市大王壩和蘭家寨等地發現了43個崖葬墓,恩施市月亮岩和三岔箱子崖葬墓,建始縣頭壩堰崖葬墓,咸豐縣甲馬池櫃子岩和黃金洞等處的懸棺葬,來鳳縣卯洞仙人洞崖葬墓等。
唐宋時期土家地區文物古跡:巴東縣桃符口遺址發現了板瓦、筒瓦和「熙寧重寶」錢幣。恩施旗峰壩唐宋遺址採集的遺物有罐、壺、碗等陶器。恩施州委大院宋代墓葬出土的遺物有銅鏡、瓷罐、漆杯、碗和石硯等。鶴峰縣鐵爐鄉朱家台宋代墓葬出土了鐵環和銅錢等。來鳳縣漫水宣撫堡採集的遺物有魚紋磚、簡瓦和板瓦等。這時期重要遺址是恩施市的舊州城遺址。
元明清時期的土司遺跡及墓碑石刻十分豐富。主要有唐崖土司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施南土司遺址等。此外,咸豐縣金峒土司發現了石柱、石刻、鐵箭鏃及「金峒安撫司」印1枚。宣恩縣貓兒堡石室墓葬曾經出土金泊50枚、銀碗2個和金銀器皿39件。來鳳縣百戶司鎮現存卯洞安撫司百戶向元伯墓及其碑文。鶴峰縣東陽灣仍存容美宣慰使田九峰及田九龍墓誌銘文。五峰縣紅魚坪漂水岩和謝家坪竹橋現存2座「漢土疆界碑」,
3、名勝古跡
湖北民族地區的名勝古跡主要有:武落鍾離山、仙佛寺、唐崖土司城遺址、百順橋碑、魚木寨、大水井古建築群落、柳州城、恩施歷史文化名城、恩施連珠塔、中武當、石通洞、嚴家祠堂、涼霧天主教堂等
4、吊腳樓
吊腳樓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名族主要居住形式。在鄂西南地區至今保留了許多古老的吊腳樓群,如宣恩的彭家寨,咸豐的官壩、劉家大院和王母洞吊腳樓群都很有名。
5、生產生活工具
千百年來,湖北少數民族充分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根據生產生活的需要,創制了類型繁多、經濟實用的各種工具,成為土家族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家族器具若按用途分,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文化用品、祭祀用具、戰爭武器、體育器材等六大類;若按材料分可分為:木製品、竹製品、石料用具、金屬器具、陶瓷器皿、絲棉織品、其他質地器具。這些生產生活工具既是人們的創造物,也是文化的載體。
6、民間工藝
湖北各族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工藝美術,它包括雕刻、織錦、挑花、刺綉、制陶、紡織、印染等多種門類。特別是來鳳河東一帶的織錦,利川的黃楊木雕、長陽的根雕和盆景很有名。
(二)非物質文化
1、民族語言
湖北個少數民族在歷史上都有自己的語言,在長期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多借用了漢語。現在,只有在來鳳河東有少數老人能講土家語詞彙,在宣恩小茅頗營還有少樹苗族能講苗語。
2、民間文學
湖北各族人民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神話有《巴務相》、《虎兒娃》、《佘氏婆婆》等;傳說中的優秀作品有《巴蔓子》、《清江的傳說》、《大悔寨》、《女兒寨》等;民間歌謠有勞動號子、生產歌、創世紀歌、哭嫁歌、喪鼓歌、情歌等等;敘事長詩有《吳幺姑》、《粱山伯與祝英台》等。還有童話、諺語、寓言、笑話等。
3、民間藝術
湖北民族民間表演藝術豐富多彩,包括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舞蹈有擺手舞、撒爾嗬、銅鈴舞、耍耍、地盤子、猴兒鼓等;戲劇有儺戲、南劇、燈戲、柳子戲、堂戲、皮影戲等;曲藝有長陽南曲、恩施揚琴、利川小曲、竹琴等。民間音樂也很發達,山歌、宗教音樂、儀式音樂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龍船調》、《黃四姐》以及長陽民歌文明遐邇。
4、體育游藝
湖北民族民間體育游藝生動活潑,多姿多彩,如競技體育搶花炮、打陀螺、蹺旱船等;健身活動如趕仗、趕毛狗、劃龍舟等;游戲如牽羊腸、打鐵、土地持拐棍等。
5、民間科技知識
湖北各族人民在長期認識自然的過程中,為了生存發展的需要,也積累了不少科技知識。如對動植物和天象的認識,建築技藝及其對生態美學、力學、光學的應用,染織業、陶瓷業、造紙業等對化學知識的探索和應用,造船、修橋、水車的製造對物理學等知識的應用,采礦和金屬製造對化學及其它學科的應用等等。民間醫葯特別發達,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民間醫葯都很有特色,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醫學理論、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
6、信仰禮儀和節日
在歷史進程中,湖北各民族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民間信仰禮儀,如在信仰方面表現出多神崇拜多種信仰的情況,既崇拜祖先、祭祀土王、信奉土老師,又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因此,存在多種宗教並存的局面;在節日方面有自己特有的節日,如「提前過年」、苗年、「四月八」、「端午節」、「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節」、「女兒會」等;在婚喪嫁娶也有自己的風俗,如老人死後跳喪,婚俗中的陪十姊妹;生產生活中的許多禁忌。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維護社會穩定和民眾的共同利益,民間還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習慣法,如「封山育林」、「保護秋收」、「打獵分配」等鄉規民約。在民間還形成了諸多禁忌,包括生產禁忌、生活禁忌、船上禁忌、商賈禁忌、堂屋禁忌、孕婦禁忌、產婦禁忌、年節禁忌等。
(三)湖北民族文化資源的社會評價
湖北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在全省全國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物質文化方面長陽人遺址、高坪建始直立人遺址等20多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恩施市是全省9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恩施州博物館和長陽縣博物館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不乏國家一級文物。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在國家公布的第一批5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長陽申報的撒葉爾嗬;在2008年1月公示的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屬於湖北少數民族地區的有:都鎮灣故事(長陽)、江河號子(巴東)、肉連響(利川)、南劇(咸豐、來鳳)、恩施揚琴(恩施)、南曲(長陽、五峰)、薅草鑼鼓(宣恩、長陽)、土家族打溜子(五峰、鶴峰)、土家族擺手舞(來鳳)、儺戲(恩施、鶴峰)、燈戲(恩施)等11項。在2007年湖北省公布的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恩施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兩個自治縣的有薅草鑼鼓(神農架林區 、夷陵區、 宣恩縣、 南漳縣、 通山縣)、喜花鼓(建始)、利川燈歌(利川)、建始絲弦鑼鼓 (建始)、長江峽江號子( 夷陵區、伍家崗區、秭歸縣、巴東縣)、土家族打溜子(五峰縣、鶴峰縣)、建始鬧靈歌(建始)、土家族撒葉爾嗬(五峰縣、巴東縣)、耍耍 ( 宣恩縣 恩施市 )、地盤子(咸豐)、土家族擺手舞(來鳳縣)、宣恩土家族八寶銅鈴舞(宣恩)、 肉連響 (利川市 )、地龍燈(來鳳縣)、儺戲(鶴峰縣恩施市)、南劇(來鳳縣 咸豐)、恩施燈戲(恩施)、鶴峰柳子戲 (鶴峰縣)、巴東堂戲(巴東縣)、恩施揚琴(恩施市)、利川小曲 (利川市)、恩施社節(恩施市)、長陽山歌(長陽)、都鎮灣故事(長陽縣)、南曲 (長陽縣 五峰縣)、五峰土家告祖禮儀(五峰縣)等26項,將近佔全省的三分之一。
二、湖北民族文化的現狀
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湖北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處境也不容樂觀。總的來看,湖北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存在著消失、瀕危、衰退、變異幾種情況。
消失是指一種技藝的完全失傳或一種文化現象(物件)已不復存在。消失的技藝往往是民間工藝中工藝水平極高,按習慣又不外傳的絕技、絕活,例如:在恩施州咸豐過去有一種桃核雕工藝就已經失傳了,像這種絕技、絕活在全省民族地區到底消失了多少,還需詳細調查。消失的文化現象往往是因為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原有的文化已不為當地民族所認同,逐步被其他文化所取代,如土家語、土家族傳統服飾就是例證。
瀕危是指某種技藝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又無其他傳人,或某種文化事象只在極小的社區和群體中傳承。這種情況在湖北民族地區十分普遍,我們經常引以為自豪的「南、堂、燈、儺、柳」五種地方戲劇劇種基本處於這一邊緣。比如:恩施儺面具就譚學朝一人會製作,由於譚老的逝去,這一技藝就基本失傳。又如恩施燈戲傳人廖南山去逝後,再也找不到全面精通燈戲的老藝人了。音樂、舞蹈、口傳文藝、手工工藝等大都處於瀕危狀態。
衰退主要是從數量減少來說的,從手工工藝品說,是指生產地、生產者、使用者的減少;從其他文化事象看是指社區受眾、傳承人的減少和其影響力的減弱。這種現象在湖北民族地區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都是存在的。比如:傳統的吊腳樓木房不斷拆除,新建的都是鋼混結構的房屋,傳統的吊腳樓建築工藝就慢慢衰退,吊腳樓木房的不復存在,它所負載的傳統文化也跟著消失。又如:金屬和塑料製品的進入,逐步取代了傳統的竹、木製品,傳統的竹編、木活技術也一天天消失;由於電視的普及,觀看民間藝術表演、擺龍門陣、唱山歌已漸漸成為歷史。因此,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衰退已成必然。
變異是指在現代社會中,民族傳統工藝在種類、型制、色彩、圖案、製作材料、工藝技術方面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對民間文藝來說就是傳承的環境、受眾、功用、表現形式,甚至內容都發生了變化。湖北民族民間文化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異,如:傳統的西蘭卡普工藝在原材料、花紋圖案、型制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女兒會移植到了風景區,參加的人也不是原來地方的民眾,而是遊客,甚至外國人;山歌移植到了漂流船上和賓館酒店;傳統的擺手舞被改編成廣場舞,傳統的跳喪改變成巴山舞。這種變異多是為適應市場需要,人為地進行的,往往失去原有文化的本質特徵,這是十分可怕的。
三、湖北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從90年代以來,湖北民族地區在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地方黨委政府和民族、文化部門把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
在世紀之交的時候,在國內外重視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大背景下,湖北民族地區的黨政部門和職能部門開始把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納入工作的視野。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8年就提出了「打民族牌、唱開放戲」的口號。2002年5月,州委、州政府又出台了《關於繁榮民族文化藝術的若干意見》。2003年,周先旺州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挖掘整理,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在繼承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整合,努力建設文化大州。」從此以後,恩施自治州正式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大州的戰略,並相應採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3月,中共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設的若干意見》。全國民族文化先進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長期以來都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工作,2002年,縣委、縣人民政府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化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設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民族文化生態資源信息庫,認真組織力量對全縣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深入的調查,在弄清家底的基礎上,分類進行整理,應用電子化技術進行管理,用2—3年時間建立民族文化資源數據信息庫。抓緊進行民間藝術的搶救保護,切實關心民間藝人,做好民間藝術和民族文化藝人的立檔命名工作。縣人民政府每兩年進行一次優秀民間文化藝人命名表彰,對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老藝人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要抓好民間藝術的傳承工作」。《意見》對挖掘、搶救、保護,傳承民間文化作了硬性的規定。
民族宗教事務部門和文化部門也高度重視民族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和創新工作。湖北省民委於2004年、2006年兩次召開民族文化工作座談會,就全省民族文化工作,特別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等工作進行了部署。恩施州民委也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創新做了大量的工作。
2、開始用法律的手段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用法律的形式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是國內外的普遍做法,最先是日本和韓國,國內的雲南、貴州、廣西也先後制定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地方法規。恩施自治州早在2003年就開始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制訂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反復討論修訂,2005年3月1日被州人大五屆三次會議通過,2005年3月31日經湖北省十屆人大十四次常務會通過,2005年8月1日正式實施。這個《條例》是我國少數民族自治州第一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法規。《條例》分為6章、28條,對保護的對象、保護原則、有關單位和個人的保護責任和義務、保護的辦法、開發與利用、獎勵與處罰作了詳細的規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制定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經湖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0次會議批准,自2006年6月10日起施行。此《條例》為全國縣級制訂的第一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目前,長陽縣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嚴格按照《條例》執行,真正作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這些條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湖北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
在國家、省評審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同時,恩施自治州和有關縣市也建立了名錄評審和命名制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到有效的保護。
3、啟動了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村)的工作
建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村的工作是從雲南開始的,之後在貴州也啟動了建立民族生態博物館的工作。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保護活態民族文化的普遍做法。最近幾年,湖北民族地區也啟動了這一工作。如長陽在2004年制定了《長陽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規劃將全縣分為文化生態保護中心區、次中心區和保護點,計劃到2015年,通過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完善,使長陽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得以有效的保護。恩施自治在2004年也啟動了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村)工作。恩施文體局、民宗委、財政局聯合下發了《關於推薦恩施州民族民間文化生保護區(村)名單》的通知,並提出了20個建議名單,目前這項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工作正在實施中。
4、新一輪民族民間文化普查工作正在全面展開
2002年2月26—27日,由中國民協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馮驥才主席作了主題發言,向社會公布了近100名專家學者簽名的《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呼籲書》,引起了社會強烈關注,從此也開啟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2003年10月27—30日,文化部在貴陽召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會議」,文化部正式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在這兩大工程的推動下,湖北民族地區也開始了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工作,並取得了初步成效。宜昌地區是納入第一批綜合試點的地區,其中包括長陽和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和潘灣土家族鄉,這些地方的普查、搜集、記錄、整理工作已全面啟動。如長陽在2002年5月就成立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宣傳部長任組長,相關局的局長為成員,成立了專門班子,常年有5人開展搜集、記錄、整理、建檔工作。恩施州各縣也在開展這一工作。這項工程將對土家族民間文化遺產進行最為全面、徹底的普查和記錄。
5、民族古籍整理取得成效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圓滿完成了《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土家族卷》、《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苗族侗族卷》、《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的登錄、編寫工作。為我省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做了一項最基礎性的工作。同時完成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概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概況》的修訂工作,
6、民間文化傳人開始受到重視
在搶救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重新認識。從2002年開始,恩施自治州就開始了「尋訪民間藝術大師」活動,對全州范圍內的民間文化傳人進行了調查,並在報刊上進行了介紹宣傳。經過評選,2003年評出了16位民間藝術大師,6月在州府恩施市舉行了隆重的命名表彰暨民間藝術表演大會,州委、州政府的主要領導出席了大會,並給16位民間藝術大師頒發了證書。州政府還給每位民間藝術大師每年補貼1200元,縣、鄉也相應地給予他們津貼。2006年,恩施命名了第二批民間藝術大師。
長陽也開展了優秀民間藝人的選拔、表彰工作。2003年8月26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委和政府授予孫家香等20名民間藝人為「優秀民間文化傳承人」,田科菊等10人為「民族文化建設功臣」,田玉成等10人為「優秀文藝工作者」的稱號。
6、通過舉辦各種文化藝術節,弘揚了民族民間文化
在挖掘、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過程中,全省民族地區舉辦了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節和文藝匯演,繼承和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如,湖北省民委2006年10月29日聯合省文化廳、省音樂家協會在恩施舉辦了首屆湖北省民族地區民歌演唱大賽。恩施自治州民宗委和恩施自治州文體局於2006年9月14日舉辦了恩施自治州第二屆原生態山民歌賽。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從90年代開始就堅持開展各種民間文化藝術節和民間文藝表演。從1990年開始舉辦農村文藝匯演,每5年一屆;「夷水鄉音」青年歌手大獎賽每4年一屆;全縣中小學生匯演每2年一屆;「農村鄉鎮文化節」由全縣各鄉輪流舉辦,最多的鄉鎮辦了3屆,最少的也辦了2屆。如火燒坪鄉舉辦的「高山蔬菜文化節」,高家堰舉辦的「盆景文化節」,都鎮灣舉辦的「金枝文化節」等,全縣已達180屆次以上。2003年,長陽還在資丘鎮舉辦了「中國土家族撒爾嗬競技大賽」,五峰、巴東縣派隊參加,有20000多人觀看。2006年8月30—31日組織了「清江放歌—土家歌王對台賽」,全縣7個鄉(鎮)46位歌手參加了對台賽。恩施自治州從90年代末就開始舉辦「清江闖灘節」、「女兒會」等,每次都有民間文藝的表演。2003年6月25日在全州民間藝術大師命名大會上,來自全州的老藝人表演了他們的絕活。2005年「五一」長假期間,全州100多名民間藝人齊聚州城,表演了地道的擺手舞、肉連響、耍耍,建始絲弦鑼鼓、嗩吶、撒爾嗬、儺戲、花鼓燈、民歌。恩施州各縣(市)也舉辦了相應的文化藝術節,如咸豐縣舉辦的「梨文化節」、利川市舉辦的「文化經濟交流會」、來鳳的「擺手節」,建始的「廣潤民族文化節」。來鳳舊司鄉的「牛王節」是土家族民間的傳統節日,90年代以來,已舉辦了4屆。2005年農歷四月初八的「牛王節」成了當地民間藝術的大展演,分為6個表演區,全面展示了當地的民間文化。2004年6月6日,咸豐縣大路壩鄉舉辦了首屆「青少年民族藝術節」,演出了13個民間藝術節目。這些文化藝術節和表演對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7、建立博物館,保存對古老文化的記憶
湖北民族地區原來就建有長陽縣和恩施州博物館。以前的博物館都是收藏的考古發掘的文物資料。90年代後這些博物館都收藏了一批民俗文物和民間文藝、民俗圖片。2000年代後,建立了長陽資丘私人博物館、三峽大學民俗文物陳列室、湖北民族學院民族族文化陳列室。這些博物館都收藏了許多民族民間珍貴的工藝品,如雕花傢具、服飾、刺綉、挑花、剪紙、竹編等作品。保存了民族民間文化的遠古記憶。
8、通過移植活態保存民族民間文化
在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過程中,湖北民族地區把旅遊開發、景點建設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結合起來,把古老的民族族民間藝術和儀式移植到景區,既豐富了旅遊的文化內涵,又保護和傳承了民族文化。如恩施梭布埡石林景區把土家女兒會移植進去;宜昌車溪把土家民歌、民間工藝、民族藝術移植到景區;恩施老司城把民族民間藝術和儀式移到景點演出。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④ 湖北恩施鶴峰

地名。

鶴峰位於鄂西南邊陲、恩施州東南部,距省會武漢市603公里,距自治州府恩施市178公里。縣境東西長85公里,南北寬67公里,總面積2892平方公里,轄7鄉2鎮1個經濟開發區、205個行政村;總人口22.1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70.9%。境內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山嶽連綿,溝壑縱橫,多山間小盆地。平均海拔1147米。最高海拔2095.6米,最低海拔194.6米。鶴峰是巴文化發祥地之一,經歷了400多年的土司制度,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先後被定為國家一類老區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閱讀全文

與鶴峰有哪些文化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