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三亞有哪些文化遺址

三亞有哪些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2022-12-27 06:45:01

❶ 海南附近有早期人類遺址嗎

海南附近有最早的舊石器人類遺址,是落筆洞遺址。地理位置是在海南省三亞市東北的落筆峰。距離現在的時間是10000年左右。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三亞有哪些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落筆洞遺址位於三亞市吉陽區荔枝溝向北方向約7公里處的小山峰-印嶺山腳下。

地質地貌

落筆洞系燕山運動的產物,主要是由於受到地殼深部的物質上涌發生擠壓,從而向上隆起,產生張力形成斷裂,並導致這里的石灰岩一部分上升,一部分下降。落筆峰乃是上升岩石層所致。

大氣氣候

落筆洞氣候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263毫米,6-10月雨季,台風季節往往雨水增多。降水量佔全年的90.2%。終年無霧。年平均氣溫25.5℃,6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28.8℃,1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21.6℃,極端氣溫最高35.9℃,最低5.1℃。

落筆洞中有很多用火遺跡,灰燼層堆積較厚,且間雜著大量的燒石、燒骨,生產工具上也有火燒痕跡。這表明當時的「落筆洞人」已廣泛使用火了。

堆積物中含有大量螺、蚌及蚶類遺骸,但發現極少魚骨化石,這說明落筆洞人沒有學會網魚技術,只是在海邊礁石上拾回一些貝類食用。

點滴的考古線索為我們還原了落筆洞人狩獵、捕撈、採集、用火的生活場景,過著原始的穴居生活,繁衍不息,在蠻荒時代創造出海南島的遠古文化。

石刻文物

落筆洞的摩崖石刻甚多,洞中石壁上刻有歷代名人詩詞共有七處之多。 宋、元、明、清諸代,均有無數文人騷客前來游覽,並留下了一系列摩崖題刻。

這些詩文題刻,有的永遠留在了落筆洞的石刻上,有的則收錄於《崖州志》等史志中。截至到2014年底,目前發現的最早題刻是宋代游寓詩人倭倭才的石刻,其他還有明代趙瑤,清代莫威和,清代梅仙氏等人。

1990年1月,落筆洞遺址被三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11月,落筆洞遺址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落筆洞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海南省7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❷ 三亞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主要觀光點和度假地有南山文化旅遊區、亞龍灣、天涯海角、大東海、鹿回頭、蜈支州島、三亞熱帶海洋動物園、西島等。

❸ 三亞經典景點有哪些

三亞旅遊景點排名前十的有:大小洞天、三亞南山文化旅遊區、亞龍灣、天涯海角 、亞龍灣蝴蝶谷 、蜈支洲島、鹿回頭山頂公園、珠江南田溫泉、鳳凰嶺海誓山盟景區、崖州古越文化旅遊區。

大小洞天:三亞大小洞天位於三亞市西部的南山山麓,是中國最南端的道家文化旅遊勝地。這里融匯了海景、山景、石景與洞景,可以看到「海山奇觀」、「仙人足」、「小洞天」等摩崖石刻,還分布著許多株「不老松」,途中「老子望海」、「鑒真沐海」等天然奇石形象逼真,是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三亞南山文化旅遊區:南山文化旅遊區是我國著名的宗教與福壽文化景區,填補了海南歷史文化旅遊的空白,可以在這里參觀舉世聞名的「南山海上觀音」,也可以欣賞山海自然美景。這里山高約500米,形似巨鱉,有眾多佛教名勝,在這里不僅能感受佛教文化,也能體味回歸自然本真的樂趣。

亞龍灣:是大多數遊客來三亞的必去地之一,全年長夏無冬,陽光充足,冬可避寒,夏可消暑。這里的海水蔚藍清澈,能見度高,沙質潔白如玉,海水年平均溫度22-25.1°C,終年可游泳。

天涯海角:天涯海角位於三亞灣西端,因刻有「天涯」和「海角」的兩塊巨石而聞名,天涯石和海角石是三亞的標志性景觀之一,象徵著平安與幸運,它們也一直被視為愛情的象徵。這片海灘上還聳立著許多形態各異的岩石,很多岩石上刻有古今名人留下的字。

亞龍灣蝴蝶谷 :亞龍灣蝴蝶谷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第一個設施完善的自然與人工巧妙結合的蝴蝶文化公園,傍海依山自然形成。位於亞龍灣小龍潭湖後部,兩面環山,中間谷底貫穿一條溪流。蝴蝶谷佔地面積1.5公頃,谷內小橋流水,景色怡人,生長著成千上萬只蝴蝶。

蜈支洲島:蜈支洲島是我國熱門的潛水勝地。這里風景很好,島上有很多熱帶植物。這裏海水能見度高,水下世界絢麗多彩,有中國保護最完好的生態珊瑚礁。同時,這里還是進行摩托艇、香蕉船、水上降落傘等水上活動的好地方。島上的景點有情人橋、觀浪亭、觀海長廊等,還有媽祖廟等歷史遺跡。

鹿回頭山頂公園:這里三面環海,風光旖旎,是觀賞日出日落的制高點,登上海拔275米的山頂可飽覽三亞城區風光與海岸美景。公園內的鹿回頭雕塑是三亞市的城雕,三亞因此被稱為「鹿城」。鹿回頭風景區主要景點包括情愛文化園、鹿苑、黎族歌舞表演、順風台、鹿回頭雕塑、山頂花園、北亭觀景台等。

珠江南田溫泉:珠江南田溫泉是三亞知名度最高的溫泉區,它位於三亞海棠灣南田農場內,屬於低溫溫熱礦水,礦化度很高,對人體多種疾病有特殊的輔助療效。這里依山傍水,溫泉分布在天然椰林中,環境非常好。

鳳凰嶺海誓山盟景區: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由鳳凰嶺、海螺嶺、會嶺等主要山峰組成,主峰海拔約394米,是唯一可以全覽三亞灣、大小東海、榆林灣、亞龍灣及360°鳥瞰三亞整座城市全貌的最佳位置。

崖州古越文化旅遊區:「崖州古越文化旅遊區」自古以來就是黎苗同胞的聚居地,是最具特色的海南本土黎苗風情景區。此景區佔地面積138畝,群山環抱、綠樹成蔭、椰影婆娑、風景秀麗。

❹ 崖州灣的崖州灣是三亞重要的古文化遺址

崖州灣是海南一處重要的古文化遺址。在近2000年的歷史上,崖州灣(大疍港)一直是中國最南端的通商口岸,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出發和補給的重要港灣。漢代的路博德、馬援「兩伏波」將軍曾往來於崖州灣,撫定珠崖、交趾(今越南北部),調立城郭,在崖州灣堅起「銅柱天南」的開疆標記。唐代高僧鑒真大師第五次東渡日本遇台風漂流一個多月,最後在崖州灣登岸,將海水打濕的經卷在崖州灣海岸的坡地上晾曬,這塊坡地當地老百姓世世代代稱為「曬經坡」,鑒真大師途經的稻田叫「和尚田」。鑒真大師還在崖州灣坡地上修建了「大雲寺」,傳律受戒,開創了海南佛教文化的先河。這些遺址如今尚在。日本宗教界、文化界人士曾多次到崖州灣憑吊鑒真遺蹤,追尋「大雲寺」遺址,進行中日文化交流。宋末元初中國偉大的棉紡織改革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古代世界級科學家黃道婆,來時從崖州灣登岸,歸日又從崖州灣離去。黃道婆在崖州灣畔的水南村(今水南村、大蛋村一帶)生活了近半個世紀,是崖州灣孕育了這個中華民族的傑出女性。從唐代至明代,被貶謫和流放到崖州灣沿岸的宰相、大臣、武將、文人、僧侶,就多達30多人,崖州灣留下了他們的千古遺跡和千秋史話。

❺ 三亞的歷史概況

三亞市是古崖州的歷史建制沿革,自西漢開疆海南後,歷代漢、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崖城鎮便一直作為臨振縣、臨振郡、振州、崖州、珠崖軍、吉陽軍,崖州直隸州的行政首府治所。崖城鎮堪稱「兩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治所」之地。
·公元1912年,崖州改為崖縣
·1950年5月崖縣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
·1954年10月中共崖縣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從崖城搬到三亞
·1958年與保亭、陵水及萬寧興隆、牛漏合並為崖縣(大縣)
·1984年5月19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崖縣設立三亞市(縣級)
·1987年9月26日,中國國務院批准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
三亞:久遠的歷史足音
三亞,中國南海之濱風光綺麗的旅遊城市。它聚集了陽光、海水、沙灘、氣候、森林、動物、溫泉、岩洞、風情、田園等十大風景資源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三亞地處祖國邊陲,北面環山,南面臨海,是個山河海相匯交融的城市,陸地總面積19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4萬人。轄區設置兩區、五鎮和五個國營農場,兩區是河東、河西工委, 五鎮是崖城、天涯、鳳凰、田獨、海棠灣鎮,五個國營農場是南田、南新、立才、南島、南濱農場,是一個黎、苗、回、漢多民族聚居和文化多元化、風俗個性化的地區。
三亞從一個濱海小漁鎮迅速成長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和世界旅遊目的地,從本土城市向移民城市發展,從區域城市向國際都市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共同擁有的大花園。「讓世界了解三亞,讓三亞走向世界」已成為三亞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與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三亞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裡,已經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等一塊塊「金字招牌」,佐證了三亞的歷史巨變。
三亞的歷史溯源
三亞古稱崖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傑地靈。1992年10月及次年11月兩次,在三亞荔枝溝境內的落筆洞(距三亞市區約15公里三亞學院前)里,考古學家發現了一萬年前的三亞人遺址,是目前已知海南島最早的人類居住遺址,也是迄今為止我國舊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處遺址,它把海南人類歷史提前了二至三千年。該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曾經有一支古人類在這里的熱帶雨林中繁衍生息,落筆洞也成為目前發現的海南最早的人類活動的始點。
據專家介紹,遠在一萬年前,「三亞落筆洞人」主要從事狩獵、捕撈和採集等生產活動,過著原始的穴居生活,繁衍生息,在蠻荒時代創造出海南島的遠古文化。這也說明海南島遠古文化與大陸遠古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落筆洞人類史前文化遺址的發現,給三亞的歷史文化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說明,三亞在一萬年以前,就有海南的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史前文化,這也有力地證明:三亞的早期開發時間,不亞於國內其他地區,「三亞人」是開發海南島的偉大先驅。此外, 海棠灣沿海一帶還發現了古波斯人的墓葬群,更可證明三亞歷史文化積淀是何其豐厚且多元化。
早在西漢元封元年(前110),三亞市就序列於中國版圖。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一直被稱為「窮荒絕島」、「鬼門關」、「天涯海角」,但溯自隋、唐以來1400年間,它與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聯系從未中斷。它曾是隋朝譙國冼太夫人的「湯沐邑」;唐朝大和尚鑒真漂流登岸和傳道講經之地;唐、宋兩代曾有7位名相、名臣被貶到三亞。中原衣冠人物之南來,客觀上在當地起了敷揚教化的作用,留下了諸多歷史悠久的人文勝跡,沉澱了三亞燦爛的歷史文化基礎。據歷史考究,延及宋、元、明朝時期,三亞的經濟得於初步發展,棉紡業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黃道婆早年向本地黎族婦女學紡織技術的故事就是歷史的見證。這一時期,崖州大地還涌現出了「瓊州三星」之一的嶺南巨儒鍾芳。

❻ 三亞市著名景點介紹三亞市著名景點有哪些

1、大小洞天:是國家5A級風景區,著名道教文化風景區,風景區內至今仍有小洞天,釣台,海山奇觀,仙人足,試劍峰等歷代詩文摩崖石刻。
2、三亞南山文化旅遊區:是一座展示中國佛教傳統文化的大型園區,國家AAAAA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中國佛教名山勝地,中國旅遊業發展優先項目,海南省生態旅遊示範景區。
3、亞龍灣:是國家4A級風景區,天下第一灣,中國唯一具有熱帶風情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其附近海域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軟珊瑚族群以及豐富多彩的硬珊瑚,熱帶魚類等海洋生物,是中國開展海底觀光旅遊的最佳景區之一。
4、天涯海角:是海南建省20年第一旅遊名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海南第一旅遊品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❼ 崖州灣在三亞的什麼地方

三亞崖州灣地理位置在海南省三亞市西南部海灣。海灣面積約61平方公里。灣頂有寧遠河注入,河口區有崖城,為古崖州治所,海灣因此得名。崖州灣是海南一處重要的古文化遺址。崖州灣一直是中國最南端的通商口岸,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出發和補給的重要港灣。

崖州灣是一處天然的歷史博物館,是一處記錄中國古代陸地與海洋的文化坐標,它見證和承載著厚重的不可替代的極地歷史和天涯文化。崖州灣是海南島古代的海上門戶,是三亞市崖城鎮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先決因素。

崖州灣,三亞最西邊的海灣,是三亞最佳日落觀賞點。,在黃昏入住崖州灣能粉紅色大海。在太陽余輝絢爛天際的地方,舉行一場跨越白天和黃昏的浪漫婚禮,同樣值得憧憬和期待。連綿16公里的銀白沙灘,太陽余輝絢爛天際的崖州海灣,南山寺和洞天福地祝福的地方,無疑是最佳的沙灘婚禮舉辦地。

❽ 海南有什麼地方名勝古跡

1、瓊台書院

瓊台書院是海南著名的名勝古跡,是海南省旅遊涉外定點單位,也是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瓊台書院位於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文庄路,相傳是後人為紀念海南第一才子、明朝大學士丘浚而建。

2、見龍塔

見龍塔又名仙溝塔,位於海南省定安縣城東南約7公里的龍滾坡上,由磚石砌成,共7層,高25米。塔磚有《千字文》的單字印記,底層正面額上刻有"見龍塔"三字。

1956年人民政府撥款修整見龍塔,1986年,定安縣人民政府定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著手搶救和保護。1996年,定安縣文化館集資對見龍塔進行修繕,使其保持昔日風姿。

3、白馬井古跡

白馬井古跡位於海南省儋州市白馬井鎮,主要景觀有「白馬湧泉」和伏波將軍廟。傳說漢代英雄馬伏波將軍南征時,因將軍的白馬用蹄刨沙湧出清泉而得名。後來,人們為紀念這位漢代雄而造伏波廟設伏波井。於是,「白馬湧泉」和伏波將軍廟便成了旅遊勝地。

4、桄榔庵

桄榔庵坐落於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的南郊,是蘇東坡謫居儋州時住了三年的處所。歷代都對其進行過多次修葺擴建。目前的桄榔庵是當地政府近年來專門修復的。

5、溪北書院

溪北書院位於文昌市鋪前鎮,是海南清末著名書院之一,現保存完好,為文北中學所用。書院坐北朝南,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0多畝,南開山口,俗稱頭門,面闊三開間。兩邊有磚砌的側間,上為卷棚頂,鋪蓋琉璃瓦。門匾上為清末著名書法家楊守敬書寫的「溪北書院」四個大字。

6、府城鼓樓

府城鼓樓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府城街道鼓樓街內的古城垣上,是一座土木結構,古樸大方的城樓。鼓樓原名譙樓,又稱文明樓。明洪武五年(1372年),海南衛指揮使王友所建,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台基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擴建而成。

❾ 海南的名勝古跡有那些

1、五公祠

五公祠在海口市東南4公里處。始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為紀念被貶來海南的唐宰相李德裕、宋抗金英雄李綱、李光、胡銓和趙鼎五人而立。五公祠建築面積450平方米,其主體建築「海南第一樓」是一座木結構、單式斗拱的典型清代構築。

高10餘米,朱丹色,兩層樓閣。樓上正廳設五公靈位,樓下廳中立有五公石雕像。內有醒目楹聯: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後其所樂,但願群才奮起,莫負斯樓。此中有清代名書法家、海南人潘存之手跡。

2、蘇公祠

蘇公祠在五公祠內。原為金粟庵。北宋文學家蘇軾(東坡)出仕為官,歷遭謫貶。紹聖四年(1097年)被貶為瓊州別駕,旋又貶昌化軍。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於金粟庵址立蘇公祠以示紀念。後又因崇祀其弟蘇轍,故亦稱二蘇祠。祠坐北朝南,門前雄踞兩尊石獅。

門首橫額有「蘇公祠」三個大字。祠堂大廳有楹聯:「此地能開眼界,何人能配眉山。」廳中立有蘇軾石雕像,栩栩如生。廳內還陳列蘇軾的詩詞碑刻拓片及其他碑刻拓片20餘件。蘇公祠西側是五公祠;東側為瓊園,內有洞酌亭、浮粟泉、洗心軒諸名勝。均系蘇軾命名。

3、鍾鼓石

鍾鼓石在海口市龍海賓館東南英雄山頂。又稱太陽石,狀如巨鼓。一側敲擊,發聲如鼓,渾如雷鳴;一側敲擊,發聲如鍾,清脆激越。

4、邱睿墓

邱睿墓在海口市南10公里水頭村。邱睿(1418或1420-1495),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代名臣,官至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墓地建於明弘治八的(1495年),佔地2500平方米。墓前立牌坊,上書「理學名臣」四大字。主墓石砌(不封頂),墓碑前有兩碑,另一為明代皇帝諭祭文。

5、海瑞陵園

海瑞陵園在海口市西郊濱涯村。建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海瑞(1514-1587),明代名臣,生於今瓊山市府城鎮朱吉里,官至南京右僉都御史。為官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素有「海青天」、「海包拯」之譽。

後遭貶返瓊,死在瓊州,據傳,海瑞靈柩運經這里忽然繩斷,人稱海瑞自選風水之地,理應葬此。陵園大門牌坊橫書陰刻丹紅四大字「奧東正氣」。入門有用花崗石鋪的甬道通往海瑞墓。墓歷代均有修葺。

❿ 海南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

海南省的世界級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共有九項。 1、崖州民歌 項目類別:音樂 主要特色與價值:以口頭傳唱和手抄文本流傳,題材廣泛,內容極其豐富。 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種之一,流行在三亞、樂東黃流及古崖州屬地。這種以口頭傳唱和手抄文本流傳至今的民間歌謠。崖州民歌已發現的敘事長詩不下百首,是崖州民歌中的瑰寶。崖州民歌歌曲曲調優美動聽,有號子、叫賣調、拉大調、柔情調、嗟嘆調、哼小調等。 崖州民歌的內容一般有長篇敘事歌,生活長歌,短歌和對歌四大部分。 2、 儋州調聲 項目類別:音樂 主要特色與價值:男女集體對唱,把唱歌與舞蹈融為一體,是民間文化優秀遺產。 儋州調聲是從儋州民歌活動中演變過來的。它最初產生在西漢時期,發源於儋州北部三都、峨蔓、木棠、蘭訓、松林、光村一帶。儋州調聲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現形式,曲調層出不窮,演唱過場活躍,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徵。儋州調聲主要是男女青年在逢年過節或農閑時,在鄉鎮集市或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自發性地開展的對歌比賽活動。儋州調聲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 3、黎族打柴舞 項目類別:舞蹈 主要特色與價值:起源於古崖州黎族喪葬活動,是黎族民間最具代表性的舞種。 打柴舞是黎族民間最具代表性的舞種。黎語稱「轉剎」,起源於古崖州(今三亞市)黎族喪葬活動。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是有兩條墊木和數對小木組成。舞者跳入木棍中,來回跳躍、蹲伏,模仿人類活動和各種動物的動作及聲音。 打柴舞具有很強的娛樂性,1957年舞蹈工作者將其改編進京參加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被譽為「五指山藝術之花」。後來到羅馬尼亞、日本等多個國家演出,又被譽為「世界罕見的健美操」。到目前為止,全黎族地區僅三亞市崖城鎮朗典村一直保留這一舞蹈古俗。 4、 臨高人偶戲 項目類別:戲劇 主要特色與價值:人偶同台,別具一格,歷史悠久,影響深廣。 臨高人偶劇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也是非常獨特的劇種之一,據載它是南宋時期由內地傳入。臨高人偶劇的最大特點是人偶同台,演員與木偶同扮一個角色,表演有時以偶為主,有時以人為主,演員的唱做念打饒有風趣。臨高人偶劇用臨高方言演唱,重比興對偶,通俗易懂,生動形象。臨高人偶劇演出過幾百個劇目,內容十分豐富。 5、昌江黎族泥條盤築法制陶技藝 項目類別:手工技藝 主要特色與價值:技術原始,對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啟發作用。 海南島制陶有悠久的歷史,在黎族居聚地區的史前遺址中,都發現了陶片,在文獻中也不缺乏記載。黎族制陶工具有: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殼、鑽孔竹棍、竹墊等。制陶過程有挖陶土、挑陶土、曬陶土等12個步驟。主要器型有:陶釜、陶甑、陶瓮、陶碗、陶罐、蒸酒器、蒸飯器等。 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大坡地區至今保留著原始制陶——泥條盤築法,這對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6、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項目類別:手工技藝 主要特色與價值:黎族織錦工藝存續三千年以上,是文化活化石。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由黎族棉紡織工藝、麻紡織工藝及纈染工藝合並而成。黎族棉紡織工藝在宋元以前曾領先中原地區一千多年,對促進中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黎族服飾是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的結晶,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徵,各方言服飾,在歷史上曾是區分不同血緣集團和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黎族織錦圖案豐富多彩,多達160種以上。 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具有許多顯著特徵,概括地說,主要表現為文化的活化石、卓越的歷史貢獻、鮮明的民族性、典型的原生態、傳承的家族性等。目前黎族山區除少數人懂一些織錦工藝及剌綉外,紡、染技藝幾乎沒有年輕人學習了,傳承了數千年的棉紡織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7、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項目類別:手工技藝 主要特色與價值: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發展的有力證據。 樹皮布的歷史非常悠久,海南島的樹皮布存在距今約4000年。樹皮布本身容易腐爛,難以作為歷史證據久遠留存,但製作樹皮布的工具之一的石拍,卻能夠保留下來。據考古學家研究,海南樹皮布石拍在黎族聚居地農民耕作時時有撿獲,有的博物館亦有收藏。海南省專家在進行田野調查時,在黎族潤方言、哈方言等方言區,發現有人還可識別可製作樹皮布的樹木,有的家庭還能夠製作樹皮布以及衣、帽等。樹皮布在人類學及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為只有樹皮布才可證明,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 8、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項目類別:手工技藝 主要特色與價值:黎族的鑽木取火是古代各類人工取火術之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在保亭、昌江、東方等黎族聚居地區,至今還有一些老人掌握著鑽木取火這項古老的技術。黎族鑽木取火工具由兩部分組成,一個為鑽火板,一個為鑽竿和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來。黎族鑽木取火具有考古學、歷史學價值。鑽木取火中所用的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絨、芭蕉根纖維、木棉絮等引燃,為有機物,因年代久遠,不易保存。鑽木板、鑽竿或弓木作為文物,本身不會說話,是一種死化石,單憑這些資料很難說明鑽木取火的過程,這只能求助於作為「活化石」的民族學有關資料的幫助。 9、黎族三月三節 項目類別:民俗 主要特色與價值:是黎族生產、生活、娛樂等整體民俗風貌的集中體現,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歷史的窗口。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先祖、追求愛情幸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歷史悠久,宋代就有相關的記載。自古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會身著節日盛裝,挑著山蘭米酒,帶上竹筒香飯,從四面八方匯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會、對歌、跳舞、吹奏樂器來歡慶佳節,青年男女更是借節狂歡,直到天將破曉。 隨著時代的變遷,節日內容也日益多樣,但對歌、民間體育競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內容。

麻煩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三亞有哪些文化遺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