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華文化除了在日本,在中國大陸是不是已經絕跡了中華文化的命運又是怎樣的漢唐之風是否在大陸尚存
憑本人的感覺(只是一家之言啊),中華文化實質上還在大陸,日本只是學其形而難以學其實。由於近代大陸經歷了好多次革命,尤其49年後,中國人急於超過別人,把自己的文化貶的一錢不值,把西方的科學思想幾乎抬高到宗教崇拜的地位,所以大多數老百姓已經無法理解傳統的中國哲學了。但是想理解中國文化,您必須從小生活於我們這種環境里,熟悉我們的思維方式,所以能理解中國文化的實質的人還是在中國大陸,當然人數很少,影響力也很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化還是在大陸。
但是,中國文化由於是誕生於小農經濟環境。這種生產方式不鼓勵人類對物質世界的征服與探索,所以中國文化大都運用於個人精神的修養和社會關系的協調上,沒運用於物質世界的探索,唯一的例外是中醫(中西文化上的巨大差別,用西方的思想看中醫,中醫就是巫術和騙子)。正因為西方對物質的重視,所以近代西方人在物質裝備上遠超中國,中國人吃了大虧,形成了嚴重的自卑心態,所以自己閹割自己,全盤向西方學習。由於中西文化的思維方式大相徑庭,用西方的邏輯方式去理解中國的哲學是非常困難的。用西方哲學看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就是個簡單的唯心主義哲學,是人類嬰兒期的簡單思維方式的遺留,中國人還處於嬰兒期,根本不值一提。當代中國人受西方思想影響極嚴重,所以可以確定的說,即使中國人自己,將來大多數人也無法把握中國文化的實質,中國文化的命運肯定是成為一個小眾文化。
漢唐之風就更不要提了,那種雄渾、開放的氣度,是我們這個民族處於上升期的特徵。畢竟是個老民族了,天真爛漫的氣質早就消失了。特別是宋代以後,中國人兩次被落後的少數民族征服,歷經磨難,幾乎被打斷了脊樑。近代又被西方人一頓痛打。艱難的歷史,為了生存,我們這個民族形成了極端務實,極端重視小聰明、小鬼點子的習氣。那種雄渾開放的漢唐之風不可能再回來。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Ⅱ 中華文化的地位和影響是怎樣的
中國文化的地位:
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地。
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
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中華文明是多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
(2)中華文化最後怎麼樣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早期發展
從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夏王朝晚期的河南洛陽二里頭文化已有出現中國最早的都城,二里頭遺址其中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還有鑲嵌錄松石的獸面銅牌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玉器有圭、璋、琮、鉞、戈、刀等用品,與製作精美的陶器。
而二里岡文化的遺址經研究確認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權歷經多次變動,盤庚遷都到殷墟之前,應該已經遷都多次,二里頭遺址可能也是被廢棄的首都之一。
除了黃河下游出現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以外,還有處於西元前2500年~前1500年的河姆渡文化,這些遺跡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的前半期,無論在中國的北方與南方都已經發展出農耕文化。
隨著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古代四川一帶(古蜀)有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的文明,證明巴蜀地區等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是同等為中華古文明發祥地。而且各地的文化互有交流,並且一起繼承之前的文化遺產,也可證明中華文化早期也是多元發展的,而中原文化是主體。
後來經過堯、舜、禹和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早期的主體—華夏文化。
Ⅲ 世界四大古文明,為何最後僅剩下了中華文明
歷史長河之中,之所以最後只剩下中華文明,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綜上所述,四大文明之中之所以只剩下中華文明,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中國有了比較穩定的發展條件,另外一個就是因為他的文化博大精深。
Ⅳ 中華文化是如何傳承千年不衰退的
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文化上下傳承五千年,一直到今日也不曾中斷,是現今世界唯一沒有中斷文明的東方文明。可是實際上,在幾千年之前,當中華文明開始滋養萌芽時,世界上其他地區也有文明正在悄悄發跡。比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希臘的文明。可是無一例外的,它們的文明或是由於戰爭或是由於其他原因都紛紛中斷了。為什麼我們的中華文化卻得以一直傳承?原因有三:文字得到共識、史料記載保存妥當和民族有著統一的思想。
三、民族思想的統一一個民族得以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就是有著民族精神的支柱和信仰。植入骨髓的統一的民族思想是一個紐帶,將我們所有中華民族兒女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營造出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每個中華兒女對自己的中華文化都有著深深的文化認同感和強大的文化自信。這種悠久的中華文化認同感,使得我們的中華文明代代相傳,從不中斷。
Ⅳ 有人說中國的古典文化正在流逝最終會消亡對此你有什麼見解
中國的古典文化並不是說絕對不會消亡,因為任何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我們並不能確定它就一定不會發生。但是中國文化能夠經過幾千年的風雨飄搖而延續至今,那麼在我們傳統文化的最深處一定有某種東西在支撐著它的生命。對於這種文化最深處的東西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就我個人而言那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天行健,君子以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精神,使得我們在最危難的時候奮發向上,重振河山,也正是應為這種精神,才使得我們處於最優勢的時候能夠給予他族人民最大的寬容,這種寬容反過來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我向來主張以科學的態度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文化,認真而完整地繼承自己的優秀文化,並且吸收他族優秀文化來為我所用。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並不是讓女人都纏起裹腳布,立著貞節牌坊嘴裡念叨著「公子此陽物何其巨大哉!」吸收他族文化也不是說去學習人家變態殺人,更不是說要和自己父母張先生王先生地叫。
文化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中國古典文化是以個籠統的概念,實際上在每一個朝代文化都是很不一樣的,不過這些不一樣的東西都只是皮毛,其精神內涵還是一樣的,自從五胡亂中原之後,中原文化就經歷了空前的沖擊,這場沖擊延續了數百年,然而在大唐時期,我們仍然建立了新的文化體系,這個體系包含很多東西,但是其內涵仍然是一脈相傳的。
中國現在的文化狀況的確有些令人擔憂,有些優秀的東西也確實在不斷地流逝,我們不能對這些東西熟視無睹,置若罔聞,需要我們認真面對,然而故意誇大其詞,製造謠言卻也是相當不適宜的,弄不好會出現自己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保持高度清醒和冷靜的頭腦,用我們理智的頭腦來把我們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為人民謀福祉,而不是整天在紙上想辦法讓「年味變得更濃一些!」,也不是搬出個某某某第N代傳人來榨取錢財。
李小龍說過,「要用你理智的頭腦,而不是憤怒!」說的雖然是格鬥,但是我覺得用來告誡對文化還比較關心的人也是可以的,我相信,至少在短期以內,中華文化還是不會消亡的,信心來源於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其花時間來討論會不會消失,不如多花點時間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怕是要好一些!
Ⅵ 如何看待中華文化的糟粕還有保留的必要嗎
中華文化的糟粕,當然沒有保留的必要了。傳統文化,要經過我們用現代視角對其審視,篩選過一遍之後,在進行選擇性的傳承。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擁有著悠久的歷史,輝煌的過去。曾幾何時;
中國,是貨真價實的“天朝上國”,擁有著世界上幾乎無與倫比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明。或許,只有希臘羅馬,才能和我們璀璨的傳統文化相媲美。
政治上,法家鼓吹的“國強民弱”,數千年來,都是封建王朝秘不示人的統治內核,這當然也要摒棄。總而言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本來就是一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過程。
我們固然不能犯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認為中國文化應該“全盤廢除”;但是,也不能再犯當年抱殘守缺的錯誤,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吸收。
Ⅶ 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發展如何
1.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2.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3.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4.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5.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