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洛陽如何打響多元化非遺品牌
洛陽打響多元化非遺品牌如下:
近年來,圍繞「千年古都、牡丹花城、華夏之源、絲路起點」四張城市名片,洛陽全力打造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提出「洛陽:一個古今輝映,詩和遠方相會的地方」,力推「老三篇」、提升「新三篇」,依託二里頭遺址打造「最早中國」文旅精品,依託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姓氏文化等根親祖地文化資源塑造「華夏之源」「河洛之根」文化品牌,提升了洛陽城市新形象。
『貳』 如何利用新媒體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將新媒體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1、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力物力,研究和開發包括視頻收集處理、文檔加工、數字化圖書館等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開展科學詳細地的數字化整理和歸檔工作。這里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復制,還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並盡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確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台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
2、數字化平台除了具備基本的信息查閱功能和圖像視頻展示功能外,還要具有和公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功能。非遺數字化平台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台的多媒體功能,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因此數字平台的建設要兼顧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做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平台不僅可以免費查閱、下載非遺資源,還鼓勵公眾提供上傳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統一保護的非遺資源,由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獎勵。
3、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徵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在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並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4、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後,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並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5、此外,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遊專線」,讓遊客體驗傳統影子戲、剪紙、雕刻等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生態的循環系統工程。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旅遊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
『叄』 如何建立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是品牌的「靈魂」,是品牌精神情感境界的體現。
消費者購買產品,不僅只是選擇產品的品質和功效,更注重品牌的文化品位。優秀的品牌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品牌文化賦予消費者情感體驗,也造就了品牌的價值。
1、圍繞品牌核心價值演繹
品牌文化的演繹必須圍繞品牌核心價值的主線,改變或偏離這根主線往往使消費者霧里看花,對品牌認知產生錯亂,自然難以積淀成深厚的文化內涵。
2、細小之中見偉大
一顆子彈想打下樹上所有的鳥,最終只能是一個也打不著,一個文化想打動所有人的心,最終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大而全的品牌文化就是沒有文化,也無法深入人心,引起共鳴。品牌文化從來就是細小之中見偉大,正如原子彈,其巨大的核威力卻來自於最細小的分子聚變。
品牌文化,往往是細小之中見偉大。
3、自然清新獨特的內涵
最能打動人心的東西往往是最自然清新獨特的東西,就像清水之中的芙蓉,東施效顰、故作姿態往往只能是適得其反,其實品牌的文化內涵又何嘗不如此。
從經典品牌的發展歷路可以看出,凡是能夠穿越時光,跨越國界的品牌往往都蘊含著自然、鮮明、獨特的文化內涵,自然流露,動人心弦,保持長久的生命。
相反,生搬硬套、拾人牙慧的品牌文化只能是過眼雲煙,曇花一現。
品牌建設的短視、急功近利往往導致品牌文化內涵的浮淺、匱乏,這樣的品牌文化難以博得大眾的共鳴和青睞,自然是一顆流星,轉瞬即逝。
4、滿足消費者的人性需求
在著名的「行銷28律」中,「人性律」擺在了第一位,這也說明滿足人性需求的品牌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品牌文化雖由企業建設培育,但卻由消費者需求而定,所以品牌文化的演繹應該洞察消費者的內心世界,滿足消費者的人性需求。
5、多形式的演繹手段
品牌文化的培育應該是點滴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全境式的廣告轟炸只能快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卻很難積淀品牌深厚的文化內涵。
『肆』 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化的策略有哪些
1.崑曲
時間:2001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崑腔及其戲劇結構(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鑒。《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崑曲表演用鑼鼓、弦索及笛、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擊樂器伴奏。崑曲的舞蹈動作主要分作兩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2.古琴
時間:2003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古琴一直占據著一個重要地位,和中國的書畫、詩歌以及文學一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古琴是中國獨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人們彈奏古琴往往不僅是為了演奏音樂,還和自娛自賞、冥思、個人修養以及摯友間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從早期的文學作品以及考古發現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的演奏是一種高雅和身份的象徵,因此它成了一種貴族和文人的精英藝術,而不是一種面向大眾的表演藝術。實際上,古琴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因為它是中國文人所必需的素質修養「琴、棋、書、畫」當中的一種,且位居其首。古琴藝術吸納了大量優雅動聽的曲調,演奏技法復雜而精妙,而且有著獨特的記譜法,大量樂譜都是人們口頭流傳下來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個徽,通過十種不同的撥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個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種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常用於曲調中的骨幹音;「泛」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出輕盈虛飄的樂音(泛音),多彈奏華彩性曲調;「按」是左手按弦發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有效弦長以達到改變音高的目的。同一個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於變化。
3.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時間:2005年
2005年11月2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我國政府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全票通過,成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范、聚會等意,這里轉意為大麴,是穆斯林諸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集歌、舞、樂於一體。「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 其以 「十二木卡姆」 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麴,這十二套大麴分別是: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4、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它與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端午節、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媽祖信俗、南音、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製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呼麥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中國篆刻
中國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的並由中國古代的印章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於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深受中國文人及普通民眾的喜愛。篆刻藝術作品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在書畫作品等領域廣泛應用。
2、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它開創了人類復印技術的先河,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
3、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4、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今天,剪紙依然是中國百姓用以表達意願、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當代民俗活動,呈現出互動的活力和再創造的面貌。
5、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築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由這種技藝所構建的建築及空間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和宇宙的認識,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等級制度和人際關系,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准則和審美意向,凝結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現了中國工匠的精湛技藝。這種營造技藝體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國全境,並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築技術的代表。
6、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存續著中國皇家織造的傳統,是中國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它採用「通經斷緯」等核心技術在構造復雜的大型織機上,由上下兩人手工操作,用蠶絲線、黃金線和孔雀羽線等材料織出華貴織物,如龍袍。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有著完整的體系,是人類非凡創造力的見證。如今,因燦若雲霞而得名的南京雲錦,依然作為中國傳統織造技藝的經典,用於高端織物的織造,為民眾所喜愛。
7、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各種活動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湖南省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和浙江等全國廣大地區均各具特色。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8、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反映傳統農耕生產生活中祭祀祈福、歡慶豐收的民間表演藝術。舞蹈具有生態、純朴、粗獷、和諧的特徵。舞前踩地神祭祀,表達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隨嗩吶、洞簫、鑼鼓的節拍歡歌起舞,表達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願望。場面熱烈奔放,民族特色鮮明。農樂舞已融入中國朝鮮族的血脈,成為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藝術瑰寶。
9、《格薩(斯)爾》
《格薩(斯)爾》是關於藏族古代英雄格薩爾神聖業績的宏大敘事。史詩講述了格薩爾王為救護生靈而投身下界,率領嶺國人民降伏妖魔、抑強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間使命,最後返回天國的英雄故事。憑借傑出藝人的說唱,史詩流傳千年,主要流傳於中國西部高原地帶的廣大牧區和農村。史詩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關族群關於自然萬物的經驗和知識,成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眾共享的精神財富。
10、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無伴奏、無指揮的侗族民間多聲部民歌的總稱。包括聲音歌、敘事歌、童聲歌、踩堂歌、攔路歌。「眾低獨高」是其傳統的聲部組合原則,優美和諧是其鮮明的藝術品格,歌師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傳承方式。它所承載和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人倫禮俗、智慧精髓等至關重要的文化信息。
11、花兒
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它用漢語演唱,在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花兒產生於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後)。由於音樂特點、歌詞格律和流傳地區的不同,又被分為「河湟花兒」、「洮岷花兒」和「六盤山花兒」三個大類。人們除了平常在田間勞動、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興漫唱之外,每年還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自發舉行規模盛大的民歌競唱活動——「花兒會」,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與情感交融的特殊價值。
12、《瑪納斯》
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傳唱千年,是中國三大史詩之一,演唱異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瑪納斯及其後世共8代英雄的譜系式傳奇敘事,長達23.6萬行,反映了柯爾克孜人豐富的傳統生活,是柯爾克孜人的傑出創造和口承「網路全書」。相關社區的傳統節慶、民俗活動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間。
13、媽祖信俗
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的媽祖因救海難而獻身,被該島百姓立廟祭祀,成為海神。隨著航海業發展和媽祖影響擴大。媽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習俗和廟會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該信俗傳播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2億多民眾所崇拜並傳承至今。湄洲島是媽祖祖廟所在地。
14、呼麥
呼麥是蒙古族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聲部。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呼麥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區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等地區和國家也能聽到這種方式的歌唱。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歌唱形式,呼麥是蒙古族人傑出的創造。它傳達著蒙古族人民對自然宇宙和世界萬物深層的哲學思考和體悟,表達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諧生存發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15、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於一體的表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等樂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個漢字元號記寫樂曲。現存的3000餘首古曲譜,保留了自晉(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歷代不同類別的曲目。音樂風格典雅細膩,其演唱形式、樂器形制、宮調旋律、曲目曲譜及記譜方式獨特,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南音是相關社區廣大民眾珍愛的文化遺產。
『伍』 如何創新地傳承非遺文化
非遺文化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但正因為其底蘊深厚,現在的年輕一代想要接觸和了解會比較有難度,要讓傳承具有新意,意味著必須要與年輕人所熟知的事物去進行聯動或是結合,一點點滲透,慢慢加深其印象才有助於傳承和發展。
與國貨品牌進行合作,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一點可以參考一直致力傳承非遺傳統文化的國貨品牌-張小泉,他們和非遺匠師合作,打造匠師召集令,通過游戲、國風服裝等讓更多的年輕人得以一同參與進來,了解非遺和傳統文化,又打造【匠師朋友】紀錄片,聚焦匠師傳承人,讓更多人了解非遺傳承人的匠心與堅守。
『陸』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什麼建立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民代表大會建立。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民代表大會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由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並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按照國家文化部規劃建立的「國家+省+市+縣」共四級保護體系,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逐步向市/縣擴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體現為各民族長期生產生活的傳承實踐成果。在多年保護工作中,按照項目不同屬性梳理形成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葯、民俗共十大類別。
(6)非遺文化品牌如何建立擴展閱讀: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
中華文化是世界四個古老文化體系中唯一沒有中斷自身傳統的文化體系,它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條不曾間斷的文化長河中蘊藏著浩瀚精深、燦若繁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先輩們一代代地將炎黃血脈凝結其中,世代相傳,直至今天。
作為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過程始終與燦爛的中國文明歷史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著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顯示了人類在思想和實踐上所能達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國文明進程中,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國各族人民構築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珍貴財富,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等備受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正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人類和諧和共同繁榮之間的密切關系,並藉此翹望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網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柒』 如何打造中國文化品牌
第一步,整合品牌文化資源
第二步,建立品牌價值體系
第三步,是建立品牌文化體系
第四步,建立品牌文化管理體系
第五步,方案的實施
第六步,審查考核
第七步,品牌文化的優化
『捌』 如何利用社會力量建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直接關繫到一個地方的競爭力和知名度,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自去年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開展以來,各地非遺普查工作成果累累,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創新工作思路,採取有效的措施,普查採集的資料信息記錄詳實,實物種類貯存豐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卓有成效。嘉興市在此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發動和組織了市、縣、鎮、村「四級」非遺普查工作隊伍力量,全方位地開展了普查工作,通過歷時五個月的全面普查,全市共收集、整理了十萬余條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完成了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查近萬項,並涵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17門類。當前,普查工作都已接近尾聲,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和非遺保護工作機構將面臨下一步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和利用工作,如何從階段性的普查轉入常規性的全面保護階段,使當地具有文化、歷史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這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急需探究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本人就這一問題結合工作實際談幾點膚淺的想法。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刻不容緩
1、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傳的活態文化。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明確,「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顯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民族記憶的背影」。
2、「再創造」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基本規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於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流動著的、活態的,正如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專家劉錫誠所講:「就象流水一樣川流不息、滾滾向前,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點上不變」,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嬗變是進化的,而不是後退的」, 「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積累,一個是傳遞」。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公約》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可見,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都是在進化中發展和延續的。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遞者的保護,無疑是它生存發展的命脈所在。
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日趨重視。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保護得到全社會的關注,黨和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黨的十六大對有關扶持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提出了目標要求,各級組織履行了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義務,2006年以來又相繼公布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進一步牽動了各級黨和政府的心,也增強了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特別是2006年民間藝術普查和2007 年以來全社會參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為今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保護、傳承和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開創了良好的局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管理和利用的主要手段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面普查工作暫告一階段後,面對普查挖掘和掌握的豐富的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各地應抓緊大好時機,將普查這一階段性工作盡快轉入到保護、傳承的常規性工作,並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對普查成果進行科學管理和有效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傳承開發和合理利用。其主要工作手段可以從有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建檔與完善
1、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數據記錄與保護。一是做好普查積累的非遺資料文檔工作,包括電子文檔和紙質文檔的建立。按照「全面普查、廣泛採集、確立重點、建檔立卡、分類製作、圖文並茂」的工作要求和統一的格式,分別建立各民間藝人、民間藝術社團(隊)、民間藝術之鄉(村)、民間藝術品種的文字、圖片、音像檔案。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妥善保管實物資料;二是搞好非遺資料的資料庫建設。 按照「統一軟體、統一目錄、統一分類、統一格式、統一質量」的工作標准,利用高科技手段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化,把所有非遺資源信息(包括文字、圖象、音響、影像)進行科學、系統的數字化動態管理。創建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檔案和信息資料庫和網路服務平台,搞好資料庫的硬體、軟體建設及建庫工作,以「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料庫」為資料庫依託,構建以電腦、電視機為終端的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網,使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2、深入挖掘和梳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一是通過普查掌握的資源信息(包括傳承項目和傳承人等),進一步深入調查,進行充實和刪選;二是通過非遺名錄的申報,進一步挖掘當地具有重要價值的非遺資源,堅持其真實性和整體性的有效保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民中得到認同和尊重。
(二)宣傳與保障
1、利用輿論工具加強宣傳。一是充分發揮各級新聞媒體的作用,鼓勵和支持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運用多種手段和形式,
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義、目標和任務,凝聚社會共識。二是利用「文化遺產日」和嘉興市「端午文化」等傳統節日,繼續舉辦好「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和「嘉興端午民俗」等重大民族傳統節日活動,繼續挖掘船文化傳統特色品牌,擴大地域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展現嘉興水鄉古城神韻。縣、鎮兩級要積極開展各種民族民間文藝匯演、比賽、展覽、博覽會和 「硤石燈會」、「桐鄉軋蠶花」、「平湖迎大蠟燭」等當地民族傳統節日活動和民間文化藝術節活動等。吸引廣大群眾參與保護工作,營造全社會都來重視、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濃厚氛圍。
2、爭取政府政策措施投入。 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核心和主導作用,制定規劃、組織力量、落實經費、加強指導。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的重視,設立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隨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長,增長比例不低於當年政府支出的增長幅度。「十二五」期間,力爭每年安排市專項資金數百萬,主要用於市非遺保護中心、市非遺展示中心日常運作,對市屬非遺名錄項目及列入市級以上非遺名錄項目或其他重大項目進行挖掘、搶救、保護、保存、研究、傳承等的補助,非遺保護研究基地和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民間藝術家等扶持表彰,民間藝術人才的培養,非遺成果編纂、資料庫建設等。各區、縣(市)也應根據各地的實際,適當安排保護專項資金。
3、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為積極構建科學有效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進一步保護和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能順應社會可持續發展,使之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應及時制定( 2009年―2015年 )《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綱要》,並落實實施計劃和有效措施。
(三)開發與利用
1、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體系。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體系,通過制定評審標准並經過科學認定,建立國家級和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通過設立保護項目名錄,命名民間藝術之鄉和民間藝術家,建立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等途徑,使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研究在傳統文化特色鮮明、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區域,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利用的途徑。對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整體性動態保護,命名一批民間藝術之鄉、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和民間藝術家,使優秀的民間藝術得到有效保護。
2、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展示體系。建立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展示中心),積極以此為平台,運用先進、科學的保護方法,將普查、收集、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和保護起來,並採用數字化展示手段,結合實體模型、專題展覽和現場製作表演等形式,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的傳播和展示。
3、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運作體系。一是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加強與旅遊、外貿、會展等相結合,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開發利用,培育民族民間藝術經典旅遊景區和民間藝術產業基地,開發生產具有民族民間文化特色的服飾、飲食、工藝品、紀念品等,建立一批民族民間文化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基地,使之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同時要引導民營企業合作參與保護,特別是在資金投資方面更應該加強合作,讓文化保護「企業化」,以獲得「雙贏」。二是要組織民間藝人、民間藝術表演隊伍,積極參與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讓嘉興民族民間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有利於加強民族民間文化與旅遊聯姻,擴展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播途徑,增強民俗旅遊的吸引力。
4、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體系。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健全市、縣兩級責任明確、運轉協調的保護工作機制,實行屬地管理,由所在地進行保護為主、上級指導和支持為輔。基本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網路化。
5、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一是要建立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站,鼓勵和支持媒體對民族民間藝術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進行宣傳展示,普及保護知識,培養保護意識;二是要充分發揮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的作用,建立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健全保護工作決策咨詢機制,廣泛吸納有關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各方面的建議,共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課題研究工作。每年設立一批課題、項目,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方式、保護工作有關的科學理論等方面的認定、保存、傳播和研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科學理論指導下,規范有序地進行。三是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對具有歷史、科學、文化價值的趨於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的高齡民間文化傳承人進行有效的搶救保護工作,扶持資助他們通過帶徒傳藝,舉辦相關傳習班等形式培養新一代傳人。四是要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編寫民間藝術鄉土教材,出版嘉興市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叢書、光碟系列, 在中小學、職業學校開設民間藝術課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納入了學校的教學內容。
總之,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是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基礎工作和重要前提;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的後序管理,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不流失、不消亡的必要措施;不斷開發和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主要目標。因此,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應積極行動起來,高度重視並順利完成階段性的全面普查工作向常規性的保護傳承工作轉軌,通過科學、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健全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為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加快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玖』 如何創建品牌文化需要注意七大流程!
根據我們的經驗,創建品牌文化的流程一般有以下七大步驟。 第一步,整合品牌文化資源。建立品牌文化的第一步是確認可以使用的各種文化資源,包括內外部的各種文化資源,根據品牌定位篩選與品牌定位相關的各文化因素。 外部文化資源主要是指品牌本身一些資源,如:企業名稱(字型大小) 這是企業無形資產中商譽的主要載體。企業字型大小有的是歷盡百年滄桑的老字型大小,有的是近年脫穎而出的新字型大小,有的企業有好幾個知名老字型大小。 企業CIS系統 這是指導入企業的所謂企業形象識別系統,主要通過企業圖案標識體現,一般一個企業只有一套CIS。 商標 經注冊或未注冊的在商品上的標識,企業可能有多個注冊商標。 商品名稱 企業生產的對商標的稱呼,可與商標一致或不一致。 名人 企業家或職工傑出代表在社會知名度極大,也可作為企業一種品牌資源。 內部企業文化資源,是指可以反映並影響品牌定位的各種文化因素,它的基礎是企業文化,根據我們的企業文化基石模型,企業文化是基於以下各種文化因素形成的: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行業文化,職業文化。 在企業文化因素的整合下得出與品牌文化不一致的企業文化的要素,確保內外部文化的一致性。 第二步,建立品牌價值體系。在收集和整合內外部的各種文化資源之後,根據品牌戰略定位,對各種文化因素進行提煉,確定品牌的價值體系,如香港李錦記集團的品牌文化定位是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的飲食文化,它的品牌價值是一流的品質,正宗的口味,那麼它延伸出來的產品文化體系就可以在企業品牌文化價值體系基礎上進行延伸,使顧客對公司的品牌都產生一個凡是李錦記集團的產品都是一流的飲食產品的品牌印象,進一步延伸出中華優秀飲食的健康文化傳統出來,而李錦記就是這種文化的典型代表。這種文化價值體系也是企業內部的文化價值體系所要倡導的,如李錦記集團的企業文化體系就應該是讓每一個員工都清晰知道他們工作的價值就是為中華民族的優秀飲食文化而努力,這才可以使得內外部的文化價值能夠高度一致。 對於內部價值體系如何建立,我們可以舉聯邦快遞公司價值體系排序的例子。它是用雷諾茲和古特曼研發的排名法來確定品牌核心價值:先確定品牌最重要的特徵,然後要知道重要的品牌特徵 它為什麼是重要的?理由被記錄下來,並且它為什麼是重要的?這一問題再次被問及,以求獲得新的理由,重復這一過程直到被調查者給出了一種價值觀為止。然後選出第二重要的品牌的特徵,重復上述過程,對於剩下的那些特徵也同樣得出。 第三步,建立品牌文化體系。由於對不同的客戶以及同一客戶的不同產品會有不同定位的品牌文化,因此要明確本企業品牌內涵及其價值對客戶的承諾、品牌附加值等因素,以及明確客戶的特定產品的品牌內涵及其價值,對終端消費者的承諾、品牌附加值等。一般的品牌文化定位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確定品牌文化范圍,確定品牌文化個性,確定品牌文化價值,確定客戶群體,確定客戶價值,評估、提升客戶關系。 第四步,建立品牌文化管理體系。品牌文化管理體系包括了品牌內部管理體系和外部文化管理兩個體系。 品牌文化內部管理體系指的是如何針對品牌文化的定位,在公司的內部全體成員從認識上進行高度一致的協同,通過各種管理的行為,包括現場管理、服務意識、營銷體系等全過程進行品牌協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身心一致。 品牌文化外部管理體系是通過各種媒體或載體,圍繞品牌文化核心進行傳播,但品牌文化的傳播與傳播品牌傳播的著重點不一樣,它主要的傳播方式不是廣告這樣的硬性載體,而是藉助各種宣傳媒體進行長期的潛在滲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軟文,這種軟文的主要著眼點在於建立一種氛圍,讓顧客潛移默化得接受了這種文化的感染,直接地說就是洗腦式傳播(Brainwash Communication),可能這名詞聽起來不是很好聽,但它傳達的意義在文化是必需多次反復、而且要潛在無意識地傳播,才可能形成,潤物細無聲是這種傳播的高級境界。 第五步,方案的實施。 第六步,審查考核。一種品牌文化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較長時間的建立,在這段時間內,企業品牌負責人要對品牌文化的實施進行全面的監控,在品牌文化定位的基礎上防止品牌文化的變異,在各種載體上對品牌文化做全方位較驗,必要的市場調研是品牌文化形成的基礎,完善的品牌監控體系是品牌經迅速形成的制度保障。當然,在信息化時代,藉助互聯網力量,形成一種新的品牌文化的周期已經可以大大縮短,因此對於品牌文化的監控也增加了難度。 第七步,品牌文化的優化。品牌文化的優化是指在品牌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企業根據市場和顧客的需要,不斷檢驗品牌文化的定位和延伸,在此基礎上進行品牌文化的創新或整合的過程。例如要創新品牌文化的內涵,可以以一種品牌文化資源為突破口,帶動其他品牌文化資源的豐富和發展,如以大客戶效應組合推廣企業品牌文化;圍繞技術領先提升企業品牌文化;以知名品牌組建企業,等等。同時我們要注意一些操作規范,比如為控製品牌文化管理幅度,就要不斷精確品牌半徑,清洗品牌文化間隙,避免品牌文化浸潤。和客戶保持良好的溝通,提高理解能力和品牌文化融入性。根據品牌現有和未來的市場佔有率、盈利能力指標對品牌文化分類管理: 市場佔有率、盈利能力均較低的品牌,應退出或轉讓掉; 市場佔率、盈利能力均較高的品牌,應加大投資力度、重點優化; 市場佔有率高、盈利能力低的品牌,屬老化,應重新建立品牌文化; 市場佔有率低、盈利能力高的品牌,有潛力,應加大投資和提升品牌文化的推廣力度。 經過這七步之後,一個品牌的文化內涵就基本建立起來,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至於一個品牌文化最終成功的經歷,不同品牌有不同的定義,但無論是多少步,這第七步是肯定要踏出去的第一步。 總之,品牌的建立不僅僅要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更加要講究信仰度,顧客對於品牌的忠誠最終還是取決於他們對品牌內涵的理解和認識,這種內涵只是通過一些傳播語或所謂的差異化營銷方式是不可能持久的。正如一個人可以通過廣告認識一個品牌然後去消費它,但你卻無法保證他以後在沒有任何外部誘惑的背景下去消費你的產品,更加無法確認他是否可以自覺得去維護他心目中品牌的形象,這一切基因為他沒有對品牌形成一種信仰。認識品牌、接受品牌、忠誠品牌到信仰品牌,這個過程並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可能經過的階段,往往在忠誠品牌的時候已經就出現斷裂,而品牌信仰的偉大在於它不僅僅是忠誠者自己去消費品牌,而且他們自覺地去維護品牌,去幫助品牌拓展他們的忠實用戶。就象宗教一樣,教徒不僅自己畢生信仰一個教派,而且他們還會主動去傳播教派教義。而這些都要求品牌有一種強大的文化支撐,所以品牌文化是實現品牌信仰的惟一途徑。
『拾』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與發展
1、制定「非遺」產業化發展規劃。
對於需要進行市場化開發的「非遺」項目,要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實現產業聚集化發展,謀求「非遺」項目規模經濟效應的產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閉式布局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規模不經濟。
要建設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文化產業基地,選擇「非遺」項目聚集能力較強、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具有良好營銷環境的地區,作為「非遺」項目產業發展基地。
2、在法律框架內定位「非遺」產業化。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各有特色,對其實施產業化經營需要法律調整的重點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體而言,應以公法為主、私法為輔。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於現代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新,大量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被失傳的境地。保存這些承載著我們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獨特的文化技能,就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工作。因此,政府應在規劃、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對「非遺」這種弱勢文化形態的扶持,體現政府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
4、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技術。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是其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基礎。我國應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化和數字技術帶來的優勢,以強有力的數字化手段保護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
例如,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配以電視製作、動漫設計、軟體開發等,讓其經濟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5、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經營的服務平台。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市場主體是文化企業。為保障「非遺」產業化的有效開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企業改革,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
要大力扶持能夠深刻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增強文化吸引力的項目,通過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並逐步將文化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從根本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