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許昌文化至今有多少年

許昌文化至今有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4-21 06:11:35

㈠ 許昌有什麼文化歷史

許昌,夏都夏邑,今許昌禹州。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華夏族群生活之根,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發源地和國都:

東漢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至東漢京都洛陽迎獻帝,遷都許都許縣,漢朝末代都城。魏國魏黃初二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許昌是中國最大的花木基地,中國花木之鄉,被譽為「北方花都」,有一千多年的種花歷史,曾是宋朝皇宮的後花園,自古就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盛譽。

小西湖 在許昌市。東漢末年因挖土築城,形成坑窪,後導入水,匯聚成湖。北宋韓持國修展江亭,歐陽修建歐閣。文人學士如眉山蘇氏、洛陽二程、朱熹、范仲淹等慕名雲集。蘇氏昆仲卜居於此,書酒自娛。文彥博治許時又建曲水園。屢經擴建,浚湖引水,亭台樓閣,石橋曲徑,為歷代詩人墨客咸集勝地。蘇軾為官杭州時,致書州官趙德鄰,建議許州西湖更名為小西湖。

文明寺塔 在許昌市東南隅。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嘉慶、道光年間相繼修葺塔頂。平面八角形,為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通高約52米。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磚砌塔身巍峨挺拔,高聳入雲。塔身各壁皆有門窗,由底層南塔門入內為八角形塔心室。塔內有盤旋梯道,可登塔頂。此塔造型優美,為河南省明代磚塔之冠。

春秋樓 在許昌市關帝廟內。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式,殿頂覆綠琉璃瓦。樓上樓下均帶迴廊。建築雄偉,金碧輝煌。相傳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東征,俘關羽,拜關羽為偏將軍,並以厚禮相待,賜關羽一府。關羽把一宅分兩院,皇嫂住內院,自已住外院。春秋樓就是關羽秉燭夜讀《春秋》的地方。

灞陵橋 在許昌市西郊的石樑河上,距城4公里。傳為關羽辭曹挑袍處。東漢末,關羽被曹操所獲,封為漢壽亭侯,但關羽不忘舊主,思兄心切,欲往谷城尋找利備,曹操追羽至此,贈其錦袍,關羽恐有詐,立馬以刀挑之而去。橋系青石欄桿,盤龍相交,鑲有碑碣兩方,一曰挑袍圖,線刻圖案,栩栩如生,傳為唐呈道子所畫;一曰辭曹書,清代書法家滕之湖楷書。橋西有關帝廟,古柏參天。橋旁立一碑刻,大書「漢壽亭侯挑袍處」,系明將左良玉手筆。

天寶宮 在許昌市區西北25公里。北有石樑河,河上有古石橋,「石樑皓月」號稱「許昌十景」之一。面積約2萬平方米。宮內,前有宋秦檜跪拜岳飛亭,後有呂祖大殿,中軸線上殿宇7座,和廊廡橋坊等組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相傳北宋太祖死後,長子趙德元未繼位而生厭世之心,到此出家。宋蘇軾游此,在呂祖殿書寫對聯雲:「廟貌與天齊雲來雲去風不定無異空中樓閣,畫工從地起花開花謝景常新真乃蓬萊仙景。」呂祖殿高10米許,面闊11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建築,綠琉璃瓦覆蓋殿頂,檐下施七彩重昂斗拱。殿正面有11根浮雕滾龍石柱。宮內現存「大元宣諭聖旨碑」二通。

㈡ 許昌三國文化的作文

許昌三國文化之鄉

許昌為河南省省轄市,下轄二市(禹州、長葛)、三縣(許昌、鄢陵、襄城)、一區(魏都),現有面積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萬。許昌近幾年先後被評定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和「國家優秀園林城」。許昌有「魏都」、「鈞都」、「花都」之稱。在中原城市群建設中許昌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前景。
一、許地溯源
許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傳上古高士許由曾隱居在許昌附近,堯欲讓位於他,他堅辭不就;再請他任九州長官,許由不僅不受,反說污染了耳朵。即到潁河邊洗耳,以示清明。許由死後葬於鄢陵縣許由寨村,墓地猶存。遠古人們稱許由生存活動的地方為許地。西周、春秋時,此處為許國國都,秦代實行郡縣制,許國都城為許縣治所。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登基建立魏國;因「魏基昌於許」,遂改稱許昌,沿用至今。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古遺跡、遺址眾多。從太昊伏羲到軒轅黃帝,從上古高士許由到音樂始祖葛天氏,從大禹治水到夏啟建都等,中華民族發展史在許昌留下了許多閃光的足跡。具茨山上的神秘符號,展示了人類先祖的聰明才智,逍遙觀是軒轅黃帝問道的所在,鎖蛟井記錄著大禹治水的功績,古鈞台昭示著華夏第一都的輝煌。這里還是海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地方……
許昌作為漢獻帝舊都和魏國五都之一,當時即與國都洛陽、西漢故都長安等齊名。在名著《三國演義》的120回中,有51回與172次涉及許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後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世族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北中國。 說三國,離不開漢魏;說漢魏,離不開許昌。曹操雄踞許昌25年,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治軍理民、屯田積谷、廣攬人才、東征西討、克平群雄、抗擊吳蜀,為最終實現「三分歸一統」的皇圖霸業奠定了扎實基礎。「三曹七子」創造出的慷慨悲涼、剛健沉雄的「建安風骨」,使「建安文學」開始了中國文學史的新篇章,使許昌成為中國在「三國」時代的文化中心。
二、三國勝跡
國內其它地方三國真跡遺存不多,許昌著名的三國遺跡遺址卻有80多處,或與三國史實有關,或與三國人物有關,或與三國傳聞有關。許昌遺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記錄漢魏更迭的「三絕碑」,蔡邕真跡《尹宙碑》和畫聖吳道子為關羽造像的《勒馬挺風圖》等。許昌歷來人傑地靈,賢臣名士層出不窮。曹操周圍的謀士文人、悍將勇夫,屬許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詩雲: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
在許昌與三國文化相關的古跡遺址分布於各縣(市)區,主要的有: 漢魏故城:位於許昌縣張潘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里。據民國廿二年《許昌縣志》記載:「許昌古城(即漢魏故城)在城東30里,圍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傳曹操所築,今存遺址。」至今城垣輪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層清晰可見,漢磚瓦塊俯拾皆是。據考,當時城內建築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築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國魏人卞蘭作的《許昌宮賦》和韋誕、何晏作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
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受禪台:位於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鎮。公元220年,漢獻帝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宣告願意讓位。曹丕在此接受獻帝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稱魏文帝,自此開始了我國魏、蜀、吳三國時代。
受禪台原為青磚護坡,兩側砌有台階,台頂四周有石雕欄桿,平台中央有一遮陽涼亭,上設龍墩寶座。經千餘年風雨侵蝕,至今仍有20餘米之高,30餘米長寬的二層凸狀台基存在。由漢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禮部尚書梁鵠書寫,大理寺武亭侯鍾繇鐫刻的《受禪表》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具體詳實地記述了獻帝禪讓、曹丕稱帝的歷史事實,俗稱三絕碑。現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春秋樓: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五年(200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在此史實基礎上,《三國演義》作了不乏附會的詳盡描寫:為保護甘糜二皇嫂的安全,關羽在「土山三約」之後歸附曹操。曹操賜給關羽府宅一處,讓關羽與二皇嫂共住。關羽分一宅為兩院。皇嫂居內院,關羽隻身在外。院中有樓,為關羽秉燭達旦夜讀春秋之處,即春秋樓也。
春秋樓古建築群,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後經多次修葺。1995年許昌市人民政府斥資1500萬元對春秋樓文物景區進行大規模修建,還新辟了春秋樓廣場。春秋樓現屬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灞陵橋:原名八里橋。明嘉靖《許州志》記載:「八里橋在(許州)西八里,相傳為曹操送關羽之所。」關羽被擒到許昌後,曹操「察其心神無久留意」,意欲留之。但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曹軍部將欲追之,曹操斷然制止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橋旁有明末將領左良玉題寫的「漢關帝挑袍處」石碑。為推崇關羽忠義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橋西建關帝廟,設像以祀。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灞陵橋、關帝廟景區進行修葺,如今灞陵橋關帝廟已是雕梁畫棟,蔚為壯觀,此廟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毓秀台:毓秀台在漢魏故城西南隅,建於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為漢獻帝祭天所築,高約15米,面積為4000平方米,有台階99級,是用青磚鋪就的祭祀廣場。每年秋分時節,漢獻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來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蔭之中,綠意擁簇,高接雲天。台下布列著數十座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築。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時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為皇家祭天場所的北京天壇早建千餘年。
射鹿台:射鹿台位於城東北許昌縣許田村西。相傳為漢獻帝與曹操、劉備等狩獵射鹿處。現台高約10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於射鹿台四周田野多為鹽鹼地,茫茫蒼蒼,似瑞雪初降之狀,故被後世稱為「許田積雪」,為許昌十景之一。
華佗墓:華佗墓在許昌縣蘇橋鄉石寨村,距許昌市15公里。華佗墓內安葬著三國時代傑出的醫學家華佗。墓高約5米,周圍30餘米,佔地500平方米,新徹有六角形花牆環墓一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醫華公之墓」石碑,系當地從醫者所立。據傳,由於華佗醫術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願專為曹操一人服務,便托辭探家回鄉。曹操派人將華佗押回許昌,打入牢獄,迫害致死。華佗在群眾中享有極高的威望,他救死扶傷的故事仍流傳於此間,至今墓前香火不斷。
張公祠:張公祠亦稱張公廟,位於許昌縣張潘古城西北部,距許昌市18公里。相傳,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兄弟三人來許拜見獻帝時,張飛在此居住,後人稱張公祠或張公寨。《嘉靖許州志》記載:「張公祠始建於漢魏,重修於嘉靖7年(1528年)。」祠廟建於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佔地20餘畝。原有殿、堂、樓、閣、亭、台、庵50餘間,廟中奉祀劉備、關羽和張飛。廟前有三姓柏,一樹松、柏、檜三個品種,像征著桃園三兄弟。山門內東西牆壁上各嵌有一塊青石,東雨石,西風石,二石有預測陰晴風雨的功能。另還有張飛井和三義殿等遺跡。
此外還有曹操割發代首處、張遼城、永始台、愍帝陵、伏皇後墓、董貴人墓、張、潘二妃墓、八龍冢、王允墓、馬騰墓、曹彰墓、郗慮墓、徐晃墓、夏侯淵墓、夏侯惇墓、毛玠墓、賈詡墓、徐庶之母墓、司馬城等眾多三國遺跡散布在許昌各縣(市)的土地上。 除地面上的古建、遺址、墓葬、橋梁外,許昌各縣(市)境內相繼出土了大量的漢磚漢瓦、漢代銅器、錢幣等文物。在漢魏故城附近,出土過製作精美的鳥紋、繩紋板瓦,魚紋、雲紋、花葉紋畫像磚,上稱「千秋」、「萬歲」字樣的青磚和瓦當,飾龍鳳戰車圖形的空心陶立柱等。還出土有漢代銅鼎、銅矛、馬銜、車飾、箭簇、錢幣和曹魏時期大型行軍造飯鍋,石碾及犁鏵等。1985年在古城皇宮遺址區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礎,上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像,據考為許都宮殿建築構件,屬國家一級文物。 三國時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縣的「馬欄」村,相傳是當年曹操的牧馬草場,《鄢陵縣地名志•馬欄》載:「東漢末年曹操屯兵牧馬於此。」如鄢陵縣的「議台」村,相傳是當年曹操聚集群臣議事的場所,《鄢陵縣志》載:「議台……世傳曹操所築。嘗集官僚議事於此。」如許昌縣的「哭佗」村,今更名為「呼佗」。相傳華佗死後,其妻千里尋夫至此痛哭不止難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區的「碾上」村,相傳許下屯田時,這里是曹軍碾米的集中場地。此外尚有「運糧河」、「槍桿劉」等流傳至今。
三、三國傳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三國人、事、物、景相關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千餘年來在許昌民間流傳不衰。這些故事和傳說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一些流傳較廣的故事傳說多種版本並存,各有千秋,精彩十分。磨刀雨在長葛市坡胡一帶,每逢農歷五月十三日,天總要下雨。傳說這與關公有關。劉、關、張在許昌期間,有一天,劉備和關公去拜訪魯直。交談中魯直說到當地連年大旱,莊稼顆粒不收,百姓生活很苦。劉備問其原因,魯直說:「傳說這里有個蛇精作怪,天上下的雨還沒落到地上,就被蛇精喝掉了,所以雨下不來。」關公聽罷好笑一陣說:「什麼蛇精作怪,讓俺老關去會它一會!」關公雖想除掉蛇精,可誰也不知道它藏在什麼地方。這天,劉備和魯直談軍事。關公嫌屋裡悶得慌,就出去散散心。他來到一片荒灘,只見那荒灘裡面有一小坑,坑邊有一塊大紅石頭,於是,關公便沾著水在石頭上磨起他的青龍偃月刀來。哪知這塊石頭是那蛇精的頭,這蛇精以為是關公來找它算賬,嚇得動也不敢動。關公磨了一下又一下,直到石頭上磨出了紅水,才提著刀回府去了。說來也怪,不一會兒,烏雲翻滾,雷鳴電閃,天就下起了傾盆大雨。關公磨刀時,那石頭上流出的紅水,其實是蛇精的血水。因為關公是五月十三這天磨的刀,所以每逢五月十三日,這里准要下雨。因為蛇精怕關公再來它頭上磨刀,每年這天,就把肚裡的水吐出來。從此,這里的百姓稱五月十三日的雨,是關公的磨刀雨。「曹碾頭」的傳說相傳,三國時候,曹操的人馬駐在許昌城東許田一帶。曹操叫百姓好好種地,還叫士兵幫助百姓種地,沒幾年工夫,老百姓就打了好多糧食。一天,曹操來到許田東北的一個小村子,看到村頭十幾個糧倉堆滿了穀子,就是沒有碾,碾不出米來。他就下了一道命令,限村裡的百姓在三天內,造出十盤大碾,半月之內將糧倉里的穀子全部碾成小米,違者斬。軍令如山倒,二百多口人的小村子,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兌錢,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四天頭上,總算把十盤大碾造好了,半月之內也把所有的穀子碾成小米了。曹操非常高興,領兵打仗取勝歸來,又路過那個小村,百姓們都出來迎接他。曹操笑著說:「這就是為我曹操三天內造出十盤大碾的村子,我曹操感謝父老鄉親們!」村上人為紀念這件事,就把這個村改名為「曹碾頭」。詩竹畫許昌城內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古建築叫春秋樓,因三國名將關羽曾在這里夜讀《春秋》而得名。春秋樓內有一幅詩竹畫,相傳為關羽所作,故名《關羽詩竹畫》。仔細看畫,竹葉竟組成了一首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關羽和劉備、張飛共同起兵,占據徐州、下邳一帶,與曹操抗衡。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劉備被打敗後投奔袁紹去了,關羽成了俘虜。曹操喜愛關羽的智勇雙全,先拜關羽為偏將軍,又封他為漢壽亭侯,賜一處宅院給他居住,送給他金銀財寶,賞給他追風趕月赤兔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關羽卻不動其心,不移其志。《關羽詩竹畫》就是他在這種心境下作出的,是他真情的表露。「不謝東君意」是說曹操雖然待我優厚但我不會留在這里;「丹青獨立名」是說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是說我現在雖身處逆境,但堅守信義是決不會改變的。關羽畫詩竹以後不久,便封金掛印,修書辭曹,千里走單騎,投奔劉備去了。劍蠟在許昌的集貿市場上,商人們賣的蠟燭中有一種是扁形的,稱為劍蠟。劍蠟的產生與關羽有關。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徐州,平定了呂布,接著劉備、關羽、張飛收編了呂布的殘兵敗將,想脫離曹操而自行獨立。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議,乘勝追擊。張飛失散於芒碭山(今安徽碭山),劉備走投無路,投奔了袁紹。關羽因保劉備的甘、糜二夫人,被圍困下邳,作了曹操的俘虜。曹操把關羽和兩位嫂嫂安置一室,並只給一隻蠟燭,企圖亂其君臣禮儀,離間他們兄弟情義,以斷絕關羽歸順劉備的後路。然而,「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關羽,早已看出曹操離間之計。於是待到夜晚,他來到桌前,圓睜丹風眼,抽出青龍劍,「喀嚓」一聲,把蠟燭一劈兩半:一半供自己秉燭夜讀《春秋》,另一半給二位嫂嫂做針線使用。曹操的離間計破產,而關羽的忠義美名則傳遍四方。後來,人們為稱頌關羽的忠義節操,把春秋樓譽為大節亭,又稱秉燭達旦處。關羽劍劈蠟燭的故事也傳為佳話。當時的一些商人,藉助於名人效應,把圓蠟改制為扁蠟,起名叫劍蠟(又稱劍劈蠟)。果然,劍蠟一時成為許昌的名產,暢銷不衰。蓮花河的傳說許昌縣東北五十里有個許田,許田附近有一條小河,叫蓮花河。蓮花河是怎樣來的,在當地群眾中有這樣的傳說。
三國時候,曹操的兵馬和糧草都集中在許田,許田西邊有個射鹿台,周圍是練兵場。當年曹操和漢獻帝就在射鹿台上看練兵。練兵場北邊有一個蓮池,每年蓮花開的時候,池內的魚也格外多,上有荷花下有魚,看起來還真是不錯。一天,曹操同獻帝觀看兵馬操練,休息時,曹操請獻帝釣魚,兩人同在池邊拿著魚桿,不大一會兒,獻帝就釣出了兩條大鯉魚,曹操卻鉤鉤都落空,心中很不樂意。一會兒,曹操見自己的魚浮動了兩下,想一定有大魚上鉤,便用力一甩,釣出來的竟是一個老鱉!曹操一看大怒,一腳踩住老鱉抽出寶劍就要砍。說來也怪,劍還沒落下,只聽老鱉說:「丞相息怒,你殺了俺不要緊,只怕小的們興風作浪,淹沒了丞相帶兵開墾的農田。如果放我一命,願開一條運河,供丞相運糧運兵。」曹操一聽,心想這一定是個老鱉精,就把老鱉放回去了。就在當天夜裡,颳起了大風,然後又下起了大雨,劈雷忽閃,老鱉領眾鱉兵,順著蓮花池向東南開了一條河。第二天,曹操來到一看,運河已開成,十分高興,就把這條河起名叫「蓮花河」。從此,曹操就用這條河運兵運糧。如今,蓮花池早已成了農田,當年的蓮花河,現在依稀還看得見。這故事也還在當地群眾中流傳。
張潘娘娘冢的傳說張潘西邊有個大冢子,傳說是三國時漢獻帝的張娘娘和潘娘娘的墓。張娘娘和潘娘娘是一個村的姑娘,她們心底善良,喜歡幫助有困難的人。有一年鬧災荒,人們沒糧食吃,只好採桑葚兒充飢。一天,兩位女子一同去採桑葚兒,避難的獻帝剛好走到這里,見她們在採桑葚兒,就問她們有啥用,兩個女子說可以充飢。獻帝正餓得慌,就向她們要幾顆嘗嘗。二女子見這個過路的餓得面黃肌瘦,很同情他,就把籃子里的桑葚兒盡著他吃,臨走還讓他捎許多路上吃。後來獻帝大難過去,又回到朝中,經常想起那兩個在自己落難時幫過他的女子,就叫地方官尋找,然後把她倆召進宮,讓她倆教宮女們在御花園里栽桑養蠶。一天,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在御花園的河邊玩時,不幸掉入河中,恰好被這兩個女子看見,急忙跳進河裡救孩子,最後她倆都淹死了。獻帝把她倆葬到張潘西邊,壘了兩個大冢子,並封她倆為娘娘。
棗祗說媒曹操有個小姑,都三十齣頭了還沒找著婆家,因為她長得黑麻溜丑,人家背後都叫她麻妮。這天,一個叫棗祗的人,要求見曹丞相。棗祗見了丞相,說明了來意,原來他是給曹姑說媒的。棗祗告訴曹操,許都城北有個叫迷瞪的青年,長得很漂亮,也很會說話,就是家裡有些窮,只有三十畝地,東地涼快(兩塊),西地涼快(兩塊),蓮花河灘涼快(兩塊)……不知丞相願意不願意。曹操這時心裡正為討伐呂布的事犯愁呢,就含含糊糊地答應了。曹姑出嫁,曹操少不了陪送很多貴重嫁妝,不必細說。曹姑三天回門,哭哭啼啼地向曹操訴苦,說媒人全是騙他的,迷瞪家徒四壁,連一分地也沒有!棗祗立刻被傳進丞相府,曹操厲聲喝道:「大膽刁民,你可知罪?」棗祗說:「我無罪。我當時說迷瞪家有三十畝地,東地涼快,西地涼快,蓮花河灘涼快,不是兩塊,你聽錯了。」「你犯了欺君之罪,還強詞奪理,快把他推出去斬首!」刀斧手一擁而上,這時曹操卻放聲大笑說:「眼下我留你一條活路,並非你無罪,而是看你是個人才,你用啥來報效社稷?」棗祗不禁淚如泉涌,哭著說:「眼下戰亂四起,民不聊生,飢死者不計其數。迷瞪本也是個世宦之家,父親死於戰亂之中,從此便家道中落。如果再這樣下去,軍隊無糧,國將難保,丞相思賢若渴,何不組織災民墾荒屯田,獎勵百姓多多耕織,這樣方可國泰民安。」曹操聽後可高興了,說此事非小,我再和大臣們議議。最後考慮再三,認為這個辦法確實可行,很快便頒布了屯田令。
三國時,曹操的家鄉安微亳州出了神醫,名叫華佗。後來,華佗來到許昌一帶行醫。他醫術高明,史書稱其「治病手脈之候,其驗如神」,就是說手到病除。曹操想了好多辦法要把他長期留在身邊,可華佗就是不答應。一天,他以妻子患病為由返回亳州,一去不回頭。曹操派人去亳州華佗家察看,發現華佗妻子根本就沒病,這下惹怒了曹操,當即派人把他抓回來,監禁在許都獄中(今許昌東北隅,後人稱為「華佗角」)。華佗被曹操抓走後,他妻子雲卿為丈夫的安危擔憂,在家坐卧不安,就與女兒結伴,千里迢迢、風塵僕僕趕往許都尋找丈夫。一天,母女倆走到許都城北四十里的白馬坡,向村民打聽華佗的下落。當村民得知眼前這母女就是華佗的妻子時,無不失聲痛哭。村民告訴她,華佗被曹操囚禁,在獄中被砍掉一隻右腳和一隻左臂。獄卒梁亭見狀,決心救他逃走,備了一隻小船,讓他沿汝南江逆水而上,避開追兵逃命。不料,當船行到白馬坡時,華佗因流血過多而死。成千群眾聞訊趕來,悲痛萬分,把他埋在村頭。好心的村民把華佗的妻女帶到華佗墓前,華佗妻子伏在華佗墓上痛哭不已,最後竟哭死在墓旁。從此白馬坡改名為「哭佗村」。後來,因為哭字不吉利,人們又改稱「呼佗村」。

㈢ 許昌古代史

「許昌人」古人類遺址「許昌人」古人類遺址,位於許昌縣靈井鎮。「許昌人」的發現,是繼北京猿人之後中國古人類研究的關鍵考古發現,這一發現填補了中國現代人類起源中的重要一環,並有望打破人類「非洲起源說」的觀點。 [編輯本段]中原城市群副中心的發展定位許昌的發展必須適應國家中部崛起的部署,並且必須從這個戰略部署的高度去觀察、分析、實踐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中部崛起是國家區域總體協調發展的四大構成板塊之一,而實現中部崛起必然要走城市群帶動的路子。
許昌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曹公曾在此「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織以蓄軍資」、「揚鞭馳騁長江水,揮戈飲馬黃河邊,政基許昌定中原」成就了一番霸業。
神垕古鎮
神垕鎮位於禹州市西南。是馳名中外的鈞瓷文化發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積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區域特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神垕古鎮」之名歷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產各種陶瓷,「神垕古鎮」被譽為全國唯一「活著的古鎮」。悠久的歷史給神垕鎮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目前,神垕鎮區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各種古寺廟、古民居、古祠堂等40餘處,大多數分布於以老街為核心,面積達3平方公里的古鎮區內。 [編輯本段]文化四鄉中國三國文化之鄉
中國大禹文化之鄉
中國鈞瓷文化之鄉
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面積1461平方公里,人口116.92萬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禹州市鈞瓷文化豐富多彩,古樸典雅,產生這些鈞瓷文化之源自然來自鈞瓷藝術的產生,發展和繁榮。該市古瓷窯、古鈞窯遺址有260多處,為全國古瓷窯遺址縣級之最,而且出土的鈞瓷、鈞瓷器皿及殘片,殘片上的裝飾圖案、文字都在證明該市為鈞瓷文化的發源地。時代相傳的民謠都在傳遞著鈞瓷文化產於該市。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黃金有價鈞無價」。
「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歡」七十二座窯,煙火遮雲天」。
「客商走天下,日進斗金錢」。
「要要窮,燒鈞紅,十窯九不成」。
這些民謠流傳至今,婦孺皆知,從鈞瓷文化的地域特點上看,從故事開始,繁衍出許多門類,詩歌、散文、對聯、歌謠、戲劇等,因文化特色濃厚,神垕也因此成為全國歷史名鎮,位於城區古鈞台附近的鈞官窯遺址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該市申報鈞瓷全國原產地保護獲得成功。
從民俗上講,以神後為中心涉及禹州全境。每月的十五敬火神爺,凡有窯的人家這一天都要燒香,祈求火神爺保護窯爐安全,窯工安全,能燒制出傳說故事中的精品鈞瓷。而禹州人猜枚行令時是不許喊「五」的,因為「五」與「捂」諧音,為窯家的不詳語,外地到禹作客的人,如果喊五,便罰酒,不受罰就過不了關。這一民俗在神垕猶為認真。
上世紀的1999年全國鈞瓷郵票首發式在禹州舉行,一次儀式盛會,咫尺方寸之間,進一步佐證了千古絕唱,世界瑰寶,優秀文化源於該市。2003年以來該市每年舉辦一次鈞瓷文化藝術節,多次舉辦全國性的高品位,高規格的鈞瓷文化藝術研討會。一座上萬平方米的陶瓷文化博物館將於今年九月份破土動工,禹州為獨一無二的鈞瓷藝術文化之鄉,該市的古鈞官窯遺址成為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
中國臘梅文化之鄉
河南省鄢陵縣臘梅栽培歷史十分悠久,品種繁多,是我國重要的臘梅栽培中心。
鄢陵臘梅種植遍及全縣的12個鄉鎮,350餘個行政村都有臘梅種植。現全縣臘梅種植面積達6000餘畝,共有臘梅苗圃20餘個,品種多達50餘種。以柏梁鎮姚家村為中心,方圓五公里為臘梅栽培集散地也是鄢陵臘梅落戶的原生地。現有以生產臘梅為主的「鄢陵臘梅園」、「鄢陵花木盆景園」、「鄢陵六和花木生產基地」、「陳化店劉庄生產基地」等,全縣年產120萬株。
鄢陵臘梅民俗特色有臘梅避邪之說,臘梅喜慶之說,臘梅友情之說,臘梅風骨之說。
20世紀80年代初,編纂出有關臘梅生產,栽培技術性書籍20餘部,整理臘梅文化故事傳說30餘篇,創作出《花魂》、《花鄉清韻》、《花鄉宴》、《金梅爭艷 》 等具有時代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藝作品,並分別獲得 「五個一」工程獎和省戲曲大賽獎;鄢陵臘梅文化已成為中原文化寶庫中最顯著、最搶眼的文化。 [編輯本段]中國第一個王朝的發源地啟,大饗諸侯於鈞台」(鈞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東麓),許地成為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並建都於夏邑,為華夏第一都,這里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發源地。 [編輯本段]古鈞台和「鈞台之饗」古鈞台又名夏台,位於河南省禹州市。是夏啟大宴諸侯、舉行開國典禮的地方,又因「夏桀囚商湯於鈞台」,所以古鈞台也被稱為「中國第一座監獄」。古鈞台是歷史上著名的「鈞台之饗」的發生地,古鈞台成為夏代諸帝踐位、中央施政、與諸侯商議國事的地方,成為夏「皇宮帝苑」的重要組成部分。

㈣ 許昌有什麼歷史典故

許昌成語典故
許昌地處中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西周時為許國。東漢末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遷都許昌,著名的「建安文化」即源於此。三國時,曹丕建魏,許昌是五都之一。許昌長期為郡或州治所,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作出了應有貢獻。許昌在歷史上發生過許多大事,涌現了許多歷史名人,為世人傳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並留下了許多含義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和典故。有的至今仍被人們所常用。

許由掛瓢
相傳遠古堯帝時代,東夷族部落酋長許由,善理政務,深孚重望,堯以天下相讓,由堅辭不受,「退而遁於中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後率其部順水而下,至今許昌縣東部一帶牧耕(潁水原流經今許昌縣境內),故此得名「許地」。在牧耕時,許由常到潁河邊用手掬水喝,有人送他一隻瓢,讓喝水方便些。他將瓢掛在樹上,風吹後,發出瀝瀝響聲。許由聽了這聲音心煩,乾脆把瓢扔掉了(今魏都區七里店有「許由掛瓢處」遺址)。許由掛瓢的故事傳說很早,後人常用以比喻隱居遁世。
越俎代庖
相傳堯帝在年老時曾想把天下禪讓給隱士許由。許由堅決不接受,回答說:「巧婦鳥在樹林深處築巢,只佔一根樹枝,鼴鼠到河裡喝水, 不過喝滿一肚子。象我這樣的人要天下有什麼用處呢?即使廚師不去廚房做飯,掌管祭典的人,也決不能超越職守,放下祭器去代替他下廚房。」意思是說,即使是你堯帝丟下天下不管,我許由也決不會代替你治理天下。後人以「越俎代庖」比喻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有時也比喻 包辦代替。
三過其門而不入
遠古堯帝時代,許昌市禹州一帶是夏後氏部落活動的中心區域。禹原是夏後氏部落的領袖,因其父鯀治水九年無果,舜攝行天子之政,殺鯀於羽山,又讓禹代替其父治水。禹決心研究出治水辦法,勞身焦思,到處奔走。在外十三年,三次經過家門都沒進去。他採用因勢利導,挖渠改道,引水入海,終於治服洪水。因治水有功,舜選禹為繼承人。舜死後,禹繼天子之位。後常用「三過其門而不入」形容熱心工作,公而忘私。
孜孜不倦
古代傳說:舜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有一次,舜叫大家對政事發表意見,問到禹,禹說:「予何言?予思日孜孜。」意思是說我沒有好的見解,我只是天天孜孜不倦地考慮,搞好治水工作。後用「孜孜不倦」形容勤奮不息。
克勤克儉
傳說大禹治水有智有謀,勤奮儉朴。他勘察山川,足跡踏遍九州,手拿工具,身背干糧,還和群眾一起施工,吃住在工地。舜帝對禹的評價很高。稱贊禹:「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意思是說,禹能勤勞治國,治水有功;能節儉持家,不講求個人生活享受。後用「克勤克儉」表示勤儉治國或勤儉持家。
滿招損 謙受益
古代傳說:舜帝後期有苗部落大亂,舜命令禹征伐有苗,有苗不服。有一個叫益的人勸禹說:「惟德動天,天運弗屈。滿招損,謙受益。」禹聽了益的話感到很有道理,應該以德服人,便班師回朝。後用「滿招損,謙受益」勉勵人謙虛處世。意思是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會得到好處。
禹行舜趨
禹是夏朝的開國君王,舜是堯的繼承人。《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意思是說: 禹緊跟舜行,舜快步跟堯走,指夏禹王依照舜的方針行事, 虞舜照唐堯的規矩辦理政事 。「禹行舜趨」後比喻依隨前人,自己沒什麼創新。
下車泣罪
舜傳位給禹後,有一次,禹出門看到一個在押犯,便 下車去問那人所犯何罪,聽著聽著便不由自主地痛哭起來。他身邊的人問道:「這個人自己犯了法,受到處罰罪有應得,君王為什麼如此痛哭呢?」禹回答說:「在堯舜時期,人們都以堯舜仁愛之心為心。現在我為國君,人們卻以他們自己的私心為心,所以我感到很傷心。」《書經》上說「百姓如果有罪,那就是我一個人的錯。」《梁書•王僧儒傳》:「解網禽,下車泣罪。」後常用「下車泣罪」作為頌揚封建統治者的「仁政」之辭。

㈤ 有人知道許昌的來歷嗎

許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一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遠古的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新石器時代的靈井文化遺址、石固文化遺址;夏代的鈞台和禹王鎖蛟井;三國時期遺址、遺跡;唐宋時期的鈞官窯遺址和古建築;明、清的塔寺宗廟等。縱觀許昌歷史文化,在國際國內最有影響的當推三國文化。

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許昌成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曹氏父子雄踞許昌,虎視天下,運籌帷幄,圖謀霸業。大興屯田,廣納人才,下令求賢,倡導文學。數年間,猛將如雲,文臣如雨,糧秣豐富,倉廩皆滿,許昌成為他們抗衡蜀、吳和最後統一中國北方的大本營。

公元220年,曹丕在這里登基創建魏國,改許縣為許昌,為五都之一。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三國歷史積淀了獨具特色的三國文化。加之歷代為紀念三國名人、名事而興建的名勝古跡,使許昌的三國文化內涵更加厚實和寬泛。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三國名勝古跡500多處,許昌就佔有80多處,這些名勝古跡分布廣、真跡多、品位高。

許昌三國文化遺產是許昌人民乃至全國、全世界人民的珍貴財富,許昌市委、政府對於保護和開發利用三國文化資源十分重視,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全面普查、核實三國文物古跡;二是進行全民性宣傳教育,大力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三是修復三國名勝古跡,先後投資數千萬元,興建了許昌博物館,修復了灞陵橋、關帝廟及春秋樓文物景區,華佗墓園正在修復之中,曹丞相府的修復也已列入九五規劃。

目前許昌已被國家確定為中國文物古跡游中的三國戰略線,歡迎有識之士前來觀光旅遊,投資開發。

春秋樓又名大節亭,曾以關公宅,關王廟,武安王廟,兩院英風廟,關帝廟稱之。位於許昌市中心文廟前街中段,為明清風格建築群。

㈥ 許昌有幾縣幾區

許昌市轄魏都、建安2個區,禹州、長葛2個市和鄢陵、襄城2個縣。

許昌市位於河南省中部,東經113°03′~114°19′,北緯33°42′~34°24′,面積4996平方公里。東鄰周口市,南界漯河市,西交平頂山市,北接鄭州市,東北與開封市毗鄰。是豫中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河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土地地貌

許昌市全市土地總面積4996平方公里。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面積375畝;500~1000米的低山面積30.66萬畝,占總面積的4.1%;200~500米的丘陵面積173.01萬畝,占總面積的23.1%;200米以下的平原面積545.7萬畝,占總面積的72.8%。

西部為低山丘陵,最高海拔1150米;東部為淮海平原西緣,最低海拔5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地貌景觀呈東西向分帶,按地貌成因及形態組合,可分為平原、山地和崗地三大類。

以上內容參考許昌市人民政府——行政區劃

㈦ 請問河南許昌地名的歷史和來由

許昌歷史悠久,早在1、5萬年之前,人們的祖先就棲居於此。傳說唐堯時,許的始祖許由,德高望眾,善治理,孚眾望,堯以天下讓由,許由堅辭不受,隱居箕山。為避堯糾纏,率部落沿潁河東南而下,躬耕於「許田」,這里就稱為許。許昌是原始社會末期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禹受封夏伯於夏邑,夏禹之子啟,即位於夏邑,大享諸侯於鈞台。「少康中興」都康城。夏帝廑四年,昆吾氏分支遷於許,商周封國有櫟、鄢、許、西不羹等國。春秋分屬許、鄭、楚;戰國分隸韓、魏、楚。秦置潁川郡於陽翟,治今禹州市朱閣鄉八里營。漢遷郡治今禹州市區、屬豫州。新改稱左隊郡。東漢仍復潁川郡,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於許。三國魏以「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並遷郡治於許昌縣。晉析潁川郡置襄城郡。南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遷郡治於長社。在今長葛市老城鎮西轆轤灣,東魏天平初年(534年)在長社置潁州;武定四年(546年)廣州移治襄城,襄城郡屬之;武定七年(549年)遷潁州、潁川郡治於潁陰,今魏都區改稱鄭州。北周改稱許州,改廣州稱汝州。隋仍復潁川郡、省襄城郡為縣歸之;唐武德元年(618年)在襄城置汝州;四年(621年)仍復許州;天寶元年復稱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仍謂許州。宋元豐三年(1080年)升為潁昌府。金復許州,並在陽翟設鈞州。明萬曆三年(1575年)因避皇帝朱翊鈞諱,取禹受封意改稱禹州。清雍正十二(1734年)升為許州府,禹州歸之。乾隆六年(1741年)仍分設許、禹二州。1912年廢州為縣。1926年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1932年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改稱許昌專區。1970年改為許昌地區。1986年許昌地區撤銷,升許昌市為地級市。2002年10月許昌市政府遷健康路東段北側。
許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遺地有靈井舊石器晚期遺址,石固新時期早期遺址,許昌故城遺址,鈞窯遺址、扒村瓷窯遺址等。古墓葬有劉知遠墓、周定王墓,愍帝陵、八龍冢等。古建築有文峰塔、乾明寺塔、興國寺塔、天寶宮、義勇武安王大殿、春秋樓、乾明寺等。碑碣有尹宙碑、禪靜寺造像碑等。另有灞陵橋景區、紫雲山風景名勝區等。

㈧ 許昌的悠久歷史

帝堯時期

許昌古稱「許」,源於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於潁水之濱而得名。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建安區、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國魏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元明清時期

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並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

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

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8)許昌文化至今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許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許昌古文化旅遊資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築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

許昌交通便利,市區距省會鄭州80公里,距新鄭國際機場50公里,311國道、地方鐵路橫穿東西;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南北。2017年,許昌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3月,許昌成為第一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許昌同時還是「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㈨ 誰知道許昌的歷史

概 況位於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北靠經濟繁榮的省會鄭州市和歷史文化名城開封市,西靠煤城平頂山市,南接新發展的漯河市,東連農業資源豐富的周口地區。面積5002平方公里,人口425萬,轄1區2市3縣,83個鄉鎮,2326個行政村。

許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相傳遠古時期以許由為首的游牧部落曾在此活動,故稱許地。自大禹帝之子啟在這里建立華夏史上第一個國都夏都開始,盡管朝代更替,世事滄桑,許昌一直是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別在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都許,許昌又成為東漢王朝的統治中心和曹操的軍事大本營,兵家注目,名士雲集,創造了燦爛的建安文學,彪炳於中華文學史冊。唐、宋、元、明、清時,許昌均為郡、府、州治所在地。解放前許昌為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1949年2月成立許昌專員公署,轄14個縣市。1986年實行以市帶縣,許昌市為地級市。1997年8月襄城縣整建制劃歸許昌市。

自然環境地處伏牛山余脈向東平原過渡地帶,地勢大體由西向東南傾斜,東西長117公里,南北寬75公里,呈東西狹長地帶。最高點大洪寨海拔1150.6米,最低點海拔50.4米。西部和西北部為低山丘陵地帶,中部和東部是黃淮沖積平原。年平均氣溫14.3一14.6C,年平均降水量671一736毫米,無霜期為217.5天。全市總土地面積4996平方公里。截止1997年底,全市轄禹州市、長葛市、許昌縣、鄢陵縣、襄城縣、魏都區6個縣(市、區),82個鄉(鎮)。

經濟現狀國內生產總值為145.1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7.98億元,第二產業67.94億元,第三產業39.2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4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l8元。現有耕地面積384.93萬畝。現已建成以煤炭、電力、冶金、建材、機械、食品等為主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紅薯、穀子為主。經濟作物有煙草、棉花、油菜、芝麻、花生等品種。森林覆蓋率為13.9%。礦產資源以煤為主,還有耐火粘土、水泥灰岩、鐵、銅、水晶等22個品種。禹州市是全國著名的中葯材集散地之一,中葯材品種有847種,大宗珍貴葯材有白芷、何首烏、五味子、白附、天南星、紅花、全蟲、鹿茸等35種。土特產有鄢陵花卉,歷史達一千年,素有「花縣」之稱,其中臘梅常做貢品,有"鄢陵臘梅冠天下"之譽。鈞瓷出於神生鎮,有1000多年生產歷史。神生鈞瓷"窯變"成色,絢麗燦爛,因同一窯燒出的產品顏色各一,形成了鈞瓷無雙的獨特風格。

交通狀況境內公路總里程1620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2.3公里。有國道107、311線穿過,全長138公里;省道6條共長281公里,縣鄉公路全長1163公里,專用公路全長38公里,其中二級公路313公里;晴雨暢通里程1249公里,橋梁268座7967延米,其中大中橋68座4829延米。鄉鎮公路晴雨暢通,1876個行政村通公路。有46公里京廣鐵路經過,市轄內有官亭、長葛、蘇橋、許昌等4個火車站,南部有孟寶鐵路29公里,轄區內有前聶、丁營、姜庄3火個車站。地方鐵路神鄲線經境內110公里,平禹線44公里。年客運量1529萬人,貨運量741萬噸,旅客周轉量74305萬人公里,貨物周轉量75765萬噸公里。民用汽車保有量21089輛,轄內有郵電局和所103處,電報電路70路,長話電路1562路,年郵電業務總量9432萬元。

交通規劃到2010年建成國家道主幹線京珠高速公路45.15公里,完成國道311線62公里及省道31線23公里的改建工程。到2000年全市2162個行政村通汽車,全市晴雨通車里程達1700公里,公路密度達每百平方公里36公里。到2010年全市公路總里程達215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3.1公里。

名勝古跡許昌是省級歷史文化古城,旅遊資源以文物古跡為主。全市現有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近百處。劃分為中心旅遊區、禹州旅遊區、長葛旅遊區、襄城縣旅遊區和鄢陵旅遊區。已推出的專項旅遊線路有:關羽之路(春秋樓、灞陵橋、關帝廟),三國旅遊線(三國真跡與名勝、漢魏名人故里、遺跡與墓冢),尋根朝敬旅遊(陳氏、方氏、許氏、鍾氏),民俗民風旅遊(禹州鈞瓷),風景游覽線(西湖公園、灞陵公園、鄢陵臘梅盆景園、白沙水庫、禹州橡膠壩、紫雲山風景區)。 現有古遺址56處,古墓葬37座,古碑刻27通,古建築20餘所,歷史名人故里17處,出土文物萬余件,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7處。宋代鈞台窯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閱讀全文

與許昌文化至今有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