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增強文化軟實力
提高文化軟實力,首先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關鍵在於創新發展思路,在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乾的同時,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為大眾提供多層次、多口味的精神食糧。同時,完善基礎文化設施,免費向群眾開放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廣場、全民健身園地等。此外,還可以規劃和建設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風格,又具有時代特徵、為大眾所認可的文化地標,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眾文化品位。
特別要注重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加快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前應繼續努力做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資源信息共享、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大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努力培養形式多樣的廣場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老年文化、少兒文化、休閑文化等等。
進一步推進公益文化服務,要考慮在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只有長期地提供公益文化服務,才能從根本上使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從而有效地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目前這個方面還比較薄弱,亟待加強。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品牌
中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但是只有通過文化產品讓世界了解中國社會的當代特徵,了解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觀念如何在今天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只有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才能真正提高文化軟實力。文化藝術產品中蘊含著我們對自己文化歷史的梳理和價值判斷,它的文化傳播意義遠遠超出了產品本身。
⑵ 什麼是文化競爭力,如何提高文化競爭力,為什麼要提高文化競爭力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壯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使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一個大的提高。
1、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
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是實現建設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是各級政府必須認真履行的基本職責。必須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
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
2、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經營性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3、提高傳播能力。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特別是當今信息社會,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誰就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
4、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當今時代,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
5、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文化繁榮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隊伍。一個時代的思想文化大廈,必然要有一批名家大師和大家來支撐;一個民族的燦爛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來代表;一個國家文化的繁榮興盛,必然要有一批領軍人物來領銜。
(2)打文化牌如何增強實力擴展閱讀:
提升國家文化競爭力的策略:
一、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
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
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二、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
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三、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主流新聞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
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和管理,把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台、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
四、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
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台、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
要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⑶ 如何提升文化的軟實力
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應當重點採取以下有效措施:
1、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歷史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國家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們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2、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本世紀頭20年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保護好、引導好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迅速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3、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在當今信息社會,凡是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的國家,其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就能把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須花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能力。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主流新聞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當的輿論力量。要深刻熟悉互聯網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潛能和可能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和治理,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
4、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擁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的積極性,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台。要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⑷ 如何提升文化產業品牌的核心價值和影響力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其中提及旅遊、出版等多個文化領域。文化品牌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短板所在。在消費者更加註重品質和品牌消費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和文化創新能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1、融合創新,品牌培育提升文化產業內涵
●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連續11年發布的《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共發布了373個中國文化品牌,覆蓋了影視、旅遊、出版、藝術品、動漫、互聯網等各領域。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文化品牌類別分布廣泛,文化品牌培育對文化產業提速起到了拉動和引導作用。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比文化產業自覺更早,近年來,在倡導文化自信和振興文化產業後,我們又有了新的品牌自覺意識。」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友權說。在他看來,文化品牌是文化的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凝聚,有著豐富含金量,只有品牌產品才有競爭力和感召力,文化產業要贏得市場、參與國際國內文化資本的激烈競爭、使自身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走品牌化之路。
此次《意見》對旅遊、出版等文化領域的品牌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開發一批有潛質的旅遊資源,形成以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旅遊休閑區、國際特色旅遊目的地等為支撐的現代旅遊業品牌體系,增加旅遊產品供給,豐富旅遊體驗,滿足大眾旅遊需求;鼓勵傳統出版企業、廣播影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加快發展數字出版、網路視聽等新興文化產業,擴大消費群體,增加互動體驗。
我國旅遊業近年來進入以品牌競爭為核心的發展階段,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品牌化之路提供了基礎——湘西文化濃郁的鳳凰古鎮、富有文藝情調的麗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每年都吸引眾多慕名前往的國內外遊客。旅遊與其他業態的結合也催生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如「印象系列」「又見系列」通過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將山水景色、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表演,成為許多遊客必看的經典演出。
《意見》也對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數字化成為傳統出版業跨越發展的契機。鳳凰傳媒、中國出版集團等出版社都積極探索與互聯網結合,並與演藝、影視、游戲等行業合作打造全產業鏈。專家認為,隨著「文化+」的興起,創新意識、跨界融合意識在品牌建設中越來越重要。
2、補足短板,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到國外的知名文化品牌,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電視劇,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等。這些擁有全球市場的文化品牌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帶動了企業生產和市場消費。相比之下,我國文化產品的品牌效應不算突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更是鳳毛麟角。
「近年來,中外文化貿易逆差逐漸縮小,與我國『走出去』的民族文化品牌之間有著必然的關聯。」歐陽友權提到,培養民族文化品牌成長,並逐步走向國際化之路,將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任重道遠,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品牌影響力差距較大。」歐陽友權提出,在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一些文化企業的套現思維導致了眼光短視,過度迎合市場,而忽略了對文化附加值的開掘,對市場的後勁支撐乏力。
在許多專家看來,我國文化品牌建設存在明顯短板。由於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產業附加值偏低,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例如好萊塢的衍生品收入大約占總收入的七成左右,票房收入僅佔三成;而我國則相反,票房收入占近八成。此外,文化品牌同質化問題嚴重,缺少自身特色,雷同的產品造成市場惡性競爭,如影視劇生產跟風現象嚴重,相同題材而製作粗陋的影視劇層出不窮,各地旅遊景點也常出現似曾相識的文化街區和類似的旅遊紀念品。
歐陽友權提出,當前我國的文化品牌呈「兩頭大、中間小」的業態失衡狀態。「兩頭大」是指傳統的老牌子,如國粹等傳統文化的世界認同度高,同時,與新興科技相結合的新品牌,如騰訊、阿里等新媒體、影視娛樂類品牌等成長快;「中間小」是指占絕大多數文化業態的行業品牌少,發展滯後,即資源依賴型的文化行業如文化旅遊、民族民間藝術、傳媒業等佔比很大卻品牌較少。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還未達到應有高度。只有將優質內容凝練成文化品牌,才能進一步在國際市場實現快速、有效、大范圍傳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
3、提質升級,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
●《意見》提出,要凈化市場環境,建立更加嚴格的市場監管體系,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要清除制約因素,建立產品質量、知識產權等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健全黑名單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要制定激勵政策,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發展。
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數量優勢明顯。然而當前階段更需要從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的轉變,發掘產品背後的內涵與深層價值。「德國八千多萬人口,卻為世界貢獻了兩千多個品牌,許多品牌限量生產,而不是迎合市場、越多越好,這就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品牌意識。」歐陽友權說。
《意見》提出,要「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主要內容」,這也是文化領域品牌建設的方向所在。歐陽友權認為,文化品牌的未來發展要拓寬三大路徑:一是注重民族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二是扶持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意開發,三是品牌培育要有持之以恆的工匠精神,防止急功近利。
善用民族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對我國文化「走出去」意義深遠。陳少峰指出,我國在對外品牌塑造和傳播方面不應局限於舉辦大型活動,還應逐步建立包括國家、社會、企業、城市、明星、項目產品等各層面的系列品牌。
「品牌是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來源,優質內容則是品牌形成的基礎。」在陳少峰看來,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堅持「內容為王」,這就需要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氛圍。
實際上,中國文化元素在世界市場很受歡迎,好萊塢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都融入了中國元素,並獲得很高的票房和很好的口碑;而我國卻少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類似作品,因此不僅要善於運用傳統文化資源,更需要加入創意,並結合市場需求加強現代運營管理。
⑸ 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體現出來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任務,也是我國提高國際影響力、塑造良好國際形象、營造和平發展國際環境的必然要求。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需要在以下幾方面提高認識、深化研究。
處理好一系列重要關系。一是處理好一元主導和百花齊放的關系。當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這就需要提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整合各種社會思潮的能力,不斷增強全社會對主流價值觀的知曉、理解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概念是什麼、主要命題有哪些、真理性和說服力在哪裡等,都需要加強研究和推介。二是處理好事業性與產業性之間的關系。以「壯大產業、繁榮事業」作為文化發展目標,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兩業並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共進,促進文化生產力的大解放和大發展。三是處理好學習與創新之間的關系。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地學習世界各民族有益文化,以增加新的積極健康的文化因子和元素,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四是處理好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長遠目標與短期目標之間的關系。既要有長遠目標,又要設立階段性、較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的短期目標。在此基礎上,認真梳理和盤點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現狀、資源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探索一條從國情出發、向國外延伸、與國際接軌,既不崇外又不排外、既以我為主又不唯我獨尊的文化軟實力發展之路。
認真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價值觀的內涵。可以說,在當今這個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深入的時代,一個大國的軟實力主要表現在其政治價值觀、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論是不是具有合理性和共享性。應該看到,目前我國學術理論界對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所創造的理論和學說的研究還不能說已經完全到位。一些學者習慣於用別人的理論標簽來看待我們的理論、政策和意識形態,甚至自覺不自覺地用西方的政治理論和概念來剪裁中國的歷史、衡量中國的事情,這樣自然得不出正確結論。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應有針對性地加強研究、開展工作,綜合運用政府、學界、媒體和民間的資源,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認真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價值觀的內涵,勇敢地加以宣講。在涉及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問題時,要掌握概念定義權、使用權、議題設置權和講故事的話語權,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上的知曉度和認同感,讓全世界聽到中國人講的有關自己的民主故事、自由故事、人權故事和法治故事,讓世人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有說服力和吸引力的。
做好國家營銷。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大大提升了我國的硬實力,但西方媒體渲染的所謂中國商品傾銷以及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問題,給我國的國家形象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通過國家營銷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西方國家運用經濟的、文化的方式,以各種產品和服務為載體來傳播塑造國家形象,其方法和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具體而言,以國家形象推廣為核心的國家營銷包括:打造國家形象文化產品,其中既包括優秀的民族文化和價值觀,也包括國家形象建設者如政府、企業和國民所應具備的品格;明確國家形象品牌定位,或創新、或嚴謹、或時尚,建立國家品牌;拓展國家形象傳播渠道,政府間交流、民間交往、媒體宣傳、商業運作以及各種社會活動都可用來推動國家形象建設。
⑹ 如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是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的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所以我們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國家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的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最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二是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拓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充分發揮我國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壯大文化產業規模,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三是提高文化傳播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在當今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文化的傳播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們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須花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
四是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力。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營造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竟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流涌,讓一切有志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⑺ 怎樣才能提高文化軟實力
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方法
1、需要大力宣傳,增強人民文化軟實力重要性的意識。
2、從基礎教育開始,教育下一代成為文化軟實力提高的能手。
3、弘揚國家傳統文化,從擅長的傳統文化入手。
4、增強國家文化保護意識,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5、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文化產業的強者。
6、需要各民族團結,有共同的目標價值觀才能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7、在世界各地弘揚國家文化,讓大家以國家文化為榮。
8、溫馨提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堅持不懈地奮斗。
⑻ 如何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作為現代城市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越來越成為一個城市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一個城市的繁榮,首先是文化的繁榮。假如城市是骨架,經濟是皮肉的話,那麼這座城市的文化就是血脈!這文化包括大文化和地域文化。
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人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
任何一個城市要凝聚力量,都必須有一套與最高建築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核心價值體系,就是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大文化。如果沒有這個最核心的東西,就會失去團結一致、共同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就會導致人心渙散、社會混亂。
所以,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首要條件,是毋庸質疑的。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發展是硬道理,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關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保護好、引導好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迅速壯大文化產業的規模,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要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
一個城市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因為傳播深度決定影響廣度。特別是在當今信息社會,上升到國家來說,凡是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的國家,其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就能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可見,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而一個城市尤應如此。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宣傳文化,需要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要深刻認識互聯網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潛能和可能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把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作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新陣地、新平台、新空間。
提高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擁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發揚藝術民主和學術民主,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台、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要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文化決定觀念,觀念決定行為。人有各種各樣的行為,但所有其行為,一定能找到他們共通的文化根源。
例如,中國的封建社會,是世界上最長的封建社會。它為什麼會持續這么長時間?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的主流文化始終如一,也就是說,可以改朝換代,但文化沒有變。中國的老百姓跟世界多數國家的老百姓不太一樣,據統計,中國百分之八十五的人不信教,而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五的人信教。但是,中國人的行為、思想靠什麼來規范呢?靠的是文化,雖然改朝換代了,可中國的主流文化卻沒有變,主流文化涉及中國的長治久安。
有繼承,才有發揚,但繼承不是拿來主義,文化拿來主義是註定不會發揚,也沒有創新的。文化不是盲從,文化是實踐出真知。為什麼改朝換代了,中國的主流文化卻沒有變?這就是文化灌輸。文化灌輸可以以家為單位,而安定是主流文化的基礎,所以,家又是支撐主流文化的安定文化,即所謂家興國定業旺文昌。
主流文化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實現,要將主流文化灌輸到人們的血脈里,並一代一代地傳下去。為什麼要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是因為今天的世界大體上還是西方文化主導的世界。而文化決定觀念,觀念又決定行為。我們要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是因為它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豐富人類文明。21世紀能夠為世界作出貢獻的可能就是中華文化,而這個文化奉獻給世界,會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如果說西方國家在過去幾個世紀的崛起與強大,直接取決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教育的大規模發展和工業革命的漸次升級,取決於自由市場塑造出來的發展空間和競爭秩序衍生出來的巨大驅動力,那麼這些有利因素的形成,其先決條件則是這些國家在精神文化方面所實現的革命性變革:
一、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把西方國家的人民從神權觀念和對神的依賴的枷鎖中解放了出來,使他們認識到了人的價值與能力,認識到了自己的潛力;
二、啟蒙運動使他們認識和掌握了能夠用來發展並表現自我價值與能力的理性思辨方法,一種與想像、假設、實驗和調整相聯系的方法;
三、西方國家的各界精英體悟到了全面利用人與理性思辨能量的重要性,並且把這種體悟轉化成了大規模的實踐能力與對實踐結果的追求。
西方科學技術的發達是釋放這三大文化能量的直接結果,而其他幾項有利因素的形成,既是理性思辨的建構物,又是保障個人釋放能量的有效制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文藝復興之後獲得的優勢無形文化實力決定了西方在近、現代的強大。
基於無形文化實力的重要性,可以合理地認為:打造一流的城市或者說是一流的強國,從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打造出能量不低於西方列強而道德視野卻高於西方列強的無形文化實力。
打造這樣的文化實力不是從零開始,而是要在中國現有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行。
中國現有文化的核心精華始創於《周易》。《周易》的《系辭》指出:「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亦剛亦柔,剛柔互濟,是天的運作之道。了解天之道,並且能用同樣的方式去制約人的行與止,那就是人類社會的運作之道了。
對於人類社會來說,《周易》認為「剛」的主要體現之一應該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要像天體一樣,運行剛健,自強不息)。「柔」的主要體現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要像大地一樣,能夠以承載萬物生長的姿態,造福於大眾)。
換言之,按照《周易》的教導,中華民族和她的子孫們要擁有大志(用天與地的運行原則確立人的行為標准)、大勇(自強不息)、大德(厚德載物)和大慧(剛、柔兼具,因勢而為)。如是,《周易》便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畫出了基本的藍圖輪廓。
老子和儒家文化的締造者依據各自強調的重點,進一步充實和延伸了周易的核心內涵。他們提出的最有價值的觀點之中,包括儒家的「格物致知」、「仁政」、「制天命」、「民為重,社稷為輕」和「中庸論」,以及老子的「生成論」、「法自然」觀和「弱者道之用」(借弱用柔而進之)的策略主張。
聖賢明示的偉大哲理智慧,華人世代承傳的民族性(其核心是崇尚勤勞、智慧、堅韌、不屈、愛國、正義、慈悲、忠孝和因勢制宜,以及偏好和諧、重視教育與知識),再加上中華兒女在長期應對大自然以及各種嚴峻挑戰的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實力的三大支柱。
這三大支柱確保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存續和發展,使她即便經歷了西方列強的百年蹂躪,依然能夠爬起身來,再度前進。
中國有著西方所無法比擬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效率,然而如果決策不夠科學化,「集中力量」所帶來的損失也會是巨大的。今年以來,智庫這個詞頻頻出現在國人視野。中國社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和更大進步,還應該包括軟實力的發展,即思想觀念、文化教育方面的突破,而其中政府決策、政策的科學化、合理化改革更是關鍵因素。中國如果能有大量真正獨立的、高質量的民間智庫產生,那麼,中國政府的對內對外決策就能集聚更多各方面賢能達人的合理論證和聲音,從而提升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民主化,減少失誤。
智庫這個概念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然而在西方世界20世紀初便開始盛行。據統計,全球有5465家智庫,美國智庫有1777家,已經形成了全球最為發達的市場和成熟的運行機制。而中國被國際認可的可被稱為智庫的研究機構,只有74家。
在智庫發達的國家,有人將智庫稱為同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如著名的蘭德公司的「成名之作」,就是在朝鮮戰爭前夕,於美國政府、軍方一致認定中國不可能出兵的背景下,發表了一個後來為事實所證明的結論:「中國將出兵朝鮮。」盡管他們的研究報告打算以200萬美元出售給五角大樓卻遭到拒絕,但此後的美國政府卻成了他們長期的頭號客戶。蘭德公司也因此確立了自身在美國的價值和影響力。
但是到現在為止,中國智庫所發揮的作用遠遠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提並論。中國目前95%的智庫都非民間智庫。這就有點像計劃經濟時代沒有任何私營企業一樣,智庫之間缺乏競爭就會存在問題。中國需要多元、多類型的智庫,但目前的狀況並不樂觀,例如,民間智庫本是非盈利組織,但中國現階段的政策卻要求,必須讓其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形式注冊,或找一個政府機構掛靠。另外,社會文化也存在一定問題。企業和個人為社會做慈善,不一定是捐圖書館、捐體育設施,也可以捐助民間智庫,完善中國社會公共政策研究事業,也一樣是做公益事業。在國外,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著名企業家、政要捐助成立了許多智庫,例如美國的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胡佛研究所、卡特中心、尼克松和平與自由中心等,但中國目前還看不到類似的捐贈。
提高一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需要各行各業的很多的智庫,而這些智庫最終服務於國家。2009年的一期《瞭望》新聞周刊曾估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政策研究為核心、以直接或間接服務政府為目的的「智庫型」研究機構大概為2000個,數量已經超過智庫發展最發達的美國。但這就跟中國的大學每年生產的「博士」數量世界第一、科研人員總量世界第一、科研經費總額世界第六,而本土卻沒有在無意識形態差異的自然科學領域培養出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樣。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布的《2008年全球智庫報告》,按照國際評判標准僅僅認可中國大陸有智庫74家,比亞洲的印度和日本都要少很多。
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國際化智庫,是中國智庫發展當中最大的缺陷。大國需有大國智庫,在中國的大國崛起歷程當中,有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國際化智庫絕對不能缺席。
由於中國目前95%的智庫是官方智庫,且這些中國思想庫所代表的「軟實力」與中國綜合國力的世界地位不相對稱,也就是說「軟實力」發展大大滯後於「硬實力」,因此政府未來對智庫要進行一定的培育,包括出台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將是必然的。一定要引入競爭機制,按智庫本身規律來運作,政府的公共政策出台要進行研究招標。當官方智庫過於行政化,就只會成為行政機關的延伸——或類似於政府宣傳部門,也就無法完成提供「儲備性政策」的工作。同時,還要加大鼓勵民間智庫的發展,在多數領域允許他們與官方智庫公平競爭來獲得項目與經費,否則,連內部競爭都沒有,中國智庫是不可能崛起為能與全球頂尖智庫競爭的「大國智庫」。
智庫,是當下發展和壯大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保證之一。推動文化產業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形勢下加快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推動文化產業的加快發展,就需要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是增強我市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環節。應著重扶持具有市場領導地位或潛力大的文化企業,鼓勵這些企業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通過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積極「走出去」,充分參與國際競爭,不斷壯大自身實力、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和影響力。
另外,加強高端人才培養,豐富的人才儲備是文化產業保持競爭優勢的一個關鍵因素。文化產業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需要大批高素質的人才。應積極創造條件,有計劃地培養一批有文化、有素質、有能力的經營人才、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復合型人才;加大人才機制創新,完善人才使用、競爭和激勵機制,吸引和挖掘優秀人才,使優秀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上。
再者,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外的有益經驗,可以降低研發成本、縮短創新時間,進一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步伐和進程。
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企業,而文化企業首先要構建的,就是企業文化。如果文化軟實力是政府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文化軟實力」。在推動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要把提高企業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千方百計壯大企業文化的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作為現代管理理論,已經成為企業的普遍共識,企業文化建設更是方興未艾。
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大文化下的亞文化,它是民族文化和現代意識在企業內部的綜合反映和表現。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從創立、發展、壯大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發展觀、社會責任感、企業制度等的復合體。
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企業價值觀是指企業及其員工的價值取向。因為有了這一判斷標准,所以員工才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可有可無的;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可貴的,什麼是要拋棄的。表現為行為,即企業的凝聚力、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責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職業化行為規范。
企業的價值觀必須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才能夠更好地統一廣大職工的思想和意志,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夠進一步調動職工隊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凝聚一切力量,煥發出創新的激情,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才能夠樹立起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新風尚。企業的價值觀還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才能達到「以文化人」的要求,否則,就會導致人心渙散,企業無法健康發展,甚至會造成社會混亂。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與創新。如果離開傳統,割斷血脈,就會迷失自我、喪失根本。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不僅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而且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樣,企業文化是在一個企業中形成的某種文化觀念和歷史傳統,共同的價值准則、道德規范和生活信息,將各種內部力量統一於共同的指導思想和經營哲學之下,匯聚到一個共同的方向,它意味著公司的價值觀,諸如進取、守勢或是靈活——這些構成公司員工活力、意見和行為的規范,管理人員身體力行,把這些規范灌輸給員工並代代相傳。
企業的優良傳統是一個企業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品質積淀,必須堅持以優良傳統和精神為根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引領,以外來健康有益文化為補充,大力弘揚企業的優良傳統和優秀文化,才能夠不斷增強企業文化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企業文化不是孤立的,它與企業戰略是相互融合的,與外部環境是相互影響的。作為亞文化,企業文化雖有其個性,但必須以社會主流文化為引領才不致偏離方向。良好的主流文化會促進企業文化的發展,反之就影響和制約企業文化的健康發展;同樣,良好的企業文化會對社會產生輻射作用,不良的企業文化也會對社會主流文化產生破壞作用。
從社會方面來講,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有利於企業間的合作,有利於企業的社會效益的發揮。就企業具體而言,和諧企業文化有利於形成穩定和諧的企業發展氛圍。和諧企業文化能夠體現職工群眾的共同願望,體現團結、合作的企業精神,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能夠強化職工隊伍建設,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推動形成心齊、氣順、勁足,穩定、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和諧企業文化強調的是求同存異、和睦相處、團結友愛、同心同德;具有弘揚正氣、凝聚人心、溝通感情、增進融合等功能,能夠起到化解矛盾、整和關系的作用。
用和諧文化引導廣大職工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事物,培養職工用寬容的態度看待和處理各種問題,有助於避免思想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極端化,形成尊重勞動、關愛他人、維護公平、相互關愛、團結互助的道德風尚。
優秀的企業文化服務於先進的文化企業,先進的文化企業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文化的振興與繁榮,文化的振興與繁榮就必然會提高文化軟實力。
其實,文化軟實力就是無形的文化實力,是精神文化所具有的決定性力量,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發展的依託。任何一座城市,離開了這個靈魂和依託,那麼,這座城市就會顯得蒼白無力。任何個人、群體、地域或國家,最終的發達與繁榮,都要依賴於這種精神文化,他們所處的地位以及他們的興衰存亡,全都可以在這種「文化」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