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文化怎麼演變

中國文化怎麼演變

發布時間:2022-12-28 17:25:05

① 簡述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中國文學思想的發源——泛文學時代(春秋戰國)

1、代表人物:孔子(儒)、老子(道)、墨子(墨)、韓非子(法)

2、主要特點:多元性、原創性、綜合性,哲學與文學並重。

二、從廣義向狹義文學的過渡——經學時代(兩漢)

獨尚儒家,罷拙其它,以儒家經典為唯一範本,只對經典進行闡釋,皇帝掌握闡釋權,不作發展,為統治者服務。董仲舒倡議,漢武帝施行。

三、中國文學思想的獨立和成型——文學的審美自覺時代(魏晉南北朝)

1、代表人物:曹丕、陸機、劉勰、鍾嶸等。

2、主要特點:玄學創立。去經學之繁瑣,重抽象之思辯。

四、中國文學思想的繁盛——文化和文學的高峰(隋唐宋)

1、代表人物:韓愈、柳宗元、杜甫、蘇軾、程顥、程頤、朱熹等。

2、主要特點:詩詞散文的鼎盛,宋理學創立。

五、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轉折——文體大變革(元、明、清前中期)

1、代表人物:關漢卿、袁宏道、金聖嘆、王陽明、曹雪芹等。

2、主要特點:轉折點,文體大變,敘事、戲劇、白話的興起,從上層文學到大眾文學。明心學創立。四大名著誕生。

六、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新潮——思想轉型(晚清至五四)

1、代表人物:梁啟超、王國維、魯訊、胡適等。

2、主要特點:新文化的啟蒙。

②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變遷

中華傳統文化變遷是一個悲劇。。。近100年以來一般人認識的傳統文化都是虛假而且毫無內涵可言的。中國古文化是博大精深,如今只剩下華麗的外殼。
中華傳統文化有歷史記載已經4700年了。人民主要是以儒家,道家,佛家治家治國的。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形成。那時候的學派和宗派眾多。天下大亂之後,統一了中國。 在這以前都是文化的實施和演變過程。秦王統一天下,焚書坑儒,創立了依法家治國的政策,結果是以失敗而告終。統治不過12年便被推翻。從那以後的漢朝開始以儒家治國,所以在過去很多年儒士很多。道家和佛家都是人民的學習標准。人民在以儒釋道為基礎,延伸了很多的學說和學術。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代末年不注重傳統儒釋道教育,代清代滅亡,傳統文化才開始衰敗

③ 中華文化從古到今發展歷程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華文化的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皆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
中華文化發展於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的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國古象雄文化是集草原文化、高原文化、波斯文化等多種文化的大集合中華文化體。象雄文化通過古象雄王國浩瀚的疆域影響著廣大的中亞文化。古象雄文化的宗教體系經過幸饒佛陀和不同時期的佛陀傳播,將慈悲心、靈魂不滅、輪回轉世和因果報應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亞等廣大地區傳播,影響著古時印度教、耆那教、後來印度佛教的產生。現今,藏區以及印度、尼泊爾、布丹、蒙古國、俄羅斯等地區仍然有很多古象雄文明中產生的宗教文化的遺跡和寺廟、僧侶,從藏區到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人信奉象雄文化中的古象雄佛法。中國古象雄文化是世界佛教的起源。

④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孕育期、雛形期、定型期、轉型期四個發展階段。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⑤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程

1.時間:原始社會時期

從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國文化已有200萬年的歷史。

大約在距今7000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制陶、石器的磨製與鑽孔,是新石器時代三大文明成就。

1954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距今約6000年。陶盆內壁上的人面魚紋圖案,線條生動、明快、形象,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開創了中國傳統藝術誇張、變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風格。

原始文化(指精神文化)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原始藝術與原始宗教上。

2.原始藝術與原始宗教

原始藝術主要有:模仿勞動動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繪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

自然崇拜:對大自然(如太陽、月亮、大地等)的崇拜。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祖先崇拜:對祖先創造生命的崇拜。在母系氏族社會,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會,男性祖先成為供奉對象。

⑥ 中國文化發展歷程有哪些階段

大致上有三個階段

1

文化啟蒙階段

中國人

是兩億五千萬年誕生的

全球第一個人類

在經歷了兩億多年後

自發啟蒙了原始象形抽象文化

擁有了描繪自然景象的能力

誕生了最早的象形抽象文字

……

2

開創科技文化階段

當第四紀冰川後

由於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了生存的極其嚴重的威脅

中國古人在原始社會的末期

發明了農糧醫葯生物學技術

為了解決近親生殖遺傳

造成的先天姓生育畸形

創造了父系生殖遺傳形態

徹底地改變了原始母系社會

向著父系社會的轉變

開創了了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

其後

又開展了航海考察全球活動

測繪了經緯線天體系統

編著了人類史上第一部總歷法

就是著名的《黃帝歷》

又稱《萬年歷》

簡稱《黃歷》

從此

中國的原始先民

啟動了全球最偉大的四項發明

奠定了中國人世界人類文化先驅的超然地位

這個典型的文化科學啟動期

被稱作五十萬年的「華時代」

也是「中華」一詞的出處

這個璀璨的五十萬年階段

又被稱作「三皇五帝」時期

……

3

大夏文化階段

由於

在四紀冰川過後的近卅萬年後

誕生了新型類似於人的人類

中國古人

在啟蒙這些人文化中

感染了類人生殖遺傳

導致了中國人的生物學屬姓的微妙變化具有了佔有能力

從而

在堯舜時期改變了以貢獻值作為生產頭領的本能

開啟了禪讓世襲罔替的階級文化制度

這個時期

開始建立了商朝和周朝

完成了「三公九卿」制度

到了東周時期

為了擴展人類文明在全球發展

進行了「封爵建邦」的封建文化聯邦改造

大封諸侯列國

造成了第一階段的諸侯聯邦

從此

開啟了人類文化史上的

大夏文明時代

近萬年以來的時期

就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中的「夏時代」

……

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

在總體上來說

也表達了全球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

依然是世界人類文化發展的先驅動力驅動者

⑦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傳子

這是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二、雛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

盡管這一時期華夏組的宏大空間(「中國」)還很有限,尚沒有對南北四方產生足夠的作用力,但中國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會意的漢字、儒墨道法等諸子思想、宗法倫理等等都對後世影響甚巨。

三、定型期:秦漢

如果向前追溯,一統帝國文化的端緒應該溯源至春秋戰國之際,因為其時所發生的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和文化大轉型,已經寓合著政治的大一統和文化的大一統。

四、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

這一時期,與庄園經濟和門閥貴族政治相表裡,精神領域里神學彌漫,儒、道、玄、佛各擅勝場,影響著思想意識各文化門類。

五、強化期:唐中葉至明中葉

唐代前後期的轉折,規范了中國文化史後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間,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總體上已顯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轍的種種動向,韻語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稱之為近古文化期。

六、轉型期:明末迄今

這一階段,已先期完成現代轉型的工業西方以炮艦加商品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國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勢位」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調適、融合過程異常艱難也異常痛苦,中國文化在制度、物質、行為、精神諸層面進入現代轉型期。

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至於文學、藝術皆根植於上述思想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以地方為特色的區域文化,其中不乏下里巴人,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但有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部分逐漸散失了,於是傳統文化傳承就突顯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⑧ 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歷程是怎樣的呢

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有精華,當然也有糟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中不足的地方得到改善,糟粕的很多也被遺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遠古時代到現代文明,人們一直在不斷地更新文化,學習新的東西,中華文化的不斷更新,也是人類新的進程。

之後在元明清三個朝代,中國的文化沒有經歷過很重大的改變。中國傳統文化在低落的格局中又產生新的文化,清朝初始,西方文化傳入了一部分到中國,但是雍正期間,西方文化幾乎湮滅。之後,中國文化有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各種各樣的西方外來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兩種文化中既有互相沖突的文化,也有相互交融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多的了解中國文化還需要更多的發現。

⑨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孕育發生到雄壯強大,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這一歷程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日臻豐富的歷程,也是人不斷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進高峰的歷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傳子
(一)基本特徵:蒙昧時代
這是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二)主要情況
1.中國人種及文化獨立起源。大量考古發現有力駁斥了中國人種西來、南來、東來諸說這類論斷。我國境內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的考古遺址表明,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居民間,體質上存在明顯的承續、發展的人種學序列,基本上是在一個大的人種(蒙古人種)主幹下發生和發展的,還未發現西方人種的參入,中國人種西來說和中國文明西源論缺乏人類學依據。也就是說,中國石器時代文化是在相對單一的人種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對以後中國文化持續穩定的獨立發展,起著重大作用。
2.農業起源的中心奠定了農業文化的基石。經歷了一百多萬年的採集和漁獵活動,我國境內的原始人積累了豐富的動植物知識,大約在新石器時代開始了農業栽培和家畜馴養。中國無疑是世界農業起源的中心之一,包括稻作和旱作在內的豐富多彩的農業生產方式,奠定了有別於游牧方式的農耕文化的基石,由此決定了後來中國文化的許多實質性特點。
3.中國文化的多元發生。中國前文明期時期的文化遺址數量極多、分布極廣,恰似「滿天星斗」,它預示著中國文明的多元發生,然而其主體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及其南北不遠的范圍內,這與文獻傳說大致相符,華夏(河洛)、東夷(海岱)和苗蠻(江漢)三大先民集團,在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就得到了部分的證明。
二、雛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
(一)基本特徵:文明奠基,元典創制
像世界其他地區獨自生成的文明系統一樣,此一階段已經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構架,後來影響中國文化乃至整個東亞文化達兩千多奶奶許多特徵在此階段已初步顯現。盡管這一時期華夏組的宏大空間(「中國」)還很有限,尚沒有對南北四方產生足夠的作用力,但中國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會意的漢字、儒墨道法等諸子思想、宗法倫理等等都對後世影響甚巨。
(二)主要情況
1.文明初興。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在我國范圍內普遍出現了文字、青銅器、宮殿、祭壇等,中國文化開始進入文明階段,這與文獻所載古史系統中的夏代相當,目前在豫西、晉西南進行的考古發掘正在揭開童年時期(夏代)中國早期文明的面紗。
2.青銅文化獨具特色。中國青銅時代的諸特點,如銅錫合金、塊范鑄法、有特徵性的器物類型及其組合,這些都與西方文明有所不同,尤其重要的是,中國青銅器優先用作禮器,以象徵王權和等級秩序,其次用作兵器,以投入戰爭維護政權,而不像其他文明中那樣主要用做生產工具。
3.天、地、人三大祭祀發達。尤其是祖先崇拜特別發達,這與早成的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互為因果,並孕育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特徵,如慎終追遠、重史立言等。
4.中國文化第一次轉折。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和文化轉折時期。私有經濟迅速發展,世卿世祿的世襲社會向俸祿制的官僚社會過渡,宗法封建制轉變為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學在官府」發展到「學在私門」,「士」階層興起,一元文化離析,多元文化發展,諸子並存,百家爭鳴,學術枝櫱,各門學科逐漸走上獨立分化之路,,如文學、藝術、史學、哲學、醫學、數學、農藝、軍事學、天文學等,各領域都吸收然後揚棄了宗周的文化體系,與社會變革的新時代相表裡,達到空前繁榮的水平。這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元典時代」)。
5.元典創制。這一時期形成的《詩》、《書》、《禮》、《易》、《春秋》及《論語》、《墨子》、《莊子》、《老子》、《孟子》等中華元典,系統地展現了中華文化的中堅理念。人文精神、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論、憂患意識等,以及陰陽、道器、有無、理氣等范疇,在諸子辯難、百家爭鳴中已張揚開來,為後世中國文化的觀念層面垂範作則,建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三、定型期:秦漢
(一)基本特徵:大一統的帝國模式和文化模式基本定型
從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後220年的這四個多世紀,是一個連續的文化過程。如果向前追溯,一統帝國文化的端緒應該溯源至春秋戰國之際,因為其時所發生的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和文化大轉型,已經寓合著政治的大一統和文化的大一統。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建立,漢民族在政治、軍事以及所有的內外事務上都表現出強勁態勢,民族的文化原創力得到輝煌的迸發,並顯示出帝國文化的外拓氣象。這是「古代帝國的完成期」、「古代中國文化的總歸結時代」,它完成了對先秦多元文化的一統整合。
(二)主要情況
1.中國文化的很多基本面貌固定下來。如度量衡的統一、文字的釐定,以及教育模式、戶籍控制、官吏考試方式和經學、史學體系的格局大定,形成中國獨具的特色,並在帝國內部有效實施。漢族的形成也在此一時期,漢語、漢字、漢方等沿用至今的文化成果,都在秦漢時代基本定格。
2.儒家文化開始在意識形態占據主導地位。在經過秦朝至漢朝前期百餘年的探索、調適與磨合之後,大一統帝國的集權體制終於找到了一種與之相契合的意識形態,那就是發端於元典時代而又汲納了道、法諸家的儒家文化。在漢代統治集團倡導的「獨尊」氛圍下,儒家文化被經學化和官學化,「經學」成為至尊之學,兩千年來規范著全民的視聽言動。而在統治集團的實際運作中,卻儒法兼采、王霸並用,這也成為後代專制集權統治的一般方略;士大夫間流行儒道互補的生活哲學,下層社會則輔之以潛行著的種種民間宗教。
3.中央集權政體、皇權更替、朝代循環的基本模式形成並固定下來。這一模式對後來兩千年的改朝換代和文化傳承影響甚巨。這種模式是,在一個朝代內部,帝王按嚴格的宗法制度世襲轉讓;但當一個王朝腐朽不堪維系,則有雄強者借勢取而代之,出現「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皇帝輪流做」的局面。農民戰爭或豪強奪權導致的改朝換代反復重演。正因為帝王世襲並不絕對可靠,於是統治者更加重視王權的神化和聖化,後代的專職理論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改朝換代並沒有引起文化中絕,盡管後繼朝代「改正朔,易服色「,但總是自覺認同前代並實現文化接力,秦漢之際、兩漢之際是如此,後來歷代也是不是如此。
秦漢時期中國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統,中原農耕文明在與周邊游牧文明的沖突交融中,逐漸贏得強有力的控制地位。秦漢文化足以與南亞的孔雀王朝文化、歐洲的羅馬文化相媲美,成為亞歐大陸並峙的三大帝國文化。秦漢時期,既可以視為中國史前文化及元典時代之後的一個大完結、大整合,又可以視為後來的帝國文化乃至中國本土文化奠定模式的獨立階段,這四百多年自成循環,有始有終。
四、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
(一)基本特徵:胡漢文化、中印文化大融合
這一階段,中國文化開始大范圍地與東亞、西亞、南亞文化進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亞洲之中國」的道路。這一時期,與庄園經濟和門閥貴族政治相表裡,精神領域里神學彌漫,儒、道、玄、佛各擅勝場,影響著思想意識各文化門類。
(二)主要情況
1.中國文化的第二次轉折。魏晉以降中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方面都為之一變,呈現出有別於秦漢的時代特徵。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崩潰,門閥制度和貴族政治成為此後幾百年間一大特徵。庄園經濟和貴族政治導致的割據性,使朝廷對上下文化干預弱化。文化由社會轉向個人,由外部轉向內部,對個人生命意義和心性情理的探求,給此後幾百年見玄學和佛學的高漲留下了充分的空間。經學和名教衰頹,是魏晉以來文化轉折的一大標志。「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輕賤唐虞而笑大禹」成為魏晉至唐代中葉的文化主潮。儒學陷入困境,其後發家和名家雖曾一度受到重視,但最終代之而起的卻是「玄風獨振」,佛學興盛。玄學的發達,可以視為兩漢思想禁錮以來的一大解放,是個人主義的復歸;儒家思想「獨尊」局面被打破後,儒、玄、釋、道多元文化,共存共融,形成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之後又一度的思想學術大繁榮。
2.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沖突與整合是這六百年間文化的一大主題。有別於秦漢的是,這一時期,華夏農耕文化的同化力有所減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壓迫曾經造成「五胡亂華」、南北分治的局面;但游牧文化無疑又給中國文化帶來了復壯和補強作用,繼秦漢之後,隋唐成為又一帝國文化高峰,不能不說得益於充滿陽剛精神的北方民族「胡氣」的熏染,物質上如此,精神上也是如此。
3.來自南亞次大陸的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交互關系是這六百年間的又一主題。 佛教傳入之初,也曾經與儒、道等文化體系相沖突,但終於與中國的倫理規范、實用理性、崇拜模式、政治需求等等相妥協、相融合;經過排佛、滅佛、佞佛、援佛等過程,佛教逐漸實現了中國本土化,並深刻影響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尤其是隋唐時期,佛學宗派林立,禪聲繚繞,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奇峰異巒。如果按照通行的說法將中國學術史分作七段(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朴學、近代新學),那麼其中三段(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是直接因為佛教影響而形成學術大勢的,而其中的二段(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就在這一時期,後來的宋明理學也潛伏於此。
4.中國文化中心開始向東向南轉移。這一過程大規模展開與東晉南渡,至唐代安史之亂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基本移至南方,所謂「賦出天下而江南居什九」,但文化中心的南移還沒有最後實現,這六百年間正好是南移過程中的過渡和調適期。
五、強化期:唐中葉至明中葉
(一)基本特徵:近古文化定型
公元9世紀的中國,繼春秋戰國之際和漢魏之際以後,發生了又一次社會變革和文化轉型,它同時還引起東亞文化圈內朝鮮、日本等地文化也相繼發生變革。有不少日本學者和歐美學者,將此次轉折看作是中世紀(或稱「中世」)向「近世」的轉型。中國學者陳演恪則認為:「唐代之史可分作前後兩期,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後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於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於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唐代前後期的轉折,規范了中國文化史後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間,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總體上已顯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轍的種種動向,韻語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稱之為近古文化期。
(二)主要情況
1. 地主——自耕農經濟和文官政治相互結合。唐代中葉以降,領主庄園經濟破產,地主——自耕農經濟定型;賦稅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兩稅法代替租庸調制為開端,以後宋明幾帶的賦稅改革,越來越明確地把朝廷對平民的直接經濟關系確定下來。政治上亦是如此,科舉制度實行以後。門閥貴族淡出政治,管理直接從地主和自耕農中考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流動性。此種地主——自耕農經濟和文官政治的特色,與封建時代的西歐、日本大相區別。
文官政治形成
2.市井文化勃興。唐宋以來,實物經濟式微,貨幣(包括紙幣)大量流通;城市由單純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堡壘演變為經濟和文化的集散地(這種功能的變化被有的學者謂之「城市革命」)。隨著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興起,市井文化趨於活躍,反映市民生活及其情趣的小說、戲曲,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另創一格。如果說,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構成中國文學主流脈絡,那麼中唐以後其俗的一脈(如戲曲、小說等)便由潛漸顯。
3.儒學復興。醞釀於唐中葉,在宋明得以張大的理學,一定意義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復歸,尤其是陽明心學已初具道德個人主義的內涵;宋學的懷疑精神和清代考據朴學的實證精神,也已觸及到實證科學的底蘊;另外,文人、官僚、地主或商人合為一體,形成所謂士大夫階層,他們的審美情趣、人格理想、道德觀念主導了全社會的價值規范,對其後乃至今天的精神生活仍有影響。
4.民族文化的氣質從漢唐的雄強外拓轉向宋明的精緻內斂。唐以後,在日益強化的君主集權格局之下,官僚政治實行文武分離、右文抑武之策,雖然防止了武人割據和篡權,卻導致國防劣勢,也使民族文化的氣質和國民性格發生變化。而與此同時,中國周邊民族卻日漸崛起,走向與華夏本土文化相抗衡的道路。盡管最終都沿襲、傳承了中原農耕文化,但是後進民族的一再軍事征服所造成的破壞,無疑也阻礙了中國文化原發式近代轉型的可能。
唐中葉以降的文化轉折,決定了一千年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和大體走向。故爾有識者多重視兩宋文化,如嚴復說「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而對西方文化來說,「最近幾個世紀西方所接觸的那個近代中國的大部分特徵,就是在這時候出現的」。總之,這一階段構築西方資本主義侵入之前中國的文化背景,也是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基礎和出發點。
六、轉型期:明末迄今
(一)基本特徵:中西文化交匯,中國文化走向近現代化
這一階段,已先期完成現代轉型的工業西方以炮艦加商品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國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勢位」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調適、融合過程異常艱難也異常痛苦,但這一過程也賦予了中國文化新的發展際遇,中國文化在制度、物質、行為、精神諸層面進入現代轉型期。
(二)主要情況
1.早期啟蒙思潮。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更加活躍,出現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在觀念意識層面,明清之際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唐甄等一批先進人士非君崇「公」,高倡「民本」,開近代啟蒙主義之先河。
2.西學東漸。此間,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土,揭開了西學東漸的序幕,這是繼否叫東傳之後中國本土文化與外域文化的又一次大交匯。滿洲人入住中原建立清王朝,其初期並未中斷西學東漸,但雍正以後則大體使中西文化交流停頓下來。直到鴉片戰爭後,才開始又一輪西學東漸的歷程。
3.朴學興起。清朝前中期,基本沿襲宋明以降的文化路徑,只是考據朴學的實證精神得到空前發展,對兩漢以來經學的神聖性起著「解構」作用。
4.內力、外力共同作用推動文化的現代轉型。清代晚期以降的現代轉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西方影響與中國文化的固有因素彼此激盪、相互作用和產物。曾經頗有影響的「沖擊——反映」模式,充分肯認了西方現代文化的輸入對於中國現代轉型的作用,以及中國固有傳統對現代轉型的阻力。但僅僅認識到這一側面時不夠的,還應該看到,在民族危亡和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面前,中國文化自元典時代就深蘊其中的憂患意識、變易觀念、華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傳統,通過現代詮釋獲得了新的生命,轉換為近代救亡意識、「變法——自強」思潮、革命觀念以及近代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等等,推助了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至於自宋明以來隱而未彰的原發性近代文化因子,更被納入到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動因系統之中。如果對此估計不足,必將導致對中國近一百餘年來現代化進程的片面理解。
5.兩廣、江浙成為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由於現代西方文化從東南沿海登陸,所以兩廣、江浙成為一個多世紀以來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閩粵等地以及宋明以來就已成為文化中心的江浙等地,在這一階段不僅是經濟的重心而且是新文化的重心,其文化能量不斷地向內地輻射、推進。此種由南向北、由東向西的文虎啊傳播路向,與兩宋以前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南的文化傳播路向恰成相反之勢。而兩湖地區則成為古與今、中與西相互交會的要沖地帶,所以際會風雲,人問薈萃。這些都構成中國近現代富於特色的文化景觀。
6.文化變革劇烈空前。20世紀以來的文化變革,無論在深度、廣度還是在劇烈程度上,都比中國文化史上的前兩次轉折(春秋戰國之際和唐宋之際)有過之而無不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新舊決裂,可以看作詩對明清之際以來啟蒙思潮的一個完結,對中國文虎啊傳統有所釐清。此後,中國經歷了對歐美模式和蘇俄模式的學習、選擇與揚棄。尤其是70年代末以來,在世界信息化、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氛圍中,中國正在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上經歷著變革,從而把清中葉以來百餘年間起伏跌宕的文化轉型推向高潮。這種轉型的激變性和復雜性,為古今中外所罕見,它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此一過程自19世紀中葉已經開始,時下正在贏得加速度),這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基本內容;二是從國家統制式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化,這種經濟體制的改軌與上述經濟形態變化同時並進,正是現代轉型的「中國特色」所在;三是從工業文明向後工業文明轉化,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正在進行的這一轉變所誘發的種種問題,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也呈現於尚在現代化過程之中的當代中國面前,如信仰危機、生態危機、能源枯竭、文明沖突等等。當下日益深化的現代轉型對傳統文化的激盪、挑戰和提供的發展機遇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國文化史正在揭開蔚為壯觀的新場景。

思考題:
1.「百家爭鳴」是在怎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2.如何評價秦漢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
3.隋唐文化多元化的原因是什麼?
4.如何理解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沖突與整合?
5.中外文化的二次大交匯的特點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⑩ 中國近代文化發展歷程

1、鴉片戰爭的啟蒙階段
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一林則徐為首的地主階級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西方文化技術的強大,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2、戊戌維新時期
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思想家群體走在了時代前列。
維新派文化自覺的關鍵詞是「變」。
「變法」是維新派的政治理想,也是文化抉擇,體現了他們對中西文化的理性思考。
3、辛亥革命時期
他們的文化自覺是對中國傳統性和西方現代性予以雙重反思後的產物。
一方面,他們吸收和繼承了人類當時最為進步的思想學說,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就集結了中西文化的精華。
4、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近代中國文化自覺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新民主主義文化體系。

(10)中國文化怎麼演變擴展閱讀:
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其基本含義是指中國文化由古代轉化到近代。
具體來說,是由基本封閉的,與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相聯系的。
從定孔子與儒學為一尊的,壓抑個性的古代文化,轉變為開放式的,與近代民主制度相聯系的,自由與兼容的,鼓勵個性發展的近代文化。
對於像中國這樣有數千年連續不斷的文化傳統的國家來說,這個轉化過程是相當長期和復雜的。
中西文化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差異比較問題,更不是簡單的孰優孰劣問題。
重要的是從不同文化的接觸、交流中認識人類文化的同一性,認識人類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從而發生深刻的文化自覺。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化怎麼演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