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時期應如何豐富群眾文化活動
一、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需要具備相關的能力和素養
在基層與群眾交流文化工作,需要工作人員具備的基本素養很多,首先,需要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的人員在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上需要充分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這樣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成為這一核心價值理念的宣講者。同時具備這種崇高的理念,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群眾文化工作之中,具備更為強列的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與群眾打成一片,成為群眾的貼心人。其次,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在群眾文化活動交流中,工作人員應該組織一些有影響力、群眾參與性強、熱情高的活動。例如:舉辦京劇票友社和合唱團等培訓演出活動,讓群眾既學習到專業的藝術知識又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後,需要具備自學能力。因為文化活動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從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工作人員需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意識,文化出現變化的時候,需要及時掌握相關的技能,從而成為新文化活動的引導者,帶領社區文化活動。
二、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需要創新管理方式
首先需要確定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公益性質,這樣就需要落實從業人員的工資待遇和編制問題,使他們消除後顧之憂,促進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基層文化單位具有一般事業單位的基本問題,例如:如何實現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實現獎勵績效進一步激發工作人員激情,人事管理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編制和在崗人員不符的問題等,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拓展創新工作管理方式,從而激活群眾文化活動。其次,需要進一步改進群眾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1]。進一步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實現群眾文化活動氛圍的進一步營造。比如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運用手機微信這一手段,實現與群眾的互動和溝通。
三、優化文化活動,符合群眾需要
文化是一個廣義概念,有很多的文化活動可能受眾不是很多,也有一些文化活動具有更強的群眾基礎,另外,不同地區的群眾在文化活動的偏愛方向上是有不同的,需要進一步拓展文化活動的群眾基礎,選擇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這樣才能實現更好的教育宣傳效果,因為我們從事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提升社會風氣,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通過接地氣的文化活動將這些積極向上的理念和思想傳播給群眾,不斷教育群眾、實現先進性思想的宣講,選擇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就可以有效達到這樣的目的。例如:在東北地區,群眾文化活動更多的基於二人轉的形式,這是群眾最為常見的文化形式,將弘揚社會主義正能量的內容編排到二人轉的台詞中,可以實現更為突出的教育效果。在皖南、安慶地區,黃梅戲是當地男女老少都會哼唱的地方戲,在進行群眾文化活動的時候,可以將反映社會主義時尚的內容編排到黃梅戲里,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提升群眾文化活動教育的實效性。
四、宣揚社會主義積極向上的能量
群眾文化宣傳的目的是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同時也是進一步通過這種正能量的文化形式,拓展群眾對社會主義積極向上的思想理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進行群眾文化活動的時候,需要將相關的積極向上的內容貫穿到群眾文化活動之中。目前,人們在一些思想理念上還是缺失的。例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編入到歌曲、戲曲之中,讓群眾在傳唱這些歌詞和戲詞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得群眾進一步提升自我的人生價值觀,引導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正能量。
五、結語
群眾文化工作需要進一步明確工作目的和方向,為了宣傳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拓展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需要創新我們工作管理的方式方法,從而優化群眾文化工作的效果。
❷ 淺談如何推動群眾文化活動
一、充分了解建設與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真正意義
談及到基層群眾們的文化活動,我們必須要知道國家為了更好的進行在社會主義下的精神文明建設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國經濟在不斷的進步,網路信息科技也在不斷的向前發展,群眾文化的各類需求也就顯得非常豐富,我們要知道群眾的文化活動是一種無界限、無范圍,面向所有人民群眾的大眾性質的文化活動,活動包含著容納性與傳承性。群眾文化在內容上豐富多彩,在目的上謳歌現實社會、反映現時精神。在新時期發展的大背景下積極發展群眾文化,做到寓教於樂,這本身就具有優秀的社會效應。
(一)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時候,很容易看出活動具有鮮明的凝聚力,將人與人的距離拉近,做到心與心的溝通,使社會各階層成員在內心形成一種奇妙的歸屬感。
(二)基層群眾所展開的文化活動是具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與傳播力的,它能夠有效地引導群眾的行動方向與行為方式,讓群眾的行為與思想的發展方向趨於一致化。更好的追隨中國共產黨的腳步,提高自我的思想覺悟,成為思想進步、能力出眾的中國好群眾。
(三)基層群眾所開展的文化活動是提高思想教育、政治發展的有效載體,活動是基於群眾們喜聞樂見、膾炙人口的的文藝表現形式,將黨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方針等,以一個健康流行的宣傳方式進行傳播,讓群眾在開心歡樂的氣氛里更好的得到知識的學習。
(四)在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活動本身能夠提供較大的學習、鍛煉的空間。通過活動本身讓群眾自我提高文化知識、身心素質,而且還能在群眾活動中發掘文藝人才,為社會與國家做出文化上的貢獻。
二、積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具體措施
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動,國家或者社會要充分的重視群眾與人才的培養,讓他們發揮真正的作用。在活動開始的階段要加強群眾隊伍與專家們的積極作用,從根本上認識群眾活動對於社會、對於國家的積極影響。而具體的發展措施在於:
(一)利用國家性的重大節日,由群眾自我組織開展不同的文化活動
在群眾文化活動這一領域,我們能夠舉辦一些中小型的或者大型的,讓群眾有興趣參加的文化活動。活動要符合群眾的內心,盡量包含不同層次的人們,讓群眾都能參與屬於自己的文藝活動,使更多的群眾在不同的、富有特色的活動中享受文藝的魅力。例如:藉助節日的機會積極開展特色性活動,像「重陽節賽詩會」、「中秋賞月大型文藝晚會」、「喜迎春節、大型群眾聯歡晚會」等。
(二)積極開展不一樣的主題性群眾活動,在活動中傳遞愛國情懷
中國共產黨讓人民群眾走出苦難,愛國情懷一直縈繞百姓心中。所以基層群眾的文化發展自然不能缺少同愛國主題相關的文藝活動。身為人民群眾中的一員,我們可以組織經常性的、有著文化底蘊的,同時歌頌我們祖國的愛國活動,切實培養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懷。如:在喜迎建黨93周年之際,可以舉行「我愛我黨、我愛我國」的大型主題晚會,讓群眾切實參加到其中,形成一股濃郁的愛國愛黨的高尚氛圍。
(三)大量開展社區性活動,充分吸引群眾的參與興趣
社區活動的開展較為方便,容易利用最短的時間、最節省的開支開展一次群眾參與的文化活動。社區活動可以有效的激起群眾的參與熱情,為了滿足不同群眾的不同需求,在社區里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如:社區內舉行的「群眾歌手大賽」、「生活藝術節」等社區活動。讓群眾能夠樂於參與,樂在其中。
(四)加強文藝表演團隊的演出質量,進行高質量的文化演出
文體藝術團的演出,是最能提高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的活動。近年來,文體藝術團的演出越來越突破場地、時間、人員等限制,逐漸走入社區、鄉村、城鎮的大街小巷,直接為基層群眾進行藝術演出,從而更好的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動有藝術團的參加能夠更好的將人民群眾聚集在一起,讓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更加具有文化韻味。因此,文藝表演團應該積極的排練屬於自己的高水準的藝術活動,為百姓、群眾奉獻高質量的文藝表演,讓群眾能夠真正的了解文化的樂趣與內涵。
結 語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下的精神文明建設已經得到了迅猛發展,整體的文化建設中最不能忽視的就是基層群眾的文化建設。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動發展直接關繫到我國的文化發展整體面貌,要想有效的進行基層文化活動建設就要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每個人都應該積極的參與到基層文化活動當中,不斷的創新自我思路,拓展群眾文化的活動空間與范圍。組織各種形式各異、豐富多彩且又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不斷的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貢獻力量,爭取早日建設成全民娛樂、文化全民的和諧景象。
❸ 如何推動群眾文化繁榮發展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在職業外為滿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而採取的文化行為,是面向社會大眾的一種文藝形式,承擔著啟迪教育群眾、增強人的審美觀念、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培育人的思想品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功能。其受眾面最廣,群眾參與度最高,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影響最大。
突出主角—老百姓。群眾文化要服務好群眾,就必須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首先,文藝作品的創作要把基層老百姓作為主角。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這就要求文藝創作必須從老百姓平凡生活中挖掘出動人故事,折射出他們的偉大和善良。其次,要把作品搬上舞台,讓老百姓來演繹。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為老百姓「唱戲」搭好檯子,要由老百姓來說身邊事、話鄰里情。再次,要廣泛動員老百姓來觀看。不僅要通過「送戲下鄉」、「文藝巡演」等形式,將群眾文化產品送到群眾家門口,還要創新活動載體,吸引老中青幼各年齡層次、職業群體、本地居民和外來人員參與到活動中來。
把握主題—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針對當前群眾文化發展良莠不齊,一些作品、表演中還存在不健康、不文明元素的現象,我們必須主題鮮明地弘揚「真善美」、抵制假惡丑。「真」就是真實。群眾文化表現內容、形式和載體都要始終堅持「三貼近」的原則,做到來源於群眾的生活、貼近群眾的實際。只有對群眾飽含真情,才能反映群眾的真情實感、表達群眾的喜怒哀樂。「善」就是要向善。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以正面典型、正面事例為主,謳歌凡人善舉,凝聚正能量。「美」就是唯美。精心選擇和編排文藝節目,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做到形式上精緻精美、表演上精益求精,把優秀的節目、作品展示給群眾,引導群眾文化沿著健康向上的道路蓬勃發展。
唱響主調—時代性。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現在,我國已進入改革深水區,社會矛盾疊加,各類思潮湧動,人們思想活動呈現獨立性、多變性、差異性等特點。宣傳思想文化部門要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時代責任,在眾聲喧嘩中凸顯社會主流價值,在交鋒交融中體現中國精神。要以群文活動為載體,用老百姓自己的語言、自己身邊的事例來講述中國好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多彩的文藝作品來傳播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人和事。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地體現到文藝創作之中,用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麼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讓群眾在說、學、看中啟迪思想,溫潤心靈。
❹ 如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切實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要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導文化工作者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聖職責,認真對待和積極追求文化產品社會效益,熱情謳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生動展示我國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弘揚真善美、反對假惡丑,堅持抵制庸俗現象,創作生產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
二是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要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切實加大對城鄉基層文化建設投入力度,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努力使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一個大的改觀,使長期存在的城鄉、區域之間文化發展不平衡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使各類文化服務更好地向城鄉基層末梢延伸。
三是大力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要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和改進網路內容建設,加強網路社會管理,推進網路依法規范有序運行,唱響網上主旋律,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新平台、人們精神文化新空間。
四是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要廣泛開展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支持群眾興辦各種門類的文化創作演出團體,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❺ 如何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如何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決定》提出,要「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這是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加以推進。
第一,用好平台,充分發揮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作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是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基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特別是相關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覆蓋75%的行政村,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目標已基本實現,農家書屋已覆蓋全國一半行政村,1700多家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實現免費開放。各地各部門要充分利用這些設施,積極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群眾參與。《決定》提出,要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特別要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加強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面向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同時,還強調各類公共場所要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便利。這些政策舉措的實施,將為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平台。各地要堅持硬體建設與軟體建設並重、項目建設與運行管理並重,整合資源,提高各種公共文化設施在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中的綜合效用。
第二,拓寬渠道,多開展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植根群眾、服務群眾、快樂群眾、為群眾喜聞樂見。《決定》對群眾性文化活動高度重視,提出一系列重要舉措,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在廣泛深入上下功夫。這些年,各地區各部門結合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建黨90周年、長征勝利70周年、抗戰勝利60周年等重大節慶日,依託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組織群眾開展瞻仰革命聖地、參觀主題展覽、開展讀書演講、舉辦知識競賽、書畫美術攝影展,以及燈會、賽歌會、龍
舟賽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體育活動,深入挖掘重大節慶活動和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革命歷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收到很好效果,要繼續堅持創新,提高活動質量和效益。《決定》著眼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特別強調重視開展基層和農村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提出要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全民健身活動,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經常化,推動電影院線、演出院線向市縣延伸,支持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等。各地區各部門要抓住這些契機,把活動辦成群眾自己的文化節日,讓更多群眾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切身感受文化改革發展成果。
第三,完善措施,鼓勵和支持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人民群眾具有文化創造的巨大活力。特別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傳播載體的廣泛發展,全社會鼓勵文化創造氛圍的進一步濃厚,人民群眾直接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越來越高。各地各部門要落實《決定》要求,通過支持群眾依法興辦文化團體,支持社會組織、機構、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精心培育植根群眾、服務群眾的文化載體和文化樣式,鼓勵和扶持群眾中涌現出的各類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吸納有代表性的社會人士、基層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管理,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廣泛開展志願服務等政策措施,為廣大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者提供廣闊舞台。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是廣大群眾參與文化建設並在參與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有效途徑,要按照《決定》要求,提高建設水平。要順應新形勢新變化,積極鼓勵和引導人民群眾利用網路、手機進行文學創作,運用書畫、攝影等展現美好生活,通過詩歌、散文等抒發真情實感,在主動參與中實現投身文化創造的理想,展示自己的才華。
❻ 如何讓基層群眾文化活起來
層群眾文化;文化設施;文化品牌;隊伍建設
一、各單位「一把手」要切實提高對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縱觀古今中外,哪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能夠留下來並被人們記住?能留下來的一定是有文化符號的一些東西。文化是一個地方發展的靈魂,地位不可小視,作用不可低估。「一把手」對文化工作的態度直接決定一個地方群眾文化的繁榮與興衰,各基層組織應進一步提高對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意識到社區群眾文化是社區文明程度的象徵,具有宣傳、教育、協調等功能,具有廣泛性、群眾性、多樣性的特徵,是實現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增進社區交流、改善鄰里關系、凸顯文化創造力的重要載體。因此,要正視群眾的需求,滿足群眾的願望,切實把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作為一項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民心工程」和滿足群眾需求的一件大事,把基層群眾的各類文化活動引導好、組織好、開展好。
二、加快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供陣地
基層文化基礎設施滯後極大地制約了基層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要將文化設施建設切實納入每年的財政預算,建立長效投入機制。同時,要拓寬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渠道,運用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等方法鼓勵社會力量和民營資本參與建設,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分期分批繼續建設和完善文化中心、文化廣場、圖書館、健身室、燈光球場,豐富內容,提高檔次,逐步改變群眾文化活動場地、設施、器材和現代傳媒、網路等硬體設施不足的狀態,不斷完善社區文化設施基礎條件。
三、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1.大力扶持組建各類文化藝術協會,充分發揮協會在公共文化陣地中的載體作用,大力繁榮小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2.加大農業社區文化建設力度。農村文化工作是當前文化建設的一個薄弱環節,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幸福村居為契機,加大對農業社區文化建設的領導力度和投入力度,大力開展好農業社區節慶活動和文化下鄉活動,著力組建各農業社區文藝團體,讓農業居民逐步從「看戲者」向「唱戲者」的角色轉變,變「輸血」為「造血」,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從而提高農業職工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中不斷提高農業居民自身素質。
四、牢固樹立品牌意識,著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充分挖掘基層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對傳統民族文化進行重新包裝、打造和展示,使之成為具有地方性、民間性和獨創性的特色文化活動,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從而起到寓教於樂、凝聚人心、塑造地方形象的良好作用。
五、整合資源,以點帶面,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抓骨幹隊伍建設
群眾文化中的業余藝術骨幹是活躍於群眾文化生活中的中堅力量,群眾文化活動是群眾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業余藝術骨幹隊伍的生命源泉和成長的沃土。業余藝術骨幹是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涌現的,他們的成長過程就是群眾文化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群眾文化活動既是發現和培養藝術骨乾的途徑,也是業余骨幹提高和展示文化藝術水平的舞台。
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我們要"整合資源,以點帶面"。也就是說將這些藝術骨幹吸收到業余藝術團和各類協會團體,讓他們有培訓學習、觀摩、演出的機會。同時,安排文化中心專業人員對他們進行針對性強、見效快的輔導,幫助他們在文化藝術修養、素質、專業知識、技能等方面進行提高。尤其是對一些熱心的、進步快的業余骨幹要重點輔導和培養,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法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展示他們的藝術作品,放手讓他們走向舞台,走向廣場,要讓他們成為舞台和廣場的主角,使得他們逐漸能在自己的社區、單位和各類文化活動中發揮領頭人的作用。
六、大力發文化產業,實現文化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休閑時間越來越多,廣大群眾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文化消費更趨多元化、多樣性和自主選擇性。而目前許多公益性的文化事業還難以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有實力的人們依託地方特色和民間特色等文化優勢興辦文化活動實體,引導社區內從事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的人員和演出班子進行有效整合,開發文化產業項目,拓寬發展空間。
總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求,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是發展文化事業的根本目的。我們每一個基層群眾文化的工作者,都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地發展、創新,努力做好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大力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讓先進文化滋潤百姓心田,不斷滿足群眾越來越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讓基層文化建設譜寫出新世紀更加和諧動人的美妙樂章。
❼ 如何組織群眾文化活動
把握群眾需求,把活躍群眾文化活動放在重要位置,在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促進了全鎮群眾文化活動的日益繁榮。一、深入基層,摸准需求,制定活動計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越來越多樣化。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與群眾交朋友,面對面地和他們交流、溝通,摸准群眾的真實想法,把握群眾的實際需要。只有真正掌握了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才能在制定群眾文化活動計劃時做到有的放矢。大門鎮文化站每年都在年初制定全面、詳細、具體、操作性強的文化活動方案,並落實具體牽頭人,確保每一項群眾文化活動都能有條不紊的開展。二、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夯實活動基礎
據統計,近年來大門鎮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00多萬元,一大批文化設施建成...把握群眾需求,把活躍群眾文化活動放在重要位置,在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促進了全鎮群眾文化活動的日益繁榮。一、深入基層,摸准需求,制定活動計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越來越多樣化。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與群眾交朋友,面對面地和他們交流、溝通,摸准群眾的真實想法,把握群眾的實際需要。只有真正掌握了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才能在制定群眾文化活動計劃時做到有的放矢。大門鎮文化站每年都在年初制定全面、詳細、具體、操作性強的文化活動方案,並落實具體牽頭人,確保每一項群眾文化活動都能有條不紊的開展。二、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夯實活動基礎
據統計,近年來大門鎮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00多萬元,一大批文化設施建成並投入使用。截止目前,全鎮25個行政村,已擁有水泥球場18個,棋牌室25個,電腦室10個,乒乓球室8個;擁有健身路徑49處;村村建有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室)。這些設施的建成使用,為該鎮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提升活動品位
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大門鎮文化站充分了解當地群眾對文化活動的特殊需要,做到有的放矢,突出特色。大門鎮利用傳統廟會的有利時機,把群眾組織起來,對一些傳統節目進行重新編排,注入時代氣息,然後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漁燈踩街活動,增添了傳統節日的魅力。四、加強指導,健全隊伍,提高活動水平
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組建培養一批文藝骨幹是必不可少的。為此,畫水鎮文化站十分注重文化隊伍建設。專門聘請專職文化教師、社會上有一技之長的知名人士作為輔導員,開展不同藝術門類的培訓、輔導,傳授文化活動技能,指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目前,全鎮有女子健…
❽ 如何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一、進一步加大文化發展經費投入
必要的文化發展經費投入是加快文化發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保障。一是市、鎮兩級財政要按照《中共恩平市委、恩平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文化名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的要求,把文化事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並確保不低於財政總支出的1%,且隨著經濟發展逐年增加,穩步增長。二是針對恩平農村文化建設滯後的情況,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援助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三是建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的多元機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出資、出力等方式參與恩平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工作,促進形成全社會辦文化的良好氛圍。
二、進一步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一是更加重視和支持市級重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設工作,確保市文化藝術中心、市華僑博物館等重點項目順利完成。二是要求各鎮(街)積極籌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重點文化基礎設施項目,逐步完善鄉鎮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結合文明村(鎮)建設,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共建共享,逐步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三、進一步開發利用豐富文化資源
恩平具有底蘊豐厚的歷史文化、華僑文化、航空文化、溫泉文化、儒學文化資源,是加快文化名市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有利因素。下一階段,要不斷挖掘和開發歷史文化、華僑文化、航空文化、溫泉文化、儒學文化資源,結合唱響恩平工程的實施,邀請專家學者來恩平建言獻策,圍繞歷史文化、華僑文化、航空文化、溫泉文化、儒學文化等題材進行文化建設和發展的研究策劃。要通過舉辦馮如文化節、馮如文化研討會、「馮如杯」全國航模比賽、溫泉文化研討會、舉人文化節、舉人文化研討會等途徑,著力打響馮如文化品牌、溫泉文化品牌、舉人文化品牌,提高本土文化對群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強群眾的文化自覺和自信。
四、進一步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只有文化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才能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奠定堅實的工作基礎。要採取有力措施,加強文化人才的培養,造就一支具有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能夠以高尚的情操、真誠的態度和創造性的勞動贏得社會認可和群眾喜愛的人才隊伍。要落實人才培養制度,加大對高層次領軍人物和拔尖人才、基層文化骨幹、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等隊伍的培養力度;要實施人才引進制度,加大市場招聘力度,大膽引進文化高端人才,重點引進善於開拓文化新領域的領軍人物、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適應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國際化人才以及富有發展潛力、充滿創新活力的青年文化人才;要完善人才使用體制機制,落實機構編制、學習培訓、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健全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評價機制,對為恩平文化發展作出突出貢獻者以及重大文化成果進行獎勵,確保文化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活。此外,還要發展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鼓勵專業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基層文化建設,形成專兼結合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
五、進一步調動群眾參與文化生活的積極性
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力量源泉,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是切實做好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宣傳,大力宣傳節慶文化活動、主題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區文化活動、企業文化活動、文化交流活動等,讓人民群眾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感受文化的樂趣和魅力,從而提高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二是重視挖掘和培養基層文化人才,鼓勵和扶持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動員其參與基層文化建設,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作出積極貢獻。三是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以鎮(街)推動為主,結合各地傳統和特色,組織開展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和智慧,推動基層文化生活繁榮發展。
❾ 如何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1、用好平台,充分發揮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作用。
2、拓寬渠道,多開展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
3、完善措施,鼓勵和支持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❿ 提高群眾文化自覺性有什麼意義
文化自覺的艱巨性在於讓廣大群眾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和把握。提高群眾的文化自覺能力,是激發群眾文化創造力的源泉。沒有文化自覺,群眾創造不出經受得起歷史考驗的先進文化。沒有文化自覺,群眾就成了文化創造的工具。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切實提高文化自覺,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對當前文化建設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所謂「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
著名歷史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後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原則。」
文化自覺有兩種途徑:一是以先進文化影響群眾;二是提升群眾的文化自覺能力。前者需要明確什麼是先進文化,後者以群眾為文化自覺主體,通過提高群眾文化自覺能力,讓群眾不斷甄選什麼是先進文化。兩種途徑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推進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的艱巨性在於讓廣大群眾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推進文化建設,關鍵就要提升群眾的文化自覺,激發蘊藏於群眾中的文化創造力。我國全民文化活動參與率逐年提高,但是必須看到,目前存在一些影響群眾文化自覺的深層次原因。
首先,我們處於持續的現代化探索和與現代文化的磨合過程中,現代化發展某種程度上帶來了「文化斷根」和「文化漂泊」現象,致使人民群眾失去文化根基和目標,產生文化認同危機,處於文化不自覺狀態。
其次,在社會轉型期,社會角色漂移及個體與社會的沖突帶來文化不確定感和文化困惑。由計劃體制到市場體制的轉型,使得個體時常面臨著自我與社會角色的沖突,一方面,個體通過自我完成救贖;另一方面,個體按市場的要求不斷轉換社會角色,通過角色實現社會價值,得到社會認可。
當個體與社會角色融合時,提升文化自覺能力;當個體與社會角色沖突時,帶來文化困惑。社會轉型使得個體社會角色不斷變換,很難形成穩定的個體與社會角色的融合狀態,從而產生文化整合能力不足的文化困惑感,這是他們處於文化不自覺狀態的社會原因,廣大農民工及流動人口就時常面臨著這種境況。
提高群眾文化自覺能力,面臨著兩種文化語境的壓力:一是現代化文化語境;二是社會轉型的文化語境。前者主要指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後者主要指社會結構轉換帶來的文化不連續狀態。面對前一種語境,一方面,我們要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核,使其適應現代化發展。文化有其社會性和歷史性,一個民族不可能割裂傳統文化而在空白上建立新的文化。在全球化風卷雲涌的時代,如果不能適宜地轉型傳統文化去面對全球化的沖擊,勢必導致文化認同危機。另一方面,要普及現代化文化,使其更深入人心。面對後一種語境,首先,要提高群眾的自主性。自主性提高,意味著文化自覺整合力的提高。這要求政府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完善各類生活保障體系。其次,完善文化宣傳方式,摒棄大而空洞的文化宣傳。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通過文化需求的滿足,增進對文化的理解和反思,實現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