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為什麼聖彼得堡被稱為文化中心

為什麼聖彼得堡被稱為文化中心

發布時間:2022-12-29 19:45:52

⑴ 聖彼得堡為什麼被稱為北方之都

因為:它是世界上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個,
聖彼得堡,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處於北緯59°~60° 、東經29°~30°之間,是俄羅斯的中央直轄市,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俄羅斯西北地區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是世界上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個,又被稱為俄羅斯的「北方首都」。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面積143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606平方公里。
聖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市名源自耶穌的弟子聖徒彼得。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時間里這里都是俄羅斯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1924年為紀念列寧而更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又恢復原名為聖彼得堡。聖彼得堡和歷史中心古跡群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聖彼得堡市在俄羅斯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大型綜合性工業城市。聖彼得堡經常被稱為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窗口,許多外國領事館、跨國公司、銀行和其他業務據點均位於聖彼得堡,也是一座科學技術和工業高度發展的國際化城市。

⑵ 介紹一下聖彼得堡

市名沿革
建造時期
該市於1703年5月27日由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下 令建造,由該城的第一座建築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聖彼得保羅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譯自德文「Sankt Peterburg」。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出現反日耳曼情緒,沙皇政府遂將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其後蘇聯成立,為紀念領導者列寧於十月革命時曾於該市發動革命,於1924年列寧逝世後,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經市民投票,恢復聖彼得堡的舊名。
(註:「格勒」即「grad」是俄語中「城市」的意思,而在其他斯拉夫語言亦被譯作「格萊德」。)
與其他城市差別
聖彼得堡與歐洲其他城市最大差別在於,所有歐洲首都名稱均為一個字 ,並且僅擁有一個含義;然而聖彼得堡的名稱卻來自於三個不同的起源:「聖」— 源自於拉丁文,意味「神聖的」,「彼得」—耶穌的弟子聖徒之名,在希臘語上解釋為「石頭」,「堡」— 在德語或者荷蘭語中稱為「城市」;如此一來,聖彼得堡的名稱不但和彼得大帝之名互相吻合,並且同時說明者,這個年輕的城市蘊含著不凡的文化背景來源。它不但沿襲了德國及荷蘭的文化傳統(荷蘭語與德語同屬日耳曼語系),並且城市的象徵意義和以聖徒彼得為守護神的古羅馬緊緊相關。有趣的是,甚至聖彼得堡 市徽——一個左右交叉的海錨,也類似羅馬梵蒂岡的徽章。聖彼得堡的市花是鬱金香、春夏時期最美。
地理
聖彼得堡位於芬蘭灣的最入處。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匯聚的三角洲地帶,在18世紀初,這里還是一片沼澤。隨著聖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運河在市內縱橫交錯,這些運河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開鑿,以舒緩因芬蘭灣水淺而倒灌進入聖彼得堡的海水。聖彼得堡共有42個小島,由423座橋梁連接。地區代碼:LED
所在時區:標准時區:+4時區 UTC/GMT+4個小時
經緯度:緯度:北緯59°55』 經度:東經30°25』
電話區號:國家區號:+7(俄羅斯)地區區號:812
歷史始建歷史
聖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市名源自耶穌的弟子聖徒彼得。1712年,聖彼得堡成為
俄國首都。其後200餘年,它始終是俄羅斯帝國的心臟。聖彼得堡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河口,是俄羅斯第二大城、重要的工業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市發端於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兔子島上建立彼得保羅要塞,後擴建為城,稱聖彼得堡。1712年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里,持續200餘年。1914年改稱彼得格勒,1924年列寧逝世後又命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恢復聖彼得堡舊名。涅瓦河三角洲上數十條縱橫交錯的水道和運河,把大地分割成近百個小島,靠400多座橋梁相連,使聖彼得堡具有獨特的「水城」和「橋城」景觀。中心城區在大涅瓦河南岸,全市最繁華的涅瓦大街橫貫城區,海港、河港和各類工廠分布在外圍的瓦西里耶夫島區、彼得格勒區和維堡區,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羅斯古典建築群和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如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要塞、冬宮與皇宮廣場、夏花園與夏宮、海軍總部大廈、聖伊薩克大教堂、十二月黨人廣場、斯莫爾尼宮、俄羅斯博物館、喋血教堂、駟馬橋、……涅瓦河哺育了燦爛輝煌的俄羅斯文化,使聖彼得堡成為著名的科學文化城,羅蒙諾索夫、門捷列夫、普希金、果戈里等許多傑出的科學家、文學家都在這里生活和工作過,城內擁有數以百計的科研機構,數十所高等院校,以及眾多博物館和圖書館、影劇院等。
名字得來
在1703年5月27日以聖三一之名,於兔子島上舉行了隆重的聖彼得堡奠基儀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駐重兵把守,以防禦瑞典軍隊的進攻;至此,波羅的海出海口從此納入俄羅斯版圖,彼得大帝創建了波羅的海艦隊,使俄羅斯在歷史上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海軍,而他也當之無愧的稱謂俄羅斯的海軍之父。
奠基年
1703年就是聖彼得堡的奠基年。自此,城市漸漸的從要塞開始發展起來。建造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約有十萬名工匠被派駐到工地上勞作,因為彼得堡是一片沼澤地,所以彼得大帝還下令,把全國所有的石頭運到這里充當地基,其他任何地方禁止用石頭蓋房子;此外,從外地來這里的船隻也要交稅,所謂的稅並不是錢幣,而是隨船運來的石頭。按當時的規定,大船要攜帶30塊,小船要攜帶10塊,每塊不小於10磅。
1914年前稱聖彼得堡(Sankt Pitersburkh,Sankt Peterburg),1914-1924年稱彼得格勒(Petrograd),1924-1991年名列寧格勒(Leningrad),1991年復稱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在聖彼得堡市內有世界第三大教堂—聖埃薩大教堂又稱伊薩基輔大教堂,這教堂始建於1858年,歷時40年之久才能竣工,內部以墨綠色大理石裝飾,天花壁畫是用十四種不同寶石鑲成,祭壇前之聖像全部用鍍金鑲成,是個不可多得的觀光勝地。
富麗豪華的花園
彼得宮坐落於市郊西面的芬蘭灣南岸,佔地八百公頃,是沙皇的夏宮,在富麗豪華的花園中,有各種布局巧妙的噴泉和金像,有的噴泉還會戲弄人,若不慎踏中機關,水柱便由四面八方噴來,其樂無窮。彼得宮更被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宮」。
而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亦是位於聖彼得堡,這也是以往的沙皇冬宮,現為俄羅斯國立博物館的一部分,內藏有世界珍貴的名畫和雕塑,如著名的達芬奇、畢加索、梵谷等名家的油畫。名貴鍾表器皿達二百七十萬件,集世界各地之大成。此外,市內之名勝如尼華河、皇宮大廣場、列寧紀念像等也是值得一游的。
白夜城
聖彼得堡還是世界上少數具有白夜的城市,每年的5月至8月城市中幾乎沒有黑天,白夜時漫步在靜靜的涅瓦河畔,遙望著蔚藍天空的北極光,感覺猶如在夢幻中一般。 在觀光之餘,遊客也可 瀏覽一下納夫斯基大街,這里有很多售賣充滿民族特色商品的店,遊客在此一定可以買到所喜愛的紀念品,滿載而歸。
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端的涅瓦河三角洲,現有人口約500萬(2006年7月)。聖彼得堡是座與威尼斯齊名的水城,整座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70多條天然河流和運河迂迴其間,粼粼碧水與典雅建築相映成趣,古風古韻的大小橋梁宛若長虹卧波。聖彼得堡是名副其實的橋梁博物館,除鐵路公路橋外,300多座橋梁將這座水城連成一片。
建築群
聖彼得堡市涅瓦河岸邊的著名古建築彼得保羅要塞
1712年,俄羅斯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里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這一時期一直叫聖彼得 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俄羅斯同德國是敵對國,因為聖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語發音,當局決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1917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這里獲得成功,從此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蘇聯時代,1918年3月,首都從這里又遷回莫斯科。1924年列寧逝世後,人們深切懷念這位革命領袖,正如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所說:這里每一塊石頭都記得列寧。為了紀念他,1924年城市改名為列寧格勒,「格勒」在俄語中為城市的意思。直到1992年1月,為了給城市重新命名,聖彼得堡市又舉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結果,大多數人贊同改回聖彼得堡老名。這樣做,一是為了紀念彼得大帝,同時,也標志著蘇聯時代的結束!
二戰時期的列寧格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聖彼得堡當時叫做列寧格勒。這里曾上演了一段悲壯的歷史,德國法西斯軍隊將這座城市圍困了872天(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戰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圍困於反圍困作戰。希特勒揚言:「讓彼得堡這座城市在地球表面上消失。」俄羅斯人開始了艱難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城市的人們每天只能得到25克麵包,許多人被餓死,凍死。但蘇聯紅軍不屈不饒,拚死反抗,沒有讓敵人再前進一步。列寧格勒保衛戰終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據統計,列寧格勒城內共有642000人死於飢餓與嚴寒,兩萬多人死於德軍的空襲與炮擊,3200幢建築被摧毀,城市面目全非,街道變成了瓦礫堆。戰後人們重建家園,將被法西斯炮火毀壞的古跡一一修復,經過藝術家和工匠們的艱苦勞動,這座城市又再現昔日風采。
俄羅斯歷史名城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文化和歷史名城,以建築的精美聞名於世,素有「地上博物館」之稱。彼得保羅要 塞、彼得大帝夏宮、斯莫爾尼宮、冬宮、喀山大教堂、聖伊薩克大教堂等建築高雅華貴、多姿多彩。聞名遐邇的冬宮,坐落在聖彼得堡皇宮廣場。1917年沙皇被推翻以後,這座昔日沙皇的宮殿便成了十月革命的象徵。1922年它成為與之相鄰的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一部分。另外,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許多俄國著名詩人和作家都曾在此生活和從事創作。
在俄羅斯歷史上,聖彼得堡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均在這里爆發。炮轟冬宮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如今還靠在涅瓦河邊,發出十月革命第一聲炮響的大炮還昂首指著冬宮。二戰期間,這座城市被德國法西斯軍隊圍困900天,寒冷和飢餓奪走了幾十萬人的生命。但英雄的聖彼得堡人民依靠自己的勇氣、意志和信心守護著自己的城市,直至取得了反圍困的勝利。衛國戰爭後,蘇聯政府授予聖彼得堡「英雄城」的榮譽稱號,聖彼得堡人的精神也成了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象徵。
如今的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重要的教學和科研中心之一,這里擁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個科研機構,其中包括彼得大帝時代建立起來的科學院。聖彼得堡也是俄羅斯僅次於莫斯科的第二大工業中心和重要的海港和造船基地。
聖彼得堡因其地處北緯60度,仲夏時節,日照近20個小時,「白夜」是聖彼得堡的奇觀。它通常發生在6、7月間,在夕陽西下與旭日東升之間只有短暫的若明若暗的間隙,人們無需掌燈,便可在街上讀書看報。
馬蹄形城市
大聖彼得堡市在芬蘭灣東端(包括科特林島)形成一個巨大的馬蹄形城鎮群:北岸是居民區、療養區和旅遊區;南岸是文化和商業中心;東面溯涅瓦河伸展到伊萬諾夫斯科耶。市區被涅瓦河支流分成4個部分,涅瓦河左岸(南岸)是海軍區,大、小涅瓦河之間是瓦西里區,小涅瓦河與大涅瓦河之間屬彼得格勒區,大涅瓦河以東是維堡區。
聖彼得堡還是俄羅斯的重要海港,主要港口位於城市西南部,河流兩岸都建有花崗石的堤岸,港區築 有防護堤,人工水道與科特林島上的喀琅施塔得軍港相連。港區主要進口金屬管道、工業裝備、化工品、食糖、棉花和水果;出口機器、木材、煤炭、鉀鹽和黃鐵礦。客運主要集中在夏季(經波羅的海至英國)。小型海輪可沿涅瓦河到達拉多加湖,並在此與俄羅斯歐洲地區內陸水系相聯,經拉多加湖、斯維爾河、奧涅加湖及白海運河。輪船可進入白海,與俄羅斯北冰洋沿岸的北海航線相聯,經奧涅加湖、伏爾加-波羅的海水路,輪船可抵達伏爾加河流域、裏海、黑海和亞速海。
城市交通發達,有10條鐵路干線呈放射狀通向赫爾辛基、華沙、莫斯科及俄羅斯其他大城市。
文化名城
聖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這里有彼得大帝時代建起的科學院,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多個科研機構。其中著名的有1819年成立的國立聖彼得堡大學、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建築設計大學、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和北極和南極研究所以及永凍土研究所。市內建有50多所博物館,被譽為博物館城,著名的俄羅斯博物館創建於1895年。城內的俄羅斯古建築群享有盛名,屬於18世紀早期的主要建築群有:彼得保羅要塞及彼得保羅大教堂(彼得大帝的葬地),海軍部島上彼得大帝的夏花園及園中的夏宮等。這些建築群具有俄國早期巴羅克式建築的特徵:古樸、雄偉、穩重。18世紀後期的建築有斯莫爾尼宮、冬宮、塔弗列奇宮、阿尼奇科夫宮(十月革命後改名後少年宮)。19世紀初的主要建築有:宏偉的喀山大教堂、高達101米的伊薩克基輔大教堂等。許多俄國著名詩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從事創作。
北方首都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僅次於莫斯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俄西北地區中心城市,又稱「北方首都」。它擁有4000多個工業企業,其產值佔俄羅斯工業總產值的6%,工業品暢銷全國。工業以艦船、動力機械等製造業為主,造船業規模在獨聯體居首位,能生產大型原子能破冰船,還生產各種車輛、電機和兵器。其次為化學工業,生產過磷酸鈣(以科拉半島的磷灰石為原料)、輪船和其他合成橡膠產品、塑料及其製品以及合成纖維等。紡織、食品和日用消費品工業也很發達,有棉、麻紡織品、服裝及靴鞋業等。工業所需電力來自附近的泥炭發電站以及沃爾霍夫河、斯維爾河、武奧克薩河上的水電站。
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端的涅瓦河三角洲,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窗口」。現有人口約500萬(2006年7月)。整座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市內水道縱橫,700多座橋梁把各個島嶼連接起來。風光旖旎的聖彼得堡因而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譽。因其地處北緯60度,每年初夏都有「白夜」現象。
這座歷史名城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所建,以東正教聖徒彼得的名字對其命名,故稱聖彼得堡。1712至1918年,它一直是俄國首都,因此得名「北方之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與德國互為敵國,俄國遂用斯拉夫語表示城市的「格勒」取代來自德語的「堡」,聖彼得堡被改名為彼得格勒(Petergrad)。1924年1月列寧逝世後,該城又改稱列寧格勒(Leningrad)。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這座城市恢復了它的原名聖彼得堡。
在俄羅斯歷史上,聖彼得堡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均在這里爆發。炮轟冬宮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如今還靠在涅瓦河邊,發出十月革命第一聲炮響的大炮還昂首指著冬宮。在蘇聯衛國戰爭年代,這座城市被德國法西斯軍隊圍困900天,寒冷和飢餓奪走了幾十萬人的生命。但英雄的聖彼得堡人民依靠自己的勇氣、意志和信心守護著自己的城市,直至取得了反圍困的勝利。衛國戰爭後,蘇聯政府授予聖彼得堡「英雄城」的榮譽稱號,聖彼得堡人的精神也成了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象徵。
聖彼得堡的名勝古跡聞名遐邇,這里有大量18-19世紀的著名建築:彼得保羅要塞、彼得大帝夏宮、斯莫爾尼宮、冬宮、喀山大教堂、伊薩基輔大教堂等建築高雅華貴、多姿多彩。聞名遐邇的冬宮,坐落在聖彼得堡皇宮廣場。1917年沙皇被推翻以後,這座昔日沙皇的宮殿便成了十月革命的象徵。1922年它成為與之相鄰的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一部分。
許多俄國著名詩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寫作。這座城市還孕育、培養了格林卡、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藝術名流。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重要的教學和科研中心之一,有彼得大帝時代建立起來的科學院。全市共有40多所高等院校、400個科研機構,其中有著名的國立聖彼得堡大學、國立聖彼得堡技術大學、北極和南極研究所以及永凍土研究所。市內建有50多所博物館,有「博物館城」之稱。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僅次於莫斯科的第二大工業中心,也是重要的海港和造船基地。工業以艦船、動力機械等製造業為主,能生產大型原子能破冰船,化學、紡織和食品工業也很發達。
此外,這座城市還以體育氛圍濃厚而著稱。聖彼得堡每年舉辦1000多項體育賽事,其中100多項為全國性和國際性賽事。1993年至2008年,來自聖彼得堡的運動員們,已經在國際和歐洲的重大體育比賽中共獲得220多枚金牌。這里建有4所高等和中等體育院校、98所少年體校、2所奧運後備人才培訓學校,以及5所高級體育人才培訓學校,所有在校學生數量約7.3萬人。
聖彼得堡1988年與中國上海市結為友好城市。
編輯本段人口
2010年1月1日聖彼得堡市人口為4,600,276人。2003年平均收入為6179盧布(約合176歐元)。該城居民主要為俄羅斯族(佔89.1%),其他還有烏克蘭人(3%)、猶太人(2.1%)、白俄羅斯人(1.9%)和韃靼人(0.9%)。其他居民佔3%,包括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日耳曼人、波蘭人、越南人、華人等。
旅遊代表宮殿
冬宮(Зимний дворец):原為俄羅斯帝國的皇宮,現為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一部分。宮前為半圓形的總參謀部廣場和亞歷山大紀念碑。坐落在皇宮廣場上,建於1754年至1762年間,是歷代沙皇的皇宮。建築風格為巴洛克式,共3層,有大小殿堂和房間1000多間,內外裝飾極為奢華。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冬宮被改變成博物館,收藏各種古董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近300萬件,按照史前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東方文化和俄羅斯文化幾大專題陳列,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聖彼得堡被稱為文化中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