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茶道精神是什麼
中國茶道精神主要是指「怡」、「清」、「和」、「真」四個方面。
1、怡是指怡情、養性,指的是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茶本身就有保健作用能夠強身健體,同時人們以茶悟道,從而怡然自樂,在精神方面得到升華。
2、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等,主要講求人的身體和心靈上的清凈,其與「道家」的思想一脈相通。
3、和是指以和為貴,中華民族向來崇尚中庸之道,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聯誼等。
4、真是指真誠守信,不虛假,是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體現,「真」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1)什麼是茶文化的精髓和靈魂擴展閱讀:
日本茶道精神:
1、日本的茶道雖然源於中國,但在大和民族獨特的環境下,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自然地融為一體,成為日本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2、日本茶道精神可濃縮為四個字「和、敬、清、寂」。這是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後提出來的。「和」指的是和諧、和悅;「敬」指的是純潔、誠實,主客間互敬互愛;「清」和「寂」則是指茶室內外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氛圍。
3、 日本茶道中的閑寂、恬靜,已成為日本人欣賞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其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原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級走上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很多貴族隱居山林,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
『貳』 中國茶文化的精神是什麼
草、人、木。
1、人在草木中:本然之精神自然之精神
單單看這「茶」一字,草在上,木在下,人在中間——人在草木中。飲茶之道,綠葉在水中舒展,芬芳氤氳、香氣吐露,飲茶活動此刻成為最具活潑的表現力,完成了人與自然的結合,把中國茶道中的自然精神闡釋到了極致,並成為茶文化的精神核心。
2、「天人合一」的道家自然精神
「天人合一」精神,來自中國古代對宇宙的一種樸素的認識和態度。在中國茶人心裡,茶是萬物之一,人也是萬物之一,人茶平等都是自然造成的,以物我兩忘的境界,作為茶人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2)什麼是茶文化的精髓和靈魂擴展閱讀:
中國茶道的起源:
茶道發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展。中國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藉助飲茶藝術來修煉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約成於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
『叄』 中國茶道文化精髓
中國茶道的精髓 中國茶道的核心理念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雜揉的具體體現。我們應該知道「和」的思想,並不是儒家獨有的。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儒家重視禮義引控的「和」。道家倡導純任自然的「和」,反對人為的規范。佛家推崇的則是超越現世的主客體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體現中和之美;道家的「和」體現無形式、無常規的自然美;佛家的「和」,體現規范之美。
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已」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通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宜。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眾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為「支茶」。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靜
「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鑒,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著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怡
「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為「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博,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 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
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真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中國人不輕易說「道」,一旦論道,就會執著於「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參悟、是透徹、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是真山真水;懸掛名家名人的真跡;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括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的悠閑。茶事活動的每個環節都要認真,每個環節都要求真。 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肆』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是什麼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遠古時期,老百姓就已發現和利用茶樹,如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精神內涵,一起來看看。
(一)物質與精神的結合茶文化總是在滿足社會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一些與社會不相適應的東西被淘汰,但有更多的內容產生和發展。它不但使茶文化的內容得到不斷充實和豐富,而且由低級走向高級,得到升華,進而形成自己的個性。茶文化的個性,亦可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主要表現以下“四個結合”方面
茶作為一種物質,它的形體是千姿百態的;茶作為一種文化,又有著深邃的內涵。唐代詩人盧仝認為飲茶可以進入“通仙靈”的奇妙境地;韋應物譽茶“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宋代蘇東坡將茶比作“從來佳茗似佳人”;杜耒說茶是“寒夜客來茶當酒”;明人顧無慶謂“人不可一日無茶”;近代魯迅說品茶是一種“清福”;偉大的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組織的奧林比亞科學院每晚例會,用邊飲茶休息、邊學習議論的方式研討學問,被人稱為“茶杯精神”;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贊美茶“精細如拉塔基亞煙絲,色黃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嘗即已幽香四溢”;日本高僧榮西禪師稱茶“上通諸天境界,下資人倫”;英國女作家韓素音說“茶是獨一無二的真正文明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純潔的化身”。俗話說“衣食足而禮義興”,隨著物質的豐富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促進文化的高漲,當前世界范圍內出現的茶文化熱,就是很好的證明。
(二)高雅與通俗的結合
茶文化是雅俗共賞的文化,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表現出高雅和通俗兩個方面,並在高雅和通俗的統一中向前發展。歷史上,宮廷貴族的茶宴,僧侶士大夫的鬥茶,文壇墨客的品茗,是上層社會高雅的精緻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詩詞、歌舞、戲曲、書畫、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賞價值的藝術作品,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現。而民間的飲茶習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咸宜,貼近生活,貼近百姓,並由此產生了茶的民間故事、傳說和諺語等,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緻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於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經過吸收提煉,上升到精緻的茶文化。如果沒有粗獷、通俗的民間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三)功能與審美的結合
茶在滿足人類物質生活方面,表現出廣泛的實用性。在中國,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唐代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曾將飲茶的功德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範圍。因此,除了增進人們健康、促進茶業經濟發展、弘揚傳統文化之外,還可以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簡化歸納為下列三個方面。
1.以茶雅心——陶冶個人情操
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靜”、“儉”、“潔”、“性”等,側重個人的修身養性,通過茶藝活動來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
2.以茶敬客——協調人際關系
茶道中的“和”、“敬”、“融”、“理”、“倫”等,側重於人際關系的調整,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增進團結,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3.以茶行道——凈化社會風氣
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商品大潮洶涌,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於失衡。而茶文化是一種雅靜、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們綳緊的心靈之弦得以鬆弛,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誠處世,以禮待人,對人多奉獻一點愛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處、相互尊重、互相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因此,必然有利於社會風氣的凈化。
而“琴棋書畫煙酒茶”,茶又與文人雅士結緣,在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又表現出廣泛的審美性。茶葉花色品種的絢麗多姿,茶文學藝術作品的五彩繽紛,茶藝、茶道、茶禮的多姿多彩,都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它集裝飾、休閑、娛樂於一體,它是藝術的展示,又是民俗的體現。
(四)實用與娛樂的結合
隨著茶綜合利用開發的進展,茶的利用已滲透到多種行業。近年來,開展的多種形式的茶文化活動,如茶文化節、茶藝表演、茶文化旅遊、茶文化休閑等,就是以茶文化活動為主體,滿足人們品茗、休閑、觀光、旅遊和飽覽山河美景的需求,同時與茶文化活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又能促進經濟發展,同樣也體現了實用與娛樂相結合。總之,在茶文化中,蘊含著進步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它以健康、向上及平和的心態,去鼓勵人類實現社會進步的理想和目標。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在我國的唐朝時期,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如今,茶已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後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葯",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范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伍』 茶文化的核心為
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茶道,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
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
中國茶文化發展
中國茶文化經歷了宋代的「宮廷化」、「文人化」,元代的「簡約化」,到明清時,茶文化已經十分繁榮。直到現在,茶對於中國人來說依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對於全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不論是英國茶文化、韓國茶文化,還是日本的茶道,都起源於中國。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不僅是茶的從無到有,也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精神文化的發展,它蘊含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結晶,這才是中華茶文化最珍貴的地方。
『陸』 什麼是中國茶道精神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藝、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
中國茶道精神,是和中國的民族精神、中國民族性格的養成、中國民族的文化特徵相一致的。中國茶道精神只是中國民族精神、中國文化精神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又是這一大背景下的一個分支。
茶道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唐代陸羽強調「精神儉德」的人文精神,注重烹瀹條件和方法,追求恬靜舒適的雅趣。佛教茶禮講究安寂,幽靜是品茶、修禪的共同文化情韻;宮廷茶道富麗多彩,政治色彩尤為鮮明;民間茶事由南到北普及與興盛,使茶道呈現多極化走向,極具深刻的內涵。
茶道是產生於特定時代的綜合性文化,帶有東方農業民族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情調,追求清雅,嚮往和諧;茶道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佛家的淡泊節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具體而言,中國茶道的精神特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為中和之道。「
中和」為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儒家認為「致中和」,則天地萬物均能各得其所,達到和諧境界。人們常常把這種相對和諧作為一種理想的境界。「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人的生理與心理、心理與倫理、內在與外在、個體與群體都達到高度和諧統一,是古人追求的理想。而個體與社會以及社會中各種關系的均衡、和諧、有序、穩定的發展,則是封建君主心目中理想的太平盛世。
二為自然之性。「
自然」一詞最早見於《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天地萬物,其二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就第一個意義說,它是人類生存的整個宇宙空間,它是天地日月、風雨雷電、春夏秋冬、花鳥魚蟲等諸種現象。就第二個意義說,它又使人們在大自然中獲得思想和藝術啟示,是人在自然境界里的升華。
自然是生命的體現,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在中國文化中,生是自然的最高品格——「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國文化的自然精神主要體現為「萬物含生」的生命精神。從這樣的原則出發,儒家不僅主張萬物含生,而且這種生命是融會貫通的,人與自然是相連的。道家的生命氣象是陰柔的、寧靜的,但這樣的生命不是寂滅,而是與大自然打成一片。自然是道家最高的旗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在中國影響頗大的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有佛性,物物皆有佛性,因此它的法界是自然的世界而不是物質的世界。在思想主張上,中國的儒釋道旨趣相異,但其基本傾向是肯定自然,肯定生生不息的生命流動。
三為清雅之美。
此處不用「靜」,因為「清」本身是和「靜」有聯系的,而且「清」可指物質的環境,也可以指人格的清高。清高之人於清凈之境飲的清清茶湯,茶道之意也就呼之欲出了。「雅」可以雅俗並稱,可以有「高雅」「文雅」等多種意義。環境要雅、茶具要雅、茶客要雅、飲茶方式要雅,無雅則無茶藝、無茶文化,自然也就達不到茶道的境界。
四為明倫之禮。
禮儀作為一種人類形式化了的行動體系,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當原始人的生存尚處於各種壓力之下時,他們把萬事萬物的存在歸之於超自然存在。原始巫術儀式,怕是人類最早的禮儀行為。而後中國數千年的社會發展只,可以說就是一個禮制發展的歷史。禮制的產生與中華文明、國家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內在聯系。歷代封建統治者以「禮義以為紀」維系社會專制秩序的基本制度和規則,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乃是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