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馬家浜文化有什麼遺址

馬家浜文化有什麼遺址

發布時間:2022-12-30 03:02:50

⑴ 馬家浜文化遺址

馬家浜文化遺址在距嘉興市區7.5公里的秀城區城南街道馬家浜村,於1959年春發現,當時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省博物館等6個單位組成考古隊進行發掘,1977年11月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確認以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並正式定名。

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00米、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的遺址分上下二層,上文化層以灰黑色粘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厚達12—80厘米。發掘出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陶片等。下文化層15—75厘米,為黑色粘土,發掘表明獸骨比上文化層更多,有骨鏃、骨錐、骨針、骨鑿以及石斧、礪石等。在兩層之間淤泥中還出土了30具人骨架,並有部分隨葬品,包括生產工具、飾品等。在發掘中還發現了長文形房屋遺址,南北7米,東西3米,殘存木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文化層中還發現了碳化無角菱。

馬家浜文化遺址上承餘姚河姆渡文化,下啟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它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認為這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此後在嘉興地區還發掘出如「羅家角遺址」等十多個馬家浜文化遺址,並再次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馬家浜文化遺址1989年12月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⑵ 馬家浜遺址

馬家浜遺址:

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西南7.5公里,面積約15000平方米,發掘區在遺址的中部,共布探方5個,計213平方米。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厚達12—80厘米,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礰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厚達15—75厘米,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礰石和陶片等。在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出土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出土的器物有穿孔石斧1件、陶豆2件、罐4件、盆1件、紡輪1件、玉珠2件。還發現長方形房屋遺跡,南北7米,東西3米,門朝東,周邊一圈柱洞,尚有殘存的木柱,有的木柱洞底墊放木板。室內是經過加工的黃綠色土面,還有帶樹枝和蘆葦痕跡的紅燒土塊堆積的牆壁殘跡。在下文化層中還發現了碳化圓角菱,與現在的南湖菱相仿。

從出土的器物和遺跡看,生產工具中磨製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錛;生活用具中的夾砂紅陶素麵腰沿釜、牛鼻式雙耳罐、帶嘴平底盉,以及地面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5月,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聞錄》。此後,文物考古界對馬家浜文化的歸屬,展開了學術討論。1977年11月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考古學家認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從此,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⑶ 無錫赤馬咀遺址是怎麼被發現的

有關部門在此段圍溪造田時,發現了屬馬家浜文化的赤馬嘴遺址。
無錫赤馬嘴遺址是非常值得一去的景點。來目的地旅遊的人大多會選擇的景點。景點信息如下,景點地址,雪浪街道。
位於江南大學校園內的赤馬咀遺址,上世紀五十年代,圍湖造田,此處曾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的器物。近幾年,還相繼發現過舊石器及兩漢、三國時期的錢幣、陶瓷器。據考證,6000年前已有先民聚居,是太湖平原最早的原始氏族聚居地之一,此後,確認為馬家浜文化遺址,被列入無錫市文化局保護遺址。

⑷ 馬家浜文化有哪些特色

馬家浜文化是環太湖地區范圍內與河姆渡文化平行發展的一支新石器時期文化。其年代和河姆渡文化相當,距今7000年之久。其分布范圍東自東海之濱,南至太湖流域,西起寧鎮山脈,北達江淮之間。

馬家浜文化浙江嘉興馬家浜遺址發現玉玦兩件,一件乳黃色,一件乳白色,直徑分別為3.2厘米和7厘米,在墓穴中都置於頭骨旁邊,似作耳墜用。另外,在吳江縣梅堰鎮遺址、蘇州市西南郊越王城遺址、吳興縣太湖邊的邱城遺址、武進縣戚墅堰鎮、西南的圩墩遺址及該鎮西北方位的潘家城遺址等,發現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玦、玉鐲、玉管及玉墜等。所用玉材有白玉、青玉、蛇紋石玉料和瑪瑙。

馬家浜文化玉器狀況與河姆渡文化相仿,屬玉器文化的初起時期。但是,這一切都為以後玉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⑸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哪裡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
馬家浜遺址是一個三河交叉的平原,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1959年3月開始發掘。遺址文化層分為上下兩層,出土的有骨架30具,陶器以釜類為主,鼎形器極少,以牛鼻式器型為陶器特徵,陶色有一定數量的紅衣陶。同時,還發掘出大量獸骨、魚骨和菱等。從出土文物分析,馬家浜遺址距今6000多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學術界稱之為馬家浜文化。.

⑹ 馬家浜遺址的出土文物

馬家浜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十分豐富,出土了大量完整或可復原的石、骨、木陶器物,其中石器包括石斧、石錛、石紡輪等,陶器有釜、盆、盤、缽、豆、鼎、碗、壺、紡輪等,骨器中有骨耜、骨哨。馬家浜的陶器獨具特色,分為三期。早期陶器以灰黑陶和灰紅陶為主,陶器成形基本採用手制。器表多素麵或磨光,紋飾較少,主要紋飾有弦紋、繩紋、劃紡、附加堆紋及鏤孔等,器型以釜為主。馬家浜出土的黑陶中有一件鏤空黑衣陶壺十分精緻,此陶壺器表施黑陶衣,撇口,短粗頸,折肩折底,圈足高而外撇,通體鏤空裝飾。此件鏤空黑衣陶壺是馬家浜文化的象徵器。馬家浜文化中期出土的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仍有一定數量的灰黑陶和灰紅陶,以素麵的為多,繩紋基本消失,器型仍以釜為主。同時還出現了少量的鼎和較多的豆,還有牛鼻形耳的罐。晚期的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衣陶為主,主要器型是釜、鼎、豆。馬家浜文化最獨特的是一種「腰沿釜」,鼎足一般為扁平或鏟形,甚至有的鼎足為魚鰭形。以腰沿釜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陶器,體型大,器形多,已出現了三足器和袋足器。羅家角遺址出土的四片白陶片也尤為引人在注意。白陶是瓷器的先祖,據當今科學分析,製作白陶的原料主要是高嶺土,高嶺土由於鐵含量低而鋁含量高,較紅、灰陶耐得起高溫。白陶燒成後外型潔白美觀,堅硬耐用,人們對高嶺土的認識和使用,為後來瓷器的發明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馬家浜文化的白陶比大汶口和龍山文化的白陶早了1500多年。從製作工藝和焙制方法上看,馬家浜的陶器是由手工捏制,泥條盤築,輪盤旋制逐步發展起來的。焙制方式的演變則更加漫長,最早是原始的篝火式,把制好的陶坯堆放在一起,四周圍上柴火燒制,但溫度不高,難以焙制大的器皿。後來逐步形成陶窯。據考古學家推測,羅家角白陶應該是輪制的,否則不會這樣光滑、均勻。焙制方法可能是用爐灶式。可見馬家浜人的生產力水平比同時代其他部落要高得多。馬家浜、羅家角遺址還出土了很多磨光穿孔石斧、弧背石錛和角骨制耜、鑿、錐和網墜等生產工具,說明當時的先民已經用磨製石器和骨角器開墾農田、栽種水稻、飼養家畜等。農業經濟是馬家浜時期主要的經濟生活,特別是栽培水稻,培育出粳稻,是水稻種植的一大發展。為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漁獵經濟在馬家浜人的生活中也佔有一定地位。草鞋山遺址還出土了三塊炭化了的紡織品殘片,經過科學分析,這種織物用的原料是野生葛,緯線起花的羅紋編織,說明編織工藝已經具有了相當的水平,是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織物標本之一。這說明馬家浜人不再是赤身裸體,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從出土的遺跡看,地面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表現出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

⑺ 太湖流域源頭的馬家浜文化遺址的內容有哪些

馬家浜文化是發現於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餘年的歷史,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

馬家浜文化及其後續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表明我國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源遠流長、自成系統,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

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縣西南,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

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建築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

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礪石和陶片等。

在馬家浜遺址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墓葬中有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

從墓葬中的器物和各種遺跡來看,馬家浜文化確實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馬家浜文化遺址除了馬家浜之外,還有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這些文化遺址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由此,將馬家浜文化擴展至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的廣大地區。

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羅家角第三、四層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前5000年左右,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粳稻遺存。

馬家浜文化的居民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遺址中發現的狗的頭骨,介於狼和現代狗之間,說明狗是從狼馴化而來,在這時已經成為家畜。

漁獵經濟也在馬家浜時期占重要地位,遺址中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骨鏃以柳葉形的居多,十分尖銳鋒利。

在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這些是人們從事採集活動的例證。

在草鞋山遺址發現了公元前4000多年的5塊殘布片,經鑒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花紋有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組織結構屬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這是我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

遺址多處房屋殘跡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上泥,就成了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來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

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爐箅是馬家浜文化獨特的炊具。但是馬家浜文化制陶業的發展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

馬家浜文化在手工業生產中,玉石器製造技術發展較快,許多遺址都發現了製作精美的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工業發展,為其後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

例如馬家浜遺址的玉玦呈淡褐色,圓管形,頂部有缺口,可夾於耳垂作裝飾之物。另外還有青灰色的,也是圓管形,頂部也有缺口。

同時,在馬家浜還發現了幾件殘缺的玉璜,也都表現出古樸而精美的特質。

1959年初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馬家浜地方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考古隊進行了發掘。發現有與邱城下層同類的遺物並有房基、墓葬等遺跡。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聞錄》。

1977年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夏鼐等考古學家認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從此,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

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⑻ 在馬家浜遺址發現了哪些遺物

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縣西南,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建築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礪石和陶片等。

在馬家浜遺址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墓葬中有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伴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從墓葬中的器物和各種遺跡來看,馬家浜文化確實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閱讀全文

與馬家浜文化有什麼遺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6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