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古文化街的歷史文化
古文化街是由仿中國清代民間小式店鋪組成的街道 。 以元代古跡天後宮為中心,古文化街位於天津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至東北角,位於鬧市區,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東臨海河、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
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天後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參觀旅遊項目。
這條街上有一座享譽幾百年的古廟,它原名「天妃宮」,後改稱「天後宮」。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匯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後宮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後的廟宇。
自古以來,這一帶就是天津最大的集市貿易和年貨市場,每年春季,天津規模盛大的皇會——娘娘誕辰吉日就在這里舉行,屆時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
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古文化街內有近百家店堂。
1989年,以經營景泰藍、蘇綉、內畫水晶為主的喬香閣落戶古文化街。20年來,喬香閣適時擴大經營范圍,並將銷售渠道擴展到了德國(布萊梅、柏林、呂貝克) 日本(大阪) 馬來西亞(巴生、吉隆坡等地。
2. 天津市古文化街在哪
古文化街位於天津三叉河口西岸, 原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的場所, 1986年修建成包括天後宮及宮南、宮北大街在內的古文化街, 全長580米,兩端有巨型仿古牌樓, 街道兩邊近百家店鋪, 主要經營文化用品: 古舊書籍、民俗用品、傳統手工藝品等, 有著名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和刻磚劉刻磚等專賣店鋪。天後宮為中國三大媽祖廟之一, 內設天津民俗博物館, 宮前廣場及戲樓常有民間文藝及戲曲表演。整個文化街富有濃厚的歷史味、文化味和天津味。
文廟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門內大街,又名孔廟,因與武廟相對,俗稱文廟。是天津市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築群。大殿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後經明天順、萬曆,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擴建。清雍正年間,天津府、縣同設治所於城內,因而廟東側為府廟,西側為縣廟,均有照壁、拌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配殿等。府廟主體建築的殿頂均用金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棟,裝飾精美。廟外有二柱三樓式牌坊兩座,明代建造,萬曆、清康熙年間重修,是天津市內僅存的過街牌樓。
一般認為天津文化源於老三岔河口,這也就決定了天津文化是漕運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復合。老天津文化集中表現在由文廟和娘娘宮組成的「東門外文化圈」和位於城南的南市「三不管民俗文化圈」。八十年代中期,新建的食品街和古文化街就選址在這兩個老文化圈中,其匠心至今令人嘆服。而近年來圍繞這兩條街形成的「南市商圈」和「新安商圈」,又反過來帶動了這兩個傳統歷史文化圈的恢復和發展。
歷數天津文化,有許多會與以商業街為中心的「商圈」緊密聯系在一起。說天津的飲食文化,就要說天津的食品街,就要說食品街對天津飲食文化的搶救、整理,比如由它保留下來的「杜稱奇」火燒、「崩豆張」干貨。研究天津的「皇會」文化和「海神」文化,就要去古文化街和古文化街上的娘娘宮。雖然皇會不再,民間工藝還在,「娘娘」還在。而要看天津近代中西合璧的建築文化,就到五大道和河北區的義大利風情街。幽靜而滄桑的五大道還保留著近代天津的「寓公文化」。而要了解天津人的購物文化,生活文化,絕對不能不去金街。
這也就理出了天津當代文化發展的一條清晰的脈絡:商業街帶動商圈,商圈帶動整體經濟,而經濟的發展又捆綁著文化的發展與進步。一定意義上說,這就是「街文化」。
地圖:http://map..com/#sid=MAPPSMCPFPZMYATOTIYET&bs=022&ct=40&word=%CC%EC%BD%F2%CA%D0%B9%C5%CE%C4%BB%AF%BD%D6&fr=10
3. 津門十景之一:古文化街介紹
津門十景之一:古文化街介紹
古文化街介紹
天津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系商業步行街。現在屬津門十景之一。
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古文化街內有近百家店堂。
於1986年元旦建成開業。自古以來,這一帶就是天津最大的集市貿易和年貨市場,每年春季,天津規模盛大的皇會——娘娘誕辰吉日就在這里舉行,屆時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新建的古文化街內除兩端牌樓及宮前戲樓為仿清大式建築外,其餘近百棟房屋皆為仿清民間小式古建築。
古文化街的“皇會”,也是一個遐邇聞名的傳統活動。“皇會”最初叫“娘娘會”。相傳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後宮”海神娘娘的生日。清代康熙年間開始,在海神娘娘誕辰之前出會4天。每逢此時,民間的法鼓會、大樂會、鶴齡會、重閣會、中幡會、高蹺會等,沿街表演各種技藝,呈現一番盛況。古文化街修復以後,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復了“皇會”。在這一天,以龍燈、高蹺、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獅子舞和武術等表演為主,街頭熙熙攘攘,熱鬧異常,成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盛舉。不可不留“市井相連”的古文化街,盡管來自祖國四面八方和天津的各種工藝品,應有盡有。其中具有濃厚天津地方特色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和“風箏魏”風箏等,最為著名。
有一種說法:古文化街是天津的發祥地。但凡來天津的遊客,都必到此地一游。古文化街以天後宮為中心,南口的'牌樓上高懸“津門故里”大匾,標志著這一帶是800年前的一處居民聚落點。
並不長的街道內,各色傳統古玩、手工藝品等店鋪林立,你可賞楊柳青年畫之趣,嘆泥人張彩塑之妙,思魏記風箏之憶,贊劉氏磚刻之精;也可邊啃著天津麻花,喝著溫暖茶湯,抬眼細覽文化街的房檐,其上精美的彩繪,將紅樓夢、漢代昭君出塞、唐代以《長恨歌》為藍本的楊貴妃故事、宋代的梁祝、明代的鄭成功收復台灣等描繪得生動有趣。
還有隱藏在文化街東側的通慶里,是天津規模最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築群,建於1913年,原為河北糧店街卞家開設的銀號,後改為居民住房。因在巷口過巷樓的入口上端鑲有“蝴蝶”狀的鏤空木雕,寓意“通達吉慶”。
;4. 馮鞏楊議打卡天津古文化街,這個景點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天津古文化街吸引人的地方在於這里擁有各式地道美食以及老字型大小工藝店。天津古文化街地處南開區,始建於上個世紀的八六年。這條古文化街參照清朝時期的店鋪風格建造而成,自建成之後便逐步演變為天津市最具規模的集貿市場。天津古文化街的中心是一處名為天後宮的建築。天後宮最初叫作天妃宮,建造於元朝時期。由此可以看出,天後宮的出現時間要遠遠早於古文化街,甚至於天津當地還曾有過“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說法。
除了天後宮之外,天津古文化街上的主要景點還有南北兩座牌樓以及位於天演廣場的嚴復故居等。不過相比起這些景點,天津古文化街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各式商鋪以及小吃。在天津古文化街上隨處可見古玩、字畫、風箏以及泥人張彩塑等店鋪。除此之外,狗不理包子、煎餅果子、天津麻花等地道小吃也都可在這條文化街上尋到。
身為津門十景之一的古文化街屬於國家5A級景區,每年都會有諸多外地遊客前來遊玩。前幾日,馮鞏與楊議兩人便也曾前往天津古文化街打卡遊玩。
5. 天津古文化街泥人張簡介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一種深得百姓喜愛的民間美術品,它創始於清代道光年間,流傳、發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它是繼元代劉元之後,我國又一個泥塑藝術的高峰,
張明山是泥人張的創始人,張明山(1826-1906)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製作,練就一手絕技。18歲即得藝名「泥人張」,以家族形式經營泥塑作坊塑古齋。他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搏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須眉俗動。
天津泥人張彩塑創始人張明山1915年,張明山創作的《編織女工》彩塑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張玉亭的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後經張玉亭、張景福、張景禧、張景祜、張銘等四代人的傳承,「泥人張」成為中國泥塑藝術的代表。
1949年後,人民政府對泥人張彩塑採取了保護、扶持、發展的政策,安排張家幾代藝人到文藝創作、教學等部門工作,第二代傳人張玉亭被聘為天津市文史館館長,同時民間彩塑藝術步入大學殿堂,第三代傳人張景祜先後受聘於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院任教,
從此,泥人張彩塑藝術從家庭作坊走向社會。郭沫若曾題詞「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http://ke..com/view/38300.htm
願對你有所幫助
6. 天津市古文化街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古文化街位於天津市南開區,以天後宮為中心,南起水閣大街,北到通北路。這里是天津最著名的老字型大小和手工藝品店鋪集中地。可以找到楊柳青年畫、泥人張、魏記風箏等眾多的手工藝品,還能品嘗到經典的天津美食。古文化街目前有上百家店堂,大多是天津老字型大小店鋪,充滿濃郁的民間特色。這里有出售景泰藍、蘇綉、漆器等的綜合性店鋪喬香閣;有出售土特產的果仁張、皮糖張、;最負盛名的還是民間工藝品店鋪,擁有神態逼真的彩繪泥塑的「泥人張」,使用木板印繪年畫的楊柳青年畫,製作形態各異的風箏的「風箏魏」等,都是遊客到古文化街必須去逛一逛的店鋪。逛街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天津特色美食,狗不理包子,煎餅果子,天津大麻花等,絕對滿足吃貨的胃口。店鋪早上8:30左右開張,晚上17:30左右打烊,可以注意一下逛街的時間。除了逛街、吃美食,古文化街還有不少名勝古跡,可以好好逛逛看看。位於古文化街中心,也是古文化街古跡的核心,祭祀保佑出海遠航平安的天後娘娘,已有600餘年歷史。現在是天津民俗博物館的所在地,館內介紹了天津城歷史、民俗,陳列著明代天津城磚、清代漕運模型、清代水機等文物。又稱「津門老戲樓」,可以看相聲和變戲法表演。大獅子胡同是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嚴復故居所在地,原房屋已不在,現在舊址上建天演廣場,鑄有嚴復銅像。另外還有通慶里、玉皇閣等等,各有特色。每年的農歷3月23日是天後娘娘的生日,屆時古文化街會舉行皇會(最初叫「娘娘會」,因乾隆下江南時曾游此會於是得名「皇會」),天後宮前廣場、宮南、宮北一帶都能看到表演,有龍燈舞、獅子舞、少林會、高蹺、法鼓、旱船、地秧歌、武術以及京戲、評劇、梆子等,是整個天津最熱鬧的廟會之一。古文化街上有許多古玩,確實有不錯的,但需要一定的鑒別能力,若要購買建議找懂古玩的朋友一起挑選。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古文化街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7. 去趟天津古文化街,好幾個泥人張,哪個是真的
泥人張世家
是第六代泥人張張宇經營的在國內唯一的店。
其先祖,是在清末的道光年間,也就是1832年,由浙江遷居到的天津。先祖張萬全先生,攜家眷來到天津後,設私塾為業,後代子孫,則在學業之外,各尋所好,引以為業。
其中一支後人,人稱「泥人張」的張明山先生。這一支脈,因為世代以泥塑為業,便被稱作了「泥人張世家」。張宇,是這個家族,180年後的第六代泥人張。
這期間,經歷了七代人,為張萬全先生來津,有長子張長林,字明山,人稱其藝號「泥人張」。
張明山先生傳藝兒子張玉亭,人稱「第二代泥人張」。
張玉亭先生傳長子張仰泉,字景福,人稱「第三代泥人張」。
張景福先生傳長子張銘,字玉孫,人稱「第四代泥人張」。
張銘先生傳長子張乃英,人稱「第五代泥人張」。
張乃英先生傳長子張宇,就是現在「第六代泥人張」。
2000年,開始在古文化街經營。
2004年有了張宇的泥人張世家,後來又建立了泥人張美術館。店面經營當代作品,美術館負責歷代作品的收藏、整理、雕塑理論的研究。
2015年,在北京798藝術區,又設了兩個新的展館,在其中,以和當代藝術舉辦聯展的形式,探索傳統的泥塑語言,在停滯了自然的生長過程之後,在當下如何在更豐富的文化體系中呈現對人生的理解。
2017年,泥人張世家繪塑老作坊濱海中心,坐落於天津濱海美術館,是由第六代泥人張張宇先生籌建創辦的一所以展覽收藏、學術交流、宣傳教育、文化創研為主的主題展覽館。
「泥人張」是張明山,「泥人張彩塑」是指張明山父子的藝術風格。
離開他們父子,而講「泥人張」的,即使是張家後代,也大多各懷鬼胎,或狗尾續貂。
先確定一點,即張明山先生的泥塑和張玉亭先生的泥塑風格並不一致,技法並不一致,有些地方甚至互相矛盾。
如張明山先生作品中的經過細膩處理的衣紋線條和張玉亭先生作品中,隨手而成的衣紋線條,完全在追求不同的最終效果。這種對衣紋是要仔細處理還是保留隨手而成的天然狀態的爭論一直存在。但是兩位前輩各選擇了一條道路,並做到了各人的極致。
所以,在家族中的每個人的風格、技法大都可以說是自成一派。
根本沒有泥人張彩塑,只有張明山泥塑,張玉亭泥塑以及等等。
如果用類似揚州畫派等方式,命名的泥人張彩塑流派以代表泥人張世家的技藝流派,那也應按照流派的一般歸納方法,即大致相同的藝術時期、題材、風格和代表的人物,代表的作品,代表的藝術風格。
只有張明山和張玉亭,和在清末民國時期幫助過張玉亭先生創作的張景福、張景祜、張銘可算為這一流派中的藝術人物。
而代表人物只有張明山和張玉亭,代表作品,在他們作品中只有較少的作品可稱為代表作,如明山先生的肖像和少數傳統人物塑像,《木蘭從軍》《漁樵問答》等。玉亭先生的《吹糖藝人》《鍾馗嫁妹》《仕女像》等。
如果說,一個藝術流派可以通過後代和學生的綿延而經久不息,在技術和藝術上都是痴人說夢。
泥人張彩塑流派的時期應該在清末明初,並隨著張玉亭先生在1954年去世而結束。
但這是他學術的歸納方法,我個人覺得中國雕塑並沒有形成藝術氛圍,故還不足以有流派的產生。
所以,絕沒有泥人張彩塑,只有張明山泥塑、張玉亭泥塑及至今日的張宇泥塑。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驗和風格。
而「泥人張世家」是張宇的企業名稱和人們對這個家族的稱呼,與藝術無關。
泥人張彩塑,是1959年文藝大躍進時,政治上對傳統藝術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個名稱。雖然會讓人覺得,他包含了張宇的家族傳人、傳人作品、藝術風格等等。其實,這五個字的產生,實際要做的是,使泥人張三個字與張家傳人及作品徹底劃清界限,另成系統,這個系統完全有利於宣傳的需要。
這種情況直到1998年10月才有好轉。
泥塑,是幾萬年來,一直存在的一項人類技能,如果想了解他,感受他,請先清空對他的種種預設需求,對他的認知,對他的指導。
就像,我們作為嬰兒,第一次呼吸時,感受到的新奇、冒險、探尋,原來,我還可以這樣,這個行為是什麼,叫他雕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