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遵循哪些原則和方法
① 歷史文化名城應保護城市的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保護和延續古城的風貌特點,繼承和發揚城市的傳統文化,保護規劃要根據城市的具體情況編制和落實。
② 編制保護規劃應當分析城市歷史演變及性質、規模、現狀特點,並根據歷史文化遺存的性質、形態分布等特點,因地制宜地確定保護原則和工作重點。
③ 保護規劃要從城市總體上採取規劃措施,為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又要注意滿足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環境的需要,使保護與建設協調發展。
④ 保護規劃應當注意對城市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與繼承,促進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⑤ 保護規劃應當突出保護重點:保護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及其環境;對於具有傳統風貌的商業、手工業、居住以及其他性質的街區,需要保護整體環境的文物古跡、革命紀念建築集中連片的地區,或在城市發展史上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近代建築群等,要劃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予以重點保護;特別要注意對瀕臨破壞的歷史實物遺存的搶救和保護,不使繼續破壞;對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跡」一般不提倡重建。
⑵ 城市改造要保護好歷史文化
摘要:8月20日,住建部發文要求,各地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決制止破壞行為。(8月21日《工人日報》)
城市的古建築、老街區等是城市發展的見證,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也承載著許多人的記憶和鄉愁。然而,一些城市在改造建設中,一味地拆老城建新城,甚至拆真古跡建假古跡,讓城市失去了文化根基,沒有了特色和個性。這嚴重影響城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甚至讓城市缺少了吸引力和凝聚力,影響城市的長久發展。因此,各地一定要提高認識,在城市改造中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的保護,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需要進一步明確哪些是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近些年,一些城市的歷史文化不同程度遭到破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人不知道什麼是歷史文化遺產,哪些應該保護。這就需要文物保護等有關部門要加強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宣傳,同時要明確古建築、老街區、工業遺址、老樹木等的保護范圍和標准,以及保護要求,要按照應劃盡劃、應保盡保原則,深入細致排查、掛牌建檔,並向社會公布,讓人們知道哪些歷史文化遺產應該保護、怎麼保護。
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需要多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城市是人的城市,一個人長期生活在一個城市裡,對城市的每一座建築、每一條街道,以及街道的名字、街上的樹木等都是有感情的。因此,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有關部門要多些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市民喜歡什麼樣的城市,也才能更精準地了解到哪些文化遺產值得留下。同時,針對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向市民徵求意見,在一定意義上也提高了市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從而讓歷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
保護城市歷史文化,既要明確管理責任,也要進一步加大指導和監督管理力度。保護城市歷史文化涉及文物保護、城市建設等多個部門,既要明確各相關部門的管理責任,也要建立協同機制,達成保護共識,形成保護合力。同時,有關部門在城市改造建設過程中要走進建設項目,在項目立項、實施過程中加強指導和監管,對大拆大建,造成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受到影響的單位主體和相關責任人要依法依規嚴懲,從而起到積極的震懾作用,促進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氛圍的形成。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就是守住城市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因此,各地要站在對歷史對城市發展的高度,切實保護好歷史文化,讓城市的品質和精神得以永存。
⑶ 城市現代化過程中 城市裡如何保留傳統文化
針對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不夠的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來加以改善。
一是在思想認識上要高度重視。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加快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城市文化品位要求越來越高,文化對提升城市品位的意義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是文化的聚集地。城市化過程中不僅要創造和發展新的文化,也要保護好傳統的、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珍惜歷史的積淀。在幾十年的建設中,我們在這些方面有不少教訓。1966年,許多城市園林和文物古跡被列為「破四舊」的范圍,使城市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破壞。改革開放後,許多城市又出現了放棄民族文化的取向,簡單地認為學習和模仿西方就是現代化,導致城市建設「西化」嚴重。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了舊城改造與建設,許多城市「脫胎換骨」,但同時又再次對歷史文化遺產造成破壞,更使得千城一面,曾經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氣息基本消失。城市更新,應是一個歷史、文化生命體的新陳代謝,而不是推倒重來。
二是把保持地方特色作為保護地方傳統文化的落腳點。只有發展具有獨特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優勢,增強地區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地方政府應根據本地的傳統和特點發展自己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制定出符合自身文化發展的規劃,走出自己的道路,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現代化。保護傳統文化,既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也是為了在文化傳統的傳承中為新時代的文化創新提供不竭的資源。當今時代,文化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文化生活品質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文化力與文化生活品質本質上決定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因此,傳統文化是增強區域軟實力的深厚精神資源和文化根基。我們應立足於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優秀傳統,倡導「文化自覺」,促進文化創新,振奮民族的創造精神,不斷增強文化競爭力,推動文化生活品質的提升,創造一個更加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
三是把產業聯動作為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方式。將文化的內涵價值與服務功能提取出來,既是產業聯動的重要素材,又能促成產業聯動的導向目標。而產業聯動作為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的重要方式,是為社會、當地群眾和政府部門、相關專家學者所接受的方式。在新型城市化的建設中,應以生態文化為原則來引導空間布局和產業組團,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城市需求。全球城市發育的歷史證明:一個城市採取什麼樣的文化理念和產業結構,就會導向什麼樣的城市空間布局。當城市跨入知識經濟時代,就應該走向「多中心組團」式結構,即把先進製造業和金融、科技、創意、娛樂、旅遊、商貿、教育、保健等現代服務業形成組團式分布,依託各種網路鏈,以綠化和生態功能地帶進行環繞,形成緊湊型、智慧型和生態型的城市空間,成為全球知識經濟網路中的重要節點。
⑷ 城市發展如何保存古建築
第一,要明確修繕古建築的目的。古建築保護是要通過科學的方法防止其損毀,延長其壽命,而且需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充分地保留自然對其留下的歷史烙印。
第二,要研究保護什麼的問題。古建築保護首先要保存建築本體,因為許多歷史綜合信息只能依賴建築本體而存在,保護古建築原來的平面布局、造型、藝術風格,才能完整地保留下古建築的各類信息。中國古建築的主流當屬木構建築。現存的木構建築中,大多是明清建築,元代以前的木構建築存世極少。木構建築是榫卯結構,在保護時要關注建築本體、建造工藝、手段以及周期性的維護方法等。
第三,要探討古建築保護的依據。《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了古建築的修繕原則:「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有學者認為文物法所提的「原狀」是指該建築物初建時的狀況,是健康的狀況,而不是殘破的狀況;是未經後人拆改的狀況,而不是被拆改後的面目全非的狀況。衰敗破舊不是原狀,是現狀。現狀不等於原狀,對於改變了原狀的文物建築,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要盡早恢復原狀。
對於影響整體的局部問題要從全局和長遠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損壞狀況採取不同方法,以延續現狀。同時要盡可能把維修工程式控制制在建築內部,避免對建築外貌做大的改變;另外要尊重傳統木建築的維護方法,關注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修繕古建築只有按照原形制、採用原有材料、使用原有技術、實施原有工藝進行認真修復、科學復原,這才是搞好文物古建築修繕的根本保證。
第四,要注重古建築保護的方法。古建築的修繕有多種方法,應根據損壞狀況採取不同方法。在確保文物建築的安全性、完整性、原真性的同時,要將對文物建築本體的干預減小到最低限度,不得任意擴大修繕范圍。
⑸ 如何對城市的歷史文化進行保護與開發
一個沒有人文精神的城市肯定也沒有自己的靈魂。走向現代大都市,城市需要繁榮的工商業,也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尊重傳統,並耐心解讀那些承載著傳統與城市記憶的歷史街區及建築,是我們探尋人文精神的重要路徑。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旅遊城市,歷史遺留下來的古文化,可以作為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支撐,也是塑造一座具有高質量生活水平和高品味文化內涵的城市寶貴遺產。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存文化可以提高我們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內涵,為將來城區古文化街區旅遊提供廣闊空間,最終形成以旅遊收入與反哺保護良好互動的態勢。若不對現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加以保護,若干年後,人們將無從了解聊城城區到底是什麼樣子,與其他城市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質和個性,有哪些值得驕傲的文化遺產。只有盡力保護好歷史文化遺存,舊城的歷史生命才能得以延續和升華,而現代的城市開發水平,也可以得到極大地提高。
⑹ 如何保存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古跡
我以為政府應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在城市規劃上,不要太注重現實經濟利益,而是應該眼光放遠(別老盯著GDP,想陞官),經濟與文化持續連同發展.
以政府為導向塑造城市文化氛圍,同時,花資金保護文化標記等城市文化產業.從長遠看,它會對經濟發展起杠桿性的推動作用.
此外,公民輿論也可起一定的作用.
⑺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措施
保護外貌、整修內部,歷史街區的歷史建築不必像文物那樣一切維持原狀,可以進行室內的更新改造,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對歷史性建築要按原樣維修整飾,對那些改動不合理的地方,維修時可恢復其原貌或原來的風格,對有悖於歷史風貌的新建建築可以適當改造,恢復歷史原來的風格。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這個問題不解決,居民就很難在這里繼續生活,保護就成了一句空話。要逐步整治,反對大拆大建。之所以提倡逐步整治的方法,是為了精心設計與施工,保存更多的真實歷史遺存,也是為從容籌集資金,減輕政府壓力,更是為保存和延續社區文化,保護其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它的保護不是簡單的規劃問題,而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實踐。要特別關注保護實施中的方法和政策問題,總結前一階段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實施。可以認為,凡是需要保護的地區,就不可能就地平衡資金,所以也不應該按房地產開發的方式進行運作。一些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中制定了好的保護規劃,但由開發商來主導建設,為了平衡資金、追求利潤,只能是不斷修改規劃,其結果是達不到保護的目的。正確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導,按著規劃的要求制定相關政策,保證按規劃實施。同時,要注意採取逐步整治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願,保護居民利益,調動居民的積極性,政府出資為主,居民出資為輔,要「政府主導,居民參與,逐步整治,漸進改善」,這樣才可以做好保護區的保護、整治工作。
有的地方全部遷出原住民,把房子重修再高價賣出,或變成有錢人居住的新社區、或變成高檔娛樂休閑地、或變成專供旅遊參觀的布景道具,這些都不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方向。國外一些城市舊區的成片更新,往往針對的是已衰落的商業區、倉庫、碼頭等,很少有大量遷出原住人口的。從避免社會分隔出發,他們也不贊成「紳士化」的改造。
⑻ 歷史名城文化的保護措施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原則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應充分認識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重大歷史意義和世界意義。重點保護北京市域范圍內各個歷史時期珍貴的文物古跡、優秀近現代建築、歷史文化保護區、舊城整體和傳統風貌特色、風景名勝及其環境,繼承和發揚北京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
(1)堅持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原則,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強化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
(2)堅持整體保護的原則。完善市域和舊城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資源的保護體系。重點保護舊城,堅持對舊城的整體保護。
(3)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探索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的方法。在政府主導下妥善處理居民生活條件改善與古都風貌保護的關系。防止片面性,解決「建設性破壞」所引發的矛盾,疏解居住人口,消除安全隱患。統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重塑舊城優美的空間秩序。
(4)堅持積極保護的原則。合理調整舊城功能,防止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目標,強化文化職能,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旅遊產業,增強發展活力,促進文化復興,推動舊城的可持續發展。
(5)堅持保護工作機制不斷完善與創新的原則。加速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制化進程,調整和健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的機制與體制。
方法措施
(1)分析總結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發展和現狀特點,確定合理的城市社會經濟戰略,並通過城市規劃在城市空間上予以落實。
城市要不斷發展,歷史文化名城也不可能當做博物館·,不可以讓它的生產和生活停頓凝固。對於名城保護規劃來說,重點在於如何控制和引導而不是排斥發展,保持城市的活力與繁榮。歷史文化名城的經濟發展戰略就要考慮保護城市中大量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需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使之並行不悖。大躍進時期在古城內大辦街道工廠,以後又把發展經濟與發展工業等同起來,認為只有辦工業爭產值才是發展經濟,這樣的「發展」顯然是不適合的。研究城市歷史上的興衰規律,尋找與保護工作相得益彰的經濟發展戰略,比如發展傳統產業、旅遊事業,利用歷史古城知名度大的特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處理與保護有干擾的工業項目時注意選址位置,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2)確定合理的城市布局、用地發展方向和道路系統,力圖保護古城格局和歷史環境,通過道路布局和控制建築高度展現文物古跡建築和地段,更好地突出名城的特色。古城內集中了較多文物古跡和歷史街區,建築的高度和形式往往要受到諸多制約,規劃布局要為保護古城、保護文物古跡創造先決條件。
(3)把文物古跡、園林名勝、遺跡遺址以及展示名城歷史文化的各類標志物在空間上組織起來,形成網路體系,使人們便於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許多文物古跡在遭受一定的破壞以後喪失了相互間應有的空間關系和聯系,看起來像是孤立而不相關的。規劃應把文物古跡、園林名勝以及各類提示性標志物(如古樹名木、碑刻、標牌等)在空間上組織起來,形成網路,從而給人們的欣賞創造有機的空間線路和邏輯線索。洛陽規劃建立歷史標志物的體系,日本東京組織散落的文物點建立文化旅遊步行道,這些都是可行的好辦法。
(4)通過高水平的規劃設計處理好新建築與古建築的關系,使它們的整體環境不失名城特色。
文物建築巾於陳舊、體量小等原因非常容易淹沒在新建築的汪洋大海中,如何使人們發
第57頁
現它們,如何突出它們而提示名城的特色,保護規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過道路的選線、建築高度分區控制和重要古建築之間的視廊控制,突出地層現文物古跡。比如蘇州的北寺塔是宋代留存下來的古塔,規劃把城市主幹道正對該塔,使之成為古城內十分醒目的重要景觀和主要的視覺中心之一,並控制幾個主要視線通廊,如要求作為拙政園內借景、作為城市標志從滬寧線上可以看到它等;北京的大鍾寺原在城郊不顯眼的地方,開辟北三環路時把它的大門展露在這條城市環道上,很好地提示了它的存在。
(5)規劃保護范圍,制定有關要求、規定及指標,制止建設性破壞。
只有通過在城市規劃中劃定各類保護及控制區並制定出相應的各種要求和規定、控制指標,並通過規劃管理嚴格把關,才能保證歷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跡保護單位以及歷史文化保護區不致於在建設中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