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明偵蔡文化的工具是做什麼的

明偵蔡文化的工具是做什麼的

發布時間:2022-12-30 13:39:24

❶ 姓蔡的古今中外名人有哪些啊

蔡 邕: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經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飛白」書,且善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 倫:桂陽(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汀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 襄:興化仙游(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 鍔:湖南省邵陽人,自幼聰明好學,立志獻身我國民族事業,早年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反對封建專制,為我國的共和事業奉獻了終生。
蔡 暢:湖南省雙豐人,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早年積極參加民主救國運動,歷任全國婦聯主席、中央政府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茄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自幼學習孔孟和「二程」理學,博學而聰悟,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和森:湖南省雙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早年積極倡導並參加革命運動,歷任我黨重要職務,後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岩鄉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事業,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錫勇:清末洋務派。他受張之洞之命,創辦湖北炮廠,織布局 ,馬鞍山煤礦局等。並精通速記術,將速記應用於翻譯,是中國速記的創始人。

❷ 明星大偵探1988是哪期

明星大偵探第一季第七案《請回答1998》。

《明星大偵探》作為中國首檔明星推理綜藝秀,節目創意源自韓國《犯罪現場》,內容包括「30%跌宕劇情+40%綜藝搞笑+30%智能推理」,堪稱綜藝版的《唐人街探案》。

《明星大偵探》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P_a-SK1mE_v2tIt8B5Ag1A

?pwd=rqgp 提取碼: rqgp

❸ 《創造營2021》中,哪些選手家境比較有錢呢

近期已經開播的《創造營2021 》大家都看過吧。盡管有很多的槽點,但或是有許多的參賽選手實力全是非常好的。下邊就給大夥兒來匯總一下吧。

周柯宇

代少冬,以前參加《創造營2019 》缺憾未能出道。那時候李鑫一的那一句:「代少冬,請跟我回歸」,打動了許多人。一年後,他從新參加《創造營2021 》,是很多大島小姑娘的白月光。

周震南積極提及代少冬給他們考試的機遇,而代少冬都沒有讓大夥兒心寒,極致的完成了他的初演出表演 。

但代少冬對周震南的那一句感謝老師,讓許多大島女生感覺缺憾和一種說不出口的覺得,時過境遷了。期待此次他能夠 完成自身理想。

奧斯卡獎參加《少年之名 》缺憾未能出道,但他的實力是眾所周知的。憑著初演出舞台取得成功進到a班,他的強台風很完善,演出設計風格趨於然和炸的演出舞台。

擁有 很豐富多彩的韓國男團工作經驗,他的相貌也是歸屬於那類韓國男團的相貌。

伯遠

伯遠16年結團出道,但一直不冷不熱,18年參加了《青春有你2》缺憾未能出道。19年又參加了《少年之名 》也未能出道,但這不可以否定他的實力。

他擁有 豐富多彩的韓國男團工作經驗和選秀節目工作經驗,也擁有 肯定的韓國男團實力,僅僅每一次都缺乏一點運勢。

此次他的考試日文歌曲得到了整場的認同,取得成功進到a班,他是典型性的「回鍋肉」了,如同他說道的他訓煉了六年,一直不冷不熱,他也曾過換一個別的的崗位但或是忘不掉針對演出舞台的喜愛。

功夫不負有心人,期待此次不容易錯過他的勤奮,能夠 順利出道。

說起誰的家世最好,我覺得這種參賽選手們的家世應當都非常好,終究家世不大好也沒必要用錢財去學這么多的個人興趣。我們還是把眼光放到他們的實力上吧。

❹ 蔡傖是誰我要他的詳細資料

是蔡倫嗎?

人物概述
蔡倫(61—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今湖南耒陽市)人。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廠,監造。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合適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蔡倫生平
蔡倫約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耒陽地處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穀米之鄉。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的蔡倫,從小隨父輩種田,但他聰明伶俐,很會討人喜歡。漢章帝劉旭(公元56~58年)即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幼童入宮。永樂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太監,當時他約15歲。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宦官中職務較低者)。此後作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正宮竇太後無子,指使蔡倫誣陷章帝妃宋貴人「挾邪媚道」,通令她自殺。宋貴人所生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章帝妃梁貴人,強奪其子劉肇為養子並立為太子。章帝於公元88年卒,10歲的劉肇登基,為和帝,由竇太後聽政。蔡倫因功被提拔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也正由此開始。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竇太後卒,和帝親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為皇後,蔡倫立即投靠鄧皇後。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和帝稱贊,造紙術也因此而得到推廣。同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二年又卒。鄧後再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為安帝。劉祜是清河王劉慶之子,但由於他即位初期仍由鄧太後把持朝政,蔡倫繼續受到重用,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由他監制的紙被稱為「蔡侯紙」。約於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成為鄧太後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滿朝文武的奉承。 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之際,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後卒,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蔡倫自知死罪難免,於是自盡而亡。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官,先後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後,節節上升,身居列候,位尊九卿,卻以慘死告終。但他在兼管尚方時,推動了手工業工藝的發展,被稱為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因而留名後世,得到史學家的首肯。
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劃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近代考古發掘的實物也證明確實如此。尚方令本來是少府屬官,主管刀劍等各種宮廷御用器具的製造,與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稱,但蔡倫盡力討好,凡是帝、後喜歡的器物,都在尚方精製。鄧後喜歡文史和紙墨,曾令各州郡歲貢紙墨。蔡倫也正因此而成為促進東漢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由於職務上的關系,蔡倫得以有觀察、接觸生產實踐的條件。每有空閑,他就閉門謝客,親自到作坊進行技術調查,學習和總結工匠們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再加上他自己的聰穎創新,對發展當時的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如當時的鋼刀製造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百煉成鋼。當時所製造的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實是精工製造,堪為後世仿效。 但是。蔡倫對工藝技術最突出的貢獻還是在造紙方面,大致可從三個角度來評述。第一: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的發展。第二:促進皮紙生產在東漢創始並發展興旺。第三:因受命於鄧太後監典內廷所藏經傳的校訂和抄寫工作而形成了大規模用紙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傳播發展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公元二世紀紙在中國就有了廣泛的作用,不到幾百年時間中國人就向亞洲其他一些地區出口紙。在很長的時期里,他們對造紙技術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國造紙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虜,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都有了造紙業。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12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到造紙技術。紙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古騰堡發明現代印刷術後,紙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今天紙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難想像出沒有紙世界會是個什麼模樣。在蔡倫以前的中國,書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這樣的書顯然極其笨重。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製成的,這兩種紙就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紙取代了希臘人、羅馬人和埃及人喜歡用的紙莎草紙。牛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
當然中東農業和書寫實際上比中國起步早些,但是僅僅這一點還不能說明為什麼中國文化一直落後於西方文化。我認為關鍵的原因是在蔡倫之前中國沒有方便的書寫材料。西方世界有紙莎草紙,雖然這種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卻比用木頭或竹子做的書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缺乏適當的書寫材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極大的障礙。中國學者需要用車隨行帶上在我們看來是可憐的幾本書。可想而知,用此依據來掌管政務,是何等的艱難。
但是蔡倫對紙的發明,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由於有了適當的書寫材料,中國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幾百年內就趕上了西方。(當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就整個發展來看卻是微不足道的。中國在第四世紀雖然不如西方那麼統一,但卻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在隨後的幾百年中,西方發展得比較慢,而中國卻出現了諸如指南針、火葯和刻板印刷術等重大發明。由於紙比羊皮紙便宜又容易大量生產,所以整個形勢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紙以後,就堪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縮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馬可·波羅的著作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在十三世紀,中國也遠比歐洲繁榮昌盛。
那麼中國為什麼最後又落在西方後頭呢?人們說出各種不同的復雜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許一種單純的技術上的原因就能說明這個問題。在15世紀的歐洲,一個名叫約翰·古騰堡的天才發明了一種可以大規模印刷書的技術,因而歐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中國卻沒有古騰堡,因而中國人仍使用刻字印刷術,其文化相對說來就發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麼他就得同意這樣的結論:蔡倫和古騰堡是歷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實際上把蔡倫排得遠遠高於大多數其他發明家還有另一個原因。大多數發明是其時代的產物,即使實際上不曾有那些發明者,那些發明也會出現。但是就紙而言,顯然不存在這種情況。歐洲人在蔡倫以後一千年才開始造紙,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當時他們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造紙技術。就造紙而論,其他一些亞洲國家甚至在看到中國造的紙以後自己也不知道怎樣才能造出紙來。顯然發明一種造紙技術是相當難的,它決不會出現在發達程度一般的國家裡,而且需要有天賦的個人做出傑出的貢獻。蔡倫就是個這樣的人,他使用的造紙技術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後實行的機械化)。

詳細的下面的網址都有http://ke..com/view/5708.htm

❺ 新文化運動期間,蔡雲培提出什麼樣的辦學方針它的實質是什麼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這條辦學方針,以奮發向上的姿態、百折不回的決心、大刀闊斧的氣魄、銳意進取的精神而使北京大學發生了歷史性的根本轉變。這個轉變,意味著統治中國幾千年的死氣沉沉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已被打破,一種蘊含著無限活力的嶄新的教育模式正向國人走來。

❻ 求明星大偵探鬼鬼魏大勛都在哪幾期出現

明星大偵探鬼鬼魏大勛都在的分別有十期,分別是:
第一季第六期:瘋狂的鬱金香,魏大勛在第一季只參加了第六期,而鬼鬼參加了第一季全部十二期的節目,
第二季第1期:公主嫁到、第4期:博物館奇妙夜,第7、8期:恐怖童謠上、下卷,第11期:瘋狂馬戲團,第12期:收官派對(特殊現場,分上下兩集)。只有鬼鬼參加的是第六期:2046
第三季只有兩期兩人都在,是第3期:暗黑童話、第4期:深夜麻辣燙。
第三季只有鬼鬼參加的是先導篇和第1、2期:酒店驚魂(1、2)、第5期:NZND之歲月無情、第7期:又沖不上的雲霄、第10期:仙夢昆侖、第11、12期:又是漂亮惹的禍(1、2)。只有魏大勛參加的是第6期:末日蜜蜂、第8期:無憂客棧、第9期:狼人前傳。

❼ 明星大偵探里的蔡文化是誰

蔡康永扮演的蔡文化。明星大偵探請回答1998案件的兇手是撒貝南扮演的撒霸王,是死者甄老闆游戲廳的打工仔!這個案子是明星大偵探第一季的第七個案子,在2016年的5月15日播出!這個案子的參與嘉賓有偵探何炅,蔡康永扮演的蔡文化,鬼鬼扮演的鬼少女,王鷗扮演的鷗美人,白敬亭扮演的白狀元!

❽ 蔡候祠是為了紀念誰其主要的貢獻是什麼對人類文化發展有什麼影響

蔡侯祠是為了紀念蔡倫的,他發明了用樹皮等為原料的造紙術,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大規模傳播和保存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促進了各國文明的進程。

❾ 蔡氏文化特徵是什麼

蔡姓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前景廣闊
中華姓氏文化研究從中華民族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是研究的熱點課題。姓氏究竟起源於什麼時代呢?大概在母系社會就已經有了。而且隨種族的繁衍,不斷地豐富發展,瓜瓞綿綿,江河泱泱,延續於今,並且還要世代傳承下去。為什麼中華民族會這么重視姓氏文化。班固在《白虎通義》中作了一個回答,他說:「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為重人倫也。」班固的話可以歸結為三大方面:(一)姓是「紀事別類」的。(二)氏是姓的發展,周代往往以氏表彰功勛而示男子,「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以官族;邑亦如之。」(三)姓氏作用:一是「別婚姻」;二是「崇恩愛,厚親親」;三是區別門第、行業和地位。可見,姓氏文化不僅豐富多彩,而且博大精深。
中華蔡氏是中華民族主源——黃帝族群中周族的重要分支,是我國形成最早的姓氏之一。原始社會以「蔡」為圖騰的族群,進入發達的奴隸社會後,以「封邦建國」、「世食采邑」的方式,建立以蔡氏族為主體的邦國。古籍記載有姬姓和姞姓之說,不論是姬姓和姞姓,都是黃帝族群的後裔。雖然目前姞姓的蔡氏已未見其後世的傳聞,而姬姓的蔡氏後裔的記載見諸史料,肇始了後世的大族系。據《史記》和《蔡氏族譜》記載,黃帝的第二十八代孫,周文王姬昌的第五子姬度封於蔡,建立蔡國,稱姬度蔡叔。蔡叔殉,成王命其子仲踐諸侯之位,傳二十五侯,春秋時為楚所滅。蔡亡國後,在漫長歲月中,蔡氏家族經歷了不斷的播遷、融合、發展,卻逐步形成中華民族中的一支具有鮮明特徵、族群穩定,以獨特的風貌、風姿和風情,屹立於中華民族之林的名門望族。由於以宗族蔡命名遠古,原由曲折,奠基人的研究也就產生了爭論。也演繹了「蔡」以國號為氏;以植物蔡草為氏;以動物龜為氏的不同觀點。
此外,從古籍、考古材料看蔡姓氏文化研究,有姓氏淵源、姓氏播蕃、姓氏演化、民族融合、人文歷史、家族習俗、人物傳記、古籍研究、家族文藝、建築藝術、環境保護以及家族精神等等。包含了民族大團結、大聯合的和諧的博大精神,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縮影,是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蔡文化有歷史和現實意義。近幾年來,海內外華人都熱心姓氏文化研究,並且帶動了其他各項工作,也帶來了姓氏文化研究的春天。

蔡姓文化內涵豐富涉及海內外
蔡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蔡亡國之後,衍繹出了許多與「蔡」有關的姓氏,除了蔡氏之外,還分衍出許多的支氏,主要有蔡仲氏,蔡丘氏、歸生氏、聲氏、生氏、朝氏、鼂氏、晁(鼌)氏等等。此外,這些姓氏也會融合,如蔡仲氏和蔡丘氏後來演變融合成為蔡氏。因此現在的蔡氏主流是蔡國的後裔,是由蔡國後裔的子孫的各個姓氏融合產生的,其本身就存在多元性。據《元和姓纂》稱:蔡仲氏出自姬姓,西周蔡國的第二任國君蔡仲名胡,其後有蔡仲氏。戰國時期有趙國大將蔡仲其,就是蔡仲的後裔。還有蔡丘氏,也是源於姬姓蔡國。《姓氏急救篇》中記載了蔡丘欽。蔡丘氏和蔡仲氏後來都與蔡氏歸為一體。所以蔡氏本身是一元演繹多元,多元歸一。
蔡氏在播蕃中不斷進行民族融合,產生了不同的堂號和流派;在不同的地域產生了不同的文化習俗。蔡氏家族在中原孕育,後裔出現了以蔡家苗和濟陽蔡氏兩支最大的分野。蔡國亡國後,蔡族人向西南地區進發的,和當地的少數民族融合形成了「蔡家苗」等少數民族。留在中原的蔡族人,在陳留復興,南渡江南成長,最後形成以閩浙粵等東南地區為中心的是「濟陽蔡氏」,她是蔡氏中最大的一支。濟陽蔡氏是大家族,歷史上人丁興旺,名人輩出,長盛不衰。「濟陽蔡氏」就成為中華蔡氏的總堂號,以表示族出濟陽郡。蔡姓的子孫遷徙到客家地區,形成客家特色的蔡氏族群。客家家族仍然是漢民族的組成部分,由於他們生存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使他們具有自己比較獨特的外在形式。他們遷到客地山區,帶來了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影響客地的古越族的山地遺民的經濟、文化和習俗。在共同的生存斗爭中逐步融合、漢化,形成了客家共同體。這個共同體被稱為客家人。融入客家人中的蔡氏家族就形成蔡氏客家家族群。蔡氏家族的海外華族群是中華蔡氏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有關單位的不完全統計表明,目前全世界華人中蔡氏家族遍布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等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蔡氏華人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就是牢記自己的根,牢記著自己的中華蔡氏成員的身份,並以各種方式為故國、故土的振興做出努力。他們有強烈的「根本意識」。中華蔡氏在海外定居的歷史悠久,初移民時有帶家眷、也有不攜帶家眷,故在當地的後裔,有的已經融入當地的民族,產生了新的蔡氏華裔家族,但是他們的中華蔡氏的血統是不會變的,他們是中華蔡氏家族的新成員。蔡氏家族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蔡氏和其他姓氏一樣存在同姓非親,異姓同源的問題。蔡氏族群嚴格地說存在同姓異源和異姓同源的區分,也正是文字或血統上不同,可謂追溯淵源必須觸及的關鍵問題,認同血緣已成為普遍的共識。蔡氏族譜還有「吳柯蔡同祖」、「柯蔡同宗」、「辛柯蔡同宗」和「吳蔡翁曹周同堂」、「吳蔡翁姬周同堂」等記載,對此,需要作一些必要的探討。同姓異源和異姓同源一樣,也是一個復雜的歷史現象。蔡氏中有一種他姓子弟因為避難、投親、收養、入贅改的蔡姓家族。當他們度過難關以後,子孫後代成為蔡氏家族的成員,為蔡氏增添了不少新鮮的血液。不論他們是同姓異源,還是異姓同源,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大融合、大團結的問題。
蔡氏是中華民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涌現自己的傑出代表人物,先秦除了蔡國侯外,在《左傳》中蔡鳩居、蔡洧、蔡朝以及蔡墨行傳;在二十五史中記載了112名蔡氏名人傳記,名列前50名。清陳夢雷編輯的《明倫匯編·氏族典·蔡氏》共收集蔡氏名人151名。民國版《中國人名大辭典》記載192人。我的《中華蔡氏》從眾多的蔡氏族譜、家傳中經過篩選、核實、收集古代名人260多人,近現代名人70多人,海外名人47人,共計380多人。他們中有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藝術家、軍事家,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都是締造中華燦爛文明的不朽功臣。蔡氏歷史上出現的人物許多已經事過境遷,但是仍然有不少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也有不少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此外,蔡姓有很多人文歷史,古典古跡,文化藝術、環境保護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蔡姓文化研究與增強中華凝聚力
據不完全統計,蔡氏家族有700多萬人口。蔡氏人口國內552萬,中國人口排名第44位,約佔全國人口的0.46%。我國蔡氏產生的歷史悠久,發展過程迂迴曲折,人口的分布不但地域廣大,在台灣省排名第九同時民族分布廣泛,蔡氏家族不僅是漢姓中的大族,也是回、滿、藏、朝鮮、傣、彝、壯、羌、布依、土家、錫伯、僳僳、柯爾克孜、俄羅斯等少數民族中常見的姓氏。蔡氏家族是中華民族中的名門望族。他們是當地的優秀家族,人才輩出,源遠流長。蔡氏家族的多源性、多民族性決定了蔡氏文化研究的民族凝聚力意義。
蔡氏家族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是繼承了漢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以中國字為主要載體,吸收了漢文化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精髓,融合了儒、道、佛思想,同時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在家族心理上形成和諧與統一的整體文化沉澱,再加上宗法意識在心理上的烙印,從而構成蔡氏家族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的主要特徵。因此,蔡氏家族心理文化素質特別重視「天人合一」的「天道」,「政通人和」的大一統國家理念,「家和萬事興」家庭觀念,強調「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家庭與國家的聯系與和諧。一、以忠君愛國惠民為族德的根本。突出孔子的仁禮觀念,是禮教中的孝、悌、忠、恕、知、智、勇、恭、敬、寬、信、敏、惠等內容的濃縮,是人本思想的體現。二、以儒學教育和研究為家學傳承;幾乎所有《蔡氏族譜》多有把儒學作為蔡氏的家學傳承。明文規定:「立家當耕讀」。福建建陽的蔡元定家族,就是理學世家,四代九名儒。把理學作為蔡氏家族的「立家之本」。三、以重教育和崇文藝為素質養成。蔡氏普遍重視教育和文學藝術,祠堂和族譜都大量宣傳蔡氏歷代琴、棋、詩、書、畫等名家名人,這是中華文化與文明在蔡氏家族中的體現。四、堅忍不拔、奮進不息的家族性格;這是蔡氏家族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在多災多難的歷史環境中鍛煉成的。不論在怎樣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都能堅持而不動搖、從而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刻苦精神,在烈火中得到新生,戰勝危機,而重新崛起,緊緊地維系著中華民族的血脈,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同步發展。五、和諧統一大團結大聯合民族心態。六、以「仁義智禮信」作為行為基本規范。七、非宗教性和原始宗教信仰的遺風。蔡氏家族注重人本,注重人文精神。不是神主宰一切,而是以儒學文化為主流,主張積極入世。因而,不會成天崇拜神、崇拜上帝,久而久之,宗教意識比較淡薄。蔡氏是中原移民,長期聚族而居,同時保留了許多遠古、中古的傳統文化習俗和民族禮儀,而且整個族群的民間信仰和風俗習慣比較統一,不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歷史已經證明,蔡氏家族研究好蔡氏文化,發揚光大,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都有積極意義。

蔡姓的文化研究與構建和諧社會
蔡氏家族以漢民族特有的「溫、良、恭、儉、讓」的民族本質陶冶情操,其核心是和諧與統一。她們追求家族的和諧統一,各個家族之間的和諧統一,民族的和諧統一,地方的和諧統一,國家的和諧統一。在「四海皆兄弟」說中「情誼」的博愛觀念的推動下,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能顧全大局、維護和平、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首先,在宗族內「睦宗親」,只要是天下蔡氏都是一家,敦親睦族,互相幫助,尋求共同發展。在國內主張「睦鄰里、息爭訟」是蔡氏家規的重要內容。不僅要把族人團結起來,共同發展,還要和睦鄰里,互相幫助。安徽合肥有「一家大小各安其分,太和元氣,便覺藹然可親。」廣東潮汕的祖訓規定:「不事訴訟,和睦鄉里」。蔡襄家族族譜的《五戒》等等。在多姓氏雜居的地方,也以大家族出面維持社會安定,如福建晉江市青陽鎮現在還保留有「青陽鄉約記」碑刻一方。該碑系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知事張瑞圖會同青陽八名蔡氏鄉賢牽頭與庄、林等各姓記18名鄉賢協商制定的鄉規民約。這種大團結大聯合的觀念為歷代統治階級所利用,成為輔助統治,維護安定團結的手段。在國外居住國,蔡氏家族以中國人故有的自己為正四周為夷的傳統觀念,積極支持和幫助四夷的發展,很早就融入當地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中。他們和當地人民友好相處,帶去了中國當時的先進手工業、農業技術和文化,為當地的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他們參加當地人民民族獨立斗爭和自由民主運動,為居住國的獨立解放作出了努力。聚族而居,必然有比較嚴謹的各種相應的族規家規,才能保持社會的穩定,家族的發展。族規淡化了階級對立,強調血緣關系(九族)和擬血緣關系(天地君親師),所有的族人的各種關系都被掩蓋在宗族甚至民族的整體內部。族規家訓是封建社會各個家族制定的用以規范族人思想行為的文獻條文。宋代以後普遍修了族譜,撰寫了規范族人行為的家法家規家訓,有的還刻印分發族人,有的立碑警戒。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族訓雲:「仁以待人,遇事忍讓,信以立德,一言九鼎。」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這在當時為當地的社會安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後漢書》卷九七黨錮傳記載:東漢大臣蔡衍,汝南項人,「少明經講授,以禮讓化鄉里,鄉里有爭訟者,輒詣衍決之,其所平反皆無怨。」在聚族而居的地方,族規往往和鄉規民約是一致的。
中華蔡氏是中華民族中的一支重要家族,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有著絢麗多彩的文化傳承。隨人口的增殖,姓氏成為人口發展、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的信息符號。她是人類社會進步、智力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十分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蔡氏和其他的姓氏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力量。但是她又有自己的獨特性,而且其人口分布具有多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宗族,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博大精深的歷史、社會、文化內容是中華民族的一份豐富遺產,有著積極的社會歷史意義。通過研究,發掘蘊藏在我們民族之中的智慧和力量的寶藏,對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無疑有著實際作用。
我們研究蔡文化要以滿腔熱情,要冷靜思考,要以歷史的眼光認真研究有關經濟、政治、地理、歷史、哲學、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特徵,使自己的觀點不斷豐富和臻於完善。還要花更多的時間認真撰寫蔡氏的族譜和地方誌。使蔡氏文化研究沿著民族大團結大聯合的方向不斷發展,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
藉此機會向全國各地研究中華民族史與蔡氏文化的所有專家學者、向為我研究提供資料和幫助的所有的蔡氏宗親以及各界人士表示感謝

❿ 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文化,為人處事立國立業之本
儒學命運,和國家時代的命運相連
原始儒家,由仁學進而推及到仁政
九流十家,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實際融合多種思想體系
四教匯通,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多元融合,儒學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學對話,溝通東西方文化間交流
挖掘儒學, 找到與現代接軌之精華
走出國門,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認
天人合一,三綱六紀融合中國文化
治國治家,儒家文化前途燦爛光明
本土文化,是學習西方文化的根基
中國文化,在和平永恆上引導世界
儒家思想,到底給中國人留下什麼
傳統文化,能否重回中國人生活中
誠信為本,體現儒家文化現實價值
手中之筆,連接起五千年燦爛文化
榮耀無比,我看到積累厚重的泥土
融合貫通,如何接納融合中西文化
文化交流,人類社會發展基本動力
包融精神,使儒家文化更具生命力
言在不言,茶文化與心靈息息相關
和睦治之,治人治於人不絕對而言
超越物質,找到文化意義上的歸屬
人性管理,在中庸和嚴明中找平衡
儒學啟蒙,為弘揚中華文化打基礎
走向未來,平和極需明確企業文化
思維差異,體現兩種文化根基區別
文化成功,成就平和並感恩於珠海

原始儒家 由仁學進而推及到仁政

儒學,從孔夫子創立開始到現在,可以說,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這2500多年,儒學的命運,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劃分時期的話,可以說,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師,基本上屬於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當然的儒學創始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學體系。這個"仁"就是"仁義"的"仁"。"仁"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准則,"仁"要具體落實到愛人上,而愛人不是抽象的,要通過恭、寬、信、敏、惠、敬、忠等條目的實施,來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這種仁愛之心推廣發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謂仁義、仁學,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學的一部分,這個"人"就是"人民"的"人"。對孔子所提倡的"仁愛",就是要有愛人之心。孔子提出了類似於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於人",這樣八個字,我的老師季羨林先生,就提出來說,到共產主義,也很難做到。有的學者也認同這個結論。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高的道德標准,而孔子在那樣一個時代,能提出這樣一個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學的思想體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孟子,名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鄒國人,後來長期在齊國居住。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之一,他並不拘於儒家思想的局限,而是採取一種開放的心態。儒學發展到孟子時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內容。其結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成一種仁政的學說,由仁愛之心,發展為統治者、最高的領導要關愛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邁進一步。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親自到齊、梁、魯、鄒、宋、滕等國游說各諸侯。孟子非常重視孔子的說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進而提出,賢者處世,以公天下之心為心,樂則與天下同樂,憂則與天下同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這種"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並和齊國統治者多次交談後,得到了傳播、擴大。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仁政主張是以性善論為理論依據的。性善論的基本含義、及其深刻之處在於強調人性首先應當是人的社會屬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屬性;肯定人生價值,鼓勵人們追求完滿的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確立了儒家特有的價值取向。回目錄>>>

九流十家 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

到了第三位大師荀子,孔孟之後的儒學大師,世人尊稱之為荀卿。荀子本人也不是山東人,但長期在山東居住,游學於齊國。尤其在戰國初期,在齊國的都城建立了遐邇聞名的"稷下學宮",他"三為祭酒,最為老師",在這"稷下學宮"里培養了一大批學者。這個學校,可以說非常相似於今天的高等學校,但又不是純本科學校,而是帶有研究院性質的學校,近似今天的社會科學院。

戰國時期的許多大思想家,孟子、荀子、宋鈃等都出入過稷下,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或者說後人知道並不多的,如淳於髡、鄒衍、鄒奭等陰陽家、法家、道家等等人物。所謂九流十家,或者說百家爭鳴的主要派別,都在稷下學宮里聚集過。

作為老師,實際上是稷下學宮的大學校長,荀子曾"三為祭酒",他培養了大批大師級學者,可謂弟子滿門。他的思想,使儒學達到王道和霸道並重有高度。荀子的思想,更多吸收了齊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但是從本質上他又沒有離開孔子思想。所以,代表原始儒學思想的三位大師,其思想已經有了細微的差別。

但是,直到戰國時期,儒家思想還只是眾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或者說是九流中的一派。戰國中期後,它的地位逐漸提高,和墨家思想並稱為"顯學"。所謂"顯",就是顯要,從九流十家中突顯出來,與墨家平起平坐,但是有時候,墨家的勢力更大一些。

到了秦朝,秦始皇採取"焚書坑儒"的政策,很多歷史學者認為,很多儒家的著作,也被秦始皇焚燒了。所以,在秦始皇時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漢初時,儒家學說沒有受到重視。漢初統治者信仰的是道家思想,當時被稱為"黃老之學"。因為漢初統治者認為,用黃老道家的"無為而治",可以緩解社會矛盾。結果,漢初時一直延用道家黃老思想,社會矛盾確實得到了緩解,生產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為一個皇朝,一位最高的封建統治者,他不可能長期的實行"無為而治"。

於是,在漢武帝當政時期,他多次開明地"舉賢良對策",結果出現了一個儒家大師叫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里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希望漢武帝能夠廢除其他的各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大旗豎立起來。回目錄>>>

獨尊儒術 實際融合多種思想體系

其實,雖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實際上並沒有做到獨尊儒術,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里,可以說,他把儒家、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融為一體,尤其是他吸收了齊國陰陽家鄒衍的很多思想,所以,中國哲學史的學者們把董仲舒的思想體系稱之為"天人感應論"的神學目的論體系。就是說,他建立的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體系,主要是把儒家和陰陽家融合為一體。所以,他們的統治,在百姓看來,是符合天意的。

所以,自漢武帝起,各代皇帝都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自己詔書的開頭語。實際上,這一點並不是純儒家的,而是儒家和陰陽家思想結合的結果。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個人覺得儒學開始了它自己的分野,即從董仲舒之後,分為三大塊,一塊是政治儒學,一塊是學術儒學,一塊是民間儒學。

政治儒學,從漢武帝開始,由於歷代皇帝延用儒家和陰陽家相結合的思維模式,幾乎每一個皇帝都到泰山進行封禪。所謂的封禪活動,就是向天下百姓告知,我,作為一個皇帝,是受之於天命的。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皇帝被稱為"天子"。政治儒學,實際上被皇帝和歷代皇朝獨霸。

本來應該說,孔廟在政治儒學里,有一些作用。事實上,作為政治儒學的一個工具,孔廟並沒有很好地發揮它的作用,作為民間儒學的一個載體,其發揮的作用反而更大一些。學術界有人提出:儒學的博物館化。所謂"博物館化",即儒學不存在了,只能在博物館里,在歷史教科書上才能找到。這個觀點,如果用在政治儒學上,我覺得是非常恰當的。作為儒學為封建帝王服務的那部份,確實是走向死亡了,而且在現實社會中,也不再有其立足之地了。

但是,另外的兩類儒學和政治儒學情況並不是完全相同,是有區別的,尤其是學術儒學。現今已經有人在重視道德儒學了。因為時間關系,在此不作展開說明。在學術儒學領域里,我個人覺得,從孔子、孟子、荀子直到今天,它經歷了5個比較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儒術獨尊"階段,具體來說,就是孔、孟、荀三位大師的時代,他們基本上是"儒術獨尊"時期。他們之後,還有沒有獨尊儒術的儒學家了?有。但是我翻過有關的儒家學案,尤其是宋明的一些學案,如《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查來查去,真正恪守儒術獨尊這一系的,很少,大概有兩到三派。 所以,多數儒家在學派上,對外部文化都有所吸收,比如對道家、道教或佛教。逐漸就形成了第二個階段,即儒道互補型,以魏晉時期最突出。魏晉時期,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補,一個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互補,各有側重。魏晉時期,有不少思想家,包括魏晉玄學的很多名人,應該說,都是儒道互補型的代表。回目錄>>>

四教會通 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後來,佛教在中國的勢力越來越大。雖然經過唐代韓愈等人的"排佛和反佛",都沒有消滅佛教,其勢力反而越來越大。此時,很多思想家注意到,在佛教里,確實有一些儒家思想里所沒有的內容。佛教,其抽象思維的水平非常高。到宋明時期,很多思想家就開始從佛教里吸收一些形而上學的內容,來補充儒家思想。 從宋代開始,到明末完成的"宋明理學"基本上就是第三個階段的儒學,或者說是第三個階段的學術儒學,即"三教合一",儒家、道家和佛家融合一體。不管是以程朱為首的理學派,還是以陸王為首的心學派,大體上都做到了將三家融合為一體,但又有所區別。程朱突出的是"理",而陸王突出的是"心",一個是強調了客觀,一個是強調了主觀。

第四個階段,是在明末清初。我覺得,這階段出現了一個儒家的新里程,即"四教會通"。所謂的"四教會通"又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儒、釋、道與基督教會通,因為基督教進入中國後,遭到不少挫折,直到明末,才在中國一定程度上立住了腳,而且,開始有人來系統地研究它。正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部分把儒家、道家、佛家和基督教這四種思想融和為一體的學者,比如徐光啟,但是這些學者,仍是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理解基督教。

所以,我個人覺得,到現在為止,並沒有形成過以中國為特色的基督教,因為無法把這四種學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我覺得,"四教會通"基本上是失敗的。另一方向的"四教會通"就是儒、釋、道、清。所謂的清,就是伊斯蘭教,那時叫清真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經過了非常漫長的時期,學術界公認的說法,是在唐代的"永徽二年說"(公元651年)。

當時,把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人,基本上是來自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等地的商人。由於初期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經商方面,沒有時間做文化交流工作。開初的幾百年期間,伊斯蘭教只是在此教的信仰者間傳播,並沒有和中國傳統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到了明末清初,由於這些阿拉伯人、波斯人、或者土耳其人的後裔,逐漸地和中國社會融合在一起,就慢慢地形成了中國一個一個的少數民族,像李贄這樣的人就是回族裡面的精英,而他的父親就是一個伊斯蘭教徒。

除了李贄之外,另外一批非常有作為的思想家,以劉智、王岱輿、馬復初等人為代表,他們把儒、釋、道和伊斯蘭教非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而且用儒家的基本概念來解釋伊斯蘭教的一些范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王岱輿寫了一本書叫《清真大學》。所謂的"清真大學",實際上就是用伊斯蘭教的觀點,來解釋儒家的思想。

《清真大學》由美國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領導的一個班子,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以後,引起很大反響。他們沒有想到,在明末清初的伊斯蘭思想家裡,竟然出現這樣一位思想抽象思維程度如此高的學者。他的影響,不僅僅在中國受到重視,甚至在國外,如美國的哈佛也引起注意。所以,我覺得"四教會通"型的這一批學者,其影響不可小看。回目錄>>>

多元融合 儒學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家發展到今天,我覺得,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稱之為"多元融合型"。這個階段實際上開始於當代新儒家。當代的新儒家,不管是梁漱溟、熊十力,還是港台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等等,實際上都在把東西方各種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在牟宗三的哲學體系裡,既可以看到中國哲學,也可以看到西方哲學,甚至還可以看到印度哲學的影子。

當代新儒家的思想,不是對儒學、或者對儒家思想簡單的重復,而是一個重新的架構。但是,我對當代新儒家的重新架構和國內很多學者的看法不一樣。國內很多學者,充分肯定新儒家的工作。而我個人覺得,新儒家的路子好像走錯了。為什麼走錯了?新儒家的許多代表人物,都是沿著更為抽象的方向發展儒學。以最著名的牟宗三為例,他把西方哲學的很多概念和中國儒家的一些概念結合起來,提出一些連哲學家也解釋不通的理論。比如,他有一句非常引起爭議的話,叫做"良知的自我坎陷"。

良知本體,作為能夠認識自我的本體。本來通過像王守仁那樣的"良知人皆有",發揮良知的作用,可以使人去做善事。但是牟宗三提出的="良知的自我坎陷",那麼這個良知本體怎麼自我"坎陷"?牟宗三在自己的著作里沒有說清楚。而當代新儒家,包括牟宗三的一些學生也解釋不清楚,所以,像這樣越來越玄的哲學概念,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理解的。那麼,普通百姓不能理解的概念,於社會何益?

所以,我個人覺得,當代新儒家走的路子是不對的。可是當代新儒家有一些學者培養的幾個學生,主要是指杜維明和成中英,他們走的路子,和其老師走的路子實際上不完全一樣。最近這一二年,我特別注意美國的這些儒學研究者,所以,我最近也寫成了一篇文章,叫做《試論美國的儒家學派》。有的人提出疑問,說儒學是中國人的特產,怎麼美國還有儒家學派,但是,現在,事實明擺著,美國就是出現了兩個有顯著特色的儒家學派。

一個是波士頓儒家,一個是夏威夷儒家。"波士頓儒家"這個概念,不是我首先提出的,而是由波士頓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白詩朗提出。波士頓儒家以查爾斯河之北為界,分為兩派,以杜維明為首的一派,和以John H. Berthrong (白詩朗)為首的一派,不同之處在於,一派尊重孟子,一派尊重"荀子學"。其共同點,則是都主張對話。回目錄>>>

儒學對話 溝通東西方文化間交流

波士頓儒家的基本特徵,我概括為:對話派的儒學。其基本觀點是在當今社會里,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應該對話。尤其是杜維明,他和塞繆爾·亨廷頓是同事,但是多年來,亨廷頓提倡文明沖突論。杜維明堅持和他辯論,認為文明之間不應該沖突。文明除了對立的一面,更應該主張的一個觀點是"對話",尤其在主張世界一體化、步伐加快的時候,只有通過對話,才能加強交流,才能緩解矛盾。

我覺得像杜維明所做的這種工作,是很有積極意義的,他們多次召開儒家和伊斯蘭教對話,儒家和基督教對話,及多次國際研討會。在哈佛大學,基本上每幾年都要開一次。其中一次在馬來西亞召開。對話的結果非常好,也許會上少不了有一些爭論,可對於加強東西方文化間的交流,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另外,杜維明除了堅持對話以外,還堅持把儒家思想通俗化,尤其是把儒家的一些經典翻譯成美國普通百姓能夠接受的英文版本。我覺得,這對傳播和擴大儒家影響是功德無量的。

夏威夷儒家,它的代表人物是成中英。成中英也是當代新儒家的學生,但是,他特別注重用現代話語來注譯儒家的著作,所以我把夏威夷儒家定名為"詮釋派儒家"。詮釋派儒家和對話派儒家的根本不同是,他不僅注意儒家思想的通俗化,同時也注意用現代話語來解釋儒家的傳統經典。

用現代話語來解釋儒家的傳統經典,這個工作如果做好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就有了基礎。所以,我覺得儒家思想發展到今天,到了"多元匯合型"的階段。如果夏威夷儒家和波士頓儒家所代表的研究方向,能夠得到繼承發揚和光大的話;如果大陸的學者都能像他們一樣,把儒學的普及始終當作自己工作的一個重點,那麼儒學的命運肯定會更好一些。如果繼續把儒學關在書齋里,作為學者研究的對象,那麼,儒學如何才能復興?只有把儒學變成廣大群眾都能接受的、都能聽懂的思想,我覺得,這樣的儒學才真正有用。

從九十年代初,我就特別注意有關實用儒學的研究。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實用儒學芻議》。我的意思是現代的儒學研究,不應該再爭論儒學的是非功過。現在的學術圈中,還有人否定儒家思想,認為其一無是處。互聯網上曾發過一篇文章:中國最大的弊端就是孝道文化。認為孝道文化害死了中國人、害死了中國。實際上這樣的論斷都是非常極端的。換另一個角度,也有不少學者對儒家吹捧得無以復加,認為儒家思想根本沒有缺點。如果我們總這樣爭來爭去,將永遠也爭不出一個結果來。回目錄>>>

挖掘儒學 找到與現代接軌之精華

我認為,學者們應該把精力放在認真研究儒家經典著作上,把儒家思想里能和現代社會接軌、並為社會所用的部份挖掘出來,使它成為一種實用的儒學。這方面,已經有人嘗試了。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先生,一直把香港的孔教學院,作為推廣儒家思想的實驗場。從小學開始,介紹儒家的經典著作,逐漸實現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接軌,從而發揮作用。我覺得他們做得很不錯。 另外,新加坡的李光耀在擔任總理期間,曾在中學里推廣儒家倫理課程。作為宗教教育的一門課程,據說其推廣的結果是,中學生中出現新的氣象,他們開始對西方的物質主義比較挑剔,犯罪率下降。但是,此舉後來變成李光耀政權一個比較大的危機,為什麼呢?新加坡是一個多元化社會,華人雖然佔有一定的比例,但是,還有其他的民族。比如印度族,他們提出,儒家倫理教育可以進中學課本,為什麼不開設一門印度教哲理教育呢?由於其他民族的介入,這幾年就把儒家倫理教學從中學課本里取消了。但是那一段時期的推廣,據說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和新加坡學者交流時,他們對那時期非常有好感。 從大陸來講,山東有兩個企業,對於儒家思想的推廣做得比較好。一個是海爾,海爾總裁張瑞敏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了解。他蓋的一座海爾大樓就是根據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建築思想設計的。在他的治廠理念里,也吸收了一些儒家思想。另外一家企業是威海的光威漁具集團,專門生產釣魚桿,老總陳光威,他把儒家很多思想,尤其以"禮義"為核心作為廠訓,在經營過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覺得,如果把儒家思想里和當代社會接軌的部份挖掘出來,肯定會有所作為。

日本有一位近代實業之父,叫澀澤榮一,他寫了一本書叫《論語與算盤》,非常有名,譯成中文時,國內很多學者表示疑問:《論語》怎麼能和算盤結合在一起?實際上,澀澤榮一在這本書里,闡述了一個基本思想,叫做"道德經濟合一論",即在經商的過程中,不能光顧賺錢,應該時刻記住孔子的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也就是說,不仁義的事不要做,不仁義的錢不要賺,只有把道德放在第一,把利潤放在第二,用論語管住算盤,企業才能良性發展,做得更好。 《論語與算盤》在日本的影響非常大,譯成中文後,在中國的企業界也起到很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能挖掘出儒家思想和現代社會接軌的內容,完全可以讓儒學更有生命力。回目錄>>>

走出國門 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認

再看看儒學在國外的影響。現在的儒學早已不僅僅是中國的思想文化,而是屬於世界的思想文化。也就是說,孔子不再僅僅是中國的孔子,孔子也是世界的孔子。孔子是十大思想家之首,已經得到世界的公認。早在公元一到二世紀,孔子思想就走出了國門,首先傳到朝鮮。公元三世紀,朝鮮一個學者叫王仁,他帶著一本《論語》到了日本,從此,日本也有了儒學。

雖然,日本和朝鮮都接受了儒家的學說,但是儒家學說在這兩個國家的發展,有所不同。從朝鮮向韓國發展的儒學,越來越突出的是朱子學,即"程朱理學"里朱熹的思想。也就是說,在韓國當今社會里起主導作用的儒家思想,是朱熹的。而日本的儒學,受孔子思想影響更大,之後就是王陽明,也就是王守仁的思想。陽明學,在日本明治維新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明治維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對朝鮮(包括今天的韓國)、日本來講,其儒學的表現形態,也是不同的。另外,儒學也很早就傳進了越南。有人認為是在秦朝時期。但在越南,儒學發展的命運比較坎坷,尤其是近代,自從法國佔領越南後,儒學的地位一直比較低。直到南越時期,儒學的地位才稍高一點。最近幾年,有些學者重新提出,應該在東亞設立一個道場來保存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傳入西方,被確認的准確時間為1593年。據北京大學著名學者朱謙之教授的研究,他肯定地說,1593年由義大利人利瑪竇首先將《四書》翻譯成拉丁文,從此西方世界第一次知道了孔子,知道了《論語》,知道了儒家思想。後來法國的伏爾泰、德國的哲學家萊布尼茨都曾系統地研究了《易經》和孔子的思想,而且深受孔子思想的影響。正是在研究《易經》基礎上,萊布尼茨提出了他的二進位制,這對西方世界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可以說,孔子的思想不僅僅在中國,也不僅僅在東方的日本、韓國和越南,甚至在西方世界,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1988年2月,75位諾貝爾獎得主齊聚巴黎開會,會後發表了一個宣言,最後的一句話寫道: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那就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裡去汲取智慧。回目錄>>>

天人合一 三綱六紀和中國文化

對於諾貝爾獎得主的這段話,基本上,我是這樣理解的:人生在世,有三個方面的聯系,或者說,在三個方面要發生關系,一是人與自然之間,一是人與人之間,一是人自身精神和肉體之間,這三個方面必然發生關連。而對於這三個方面,儒家恰恰都提出了很多非常成熟的思想。在人和自然方面,儒家特別提出"天人合一"。有詩句將其通俗化為: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對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都要愛護,他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作為人類,更應該與自然和諧,所以天人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非常突出,這對解決環境生態危機,肯定會發揮巨大作用。

對於人與人之間,或者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過去許多人認為儒家思想在這方面多數是消極的。可是,有一個大學者陳寅恪,提出了一個主張:"中國文化之要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這句話,當時他的學生季羨林非常不理解。中國文化之要義,怎麼就是這"三綱六紀"呢?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六紀即: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第一紀諸父,即父親叔伯這一輩;第二紀兄弟,;第三紀諸舅,即母親這一系;然後是族人,即自己家族裡的一批人;最後是師長和朋友,此乃六紀。

陳寅恪說,中國的文化就是這"三綱六紀"。經過復雜的研究後,季羨林對這段話有了新的認識。季羨林先生是一個留學德國近十一年的資深學者,現在國內被譽為人文學界的泰斗。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他幾乎坐第一把交椅。他非常了解西方文化。他一直在研究陳寅恪這段話,半個世紀後,突然大徹大悟:中國的三綱六紀,指的是,人生在世,人與人間的關系就是三個方面的"綱"加六個方面的"紀",共九個方面。如果能把這九個方面處理好,社會就穩定了。但是這九個方面,尤其是三綱,他提出必須加以改造。君為臣綱,應該改造為國家和人民的關系,君改造為國家,臣改造為人民,就是把君和臣的關系,改造成國家和人民的關系,那麼國家愛人民,人民愛國家,國家就穩定了;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要避免把它作為單方面的關系來強調,不是絕對的服從,應該把它變成一種平等的關系。處理好這三方面,再加上另外六個方面的子關系,社會必然穩定。這幾年,季羨林先生多次寫文章,肯定三綱六紀。回目錄>>>

治國治家 儒家文化前途燦爛光明

就人自身來講,活在世上,肯定會不斷發生靈與肉的沖突,即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不斷地發生矛盾,尤其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利慾熏心的大有人在,掙錢越來越多卻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也不少,這種情況下,如何解決人自身肉體和精神的矛盾?儒家特別提倡修身養性,通過修身養性不斷節制自己的物質慾望,將其限制到最低程度。這在當今社會確實可以起到一個穩定的作用。

儒家思想,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它雖然產生於兩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充滿活力的,而且,對它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我們不是認識清楚了,而是還沒有真正認識清楚。對當代人來說,應該用當代人的眼光來挖掘儒家思想,挖掘它和當代社會接軌的部份,為我們所用,來改變我們今天的人生,改變我們今天的社會,使我們的社會更穩定,使我們的社會更繁榮。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儒家的命運是被看好的,儒家的前途是光明的。因為時間關系,我把自己的基本觀點,亮一亮。然後,請大家多發表意見。(鼓掌)回目錄>>>

本土文化 是學習西方文化的根基

Ping:感謝蔡教授的精彩發言,我感受很深。目前的現實是,很多培訓學校、很多老師及員工,都不知道如何和外國人打交道,或招不到老外、留不住老外。平和的老師來自世界各地,是一家相當國際化的學校。從這4年的發展來看,流失到別的學校的老師很少,即使離開了,也很快就想回來。

說句實話,如何用中國式為人處事的方法和外國人打交道,我感受也很深。我常和學生們說,出國?

閱讀全文

與明偵蔡文化的工具是做什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