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灣文化是怎樣的有什麼代表性的特色
以河洛人為代表的河洛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與外省人帶來的新文化在台灣島上共處融合。同時,還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島文化。除此之外,由於台灣日治時期長達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歐美對台灣的深刻影響,台灣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歐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以傳統的農歷作為基礎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台灣屬於國定紀念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媽祖、元宵節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苗栗火旁龍、鹽水蜂炮、王爺遶境儀式的東港燒王船、中元普渡時的頭城搶孤、三峽祖師廟神豬比賽等等。由於台灣廟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陸流傳而來的廟宇文化在台灣發揚光大,台灣的城隍,媽祖,關帝君等祭典活動成為台灣特殊文化,神祇陣頭結合武學和藝術的八家將、宋江陣、舞龍舞獅民俗表演變成台灣特殊技藝文化,著名有明華園、霹靂布袋戲、九天民俗技藝團...等,其中有些表演團體已邁向國際舞台。在神祇誕辰則常出歌仔戲、布袋戲、戶外電影等,但近期有被電子花車或康樂隊取代趨勢。 傳統民眾頗盛行採信農民歷,並依所載吉辰良時作為房屋落成、新店開張,或婚喪喜慶...等日常活動之准則,也會依其生肖沖卦作為婚姻參考。由於民間盛行安太歲習俗,不少民眾在過年期間會依農民歷所載沖犯太歲的生肖而到寺廟請求安太歲並安置光明燈,再由寺廟代為舉行祭祀活動,以趨吉避凶。 原住民文化各族各有其特色,布農族文化為射耳祭(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獲豐收)與小米祭、皮衣製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鄒族則是戰祭、收獲祭與揉皮技術;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矮靈祭;達悟族的飛魚祭;排灣族人的五年祭;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卑南族則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阿美族的無半音五聲音階等等。 台灣除了受到中華文化及南島文化影響之外,以日本文化對台灣影響最大,從日治時期受到日本的溫泉、日本酒、雜燴、和室..等影響,到現今卡拉OK、電視劇、漫畫、動畫片、電視游戲、Cosplay等,目前台灣有二個電視頻道專門播放日本節目,影響可謂深遠。許多年輕人喜歡日本偶像明星、蒐集日本流行資訊,這些喜歡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稱為哈日族。依據2009年的統計,有約四成台灣人對日本抱持好感。 西方文化也對台灣影響不少。一方面是由於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在台灣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紮根角色,如改編台語詩歌,偏遠地區地方教堂的貢獻等。此外,歐美教育在台灣教育界中往往被引為典範,近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就是基於歐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灣的森林小學以及小留學生文化也是深受歐美影響。土生土長的台灣人~
㈡ 台灣文化是怎樣的有什麼代表性的特色
中華文化在台灣生根、保存、發展。相比於歷經蘇聯及文化大革命影響的中國本土,傳統中華文化在台灣保存得更為完整;因為多元開放的精神,融入台灣的中華文化多半以更精緻優良的品質傳世。這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所典藏文物、完整祭孔大典的舉行、繁體中文的使用,以及傳統的思想、民俗、典禮、信仰等等。同時,台灣歷史上經歷過不同政權及民族的統治,受到多元文化的刺激與影響,這些文化包括中華文化、原住民族文化、日本文化、歐美文化等,另加上海峽兩岸社會有逾半個世紀的分隔,因而塑造出帶有自身特色的台灣文化。近年來,文化主體焦點回歸台灣本身,本土化與強調台灣精神的多元並蓄精神,深深影響著當代台灣的民族美學。
台灣文化也影響了華人圈。在與中國大陸本土的文化交流方面,中國人民極熟悉台灣的歌曲。鄧麗君可以說是第一位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台灣歌星。閩南語歌曲也在台灣發揚光大,很多動聽的歌曲在香港,中國和世界其他的華人間傳唱。蔣介石政權遷台後有許多大陸文人也跟隨政府到台灣,而台灣著名小說家,例如三毛、瓊瑤等人的作品在中國頗為流行。台灣的電影,電視節目也深受歡迎,隨著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很多電影、電視都是兩岸三地合作拍攝。
㈢ 不得不知的台灣文化幾大顯著特點
台灣對許多人而言是一個極嚮往的地方,它雖然面積不大,但風景優美,更有著令人深刻的文化。台灣是一個十分熱鬧的地方,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間技藝等,也就因為如此,旅客們總是享受其中,流連忘返。
那麼,台灣的 城市文化 有哪些顯著的特點呢?現在就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古老性
所謂「古老性」,首先是說台灣的史前文化相當久遠,早在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就已有人類在那裡生存和活動;早在數千年前,台灣的原住民便已有了美術及音樂的創作,他們「能作細布,亦作斑文布刻畫其內,有文章以為飾好也」,並能「歌如犬嗥,以相娛樂」。
雖不會文字,但已懂得「望月虧盈,以紀時節,候草木榮枯,以為年歲」,實際上已有了最簡單古老的「歷法」。台灣原住民雖沒有文字,但他們以極其豐富的想像力編造出許多優美動人的神話和寓言故事,從遠古流傳至今。所有這些都說明,台灣文化確實源遠流長,十分古老。
遲發性
所謂「遲發性」,是說台灣的開發和步入文明社會的時間遠比大陸晚得多,直到宋元之際才有漢文化的傳入,明代才逐漸進入開發期,明鄭時代才邁入封建制的門檻。當時,中國大陸封建文明至少已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時間了。不過,台灣的開發雖遲,然而一旦注入漢文化的先進血液,便很快發展起來,不但跨越了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由原始社會直接步入封建文明,而且只用了短短大約二百年的時間,就趕上乃至超過祖國大陸大多數省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奇跡。
多元性
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文化還呈現出明顯的「多元性」:它既有原住民的「土著文化」;更具有「閩文化」、「嶺南文化」的顯著特質;同時還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等大陸其他地區文化的特徵;此外,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外來文化」(西方和日本文化)的影響。
正由於台灣較之大陸內地更多地受到各種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和影響,從而吸收、融合了各種文化的許多有益成分,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頗具特色的台灣地方文化,不斷地豐富著中華文化的內涵,為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同源性
台灣文化的「同源性」則是不言而喻的:「閩文化」也好、「嶺南文化」、「中原文化」等也好,統統都是以「華夏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各地域文化;而「土著文化」也大多屬於遠古時代由大陸南方傳入的古老中華文化的一個支脈;即便是「外來文化」中的日本文化,眾所周知,也曾受到過中華文化的很大影響。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含糊地說: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自然延伸和發展,與祖國大陸同屬於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系統。
由此可見,中華文化的傳統在寶島台灣始終綿延不絕,常盛不衰,顯示出它頑強的生命力。近幾年來,隨著海峽兩岸關系的不斷改善,台灣與大陸的各種文化交流正在日益廣泛深入地發展,我們相信,台灣文化必將從祖國大陸中華文化的母體中吮吸到更多更富營養的乳汁,從而愈加健康、茁壯地成長。
㈣ 台灣有什麼最具特色的風土人情
民俗
台灣融合了明清時期移居的閩粵移民和二戰後來台的外省人的民俗,堪稱中國民俗文化的縮影。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台灣的三大節日,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民間也有與大陸相同或類似特色的慶祝禮俗。
此外尚有多項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平溪放天燈、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
飲食
台灣飲食文化融合各地美食風格,台灣菜與閩南菜(還受福州菜影響)和廣東潮汕潮州菜淵源深厚,也受客家菜、廣州菜和日本料理的影響。
台灣飲食文化中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風味小吃雲集的夜市是台灣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常見的小吃有蚵仔煎、炸雞排、臭豆腐、鹽酥雞、生煎包、米血糕、蚵仔面線、甜不辣、鹵肉飯、肉圓、擔仔面、牛肉麵、小籠包等。
戲劇
歌仔戲是台灣最主要的地方戲曲,也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中唯一誕生於台灣的劇種。戰後早期,官方大力扶持、推廣京劇(平劇、國劇)等大陸劇種,同時歌仔戲、布袋戲等台灣本土劇種仍是庶民重要的娛樂方式。
隨著電視的出現,布袋戲、歌仔戲講求聲光效果而重獲重視。京劇與話劇融入創新元素,常以小劇場等形式表演,舞台劇表演成為極具活力的藝術活動。
旅遊
台灣現有9個「國家公園」以及13處「國家風景區」, 壯麗的海洋、高聳的山嶽、多樣的自然生態與獨特的人文風情,構成了獨一無二的美麗台灣。
台灣境內的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峽谷、玉山、墾丁、陽明山等都是著名的自然旅遊景點。新北市瑞芳區九份老街、台北市北投區、彰化縣鹿港鎮、新北市鶯歌區等觀光小鎮地方風情濃厚,是尋幽訪古的旅遊勝地。境內有不少特色溫泉,溫泉文化別具一格。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在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領先全球。
現代標准漢語和繁體中文是台灣地區法律公文、學校教學、主要媒體通用的語言文字。漢族方言主要有閩南民系使用的閩南語(台語、台灣話)和客家民系使用的客家語。
此外馬祖地區通行福州話(閩東語),金門縣烏丘鄉通行莆田話。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使用台灣南島語群,但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台灣最普及的外語是英語,為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日語為台灣第二大外語。
㈤ 台灣有何歷史文化
台灣古稱是「夷洲」、「琉球」、「東番」等。據三國東吳人氏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稱:夷洲在臨海郡(即今浙江寧海往南一帶)東南兩千里,由此可以確知「夷洲」即今日台灣。
「台灣」一名源於台灣南部少數民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開發台灣的福建省移民依閩南語將此名譯寫為「大員」「台員」「大灣」等,後定名為「台灣」。
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在公文中使用「台灣」名稱,但直到明朝「台灣」指代的都是台灣省台南地區。清朝時官方才將全島正式定名「台灣」,並設隸屬於福建省的「台灣府」,在光緒年代之前是台灣唯一的「府」,1885年設台灣省。台灣省的簡稱取省份名首字「台」。
歷史文化: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現代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台灣文化無論從根源還是從其內容、特徵和表現形態上,都與中華文化屬於同一系統,就其本質而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都分。
台灣的人文歷史是地地道道中華民族文明史的擴展。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這一母體文化中重要分支之一,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語言、宗教、文學、戲曲、工藝、建築、風俗習慣、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層面對台灣文化有相當的影響,幾乎滲透生活的各個方面。
台灣世居少數民族高山族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擁有多彩多姿的族群及文化,如阿美人生動活潑的歌舞、布農人古老原始的八部合音、達悟人自然獨特的小島文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台灣
㈥ 台灣文化受大家歡迎,它有哪些特點
台灣的風土人情確實別具一格,值得去旅遊。但現在海峽兩岸的大氣候不太好,暫時不去台灣旅遊也好,但有關台灣的風土人情還是可以了解一些。
一、台灣的廟宇文化。
幾乎可以說,台灣是我國廟宇最多的一個省級行政區域。據統計,台灣大大小小各種廟宇數量高達10000多座,特別以台南、高雄、屏東居多。
這些廟宇以我國傳統的道教最多,其次是佛教,當然,也有其他各種不知名的教。其供奉的主要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武聖財神關公、漁民保護神媽祖,以及道教的玉皇、菩薩、土地等,各方神靈都被台灣民眾供奉著。
在台灣旅行,不會出現人滿為患的場景,你完全可以放慢節奏,仔細的體會當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懷,台灣這些年經濟發展確實比較緩慢,可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卻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東西,而且台灣人整體沒有那麼焦慮,大家都過的相對平和、寧靜,因此你在台灣旅行的過程中,也能感到身心都非常的放鬆。
㈦ 台灣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元素是什麼
聽覺藝術:原住民民族歌曲、鄧麗君、蔡琴、POP 、閩南語;
視覺藝術:台北故宮、中正紀念館、西門町 ;
視聽藝術: 各檔綜藝節目;
文學藝術:瓊瑤等愛情小說 ;
工藝美術:原住民的民族藝術品
只想到這些~~~
㈧ 台灣的文化有哪些~~
台灣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 7000年前起,到大約400年前,南島語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後陸續的漂流到台灣來,成為目前所知台灣最早的居民。 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洋人航行到遠東地區進行殖民、貿易活動,台灣由於位於東亞陸域與海域交點,同時也是東北亞海域與東南亞海域交會之處,遂成為當時在東亞海域活動的東、西方各勢力的交集點。 17世紀前期,荷蘭人入侵安平 ( 今台南 ) ,建立據點,開始在台灣進行傳教、貿易及各項殖民活動,並招募大陸沿海地區的漢人來台墾殖,開啟台灣多族群歷史的開端。其後,在短暫的鄭氏政權時期及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間,漢人移民逐漸增加,在台灣形成漢人社會。所以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向外擴張的浪潮下,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殖民統治結束。
現在的台灣,擁有優質的公共建設、便利的運輸系統及完善的通訊服務,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先進地區。
初到台灣的你,一定會為這眼前的一切感到驚艷不已,因為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灣文化。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 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同時,在台灣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看到荷蘭、日本殖民者所留下的歷史遺跡。
中華文化
台灣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中心之一,除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國歷代文物之外,也可以從以下各個面向窺探: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此外,除了可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 ( 如:板橋林家花園 ) ,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後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原住民文化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 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區,計有:賽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雅美族、曹族、邵族 、噶瑪蘭、太魯閣族 12 族 ,有各自的語 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目前正面臨同化與文化保存的問題。其中,台灣外島蘭嶼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絕,是最晚與漢人接觸的一支,因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殖民影響
你可以在台灣的許多角落,看到過去殖民時代的影子。淡水的紅毛城,是荷蘭人與葡萄牙人佔領台灣的遺址;台北人聲鼎沸的迪化街、桃園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見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巴洛克建築,現在台北的許多日據時代的重要建築,例如:台北西區的總統府、行政院、舊台大醫院…等,都加了夜間照明以展現其古典婉約,成了點綴台北夜空的裝飾,讓台灣少了歷史悲情,多了份藝術人文的浪漫風情。
㈨ 請問有人知道什麼是台灣的民俗文化嗎
苗栗蹦龍為苗栗縣元宵節主要核心活動,俗寫為苗栗[火旁]龍(蹦俗作[火旁] = ㄅㄤˋ),指客家人在台灣苗栗地區發展出來的傳統元宵客家炸龍活動又為「北天燈、中蹦龍、南蜂炮、東玄壇」之一,或「北天燈、北蹦龍[1]、南蜂炮、東玄壇」之一,其中「蹦龍」即苗栗蹦龍。苗栗市所舉辦『蹦龍』至今2008年,已邁入十周年,陣容一點也不輸鹽水蜂炮
[編輯] 歷史
蹦龍從客語而來,亦稱炸龍,為苗栗傳統客家舞龍活動,採用大量鞭炮、蜂炮去炸舞龍方式得到去邪(去舊)迎新年的作用,每年快接近元宵節時,很多龍隊開始出來練習,到了元宵節那天則進入高潮,在此除中國有「火龍陣」外,但並無「龍」項目,另外苗栗火旁龍是源於苗栗地區的迎龍慶典而演變而來,是一個相當熱鬧又刺激的元宵迎新年慶典。
蹦龍六部曲
糊龍
祥龍點睛
迎龍
跈龍
蹦龍
化龍返天
鹽水蜂炮是台灣元宵節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地點在台南縣的鹽水鎮,所謂蜂炮是指許多沖天炮組成的
大型發炮台,點燃時萬炮齊發,有如蜂群傾巢而出,故稱「蜂炮」。
曾經繁華一時的月津港,指的就是現今的鹽水鎮,「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道出清朝時期的台灣
四大商港。(於「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後添加「四月津」系鹽水地區文史工作者之說法,此種說法亦
見於台灣其他「古代時為海港」之地區之文史工作者社群中,例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笨港」)。
因港成鎮的鹽水,八掌溪與急水溪分別自北與南兩方流經鹽水,透過八掌溪,原為內陸港的鹽水鎮,可經
由布袋通往台灣海峽,貿易的興盛為鹽水帶來了一段風光歲月,也造就的不少知名的貿易商,當時稱往來
於台灣海峽兩岸之間從事貿易的商人為「郊商」。也證明當時月津港畔繁華一時的景象。不過百年來的沿
海陸化及河道淤積嚴重,港口機能不再,商船航道變成地區排水系統,月津港則成了鹽水鎮家庭廢水的集
水塘。
鹽水鎮靠近海,多住以討海為生的漁民,來自中國福建沿海,蜂炮的活動可能起於清光緒11年,鹽水鎮上
感染瘟疫流行,居民基於民間習俗,向當地的「關聖帝君」(關公)祈求平安,並依占卜結果,在元宵節
晚上,請出廟中的周倉爺做開路,關聖帝君殿後,一路燃放炮竹,繞鎮一晚,後來遂演變為一個傳統,起
初全鎮各村都在元宵節前後為時三天燃放炮竹,後來逐漸改為各村輪流放炮竹的形式。
近日的鹽水蜂炮已成為政府規劃的大型活動,並配合歷史和觀光將古時的街道復原,2006年台南縣政府就
將鹽水鎮的三福路設成古炮街,串聯街上的商家用古法製作鞭炮,如竹卷炮、單管復古式煙火等。於2007
年更以長達13公里的連珠炮火龍傳奇,希望挑戰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但因同時點燃五條路線,且途中鞭
炮熄滅一次,致使難以認定長度,因而無法如願創紀錄。
蜂炮爆發瞬間:鹽水中正路基本的作法是以木條釘制大型支架,可從二尺到二十尺高,再將沖天炮排滿在
木架上,可從幾千支到一萬幾千支沖天炮不等,接著將沖天炮的炮心連接起來,組成了炮台(或稱炮城)
,再加以外觀裝飾,黏貼色紙,組成人形、動物型等。通常家族會動員家人一起製作蜂炮來參加活動。
鹽水蜂炮的路線由鹽水鎮上的武廟前開始,進行繞境全鹽水鎮的活動。原本繞境活動為元宵節當日開始,
為期一天,後因繞境時間過長而將鹽水鎮劃分為幾個區域,並安排為兩天的繞境行程,因此目前的鹽水蜂
炮活動時間為農歷正月十四日上午八時開始,至隔日元宵節午夜過後方全部結束。在繞境活動當中,神轎
抵達門前後,才會開始推出自家的炮台。主人拉開紅布,撕下炮台上「恭祝 關聖帝君 聖誕千秋 弟子某某
某叩謝」等字樣的紅紙,在神明面前與金紙共同焚燒祝禱後,便正式引燃自家的炮城,讓繞境神明點收蜂
炮。
參加蜂炮活動的民眾應准備完整的保護裝備以免受傷,包括全罩式安全帽(頭)、圍巾或毛巾(脖子)、
棉質或牛仔外套長褲、手套及平底鞋或運動鞋,切忌穿雨衣等可能融化或起火之衣物。將全身保護完畢後
,再殺進戰場,參加此炮聲隆隆、火光不斷的民俗慶典。由於有多年的遊客受傷經驗,近幾年已經禁止使
用聲光效果十足之塑膠制的沖天炮,並在慶典之後規劃大型的垃圾清掃活動。
八家將於台灣是指八位負責捉邪驅惡的神只,也是種陣頭名稱。
[編輯] 簡介
八家將的起源眾說紛紜,不過較可信的是,該八家將為將其古代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其有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陰陽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速報司,其中兩位與兩位官將重復。
[編輯] 來源
一般學者認為,八家將為五福大帝的部屬。此種說法的五福大帝,其實就是分別為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中瘟史文業等五方瘟神,也有人說五福大帝就是五王爺。
事實上,台灣常見的神明盛會,如城隍,媽祖,關帝君都常常出現此陣頭。
[編輯] 各家將名稱與刑具
八家將人數不一,有少至兩位的官將,也有加上差役,提解的十數位。而通常所稱八家將的八位刑司分別是:
甘柳將軍:甘鵬飛,柳鈺
范謝將軍:謝必安,范無救(七爺,八爺)
四季大神:即春夏秋冬四神,姓氏分別為何、張、徐、曹。負責拷問。
八家將中,四大將軍為主角,四季大神為配角。
[編輯] 影響
在台灣,八家將操演的重點戲系由范、謝將軍(即七爺、八爺)執行捉拿,甘、柳將軍執行刑罰,再由四季大神拷問。
八家將在信仰意義上,具有刑求妖邪的權威,是勇猛威武的陣頭。但近年來有不少的八家將陣頭,已經由不良組織、角頭、黑道操控,更常吸引涉世未深的少年加入,並在廟會之餘,有斗毆、使用毒品等犯罪事項,八家將由傳統藝術文化逐漸質變為犯罪團體,部分台灣黑道組織與廟宇也藉此陣頭擴大組織。
宋江陣是一種結合武學和藝術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現於明末清初,相傳是少林五祖拳祖師蔡玉川所創,由一些愛好武術者在廟會廣場表演各種武術招式。 表演時人數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為主,甚至百餘人,但以一百零八人為大忌。表演時人數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為主,甚至百餘人,但以一百零八人為大忌。 以前民間傳說地方上有亂事,以宋江陣武師可以執干戈以為社稷。以前民間傳說地方上有亂事,以宋江陣武師可以執干戈以為稷。
陣形
宋江陣的陣形,傳系出自小說《 水滸傳 》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陣。宋江陣的陣形,傳系出自小說《 水滸傳 》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陣。 宋江陣融入金獅、白鶴等瑞獸繁衍出「金獅陣」及「白鶴陣」,三者合稱為「宋江三陣」。宋江陣融入金獅、白鶴等瑞獸繁衍出「金獅陣」及「白鶴陣」,三者合稱為「宋江三陣」。
[ 編輯 ] 操演
拜旗拜旗
是指由36將分列兩行,由執旗、斧者率領,所有的兵器高舉晃動、敲擊出聲,陣員高音吶喊,以壯聲勢。是指由36將分列兩行,由執旗、斧者率領,所有的兵器高舉晃動、敲擊出聲,陣員高音吶喊,以壯聲勢。 旗、斧以連續三次的「左青龍、右白虎、踏中宮」動作行禮,這個禮儀通常是用來參拜神明、接駕接陣或者迎接貴賓。旗、斧以連續三次的「左青龍、右白虎、踏中宮」動作行禮,這個禮儀通常是用來參拜神明、接駕接陣或者迎接貴賓。
發彩發彩
拋箍拋箍
采旗作號采旗作號
插角跳內外箍插角跳內外箍
龍卷水龍卷水
穿中心穿中心
個人兵器個人兵器
倒離圈倒離圈
蜈蚣陣蜈蚣陣
蜘蛛結網蜘蛛結網
扛對扛對
白鶴陣白鶴陣
空手連環空手連環
八卦陣八卦陣
[ 編輯 ] 發展 [ 編輯 ] 發展
台灣廟宇香火鼎盛,宋江陣大都流傳於嘉南平原以南的農村,並以台南 、 高雄兩縣市最多,早期屬於農閑時期農村子弟學習武藝的活動, 日治時代 ,因高壓統治,取而代之成為宗教活動酬神娛人的武術表演性陣頭。 台灣廟宇香火鼎盛,宋江陣大都流傳於嘉南平原以南的農村,並以台南 、 高雄兩縣市最多,早期屬於農閑時期農村子弟學習武藝的活動, 日治時代 ,因高壓統治,取而代之成為宗教活動酬神娛人的武術表演性陣頭。 宋江陣通常附著於寺廟,成為神佛駕前的藝陣,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縣內門鄉宋江陣,內門鄉內有「內門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動民俗江陣古老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有一百四十餘年歷史。宋江陣通常附著於寺廟,成為神佛駕前的藝陣,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縣內門鄉宋江陣,內門鄉內有「內門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動民俗江陣古老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有一百四十餘年歷史。 宋江陣的發源地在中國大陸,但大陸目前似乎是不開放民間聚眾演練。宋江陣的發源地在中國大陸,但大陸目前似乎是不開放民間聚眾演練。
㈩ 台灣的象徵是什麼
台灣的象徵是日月潭、蝴蝶谷、桃園機場、蔣公館、寶島台灣等。
因為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基隆、大屯和澎湖是台灣省的三個主要火山群。
其中規模最大的大屯火山群由10多個圓錐形火山體組成,是中國六大火山群中唯一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火山群,也是中國除東北吉林長白山和黑龍江五大連池外,另一個火山特徵與地質地貌比較完整突出的地區。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台灣並無明顯的火山活動。
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其中北投溫泉、陽明山溫泉、關子嶺溫泉和四重溪溫泉為台灣四大溫泉,吸引著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風景名勝:
台灣境內的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峽谷、玉山、墾丁、陽明山等都是著名的自然旅遊景觀。新北市瑞芳區九份老街、台北市北投區、彰化縣鹿港鎮、新北市鶯歌區等觀光小鎮地方風情濃厚,是尋幽訪古的旅遊勝地。
台灣境內有不少特色溫泉,溫泉文化別具一格。台灣省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30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258座,是全世界少有的地理現象。
因為山地多,台灣各類型的登山活動相當風行,由郊山(1500米以下)、中級山(1500米至3000米)至攀登高山百岳(3000米以上),溪谷健行、溯溪探源,到長程越嶺縱走,都可以借著親近蒼郁溪谷,充分體驗台灣的山林之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