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概念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應在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戰略性、多功能性和瀕危性方面有顯著特徵,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獨特的農業產品,豐富的生物資源,完善的知識技術體系,較高的美學和文化價值,以及較強的示範帶動能力。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點
一是活態性:這些系統歷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較強的生產與生態功能,是農民生計保障和鄉村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是適應性:這些系統隨著自然條件變化、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為了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在系統穩定基礎上因地、因時地進行結構與功能的調整,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復合性:這些系統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傳統農業知識和技術,還包括那些歷史悠久、結構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以及獨特的農業生物資源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四是戰略性:這些系統對於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解決貧困等重大問題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五是多功能性:這些系統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科學研究等多種功能。
六是瀕危性:由於政策與技術原因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造成這些系統的變化具有不可逆性,會產生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傳統農業技術知識喪失以及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等方面的風險。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意義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是農業系統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不但對弘揚中華農業文化,增強國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豐富休閑農業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來開發利用,能夠增強產業發展後勁,帶動遺產地農民就業增收,可以實現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
(一)開展此項工作是切實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要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農業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農業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是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促進農業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舉措。
(二)開展此項工作是保護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之根基,是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生產、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深入發掘這其中的精粹和重要遺產並以動態保護的形式進行展示,能夠向社會公眾宣傳農業文化的精髓及承載於其上的優秀哲學思想,進而帶動全社會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和認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三)開展此項工作是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我國傳統農業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產經驗、傳統技術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對於現代農業發展可以提供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先進理念。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可以促進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增強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四)開展此項工作是豐富休閑農業發展資源,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國許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系統,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觀資源。通過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在保護的基礎上,將農業文化宣傳展示與休閑農業發展有機結合,既能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資源載體,為遺產保護提供資金、人力支持,又能有效帶動遺產地農民的就業增收,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標准
歷史性
1.歷史起源:指系統所在地是有據可考的主要物種的原產地和相關技術的創造地,或者該系統的主要物種和相關技術在中國有過重大改進。
2.歷史長度:指該系統以及所包含的物種、知識、技術、景觀等在中國使用的時間至少有100年歷史。
系統性
1.物質與產品:指該系統的直接產品及其對於當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計安全、原料供給、人類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獨具特色和顯著地理特徵的產品。
2.生態系統服務:指該系統在遺傳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氣候調節與適應、病蟲草害控制、養分循環等方面的價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備上述兩項功能且作用明顯。
3.知識與技術體系:指在生物資源利用、種植、養殖、水土管理、景觀保持、產品加工、病蟲草害防治、規避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識與技術,並對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發展以及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基本要求:知識與技術系統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4.景觀與美學:指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演進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輪美奐的視覺沖擊力的景觀生態特徵,在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方面有較高價值。基本要求: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一定的休閑農業發展潛力。
5.精神與文化:指該系統擁有文化多樣性,在社會組織、精神、宗教信仰、哲學、生活和藝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文化傳承與和諧社會建設方面具有較高價值。基本要求:具有較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
持續性
1.自然適應:指該系統通過自身調節機制所表現出的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影響的恢復能力。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
2.人文發展:指該系統通過其多功能特性表現出的在食物、就業、增收等方面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的能力。基本要求:能夠保障區域內基本生計安全。
瀕危性
1)變化趨勢:指該系統過去50年來的變化情況與未來趨勢,包括物種豐富程度、傳統技術使用程度、景觀穩定性以及文化表現形式的豐富程度。基本要求:豐富程度處於下降趨勢。
2)脅迫因素:指影響該系統健康維持的主要因素(如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化、工業化、農業新技術、外來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多少和強度。基本要求:受到多種因素的負面影響。
示範性
1.參與情況:指系統內居民的認可與參與程度,需要有公示及反饋信息。基本要求:50%以上的居民支持作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2.可進入性:指進入該系統的方便程度與交通條件。基本要求:進入困難較少。
3.可推廣性:指該系統及其技術與知識對於其他地區的推廣應用價值。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保障性
1.組織建設: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領導機構與管理機構。基本要求:有明確的管理部門和人員。
2.制度建設:指針對農業文化遺產所制定的《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完成情況,要求包括明確的政策措施、監督和獎懲手段等。基本要求:基本完成《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制定工作。
3.規劃編制:指針對農業文化遺產所編制的《保護與發展規劃》完成情況,要求包括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變化、現狀與價值的系統分析,提出明確的保護目標、相應的行動計劃和保障措施等。基本要求:編制完成並通過專家評審。
㈡ 農村文化包括哪些內容啊
道德文化、精神文明、物質文化、經濟文明
㈢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剪紙藝術,它具有哪些的歷史淵源呢
剪紙是我國民間最流行的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歷史悠久。它取材容易,成本低,效果明顯,適應性廣,風格多樣,形象生動,深受人們的喜愛。而且,它最適合農村婦女的休閑生產,可以作為實用物品,美化生活。剪紙在全國隨處可見,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和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大眾的審美情趣,而且蘊含著民族深厚的社會心理。它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原始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具有綜合性、美化性、吉祥性的特點。同時,民間剪紙運用自己特有的表現語言來傳達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
到目前為止根據民俗,剪紙藝術是在民間產生的。然而,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剪紙對象是新疆吐魯番霍山附近出土的北朝五組剪紙(公元386-581年)。這些剪紙作品與今天的民間團體花卉剪紙作品非常相似。採用重復折疊法和圖像不覆蓋法。
唐朝以後,剪紙器很少見。皮革雕刻的皇冠和丟失的指紋證明了這一點。宋代有工業剪紙和工藝裝飾用剪紙。最常見的例子是冀州窯宋代瓷器上的剪紙圖案。此外,皮影戲盛行於宋代。用紙做皮影也叫「紙窗影」。目前,在一些地區仍有類似於皮影戲的剪紙,顯示出這兩種類似藝術形式的影響和融合。明清剪紙作品包括刺綉圖案、扇形裝飾、窗花等,這種風格往往又好又美。
㈣ 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歷史文化遺產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有長城、周口店、明清故宮、頤和園、天壇、承德避暑山莊、平遙古城、敦煌莫高窟、蘇州古典園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中國古琴藝術、崑曲、熱貢藝術、中國書法、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製作技藝、京劇、中國皮影戲等。
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意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歷史價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於文化遺產:
1、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頤和園(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長城(北京)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天壇(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5、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包括周圍寺廟)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6、平遙古城(山西平遙)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7、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周口店)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8、麗江古城(雲南麗江)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9、蘇州古典園林(江蘇蘇州)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0、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西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1、大足石刻(重慶大足縣)
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2、武當山古建築(湖北丹江市)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3、莫高窟
(甘肅敦煌市沙鳴山)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4、布達拉宮(西藏拉薩)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5、龍門石窟
(河南省洛陽市)
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1、崑曲(江蘇崑山)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崑曲產生於元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時間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2、古琴
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
㈤ 鄉村是文化寶庫是因為什麼
鄉村是文化寶庫是因為鄉村承載著中華文明的記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
鄉村是新時代的新空間、新載體,這是它的高度;鄉村是中華文明興衰的底線,這是它的深度;鄉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這是它的未來;鄉村是文化和智慧的寶庫,這是它的時代價值;鄉村承載著中華文明的記憶和活歷史,這是它的永恆價值。
鄉村文化的歷史意義
鄉村文化不僅是農村居民的精神之源,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這其中既包括農業生產遺跡、古宅民居、木雕、石刻、剪紙等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節慶、民俗、禮儀、曲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中國農業項目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中,在數量和覆蓋類型上均居世界首位。它們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源源不斷地為中華文明提供精神營養,使中華文明以獨有的方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㈥ 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他們是怎樣由來的
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眾多,比如我們都知道的蘇綉、蜀綉,還有很多竹扇等等,這些歷史文化遺產非常豐富,小編曾經在看了李子柒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時候,非常驚訝,驚訝於這些文化遺產的精緻、更驚訝於這些現在已經不受寵愛的文化能在古代創造那麼多的價值,古人那些經典的傳統工藝將整個藝術都刻畫的活靈活現,所以小編看過之後都不覺感嘆歷史文化遺產的強大魅力。
歷史文化遺產直到現今,很多已經丟失在過往匆匆的時間里了,但是還有很多被傳承了下來,被後人所推廣,就像李子柒一樣,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歷史文化遺產並沒有全部丟失,而且還有很多年輕人喜歡。
㈦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及它的起源
1.崑曲
時間:2001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崑腔及其戲劇結構(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鑒。《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崑曲表演用鑼鼓、弦索及笛、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擊樂器伴奏。崑曲的舞蹈動作主要分作兩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2.古琴
時間:2003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古琴一直占據著一個重要地位,和中國的書畫、詩歌以及文學一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古琴是中國獨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人們彈奏古琴往往不僅是為了演奏音樂,還和自娛自賞、冥思、個人修養以及摯友間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從早期的文學作品以及考古發現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的演奏是一種高雅和身份的象徵,因此它成了一種貴族和文人的精英藝術,而不是一種面向大眾的表演藝術。實際上,古琴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因為它是中國文人所必需的素質修養「琴、棋、書、畫」當中的一種,且位居其首。古琴藝術吸納了大量優雅動聽的曲調,演奏技法復雜而精妙,而且有著獨特的記譜法,大量樂譜都是人們口頭流傳下來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個徽,通過十種不同的撥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個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種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常用於曲調中的骨幹音;「泛」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出輕盈虛飄的樂音(泛音),多彈奏華彩性曲調;「按」是左手按弦發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有效弦長以達到改變音高的目的。同一個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於變化。
3.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時間:2005年
2005年11月2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我國政府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全票通過,成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范、聚會等意,這里轉意為大麴,是穆斯林諸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集歌、舞、樂於一體。「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 其以 「十二木卡姆」 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麴,這十二套大麴分別是: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4、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它與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端午節、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媽祖信俗、南音、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製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呼麥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㈧ 農村文化是什麼
農村文化也稱之為鄉村文化,是傳統文化生民的家園,是鄉民在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准、行為方式、理想追求等。
表現為民俗民風、物質生活與行動章法等,以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們,反映了鄉民的處事原則、人生理想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模式等,是鄉民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託和意義所在。較之工業的高度發展,農業的緩慢發展常常給人以安全穩定的印象。
相對於城市的狂躁、復雜與多變,鄉村則有著更多詩意與溫情,它承載著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恆久的價值和傳統。在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的大量消失並不意味著鄉村文化的消亡,相反,鄉村更加稀缺而珍貴,鄉村依然是人們心靈的寓所。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鄉村文化是與廟堂文化相對立的一種文化,鄉村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人們的記憶中,鄉村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徵,故鄉是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回歸鄉里、落葉歸根是人們的選擇和期望。
在現代社會,鄉村文化依然是與城市工業文化相對立的一種文化,許多城裡人生活在都市卻處處以鄉村為歸依,有所謂「鄉土中國」的心態。城鎮化是「以城帶鎮」的發展模式,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佔多數的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
㈨ 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是聯合國1972年為了保護全世界珍貴的文化自然遺產而設立的一個評審項目。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評定需要有一系列的條件,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最後由世界遺產中心進行終審。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三個類別。
中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有:
一、屬於文化遺產有21處:
1、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頤和園(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長城(北京)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天壇(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5、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包括周圍寺廟)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6、平遙古城(山西平遙)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7、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周口店)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8、麗江古城(雲南麗江)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9、蘇州古典園林(江蘇蘇州)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0、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西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1、大足石刻(重慶大足縣)
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2、武當山古建築(湖北丹江市)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3、莫高窟 (甘肅敦煌市沙鳴山)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4、布達拉宮(西藏拉薩)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5、龍門石窟 (河南省洛陽市)
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6、孔廟、孔林、孔府(山東曲阜)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7、明清皇家陵寢 (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8、青城山-都江堰(四川青城山)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9、皖南古村落 (安徽西遞村)
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0、雲岡石窟(山西大同)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集安市、遼寧桓仁縣)
2004年7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二、世界自然遺產,共4處:
1、九寨溝 (四川南坪縣)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黃龍(四川松潘縣)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武陵源 (湖南武陵)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三江並流 (雲南)
2003年7月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交匯而形成的壯觀景象。
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共4處:
1、泰山(山東泰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黃山(湖北省)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峨眉山-樂山大佛 (四川峨眉山市)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武夷山(福建)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四、文化景觀,共1處:
1、廬山(江西九江市)
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共2處:
1、 崑曲(江蘇崑山)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崑曲產生於元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時間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2、 古琴
2003年11月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㈩ 家鄉文化竟包括哪些文化
1、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2、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3、土特產文化: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別著名的產品。廣義的土特產,不僅包含著農林特產,而且也將礦物產品、紡織品、工藝品等包括進去,一般而言,土特產是指來源於特定區域、品質優異的農林產品或加工產品,土特產可以是直接採收的原料,也可以經特殊工藝加工的製品,無論是原料還是製品,其品質與同類產品相比,應該是特優的或有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