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武安市文化館什麼時候開

武安市文化館什麼時候開

發布時間:2022-12-31 12:47:33

1. 東山鐵廠西門什麼時候開工文旅小鎮

2020年就可以開工了。
2020年10月18日上午,武安市與偉光匯通集團就合作建設武安文旅小鎮項目舉行簽約儀式,文旅小鎮項目簽約落地。
武安是全國百強縣、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有源遠流長的「六大文化脈系」,有堅實雄厚的經濟基礎,有輻射晉冀魯豫的廣闊市場,有親商清商的一流營商環境,是正在加速崛起的現代化新興中等城市,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消費潛力。武安文旅小鎮項目選址於現武安東山冶金廠,東部緊鄰千畝東山森林公園,北接309國道,南臨城市中心主軸,是加快城市向東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節點,區位獨特,空間充足,項目前景廣闊。

2. 成語"文以載道"的意思

文以載道
發音 wén yǐ zài dào
解釋 載:裝載,引伸為闡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為了說明道理的。
出處 宋·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示例 古人說「~」,用現在的話說,寫文章就是表達思想。(郭沫若《關於文風問題答〈新觀察〉記者問》)

3. 歷史上秦國蒙恬將軍怎麼死的

秦始皇去世後,中車令趙高、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導致蒙恬吞葯自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冬,秦始皇嬴政游會稽途中患病,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訊被封鎖,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

「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內心疑慮,請求復訴。

使者把蒙恬交給了官吏,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但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執意要消滅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囚禁並殺死了蒙毅。秦二世又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

使者說:「我只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陛下。」蒙恬長嘆道:「我怎麼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余里,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於是吞葯自殺。

(3)武安市文化館什麼時候開擴展閱讀: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琅琊蒙山(今山東省蒙陰縣)人[1]。秦朝時期名將,上卿蒙驁之孫,內史蒙武之子。

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深得秦始皇寵信。秦統一六國後,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譽為「中華第一勇士」。

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監修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4. 關於「黃豆」的問題~~~達人請進

黃豆
栽培大豆學名為Giycine max(L)Merrill,別名:黃豆(包括青豆、黑豆、紫豆和斑茶豆等)。起源於中國,這是世界各國學者所公認的。Herbert在《美國大網路全書》中指出:「中國古文獻認為,在有文獻記載以前,大豆便因營養值高而被廣泛地栽培。同時在公元前2000年大豆便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豆科植物」。Cuzin在《蘇聯大網路全書》「大豆」條目中寫道:「栽培大豆起源於中國,中國在5000年前就開始栽培植物。並由中國向南部及東南亞各國傳播,以後於18世紀到歐洲。」Vailov主張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論,認為:「大豆原產於中國,是中國起源中心的栽培植物。」Morse在考察大豆的古代歷史時說:「有關這種植物的最早文字記栽是在《本草綱目》里,書里記載了神農氏在公元前2838年描述中國耕種這種作物的情況。在以後的記載里也反復提到了大豆,而且被當作最重要的豆科栽培作物,也是五穀(水稻、大豆、小麥、大麥、粟——中國文明社會賴以生存所必需的食物)之一。」Hymowitz認為「大豆於公無前11世紀左右首先出現於中國華北的東部。中國東北很可能是第二個大豆的基因中心(多樣性中心),而且在這個地區,野生大豆(G.soja)與栽培大豆(G.max)有最大的機會進行混雜和雜交,從而產生了半野生大豆(G.gracilis)。」Fukuda認為,中國東北是大豆起源中心。他的根據:一是半野生大豆在中國東北分布極廣,而在中國其他地方則不多見;二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大豆品種很多;三是這些品種中有很多明顯地具有原始性狀。Nagata提出,大豆起源於中國,大概在中國北部和中部地區。他根據野生大豆的分布,確立了他的結論,認為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

我國學者對栽培大豆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呂世霖(1977)認為,遠自商代(公元前1800年前102年)中國即開始栽培大豆。馬育華和張戡(1983)認為,大豆起源並馴化於中國。中國栽培大豆已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大豆是中國最古老的作物之一。關於起源地點,1974年王金陵、孟慶嘉、祝其昌,在分析了中國南至湖南衡陽,北至黑龍江北部的野生大豆的光周期特性後,發現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野生大豆,在原始性狀短光照性方面最強。因而認為,我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應是大豆起源的中心。這個地區的大豆,因短光照性較弱的早熟性變異,大豆的品種類型和變異,而且農業歷史又極悠久,因此,北方地區的大豆,也可能是從當地野生大豆經定向選擇而來的。這樣,大豆在我國的起源地便是多中心了。呂世霖(1977)認為,大豆在我國的起源是多中心的。根據有二:一是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文化發達較早並有關於種植大豆文字記載的地區;二是野生大豆普遍存在,而各地的野生大豆的短日程度不同,栽培大豆的短日照性差異又很大,這恰好說明起源是多中心的。許占友(1999)等通過SSR標記研究表明,山西省是大豆的起源中心之一。

大豆起源於中國,從中國大量的古代文獻可以證明。漢司馬遷(公元前145~前93年)編的《史記》中,頭一篇《五帝本紀》中寫道:「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鞠五種,撫萬民,慶四方。」鄭玄曰:「五種,黍稷菽麥稻也。」司馬遷在《史記*卷二十七》中寫道:「鋪至下鋪,為菽」,由此可見軒轅黃帝時已種菽。」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中談到商代(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時指出:「主要的農作物,如黍、稷、粟、麥(大麥)、來(小麥)、秕、稻、菽(大豆)等都見於《卜辭》。」卜慕華指出:「以我國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時代有了甲骨文,當然記載得非常有限。在農作物方面,辨別出有黍、稷、豆、麥、稻、桑等,是當時人民主要依以為生的作物。」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於槐。出於沮石之峪中。九十日華。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於卯。」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集《詩經》收有西周時代的詩歌300餘首。其中多次提到菽。由《詩經》來看,我國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描敘夏商時代之作《夏小正》中指出:「五月參見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種黍菽時也。」

從上述文獻可見,我國栽培大豆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之久。從《詩經》來看,我國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從《史記·五帝本紀》來看已有4500餘年歷史。

從出土文物可以證明,栽培大豆起源於中國。我國考古工作者1959年於山西省侯馬縣發現大豆粒多顆,現存於北京自然博物館植物列室中。根據14C測定,距今已有2300年,系戰國時代遺物,黃色豆粒,百粒重約18~20克。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大豆出土文物。它直接證明當時已有大豆種植。

1953年於洛陽燒溝漢墓中出土的2000年前的陶制糧倉上,有用硃砂寫的「大豆萬石」字樣。

楊直民等(1980)指出:「近年長沙出土的西漢初年馬王堆墓葬中,發現有水稻、小麥、大麥、粟、黍、大豆、赤豆、大麻子。」

從中國現有出土的粟稻文物也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國就有農業。距今七八千年或5000年之間,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代的氏話公社,比其他地區發展得較早和較快一些。在北方主要種植耐旱而自生力較強粟類作物。古代稱為稷。在磁山遺址(河北省武安磁山文化)的窖穴里發現有成堆的腐朽糧食,屬於粟類作物。在半坡和其他仰韶文化遺址的窖穴、房屋和墓葬中,發現有粟和粟的皮殼。作為斐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典型器物的石磨盤和磨棒,就是用以碾去粟的皮殼作為糧食加工的工具。粟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成為我國北方的主要糧食。浙江省餘姚縣錢塘江口以南的河姆渡遺址下層,發現有大量金黃色的稻穀,還有帶葉的稻莖,經鑒定是人工栽培的稻,這說明黃河、長江中下游栽培稻穀已有7000年的歷史。由此可見,我國粟稻栽培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根據這些出土文物說明黃帝時五種中有大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國大豆品種類型極為豐富。各種大豆品種資源在七八千份以上,遠非其他國家所能比。大豆類型在生育期、種皮色、籽粒大小、抗病性、抗蟲性以及其他抗性、品質、適應性等方面差異很大,極大地豐富了世界大豆品種基因庫。

從野生大豆分布也可以證明大豆原產於中國。近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在中國各地對野生大豆進行的考察和研究表明,野生大豆在中國分布很廣泛。北到黑龍江省的塔河縣依西肯鄉,東到黑龍江省撫遠縣,南到廣東省的韶關,西到甘肅、寧夏一帶均有野生大豆分布,而且類型豐富。在中原地區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分布很廣泛。而野生大豆類型如此豐富是其他國家所不及的。

根據古代文獻、考古文物、栽培大豆品種資源和野生大豆的分布,證明栽培大豆起源於中國數千年前。據《詩經·豳風》描述,至少有3000年。據《史記》記載,4500餘年前中國就開始種植大豆,最早栽培大豆的地區在黃河中游,如河南、山西、陝西等地或長江中下游。

二、大豆的演變

栽培大豆是從野生大豆(G soja)經過人工栽培馴化和選擇逐漸積累有益變異演變而成的。這可以從目前中國發現有大量的大豆中間類型來證明。從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有不同的類型。從大豆粒形、粒大小、炸莢性、植株纏繞性或直立性等方面的變化趨勢可以明顯地看出大豆的進化趨勢。一般野生大豆的百粒重僅為2克左右,易炸莢,纏繞性極強。半野生大豆百粒重為4~5克,炸莢輕,纏繞性也較差。從半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間還存在不同進化程度的類型。用栽培大豆與野生大豆進行雜交,其後代出現不同進化程度的類型,介於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間。這也可以間接地證明栽培大豆是從野生大豆演變而來的。

三、大豆的傳播

從商周到秦漢時期,大豆主要在黃河流域一帶種植,是人們的重要食糧之一。當時的許多重要古書如《詩經》《荀子》《管子》《墨子》《莊子》里,都是菽粟並提。《戰國策》說:「民之所食,大抵豆飯霍羹。」就是說,用豆粒做豆飯,用豆葉做菜羹是清貧人家的主要膳食。到了漢武帝時,中原地區連年災荒,大量農民移至東北,大豆隨之引入東北。東北土地肥沃,加上勞動人民世世代代的精心選擇和種植,大豆就在東北安家落戶。公元前1世紀《汜勝之書》記載,當時我國大豆的種植面積已佔全部農作物的十分之四。

根據在長沙出土的漢墓文物中有大豆一事說明2000年前在中國南方已有大豆種植。《宋史·食貨志》記載,宋時江南一帶曾遇飢荒,從淮北等地調運北方盛產的大豆種子到江南種植。從《汜勝之書》可以看出2000多年前大豆在中國已經到處栽培。

早在公元前,中國、朝鮮人民在經濟文化上就有了頻繁交往。戰國時燕齊兩地人民和朝鮮即有交往,由此大豆傳入朝鮮。我國西漢時已與日本有友好往來,漢武帝時,日本就派遣使者與漢朝往來。漢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派使臣與漢通好,劉秀遂以「漢倭奴國王」金印相贈,此金印已在日本九州志賀島崎村出土。

Nagata(1959,1960)認為,中國大豆大約於公元前200年自華北引至朝鮮,而後由朝鮮又引至日本。日本南部的大豆,可能在3世紀直接由商船自華東一帶引去。

德國植物學家Kampfer在日本度過了兩年(1691~1692)。他在1712年詳細描述了日本人用大豆製成的各種食品。到1751年,歐洲葯理學家已熟悉日本的大豆及其在醫學上的用途。1740年,法國傳教士曾將中國大豆引至巴黎試種。1790年,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首次試種大豆。1873年以後,維也納人Friedrich Haberlandt在維也納博覽會上得到中國與日本大豆品種19個,經精心安排試種,其中4個品種收獲到種子,並從此開始種植大豆。

1765年大豆種子由東印度公司的一名海員從中國經倫敦帶到美國。美國於1765年在喬治亞州的一個農場首次種植大豆。1804年,James Mease第一個在美國文獻中提到大豆。在隨後的100年內,美國文獻中論及大豆的次數日益頻繁,但在20世紀之前美國大豆的產量很少。美國農業部到1909年獲取了175個品種和類型,1913年427個,1919年629個,1925年1133個。在美國,大豆起初主要是作為一種飼料作物種植,直到1940年以後,才有一半以上的大豆用於收獲豆粒作食物。

四、大豆的全球種植概況

在油料作物中,無論從籽粒生產數量及產出的油和蛋白質,大豆均居各作物的第一位。歷史上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和總產量長期居世界第一位。1936年全國種植面積1.34億畝,總產量1130萬噸,當時佔世界總產量91.2%。1957年種植1.91億畝,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時期。我國歷年大豆生產情況見表5-1。1954年美國大豆和種植面積和總產均超過我國,中國居世界第二位。1975年巴西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總產均超過我國,中國屈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在1997~1998年度大豆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三位,1.25萬畝,佔全球大豆總面積10.30萬畝的12.1%;而總產量為14.73百萬噸,佔全球總量156.73百萬噸的9.4%(見表1-3),屈居阿根廷之後而位於第四位。近幾年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有增加,但仍未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需要量增加和畜牧業的發展,以及加入WTO的需要,要求我國大豆生產一要提高產量,二要降低成本,逐步提高糧食產品蛋白質含量,改變我國糧食結構中碳氮比例失調的狀況。世界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大豆種植主要集中在亞洲各國,如中國、印尼、日本和朝鮮等國。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國大豆生產超過中國和亞洲各國。目前,美洲國家,如美國、巴西、阿根廷已成為世界大豆主要生產和出口國。與此相比,歐洲、亞洲變化較小,非洲和南亞各國也在積極採取措施,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單產。

過去美國大豆主要作為乾草和青貯飼料種植。1915年華盛頓州的一家榨油廠才首次加工了美國種植的大豆。此後,加工商同生產者簽訂的大豆生產合同,促使美國大豆種植面積的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之後,世界市場對烹飪油、沙拉油及肉類的需求持續增長,促使美國大豆生產迅速擴大。20世紀50年代初大豆面積不足8400萬畝,到1971~1972年增至25500萬畝,1979~1980年達到42750萬畝,至此,美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消費和出口國。1998年美國大豆總產7318萬噸,佔世界總產的46.7%;每年出口約2000萬噸,佔世界大豆貿易總量的66%;單產175公斤/畝,比世界平均單產高20%左右。美國的大豆對我國的出口量近幾年逐漸增加,這兩年的出口量增加了200%。

五、全球大豆價格變化規律和趨勢

隨著世界經濟穩步增長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蛋白質和油品的需求也持續增長,這對大豆價格的前景和盈利率非常有利。據美國食品及農業政策研究所估計,從長遠來看,大豆需求每增加272.4萬噸,大豆價格就會提高9.18~11美元。全球油料庫存自1988年以來不斷下降,大豆價格1996年反彈至1988年以來的最高點。由於東南亞的經濟危機,1999年大豆價格降至歷史的最低點。縱觀大豆價格變化的歷史曲線,不難發現大豆的價格受市場供求關系和全球經濟以及局勢的影響而波動。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大豆價格從長遠來看,基本平穩。1972年末至1973年初,大豆價格創近20年的最高記錄,每噸大豆達481美元;隨後價格開始下降,直到1988年才回升到388.9美元;1996年有些反彈,但升幅不大;1999年降至歷史最低點,每噸價格僅為166.7美元。豆粕和豆油的變化與大豆變化規律相似。大豆價格變化的趨勢可以概括為,穩中有升,但幅度不會太大。

六、黃豆的營養與保健
黃豆蛋白質內賴氨酸較多,蛋氨酸卻較少。在以植物食品為主的農村地區,食用黃豆製品時應注意與含蛋氨酸豐富的食品搭配使用,如米、面等糧谷類和雞、鴨、鴿、鵪鶉等蛋類食品,可以提高黃豆蛋白質的利用率。蛋、豆搭配食用,其營養價值與肉類蛋白質不相上下。
黃豆內含有一種脂肪物質叫亞油酸,能促進兒童的神經發育。亞油酸還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所以是預防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的良好食品。此外,黃豆內還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鈣、磷、鐵等無機鹽。干黃豆內雖不含維生素C,但發芽後能產生維生素C,在蔬菜淡季,可補充食用。生黃豆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因子,影響人體對黃豆內營養成分的吸收。所以食用黃豆及豆制食品,燒煮時間應長於一般食品,以高溫來破壞這些因子,提高黃豆蛋白的營養價值。

人們對黃豆的認識
黃豆有「豆中之王」之稱,被人們叫做「植物肉」、「綠色的乳牛」,營養價值最豐富。干黃豆中含高品質的蛋白質約40%,為其他糧食之冠。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一斤黃豆相當於二斤多瘦豬肉,或三斤雞蛋,或十二斤牛奶的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也在豆類中占首位,出油率達20%;此外,還含有維生素A、B、D、E及鈣、磷、鐵等礦物質。一斤黃豆中含鐵質55毫克,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對缺鐵性貧血十分有利;一斤黃豆中含磷2855毫克,對大腦神經十分有利。黃豆加工後的各種豆製品,不但蛋白質含量高,並含有多種人體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氨基酸,膽固醇含量中豆腐的蛋白質消化率高達95%,為理想的補益食療之品。黃豆及豆腐、豆漿等豆製品已成為風靡世界的健康食品。
黃豆及豆製品可以作為葯用。中醫認為黃豆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功效。《神農本草經》說「生大豆,味甘平。除癰腫,……止痛」;《食物本草會纂》說「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腫毒」;豆腐、豆漿、豆芽等豆製品具有寬中益氣,和脾胃,稍脹滿的作用,《延壽書》說:「……久痢,白豆腐醋煎食之即愈。杖 青腫,豆腐切片貼之,頻易。」豆芽又稱大豆黃卷,《神農本草經》說:「大豆黃卷,味甘平,主濕痹筋攣膝痛。」
蛋白質是人體的「建築材料」,蛋白質及其水解後的氨基酸和氨基酸的季銨衍生物,是人體的重要營養物質,是體內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之一。現代營養學已肯定所有的酶——生命物質中的催化劑和「發動機」,都是蛋白質;同時,影響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也屬於蛋白質的范疇。所以,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細胞的主要原料就是蛋白質,人體的皮膚、肌肉、毛發、指甲等都少不了蛋白質。人體缺乏蛋白質,就會產生包括皮膚病在內的多種疾病,就會影響生長發育,妨礙形體健美;也可能發生營養不良性水腫、有礙面容;還會使皮膚粗糙、無彈性,皺紋增多,頭發脫落,白發增多使面容顯得衰老。經常食用黃豆及豆製品之類的高蛋白食物,就能營養皮膚、肌肉和毛發,使皮膚潤澤細嫩,富有彈性,使肌肉豐滿而結實,使毛發烏黑而光亮,使人延長青春。
青豆、碗豆與黃豆的營養成分相似,醫療和美容價值也相近,可以相互代用。中醫認為豆類具有良好的潤澤肌膚,去黑增白的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它有「容顏紅白,永不憔悴」「作澡豆,令人面光澤」的作用;《本草拾遺》認為豆粉「久服好顏色,變白不老」;《名醫別錄》認為黃豆芽具有「去黑,潤肌膚皮毛」的作用。「肥白方」(《肘後方》)只用黃豆芽一味,磨成豆粉,製成蜜丸。內服後能增進食慾,使瘦人變為肥白。
黃豆粉在唐代就是製作面葯方的常用葯和配製澡豆的理想基質。澡豆就是古代清洗手面的一種清潔護膚類的化妝品,是官吏貴族及平民百姓必備的美容品,正如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所說:「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貴勝,皆是所要。」《備急千金要方》以畢豆(即碗豆)為主葯製作的「五香散」,每天早晚洗面時,取葯粉輕擦面部,好像用肥皂擦洗一樣,十多天後,臉上黑色或紅紫色就會開始消退,堅持使用一年,臉面就會白凈潤澤,與眾不同。
《肘後方》的大豆煎是被隋煬帝後宮所採用的一張宮廷秘方,它是黑大豆在醋中浸泡一兩夜,加熱煮爛,去渣後小火濃縮的葯液,塗發後可收到「染發須,白合黑,黑如漆色」的功效。這張染發方雖不及近代的化學染發劑的效果,但說明古人早就對大豆的外用染發作用有所認識。
病害(soybean diseases)
已發現的病害有30餘種,其中真菌性病害最多,病毒類主要是大豆花葉病毒,線蟲病主要為孢囊線蟲和根結線蟲。
大豆銹病、炭疽病、細菌性斑疹病等,在南方發生較重。北方春大豆區霜霉病、灰斑病、細菌性斑點病、孢囊線蟲病發生普遍。大豆病毒病在各大豆栽培區都有發生。
為害大豆粒莢為主的有:紫斑病Cercospora kikuchii、輪紋病Ascochyta glycines、赤霉病Fusarium avenacearum(Fusarium roseum、Fusarium semitectum)、莢枯病Macrophoma mame、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ycines、黑痘病Sphaceloma glycines。
葉部病害主要有: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hurica、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褐紋病Septoria glycines、黑斑病Alternaria brassicae var.phaseoli Alternaria fasciculata Alernaria tenuissima、銹病Phakopsora pachyrhizi、白粉病Erysiphe polygoni、細菌性斑點病Pseudomonas glycinea、細菌性斑疹病Xanthomonas phaseoli var. sojense、大豆花葉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等。
莖稈部病害有: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點病Phomopsis sojac(Diaporthe phaseolorum)、紋枯病Pellicularia sasakii。
根部病害有: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猝倒病Pythium debaryanum、枯萎病Fusarium bulbigenum (F.oxysporum)。
還有孢囊線蟲Heterodera glycines主要發生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等省(自治區)。根疫病Phytophthora magasperma var.sojae是美國的主要病害,中國尚未發現。是檢疫對象。
大豆病害的防治以抗病品種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葯劑防治:在30餘種大豆病害中,由種子帶菌為初次侵染源的佔60%左右,葯劑拌種能減少病害的侵染源,而且對苗期病害也有防治效果。如福美雙0.3%拌種,可防治大豆霜霉病和灰斑病。葉部病害如霜霉病、灰斑病,根部病害如孢囊線蟲病等,均可用葯劑進行有效防治;農業措施防治,採取合理輪作,如防治大豆孢囊線蟲病,實行大豆與禾穀類作物或非寄生作物3-5年輪作,減少蟲源。 種前通過選種,建立無病種子田,對防治霜霉病、紫斑病、灰斑病,大豆花葉病毒效果較好。中耕除草,排除田間積水,能減輕大豆觖病和根部病害的發生。增施有機肥,適時灌水,可減輕孢囊線蟲病的為害。清除田間雜草,亦可減少大豆花葉病毒等病害。

5. 劉邦的資料

漢高祖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原名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漢族。出身平民階級,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稱沛公。秦亡後被封為漢王。後於楚漢戰爭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漢景帝時改為太祖,自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開始,多以最初的廟號「高祖」稱之,謚號為高皇帝,所以史稱漢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漢高帝。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需要說明的是,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最後確定的廟號為「太祖」,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最初,惠帝即位尊劉邦為高祖,景帝因為以其父文帝為太宗,故改高祖之號以為太祖。自漢武帝時代的史學家司馬遷開始,習慣性的使用初廟來稱呼劉邦,後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帝」或「漢高祖」。

公元前256年或前247 劉邦誕生於沛郡豐邑中陽里(當時屬楚國,今江蘇豐縣)。
公元前209年10月 劉邦在沛縣揭竿而起,成為秦末農民起義主要領袖之一。
公元前208年 劉邦受楚懷王之命西征滅秦
公元前208年 劉邦擊敗秦郡守
公元前207 劉邦藍田之戰消滅秦都城主力軍隊
公元前207年12月 劉邦首先入關推翻暴秦,約法三章穩定局勢。
公元前206年, 劉邦受封為漢王,建立漢國,漢朝由此肇基。
公元前206年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公元前206年 劉邦依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平定三秦,佔領關中
公元前205年 彭城之戰受挫
公元前203年 劉邦成皋之戰以少勝多,擊滅楚大司馬曹咎和塞王司馬欣
公元前203年 滎陽突圍
公元前202年 鴻溝議和
公元前202年 垓下之戰擊敗項羽,滅楚國
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2年 先後滅魏、滅趙、滅韓、滅燕、滅齊
公元前202年 平定南方
公元前202年2月 劉邦統一中國,登基稱帝,建立漢朝,定都洛陽。
公元前202年5月 劉邦遷都長安
公元前202年 分別分封無諸和 為閩南王和東越王,實行少數民族自治政策。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陸續下達一系列詔書,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治理天下,恢復生產,發展經濟。
公元前201年 平定臨江王叛亂
公元前201年 平定燕王臧塗叛亂
公元前200年 韓王信叛亂,匈奴入侵
公元前200年 北征匈奴,迅速平定韓王信反叛勢力,先擊敗匈奴先頭部隊,後因增兵未到,輕敵致白登圍。
公元前200年 制定禮儀
公元前199年 與匈奴和親。領兵親征,平定韓王信余寇,擊敗韓王信與匈奴勾結勢力。
公元前199年 劉邦下令將六國共十萬余貴族和豪強遷徙至帝都關中周圍,以加強管理統治,消除六國地方原王族及貴族復辟勢力。
公元前198年 處理趙國相貫高謀反事件
公元前197年 平定趙國相陳烯叛亂
公元前196年 封趙佗為南越王,鞏固南方統一局面
公元前196年 劃閩南國與南越國交界處一部分土地,成立東越國,分封少數民族織為東越王,實行少數民族自治政策,同時使各少數民族異姓王互相牽制。
公元前196年 平定九江王英布叛亂
公元前195年 作大風歌
公元前195年 作鴻鵠歌
公元前195年 下求賢詔
公元前195年4月25日(公歷6月1日) 劉邦駕崩,終年62歲或53歲,葬於陝西長陵,廟號為「太祖」,謚號為「高皇帝」。
劉邦十二項第一
1、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御駕親征而統一天下的皇帝。
3、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發明「招降納叛」和「統一戰線」軍事戰略戰術的皇帝。
4、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休養生息」為國策從而在全國大力發展經濟的皇帝。
5、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釋放奴婢」從而一定程度上打擊奴隸制度、解放生產力的皇帝。
6、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全國范圍內實行「輕徭薄賦」政策、實行「十五稅一」低稅率的皇帝。
7、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的財政支出緊縮政策而提倡節儉的皇帝。
8、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制定禮儀從而鞏固皇權的皇帝。
9、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下「求賢詔」在全天下廣招賢士人才的皇帝。
10、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寫詩的皇帝,其詩作——大風歌被譽為「千古人主第一詞」。
11、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並重用儒士的皇帝,從而為漢朝及後世以儒家文化為主體思想治國奠定了基礎。
12、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6. 古人喝酒容器有哪些

1、觥(gong):酒器,蓋作獸頭形。《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2、觥籌:酒杯和酒籌。酒籌用以計算飲酒的數量。歐陽修《醉翁亭記》中:「射者中,羿者勝,~~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3、罍(lei):同「罍」盛酒的器皿,形狀像壺。《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維以不永怙。」《禮記•禮器》:「廟堂之上,~尊在阼。」(阼:古代東面的台階,迎客賓處)

4、尊:古代酒器(同樽)。《管子•中匡》:「公執爵,夫人執~,觴三行管子趨出。」元稹《有酒》詩:「有酒有酒香滿尊,居寧不飲開君顏?」

5、樽:酒杯。杜甫《客至》:「盤飧市遠無兼味,~酒家貧只舊醅(pei:沒過濾的酒)。」李白詩:「金樽清酒斗十千。」

6、觴(shang):酒杯。《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觴。」顏延之《陶徵士誄》:「念昔宴私,舉~相海。」

7、鍾:酒器。班固《東都賦》:「於是庭實千品,旨酒萬~。」

8、盅:飲酒、喝茶用的沒有把的杯子。

9、斗:盛酒器物,也叫羹斗,有柄。《詩經•大雅•行葦》:「酌以大斗,以祈黃(黃:gou長壽。指老人。」《史記•項羽本紀》:「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10、酌(zhuo):酒杯,酒。《楚辭•招魂》:「華~既陳,有瓊漿些。」《始得西山宴遊記》:引觴滿酌,頹然就醉。

11、爵:古代酒器。《詩經•小雅•賓之初筵》:「酌彼康~,以奏爾時。」

12、白:古時罰酒用的酒杯。劉向《說苑•善說》:「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觴政曰:「飲不者,浮以為大白。」(:jiao把杯中酒喝乾。浮:罰)

13、角(jue):酒器。形狀像爵,上口無兩柱。《禮記•禮器》:「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

14、觶():一種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禮記•禮器》:「尊者舉~,卑者舉角。」

15、壺:古代一種盛糧食或酒漿的器皿。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16、杯杓(shao):飲酒用的器皿。也指飲酒。《史記•項羽本紀》:「張良人謝,曰:沛公不勝~~,不能辭。」

17、觚(gu):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長身細腰,口部呈大喇叭形,底部呈小喇叭形。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論語•雍也》:「~不~,~哉!~哉!」《論衡•語增》:「傳語曰: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又如「一觚濁酒喜相逢」。

18、杯:現代仍然廣為使用的盛羹、水、酒、飲料等的器皿。杜甫《九日五首》詩之一:「重陽獨酌~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7. 武安現在讓進嗎

2022年2月2日「武安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發布公告開放,所以武安可以進。
武安市是隸屬河北省邯鄲市的一個縣級市,地處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地帶。
武安市轄22個鄉鎮,502個行政村。
武安市是一座以工業為主的新興城市,礦產資源以鐵、煤礦為主,是全國58個重點產煤縣(市)和全國四大富鐵礦基地之一。

8. 忍辱負重完成不朽之作的史學家是誰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稱為「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影響巨大。

司馬遷(大約公元前145年~大約公元前90年),字子長,一說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相當於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父親司馬談學問淵博,曾「學官於唐都,受易於
司馬遷(5張)楊何,習道論於黃子」,早年司馬遷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游歷。後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遊,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裡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完成《史記》,留與後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信史」。
馬遷自稱其先祖是顓頊時期的天官。《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時期,司馬遷的祖上來到秦國。他的直系祖先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的武將司馬錯。秦惠文王時期,司馬錯曾經在朝堂上與張儀辯論,辯論內容被收入《戰國策·秦策》,後收入《古文觀止》,名為《司馬錯論伐蜀》。辯論勝利後,秦惠文王派司馬錯等人出兵巴蜀,得勝而守之。六世祖司馬靳為名將武安君白起副手,參與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萬人,司馬錯、司馬靳等軍事之功為秦國奠定了一統天下的軍事基礎。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是當時一位非常傑出的學者,著有《論六家要旨》一文,系統總結了春秋戰國秦至漢初以來陰陽、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並對道家思想進行了高度肯定。該文是對春秋戰國以來的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 司馬談在約漢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間任太史令。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於家鄉夏陽(今陝西省韓城市)。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上,司馬遷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在《自序》上司馬遷說「(他)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還報命。」二十五歲時,他又以使者監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擔負起在西南設郡的任務。足跡遍及「邛、莋、昆明」等地。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談去世,三年之後,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司馬遷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准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定立了「太初歷」,該歷法改變了秦代使用的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的習慣,而改以正月為歲首。從而,為中國的農耕社會奠定了其後兩千年來所尊奉的歷法基礎。之後司馬遷便潛心修史,專心寫作,開始了《史記》的寫作。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並稱為史學「雙璧」。因此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史聖。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均已散失,唯《藝文類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賦》的片段和有名的《報任安書》(即《報任少卿書》)。《報任安書》表白了他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決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感情的傑出散文。《悲士不遇賦》也是晚年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受腐刑後和不甘於「沒世無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一說生於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大約卒於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一說卒於公元前87年(漢武帝後元二年),又一說卒於公元前90年(漢武帝征和三年)。據說司馬遷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司馬錯是秦惠王時伐蜀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官,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恢復了祖傳的史官恆業。聞」的憤激情緒。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志序》)的自然環境里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 10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裡豐富見聞,熱情迸發的時候。
司馬遷大約22歲開始外出遊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回到長安以後,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職責是守衛宮殿門戶,管理車騎,隨從皇帝出行。他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據司馬遷自己說,他少年時期曾經「耕牧河山之陽」,也就是說他兒童時期曾經在家鄉從事過一些農業勞動。後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然後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聖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借鑒。那麼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志於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試圖撰寫一部規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寫一部史書,從
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么一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後,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准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無論是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於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這樣一個宏願。
司馬遷像集錦(12張)於是,司馬遷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里路,司馬談要求他兒子來進行一次為期兩年多的一次全國的漫遊。司馬遷從20歲開始的全國漫遊,是為寫《史記》做准備的一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他這個漫遊,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 比如說,他漫遊到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麼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比方說,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他也搜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並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了解韓信為什麼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怒,不願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忍了。韓信那麼高的個子,從一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一刀就把他殺了。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後來就不能夠建功立業了。韓信後來幫助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漢,封王封個侯,回了故鄉,韓信自己說:如果當初我把你殺了,我就沒後來的建功立業,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並為避禍而韓何改姓的何姓安徽廬江始祖,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的遠祖何庶題辭(別號:自修,軒轅黃帝第60世耳孫):「更名改姓 因避強秦 寧去候統 甘為庶民 ;承先啟後 繼舊開新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攬衣挽袖,一步一揖,學騎馬,學射。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再比如說,在孟嘗君的故鄉薛城,他走鄉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士有什麼關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漫遊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存留於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力。所以說司馬遷的這次漫遊,正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極為堅實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司馬遷和父親洛陽相會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漢武帝舉行大規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餘里,浩浩盪盪。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司馬談這時候卻病了,經過漢武帝的允許留在洛陽養病,正好司馬遷從長安匆匆趕去追隨漢武帝,在洛陽見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親司馬談。 司馬遷在為《史記》寫的「自序」里,詳細記錄了司馬談在「河、洛之間」對他說的那番語重心長的遺囑。司馬談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頌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後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司馬遷俯首流涕,對父親發誓說:「我雖不聰敏,請容許我把您已記錄編排過的有關過去的傳聞,完整地書寫出來,絕不敢有缺漏。」洛陽相會,就這樣成為這一對鍾情於歷史學的父子之間的生死之別。
獲罪 和司馬遷寫《史記》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么多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陛下。」 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便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叛徒強辯,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便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處理。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死刑。但是漢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話可以接受兩條路,要不交50萬錢,要不接受宮刑,宮刑是個奇恥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後來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提及此事中說道:「遭遇此禍,重為鄉黨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願,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希望出現一線轉機。 司馬遷認為受腐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原來,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搜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游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吊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游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裡有郁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於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跡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這時司馬遷50歲,出獄後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余言。

閱讀全文

與武安市文化館什麼時候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