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大文化圈為什麼都與宗教有關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
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後來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數國家。
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圍,主要是以白種人的居住地為主,包含歐、美、紐、澳等地。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主要有:議會政治(政治)、實行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經濟)、中產階級為社會上的主要力量(社會)、物質文明發達、基督教的價值觀仍為主流以及重視消費與享受(文化)。
東亞文化圈(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代表儒學文化和後來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國、日本、朝鮮等國,以及以華語作為民族語言之一的新加坡。
東亞文化圈的區域,主要是以東亞為主,以中國為核心,包括韓國、日本、越南等地;正因為中國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擴散中心,所以中國會成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而表現在東亞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漢字、儒家思想(例如這些地方都設有孔廟)、以中國律法為藍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國化的佛教。
伊斯蘭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
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蘭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國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蘭教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伊朗、巴基斯坦等)。
伊斯蘭文化圈的區域主要在: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東南亞以及非洲,其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誠地保持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東南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印尼(除了巴里島之外)、菲律賓南部的閩達納蛾島等等。
印度文化圈(南亞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寮國、柬埔寨等。
印度文化圈的范圍主要在印度半島與東南亞的一些地區。其特色就是表現在對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東歐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
斯拉夫文化圈,代表東正教文化,包括俄羅斯、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
東歐文化圈的范圍:主要是在俄羅斯、東歐以及巴爾干半島等地為主;而東歐文化圈所展現出的主要特色有:以東正教為其宗教信仰,使用斯拉夫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共產蘇聯尚未瓦解之前,因為東歐以及巴爾干半島地區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傾向極權專制,而且在經濟方面實行共產主義,但這些現象已隨著共產蘇聯的瓦解而有了改變,在政治與經濟方面逐漸向西方文化圈結合、靠攏。
2. 西方文化圈有哪些國家和地區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後來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數國家。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圍,主要是以白種人的居住地為主,包含歐、美、紐、澳等地。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是:議會政治(政治)、實行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經濟)、中產階級為社會上的主要力量(社會)、物質文明發達、基督教的價值觀仍為主流以及重視消費與享受(文化)。
3. 世界九大文化圈
世界九大文化圈分別是:西歐文化圈、東歐文化圈、東亞文化圈、南亞文化圈、東南亞文化圈、
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
1、西歐文化圈
地區:西歐、北美和澳大利亞等地區。
民族:日耳曼人。 宗教:基督教新教和羅馬天主教。
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2、東歐文化圈
地區:俄羅斯、東歐等地區。
民族:斯拉夫民族。
宗教:正東教。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3、東亞文化圈
地區: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和蒙古等地區。
民族:漢族、蒙古族、朝鮮族、大和民族。
宗教:佛教、道教。
氣候:季風和溫帶大陸性氣候。
4、南亞文化圈
地區: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地區。
民族:多民族融合。 宗教: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多宗教混雜。
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5、東南亞文化圈
地區: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民族:多民族混雜。
宗教: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氣候:熱帶雨林、熱帶季風氣候。
6、伊斯蘭文化圈
地區:中亞、西亞和北非等地區。
民族:阿拉伯民族。
宗教:伊斯蘭教。
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7、非洲文化圈
地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民族:黑人民族。 宗教:原始宗教。
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8、拉丁美洲文化圈
地區:墨西哥及以南的美洲地區。
民族:多民族混血。
宗教:天主教。
氣候:高溫多雨,多氣候類型。
9、太平洋文化圈
地區:太平洋中各島嶼地區。
民族:棕色人種為主的各民族。
宗教:基督教和少部分原始宗教。
氣候:熱帶和副熱帶氣候。
(3)西方文化圈的核心是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區域的劃分依據
提出區域文化性格概念,首先要將 「區域文化性 格」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予以確認。文化人類學家和文化地理學家們很早就將地球表面按文化類型劃分為許許多多的文化區。
文化圈不僅限於一個地理空間范圍,它在地理上不一定是連成一片的。世界各地可以同屬一個文化圈,一個文化圈可以包括許多部族和民族,是一個民族群。
此外,「文化圈」還有多種劃分法,如:按時代劃分;按地區劃分;按人種劃分;按物質文化劃分;按經濟類型劃分;按社會特徵劃分等等。
4. 現在世界上有哪些文化圈
歐美文化圈,也就是基督教文化圈,包括東西南北歐和北美南美拉美,以及一些非洲國家和大洋洲,宗教為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
華夏文化圈,也就是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國和周邊的國家,日本,朝鮮半島,蒙古,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等。
伊斯蘭文化圈,中亞,西亞和巴基斯坦,北非等等。
南島文化圈,也就是南島土著人的文化圈,包括南亞,太平洋島國,東南亞,中國的寶島。
佛教文化圈,以南亞為主,還有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蒙古等等,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儒教,道教是相輔相成的,一直是中國宗教的根基。
非洲土著文化圈,整個非洲都有,哪怕是以白人伊斯蘭為主的北非,也有非洲黑色人種的土著人。
印第安文化圈,實際上還包括因紐特人等等黃種人,但主要是以印第安為主,在北美,拉美個南美都有他們的存在。
5. 西方文化(文明)的核心是什麼
Sammuel P.Huntington,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把西方的文明概括為八個特徵。
1. 古典遺產。西方從其古典文明遺產中得到了很多重要的遺產,包括希臘哲學和理性主義、羅馬法、拉丁語和基督教。
2. 天主教和新教。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而後是天主教和新教,從歷史上說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徵。
3. 歐洲語言。語言是僅次於宗教的、使一種文化的人民區別於另一種文化的人民的要素。西方在其語言的多樣性方面不同於大多數其他文明。
4. 精神權威和世俗權威的分離。在整個西方歷史上,先是唯一的教會然後是許多教會與國家並存。上帝與皇帝,教會與國家,精神權威和世俗權威,在西方文化中始終普遍是二元的。作為西方文明象徵的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分離和一再出現的沖突,在其它文明中並不存在。這種權威的分裂極大地有利於西方自由的發展。
5. 法治。法治史一個文明社會的核心觀念,是從羅馬繼承來的。中世紀的思想家曾詳細闡述過自然法的思想,君主應當根據自然法來行使他們的權利,而普通法的傳統則在英國得到了發展。
6. 社會多元主義。歷史上,西方社會一直是多元化的。正如多伊斯奇注意到的,西方的獨特性是「多樣化的自主集團的興起和延續,他們並非建立在血緣關系或婚姻基礎之上「。
7. 代議機構。社會的多元性最初導致了等級、議會和其他代表貴族、教士、商人、和其集團的利益的機構。
8. 個人主義。上述許多西方文明的特徵促進了文明社會中所獨有的個人主義意識以及個人權利傳統和自由傳統的出現。西方人和非西方人一再把自由主義認作西方主要的區分標志。
6. 西方文化指的是哪些國家的文化
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歐、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標准、價值觀、風俗等。與西方這個詞相對應的是東正教、亞洲或者伊斯蘭國家,或者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也曾被對應於前蘇聯共產主義國家。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與西方世界傳統定義相關聯。根據此定義,西方文化是文學、科學、音樂以及哲學原理的合集,並且有別於其它主要文明。適用於受西歐移民或殖民影響強烈的國家,並不僅限於西歐。這些傳統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經典。
西方文化被用於許多方面,不管實際使用正確與否,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的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乃至解說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常被認為起源於古希臘、羅馬帝國、天主教、基督新教,這些被統稱為猶太教-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於日爾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凱爾特人的流行文化,這些文化是形成歐洲中世紀文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西方文化在文學、音樂、哲學、宗教方面,已經有了極為豐富的發展。重要的傳統包括:
經院哲學 天主教 新教 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
啟蒙時代 世俗化 科學方法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攻陷希臘後,吸收了古希臘的科學、哲學、民主、建築、文學以及藝術,並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發展。
在接下來的500年中,盡管羅馬帝國拒絕古代雅典很前衛的民主理念,但卻將希臘語、拉丁語隨著羅馬法傳遍了歐洲。羅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塞爾特文化,但隨著羅馬的衰落,希臘與羅馬(Greco-Roman)的許多藝術、文學以及科學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隨著羅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聖經成為西方文藝中的核心部分,幾乎影響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領域,包括藝術、法律、哲學、教育以及政治。羅馬基督教成立了許多神學院,現在的許多大學、學院即起源於此,總體而言這些學院促進了早期西方文化的傳播。阿拉伯文化保存了一些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知識,隨著十字軍東征,西班牙、黎凡特的摩爾人所具有的阿拉伯文化,對西歐產生影響,終於在14世紀,希臘的文化遺產重又被西歐發現,於是文藝復興誕生了。
16世紀之後,文藝復興的西方文化被探險者、殖民者、商人以及傳教士傳播到新大陸。隨後的啟蒙時代,在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時達到頂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這些社會構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諸實踐。如今這些准則已經成為現代西方文化的基石。
19世紀,美國開始發展自成一體的西方文化,1950年代後,占據了主導地位,連同美國時尚、娛樂、技術以及政治,泛濫於其他西方世界。
在世界范圍內,西方文化中的元素對其他文化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許多文化背景的人,包括西方與非西方的,都將"現代化"與"西化"等量齊觀,當然也有許多非西方人士,反對將採納西方理念與價值,作為所有社會的必然。一些非西方世界的成員,他們將科技進步跟西方的不同價值觀相聯系,由於西方價值觀與他們當地社會的價值理念大相徑庭,以此作為理由,來反對大部分的"現代化"。
無可爭議的是,組成所謂"現代化"概念的技術、社會模式中的大部分,都發展自西方世界。但這些技術和社會模式,是否就是西方文化的本質部分,這個問題則較難回答。許多人根據實證科學,認為這個問題無法回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價值"問題,必須在其價值系統中 (如哲學、宗教、政治理論)才能找到答案。當然,現在人類學中的許多部分,都顯示在物理環境與日常活動,跟文化形成(發現自文化生態)之間的關系。因此,"現代化"與"現代"技術,就不僅僅指"科學"方面 (即物理上),也可能與某種文化緊密相聯,比如西方文化,如果沒有這些科技,現在的西方文化就跟古往今來為人熟知的狀況有天壤之別。
由於在文化、藝術、文學、歷史方面的基石作用,西方文化在歐美學校課程中占據了支配地位。1970年代開始,一種被稱為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文化覺醒,開始鼓勵在西方學習非洲、亞洲的文化、歷史與藝術,這項政策在進入1990年代後進展加快。
除了食品、文學、藝術、音樂、宗教以及政治,西方文化中還有許多方面有別於世界上的其他文化。
自由作為最重要的價值,引發了其他許多種亞文化;
具有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堅信進步; 對隱私和民權有很強的意識; 對性、一夫一妻制的態度多少有些隨意; 個人的榮辱很少會導致職責自殺、為名自殺; 一致認為政治腐敗將導致經濟上的效率低下; 專注於核心家庭,而不是大家庭。
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於科學與技術,並善於創造新加工、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正是在西方,蒸汽機得到了發展,並被應用於工廠,以產生電力。四沖程循環和內燃機的發明和前期發展也都發生在西方。核電站則發明於芝加哥。 發電機、變壓器、馬達以及電燈,可以說幾乎所有熟悉的電器,都源自西方。新的通訊設備與系統,比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以及電視、通訊與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這些都可以歸功於西方。一些司空見慣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鋁、明亮的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這些都是西方的發明。鋼鐵造的輪船、橋梁以及摩天大樓,首先出現在西方。疫苗接種、麻醉、MRI、口服避孕葯,以及所有純的抗生素都來自西方。晶體管、集成電路、存儲晶元、計算機、滑鼠以及硬碟都在西方問世,還有鉛筆、圓珠筆、CRT、LCD、LED、攝影、靜電復印、激光列印機、等離子顯示器等。輪船的經度儀、引擎帶動的螺旋槳、火車頭、自行車、汽車以及飛機,都發明自西方。眼鏡、望遠鏡、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各種色譜法、蛋白質、DNA排序、CT、核磁共振、X射線,還有白光、紫外線、紅外線的光譜研究,都首先在西方的實驗室、醫院、工廠里開發並應用。生化疾病、糖尿病、細菌病源論也是由西方人發現。根除古代被稱為天譴的天花,則是在西方人唐納德·漢德森領導下展開。
在數學中,微積分、統計、邏輯學、矢量、張量、復分析、群論以及拓撲學都發展自西方。生物學中,進化論、染色體、DNA、遺傳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用到的方法,都在西方首創。物理學中的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熱力學、統計力學都由西方人創造。原子、原子核、電子、中子和質子都由西方人揭示。大部分的化學元素,包括其組成等,都在西方被發現。固氮和石化產品也是西方人的功勞。化學正是在西方發展成為科學的一員。
西方人也以對地球與太空的探險著稱。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是西方人,第一次踏足南極、第一次登陸月球的都是西方人。
7.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西方文化的內核心是個體實現的物質文化。西方文化是指西歐和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的共同標准、價值觀和習俗。
西方文化的運用是多方面的,無論運用是否正確,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甚至西方文明的詮釋。
西方文化的一個特點是致力於科學技術,善於創造新工藝、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在西方,蒸汽機已經被開發出來,並用於工廠發電。
(7)西方文化圈的核心是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西方文化特點:
西方世界的一個特點是致力於科學技術,善於創造新工藝、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在西方,蒸汽機已經被開發出來,並用於工廠發電。
新的通信設備和系統,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和電視、通信和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都是始於西方。
一些常用材料,如混凝土、鋁、光亮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都是西方發明。鋼鐵船、橋梁和摩天大樓最早出現在西方。
疫苗接種、麻醉、核磁共振、口服避孕葯和所有純抗生素都來自西方。晶體管、集成電路、存儲晶元、計算機、滑鼠和硬碟都在西方出現。
有鉛筆、圓珠筆、CRT、LCD、led、攝影、靜電照相、激光列印機、等離子顯示器等,船舶經緯儀、發動機螺旋槳、機車、自行車、汽車和飛機都是西方發明的。
眼鏡、望遠鏡、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各種色譜、蛋白質、DNA測序、CT、NMR、X射線以及白光、紫外線、紅外光譜研究,最早在西方實驗室、醫院、工廠開發應用。
8. 世界五大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簡述
文化圈的是指以文化為主要特色,並且各個文化圈內都有一個核心地區,由其向四方擴展,使周遭的地區在文化上表現出共同的特質。
從對世界歷史影響最深遠的文化來說,學術界基本上一致公認,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起源先後主要有五大文化圈,即: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東亞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南亞文化圈)和東歐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
詳細資料看這里
http://tieba..com/f?kz=125035266
9. 什麼是文化圈
文化圈cultural circle 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圍比文化區和文化區域更為廣泛。文化圈概念是由文化人類學家萊奧·弗羅貝紐斯首先提出的。弗里茲·格雷布內爾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學方法論》一書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為研究民族學的方法論。他認為,文化圈是一個空間范圍,在這個空間內分布著一些彼此相關的文化叢或文化群。從地理空間角度看,文化叢就是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
西方文化圈: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後來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數國家。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圍,主要是以白種人的居住地為主,包含歐、美、紐、澳等地。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是:議會政治(政治)、實行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經濟)、中產階級為社會上的主要力量(社會)、物質文明發達、基督教的價值觀仍為主流以及重視消費與享受(文化)。
東亞文化:
東亞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代表儒學文化和後來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國、日本、朝鮮、韓國等國,以及以華語作為民族語言之一的新加坡。因為中國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擴散中心,所以中國成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而表現在東亞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漢字、儒家思想(例如這些地方都設有孔廟)、以中國律法為藍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國化的佛教。
伊斯蘭文化圈:
伊斯蘭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蘭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國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蘭教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伊朗、巴基斯坦等)。其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誠地保持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東南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等等。
印度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南亞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印度文化圈的特色表現在對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東歐文化圈:
東歐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代表東正教文化,主要是在俄羅斯、東歐以及巴爾干半島等地為主。而東歐文化圈所展現出的主要特色有:以東正教為其宗教信仰,使用斯拉夫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蘇聯尚未瓦解之前,因為東歐以及巴爾干半島地區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傾向極權專制,在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但這些現象已隨著蘇聯的瓦解而有了改變,在政治與經濟方面逐漸向西方文化圈結合、靠攏。
10. 西方文化分為哪幾大文化圈在地域上是怎樣分布的
拉丁文化圈,又稱為西方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羅馬文化圈、歐美文化圈等,其地理范圍主要包括歐洲大部分地區、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南美洲由於自近代以來被西方殖民時間較長,其文化多被歐洲殖民者所同化,有時也被看作拉丁文化圈的一部分。拉丁文化圈的主要特徵為:民眾多信奉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拉丁字母使用廣泛,文化上多繼承古羅馬、古希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