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東方文化是恥感文化,和中國不同,日本是不是消極的恥感文化
現在的人,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人的本質是一樣的,自私利己的。做了壞事的話,還能進行懺悔,責問良心。是在人類社會上後天培養的~!!!
『貳』 日本的職場文化中,有什麼消極的地方
引言:說起日本的公司很多人都覺得他們的管理方式不錯,而且日本有很多有名的公司,也是人們就去學習它的管理方式,實際上在日本的職場文化中也有很多消極的地方。
很多人會覺得日本說話時十分的禮貌所以覺得他們素質很好,但實際上日本人尤其是在職場中的日本人不會說一些肯定性的話語,通常會說一些比如、大概、或許是這樣的、可能吧的詞彙。不會說一些肯定性的話語,就導致人與人之間不願承擔責任,只是禮貌性的客套關系,十分的疏離。
『叄』 日本文化中的侘寂、幽玄、物哀三者有何區別
“物哀”是一種文學理念,“幽玄”是一種審美意識,“侘寂”是一種思想觀念,同時這三個也是對日本美學研究的三本書的名稱,各自出現的時間,文學類體式都大不相同。
物哀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情感,相當於我們中國所說的觸景生情。我們在接觸外界,通過自己的感官感知外界環境的時候,往往都會觸發一些情感,這里的“哀”就是指這些情感中的哀情,是在我們通過接觸到自然後,對人生產生的感嘆,對世事無常的感嘆,對自己有些時候面對自然無能為力的懊惱。電影《情書》中就採用了物哀這種這種表現形式。
『肆』 日本文化中的侘寂、幽玄、物哀三者有何區別
侘寂、幽玄、物哀,被稱作日本四大美學概念其中的三種。那麼侘寂、幽玄、物哀究竟有怎樣的區別呢?
首先,形成時間不同。“物哀”是在日本江戶時代,也可以說是平安時代提出的理念;“幽玄”是形成於日本中世;而“侘寂”則是在日本近世才出現的。
但有時,我也覺得這樣的美學或許無法被解釋,因為這樣的美學概念本就是非理性的,真正的是由心發出的感受。
這里就用北京師范大學王向遠教授的比喻來做結尾吧:“‘物哀’是鮮花,開放於平安王朝文化五彩繽紛的春天;‘幽玄’是果實,成熟於武士貴族與僧侶文化盛行一時的夏秋之交;‘侘寂’是落葉,飄零於日本古典文化向近代文化過渡的秋末初冬。”
『伍』 日本文化充滿了神秘,其中的侘寂、幽玄、物哀,分別指的是什麼
日本的文化是充滿神秘的,他們的侘寂、幽玄、物哀是日本美學四大概念之三,代表了他們觀念和審美,它們也有相應的文學類體式。
一:侘寂
日本的侘寂一般指的是那種樸素又安靜的事物,中心觀念就是「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義」。它是源自小乘佛法總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里的。侘是簡單樸素的意思,而寂則是窮厄之哀。兩者其實都帶有消極的感覺。
現在呢,其實侘寂就成為了遠離塵世,追求清新自然的一種向導啦,相比於其它兩者美就顯得比較蒼涼寂寥,比較沉重。
像著碗中的枯葉,它是一種自然的,蒼涼的感覺,樸素又安靜,這就是侘寂的美。
『陸』 如何評價日本的物哀文化
物哀是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學大家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理念。所謂的「物」,指的是世界的萬物,是一種客觀的存在;而所謂的「哀」,指的是人的情感,是一種主觀的存在。「哀」這種情感指的不僅僅只是悲哀,還包括很多復雜的情感,類似於喜愛、同情、開心等等。物哀文化是對物對人的態度,更多的是一種恬淡的生活態度。
日本人的物哀文化一直流傳下來,我們的文化淵源是類似的,我們現在也可以學習一下他們的這種物哀文化,再將其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會不會更好,我們的文化大國夢想會不會就此實現呢?
『柒』 日本文化中「侘寂、幽玄、物哀」三者有何區別
時間:
物哀:出現時間最早,平安時代。
幽玄:中世。
侘寂:近世。
對應的文學類體式:
物哀:物語,和歌。
幽玄:和歌,能樂,連歌。
物哀:就是人接觸外界事物,能產生一系列真情感觸的性情。是類似於「性情中人」的一種對世界的一種觀念。
相較於西方文學,東亞文學在如今的高校中,確實處於一個較為尷尬的位置。
世界文學豐富多彩,你不提一下東亞文學,也不好,畢竟世界不等於西方。但是確實東亞文學不那麼受重視,於是大家心照不宣地,會稍微說一下,算是介紹過了吧。
如果在東亞文學裡面挑一個世界最具代表性的,那恐怕就是日本文學了。
小小的太平洋島國,涌現了大量文學大師,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其中不乏諾獎獲得者。
令人好奇,日本文學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呢?
總的來說,日本文學最突出的貢獻還是在美學向度上。
日本的文學是純凈的文學,不摻雜質的,僅僅為了美而美。美是那些漢字,假名組合在一起的首要,也是終極目的。
細節描寫:
以《源氏物語》為例,博爾赫斯在評論的時候說:塞萬提斯局限於將白天和黑夜分開,而紫式部可以站在窗前望見「『雪花飛舞後面的繁星』(第十卷《夢橋》)」;她提到一座潮濕的長橋,說它在霧靄中「顯得那樣深遠」。
寫一個婦人站在幕簾後面,看見一個男子走來,「盡管她十分肯定地知道,他看不見她,但她還是下意識地梳理了一下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