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普通人該怎樣深入了解中國傳統藝術年畫呢
看中國傳統文人畫藝術,首先要明白,中國傳統文人畫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從“工匠精神”中升華了中國藝術,在繪畫作品中加入了創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觀者產生情感共鳴和思想碰撞,與文化的結合更加深入。中國年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人們在過年時製作並張貼精美的年畫,內容豐富,起到了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的作用。
比如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圖》作為生日禮物送給老師,以巍峨、雄偉、深邃的廬山來體現老師們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楊洛,山東濰坊人,楊家埠年畫第19代傳人。被譽為“年畫之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7歲開始接觸刻刀,14歲跟隨父母學習製作年畫。70多年來,我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傾注了全部精力。為了傳承楊家埠木刻年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他跨縣、跨省、跨國家培養徒弟、傳授技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鑒於楊洛在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和創造方面的突出成就,授予其“民間工藝大師”稱號。了解年畫。我們可以請教專門研究年畫的老師、家長或者專家,從網上學習年畫等知識。知識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年畫知識,年畫的精髓和發現歷史,把這些知識寫下來,給身邊的人講年畫的故事。
② 如何繼承和發展美術傳統文化的文章
一、美術教學需要民族傳統文化的浸潤。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徵,體現為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其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豐富生活情趣和終身愛好美術的情感,培養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從高中教材可以知道,能和傳統文化有關聯的課程相當少,傳統文化常常被忽視和遺忘,機械反復地進行技能學習,將忽視美術內涵。學生的自主創造力得不到合理的發揮,也摧殘學生對審美的理解、感知、想像,更不能讓學生得到美的教化與並強化美術文化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我們可以汲取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精華、精神積淀、審美情趣。
二、利用課堂課程教材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美術教師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應多注重向學生傳授中國傳統的文化知識,對現有教材進行合理的補充和拓展,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掌握。比如對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皮影、武術、中國漆器、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四大發明、中國織綉、中國瓷器古代兵器、青銅器、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等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內涵要有大概的理解和把握。在美術教學中,抓住教材安排的一些具有傳統特色的插圖滲透傳統教育。如對中國建築與外國建築的比較,欣賞中國的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建築的構造到裝飾紋樣、裝飾色彩,無不反映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交融,有極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利用課堂知識讓學生課外通過探索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民居,如傣族的竹樓、蒙古族的蒙古包、侗族的鼓樓,而蒙古包是用最簡潔的手法、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我們不僅為工匠的精湛技藝而贊嘆,而且鼓樓是侗家人團結的象徵。通過對建築藝術的欣賞,學生體會以人為本、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這些理念與如今的和平發展、愛護自然、保護地球、構建和諧社會不謀而合。這樣通過課堂,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和情趣。
三、結合名畫欣賞,融入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
高中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強,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進一步提高,表現為獨立思考不盲從,喜歡發表個人見解。於是在美術教學中必須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採用互動式問答,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美術作品反映了不同時代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點,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抓住賞畫、品畫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在課前我安排三分鍾左右的時間進行《走進名家、名畫》欄目,通過一周一位學生輪流交流,感受藝術家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使學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同時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適時地融入傳統文化,如講各種不同的面和不同的線的表現時,我通過讓學欣賞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等具體的作品感受中國畫線條的特有的藝術魅力。通過賞畫,學生對中國畫中的用線有了一定的認識,唯有在認知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造,在筆墨飛舞中感受中華民族藝術神韻。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學生欣賞《花鳥畫》,運用中國畫筆墨的方法表現自然界中的花、鳥,指導學生在中國畫表現中逐步掌握水與色的運用及構圖中的基本要求,通過欣賞啟發學生富有創意地運用中國畫技法特點加上自己想像,表現自己的想法。如講現代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時,根據毛澤東《沁園春・雪》的詩,運用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表現我國幅員遼闊、氣勢雄偉的壯麗山河畫卷,可以讓學生再創造,藉助對詩的理解,結合原作,自己進行構思、創作。這種訓練是向正式創作的過渡,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一種有力手段,是對學生思想認識的不斷深化提高的過程。另外,適當地根據課本中的文學形象,安排一些速寫、記憶畫、創作畫的練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四、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提升愛國情懷。
美術作品是客觀現實的形象,通過美術作品的賞析可以透視古今中外的自然景物、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從而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的感染,受到審美教育。同時,應滲透德育教育、凈化學生心靈,增強愛國意識,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在教學中,可通過一些討論性、評價性、故事性的方法,有意識地加強對作品的題材創作背景分析。如講《流民圖》時,可讓學生自主討論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現狀,然後講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是改變中國當時的局面,主動投身現代文化革命,他們關注社會,反映現實,為人生而藝術,以繪畫為武器,參加斗爭,引導鼓舞人民起來戰爭,教師應及時啟發學生學習畫家那種勇於探索、勇於獻身的愛國主義情操。這樣長期在課堂中灌輸,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情熏陶,從而在心靈深處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在感悟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強化愛國情懷。
五、拓寬學生視野,利用課堂引導學生觀察和感悟生活,領悟傳統文化精髓。
生活中的美是最動人的,我們不僅要欣賞藝術作品,還要啟發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食物,通過觀察自然界的美麗景色,如山、水、春、夏、秋、冬美麗的變化,從中獲取美的滋養,如高高的山峰具有屹立、挺拔的力量感和崇高的美感,瀑布具有壯觀宏偉的氣勢之美,引導學生感受那種大自然的美妙旋律,關注生活中出現的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比如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它的製作方法、材質、圖形等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嚴格的製作工藝。其生動優美的造型及色彩的和諧搭配,都得到大家的喜愛。又如剪紙,它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有中國特色的一種鏤空藝術。一句話,通過欣賞文學可增強想像力,通過聆聽音樂,可懂得空間抽象的意念,通過觀察舞蹈可了解體態的情感變化。總之,引導學生開闊視野、感受、體驗美的各異形態,從中感悟對美的創造情感,學會觀察、捕捉生動感人的形象,積累繪畫創作素材,激發創作靈感,提高審美意識,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傳統優秀文化,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就會虛無,就會異化。因此,美術教師要充分利用美術課堂,挖掘並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加大民族傳統文化精華的教育比重,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③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怎麼畫
1、首先在畫面頂部中間的位置畫出我們的標題「中國傳統文化」,然後在畫面底部兩側畫一些小草和枝葉。
2、在畫面左邊畫一個圓形的邊框,邊框的左右兩側都畫一些古風的窗框邊緣,邊框的左邊再畫一些竹子,畫面右側畫幾本書籍,其中有一本是打開的,其他的放在它的左上方。
3、在標題底部畫一陣煙霧,旁邊點綴一些花朵和祥雲,畫面頂部兩側還可以畫一些樹葉,畫面底部畫一條流水。
4、接下來就可以開始上色啦,將雲朵和煙霧還有流水都塗成淺藍色,未打開的書籍封面塗成藍色,小草、枝葉和竹子都塗成綠色,點綴的小花塗成粉色。
④ 中國傳統文化的畫
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種類。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以前的國畫我們都統稱為古畫。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批,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⑤ 國畫屬於傳統文化的一種,自學的時候應該從何處入手
國畫從自學開始是需要一步一步來,首先就先學習握筆和坐姿,這個是非常重要。其次就是要練習線條,一些直線曲線,不規則的線條,這些都要多練習,等線條練習完了以後就可以能摸一些小的物體來作為前期的准備工作。
國畫入手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經驗,如果比較的簡單還好,如果比較的困難,還需要多學習,經過長時間努力才能夠成功。
一、握筆
握筆是最基本的基礎,學習國畫首先就要懂得怎麼去貨比,一般我們握鉛筆和鋼筆比較的熟悉,但是在使用毛筆的時候就不是那麼熟悉了,所以說前期一定要多練習毛筆握姿,這個是最基礎的基礎,只有將這一個掌握透了以後,那麼再練習線條和眉毛時也就有很快的進步。切記不能夠浮躁,握筆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枯燥的時刻,只要挺過了這一關,後面就很好學習。
⑥ 中國傳統文化國畫有哪些知識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華文化
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歷史時期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區域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中華文化的起源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論,現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誰敢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後,不會被推翻而指為迷信,反科學的呢?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要求助於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生診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必須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現在的人當然知道,生了病要去醫院診療。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咨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生了,求助於同一人,就是「巫」。由古「醫」字寫作「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一)先談一談巫的治病,原始時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簡單的。多數是飲食不適合,所引發的腸胃病「腹瀉」之類,和氣候不適應所引起的「感冒發燒」等。當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時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禱的方式求助於神。但是病是現實的,正在腹瀉的病人靠祈禱是止不住的。聰明的巫便改換用食療的方法,順手采一些植物給病人吃。當然沒有經過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試驗,直接做臨床,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結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沒有影響,有的更嚴重了。巫又把它記錄下來,什樣的草治什麼病,把植物的形狀繪出來。到神農時候又把它整理歸類匯編成「本草綱目」,所以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就是指此事,絕對不會是用自己做試驗。
(二)再關於問事:先民所問的事,以氣象為主。主要是為了打獵。讓我們回想一下,氣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學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氣象的變化,巫又有什麼本領可以確實預測呢?然後巫發現對於事情發展的推斷,不如用葯治病一樣那麼直接,那麼明顯,會產生極大的落差。對於人民的問題,又不能不回答。聰明的巫對於人民所提的問題不再予以明確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給對方一個暗示。而其比喻多隨興採用民謠歌詞。一直流傳到伏羲,把歷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歸納成六十四個個案,這就是《易經》的由來。「醫」和「易」是一對雙胞胎,是人類文化的兩大主軸,有關《易經》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採用結繩記事,《易經》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一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一串一串繩子結掛在牆壁上就是「卦」的由來。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一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為三爻卦中沒「三」這一卦,只有「山」「艮為山」。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後,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乾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為(連山)了。由於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至黃帝時代,發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牆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發現易的排列,應該由坤干兩卦開始。而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乾卦前面,排在第一,為了正名故改為(歸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紂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為了避免紂王對他起謀反的疑心,所以對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不敢讀。只有弄一本(歸藏)易來讀,以示胸無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來。(歸藏)易經周文王修訂整理即改名為《周易》。對《周易》發揚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遊列國反魯,六十八歲獲得《周易》,發現自己心中一切的疑問,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滿足的答案。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可見其用功夫之勤。並為《周易》寫了十篇文章,闡揚《周易》的理論。最後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自嘆讀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歲讀到《周易》的話,就不必周遊列國,到處問道了。《周易》經過孔子整理後,就定稿了,以後再也不會有人敢更改隻字片語。所以(連山)、(歸藏)、《周易》實際上是一本書,由於版本不同而書名亦有所異。
傳統文化:
參看中國古代文化 。
農歷 - 武術 - 二十八宿 - 對聯 - 龍 - 五行學說 - 八卦 - 中國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哲學 - 儒家 - 氣- 道 - 茶藝
傳統學科:
數學 :《周髀算經》; 《九章算術》(三國時劉徽著); 祖沖之; 算盤 。
天文學:天象觀察記錄, 發明觀測儀器:圭表;渾儀;簡儀;高表;仰儀,制定歷法(農歷)。
醫學 :中醫,藏醫,蒙葯 。
農學 :《齊民要術》,賈思勰著) 。
四大發明 :造紙術 ,印刷術 ,火葯 ,指南針 。
建築:參見中國建築 ,園林 ,廟宇 ,宮殿 ,故宮 ,阿房宮 ,塔 ,萬里長城 ,墓葬建築 。
繪畫:中國畫 ,清明上河圖 。
書法 :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硬筆書法 。
音樂:中國民族音樂 ,中國戲曲 ,傳統民歌 。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樂 ,大舞 ,小舞 ,漢朝樂府 ,唐朝樂舞 ,現代舞蹈,綵帶舞,武功 ,扇子舞 。
戲曲:京劇 ,評劇 ,越劇 ,粵劇 ,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 。
曲藝 :相聲 ,歌仔戲 ,皮影戲 ,布袋戲 ,南曲 ,高甲戲 。
戲曲影視: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史 ,中國電視 ,中國電視史 。
服飾:參見中國服飾 。
飲食:請參照中國菜 。
八大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粵菜 (廣東菜)
蘇菜 (江蘇菜)
魯菜 (山東菜)
浙菜 (浙江菜)
閩菜 (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筷子
教育:國子監 ,太學 ,科舉制 ,私塾 ,書院 ,翰林院 。
文學:參見中國古典文學 。
中國神話 。
中國寓言 。
中國典故 。
中國小說 。
中國詩詞 。
體育:象棋 -- 圍棋 -- 武術(功夫) -- 氣功 。
華夏文明的文化邏輯與「天圓地方」說存在密切關系。當然,如果我們認識到井田制度的文化來源——「疆理」農業和「疆理」規劃對土地產權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義。那麼,從「天圓地方」和「疆理」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而這種文化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賈湖文化時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僅可以解決中國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經濟制度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文化、政治、經濟及其制度安排之間本來就存在整體性的結構關系,只是傳統經濟學理論沒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實際上,重商主義並非誰試圖擺脫就可以擺脫得了的。制度安排應當是探討文明的一條重要路徑,同時也是討論一定社會結構經濟性質的一種重要方法。
⑦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怎麼畫
自己畫啊,可以查資料,結合資料在寫感受,也要畫一點畫,切不可太多。
⑧ 如何認識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這是個學習問題又不僅僅是個學習問題。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活水源頭究竟在哪,從何而來,這在學術界一直討論不休。但從《論語》中孔子反復談論的堯舜禹「三代」,以及現代我們今天所談的「三代」夏商周,從時間來看,已經相差一倍時間,再往上推演,《易經》為伏羲所做,那就更古遠了??少說也要上百萬年。
⑨ 用A三紙畫語文傳統文化手抄報怎麼畫
用A三紙畫語文傳統文化手抄畫法:
1、首先在畫面頂部中間的位置畫出我們的標題「中國傳統文化」,然後在畫面兩側畫一些竹子。
2、畫面底部畫一些雲朵,右邊再畫一個古人,別忘了給他畫上兩撇小鬍子哦,然後再標題下方畫一個橢圓形邊框,邊框周圍畫一些祥雲做裝飾。
3、畫面頂部用不規則的線畫出天空的形狀,然後在底部的雲朵上面畫一個方形邊框。
4、接下來就可以開始上色啦,將畫面底部和頂部都塗成藍色,橢圓形邊框邊緣塗成紅色,裝飾的祥雲塗成深藍色,方形邊框邊緣塗成粉色,邊框左右兩側再加兩條棕色的桿,畫面兩側的竹子塗成深淺不一的綠色。
、最後在邊框裡面畫出格子線,整理一下,一幅簡單又漂亮的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就完成啦。
⑩ 國畫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國畫是一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特色的繪畫表現形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結晶,表現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因此在世界畫壇自成一個體系。其歷史久遠可追溯於象形文字,歷夏、商、周各朝,圖文漸見於青銅器上,而戰國時的綿畫已具線條的特色,西漢後期古墓中的壁畫更是豐富多采。
中國的繪畫從寫實重彩到寫意淡色,從嚴謹工整到瀟灑奔放,數千年總是在向前發展著。只要不斷探索,具有時代性的新流派就會產生。
中國畫筆墨經過了千錘百煉,已達到精湛絕倫的境界。中國畫非常講究「神」「能」「妙」「逸」四品。神者得其意;能者得其狀;妙者得其趣;逸者得其氣。畫面上要有它的靈魂和意境,也就是說「詩情畫意」中國畫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文人之間交流思想展示才藝的一種方式。畫面集詩、書、畫、印於一體並借物抒情形成了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藝術風格。
中國畫和其它畫種在形式上,點、線和塊有共同之處;但在表現方法上,中國畫卻又完全不同;有它自己的獨到之處,在意境上都有「形似」和「神似」之分;先「形似」後「神似」這是繪畫的同一趨向,而中國畫卻又早已離開了「形」,而向了「神」,還深入了「拙」。
中國畫的筆、墨、紙、硯,被稱之為「文房四寶」。中國畫用紙以宣紙為主,宣紙又分:熟宣、生宣、半生熟宣三種。墨的種類很多,以油煙墨為主。筆有用於山水、有用於花鳥、有用於寫意、有用於工筆等各種毛筆。硯以端硯為主。中國畫顏色是國畫特有的一種繪畫顏色,多為透明礦物質顏色。
中國畫豐富的文化底蘊,獨特的繪畫材料和表現手法經過幾千年發展早已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重要畫種。
中國國畫常見術語有丹青、山水畫、水墨畫、寫意、白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