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文化攻擊

什麼是文化攻擊

發布時間:2023-01-01 09:44:48

1. 美國對中國的文化入侵表現在那些方面

資料解答:
現將「xyzjzycyb」未提供完的「近代以來西方對華文化侵略的歷史演變」一文的第二部分,復制如下,以繼作答。
近代以來西方對華文化侵略的歷史演變
( 二 )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後,西方帝國主義在華辦的刊物和學校,很快就結束了其在華歷史。其後雖然他們從未放棄文化侵略與「和平演變」社會主義中國的戰略目標,但因上世紀 50 至 70 年代整個世界大環境,尤其是中國自身環境的限制,使西方帝國主義沒有找到一種可實施的最有效的對華文化侵略的途徑。自上世紀 80 年代始,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浪潮湧起之後,西方帝國主義又找到了可實施的最有效的對華文化侵略的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第一輪.大規模文化侵略的目的是美化西方對華侵略,用披著宗教外衣的殖民主義思想奴化中國人民,使中國人民對西方列強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壓迫不反抗、不鬥爭,極力維持中國永遠處於貧窮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而達到他們企圖永遠政治上控制、經濟上奴役中華民族的總目的。當歷史進入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社會,因為他們不願意看到或接受日益和平崛起的社會主義中國,因此,新一輪.大規模文化侵略的目的就演變為極力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顏色,使中國放棄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轉而走資本主義道路。為此,文化侵略就以美化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極力宣揚所謂「人權」、「民主」、「自由」、「多黨輪流執政」、「議會制」、「多元化」、「普世價值」等為其內容,旨在轉變中國人民的世界觀、價值觀,最終以「西化」、「分化」中國的形式實現「和平演變」中國。從而在 21 世紀又可以達到他們早在19 世紀就企圖永遠政治上控制、經濟上奴役中華民族的總目的。可見,第一輪文化侵略是要極力維護舊中國那個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第二輪文化侵略是要極力改變新中國這個社會性質(社會主義),一個維護,一個改變,都是為實現西方帝國主義永遠政治上控制、經濟上奴役中華民族的總目的。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社會,西方帝國主義對華文化侵略的手段和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利用互聯網及其它傳媒、文化交流、高層論壇、電影電視、學術研討等途徑進行文化侵略。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通過網路微博推.特、外交渠道、報刊雜志、廣告、電影、電視、藝術表演、名人演講、學術研討會、美.國.之.音廣播、組織基金會等各種途徑等,對中國大量宣傳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詆毀和批判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國的意識形態及其價值觀不斷地滲透到我們的思想文化宣傳陣地,他們想用這種軟性攻擊形式進行西方思想文化的強制性灌輸,達到徹底顛覆我們民族原有的價值觀、世界觀和是非觀的目的。尼克松在《1999:不戰而勝》一書中曾說,應該制訂一個在鐵幕裡面同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競賽的戰略」,即在軍事遏制的基礎上,發揮美國的經濟優勢,以經濟援助和技術轉讓等條件,誘使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開展「意識形態競爭」,打「攻心戰」,擴散「自由和民主價值觀」,打開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變革之門」。
美國通過各種文化表現形態實施的這種旨在改變我們民族原有的價值觀、世界觀和是非觀的文化侵略,也是美國進行和實現「和平演變」、顏色革命成功的必要過程。沒有這個「洗.腦」過程,美國企圖實施對華的「和平演變」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實上,網路已是美國對中國輸出美國價值觀的主要途徑,目前中國的網民數量迅速增長,尤其是發達地區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會上網,而美國是互聯網技術最先進的國家。最近幾年,美國無論是在東歐、中亞的顏色革命,還是在北非、中東的政局巨變中能夠屢屢得手,主要是通過「推.特」和「臉譜」等網路工具來傳遞消息和煽動群眾。可見,互聯網已成為美國對華實施「和平演變」和對其他國家發動顏色革命的有力武器。
為了更好地集中優勢用好這一有力武器,美國政府決定從 2011 年10 月1 日起,美.國.之.音將全面停止中文短波、中波以及衛星電視廣播,全面取消粵語廣播。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對中國進行廣播政治宣傳的時代將結束。不過,美.國.之.音的中文網站將被保留。其普通話節目將轉入互聯網。美國廣播理事會戰略與預算委員會主.席恩德斯·溫布希是該計劃的支持者。他說,在中國收聽短波廣播的人數過去幾年一直微不足道,而中國現在是世界上使用互聯網人數最多的國家。
2011 年 2 月 15 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華盛頓喬治大學發表網路自由講演。她表示,美國國.務.院在使用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發送「推.特」信息後,還准備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賬戶。並且,美國今年將花費 2500 萬美元,用來保護網路作者,幫助他們突破網路限制。美.國.之.音停播華語與「推.特」被美國政府熱捧,此消彼長之間實際上是美國政府內部宣傳資源的一種調整。從中不難看出,美國政府正日益重視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文化侵略影響力,希望藉此加強對中國的宣傳攻勢。
2010 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會見各大網路公司的負責人時公開表示,美國會利用網路推行「民主化進程」。美國政府希望利用網路達到政府目的。目前,控制國際互聯網的 13 台域名根伺服器全部被美國所把持。美國不顧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和多次要求,拒不交出根伺服器的管理權,宣布美國商務部將無限期保留對13 台域名根伺服器的監控權,這樣美國就在事實上把持著國際互聯網的生殺大權,隨時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別國斷網。2009 年 5 月微軟公司根據美國政府禁令,切斷了古巴、朝.鮮、敘利亞、蘇丹和伊朗等 5 國用戶的 MSN 接入服務,這表明美國利用互聯網這一有力武器不僅用於文化侵略也是對其它國家最大的潛在威脅。
從本質上來說,利用互聯網這一新式戰略武器是延續了近代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對華進行文化侵略的網路翻版。撇開漂在表層的信息技術的浮沫,美國推進使用互聯網這一滲透手段,與近代西方列強在華大力發展傳媒事業辦各類報刊雜志從事欺騙宣傳活動,並無本質區別。無非是文化侵略的載體發生了變化——從傳統傳媒(紙制)到網路(無紙化)。至於其它途徑,如報刊雜志、廣告、電影、電視、藝術表演、名人演講、學術研討會等也都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仍然緊抓不放地對華文化侵略的手段和形式。
其二,仍然緊緊抓.住宗教作為對華文化侵略的有效手段。
宗教滲透曾是近代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對華文化侵略的主要載體,「傳播福音」是他們披的華麗外衣。由於宗教是一種具有歷史延續性的傳統文化模式和具有現實滲透力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西方資本帝國主義才極力藉助宗教把西方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價值理念傳播滲透到中國,以達到從精神世界統治、奴役中華民族。對於我國現階段來說,宗教滲透作為西方文化侵略的一個方面,主要表現為以宗教交流、傳播為掩護,以宗教信仰自由為借口,使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從西方社會滲進來,浸透到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土壤中並將其逐步社會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佔領和控制社會主義思想陣地,消融和瓦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影響和同化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人民,干涉宗教事務,破壞祖國統一,顛覆社會主義制度。
宗教滲透是政治活動而非宗教活動,政治惡意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徵。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利用宗教對抗和削弱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以此實現向社會主義國家的滲透是他們的慣用伎倆。蘇東巨變中,受西方支配的羅馬教皇攜帶西方的陰謀計劃,親自到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傳道布施,推銷資本主義的「政治多元化」理論。
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明確說過:從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動只有一小步距離。所以西方某些國家一直利用宗教反.華,如支持達.賴喇.嘛謀求西.藏.獨立,鼓動法.輪.功邪.教分子鬧.事,並出巨資160 億美元要「把中國基督教化」等等。美國《時代周刊》前駐北京記者艾克曼在他所寫《耶穌在北京》一書中指出:「根植於西方的大陸基督教會,崇尚美國的宗教自由和民主價值,傾向支持中國走向民主。」[11]「在中國,上至政治學術精英,下至農民.工人百姓,信仰基督的人數占人口比例雖極少,但還是可利用的一個力量」[12]「未來30年,中國經濟在實現持續高速發展的同時,基督徒的人數要達到中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國這條東方的巨龍,或許會被基督的羔羊所馴服。」[13]
尤其是一些打著學術交流、研討、傳授宗教文化普及人文知識的旗號,進行著較為隱性的宗教滲透更值得警惕。
2005 年以來,在英國某基金會的資助下,中國國內一些著名大學連續舉辦「科學與宗教」系列講座,「面向那些關注基督教信念和科學理論相聯系的大學讀者」,[14] 描繪了一幅科學與宗教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壯美圖景。
以北美某基督教學會為例,2001 年以來,該學會已經連續舉辦數屆「美國宗教與文化暑期高級研討班」,每屆研討班都有10 位左右的中國學者組成,其中不少都是中國高校和研究機構宗教學及相關學科系、研究所的領導人和學科帶頭人。比如,在 2002 年的第二屆研討班上,共安排了八次講座,分別由波士頓大學神學院、聖公會神學院、環球聖經公會和大使命中心等機構的中美神學教授和牧師主講。此外,研討班還組織了一系列考察和體驗活動,包括參觀早期歐洲清教徒到達美洲乘坐的五月花號船和居住的普利茅斯等歷史遺跡,探訪美國東西兩岸的近 20 家中美教會,與教牧人員進行深入的對話和交流,其間還參加了四次儀式各異的基督教.主日崇拜、七次團契和查經活動、一次佈道會,親身體驗了基督教豐富多彩的敬拜活動和宗教生活。在隨後的幾屆研討班上,又漸次增加了拜訪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接觸美國國會和政府人士,參觀各種類型的華人教會和家庭、感受華人同胞在美國社會的真實處境等內容。
主辦者很明確地說出了舉辦這個研討班的目的,就是「為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提供一次親身考察、理解、感受和認識美國宗教文化與社會的機會」[15] ,這「對於他們認識美國的宗教文化,反省中華民族的歷史、現狀以及更加全面地把握未來發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思想啟迪」。[16] 參加研討班的一些中國學者也真「受益非淺」,一方面表示「現在對美國的基督教有了更具體、更切身的認識和體會」,[17] 從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信仰如何使他們的生命變得喜樂與豐盛、更有意義」;[18] 另一方面認為「這種美國經驗,對當下中國大陸,可鑒之處甚多」,「把基督教中有益於社會、個人的文化精髓發揚廣大是有必要的,對於中國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也是有價值的」,「這對於重構中國當代社會的信仰體系和價值坐標不無啟示意義」。[19]
更值得關注的是,國外的神學教授、神職人員己經在中國的一些高校內或開課程,或做講座,有的甚至被聘為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如,新加坡某神學院院長、英國倫敦大學榮譽神學士 M 就到北京某大學哲學系開設「基督教思想史」,並被聘為客座教授。此後,M 多次到該系任教,給研究生開設「現代基督教神學著作選讀」,給本科生開設「《聖經》神學及其現代意義」。不僅如此,M 還經常應國內一些著名高校的邀請,舉辦諸如「聖經導論」、「基督教的人文精神」、「基督教思想與西方文化的關系」等專題講座。1992 年,M 又被上海某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更有甚者,2004 年12 月 26 日至 2005 年1月12 日,北美某基督教學會竟來中國舉辦了跨數省長時間的基督教「學術講座」。北美某基督教學會會長帶領兩位美國基督徒學者──舊金山大學生物系某教授和波士頓大學神學院某教授,三人的首站選在北京,然後是哈爾濱、長春、南京、杭州。18 天時間在五座城市的八所大學中作了十場講座和座談,舉辦者稱,「為中國知識分子了解科學與宗教的全新關系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這到底是一扇什麼樣的窗口?看主辦者的身份和以宗教為主題的講座就不言自明了。[20]
2004年以來,受美國某基金會的資助,北京某大學連續六年舉辦「宗教學高級研討班」。研討內容涉及歐洲和北美洲基督教的現狀、當代流行的宗教社會科學理論、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傳統對公眾生活和利益的影響與貢獻等。雖然不能說這些講座都是宣教,但其掩蓋了宗教所具有的文化以外的其他功能,這對於消解中國宗教研究的無神論本色、擴大宗教的意識和觀念在知識分子和大學生中的影響無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這樣的研討班不僅免收學費,而且依據學員出勤、學習態度和成績等情況,評選傑出學員和優秀學員。傑出學員每人獎金 2000 元,優秀學員每人獎金 1000 元。另從傑出學員中推薦最優秀者,赴美國某大學做訪問學者,費用由研討班提供。2009 年,該研討班進一步推出一項研究和培訓項目,項目分為「研究中心課題」和「個人課題」。「研究中心課題」主要面向中國大陸大學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每項資助金額在 5 萬到 10 萬美元之間;「個人課題」主要資助由1或2位研究者進行的研究課題,每項資助金額在 1 萬到 3 萬美元之間。與課題申請配套,該項目還將舉辦三期培訓工作坊。第一期將於 2010 年暑期在中國舉辦,邀請第一階段入圍的30位申請者參加,為期大約兩周,由該項目提供食宿費用和旅費補貼。第二期及第三期將分別於 2011 年及 2012 年暑期在美國舉辦,每期一個月,由獲獎的 12—15 位研究者參加,費用同樣由該項目提供。面對如此研究和培訓計劃,我們實在有些匪夷所思。研討班何以如此慷慨?又是在慷誰之慨?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和警覺。[21]
由此可見,西方帝國主義利用宗教對社會主義實施文化侵略,把宗教作為了「西化」「分化」中國的突破口。上述事實充分表明,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宗教滲透活動從本質上說是為顛覆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政治目的服務的,根本就不是什麼宗教意義上的活動,也遠遠超出了「學術交流」之本意。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宗教滲透活動的手段和范圍也會擴大。因此,我們必須將危害社會主義制度的宗教滲透與正常的宗教交流、宗教傳播區分開來,採取有效措施抵禦西方帝國主義旨在「西化」「分化」「和平演變」中國的任何形式的宗教滲透活動。
其三,通過資助、扶持中國的某些「西化精英」,實現「和平演變」中國。
前文所述,近代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在第一輪對華文化侵略中,辦教會大學有一現實目的即在華培養聽命於他們的「領袖人才」。那麼,當前西方帝國主義正在實施的第二輪文化侵略則是通過某些基金會資助、扶持中國的某些「西化精英」 來實現他們「和平演變」中國的目的。
美國前國務卿賴斯曾經闡述過,控制中國不能主要依靠武力,要通過控制中國精英來影響中國決策,輔之以控制戰略威懾,使中國更加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如美國福特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福特基金會與中國的關系可分為兩個部分:前期以資助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對中國的研究和了解為主,後期即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直接與中國建立聯系,資助有關項目和機構。該基金會最早介入中國的項目是 1949 年調查從大陸流到香港的大批知識分子「難民」情況,並協助對他們的安置。根據基金會駐京辦事處的最新資料,自1988 年1月在中國建立辦事處起至 2001 年 9 月,基金會在中國資助總額為 1.28 億美元,項目包括人權與社會公正、治理和公共政策、教育與文化、國際事務、項目支持等。在這些資助中即培養了某些西方國家需要的「西化精英」。洛克菲勒基金會早在 1916 年就開始在華資助美國教會辦的協和醫學院。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年來,該基金會更是與中國很多領域科研機構合作。正如美國前國務卿賴斯所言,要通過控制中國精英來影響中國決策。
特別應當指出的是美國通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控制中國的某些社會活動家和法學家,在中國製造政治動盪和分裂。「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又譯為「國家民主捐贈基金會」,簡稱 NED)下屬四大機構,即共和黨的國際共和研究所、民主黨的全國民主研究所、美國商會國際私營企業中心及勞聯·產聯的國際勞工團結美國中心。此外,還有許多所謂非政府組織受其資助,包括《民主雜志》、世界民主運動、國際民主研究論壇、國際媒體援助中心等等。它雖屬非政府組織,但和美國國.務.院、國際開發署、中央情報局有密切的聯系,被認為是中情局的「另一塊招牌」。因為 NED 有非政府組織(NGO)的招牌,不易引起注意,甚至連西方的研究報告都說,「在向非政府組織提供戰略資金方面,美國外交政策精英們認為 NED 比秘密支援更可靠」。這個 20 世紀 80 年代初成立、主要靠美國政府撥款從事活動的「非政府組織」在世界很多地方扮演過特殊的政治角色。如在拉美、獨聯體、西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影響非同小可,主要是受到其顛覆活動或推動「顏色革命」的影響。NED 還頻頻資助中國的「民.運」、「藏.獨」、「東.突」等各種反.華勢力,直接.干涉中國內政。NED 撥款大多來自美國國會,服務於美國的國家利益。二戰後,一些美國志願者組織被發現暗中接受中情局的秘密資金,在國際上引起了激烈爭論。1982 年,美國總統里根在一次重大外交政策演講中提出促進「民主基本建設」的計劃,在全球「推廣民主」。1983 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國.務.院授權法》,撥款 3130 萬美元成立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並讓其享受美國稅法 501(C)3 條款免稅待遇。有統計顯示,美國財政對該組織的撥款 2006 財年為 7404 萬美元、2007 財年約為 5000 萬美元、2008 財年為 8000 萬美元。此外,國會還有專項的旨在顛覆他國的所謂民主項目。[22]
為了扶持他們的「西化精英」,2010 年10 月 8 日,諾貝爾委員會接受希拉里·柯林頓的建議,把諾貝爾和.平.獎公然授予了曾無恥地、赤.裸裸地說 「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麼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天香港這樣,三百年夠不夠,我還有懷疑。」「中國人有什麼?中國只有一堆非驢非馬的大雜燴。」「全盤西化就是人化、現代化,選擇西化就是要過人的生活,西化與中國制度的區別就是人與非人的區別,換言之,要過人的生活就要選擇全盤西化,沒有和稀泥及調和的餘地。」「我無所謂愛國、叛.國,你要說我叛.國,我就叛.國!就承認自己是挖祖墳的不孝子孫,且以此為榮。」[23] 並早在 19⑧9 年製造動.亂的、顛覆國家政權的犯罪分子劉.曉.波,這不是西方帝國主義扶持中國的某些「西化精英」,實現「和平演變」中國的明證嗎?曾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康涅狄格州立大學政治系從事研究一年,並在日本東京大學攻讀國際政治學的某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國內高級學者,因觸犯泄漏國家機密罪而於 2009 年被捕,2011 年2 月被法院處14 年有期徒刑。這一事例也告訴我們必須高度警惕西方帝國主義扶持的這些中國「西化精英」,他們是西方帝國主義對華文化侵略和實現「和平演變」中國的馬前卒、急先鋒。[24]
總之,由於近代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在對華政治、經濟、軍事侵略的同時,可以採取公開的對華文化侵略的途徑如辦報刊辦學校等,而當前的西方對華文化侵略己不可能再採取己往公開的途徑了,他們必需採取非常隱蔽的途徑進行。通過互聯網、廣告、電影電視、報刊雜志、高層論壇、學術交流研討、講座培訓、基金會資助等表面正常的各種文化形態暗中輸入西方的價值觀念。歷史上採取公開的文化侵略,目的是使中國人民接受殖民奴化思想,使中國社會永遠處於被西方殖民主義者統治壓迫的境遇。而現在採取非常隱蔽的途徑進行文化侵略,目的是使中國人民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和資產階級的那套政治理念,從而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平演變」成資本主義。而無論是過去要維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還是今天想要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為資本主義,其總目的都是一個,即夢想永遠控制、奴役中華民族。但是歷史終將會雄辯地證明,西方帝國主義的這一戰略企圖必將會伴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遭到可恥的失敗。
(參考資料來源於大學網,作者:鄭言雨)
(註:「zhyhzsNYW」在「網路」所刊登的全部內容,歡迎廣大網友共享使用!)

2. 你怎麼看待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一般指外來文化通過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對本土文化實現征服行為。一直以來,這都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說好聽點,其根源是跨文化傳播;說難聽點,這就是一種文化侵略。

3. 軟文化攻擊是什麼意思

就是文化入侵
不用武器侵略
文化侵略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由於文化涵蓋的面極廣,有充分歷史佐證、確鑿成立的文化侵略,其范疇限於「教育」和「宗教」。在文化的其他領域,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

4. 文明3技術問題

僅供參考..

黃金...文明3在早期一定是要進行擴張的,但是還是要注意城市的質量,特別是前幾個城市的質量。城市最好建立在像是寶石,黃金這樣的這樣的資源旁邊(黃金是加成資源,不能進行交易)在初期,建立在沙漠,冰原上的城市是沒有價值的。因為他們都不會帶來黃金。文明3在這里比文明4差好多,不能建造可以增加單元格黃金產量的野外設施。當然,你可以在水邊多建立幾個城市,可以提高黃金產量。也可以把每個城市的生產項目都改為「財富」,可以把資源產量的50%換位金子。當然,這樣會拉軍事,科技的後腿。

發生了暴亂就不好弄了,給你幾個防止暴亂的方法。
1.你可以聽不滿的民眾意見,盡量按照它們的要求做。
2.把城市的的環境弄好。(多建點引水渠啊醫院啊什麼的)
3.控制人口(適當的多,不要太多,建議不要超過12)
4.挺高文化值(這個很管用,不僅可以防治你的城市市民因為羨慕別國文化而暴亂,還可以導致別國城市倒向你的這一邊。)
5.右鍵點擊城市 讓市長代管城市
6.多引入一些增加城市快樂度的資源(奢侈品,如絲綢,香料,酒,寶石等)

加快科技研究速度可以把城市的市民部分改成科學家。也可以將科技投入設置為100%。(不過這樣可能會造成財政赤字,建議不要長期這樣)多和其他的文明互換科技,所以要盡快與他們取得聯系,才能用石工術換其他的,用你的世界地圖(盡量多探索一些地方,地圖可見范圍越大就越值錢)換科技,很快就可以追上他們的,這樣你的科技投入保持70%左右的投入就可以領先了,第二就是要搶大圖書館(可以獲得任意兩個最先進文明已經擁有的科技)這樣你就可以領先其他文明了。當然,大圖書館很快就會失效,之後還要靠你自己。

外交比較靈活。關鍵是要看看AI對你的態度。下面給一個參考。
態度級別如下:
小於等於 -11 = 親切(Gracious)
-1 到 -10 = 禮貌(Polite)
0 = 謹慎(Cautious)
1 到 10 = 憤怒(Annoyed)
11 到 100 = 盛怒(Furious)

在剛開始時(結束4000 B.C.回合(turn)前),由於勢力級別都相等,所以在勢力級別產生影響或AI取得勢力領先(power
lead)前,下述因素決定了「初始」態度:
記住,負數代表好。

開始態度:

開始(不考慮其它因素):0

-1 你們處於同一文化圈
例:美國對易洛魁和阿茲特克為-1(都處於「美洲」文化圈),法國對所有處於歐洲文化圈的種族為-1。

AI的攻擊性:
酋長(Chieftain)-軍閥(Warlord)
5 = +2 (德國、祖魯、蒙古)
4 = +1 (9個種族)
3 = 0 (6個種族)
2 = -1 (中國、易洛魁、迦太基、高麗)
1 = -1 (法國、印度)
攝政(Regent)-君主(Monarch)
5 = +3
4 = +2
3 = +1
2 = 0
1 = -1
皇帝(Emperor)-神(Deity)
5 = +3
4 = +3
3 = +2
2 = +1
1 = 0
在計算態度時你可以認為攝政-君主是標准級別,酋長-軍閥則遞減一個攻擊性級別,皇帝-神則遞增一個攻擊性級別。

在攝政-君主難度,只有德國會開始就憤怒(+1),除非你們都處於歐洲文化圈,還有5個種族對你是謹慎。而其它都是禮貌。

在皇帝-神難度,開始時除了5個喜歡專制的種族(下文說明)、2個攻擊性最低的種族(法國、印度)以及4個謹慎的種族-中國、易洛魁、迦太基、高麗(因為2的攻擊性,如果在同一文化圈則為禮貌),其它所有種族都對你憤怒。但一旦AI取得文化領先(culture
lead),印度和法國將為謹慎,而另4個謹慎的種族將會變成憤怒(除非你處在它們的文化圈)。

臨時態度(在游戲中可以改變)

-1 你和AI處於同樣的政體(當然在游戲開始時大家都處於專制)。
因為開始時所有種族都處於專制,這給玩家一個高攻擊性種族的初始態度為0(謹慎)的印象。舉個例子,在酋長難度起始為0,相同類型的政體加-1,而攻擊性4使態度值加+1,最終會恢復到0。

AI喜歡/厭惡的政體
-5 喜歡的政體(僅適用與你和AI都處於此種政體)
+4 厭惡的政體(僅適用於你處於此種政體而AI不是)

最壞的情況是發生在你和AI都處於AI喜歡的政體時,你單獨從該政體轉換到AI厭惡的政體(結果為+9)。舉個例子,如果你從專制轉換到共和制或君主制,而埃及、祖魯或凱爾特處於專制;或你轉換到君主制或共和制,而阿茲特克處於專制。蒙古是另一個喜歡專制的種族,但它們厭惡民主。

喜歡的政體:
專制:5 AI
共和:6 AI
君主:6 AI
民主:4 AI
共產:3 AI

厭惡的政體:
專制:7 AI
共和:7 AI
君主:4 AI
民主:2 AI
共產:4 AI

不管AI是喜歡還是厭惡,在大部分情況下,和平時期AI處於共和-民主、戰時處於君主-共產。所以即使各有6個種族喜歡共和和君主,但共和將更適用於那些喜歡它的種族,因為AI也將處於相同的政體。需注意的是,僅當大多數其它的AI處於專制或由於戰爭而導致轉換到戰時政體時,共和制對於你將是個壞的選擇。如果當其它的種族都已轉換政體(常見於較高的難度級別),而你仍然處於專制時,你將看到AI態度的惡化。

-1
如果你最近與AI進行了貿易(地圖或科技)或正在履行一個20回合的協議(如分期付款(gold/turn)、針對其它種族的貿易禁運)。每回合都買賣地圖是無助於態度的改變!它僅當地圖成為獲得勢力領先的決定性因素時才有助於態度的變化。提供慷慨的交易(如用5000金買字母)也無助於態度的變化。通常由於一些你探索過或開發過的格子(tile),你有時會偶爾失去這個點數(point),或僅僅是由於時間的流失。在大多數情況下,20回合後你通常將失去這個點數,而非一、兩個回合後。記住請偶爾交易一下地圖。無論你是否已取得這個點數,多次交易是不會增加這種獎勵的。這個點數適用於包含有科技或金錢的其它條約。

-1
如果你簽定一個針對其它種族的貿易禁運。這個獎勵是與最近的貿易一起計算的,所以如果你最近已經進行了地圖/科技的貿易,再簽定貿易禁運是無用的。

+10 貿易禁運的受害者。

-1 如果你取得文化領先。+1 如果AI取得文化領先。

-1 你向AI進貢。

+1 如果AI索取貢品而你拒絕了(當然它尚未宣戰)。

-5 如果你與AI有道路通行協議(Right of Passage)。

-10 如果你與AI有共同防禦協議(Mutual Protection
Pact)。請記住簽定一個共同防禦協議是危險的,因為它會把你拖入一場你不希望的戰爭中。

-3 如果同時與一個共同的敵人處於戰爭狀態。

-2 如果你簽了一個同盟條約(alliance)。

所以你簽定一個同盟協議向敵人宣戰將有-5。

-1 到 -3 你每消滅一個敵人(共同敵人)的部隊(unit)或破壞(pillage)一格,-7 一次屠城(raze),但這些都是臨時的
-
戰爭結束或種族被滅後,你將為每次屠城受到+1的懲罰,宣戰(即使你是為了同盟條約)將受到+1的懲罰。在你簽定同盟條約前的任何破壞(但在同一場戰爭中)將立即被加上。簽有同盟條約時進行破壞所引起的總影響好象不會超過-15,但如果沒有同盟協條約為-13。這種影響每回合遞減1點,除非你每回合消滅一支部隊或破壞一格來維持最大值。所以當和平來臨時-15的臨時點數會自動取消,這看起來象你由於簽定和平協議或滅絕種族而在態度上遭受到一個打擊,其它的AI對你抱有更差的態度。

-5 如果你交易或贈於資源。交易多種資源好象沒有用處。

+1 如果它們讓你離開它們的領土,+4
如果你被要求離境或宣戰。這些是臨時的,只要你被迫離開,下一回合這種點數將消失。你可以持續的派一支軍隊(troop)入境、在那待一個回合並聲明你將撤離,被迫離境、但在下一回合返回它們境內,不過AI的態度不會不斷惡化,而僅是保持+/-5點的循環。如果每回合中派遣大批軍隊入境而後又被驅逐,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態度是沒有變化的。

任何近期發生的戰爭會遭受懲罰,懲罰好象是依據AI的傷亡情況。和平後一段時期大多數懲罰將逐步減弱(AI重建失去的軍隊)。

永久的態度變化

注意:在戰爭中一些受害者的態度變化是難於測試的,因為直到戰爭結束你無法查看態度數值,所以很難發現某行動引起的變化。此外,難於區分哪些懲罰是由戰爭狀態引起,哪些是由破壞條約導致,哪些源於屠城,等等。

如果一個種族與另一個你與之撕毀條約的種族處於戰爭狀態,許多懲罰會暫時取消。例如:阿茲特克由於我曾經對易洛魁的所作所為加上了+10的點數。如果阿茲特克與易洛魁陷入戰爭,那10點被去除,所以阿茲特克會對我變得友好,但一旦它們簽定了和平條約10點的懲罰又加了回去。所以懲罰僅加到友好的種族而非敵人。

-10
源於禮品的最大值。你每贈於它們10金或等價的科技就能得到-1點。用科技交換它們的1金或地圖(即使地圖是「無價值的」)是不能算作禮品。你不可能從送禮品得到大於-10的點數。一旦你達到了-10的最大值,在下一個回合或過幾個回合再送禮品是沒有用處的。這種點數看來不會隨時間減少,如果達到最大值,過幾世紀後送更多的禮品是根本沒用的。

-2 如果你與AI建立大使關系。

+2
你向AI索取貢品,不管它們是否給你貢品。如果它們對你友好,這個點數是+1,但一旦它們是憤怒/盛怒那你每次索取供品將得到+2的點數。你可以在一個回合中索取50次使某種族的態度+100(非常、非常盛怒)。

+1 如果你對另一個AI實施屠城。+12
如果你對它實施屠城。即使那座城市建有大奇跡其它的種族也不會給你超過標准+1的懲罰。好象受害者不會有多於+12的永久的懲罰,但可能有臨時的懲罰。

+4 如果你以前對該種族宣過戰。如果是AI對你宣戰而你沒有屠過城或做過其它壞事,那它的態度有可能恢復到戰前的水準。

+12 撕毀同盟條約。+2 其它的種族。

破壞某個AI的最後城市不會受到懲罰(除非你屠城,將僅得到源於屠城的+1)。如沒有一個種族再與之交戰,則諸如源於打擊共同敵人、同盟等的「臨時」影響將消失。

+1
你對一個與之友好的種族宣戰(所有與該種族和平的種族將加上這個點數,其它的種族中如曾經與之簽有和平條約也將加上這個點數)。訣竅是讓其它種族向你宣戰。如:阿茲特克對我是-17,我向易洛魁宣戰,則阿茲特克對我是-16。如果你通過同盟關系把阿茲特克拖入戰爭,現在是-22(-5源於同盟,由於一個與你處於戰爭狀態的種族跟阿茲特克不再友好,+1的點數取消了)。但戰後,+1的懲罰被加了回去。

+4 如果你破壞一個貿易線路(trade
route)(象破壞你自己的道路)進而撕毀一個交易。此外你不再交易資源你還失去-5,這樣總共為+9。其它種族加上+1。

+1 如果你賣給它們你的一個工人(不知為什麼)。如你把工人買回來點數將消失。

+1
每解散一個捕獲的工人(擁有它的國籍)。可以把解散想像為殺害。使用奴隸(slave,捕獲的工人)、出售他們、或把他們加入城市(即使他們被餓死)好象沒有關系。

撕毀道路通過協議:
+4 有道路通過協議時宣戰,如你沒有部隊在它們的領土內,其它的AI加上+1,但以後仍會與你簽定道路通過協議。+6
如果你撕毀協議時有部隊在它們的領土上,其它種族將加+2且不會再與你簽定道路通過協議。

+4 撕毀和平條約。其它的種族將加上+1。事實上你同時宣戰,這個數值會翻倍(如:+4 撕毀和平條約 +4 宣戰)。

+4 間諜任務(espionage
mission)失敗(包括任何任務或安插間諜的嘗試)。除了你試圖對之安插間諜的或實施任務的種族,其它種族無關。

其它因素

擁有AI沒有的資源好象沒有影響(雖然這將影響勢力級別或引發戰爭,但與態度無關)。同樣,處於同一大陸也不影響態度。實行「文化攻擊(culture
attack)」(在它們的邊界旁建立城市、試圖用文化同化它們的城市)不影響態度,但有時它們會提升它們自己的文化或用宣戰來應對這種威脅。

勢力領先:如果你取得勢力領先,多數的有利影響(負數)被減半。道路通過協議是與勢力領先無關的維持全部點數的影響之一。例如被影響的有:禮品引起的最大點數不是-10而是-5。所以在酋長難度4000
B.C.阿茲特克對美國的態度始於-6(-5 喜歡的政體、-1 相同的政體、-1 相同的文化圈、+1 攻擊性),但在較低級別3950
B.C.降到-3,因為已經有勢力領先。如果AI取得勢力領先,你將感受到所有的影響、或正常的數值(所有數值我都列在我的研究中)。如果我給自己5000金,並且在那個回合把我所有的都贈送出去,那麼與禮品相關部分的點數將為-5;但當我結束我的回合操作,勢力被再計算且AI取得了勢力領先,所以點數恢復到正常的-10。如果某種族處於極其盛怒的狀態,負數好象沒什麼影響。

總結:這對於每位關心AI態度的人可以作為一個核對表

在理論上,通過下述方法,你對一個種族最好情況能取得-58(也許由於隨機的因素或某些我尚未知道的事情會更多)。
AI取得勢力領先。
你取得文化領先 -1。
在攝政-君主難度攻擊性為1或在酋長-軍閥難度攻擊性為1-2的AI種族 -1
相同的文化圈 -1
最近交易過地圖/科技 -1
最近向它們進過貢 -1
送足夠的禮品 -10,
你與AI處於AI喜歡的政體 -5。
和AI處於相同的政體 -1
你們有大使關系 -2
你們簽有道路通過協議 -5
你們簽有共同防禦協議 -10
你們處於同盟關系對付共同的敵人而且在這回合你給予敵人足夠的打擊 -15。
你們正在交易資源 -5。
你們彼此從未宣過戰、解散奴隸、撕毀協議、屠城、索取貢品、拒絕進貢、賣給它們你的工人、或間諜被抓獲。
理論上的最大值:-58。

你能從一個種族得到最大的狂努值是100。存在無數的途徑去達到這種高度。讓其它種族憤怒的途徑有:
你取得勢力領先。
你從未與某AI交易過。
你從未送過禮品。
你們沒有過大使關系、道路通過協議或共同防禦協議。
出售你自己的工人。
AI取得文化領先。
你們不處於同一文化圈。
沒有同盟條約(或在同盟期間沒有使敵人受損),或沒有與共同的敵人戰斗。
你處於AI厭惡的政體,而且AI不處於那種政體。
你的政體與AI不同。
你屠過城。
你解散過奴隸。
拒絕進貢。
你對它們實施過貿易禁運。
你們宣過戰(你是個好戰者)。
你在從前或最近曾經和那個種族交戰。
你撕毀協議(濫用道路通過協議、和平條約、貿易等等)。
你抓獲間諜。
你要求AI進貢。
AI的攻擊性(對於態度難度越高數值越高,這不意味著它將影響偷襲的可能性和其它事情)。
「邊緣侵害(border infraction)」(即僅臨時生效1-2回合)。

5. 關於西方文化入侵

西方文化入侵的歷史是從1840年開始的,看法,辯證,歷史,唯物,反對.

6. 為什麼中華文化向外輸出不能叫文化侵略

侵略一詞,其含義是對不屬於自己的范圍或國土進行佔領、統治,是覆蓋性的、顛覆性的行為。文化侵略,其目的是佔領別的國家的文化高處,用自己的文化觀念推翻和顛覆別的國家原有的文化觀念和道德標准,從而達到經濟侵略或者加強武力侵略後的思想統治。因此,往往文化侵略,是強國對於弱國的一種居高凌下的欺凌,相伴的,是武力值上的巨大的差異和武力威脅,甚至於直接出兵攻擊和佔領。
而中華文化向外的輸出,比如在別的國家設立孔子學院等,是對外宣傳我國的文化,加強文化方面、人文方面的交流,以便於外國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有所了解,有利於消除誤解和歧視。它的目的,是與文化侵略截然不同的。其輸出的方式,是和平方式的,基於遵守別的國家的法律規定,與恃強欺凌毫無關聯。因此,中華文化的向外輸出不能叫文化侵略。

7. 多元文化主義的攻擊

新保守主義的攻擊 說到新保守主義,人們常常容易引起誤解,一是因為英文里的「新」字既可以用new 字來表達也可以用前綴neo來表述;二是因為二戰至今,美國政壇上確實出現了兩次新保守主義思潮。為了區分這兩個不同的新保守主義,人們一般用「new conservatism」指二戰後萌芽、五十年代時期漸成氣候的保守主義,而用「neoconservatism」指六十年代濫觴、七八十年代活躍、九十年代沉寂、世紀之交復甦、二十一世紀初發威的保守主義。作為一種代表美國傳統思想的政治文化思潮,兩種保守主義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本文討論的是發軔於六十年代的新保守主義,所以對前一種保守主義僅略作介紹,以釐清當代美國新保守主義的脈絡和走向。
二戰後不久出現在美國的新保守主義之所以被叫作新保守主義,主要是為了區別於傳統上的老派保守主義。它主要由兩股勢力組成,一是視共產主義思想為不共戴天之敵的反共勢力,二是視羅斯福「新政」為洪水猛獸的自由市場經濟鐵桿派。這兩股勢力盡管竭力兜售其思想,但在五十年代時期都不怎麼得勢,「被當時的美國主流思想擠出門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極右反共勢力因追隨麥卡錫主義和組建「約翰·伯熙社團」(John Birch Society)極右組織而名聲掃地;另一方面是自由市場經濟鐵桿派因三十年代經濟大危機而使其放任自由理論(laissez-faire)不攻自破。然而,這兩股勢力並不就此罷休,輕易地退出政治舞台。眼見自由主義力量日益龐大,欲攬媒體、思想庫、基金會和高等院校的思想資源於一體,保守主義派們坐不住了。他們決定反擊,與自由主義搶占思想宣傳陣地:用《華爾街日報》對抗《紐約時報》,用「美國企業研究」與「布魯金斯研究所」抗衡,用「經濟教育研究」對付「福特基金會」。所有這些努力只為一個目的,即從自由主義者手中奪回政權。從短期來看,這股保守勢力使重量級保守人物Barry Goldwater贏得共和黨1964年的總統候選人提名,從長遠來看,他們的新保守主義思想在當年新當選的加州州長里根身上產生了共鳴,從而為保守勢力重掌大權作了准備。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反共意識形態和自由意志論(libertarianism)構成了五十年代美國新保守主義的主要思想框架,但傳統觀念也對新保守主義的興起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傳統觀念主要包括個人倫理道德、個人自我約束和個人理性思考。比如,保守派歷史學家彼得· 維爾瑞克認為,新保守主義之所以新,就是因為它強調回歸基督教道德觀和傳統倫理觀。新保守主義干將拉塞爾·柯克(Russell Kirk)說得更直截了當:一個真正的保守主義者必須堅信先驗道德秩序,相信社會的連續性,堅持精英主義,信守除了上帝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外其他什麼都不平等的原則。他特別強調年輕精英的人文教育,因為美國傳統價值之「薪火」要靠他們來傳遞。此外,保守派社會學家羅伯特·尼思貝特和保守雜志《國民評論》主編威廉·布克利也對戰後新保守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不少思想。然而,讓這些為新保守主義興起搖旗吶喊的保守派們深感失望的是,新保守主義在宣傳媒體上的氣勢沒辦法轉換成實質性的政治權力。畢竟,五十年代的美國仍生活在羅斯福「新政」的陰影之下,而六十年代則基本上是自由主義思想獨步天下。所以,在這一時期,新保守主義除了從新成立的「自由美國青年」(Young Americans for Freedom)這一保守組織中得到些許慰藉之外,已沒有什麼戲可唱,更別說有什麼大作為了。
然而,令人驚訝不已的是,當new conservatives還在苦思冥想如何與如日中天的自由主義力量展開較量時,自由主義陣營中突然沖殺出一小群知識分子,組成了一支人數不多但能量可觀的neoconservatives力量,其時正值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按照「新保守主義之父」歐文·克里斯托的說法,之所以用neoconservatives來指涉這群為數不多但知識超群的學者和知識分子,是要突顯他們從自由主義轉向保守主義的過程。而他們之所以改弦易轍、更換門庭,照美國新保守主義核心刊物《旗幟周刊》(Weekly Standard)特約撰稿人麥克斯·布特的解釋,是因為他們對民主黨自由派處理國內社會矛盾不力、對付蘇聯不夠強硬感到極度失望,有「受到現實重創之感」。事實上,他們除了仍贊同福利政策和政府幹預外,其他方面與保守主義無甚區別。但據人文科學教授保羅·高特福萊德的理解,這批新保守主義者中,既有冷戰方面的自由主義者,也有對「黑人權力」政治(black power)不滿的自由主義者,但更多的是對「反正統文化」(counter-culture)所宣揚和追求的「另類生活方式」(alternative lifestyles)感到厭惡的自由主義者。盡管上述解釋新保守主義產生緣由的側重點不一,但它們的共同點還是顯而易見的,即新保守主義早期骨幹力量大多對美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社會文化問題深感憂慮,惶惶不安。 那麼,美國六七十年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使這些新保守派如此大動肝火,以致非要從自由主義一邊「跳槽」到保守主義陣營去呢?眾所周知,六十年代是美國現代史上最多事、最混亂、最令人迷茫的歲月。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反戰運動、反正統文化運動、新左派運動和環保運動,像滾滾波濤,一浪接著一浪地沖擊美國價值體系,沖刷美國社會肌體。狂濤駭浪沖刷之後,不僅城市大街上留下了片片殘痕,而且人們的心靈中也出現了一大片空白。用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廉·奧尼爾的話來說,六十年代的美國已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價值體系失去支撐中心,社會結構缺少凝聚力量。這樣的局面顯然不是執意保守住美國傳統價值觀念的人所願意看到的。
上面提及,新保守主義者原先是信奉自由主義的人,即信奉傳統自由主義價值觀的人。新保守派中的一批干將,如諾曼·波德赫瑞茨(Norman Podhoretz)、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塞莫爾·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丹尼爾·莫尼漢(Daniel Patrick Moyniham)、納什·格雷澤(Nathan Glazer)、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和詹姆斯·威爾遜(James Wilson)概不例外。使這些前自由主義者感到痛心的是,六七十年代時期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自由」現象與他們心目中的自由理念南轅北轍,格格不入。不管是新左派校園鬧事佔領學校行政大樓,還是憤青們動輒上街遊行反對政府;不管是文化反叛者在大麻中騰雲駕霧,還是性革命者在肉慾中翻雲覆雨;不管是新潮女性追求兩性平等,還是少數民族要求文化多元;不管是家庭觀念日趨淡薄,還是婚姻神聖性不斷弱化;不管是墮胎人數急劇上升,還是同性戀行為得到認可,所有這一切,在新保守主義者看來,都是對自由理念的曲解,對自由權利的濫用。更使他們深感失望的是,以自由主義思想為己任的民主黨自由派,非但不指責和制止這些傷風敗俗、敗壞道德的行為,反而對它們姑息從容,一味遷就,導致年輕一代失去道德準星,生活在價值真空世界。一氣之下,他們只好與自由主義主流派分道揚鑣,自立門戶,企望用新保守主義的旗號來保衛美國傳統文化價值。
那麼,就新保守主義者而言,哪些美國傳統文化價值具有永恆意義,因而需要「嚴防死守」呢?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因為保守主義種類較多,重心點各自相異。比如,拉塞爾·柯克列出六條保守主義信條,柯林頓·羅錫特則認為有十二條,而鄧恩和伍達德堅持認為,十條已足以概括美國的傳統文化價值。這里僅以鄧恩和伍達德所列的十條為例。⑴連續性:秩序和變革速度;⑵權威:權力與政府許可權;⑶社區:分散社會結構;⑷虔誠:人與道德;⑸責任:義務大於權利;⑹民主:限權政府與憲法;⑺財產:經濟作用;⑻自由:平等的兄長;⑼任人惟賢:領導階級;⑽憎恨:反共激情。
根據鄧恩和伍達德,這「十項基本原則」概括了美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精髓,任何保守主義者都視它們如生命重要,並竭盡一切所能保護它們。限於篇幅,這里不可能就它們一一展開討論。但即便如此,僅把它們與美國六七十年代出現的性革命、反正統文化、新左派、「另類生活方式」等所追求的價值觀念作一比較,兩者之間的對立是昭然若揭、不言自明的。可見,新保守主義是在「十項基本原則」遭到戲弄嘲笑、肆意踐踏的情況下,才憤然「挺身而出」,捍衛自己信仰的。正是基於這一點,新保守派常被稱作理想主義者。
既然有理想必須捍衛,新保守主義者自然要對任何威脅這一理想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抵制、批駁和反擊。在美國,習慣上來說,保守主義的對手是自由主義,兩者幾乎是一對「天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美國政壇上始終貫穿著保守派與自由派的斗爭與較量。然而,羅斯福開創的「新政」式自由主義經杜魯門的「公平施政」、肯尼迪的「新邊疆」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等自由主義政策演繹之後,已大為走樣。一是政府機構日益龐大,雄心勃勃的福利計劃使政府不堪負重;二是自由主義思想極度膨脹,導致自由權利濫用,社會道德下滑。新保守派認為,正是六十年代的極端自由行為,「種下了當今西方社會問題的禍根」。然而,當新保守主義准備與自由主義捉對廝殺時,後者卻因其眾多社會和經濟政策的失誤而不再叱吒風雲。在今日美國,「自由派」作為一種政治標簽已具有政治自殺性質,而作為一種執政思想則已「壽終正寢」。不過,雖然作為一種政治黨派力量自由主義已難成氣候,但它的許多價值觀念仍頗有市場,時常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新保守主義者眼中,近二十多年來活躍於美國社會的多元文化主義就含有諸多自由主義思想的成分。既然「老對手」自由主義「缺席」,而多元文化主義又如此咄咄逼人,新保守派自然而然地將其攻擊目標鎖定在多元文化主義這一新敵手身上。明乎於此,新保守派領軍人物之一塞繆爾·亨廷頓呼籲新保守主義兩條線作戰:外「反西方普世主義」,內「反多元文化主義」。
新保守主義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攻擊
▲劍出鞘後,新保守主義的第一個攻擊目標是多元文化主義在教育界掀起的一場教育革命,從而點燃起「校園戰爭」的烽火。新保守派急先鋒艾倫·布盧姆單刀直入地指出,多元文化主義在課程設置中砍掉西方經典,換上非經典及女性作品,是對美國傳統精神的肢解,是對美國文化基礎的破壞,是對美國文明的嘲弄。他要求抵制多元文化主義染指教育界,確保以WASP為代表的美國主流文化「江山不變」。與其相呼應,美國保守報刊《華爾街日報》在斯坦福大學改革其「西方文明」課程內容時,以嘩眾取寵的語言大聲驚呼:「西方思想文化今天在斯坦福大學遭受審判。」事態如此之嚴重,新保守派們於是紛紛出場參戰,一方面竭力為「西方文明」辯護,說它是人類追求「真理、理性和客觀性」的代表,另一方面對多元文化主義猛烈抨擊,斥之為「美國的垃圾堆」。新保守派對多元文化主義在教育領域里的改革措施如此激怒、如此破口大罵一點也不難理解。這是因為,作為一個移民國,美國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傳統習俗都不一致,所以一般家庭承擔不了向下一代傳授「正宗」美國傳統文化的使命,只有學校能向移民後代灌輸美國的傳統精神。換言之,「美國人是通過學校正式教育來取得美國(傳統價值)認同感的」。教育領域對承傳美國傳統精神如此至關重要,新保守主義豈有輕易讓出這塊陣地之理?!
▲新保守派對多元文化主義攻擊的第二個目標,是多元文化主義所強調的種族多元論。眾所周知,六十年代民權運動之後,美國少數民族意識普遍增強,出現了各民族對自己民族文化追尋和認同的熱潮。順應此潮流,多元文化主義提出了「雙承認理論」:承認種族差異和承認差異平等。在新保守派看來,「雙承認理論」至少存在兩大危險:一是要動搖盎格魯-撒克遜為主體的社會精英領袖地位;二是威脅美利堅民族的凝聚力。保守主義「十大基本原則」中有「秩序」和「權威」兩條,在新保守派看來,WASP價值觀為美國社會「秩序」提供了最好的保障,其「權威」性不容置疑。如果實行多元文化主義所說的「種族多元論」,那美國將必然走向「種族多中心論」,WASP的「權威」將喪失,社會道德「秩序」將出現混亂,而美國本身則將因缺少核心文化價值觀而加深種族分離,最終導致合眾國的「分化瓦解」。新保守派堅持認為,西方社會及其支撐它的價值體系,「優越於所有其他社會及它們的價值體系」,因此,多元文化主義的主張不僅是多餘的,而且是有害的。為了維護西方價值體系的優越地位,新保守主義要求堅決抵制「承認種族差異」和「承認差異平等」之類的「奇談怪論」,確保以它為核心的「共同文化」(common culture)之權威地位。
▲新保守主義對多元文化主義反擊的第三個目標,是多元文化主義內在邏輯引出的文化相對主義。我們知道,多元文化主義的一大預設是,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族、各民族、各群體迥異不同,但本質上大家只是存在差異,無優劣之分,孰優孰劣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新保守派對此很不以為然,認為它人為地取消了價值標准,使人們作判斷時無依據可尋,造成良莠不分,善惡不明。新保守派認為,多元文化主義中內含的這種文化相對主義危害極大,是當今美國社會問題和道德水平下滑的禍根。從大處上講,文化相對主義要挑戰以WASP為根基的美國價值體系,從小處上來說,它要改變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前面提及,多元文化主義特別強調少數民族等社會弱勢群體的文化平等權利。想像一下,如果它們的文化地位與WASP平起平坐,那被新保守派稱作美國「最優秀的文化傳統」WASP不就要失去其主導地位嗎?這顯然是新保守派不能接受的。而在小處上,多元文化主義的影響力就更大。根據文化人類學的定義,文化實際上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用多元文化主義來推論的話,既然任何文化都是平等的,那麼任何生活方式都應平等對待,受到尊重。於是乎,墮胎文化、吸毒文化、性自由文化、搖滾文化、同性戀文化和其他形形式式的另類文化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因而都可以用多元文化主義為其辯護。畢竟,它們是豐富的生活方式中的一「元」。新保守主義認為,正是這些所謂的「多元」,導致美國價值觀的混淆和道德觀的淪喪。有鑒於此,新保守派要求清除這些「精神污染」,重建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絕對權威。

8. 為什麼國內的很多影視劇經常宣揚一些民族文化攻擊的思想

這就是演員,常言說的好,戲子無情婊子無義就是說的這類人,國內的話其實很簡單,一直就是大漢文化,一直認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就是真理,到現在這種情況還比較樂觀吧,很多人都抨擊,這也是一個轉變。

9. 什麼是文化軍事戰略

文化軍事戰略立足於和平發展與和諧世界構建的人類文明時代,是預防、治療或減輕世界性疾病即戰爭殺戮的軍事干預戰略。文化軍事戰略在全球化地球村運動的符號戰爭時代是針對遏制暴力傷害性戰爭的新思維,更是預防、治療、減輕、遏制世界性戰爭殺戮的軍事戰略。文化軍事不是以消滅敵人的肉體為目標,而是將人的精神和心理作為攻擊目標,同以往武力戰中戰地指揮官根據具體情況作出決斷不一樣的是文化軍事戰略要求依據國家的戰略目標做出決斷,抑制傷害性暴力戰爭,通過和平手段獲取國家最大利益,最終實現和諧世界的新理念和新秩序。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文化攻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