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評價中國文化對人的尊崇

如何評價中國文化對人的尊崇

發布時間:2023-01-01 16:50:37

『壹』 中國文化對於人來說是什麼

中國文化對於人來說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道;中國文化本質是具有民族特點。

其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

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貳』 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評價

(1)積極的入世精神

中國文化一直是積極入世的,而不是消極出世的。以中國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為例,其主流都是經世致用、興邦治國、教民化俗的。儒家所言「內聖外王」、「修齊治平」,都是要求將內在的思想外化為積極的事情。道家看似虛玄,倡言「無為」,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卻是為了「無不為」。法家文化一切以實效為依歸,具有更明顯的現實精神。

(2)強烈的道德色彩

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經濟結構和政治宗教設施,無一不是與宗法血緣關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積極作用表現在: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諧人際關系的作用。

(3)頑強的再生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最富於魅力並引起世人贊嘆的,不僅在於它的古老,更在於它在內憂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現出來的頑強再生能力。 除了環境等因素,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活力,貫穿於中國民族歷史活動中的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頑強精神,以及中國古代樸素系統論所具有的涵蓋面廣、常變相參的思維機制,也是這種情況得以出現的重要原因。

(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

¡°中和¡±思想突出強調了兩個側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確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組合、對立統一。

這種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國社會曾經促使中國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實現自身協調、天人協調和人我協調,對於民族團結、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2.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點

(1)重道德而輕事功

在德智關繫上,儒家認為,人格遠遠要比知識重要。在義利關繫上,雖然也有「義以生利」的說法,但「何必曰利」的觀念卻是長期深植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靈之中。

這種文化取向,造成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空談心性而輕視實踐,尋覓「良知」而鄙視對客觀世界的探索,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識、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銳氣。

(2)尚「義理」而鄙「藝器」

儒家有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之說,人們認為¡°為道之學¡±可以傳諸天下,而¡°形名度數之學¡±則不可登大雅之堂。

中國的科學研究長期得不到鼓勵,並只是掌握在一些¡°匠人¡±之手,因而總是感性的,缺乏理論和邏輯,往往不能形成科學公理。

(3)法經典而薄今世,尊「往聖」而抑個性

在文化學乃至科學方面,人們不是致力於總結經驗,推陳出新,而是對聖賢經傳注、疏、訓、考不絕。這雖然也能在前人的基礎上補綴若干新的知識,但總的看來絕難超越前人規定的范圍,使學術得不到突破性進展。

這種陳陳相因的思維定勢,必然妨礙自由爭鳴風尚的普及,也必然會泯滅人們的個性和創造精神。

(二)中國管理哲學的基本精神

1.儒家管理哲學

孔子倡言¡°學而優則仕¡±,後世儒家弟子都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志向。一名讀書人只有做出事業才是真正令人景仰的,即便不能如此,也要始終以此作為自己堅定的人生目標。

儒家管理哲學的基本精神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的修養為起點,並最終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就現代企業管理而言,企業家若想透過儒家思想實現企業目標,就應該注重自身德性的培養,而企業的最終目標也應是安定和樂,生產和營銷等運作則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

也就是說,企業只是實現社會利益的工具,它不應超出社會之外,而應立足於人性之上。

2.道家管理哲學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以獨特的視角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積極的哲學反思,並提出了統治者所需要的權謀和治術。

道家管理哲學的基本精神是以¡°道¡±為中心,講¡°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

道家認為,人們應按自然和社會規律辦事,以¡°自然¡±為法,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自然界或其他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老子說:「道常無為。」因此管理者就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通過「無為」的手段而最終實現「無不為」的政治目的,這才是老子「無為」思想的精髓。

老子主張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授權的和寬松的管理方式。反之,如果管理者總是事必躬親,最終必然會使自己眼光日漸短淺,既無法定下心來觀察和分析事物,更無法使自己以超然的決策者身份,放手讓下屬去發揮。

3.法家管理哲學

法家管理哲學以¡°法¡±為中心,講¡°法、術、勢¡±相結合,在管理的制度、方法和權威方面均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法家主張¡°法治¡±,反對¡°人治¡±,特別強調管理制度的建設。韓非子認為,歷史上的賢君和暴君都是很少的,大多數君主都只是具有中等管理水平的人。

如果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實行法治,靠這些¡°中人¡±就能把國家管理好;但如果實行¡°人治¡±,則要等¡°千世¡±恐怕也難出現一位賢君。

為了使¡°法¡±的貫徹更加有效,管理者還要考慮到¡°勢¡±和¡°術¡±,運用組織及環境因素,以強化領導者的權威。

就現代企業管理而言,法家的精神就是不要把企業持續經營的基礎寄託在個別領導人的英明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組織規范和平等客觀的標准之上,即惟有健全合理的制度,才能為企業帶來穩定性,並使企業持續成長。

最明顯的缺點就是 尋找救世主 木有自己的主 這是一隻以來中國文化的悲哀

『叄』 從中國傳統文化方面談談中國人為什麼對權威極其信任和膜拜

傳統文化其實不支持權威膜拜,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國和西方一樣做好了准備,開始飛速成長,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那是西方自然派哲學開始探討人的本源問題,中國則百家爭鳴,三教九流皆成於斯。只要有理,有粉絲就能成名,不亞於現在的網路成名。

但是,接著,兩者就有了分叉。西方,由於古希臘是城邦制度,使得不同的學術得以繼續發展,也就是在雅典,你要是不遭人待見,你可以去斯巴達,反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以後的歐洲歷史也一再有這樣的流亡出現,法國政府不待見了,他就去英國接受政治保護)。而中國卻是大一統的國家組織形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於是你的理論要是被認定與主旋律不符,你走到哪兒都不遭人待見,還天天有官吏提著鐵鏈抓你,要是有人幫你?那人連坐。主旋律是儒術,於是儒教存而諸教滅,中國的法家就滅在那個時候,那以後,中國人再也沒有能夠實現依法治國,直到現在也還沒有。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儒教內部。某個學術權威更貼近主旋律,別的學術權威就遭到當局的打壓,於是程朱理學將儒教窄化扭曲,後來又尊崇心學。這些學術權威都是一代又一代的主旋律。

另外,儒術極度貶抑商業,使得當時人們要出人頭地,最快也是最有可能的道路就是入仕,入仕就必定要遵循主旋律,只讀主旋律,那些不讀主旋律的人是沒有出路的,比如宋朝的柳永,比如寫《酉陽雜俎》的唐朝的段成式。

lz,你的語氣也別太沖,讀書人以虛懷若谷,氣質如蘭為上。

『肆』 如何看待今天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歷史地位,是由中國文化的歷史貢獻決定的.(1)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
從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來看,民族和國家,不論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對人類文化寶庫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恐怕是一個歷史事實,是無法否認掉的.同樣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每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貢獻又不完全一樣.有的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對周圍的民族或國家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積之既久,形成了一個文化圈或文化體系.根據我個人的看法,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總共形成了四個大文化圈:古希臘、羅馬一直到近代歐美的文化圈、從古希伯來起一直到伊斯蘭國家的閃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國文化圈.在這四個文化圈內各有一個主導的、影響大的文化,同時各個民族或國家又是互相學習的.在各個文化圈之間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關系.這種相互學習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文化交流.我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文化交流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前進.
倘若我們從更大的宏觀上來探討,我們就能發現,這四個文化圈又可以分為兩大文化體系:第一個文化圈構成了西方大文化體系;第二、三、四個文化圈構成了東方大文化體系.「東方」在這里即是地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即所謂第三世界.這兩大文化體系之間的關系也是互相學習的關系.僅就目前來看,統治世界的是西方文化.但是從歷史上來看,二者的關系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文化,歐洲史學家早有這個觀點,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他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里(索麥維爾節錄,曹未風等譯,上、中、下三冊,1986年第5次印刷,上海人民出版社),從世界歷史全局出發,共發現了二十一個或二十三個文化(湯因比稱之為社會或者文明):西方社會、東正教社會(又可以分為拜占庭和俄羅斯兩個東正教)、伊朗社會、阿拉伯社會、印度社會以、遠東社會(又可分為中國和朝鮮、日本兩部分)、古希臘社會、敘利亞社會、古印度社會、古代中國社會、米諾斯社會、印度河流域社會、蘇末社會、赫梯社會、巴比倫社會、埃及社會、安第斯社會、墨西哥社會、尤卡坦社會、馬雅社會、黃河流域古代中國文明以前的商代社會(見原書上冊,頁43).
湯因此明確反對只有一個社會——西方社會這一種文明統一的理論.他認為這是「誤入歧途」,是一個「錯誤」.雖然世界各地的經濟和政治的面貌都已經西化了,其它的社會(文明)大體上仍然維持著本來的面目.文明的河流不止西方這一條.(原書上冊,頁45-48)(2)科技方面的貢獻.
四大發明、天文歷法、中醫葯學、農業科學、算盤,二進制:數的一種表示法,十進制是逢十進位,二進制是逢二進位.二進制只用「0」和「1」兩個記號,現代電子計算機大都用二進制.
煉丹術:中國煉丹術傳入阿拉伯,直接推動了阿拉伯煉丹術的生長,阿拉伯煉丹術又影響了歐洲煉丹術,而現代化學便是在歐洲中世紀煉丹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方學者高度評價中國煉丹術的世界意義:「中國煉丹術的基本思想,經印度、波斯、阿拉伯和伊斯蘭教西班牙向西推進的結果,傳遍了整個歐洲.葛洪的理論和方法,甚至他所用的術語,在他以後的幾個世紀中,普遍地被這些國家的煉丹家所採用.……如果我們承認煉丹術是近代化學的先驅,那麼中國煉丹術原有的理論,便可看作制葯化學最早的規范」(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3卷第322-333頁)
中國瓷器和絲綢製作技術的傳播,古代絲綢之路.(3)中國藝術
中國神秘而又多彩的藝術,曾使幾代西方哲人和藝術家為之傾倒.18世紀歐洲啟蒙大師伏爾泰把東方稱為「一切藝術的搖籃」,並認為「西方的一切都應該歸功於它」.19世紀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認為:「中國藝術有一種無邊無涯的富饒性.」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的100年間,歐洲風靡羅科科風格,而羅科科風格的核心是崇尚、追求包括絲綢、瓷器、漆器、園藝、建築在內的中國藝術情調.
中國情趣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是在園林布置方面.歐洲人認為,中國園藝兼有英、法二國之長.他們說,中國國藝匠心獨運,崇尚自然,不像歐洲那樣整齊呆板.於是中國式的庭園一時流行於歐洲各國,法國、英國、德國等地都出現了中國庭園的模仿物,遺跡至今尚能見到.
中國繪畫也傳入歐洲,主要是中國的山水畫和人物畫,在瓷器上表現最為突出.有一些畫家也作有中國情趣的繪畫,比如孤島帆影、綠野長橋之類.據說梵高也學過中國潑墨書.(4)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在國外影響廣泛.《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金瓶梅》被譯成多種文字,並獲得外國學者的高度評價.德國文豪歌德在談到中國文學時說:「當中國人已擁有小說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還正在樹林里生活呢!」黑格爾則認為:中國詩詞可以「比較歐羅巴文學里最好的傑作」.(5)中國哲學
中國的哲學亦在17-18世紀的歐洲產生深刻影響.
德國古典哲學的先驅萊布尼茨是第一個認識到中國文化對於西方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哲學家.他在為《中國近事》所寫的導論中說:「我們從前誰也不信世界上還有我們的倫理更美滿,立身處世之道更進步的民族存在,現在從東方的中國,給我們以一大覺醒!」他的這一論斷開啟了以後啟蒙思想家借重中國文明鞭笞歐洲舊傳統之先河.萊布尼茨又比較中西文化說:「歐洲文化之特長乃數學的、思辨的科學,……但在實踐哲學方面,歐洲人實不如中國人.」因此,他極力主張進一步擴大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
中國文化的倫理型傾向也引起歐洲思想家的廣泛注意,他們認為,「倫理與政治是相互關聯的,二者不可分離」.而在世界上,「把政治和倫理首先緊緊相聯的國家只有中國」.直到法國大革命,中國哲學中的德治主義還對雅各賓黨史人發生影響,羅伯斯庇爾起草的1793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第六條說:「自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的事的權利,其原則是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限則在下述格言之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德國馳名全球的社會哲學戲劇家布萊希特,便專注於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墨翟的「非攻」、「兼愛」等思想,老莊修身治國的哲學理論以及「柔弱勝剛強」的學說,均為布萊希特所特別關注.中國哲學不僅給布萊希特與德國表現主義戲劇家的哲學論爭提供了有力的論據,而且大大開拓了他的哲學眼界,推進了其哲學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使他從一個歐洲學者變成了一個世界性的文化巨人.
中國傳統哲學在19世紀的俄國也頗有影響.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對中國哲學便極感興趣,他研究過孔丘、墨翟、孟軻等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學說,而對老聃著作的學習和研究一直持續到暮年.他曾說:「我被中國聖賢極大地吸引住了,……這些書給了我合乎道德的教益.」他認為,孔子和孟子對他的影響是「大的」,而老子的影響則是「巨大的」.托爾斯泰主義的核心——「勿以暴力抗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聃「無為」思想的啟迪.
錢穆(1895-1990)先生說: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系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從來世界人類最初碰到的困難問題,便是有關天的問題.我曾讀過幾本西方歐洲古人所講有關「天」的學術性的書,真不知從何講起.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離開分別來講,換句話說,他們是離開了人來講天.這一觀念的發展,在今天,科學愈發達,俞易顯出它對人類生存的不良影響.
中國人是把「天」與「人」和合起來看.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離開「人生」,也就無從來講「天命」.離開「天命」,也就無從來講「人生」.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人生」與「天命」最高貴偉大處,便在能把他們兩者和合為一.離開了人,又從何處來證明有天.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一切人文演進都順從天道來.違背了天命,即無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為一,這個觀念,中國古人早有認識.我以為「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貢獻的一種主張.(6)中國經籍西傳(錄自季羨林先生論文《從宏觀上看中國文》)
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上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如果中國經籍西傳,首當其沖的理所當然也就是這些書.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利瑪竇將四書譯為拉丁文,寄還本國.天啟六年(1626),比人金尼閣將五經譯為拉丁文,在杭州刊印.到了清朝,殷鐸澤與郭納爵合譯《大學》為拉丁文,康熙元年(1662)刻於建昌.殷氏又將《中庸》譯為拉丁文,於康熙六年(1667)和康熙八年(1669)分別刻於廣州及印度果阿.《論語》之最早譯本亦出殷、郭二人之手,亦為拉丁文.康熙二十年(1681),比教士柏應理返回歐洲.康熙二十六年(1687)在巴黎發刊其著作《中國之哲學家孔子》.中文標題雖為《西文四書解》,但末譯《孟子》,名實實不相符.康熙二十六年(1687),奧國教士白乃心用義大利文寫的《中國雜記》出版.康熙五十年(1711),布拉格大學圖書館出版衛力濟(Francois Noel)用拉丁文翻譯的四書及《孝經》、《幼學》,一七八三年至一七八六年譯為法文.衛氏又以拉丁文著《中國哲學》,與上書同時同地刊出.白晉著有拉丁文《易經大意》,未刊.康熙四十年(1702),白晉自北京致書德國大哲學家萊勃尼茲,討論中國哲學及禮俗.現在梵蒂岡圖書館中尚藏有西士研究《易經》之華文稿本十四種.宋君榮曾譯《書經》,劉應譯《禮記》的一部分.康熙末年,馬若瑟節譯《書經》、《詩經》.康熙四十六年(1707),馬若瑟自建昌府致函歐洲,討論儒教.雷孝思參加繪制《皇朝一統與地全國》,對中國古籍亦有研究.傅聖澤有《道德經評注》,為拉丁文及法文合譯稿本.他又用法文譯《詩經》.赫蒼壁於康熙四十年(1701)來華,亦曾從事翻譯《詩經》.(7)孫子兵法在世界軍事學界和商界有很大影響.(8)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重大影響
梁啟超曾分中國史為「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三階段,而以秦統一至清乾隆末年為「亞洲之中國」時期.從秦至清約2000年間,中國是亞洲歷史舞台的主角,中國文明如同水向低處奔流,氣體由濃聚點向稀釋區擴散,強烈地影響著亞洲國家,日本、朝鮮和後來獨立的越南,均以中國為文化母國,大規模地受容中國文化.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之間的交往由來已久.4世紀中葉,大和政權統一日本.公元600年,日本派出第一次遣隋使,新興、強大的隋帝國給日本使節留下了深刻印象.7世紀初,聖德太子仿效中國制度,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推行了「推古朝改革」.革新初見成效,使日本國統治者更堅定了移植中國文化的信心.唐帝國建立後,政制的完備、軍事的強盛、文化的發達都呈現出罕有的壯觀,日本國統治者對唐文化敬慕萬分,公元623年,自唐回國的留學僧惠齊、惠光等人上奏朝廷雲:「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日本書紀》,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條)朝廷接受了這一建議.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後200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學生的策動下,公元645年,日本發生著名的大化革新.正如明治維新以「西洋化」為最高理想一樣,大化革新是以「中華化」亦即唐化為最高理想.在奈良朝約80年間,遣唐使達於全盛.使團組織龐大,團員常多達五六百人.使團中除大使、副使外,包括留學生、留學僧和各種技術人才,他們「虛至實歸」,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將盛唐文化引入日本.
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往亦溯源久遠.還在古朝鮮時期(前5世紀——前1世紀中葉),儒學與漢字便輸入朝鮮.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時期(前1世界中葉——7世界中葉),朝鮮三國從不同渠道大規模吸納中國文化:高句麗從陸路傳入儒教,以漢儒的典章制度為重點;百濟從海路傳入中國南方文化,吸收了六朝的多樣性學術思想;新羅則是經過高句麗、百濟間接地吸收中國文化.
迨至唐代,高句麗、百濟、新羅積極向唐遣送留學生,入國學習中國文化.新羅統一朝鮮後,更以唐制為立國軌范.
漢字曾是東亞世界的通用文字,中國境內各民族、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都曾以它為正式甚至唯一的書寫系統.
漢字成為東亞世界的通用文字,與儒教(中國周邊地區對於儒學的稱呼)、佛教等的傳播密切相關.在朝鮮半鳥,漢字的傳入與使用,與儒教經典的傳入與使用同步.在日本,最早的漢字傳入的記載,也就是最早的儒教經典傳入的記載.在越南,漢字隨「化訓國俗」的儒教《詩》《書》傳入,所以古代越南人又把漢字稱作「儒字」.
隨著東亞各國傳統教育制度的確立,儒教經典成了東亞各國的通用教科書.這樣的歷史延續了一二千年,學習漢字的歷史便也同步延伸.當然,後來還得加上佛教乃至道教的作用.
在使用漢字的同時,有些民族或遲或早也創制了自己的文字,這時漢字往往會成為參照的樣本.日本的「假名」利用了漢字的偏旁,而「假名」的說法與「真名」(漢字)相對,顯示了濃厚的漢字尊崇意識.朝鮮半島的「諺文」雖然是拼音文字,但也利用了漢字的筆畫和結構方式,而「諺文」的說法也與「真書」相對.越南的「字喃」(又稱「喃字」,即「南字」),利用了漢字的構件(偏旁)和構字法(假借、會意、形聲等法),讀音依據「漢越音」(唐代傳入越南的漢字讀音),以「南字」與「中字」或「北字」(漢字)相對.中國歷史上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都利用了漢字的偏旁和筆畫.
漢字曾經比各民族文字更高級,更時髦.在古代的朝鮮半島,漢字級別最高,「諺文」次之.古代日本人寫文章,善用假名的,不如善用「真名」(漢字)的;男人多用漢字,女子多用假名,文字等級暗示性別差異.越南的漢文學作品,遠多於「字喃」文學作品.
進入近代以後,由於西風東漸,也由於中國積弱,在東亞各國,漢字的地位空前的挑戰.有的限制使用漢字,有的禁止使用漢字,有的走上了拼音化道路.然而,隨著中國走向偉大復興,近年來漢字在東亞各國重新受到重視.可以預見,以後中國人去東亞各國旅行,會像古人一樣方便,因為到處都有漢字.
在東亞各民族語言中,都存在大量漢字詞彙.比如在韓語、日語、越語中,它們都佔到詞彙總數的六成以上.所以漢字對於這些語言的影響便也依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地存在著.
在些古漢語詞還活在東亞各國的現代語里,成了「活化石」.如韓語里叫未婚小夥子為「總角」(出於《詩經》),日語里說車站還用「驛」越語稱博士為「進士」,院士為「翰林」,鍾表為「銅壺」……古代中國人把大門叫作「玄關」,它在日語里一直保存著本義,但近年來回傳中國,卻莫名其妙地變成了「門廳」.漢字的影響此消彼長,風雲詭譎,漢字詞彙的表現神出鬼沒,氣象萬千,它們共同構成了東亞文化史的厚重一頁.

『伍』 如何評價中國文化對人的尊崇,強調人對宗族和集體的

以人為本,重人倫,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向來被當作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將人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肯定天地之間人為貴,人為萬物之靈,在人與物之間,人與鬼神之間,以人為中心,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也就是說,神本主義在中國不佔統治地位,而人本主義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孔子曾教導他的弟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又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處理人事與天道的關系時,不少政治家與思想家,都主張要先盡人事,然後再考慮天道。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在中國文化中,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中國傳統文化還強調人倫道德,強調要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間要講義講信,為人臣、人妻要守節,與一般人交往也要講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家庭和睦、社會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在處理君與民的關系時,中國傳統文化一方面強調君主專制,強調臣民要忠君,但同時也有不少政治思想家強調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貴君輕,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載舟,水亦可覆舟」的著名論斷。因此,尊君重民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之一。
強調人對宗族和集體的影響嗎 我只能說他是相輔相成主題就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如有幫助望採納

『陸』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中國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世代相傳、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個顯著特點。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未曾中斷的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地位顯赫,去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就因其對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完美詮釋而令世人嘆為觀止。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糟粕,但更多的是精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對個人以及當今社會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對我們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當繼承和弘揚;另一方面,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的民族,我們也應當汲取其他文化的精華,更好的為傳統文化及當今社會的發展服務,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出更為耀眼的光芒。

『柒』 如何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中國文化對人的尊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