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有不同的地方文化,請舉例說出一些知名的地方文化
陝西的秦腔,北京的京劇,江浙的黃梅戲,山東、河北的梆子,河南的豫劇等等。
❷ 傳承地方文化的作文怎麼寫
例:
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們
勇攀高峰的鬥志與毅力;傳統文化彷彿是-座溝通世界的橋梁,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我
想說:讓我們共同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最近名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眾多的
優秀傳統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消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眾多備受歡迎的
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
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這難道
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情況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於
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 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感到陌生。實,感受、學習
外國文化的精華並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已
經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馮驥實
地考察並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籲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精
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 」是啊。倘若我們失去了珍貴的傳統
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綢
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
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注冊的事情重演。為此,
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現耀眼的光彩。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滿懷信心並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
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
❸ 民俗文化怎麼寫作文
中國傳統民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並傳承的,因而中國傳統民俗既有人類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個性。分析和揭示中國傳統民俗的基本特點是民俗文化研究的應有之舉,其與各類具體事象的描述應是深入研究中國民俗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遺憾的是,近年來綜合性的論述一直比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們對這方面研究的重視。綜合考察中國民俗的傳承、演變過程,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表現得十分明顯。
一、原始信仰長期留存
原始信仰習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是中國傳統民俗的一大特點。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不但在人們的信仰活動中集中地表現出來,而且貫穿於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宗法觀念影響深遠
誠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依託的社會結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雖發生過種種變遷,但以血緣紐帶維系著的宗法制度及其遺存和變種卻長期保留著。這種以宗法為特徵的社會結構定勢,對民間風俗產生了長期的、重大的影響。
三、民族和地區間存在明顯差別
中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民族統一於整個中華民族之中,各民族豐富多採的民俗風情構成了中國民俗的整體。從歷史上看,各民族在文化上經歷了長期的交流和融合。夏商時代,中原黃河流域是夏族,東部淮河流域是東夷,南方長江流域是三苗,西北黃湟一帶是羌族,大漠南北是葷粥,至春秋時期,黃河流域的商周各族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和同化,形成華夏族。
四、既一以貫之又不斷變遷
我們談中國傳統民俗當然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漢族的傳統民俗。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古代文化曾經歷了多種變革,並不斷地吸收和融合了許多外來文化,卻又始終保持著一脈相承、聯綿不斷的發展系統。上述狀況反映在民俗上,便表現出既一以貫之,又不斷變遷的特點。
還有一些民俗事象,雖形式上長期延續,但實質內容卻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點在傳統的節日習俗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如年節燃爆竹原是一種驅除鬼魅的手段,後世卻被用來製造歡樂喜慶的氣氛。宋代,人們已能製作雙響的爆仗和連響的鞭炮,並創制了各式各樣的煙花,除夕之夜,通宵達旦,聲震如雷的爆仗、絢麗奇幻的煙花與鼓樂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將節日氣氛推向 *** 。元宵節源出以燈火祭神、禮佛的舉動,後來也充滿了觀賞花燈的娛樂成分。
冬節是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這一天,也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的名稱,也叫「長至節」、「賀冬節」、「亞歲」等。稱其「長至」,是基於古人對天象變化的觀察: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所謂「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此後的白晝,便一天天延長了。稱其「亞歲」,就是僅次於元旦(即今之春節)。而在我國民間,則更有「冬節大於年」的說法。
以冬至為節日的傳統,可以朔源到周代。當時國家即有於此日祭祀神鬼的活動,以求其庇佑國泰民安。到了漢代,冬至正式成為一個節日,皇帝於這一天舉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賀。這個規矩,其後一直沿襲。魏晉以冬至賀儀「亞以歲朝」,並有臣下向天子獻鞋襪禮儀,表示迎福踐長;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並重,百官放假數日,並進表朝賀(《東京林華錄》、《帝京景物略》等),特別是在南宋,冬至節日氣氛比過年更濃,因而有「肥冬瘦年」之說法。由上可見,由漢及清,從官方禮儀來講,說冬至是「亞歲」,乃至「大過年」,絕非虛話。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周朝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歲首之傳統的承襲,因冬至日總在十一月初一前後。此外,也與古人認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的觀念有關,如蔡邕《獨斷》中的解釋:「冬至,陽氣生,君道長,故賀。」
民間的冬至節俗,又要比官方禮儀豐富得多。東漢時,天、地、君、親、師,都是冬至的供賀對象(《四民月令》)。南北朝時,民間又有了於冬至日食赤小豆以避邪的習俗(《荊楚歲時記》)。唐宋時冬至既與歲首並重,於是穿新衣、辦酒席、祀祖先、慶賀往來等,幾同過新年一樣。明清時,官方仍然維持著「一如元旦」的冬至賀儀,民間卻不似過年那樣大事操辦了,主要集中在祀祖、敬老、尊師這幾個項目上發展,由此衍生出裹餛飩、吃湯圓、學校放假、百工停業、慰問老師、相互宴請及全家聚餐等活動,因而相對過年來講,更富有個性。
在潮汕,冬節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節日之一。潮汕冬節有很多民俗活動,如祭祖、謝神、掃墓、吃糯米丸等。
一、吃冬節丸
潮汕冬節丸(南方人稱「丸」,北方人叫「圓」。叫法雖不同而義同),分兩種:一為常見的糯米丸,一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於揭陽一帶)。
福建人在冬節也要吃糯米丸,《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五載有這種風俗起源的傳說:
往時有一樵者,至山樵採,失足墜澗中。澗極深,無人援救,不能出險。且深山路絕人稀,樵者呼救,力竭聲嘶,亦無援之者。樵者居澗中,食黃精姜得免餓斃。歷十餘年,遍體生毛,身輕能飛。於是高飛出澗還家。性狀全變,家人呼之不應。乃用糯米粉和水成丸,與樵者食。樵者以為黃精姜,食之。漸還本性,家人得以團聚。而自此相沿成習,遂有搓丸之風矣。
這個傳說,是在意義寄託的層次上對冬至吃糯米丸的習俗的詮釋。潮汕人多從福建遷移而來,冬至吃糯米丸與福建同俗。而潮人通過這種民俗活動,把祈求家人團聚、家族和諧團結的寄託,表現得更為鮮明。冬至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先將糯米舂成米粉末兒曬干。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後,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一隻大箶(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用開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團,然後,一家子無論大人小孩就圍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樣的冬至丸,放入箶里晾曬。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徵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婦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成湯丸。先盛一大缽祭祖,家裡的地主爺、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過。然後主婦叫醒全家老少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湯丸大一歲」。尤其是孩子們最盼吃這碗圓,常是半夜裡醒來好幾回。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作對似的,老是不亮。其實這是到了冬節前這天,夜的時間最長,過了這一天,便開始逐漸變短。
一、開篇當從中華文化精深,民族眾多方面入手,引起下面的話題,即,眾多的民族各有各的風俗,那麼作為最大的民族——漢族來說,有哪些民風民俗呢?(同樣可以寫其他民族的風俗)
二、舉實例。如可從傳統節日入手,端午,中秋,重陽等,也可從一些地方性民俗入手,如生殖崇拜,搶婚,鬧洞房,服喪等。你既然能接觸到這個題目,可見你對此一定有所了解,當然比我所知更多。實在沒經驗,在網上搜也可。
三、探究這些民風民俗的來歷,及其文化背景,和背後的民眾心理原因。這里可作祥細論證,當然,觀點是你的,你可以原創,要借鑒別人的觀點,但不要照搬。
四、結束,通過以上論證,結合現實,提出摒棄不好的惡俗,發揚有益的,有普遍性的民俗,這對提高中華各民族的認同,凝聚力,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等等。
中國自幾千年前就有了春節這個重要的節日,但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古代的春節的習俗,已和現代的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古代,十二月三十日(農歷),稱為「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在門上掛利是錢,貼春聯、換門神。到了晚上,各在門外燃起火堆,焚燒辟瘟丹,屋內生火,灶旁都點起燈火,把全屋照得一片光明,象徵著來年的紅火吉利。一更後,擺設酒果,迎接灶君。到了子夜,便在門口燒香燃燭,用供桌擺上香飯、素菜、清果等,斟紅棗酒、清茶,迎神接神福,祈求吉慶;拜祖先,燃放鞭炮。接著舉行「辭歲」,由晚輩依次向長輩行禮,長輩們則分給晚輩們「壓歲錢」行禮後,一家人圍爐團坐守歲,吃團圓飯。大年初一那天,大街小巷舞龍舞獅燒炮仗,互相拜年。男人們穿著最好的衣服到親朋至友家中拜年,小孩也到外婆家和姆、婕家等外戚家中拜年。婦人們則到年初四才回娘家拜年。當晚回夫家時,娘家母親則用紅紙包裹著桔子、花生、蓮子、紅糖和甘遮等給女兒帶回夫家做「迎路」。
從初六起,城鄉各街坊、村落都請道士設醮迎神,邀劇團、戲班來做戲酬神,有的地方還抬神像遊街,沿門貼符以逐瘟疫。十五元霄節,人們稱為「年仔」,各家「以糯粉搓丸,小者煮浸糖米,大者裹以蔗糖,名元霄丸」。親鄰間互相贈送。元霄前後,舉行觀燈活動。元霄節過後,一年一度的春節歡慶活動便告結束。
這就是古代的春節的情景,而現代, 日子依然沒有變化,每家也都會在門上掛上對聯,換上門神,但到了晚上,則不那麼煩瑣,只是全家聚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些允許燒鞭炮的城市,人家也會在午夜12 點的時候燒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然後便也會分壓歲錢,但會是在最後的時候分,這里跟古代是有不同的.大年初一到年初四,跟古代差不多的,但初五以後,則沒有古代的煩瑣禮節,這時候大多數人都已經在家享受自己的假期了,到了元宵節,會做湯圓,然後,春節便結束了,但實際來說,春節在現代早已在年初五的時候就差不多結束了,而且比起古代,現在人少了很多煩瑣的禮節,有一部分年輕人還認為,春節已經沒什麼必要了,對春節也不像以前的人那樣興高采烈地迎接,只是平平淡淡地過,我想這是跟古代過春節最大的不同吧.
現代的春節習俗,已有了不少的變化,有人認為,簡單了是好的,也有人認為,沒有了古代那種氣氛,而我覺得,現在的春節其實是簡單得來又不失去那種氣氛,這是現代春節最大最好的變化吧.
春節文化的傳承 八駿嘶風傳捷報,五羊跳躍展新圖。
花紅桃艷,金桔滿盤,喜氣洋洋華夏兒女策馬赴羊年,春節年年過,今年過節又不一般。俗話說「俗隨時變」,春節習俗傳承、演變到今天,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許多變化,回望過去,每個時代都各有風格: 50年代的年夜飯:幾斤肉快活吃幾天 60年代的瀟灑:在廣闊天地里過年 70年代的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 80年代的娛樂:看春節聯歡晚會 90年代的拜年話:身體健康排第一 現代社會花樣更多,過幾年一個樣,呼機拜年,電話祝福,簡訊傳情,餐館年夜飯,旅遊過大年。
但這畢竟是少數時尚弄潮兒的好戲,大眾的呼聲是,年越過越淡了。可不是,這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第一是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節民俗面臨危機。慶豐收,祭祖和驅鬼,這是春節的靈魂。
如今的人們,特別是城市的新生代們,不僅擺脫了農耕,而且也遠離了宗法家族,春節慶豐收祭祖的意義消失了,人們現在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驅鬼也取消了。守歲,它是年節的核心。
如果說,連它也省略的話,那肯定會影響到年節的地位,會減弱民眾的節日心理,使人們覺得節日跟常日沒有多大的區別,就會影響到節日的傳承。它本來的意義是為了祈求長命百歲,現在人們已經失去了這樣的信仰,就不太願意熬夜了,但是我們把"守歲"當作一年中的不眠夜,大家在一起聊天、說話、娛樂、總結過去、暢想未來,這沒有什麼不好。
第二,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進主義。他們把現代化與傳統對立起來,把科學與信仰對立起來,反傳統、反宗教信仰;結果春節民俗中許多傳統內容、信仰內容被破壞。
例如,把公歷第一天稱為"新年",而把傳統的歷法新年改稱春節,淡化了、模糊了春節的"新年"含義。以致於有人想取消春節,用陽歷年取代春節。
第三,國外節日文化的引入對我國傳統年節產生了沖擊。物質享受為主的春節氣氛淡化的一面,是以精神享受為主的西方節日的興盛,現代生活的個性化與多元化,也需要多樣化的節日。
不同層位的人們大可從那些節日中獲得情趣。越是多元化,本土固有的文化應該是最具有魅力的,一個民族的永久性,首先在於它文化的本土性。
本土性越強化、越固有化,他的主導地位才能更突現出來。 第四,如今,平時工作日的縮短,休息、娛樂時間的增多,使得過年便不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休息、娛樂時間。
城鎮人民溫飽基本解決,也不再等著過年吃大餐,穿新衣,走親戚,而是精神壓力尋求解放,想著可以哪裡去玩,玩什麼,怎麼玩? 時代不斷賦予春節新的內容,時代也不斷給予它新的挑戰,不同的時代雖然內容上不斷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題卻始終保持不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正是春節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現。 無論怎麼變,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層含義沒有改變。
春節家庭團聚的習俗至今相傳,人們再苦再累,春節那幾天一定要好好過,這是個人生理調整的需要,也是心理調整與社會關系調整的需要。無論是旅遊過年、上網過年、還是晚會過年,人們尋求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人們在同一的時間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體一致的選擇,是個人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與民族的需要。 一種民俗的傳承是需要民俗心理和社會生活環境的。
當社會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民俗心理必然發生變化。然而這種心理變化並不似社會變遷那樣快,需要與新的生活方式進行長時間的整合。
春節作為一個民俗,在社會的發展逐步擺脫農業主導而向更高的層次邁進的時候,去與留就是純自然選擇,而不能人為干預,其保留的也將是最有生命力的。 每個時代都為春節增添新的魅力,塗抹上新的色彩,我們身處於一個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該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應該是民眾在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
我們只有在保持傳統與接受現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個契合點,我們才可能建構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也就是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傳承我們的春節文化,強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進軍,讓它成為世界人民同樂的佳節。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
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准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
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
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
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 *** 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
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
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
「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
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
我的家鄉在贛縣,它位於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贛江河畔,也有著許多民俗文化,而其中,美食,最具有代表性。
黃元米果算是美食中的極品了,它的製作有的地區還保留著傳統的做法——製作黃元米果要先用黃元柴灰加開水過濾成灰水,冷卻後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飯,再將飯拌灰水,然後將這一大團的黃糯米放在一個類似於碗狀的石器中,由幾個人用木槌輪流敲打。完成上面的工作後,再用一根細繩來分解成一塊一塊金燦燦的黃元米果,再把這些米果放進一罐灰水中,可以保存三四個月,可隨時取出來吃。
那味道,簡直是回味無窮啊!每當過年時有客人來了,總會送幾塊美味的黃元米果作為禮物。還有一種美食——米粉魚,是我們贛南的特產。
那味道,簡直是一流的,絕對讓品嘗者贊不絕口。米粉魚的做法也是簡單的。
先將用米粉拌好的魚塊放在事先准備好的粉幹上,再將它們放進一個蒸籠即可。待蒸好以後,一籠香噴噴的米粉魚便出爐了。
不論是粉干還是粉幹上的魚塊,都是十分美味的。這就是我家鄉比較典型的民俗文化——美食的一小部分。
我們贛縣雖是一個小城市,但我愛這里,愛這里的民俗文化,從而勝過其他的大城市。這就是我家鄉的民俗文化了。
除夕之夜 除夕,好熱鬧啊!人們忙得不亦樂乎,貼了對聯又掛年畫;噼哩啪啦的鞭炮聲就像在鍋里炒芝麻似的接連不斷;啪啪啪的焰火聲就像北京天安門舉行盛大的慶祝會似的,穿過了大街小巷,穿過了高樓大廈,把漆黑的夜晚照著得如同白晝。
家鄉的除夕之夜到處洋溢著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夜幕降臨了!等候多時的我和姐姐高興地拿出了「萬花筒」。
我興沖沖地拿了焰火和打火機,准備實施我除夕之夜的第一個計劃——放焰火。我們放的第一炮是「一嘯沖天」,隨著一聲巨響,天空頓時如同白晝,好壯觀哦!緊接著是「天女散花」,所謂天女散花,顧名思義,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場面。
你看,果真不出所料,仙女們在天空中把一籃子花毫不憐惜地撒向人間。那些花在空中飄飄悠悠,美麗極了!剎時,空中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我和姐姐高興得手舞足蹈。隨後,我們又放了 「降落傘」、「七仙女」、「百花奔放」…… 我除夕之夜的第二個計劃,毫無疑問,當然是看春節聯歡晚會了。
我們一家子環坐在電視機前,興致勃勃地等候著春節聯歡晚會的到來。高興之餘,突然爸爸的臉陰沉下來。
我想:爸爸這是怎麼啦?容不得我多想,爸爸此時拉開了話匣:「現在的日子真是天堂的日子啊!」爸爸突然冒出了這么一句話,我百思不得其解,急忙追問「爸爸,什麼天堂的日子啊?」爸爸此時旋小了電視機的音量,對我們說:「孩子,你們是不了解的呀!過去我們這些老百姓可苦啦!」 「你們看到今天年夜飯桌子上的菜了嘛,多麼豐盛。這要是在過去,想都不敢去想啊!」爸爸點著了一支煙,吸了一口,語重心長地說:「我常聽你爺爺說,他那個年代,過年能有肉吃,就滿足了,就有許多人羨慕。
我記得你爺爺的這么一件事:那年春節前,你爺爺挑了一擔舊書到後周去賣。他用賣書的錢買了一刀肉,回來總捨不得吃。
想吃肉了,就朝掛著的豬肉看看。幾個月過去了,那掛肉仍好好地話著。
一天,你爺爺用木梯爬上去一看,只剩下一張皮了——肉全被老鼠吃了!就這樣,人捨不得吃,卻成了老鼠的美餐,多麼的可惜啊!」說著,爸爸站了起來,用手比劃著,對我們說:「你們這些小孩現在簡直是掉進了蜜罐里,什麼沒有得吃呀,過年出去拜年,餐桌上是『三層樓』啊!特別是近幾年,改革開放,農民走上了致富路,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上的變化更大。連天鵝肉都能吃到。
你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是啊,現在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確是提高了不少。這一切,全靠黨的富民政策好,全靠黨的領導好啊! 今年的除夕之夜,我們貼對聯、掛年畫、放焰火、看電視,盡管是忙了一點,但稱得上是豐富多彩,使我在忙碌之中學會了許多。
而最使我難忘的還是「聽回憶」,爸爸的一席話使我對過去了解了許多……。
❹ 如何寫一個小地方的茶文化
如何寫一個小地方的茶文化應該就是旅遊心得,
比如這樣寫;
峨眉山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譽。此話果然不假, 就在我們要離開時,濃雲蔽日的天空中開始飄起了小雨。
於是遊人紛紛撐起了五顏六色的雨傘。站在高處向下望去,宛若一枝枝繽紛的花朵,霎時間盛開在蜿蜒的山路上,既點綴了峨眉山的風景,又美麗了遊人的視線。我們就在這五彩瑰麗的朦朧景色中,和著雨水清脆的聲音,順著山路緩緩而下。山路兩邊各種商鋪、茶鋪和小吃鋪,一家挨著一家, 十分熱鬧。此時已近中午,我們便隨意走進了一家小鋪。坐下後, 老闆馬上泡兩壺茶送上來, 一壺「竹葉青」, 一壺「峨眉雪芽」。茶葉在水壺里上下翻卷,茶水悠悠,泛著嫩綠,看著就討人喜歡。就在我們品茶的功夫, 老闆如數家珍地向我們介紹起峨眉山茶來。
峨眉山茶屬綠茶類, 其發現、種植、利用與品鑒在峨眉山發源較早,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種植、加工工藝。其顯著特點是「扁平直滑、嫩綠油潤、清香高長、鮮醇甘爽」。由於峨眉山卓爾不凡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茶資源及悠久的宗教文化,形成了品種繁多,品質優異的茶產業和茶文化。特別是其佛茶文化源遠流長, 影響深遠。
❺ 體現地方特色文化的短文200字
維吾爾族的美味飲食文化
維吾爾族是新疆從游牧民族較早轉為定居農業的民族之一,但在她的飲食文化中,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游牧民族特有的風俗。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以麵食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喜食肉類、乳類,蔬菜吃的較少,夏季多拌食瓜果。
過去,由於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用的餐具主要為木製和陶器的碗、匙、盤等,但許多食物都愛用手抓食。一日三餐,早餐吃饢喝茶或"烏馬什"(玉米面粥),中午為面類主食,晚飯是湯面或饢茶。吃飯時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飯,在拿走餐具前,由長者作"都瓦"(禱告),然後離席。
維吾爾族的主食種類很多,不下數十種,並善於用肉製作各種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
維吾爾族傳統的副食肉類主要有羊肉、牛肉、雞、雞蛋、魚等,特別是吃羊肉比較多。另外,過去也經常能捕獵到一些野生動物,例如黃羊、鹿、盤羊、羚羊、石雞、野雞、鵪鶉、松雞等補充肉食的不足和改善一下口味。奶製品主要有牛奶、山羊奶、酸奶、奶皮子等;蔬菜主要有黃蘿卜、卡瑪古、洋蔥、大蒜、南瓜、蘿卜、西紅柿、茄子、辣子、香菜、藿香、青豆、土豆等。
❻ 關於地方文化的作文
文化美的內容層面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各個歷史時代所表現出的社會意識形態,一是每一個審美的個體所表達出的主觀想像和思想感情。這是因為一定的社會現實狀況、社會思潮、審美思潮都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盡管這種狀況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其表現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的實質和表現都是大同小異,或者異曲同工的。下面選擇一些文化類的素材故事,讓我們各個從不的歷史層面和各具個性的作者所傳達出來的文字的側面來了解其具體內涵。
❼ 傳承地方文化的作文怎麼寫
例如:
2003年,中國家喻戶曉的皮影戲,被印尼申請為該國的文化遺產。04年在內蒙古流行的馬頭琴
被蒙古國申報成功為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05年,韓國成功申報端午祭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的傳統民俗被搶的消息傳到國內,國人一片嘩然,痛罵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更多的則是無奈
和痛惜。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西化,很多人信奉天主教,
熱戀聖誕節。然而,在崇尚洋節時,似乎已經失去了對自己文化的自覺意識。
很多中學生能熟練的用英語讀寫,卻看不懂文言文;對牛頓、培根奉若神明,對老莊、孔子卻
形同路人;說起西方頭頭是道,談到老祖宗一無所知。 仔細反思,究竟還有什麼傳統文化也已瀕臨
失傳?
「-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將自己的根本文化亡 掉了,這
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保護我們的文化財產,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國人
自己的事。我們要熟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體驗古人在詩詞裡面留給我們的意境美;我
們要多聽《貴妃醉酒》,從傳統戲曲中領略民族藝術的風姿;我們要過清明節、端午....在節日
中頷首我們民族節日文化的習俗,把它發揚光大;我們要學習儒家經典、道家理論,那是中國文化
的靈魂,可以以此培育我們中華學子的「中國心"。
如今,國家為保護民俗文化出台了相應的政策:從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為了法定節
假日。央視《百家講壇》也先後推出了劉心武的《解密紅樓夢》、易中天的《品三國》、於丹的.
《論語》《莊子》 、錢文忠的《三字經》等,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古代文學作品,既保持
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創新,深受大眾喜愛,從而帶動了國人對國學、歷史等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從每一個人做起。清明時節的掃墓,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時與家
人的團聚,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讀孔子、學老莊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讓我們都來學習傳播中
國傳統文化,共同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❽ 地域文化怎麼寫
地域文化簡介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圍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單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地域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在一定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例如:中國文化、阿拉伯文化、歐洲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與環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具有獨特性. 特點1、方言文化;2、飲食文化;3、民間信仰、4、建築;5、自然,地理環境等
地域文化的形成
為什麼中國會產生那麼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這個原因很多,覺得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特別是在交通運輸條件不便的情況下面,不同的自然環境,它所產生的文化上的差異就很難消逝,會長期保存.因為大家知道中國是個大國,960萬平方公里,那麼大的面積裡面,你看,包含了很多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高的,世界屋脊在咱們中國,我到西藏這些地方去,有一些縣城都快四千多米、五千米那個地方,它還在那裡地方;低的,到吐魯番去,海拔是負一百多米的地方,比海平面還低.有高山,但是也有很大的平原,有峽谷,還有你看,有盆地,有沙漠,有叢林,有海島,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景觀,那麼在這樣不同的條件下面,它的物質條件是不同的,自然條件也都不同,不同的氣候.一種文化它的產生,主要還有它的物質基礎,那麼不同的自然環境,當然提供的物質基礎是不同的,剛才比如講到要修建民居,那麼建築材料,各地提供的建築材料是不同的,一定要一樣的話,那辦不到,那怎麼辦?那就產生差異.所以自然條件不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❾ 一個地方的文化包括什麼方面呢
包括地理風俗、生活習慣、共同的心理特點、語言、飲食習慣、建築風格、土特產、性格特點、服飾、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