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列出新文化運動前期和後期的主要內容
新文化運動前期的主要內容
批判了封建社會制度和倫理思想,認為要實現民主制度,必須消滅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規范。李大釗則反對復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號召青年不要留戀將死的社會,要努力創造青春的中國。該雜志於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時,遷往北京並改名為《新青年》。進
步知識分子團結在《新青年》周圍,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從政治觀點、學術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等方面向封建復古勢力進行猛烈的沖擊。他們集中打擊作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思想基礎的孔子學說,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
他們還主張男女平等,個性解放。1917年起他們又舉起「文學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青年》實際上成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領導中心。
新文化運動後期的主要內容
新文化運動由此有了新的內容,進入了宣傳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
《新青年》應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發表了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和社會主義理論文章。1918年11月,《新青年》發表了李大釗同志寫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著名論文,熱烈歡呼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領導下,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民主,反對獨裁,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新文化運動,宣傳了西方的進步文化。以後,又傳播了社會主義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階級的要求,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這一運動的深入發展,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學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為迎接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爭作好了思想准備。這次運動的主要缺點是其領導人沒有把運動普及到群眾中去,只是局限在知識分子圈子裡。
他們除了一般的政治口號外,沒有提出實現民主政治的具體辦法。同時他們形式主義地看問題,不能正確地對待中國文化遺產。但這個運動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了封建主義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1)新文化運動什麼時候宣傳馬克思主義擴展閱讀:
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
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
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沖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一次猛烈的掃盪,促進了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准備。
㈡ 新文化運動開始於哪一年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1915年。
新文化運動(the New Culture Movement)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孔教、反文言、抵制儒家學派」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主要內容
作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即圍繞著「四提倡,四反對」而進行的具體實踐活動。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則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題。有具體一例可觀:就新文化方面,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也提出著名的八不主義:
一曰:須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須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他認為,新文學的語言是白話的,文體是自由的,這樣就可以注入新內容、新思想。
影響
新文化運動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1、 書面文字:基本廢除文言文,從小學教育就推行白話文,提升古典白話文學地位,發展現代白話文學。
2、 口頭語言:開始推行標准國語,出台漢語拼音。
3、 哲學思想:反孔非儒思潮對社會影響很大,與西方思想的傳入一起塑造了新的倫理和文化。一些更為學術的哲學研究則立場更精細復雜,胡適「對那經過長期發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嚴厲的」,對孔子部分承認,贊賞墨家,對法家有褒有貶。
顧頡剛開創古史辨派,對中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的可靠性提出疑問。在新文化運動之外有新儒家,對中國社會也有影響。
4、 家庭倫理:廢除傳統的節烈觀,廢除包辦婚姻,提倡自由戀愛,提倡子女獨立,男女平等。
5、 大眾文化:從忠君到民主自由,從傳統孝道到獨立自主,從保守復古到開放西化,引進西方科學、音樂、舞蹈、體育、娛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文化運動
㈢ 新文化運動時間及主要內容
新文化的運動起止時間是1915年-1923年,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的傳統禮教,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是1915年-1923年。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結束的原因是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思想潮流,新文化運動宣傳的資本主義思想已經落伍。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作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即圍繞著「四提倡,四反對」而進行的具體實踐活動。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則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題。有具體一例可觀:就新文化方面,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也提出著名的八不主義:
一曰:須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須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他認為,新文學的語言是白話的,文體是自由的,這樣就可以注入新內容、新思想。
1、范圍小。只是在知識分子中間發起的運動,沒有發動群眾及廣大的工農階級。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力求貫徹他的學術上兼容並蓄、百家爭鳴的思想,使北大成為思想解放的學術重鎮。
2、過於偏激。這次運動的發起者們徹底的批判了孔孟思想,把孔孟思想一棒子打死了。沒有認識到孔孟思想的優點,否認了事物兩面性。
3、新文化運動的目標定位不對。發動新文化運動的人們,把實行民主政治,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定為目標。但後期社會的發展事實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㈣ 簡述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基本內容與歷史影響。
背景①政治方面:在北洋軍閥統治下,反動勢力向革命勢力瘋狂反撲,妄圖復辟帝制;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有必要探索一條新的救國救民道路;②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③文化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內容: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影響:①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為新思想的發展開辟了道路。②新文化運動中各種思潮的涌現,形成了中國思想界「百家爭鳴」的局面。③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喚起了人們對國家事務的關心。④新文化運動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⑤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文化的普及和繁榮,為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總之,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對中國政治、思想、倫理、觀念、文學、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㈤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是在什麼時候
五四運動之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
五四運動之前在中國知道馬克思主義的人很少,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曙光,經過五四運動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涌現,越來越多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關注馬克思主義,1919年新青年出版,馬克思研究專號,刊載了李大釗的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馬克思主義作了較為系統的介紹,隨後,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影響
一、近代以來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中華民族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引,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期中國的思潮碰撞與理論辯論中脫穎而出,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傳入中國,是在同各種社會思潮的激盪中,日益彰顯其真理的力量,並為中國的先進分子所接受的。
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彰顯了科學理論的強大威力,馬克思主義的作用不僅表現在思想文化領域,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在社會實踐領域。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輝煌歷程中閃耀著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並進行了偉大的探索和創造。
㈥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什麼關系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推進作用。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6)新文化運動什麼時候宣傳馬克思主義擴展閱讀
新文化運動進步性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㈦ 新文化運動前期和後期的指導思想分別是什麼
前期(1915-1918)的指導思想:
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斗爭矛頭指向尊孔復古的逆流。
後期(1919-1923)的指導思想:
宣傳馬克思主義(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新文化運動:
包括「五四」前期的啟蒙運動和「五四」後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時間從1915年《新青年》創刊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提出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新文化的主要內容有: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五四」前期新文化運動,主要是傳播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學說和進化論思想,其性質仍屬於舊民主主義。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廣泛傳播,已是為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共和國作輿論准備,其性質屬於新民主主義了。
新文化運動:
1、背景:
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傳入中國;袁世凱實行專制獨裁統治;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族政治。
2、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新青年》);
口號(兩面旗幟):「民主」「科學」。
3、代表人物: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主陣地:《新青年》雜志。
主要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4、意義:
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