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文化大省全排名
第一名:山東
山東又稱齊魯(周代齊、魯兩國均在其地),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諸子百家時代里表現最優異並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涌現了一大批至今仍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生影響的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管子、曾子、孫子、墨子等等,他們為奠定中華文化的基脈貢獻甚巨,尤其是孔子、孟子家鄉,其地儒家學說思想淵源流長,亦素有「禮儀之邦 」 的美譽 。宋代蘇軾詩雲:「我生本西南,為學慕齊魯」,齊魯學風為士夫文人所景仰,從中可見一斑。故有人稱,山東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源,山東是中國的一個縮影;並且在隨後(指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中表現雖有些起伏,但總體上可稱上佳。宋之前,其綜合表現僅次於河南;北宋中後期之後,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風光不再,山東人文狀況卻較之其隋唐五代時期的相對低迷而有著顯著的改觀,並在北方諸省中,表現一直最出色、最穩定(即使是元代以來,長期作為都畿之地、挾政治優勢的河北亦不能駕其而上),像「智神」諸葛亮、賈思勰、「書聖」王羲之、劉勰、顏真卿(祖籍山東)、王禹、張擇端、辛棄疾、李清照、戚繼光、馮惟敏、李攀龍、宋琬、王士禎、蒲松齡、孔尚任、趙執信、劉墉、傅斯年等都出自山東。所以,五個文化大省山東理應佔有一席。
第二名:河南
河南地處中原,古稱中州,其在第一個諸子百家時代表現也很突出,比如老子、莊子、范蠡、商鞅、李斯、蘇秦、呂不韋、石申等也堪稱那一時期出類拔萃的人物,總的來說,在這一時期河南的人才從總體質量及對後世影響上雖然稍遜於山東,但在人才數量上卻佔有一定優勢。尤有甚者,自秦漢以後迄北宋前期的一千多年裡,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穩居中國文化中心的位置,晉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的說法;並且在盛唐時期達到其輝煌的頂點,錢仲聯曾雲:「唐詩大家胥出中州」可為印證之一。雖然北宋以後中州人才下降的趨勢明顯,但相對北方諸省,仍在高位上運行。先秦以後其地出產的代表人物有晁錯、張仲景、張衡、向秀,阮籍、謝靈運、謝眺、庾信、鍾嶸、玄奘、一行,「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一代文宗」韓愈、劉禹錫、岑參、白居易與元稹、李賀、元結、李商隱、程顥與程頤、岳飛、許衡、王鐸、侯方域以及近代的馮友蘭等等難以勝數。中州名人見於《二十五史》,事跡可查者不下5000人。據繆世鴻「歷代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布」表,元之前各時期河南人才數量曾長期穩居前三(絕大多數時期列第一,總人數列第一)。亦可參觀丁文江對《二十四史》辟有列傳的歷史人物進行籍貫考證提供的人物分布資料。這樣一個人才輩出省份入選五個文化大省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名:江西
號稱「文章節義之邦」的江西,在宋代以前,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晏殊、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一時期也無疑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吳澄、虞集、羅貫中、羅欽順、湯顯祖、宋應星、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等等,亦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
第四名:浙江
「江浙」常並稱,也為更好地說明問題,筆者先將其視為一整體加以論述,作為宋元至明初文化重心的江西,在長時期興盛之後,大致在明代成化年間跌落較大,而宋元以來人文表現也一直很優秀的浙江,就在這時,終於大大地凌駕於江西之上了,加之,稍後的江蘇人文狀況也一路高歌猛進,先後邁越閩贛;從此,江浙互相頡頏,迭為雄長,開創了中國文化史江浙時代,成為中國文化中心,並一直保持至今!分論之:
用人才輩出、經久不息來形容浙江決不為過,其文化起步遠早於江西。宋之前,其文化名人有勾踐、褚遂良、虞世南、駱賓王、賀知章等。宋元時期表現也相當優異,甚至人才總數上還超過江西,但其學術不佔主流(重要性被大打折扣),頂級人物也遠不如江西多。這一時期,浙江文化名人有沈括、林逋、周邦彥、陸游、呂祖謙、陳亮、葉適、吳文英、張炎、趙孟l、王冕、陶宗儀等。明前期即可與江西並駕齊驅,中期以後則大大超越,直至江蘇崛起前,還獨領風騷了一段時期。明清以後人物有劉基、方孝孺、於謙、徐文長、施耐庵、黃宗羲、袁枚、章學誠、龔自珍、吳昌碩、沈曾植、王國維、章太炎、蔡元培、秋瑾、魯迅、豐子愷、潘天壽等數不勝數。是故,浙江堪稱名副其實文化大省。
第五名:江蘇
江蘇與浙江相較,宋之前,江蘇略勝(尤以兩晉及南北朝時期表現更為明顯)。宋之前,其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顧愷之、陸機、陸雲、蕭衍、劉義慶、鮑照、張旭、李煜等等,在南方諸省中表現最優異。但宋元時期有一段低谷(與自身比較),遠不如浙江。只有范仲淹、秦少游、陳後山、范成大等少數幾人可躋身於名家之列。不過,明中晚期以後其文化又重新崛起,並最終駕浙江而上成為人才密集度最高的省份(然近代以後浙江又有反超的跡象)。明清時期江蘇文化名人有高啟、王世貞、顧憲成、徐霞客、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吳承恩、歸有光、馮夢龍、陳子龍、鄭板橋、金聖嘆、顧炎武、錢謙益、趙翼、劉鄂、徐悲鴻、梅蘭芳,真可謂群星璀燦、不勝枚舉。所以,五個文化大省裡面不能沒有江蘇。
第六名:湖南
古稱「三苗」的湖南,近代以前,文物教化遠遜於中原及東南地區,乃不爭之事實。所謂「湖南人物,罕見史傳」,即是古代湖湘乏才的真實寫照。150前漫長歲月里,湖南只有唐時歐陽詢、懷素,宋時周敦頤,元時歐陽玄,明時李東陽,清初王夫之等少數人可躋身於文化名人之列。19世紀後半葉,湖南人物憑籍其傑出的軍事才能,而成為軍功時代的弄潮兒,由軍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文化,迅速走強,可謂人文蔚起,曾國藩、程潛、毛澤東(以上三人是湖南近世如此強勢之關鍵人物)、何紹基、王]運、楊度、譚嗣同、沈從文、瓊瑤、龍應台、曾熙、譚延]、齊白石、賀綠汀、黎錦暉、譚盾、田漢、歐陽予倩、向達、蔣廷黻、蔡儀、李澤厚、方克立、黎錦熙、陳子展、劉大傑、楊樹達、余嘉錫、周b生、曾昭掄、周光召等即是近世湖南籍文化名人的傑出代表,稱之為名流輩出,決不為過。但隨著時代性質的改變,湖南人文能否將強勢繼續下去確實是一未知數!
第七名:山西
宋元之前,古老三晉亦稱文化昌盛之地,曾涌現過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其中大思想家荀況,著名文藝家薛道衡、王勃、薛稷、王之渙、王維、盧綸、王昌齡、柳宗元、白居易(祖籍山西)、溫庭筠、司空圖、張彥遠、司馬光、米芾、元遺山、白樸、關漢卿、鄭光祖等,即是其中之代表人物,可謂群星燦爛、光芒耀眼,由此,也永遠定格了山西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比較高的地位。但宋元以後,受日益熾熱商業風潮影響,致全民皆商,斯文掃地,晉地文化事業從此一落千丈而幾成文化沙漠。拿句時髦話來概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沒能協調發展(人家徽州地區就處理得相當完美)。
第八名:福建
福建是文化起步時間與江西差不多,且其文化最鼎盛之時期也在兩宋。理W四大學派中閩有其一,即閩派。宋時,閩地出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柳永、r、朱熹(徽州人,生長於閩地)、元幀⒖飼f、烙稹⑧樵、袁小⒉滔宓取W艿乃道矗盡管其時福建傑出人物總數上不及浙江,影響上遠不如江西,但與贛浙並列一甲還是可以的。元代時,與贛浙相較即黯然失色。明時雖有起復,但給人印象是名家眾而大家稀;清代中前期無足道。元至清中前期,這600年中閩地能稱得上傑出人物者只有楊榮、李贄、李光地以及不甚光彩的貳臣洪承疇等少數幾人。晚清後得地利之便,人文蔚起,林則徐、沈葆禎、嚴復、陳衍、陳寶琛、鄭孝胥、林語堂、冰心等等皆一時之俊才,共同譜寫福建人文之新篇章。
第九名:河北
自古燕趙之人俗重氣狹,好結朋黨。故前有荊軻、高漸離、樊於期、田光等慷慨悲歌之士!後有劉關張趙(除關外均為河北人)結義兄弟生死相依之典型!河北是華夏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且其南部為中原之一部),宋以前,各時期人才數列位均在前五名(據繆世鴻「歷代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布」表)。其綜合排名列於豫魯陝之後,居第四位;但其所出人才數量雖多,真正影響大的極少,甚至遠不如其隔壁鄰居——綜合排名列於第七的山西。宋之前,其著名文化名人有,扁鵲、董仲舒、劉琨、祖沖之、酈道元、盧照鄰、高適、劉長卿、賈島等。兩宋時,人才跌入低谷,排名列於十名開外。後由於長期建都北京,作為畿輔之地的河北,其人才數在北方諸省中,始終保持前兩名之位置(元代時,甚至居於各行省第一)。元之後,河北所產傑出人物代表有,郭守敬、馬致遠、顏元、紀昀、翁方綱、張之洞、李大釗等等。
第十名:湖北
作為古荊楚文化區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期幾乎與中原同時,先秦時,楚地即出現過屈原(中國最早的偉大詩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諸省中,絕無與之比肩者。只可惜後勁不足,在以後各時期的表現都難以稱為上乘。秦漢至清末,其貢獻的著名文化名人只有陸羽、孟浩然、杜甫(祖籍)、岑參(生於)、皮日休、宋祁、張居正、李時珍、袁宏道、楊守敬等少數幾人。也難怪,近代大學者梁任公會給湖北貼上:「學者無聞」、「學者希焉」的標簽。只不過,清末以後,得能吏張之洞苦心經營之利並沾民國首義區之光,使得其經濟與政治地位明顯提升,人文環境亦隨之改觀。黃侃、熊十力、王世傑、李四光、湯用彤、李濟、聞一多、徐復觀、曹禺等湖北籍文化名人之出色表現也足以使鄂省人文狀況在全國的位置前移,但願不會是如往常一樣的曇花一現(有人總結:湖北文化發展的速率恰與我國統一發展的速率成反比,即當國家統一並快速發展時,湖北便無生機,但當國家分裂或變革之時,湖北便興旺發展。對此,我深有同感)!
② 中國八大中心城市有哪些
中國八大中心城市:
1、北京
中國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建設為世界城市。著眼建設世界型大都市,強化首都功能,發展首都經濟,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聯袂天津引領環渤海地區發展。
2、天津
中國直轄市之一,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北方國際物流中心。提升國際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和北方經濟中心功能,重點開發天津濱海新區,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製造業和技術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協同北京輻射帶動環渤海地區發展。
3、上海
中國直轄市之一,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優化提升經濟功能,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聯袂南京、杭州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發展。
4、廣州
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國際大都市。形成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服務體系融合發展格局。建成功能完善、輻射全球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高端服務和綜合服務等功能,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成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國際大都市。聯袂深圳、香港、澳門推進珠三角地區現代化。
5、重慶
中國直轄市之一,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圍繞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重慶大都市區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載體功能,充分發揮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的作用。
6、成都
四川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7、武漢
湖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發改委支持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堅持立足中游、引領中部、服務全國、鏈接全球,全面提升武漢現代製造基地、服務高地、創新源地、開放平台功能,強化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支撐和承啟作用,拓展沿江發展新空間,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樑,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8、鄭州
河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發改委支持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著力發展樞紐經濟,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著力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努力建設具有創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態智慧、開放包容的國家中心城市,在引領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和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貢獻。
③ 當今中國的文化中心在哪裡
北京
是文化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中國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全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端,東南局部地區與天津市相連,其餘為河北省所環繞。北京為中國第二大城市,同時也是中國陸空交通的總樞紐和最重要的國內國際交往中心。北京已經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
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悠久歷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優越,是中華全國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早在7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
全球只有極少數城市像北京一樣長時間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列顛網路全書》將北京形容為"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而且斷言,「這座城市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過去的八個世紀里,不論歷史是否悠久,幾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築都擁有著不可磨滅的民族和歷史意義」。故宮、天壇、頤和園、北海等等數不勝數的古跡也為這座城市添加了更絢爛的色彩。
今日的北京,更已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世界500強企業中共有21家總部位於北京,高居全球第五;金融街、北京商務中心區等商務區更是北京對外開放和經濟實力的象徵。此外,中國國家大劇院、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鳥巢」等建築也成為了北京的現代符號。北京正以它古老又時尚的全新面貌,迎接每年超過1億4700萬的旅客。
④ 中國的文化中心是哪裡
文化中心當然數北京,要想學習外語,去陽朔,地方小,老外集中,培訓學校多,那裡學習英語比較好。
⑤ 中國有多少古文化遺址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古跡。我國歷史古跡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比較典型的有本書提到的「西安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牛河梁遺址女神廟」、「秦始皇陵兵馬俑」等。
中國於 1985 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7 年首次擁有了世界遺產,共6項,分別為: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長城、莫高窟、北京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泰山。除泰山是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外,其餘五項均為文化遺產。
(5)中國文化中心有多少擴展閱讀
文化遺址:
1 、長城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長城包括甘肅至河北段;2002年11月,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九門口長城作為長城的一部分,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景觀特徵】: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被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2、 明清皇宮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沈陽故宮,位於遼寧省沈陽市瀋河區明清舊城中心,2004年7月作為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景觀特徵】:北京故宮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庄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沈陽故宮是清朝入關前創建的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後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
3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位於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縣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景觀特徵】: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兵馬俑坑的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戰馬、戰車和武器,代表了秦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20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現。
4 、敦煌莫高窟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
【景觀特徵】: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會處,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5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村的龍骨山。
【景觀特徵】:是華北地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首次發現「北京人」遺址的周口店第一地點。
⑥ 中國古都文化聖地都有哪些
1. 鎮遠淡雅清幽,水墨暈染
鎮遠
【歷史上的鎮遠】
美麗的古鎮鎮遠位於貴州省東部,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區五縣接壤交匯之處。
鎮遠古城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置縣歷史,自秦昭王30年就已經設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鎮遠積淀了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眾多瑰麗的文物古跡和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鎮遠不僅交通便利,更是美麗的低碳示範基地,美麗的景色中滲透著濃厚的歷史氛圍,讓整個古城顯得古香古色。它在1986年鎮遠古城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古城鎮遠有「傳統文化迷宮」之稱。這里不僅文化豐富深厚,而且有著如山水畫般的秀麗景色。游覽鎮遠,在寧靜中回顧歷史,在美景中體味自然,所得絕非喧鬧的城市所能有的.
舞陽河風景區以舞陽河水系為紐帶,形成了多系列,多組合的景觀。
舞陽河蜿蜒而下,河面寬廣猶如湖面,兩岸盡是青山綠水,瀑布與泉水沿著山間縫隙順流而下,彷彿頑童奔跑山間。
舞陽河,自西向東呈「S」型蜿蜒貫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的奇妙景緻,山、水、城渾然一體、耦合獨特的太極圖樣,因此被稱為「太極古城」。
傳說景區內有喊泉神靈,有喊必應,呼之水出、止呼水隱。而景區內的石峰形如「孔雀開屏」,形態逼真。美麗的舞陽河彷彿一幅巨型油畫,掛於鎮遠古鎮,多彩而迷人。
【寧做名著筆下客鐵溪景區】
鐵溪景區地處鎮遠古城東北角4公里處,這里有甘溪、馬路河、龍池、翁仲河、獨柱峰等景點,景緻各有千秋。
以翁仲河的溶洞奇、龍池水的寶藍和深不可測,以及郁蒼幽深的森林和峽谷令人神往。
鐵溪的名山勝水早在五百年前就吸引了眾多南來北往的遊人,許多名人雅士曾到此游覽逗留。吳敬梓在其文學名著《儒林外史》中也提到了鐵溪。
若你化作名著筆下的客人走進鐵溪,一條清澈的小溪在你的腳下歡快得流淌著,兩崖農家山莊遍布,據考評鐵溪景區的農家山莊在貴州省是最大的規模,走進農家吃一餐正宗的黃燜鴨子,再配上七八個當地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小菜,暈素搭配,再喝點小酒,快活神仙也不過如此罷了。
2. 麗江寧靜古樸,淡雅別致
麗江
【歷史上的麗江古城】
美麗的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這里民族眾多,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
由於地處青藏高原南端的橫斷山脈向雲貴高原北部過渡的銜接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麗江獨特的自然風光,環境十分優美,處處都滲透出濃郁的文化氣氛。
早在十萬年前,已有舊石器晚期智人「麗江人」在這里活動。戰國時期,麗江屬秦國蜀郡,唐代先後歸屬吐蕃與南詔,宋時臣服於大理國。到元代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設麗江宣慰司,始稱麗江。1961年4月改為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相傳是因為麗江的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加上城牆就猶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了。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古時曾是倉廩集散之地。
美麗的麗江古城人傑地靈,山水相間,相得益彰,游覽古城,既可以陶醉於自然的神奇,又可見識獨特的少數民族風俗,十分值得一游。
【游覽麗江古城】
「城依水存,水隨城在」是美麗的麗江古城一大特色。
游覽麗江古城,可以臨河就水,在傍河的酒吧茶樓里靜靜享受城市難得的寧靜。還可以登高攬勝,麗江可謂是在山的懷抱中,地形巧妙,當然也可以的到獨特的美景。古城院落古樸,保留了古老的形態,走街入院,入市過橋,在大街小巷都可以尋找到意外的收獲。
麗江的街道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麗江的街道全部都是用紅色五花石鋪就,雨季不泥濘,旱季不飛塵。五花石上的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質感細膩,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十分和諧。
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位於古城的核心位置,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區的和商業中心。四方街是一個大約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廣場,五花石鋪地,街道兩旁的店鋪鱗次櫛比,各有特色。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義街、七一街、五一街,新華街,又從四大主街岔出眾多街巷,彷彿蛛網交錯,整個小城在這些街道的貫通下四通八達,形成了以四方街為中心、沿街逐層外延的縝密而又開放的格局。
游覽麗江古城,在晨曦中迎著薄霧出發,慢悠悠的行走在小巷中,時而發現令人驚奇的景色,靜靜的享受這一份嫻靜,或者捧一杯咖啡,寧靜的心情就如水上的薄煙一樣,親切而澄凈。
木府原來是麗江世襲土司木氏衙署,在元朝時初建,興盛在明朝。木府於1998年春重建,並在府內設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復重建的木府坐西向東,沿中軸線依地勢建有忠義坊、義門、前議事廳、宮驛等15幢,衙內掛有幾代皇帝欽賜的十一塊匾額,上書「忠義」、「誠心報國」、「輯寧邊境」等,可見當時朝廷對木府的重視。
作為當時最重要的管理機構,木府擁有極高的地位,有人評價:「木府是凝固的麗江古樂,是當代的創世史詩。」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驚嘆麗江的宮殿是:「宮室之麗,擬於王者」。
3. 平遙華夏文明的搖籃
平遙
【歷史上的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北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舊稱「古陶」。春秋時屬晉國,戰國時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在北魏時改名為平遙縣。
明代洪武三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正因為歷史悠久,因此平遙古城在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還是著名的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的誕生地,古城街道兩旁,老字型大小與傳統名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清朝時期平遙的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還有「大清金融第一街」的稱號。
【游覽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街道似龜背,城牆堅固,站在城牆上,可以看到古老的城牆與城外的現代建築相得益彰,別是一番風景。平遙號稱有三寶,游覽平遙古城,看古城牆的斑駁印記中滲透的歷史滄桑,會是別樣的收獲。
【平遙三寶之一寶古城牆】
古城牆即平遙縣城牆,建於明朝洪武三年,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牆。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
古城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樑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整座古城的很多建築都保持了原來的樣子,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游覽古城,感受歷經滄桑依然雄風猶存的古城牆,看歷史洪流滾滾卻帶不走的精神面貌。
【平遙三寶之二寶鎮國寺】
鎮國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10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了。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正是因為其歷史悠久,又具有極大的價值,因此被稱為平遙第二寶。
【平遙三寶之三寶雙林寺】
雙林寺位於平遙城的城南,寺廟修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內10餘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平遙古城不僅有著名的城牆,還有平遙國際攝影節,現代的節日與古城的悠久歷史相融合,顯示了國內與國際接軌、傳統與現代互動,使平遙古城獨特的風貌、古樸的民風更加得到了彰顯。
4. 徽州古城徽派建築特色與文化內涵
【歷史上的徽州】
徽州古城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she)縣徽城鎮中心,是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為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徽州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歷史悠久,建築富有特色,是值得一游的勝地。
徽州秦時開始置縣,秦始皇26年(前221)置歙縣,古稱新安,自隋唐以來,一直都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稱「徽州府」,大歷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土地又歸歙、休寧二縣,州領黟、歙、祁門、休寧、婺源、績溪六縣,因此形成了徽州一府六縣的格局。歙縣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歷史悠久,文風昌盛。
【游覽徽州】
徽州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國徽墨之都」和「中國歙硯之鄉」,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繁榮造就了徽州特有的吸引力。
【徽州大觀園徽園】
徽州是歙縣縣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帶新建的仿古旅遊城,園內規模宏大,富有特色,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
全省17個地市都在徽園內建有自己的館園,並將各自館園用最具本地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風情和標志性建築以園林的形式展現給遊人與觀眾。游覽徽園
,既可了解安徽悠久的歷史,又如親臨全省各個著名的風景名勝景點游覽一般,十分值得游覽。徽園氣勢宏大,古樸典雅,建築粉牆黛瓦,與周圍風景相得益彰,極富韻味。園內的雕刻集磚雕、木雕、石雕的「徽州三雕」的精髓,十分精美,上承古徽州文化的神韻,下創徽派建築雕刻精華,優美壯觀,另人嘆為觀止。
【東方凱旋門許國石坊】
許國本為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萬曆十一年(1583),許國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萬曆十二年,因雲南平叛決策有功,晉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賜建牌坊,因此才有了今天的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石坊有八柱,呈口字形平面,結構十分穩固。上有雕塑,圖案典雅,許國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傑出的代表,綜合體現了石坊建造技藝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樓沖天式石坊形制,歷經明清數百年,在石坊建築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可謂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
徽州歷史悠久,文化繁榮,著名的徽派建築享譽國內外,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文人也都與徽州有著深厚的感情,著名的愛國主義基地陶行知紀念館即位於歙縣城內。
5. 陽朔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
陽朔
【歷史上的陽朔古城】
陽朔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東南面,也位於灕江西岸,風景十分秀麗。
陽朔縣歷史悠久,建縣始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餘年。隋朝開皇十年(590年) 縣址由熙平遷今陽朔鎮,縣衙建於羊角山下,以「羊角」諧音,改縣名為「陽朔」。陽朔縣因此得名,該名歷經各朝,流傳至今。
陽朔百里山川,處處奇山秀水,山青、水秀、峰奇、洞巧,為天下四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被譽為「中國旅遊名縣」。
【游覽陽朔】
陽朔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山清水秀,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此境內山峰林立,平地拔起,千資百態,游覽陽朔,在縣城的山水中尋找樂趣。一處好風景並不算好風景,陽朔處處皆景,處處怡人。
【百里畫廊】
灕江景區全線長48公里,是灕江風景區精華,也是人們到桂林旅遊(000978,股吧)必去的地方。
主要景點有:桃源仙境、浪石勝境、仙人推磨、綉山彩壁、鴛鴦戲水、九馬畫山、七姐下凡、螺螄山等二十多處。乘著船游覽整個灕江,彷彿行走在畫中。喀斯特地貌造就的蒼翠的群山聳立在兩旁,千姿百態,蒼翠欲滴。
灕江江水清澈見底,宛如羅帶般蜿蜒在群山之間,靜靜劃船而過,兩旁若隱若現的民居隱藏在樹林間,清脆的鳥叫聲交叉其間,人也彷彿進了一個仙境,進入了名家筆下的山水畫軸,因此人們才稱為「百里灕江,百里畫廊」。又有一種「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的錯覺,好似遨遊夢境。
【詩境家園】
遇龍河全長42.5公里,至書童山匯入灕江,是陽朔縣第二大河。遇龍河風景區的主要景點有犀牛塘、水厄風光、五指山、朝陽寨、仙桂橋、遇龍橋、歸義古城遺址、漢墓群、東暈岩、八仙過海等近20處。景點密集且景色怡人,一個個游覽下來,不知道又為自己增添了多少的詩情畫意。
這一景區有古石橋群、田園風光、宋橋、唐城遺址、漢墓群等,使景區蒙上一層古色古香的神密色彩。舊縣村是唐代開德四年的歸義縣縣城,有唐代的城牆、明代的民居及清代的進士庄園,時間跨度大,古建築形式多樣,工藝精湛,體現了中國不同朝代的建築藝術,古橋造型典雅,與附近的歸義古城遺址、舊縣村古建築和古人類文化遺址等構成了遇龍河陽朔歷史文化長廊。
有首詩寫到「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陽朔的山水確為中國一大美景。.豐都鬼城神秘鬼文化之旅
豐都鬼城
【歷史上的豐都鬼城 】
豐都鬼城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境跨長江兩岸,地處長江上游,上距重慶172公里,下游距宜昌476公里。鬼城豐都歷史悠久,春秋時稱為「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從枳縣劃出單獨設縣,定名為「豐都縣」,至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了。
相傳豐都是人死後靈魂所歸的地方,人的靈魂離開軀體後都要回歸到這個地方。豐都被訛傳為鬼城,最早的歷史淵源,大概要從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國幽都」而起。
豐都又稱「名山」,因為北宋蘇軾的題詩「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這里也是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剎多達27座,被譽為中國「神曲之鄉」人類「靈魂之都」,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非常具有特色。
【游覽豐都鬼城】
豐都歷來就有豐富的文化,特別是獨具特色的鬼文化可謂國內僅有,游覽豐都鬼城,看長江邊小城的寧靜風景,驚嘆於獨特的鬼文化,體驗一下陰曹地府的陰森恐怖,看一下人類靈魂之都的森嚴與幽寂,別是一番趣味。
【全國最大活「鬼」城鬼國神宮】
鬼國神宮是仿照陽間司法體系,營造的一個等級森嚴,陰森可懼的地下宮殿,它是融逮 捕、羈押、庭審、判決、教化功能為一爐的「陰曹地府」,它採用建築、造型、雕塑、繪畫和電子、機械、音響、燈光等綜合技藝,將陰曹地府的奧秘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地府內有奈何橋,相傳不孝之人過橋便會落下橋去,飽嘗毒蛇撕咬之苦。還有孟婆湯、觀音像以及八仙過海、鬼王嫁女等等,形象逼真,讓人心驚肉跳,激動不已。
鬼國神宮是我國反映鬼文化的規模最大的動態人文景觀,它熔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於一爐,拓展視野,豐富生活,凈化靈魂,給人以超時空的獨特的精神享受。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下笑世上士,沉魂北酆都」即寫到了豐都。
【平都天下古名山平都山】
平都山即名山,因為北宋蘇軾的「平都天下古名山」而改名「名山」。平都山上林木蒼翠,建築精美,主要景點有哼哈祠、報恩殿、奈河橋、玉皇殿、百子殿、無常殿、大雄寶殿、鬼門關等等,鬼文化氣氛非常濃厚。
道家還把平都山列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相傳漢代有陰長生、王方平兩人曾先後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飛升,這里也因此得到了道教子弟的親睞。
【歷史悠久天子殿天子殿】
天子殿歷史悠久,最早建於西晉,叫乾竺殿,距今已1600多年。唐代建仙都觀,宋代改名為景德觀,又名白鶴觀,明代改名為閻王殿,現存的天子殿是清康熙三年(1864年)重修的。
天子殿殿堂正中塑陰天子六米高坐像,頭戴金冠,身著蟒袍,腰圍玉帶,秉圭端坐,雙目圓睜,十分的莊重威嚴。殿門前有一幅明末高僧硝山和尚作的楹聯:「不涉階級須從這里過行一步是一步,無分貴賤都向個中求悟此生非此生」,還有一副寫著「任爾蓋世奸雄到此就應喪膽,憑他騙天手段入門再難欺心」,告誡人們應該忠厚。
7.山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山海關
【歷史上的山海關】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一稱「榆關」,又稱「渝關」。山海關修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地創建山海關,北倚燕山,南連渤海,因此稱為山海關。
山海關於公元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山海關的城池,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周長約4公里,以城為關。它雄踞在祖國大地上,福佑著世代的華夏子民,被稱為「天下第一關」。
【游覽山海關】
山海關不僅景色壯麗優美,而且歷史悠久,文化氣氛濃厚。山海關素有「京師屏翰、遼左咽喉」之稱,角山長城蜿蜒,風景如畫,氣勢壯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游覽山海關,你會被長城的壯麗風景所折服。
【歡樂海洋公園樂島】
歡樂海洋公園是一座融旅遊、娛樂及科普教育為一體,以「陶冶大眾、教益學生、維系生態」為宗旨的國內大型現代化海洋科普基地,園內有人工海灣、戲水樂園等游覽場所。
園內可遊玩處眾多,可以看到海獅、海豚等的精彩表演,可以在大型的潛水區漫遊海底,體驗不一樣的環境,也可以與海洋生物親密接觸,體會它們的無窮樂趣。在人工海灣里,可以乘坐國內首創的半潛式觀光潛艇漫步於海底,將史前文明遺跡、海底寶藏和海底墳冢的人文景觀及色彩斑斕的海底世界一飽眼福。
游覽樂島,便是游覽城市中央的海底生活,累了乏了,還可以漫步於浪漫林蔭道,體會不一般地生活與文化,也是一種釋放和回歸。
【忠貞烈女哭長城孟姜女廟】
孟姜女廟景區坐落於山海關以東6.5公里的鳳凰山上,又稱貞女祠,是根據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而修建的。廟前依山砌築108磴行人石板梯道,恰似孟姜女尋夫的艱辛和曲折。廟里的殿內正中塑孟姜女泥像一座,淡裝素彩,面帶愁容,她雙目中透出的無限哀怨,便可以想像到當年孟姜女千里迢迢尋夫的凄涼。
景區又根據孟姜女的傳說修建了大型文化園林孟姜女苑,苑內以「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傳說為主線,還設計建造了「夜制寒衣」、「萬夫築城」等二十個場景,使人更加深刻體會到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的艱辛與曲折。
廟內前殿兩邊有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對孟姜女、秦始皇的喜惡,前殿還有聞名全國的奇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hǎi shuǐ cháo ,zhāo zhāo cháo,zhāo cháo zhāo lu;f yn zhǎng,cháng cháng zhǎng,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包含無盡的哲理,讓人遐想無盡。
【8.婺源和諧天成,山水國畫
婺源
【歷史上的婺源】
婺源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原屬徽州地區,是古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婺源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唐朝為便於統治,唐玄宗於開元二十八年決定正月初八設置婺源縣,縣城設在清華鎮,到天復元年(公元901年),縣城遷至弦高(今縣城紫陽鎮)。建縣時,婺源屬於歙州。
對「婺源」這一名字的解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說法,一是以「婺水繞城三面」,故名;二是「舊以縣本休寧地,曾屬婺州,取上應婺女之說」,故名;三是「以縣東大鱅水流入婺州」,故名。說法不一,各有千秋。
【游覽婺源】
歷史上中原貴族的南遷,為這里帶來了豐富的中原文化,又經過古徽州人的發展,使得這里的文化更加的繁榮。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著中華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標本價值。
游覽徽州,不僅要欣賞這里如水墨山水畫的美景,還要深入了解婺源的古徽州文化。
【風水門庭江灣】
江灣始建於隋末唐初,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蕭江第八世祖始遷江灣,子孫逐漸繁衍成為巨族。江灣是鍾靈毓秀的千年古鎮,這里山水環繞,寧靜秀美,因此是古徽州風水文化的典範,歷代文風鼎盛、群賢輩出,這里還是毛澤東同志的祖籍。
村中至今還保存著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築和蕭江宗祠、江永紀念館、南關亭、北斗七星井等景點,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文化內涵豐富,「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歷來享有書鄉之譽。
【小橋流水人家李坑】
來到李坑,猶如來到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足見其魅力。昔日的商賈和縉紳們留下的宅院以那些精美的木刻講述著李坑過去的故事。
李坑村落群山環抱,山清水秀,風光十分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粉牆黛瓦,參差錯落,沿溪而建,依山而立。
村內街巷溪水貫通,青石板道縱橫交錯,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彷彿眼前真的是馬致遠筆下的「小橋流水人家」,只不過這眼前的風景,少了一份凄涼,多了許多詩意的美,讓人禁不住想贊嘆,想長居於此。
【雙橋落彩虹木板廊橋】
在婺源,木板橋是一大特色,原汁原味的杉木建造的木板橋宛如金橋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橋下是清澈無比的江水,橋上不時有村姑農夫挑著擔子從經過,山光水色與木板橋有機結合為一體,環境十分協調。
婺源著名的廊橋當數彩虹橋,橋離清華古鎮不遠,始建於宋代,長達140米,寬為7米,為全木結構,橋上寫有「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對聯。
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人與自然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世外桃源般的感覺。「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便是朱熹贊美家鄉婺源的詩句。
9.周庄世界最具魅力水鄉
周庄
【歷史上的周庄】
古鎮周庄,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古稱澤國,周庄原來叫貞豐里,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200畝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居民有感周氏的仁義,便把貞豐里改為周庄。
周庄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古鎮周庄處於蘇杭之間,以水貫穿,街道房屋臨河而建,往來皆需舟楫,呈現出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如畫的美景綻放在周庄,使其成為了最具魅力的水鄉。
【游覽周庄】
周庄的美景在於水,周庄的魅力也由水打造,經過千年的歷史滄桑與濃厚的吳地文化的孕育,一個靈秀的水鄉展現在人們面前。周庄全福寺的鍾聲述說著新一天的開始,南湖的秋月迎接著晚上的到來,莊田的落雁闡述著生的希望,東庄的積雪預示著豐收的到來。游覽周庄,感受不一樣的美。
【陶瓷之鄉一稀堂博物館】
瓷器是我們祖先偉大的發明創造,有考古資料表明,中國人生產陶器的歷史已達一萬年以上。而一稀堂博物館是在周庄鎮政府和周庄「江南人家」的協助下,由河南省一稀堂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等聯合創辦的一所民辦古陶瓷博物館。
博物館內展示了我國人類有史以來以黃河、長江等流域為主題的原始陶器的創燒至演變到近代瓷器的全過程。共設立了史前至商朝、春秋戰國、兩漢、隋唐、宋元及明清為主題的六個陶瓷展廳。因展品收藏地主要在我國北方,所以展品偏重於北方窯系。
游覽一稀堂博物館,可以了解我國陶瓷的發展及燒制方法,是一個獨特的博物館。
【觀民俗歷史民間收藏館】
天孝德民間收藏館位於周庄鎮城隍埭,坐西向東,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建築。館內收藏分八大類:木器、陶器、瓷器、玉器、銅錫器、石器、紫砂、骨角製品類。其中明清傢俱、歷代瓷器、玉器比重最大,銅器中的花錢尤為珍貴。
民間收藏館館內收藏自石器時代起各代藏品二十餘萬件,分兩大類型,包括歷代民間日常生活、生產勞動用具和散落流失於民間歷代官宦用品,其中明清傢俱、歷代瓷器、玉器比重最大,銅器中的花錢尤為珍貴。館內藏品非常珍貴,真的實反映了古鎮周邊地區范圍的民風民俗和吳文化歷史。游覽收藏館,又是對民間文化的一種補課。
【全福曉鍾伴天明全福寺】
全福講寺座落在周庄鎮西側的白蜆江畔,是宋時周迪舍宅為之,寺廟的主要建築有山門、指歸閣、大雄寶殿、藏經樓等。整座寺廟結構嚴整,殿宇軒昂,蔚為大觀。南湖水光瀲灧,借水布景,巧奪天工,大雄寶殿,飛檐翹角。寺廟既有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建築藝術的美倫美奐,如詩如畫,令人贊不絕口,流連忘返。
⑦ 中國古代文化中心南移歷程及體現
中國古代文化中心南移歷程及體現
文化中心的遷移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文化運
動現象。
它是在經濟中心轉移的牽引力和政治中
心轉移的推動力共同作用下逐步遷移的。
然而,
數干年來中國和世界文化中心遷移的歷史表明,
一旦世界文化中心轉移到某一個國家或一個國
家的文化中心轉移到某一個地區,它又會進一步
促進這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正是從
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認為,一千多年來中國文化
中心的南遷,尤其是近百年來東南沿海新月形文
化帶的形成,為東南沿海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
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這是歷史的必然。
如果我們
不能從理論上真正認識到這種歷史的必然性,那
么,在實踐中,在制訂經濟發展戰略和推動經濟
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就會瞻前顧後,躊躇不前;就
會失去機遇,遺恨千古。
一、文化中心轉移的內在機制
經濟中心(又稱經濟重心)即經濟最發達的
核心地區。
經濟中心的轉移,是導致文化中心轉
移的基本的、穩定的、也是最大的牽引力或推動
力。
當然,經濟中心的轉移是逐步過渡的,是在地
理環境變遷、社會政治動亂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等
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由一個地區漸次向另一
個地區遷移的。
根據作者長期研究的結果,從上古到秦漢時
代,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穩定在中原地區。
從魏
晉到南北朝時期,拉開了江南經濟開發的序幕。
雖然此時中國的經濟重心仍在黃河流域,但是已
經開始微微向東南傾斜。
唐代中葉的安史之亂使
黃河流域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全國的經濟中
心基本上完全轉移到了長江流域的下游地區。
自宋元以來的干余年間,由於黃河流域環境
不斷惡化,長江流域條件優越,致使中國的經濟
中心始終穩定在江南地區,而且從未出現過再度
回復到黃河流域的任何可能性。
這種南盛北衰的
格局起碼還會維持若干個世紀或更久。
正是由於
中國經濟中心轉移的這種基本趨勢及其所形成
的經濟發展格局,吸引著中國的文化中心和政治
中心先後在北宋王朝末葉和滅亡之後相繼轉移
到了江南地區。
換言之,如果沒有經濟中心的轉
移,另兩類中心的轉移就很難實現。
政治中心一方面隨著經濟中心的轉移而轉
移;另一方面,由於國內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形
勢的不斷轉換,它有時往往脫離經濟發達地區而
向斗爭的第一線轉移,它對文化中心轉移的影響
是有條件的、不太穩定的。
當兩者轉移方向一致
的時候,政治中心則往往促進文化中心地區文化
的進一步發展。
從夏、商、周三代到北宋滅亡的三干多年間,
中國的政治中心始終在黃河流域,並且沿著西安
—洛陽—開封軸心緩緩自西向東遷移。
其中
歷時最長者當屬西安。
自秦漢到隋唐的千餘年
間,長安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
它領導中國文
化第一次在漢代、第二次在唐代登上了世界封建
文化的高峰。
公元1127年的開封陷落和宋室南遷,標志
著中國的政治中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江南。
杭
州和南京曾一時成為偏安王朝的首府。
然而,由
於塞外游牧民族對農業王朝的威脅並未消除,所
以,中國的政治中心便在明朝初年北上燕趙,北
京成了最近數百年間中國的政治中心。
二、中國文化中心轉移的歷史軌跡
1.中原文化時代
根據我們對2500多年來中國歷代人才地理
分布的空間轉換過程所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①,
從夏商時代文明起源一直到北宋滅亡的300。
年
間,中原地區始終支撐著中國文化的江山。
故將
這一時期稱為「中原文化時代」。
從上古到秦漢時代,由於中國的經濟中心穩
定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因而這里人才輩出,
學風濃厚,齊、魯、關、洛為學術重鎮。
春秋戰國時
代諸子崛起,百家爭鳴,各持學說,各據地域,學
風彌漫於黃淮之間的魯、齊、楚、魏、衛、韓、趙地
區,尤以孔子講學的魯國學風最濃。
東漢時代,中國的文化中心仍然在黃河中下
游地區,春秋戰國時代文化發達的齊、魯、宋、楚、
韓、衛一帶,學風依然濃重。
就東漢的行政區劃分
來看,也是以充州學風最盛,而充州又首推陳留
郡鼎盛。
從三國時代開始,隨著中國經濟重心(中心)
的微微向東南傾斜,歷魏晉南北朝而至隋唐,一
直到安史之亂以後,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基本上轉
移到東南地區,南方學風經歷了長達六、七百年
的逐漸興起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中國文化中心
由北向南艱難轉移的過渡時期。
唐代學風的全國分布仍然表現出北盛南弱
的總態勢。
在學風濃重的黃河流域,學風分布的
輪廓恰似一把以關中為柄的巨型扇子,扇葉覆蓋
了今天的晉南、冀南、魯西、蘇北、皖北以及全部
河南省域。
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在當時河北道南部
的趙州、冀州和流州。
與此同時,南方學風日漸興
盛,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人才尤為集中。
這
一形勢的出現預示著中國文化中心的南遷已經
正式拉開了序幕。
值得注意的是,從唐代開始,福
建泉州的學風已經興起,歷宋、元、明、清而日漸
興盛,終成我國東南沿海又一學術重鎮。
北宋是我國文化中心自黃河流域徹底轉向
江南的關鍵時期,這時的長江流域在文化實力上
與黃河流域旗鼓相當。
當然,由於傳統力量的支
持,黃河流域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
人才和學風
密集於西安一洛陽一開封軸心線上,其中尤以作
為北宋「文化首都」的洛陽獨領風騷。
在南方,北
宋時代學風最盛者為福建路,次為兩浙路。
福建
學風之盛,顯受朱熹影響。
他雖為安徽人,但出生
和講學均在福建,形成所謂「閩學中心」。
2.江浙文化時代
宋室南遷標志著中國文化「江浙時代」的開
始。
在此後的七、八百年間,從長江三角洲到杭州
灣沿岸,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人才迭出,群英薈
萃,被譽為「人文淵蔽」。
從南宋到元、明,學風盛行江、浙、贛地區。
南
宋時代學風的分布,在我國南方自西而東形成所
謂五大學風盛地,即四川眉江、資江流域的蜀學、
湘江流域的湖南學、贛江流域的陸學、錢塘江流
域的浙學和閩江流域的閩學。
元朝雖然為中國歷
史上第一個「牧者王朝」,並且建都於大都(北
京),然而中國學風南盛於北的總趨勢仍未改變,
其中以江、浙、贛和皖南學風尤盛。
到明代,中國
學風南盛北衰的局面已成定局,形成了以江、浙、
贛為主體的長江下游學風密集區,尤以蘇州人才
密度最大。
清代學風斂聚江、浙和皖南。
江西學風到清
代明顯衰減,人才密集區收斂到蘇南、浙江和皖
南地區。
其中蘇州人才之眾,冠絕全國,次為常
州、揚州和杭州。
在浙江,浙西學派以治經學為
主,浙東則以史學見長。
皖南人才集聚於寧國、徽
州二府。
福建學風與人才分布於閩江和晉江兩
岸,前者有閩縣、建寧,後者有晉江、安溪等學風
盛地。
3.東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帶的形成
近百餘年來,由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
迅速發展和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影響,使得我國
人才一學風密集的地區逐漸由清代的江、浙、皖
南三角地帶漸次順著江、浙沿海向南發展,初步
形成了北起江蘇南部、歷浙江、福建而至廣東的
我國東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帶。
根據我們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今改稱院
士,下同)籍貫統計的結果發現,在統計的242位
學部委員中,北方(吉、遼、京、津、冀、魯、豫、陝)
為49人,佔全國的20寫;南方(皖、川、鄂、湘、
贛、蘇、浙、滬、閩、粵、黔)多達193人,佔全國的
80。
這是自宋、元、明、清以來我國南盛於北的
人才分布總格局的繼續和發展。
在南方人才分布的態勢方面,一個顯而易見
又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學部委員的出生地集中分
布於東部沿海的江、浙、閩、粵四省,從而形成了
與弧形海岸帶一致的所謂「新月形文化帶」。
地處新月形文化帶北端的江蘇省,是人才最
密集的地區。
全省有學部委員58人,遠遠超過
我國北方8個省市學部委員的總數(49人),占
全國的將近1/4(24.0寫)。
僅次於江蘇者為浙江,全省有學部委員40
人,佔全國總數的1/6(16.5%)0
上海也是人才與學風密集的重鎮,全市有學
部委員11人。
福建省共有學部委員24人,與北京、天津、
吉林、遼寧、河南和陝西等6個省市學部委員總
數相等,佔全國的1/l0a
廣東省有學部委員20人,佔全國學部委員
總數的8.3000
三、東南沿海的機遇
1.歲月悠悠,千載難逢
中國文化中心由北方向南方的轉移過程,經
歷了三千多年的漫長歲月。
顯而易見,從公元前
1900年夏王朝後期中國文明起源②到先秦時代,
黃河流域文明在長達3000多年的時間中都佔有
絕對的優勢;即使到漢唐時代,黃河流域的文化
優勢仍然十分明顯;北宋時代,盡管中國文化中
心南移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但中央政府仍然采
取「竭三昊以奉西北」的政策,以遏制文化中心的
轉移。
只是在最近的七、八百年間,中國的文化中
心才徹底移到了南方,而東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帶
的形成,如果從中國文明起源時代算起已經經過
了整整38個世紀。
歲月悠悠,機遇瞞珊,來之不
易,千載難逢,東南沿海人應當更加珍惜這一大
好時機。
2.東亞經濟一文化地理的新格局
數千年來,在中國國內文化中心逐步向東部
沿海地區,特別是向東南沿海地區轉移的同時,
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在向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輻射、
傳播,形成了披染中國傳統文化風採的「漢文化
圈」。
到20世紀中後期,出現了東亞經濟一文化
地理的新格局,它以獨具東方風韻的經濟文化共
同體的面貌登上了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歷史舞
台。
東亞經濟一文化地理的新格局以中國傳統文
化核心區為依託,呈同心圓狀向太平洋方向輻
射、擴散,大體上形成了四個經濟一文化帶。
其中
第一帶為以中原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帶;
第二帶為包括整個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大新月
形文化帶;第三帶包括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
等四個國家或地區,即通常所說的亞洲「四小
龍」;第四帶即經濟發達的日本。
顯而易見,包括
東南沿海在內的中國大陸東部沿海新月形文化
帶正處在十分有利的經濟一文化地理位置上,它
不僅背依腹地遼闊的黃河一長江流域,具有豐厚
的資源儲備,而且面對東亞經濟率先騰飛的日本
和「四小龍」,具有引進外資和技術的捷足先登的
優勢。
深而言之,由於第三帶和第四帶同處於「漢
文化圈」之內,因而與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具有血
脈相聯的文化傳統,這就使得東部沿海地區比起
西方國家來更容易學習日本成功的經濟,在即將
到來的21世紀,隨著世界文化中心向亞洲一太
平洋地區的轉移,東南沿海經濟騰飛的光環已經
高懸中天。
主要參考文獻:
①王會昌;《中國文化地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e
②夏綳:《中國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
〔責任編輯廖智宏〕
〔作者簡介〕王會昌,男.縈古族,1943年S月生,河南省南
陽人,理學碩士,現任華中師范大學地理來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
國文化地理》和《古典文明的摘籃與墓地》。
⑧ 什麼是中國的文化中心
設立文化中心標志著國家之間文化關系的新發展,旨在幫助公眾更便利地了解對方文化。中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在海外設立中國文化中心,近10年發展較快,迄今為止,已在非洲、歐洲、亞洲和美洲建成模里西斯、貝南、開羅、巴黎、馬爾他、首爾、柏林、東京、烏蘭巴托、曼谷、莫斯科、馬德里、墨西哥、奈及利亞和悉尼共
⑨ 中國有哪幾個文化大區
這是蘇公的區系類型理論。是將考古學文化分類的理論,即分成區、系、類型三個等級。六區是指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關中(陝西)、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在此基礎上在每個區中在劃分系、再到考古學文化、再到文化類型。透過對考古學文化的分類,蘇公架構起關於文明起源的理論,即古文化、古城、古國,中國文明起源三部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