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無錫的歷史文化是什麼
3000年以前,兩名位於中國北方周朝太子泰伯和仲雍為讓位於季歷,東奔至此,定居於無錫,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鎮(盡管有些歷史記載說實在今天的蘇州)。
二人幫助並帶領當地人民種田、開發水利,不久後這里便繁榮了起來。泰伯去世之後,因其無子,周朝君主便將他的後代冊封為「吳王」,史稱「勾吳」。
在春秋時期,吳國成為了最為強大的諸侯國。孫子的一些後代如今仍然住在無錫李子公園附近的孫巷。然而,不久後吳國被越國(今天浙江和福建一帶)所滅,後楚滅越,吳國在戰國時期又歸屬於楚國。
「吳」區域內的文化、經濟中心在嬴政在位期間轉移到了蘇州,嬴政也是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隨後無錫則劃分給了蘇州。在漢朝時期,武帝設無錫為郡。
無錫的農業和絲綢工業非常發達,尤其是在修造了大運河之後。 20世紀初期,無錫已經成為了中國紡織業的中心城市,以及全國四大糧食產地之一。
在1900年至1940年間,無錫被看作是中國最重要的城市。 1949年以後,無錫的重要性也在逐漸增長,建立了很多紡織產業以及輕、重工業。這座城市也被視為江蘇省第三大重要的城市,僅僅排在省會南京和蘇州之後,隨後便被稱作是「江蘇第二」(南京市「江蘇第一」)。
(1)無錫有什麼特色文化特點擴展閱讀
1、傳統文化
無錫是中國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吳文化的發展開創了江南古文明,當時由吳泰伯所開創的基業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家。
吳國歷經了740年,是歷史上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比不了的。 吳地區域文化簡稱為吳文化,通常來說為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2、傳統戲劇
錫劇又叫做「無錫灘簧」,一直廣泛流行於蘇南地區,解放以後,從原有的太湖地區漸漸流傳到長江三角洲等地。錫劇的黃金時代為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一舉成為華東三大劇種之一,是江蘇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民國時期,錫劇被稱「新戲」,抗戰時期又叫「文戲」,建國前後稱「常錫劇」,直到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後統稱為「錫劇」。
錫劇發展為古裝戲為主後,主要吸取京劇的表演程式和藝術手段。其以簧調為主要曲調,後又創造了一些新腔以及增加了板式變化,尤其是大陸調從單一曲調成為變化豐富的腔類,除此之外還吸收了江南的大量傳統的民間音樂。
3、傳統工藝
江蘇無錫宜興手工紫砂陶技藝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紫砂陶以其特殊的材質原料,精湛的手工技藝,古樸的自然色澤以及千姿百態的藝術造型,而享譽海內外。
在無錫宜興特有一種澄泥陶,其顏色絳紫,由其所製成的產品都叫做「紫砂器」,或簡稱為「紫砂」。這里所出產的紫砂在明、清時代開始就已經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宜興紫砂壺的造型多種多樣,完全採用全手工的拍打鑲接技法製作而成,這種成型的工藝在世界上可謂獨樹一幟。
❷ 淺述無錫傳統民居的建築特色
現在各地的民居建築都各具特色,越來越多人都不再根據傳統的民居來搭建自家的房子。高樓越來越多,也就少了傳統的幾分樣子。到底傳統是什麼樣的呢,讓我們根據無錫文化的傳統民居來看看無錫建築都有什麼樣的特色。
1、脊身的基本形式同其它江南地區民居一樣,無錫傳統民居正脊的脊身在材料上喜選用片瓦,這種作法稱為片瓦脊,即用片瓦側立排成一條屋脊。片瓦脊的作法可以追溯到宋代,宋《營造法式》上有壘瓦屋脊,即用片瓦一層層壘摞起的屋脊。這種壘瓦屋脊到後來在南方演變成為片瓦脊。試比較兩者,只是瓦的擺法變了,用瓦壘脊的作法則是一致的。片瓦脊有斜向排列和豎向排列兩種形式,這便是脊身最基本的造型形式。
2、脊翼的基本形式《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把瓦作分為大式和小式。
大式瓦作的主要特點是:
(1)各瓦坡使用筒瓦板瓦皆宜;
(2)大脊垂脊上都用吻獸等裝飾;
(3)材料用布瓦(青瓦)或用琉璃瓦;
(4)建築對象為宮殿廟宇主要建築。
小式瓦作的主要特點是:
(1)各瓦坡只用板瓦,間或用簡瓦,絕無用琉璃瓦的;
(2)正脊處做清水脊或皮條脊,不用吻獸;
(3)建築對象為宮殿衙署次要建築。
在這里,我們所討論的無錫傳統民居正脊作法多為小式瓦作。依據具體形式的不同,無錫傳統民居正脊中的脊翼大致可分為六種:甘蔗脊、雌毛脊、攢頭脊、文頭脊、哺雞脊和哺龍脊等造型,
3、脊首的基本形式無錫傳統民居正脊中脊首的基本形式為屋脊字牌或亮花筒。屋脊字牌,其實多為?畫#牌。除少數字牌以泥塑書寫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字樣外,大部分都在字牌正中長方形磚上塑以飛禽走獸、草木花卉、古今人物、神怪鬼異等各種避邪祈福的民俗圖案,在兩側的狹長字牌上,則塑以卷草、蝠雲、牡丹等圖案。而亮花筒,顧名思義就是瓶狀或筒狀造型物中插著不同的植物泥塑,並以不同的形態寓示不同的含義。
❸ 江蘇無錫有哪些風俗
可以給你說幾個無錫的景區
火車站都有直達的公交
黿頭渚
梅園
錫惠公園
蠡園
無錫影視城(三國城
水滸城
唐城)
靈山大佛
錢鍾書故居
東林書院
等
特產有太湖三白
無錫小籠
無錫醬排骨
油麵筋
陽山水蜜桃
惠山泥人
宜興紫砂壺等
至於風俗
可以去惠山腳下惠山直街感受下
也可以去南禪寺逛逛
順便坐遊船游覽運河
還可以瞻仰下泰伯墓
泰伯廟
那是良渚文化的源頭
大的商場都集中在中山路上
崇安寺是最繁華的商圈
買張無錫地圖
上面都會介紹的
太湖沿岸很多開放式景區
如渤公島
漁父島等環境都不錯的
我是憑印象大概的介紹下
具體的還要自己游覽後才會感受
祝你有個好心情
❹ 無錫的風俗文化
春節
年的歲首稱春節。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春節是無錫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3天。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壽。建國後,健康的民間習俗依然保留。
元宵節
正月十五稱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又稱元夕、元夜。元宵節早晨吃薺菜蒸糕或湯圓(又名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園家在一起吃團圓飯。這天茶館里泡茶,慣例加進青橄攬,俗稱"吃橄攬茶",又稱"吃元寶茶"。橄攬象徵元寶,寓意發財得福。夏歷正月十五又是燈節。這天晚上,無錫民間所掛花燈名目很多,有龍燈、風燈、魚燈、兔子燈、走馬燈以及各種神話燈、歷代人物燈,有的用燈紮成燈樹、燈樓、鱉山、牌坊等,還有踩高院、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龍舞、耍獅子舞等活動。花燈上還寫有燈謎,吸引人們觀燈、猜謎。在城裡,最熱鬧的是崇安寺,明清時期,這里的燈市極盛,整條街上懸燈結綵。晚飯後,人們紛紛點起各種彩燈,敲著鑼鼓,聚集崇安寺鬧元宵。有的還跳大頭娃娃舞,有的賽花燈、放爆仗。花燈比精巧和數量,爆仗比放得高與響。還有翻筋斗、豁虎跳、三角倒立、跳百索等雜耍比賽。有的設步障、扎高台,選嬌男美女,身穿綾羅衣衫,扮演新戲。每年從正月十五一直鬧到正月二十才結束。在農村,人們在晚飯後,點著各種彩燈,青壯年組成龍燈隊.敲著鑼鼓,到各村去耍龍燈。龍燈內點燃許多蠟燭,在夜空中翻滾,宛如火龍飛舞。觀者如雲,故無錫有"正月半,龍燈看"的民謠。元宵節前後的幾天晚上,錫山龍光塔的每隻角和每一窗口都掛彩燈,恍如火樹。元宵節晚上,還有人攜帶酒、菜登錫山、惠山,一面觀賞市內夜景,一面飲酒賞月。建國後,元宵節仍有早晨吃元宵、晚上吃團圓飯的習俗。
上巳節
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城鄉人民還登惠山、鴻山、斗山、西高山踏青。三月初三為南鄉峻嶂山的廟會節場,香船游肪停滿燒香濱。嬸嬸山麓雪浪鄉的農民,有快船比賽風俗。上午,各村青年搖著快船,滿載村民,趕至輝躥山看廟會,游節場。午後,快船集中到葛埭橋附近的長廣溪參賽,看過迎神賽會和游節場的男女老少也到此觀看快船比賽。參賽的快船先作自由表演,各顯神通。接著由表演中涌現出來的佼使者自由結合,以兩船為一組進行比賽。小組優勝者再自由結合,依次比賽,直至決出冠軍為止。比賽時,岸上人聲鼎沸,鑼鼓喧天;河中船如飛箭,急流勇進,甚為壯觀。
清明節
無錫民間開始種植蔬菜、果樹。蠶農在清明夜把蠶種裹在棉衣里進行孵化。這天,人們紛紛上惠山踏青。不上惠山的,上城牆繞城而走,叫登高踏青。東門東林庵一帶,為士女聚集處,故有"東林庵里看桃花"的說法。這天,也是東鄉膠山和北鄉斗山的節場,附近還有賽會,故斗山別名清明山。人們都上山踏青,趕節場,觀看賽會。從元宵節至清明節,大人孩子,三五成群,至野外放風箏,別有情趣。清明時節祭掃祖墳(俗稱"上墳"),為無錫傳統民俗。掃墓時挑些新土壅墳瑩。凡新墳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掃;舊墳可以過清明,但不能過立夏。新媳婦一定要去祭掃祖墳,俗稱"上花墳"。掃墓時用葷、素菜看和酒、飯等祭奠。後用於果糕點等替代。
立夏
一、立夏
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苑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批把、杏子(一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霉豆腐的習俗,說吃了霉豆腐就不會倒露。
二、夏至
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混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混鈍,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本名端五,又稱端陽,還有午日、地臘、蒲節、重午節、天中節等別稱。這天,無錫人早晨吃粽子。對午飯十分重視。其時新鵝上市,常殺鵝宰雞。人們在這天還喝雄黃酒,或將雄黃酒灑在地上,或蘸徐身上,或在孩子額上寫一"王"字,以示驅毒怯病。也有人家在門上掛艾葉、葛蒲,稱為艾旗、艾劍,用以辟邪。有的用艾葉熏蒸室內,用以滅菌消毒。端午節,城鄉龍舟比賽很盛,其中蓉湖龍舟競渡最為壯觀。每年夏歷四月下旬,參賽者就進行操演。從五月初一起,龍舟集中在江尖至黃埠墩一帶繼續操演。五月初五那天,參賽龍舟齊集蓉湖。狹長的龍舟,首尾及船身裝飾成龍形,頂用青布、白布作縵,舟上樹綠旗,兩旁置16-20支快槳,人執l槳,舟尾有1人擊鼓指揮。一聲令下,競賽開始,眾人高聲陷喝,齊心劃漿,群舟如飛。人們為了觀看競賽,在京杭運河兩岸搭滿高台,上設屏風。有的高台有四五層。還有許多裝載觀眾的畫肪、燈船停泊在競賽線路兩側,船船相接,人們以一睹為快。
七夕
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七夕風俗中流傳最久、最廣的是"乞巧"。這天晚上,少女紛紛結綵線,穿七孔針。穿得快,就意昧著乞到的巧多。白天,有些少女在庭院中放茶幾,上置一碗用井水和河水混合而成的鴛鴦水,挨次把綉花針平放到碗中,視陽光下的各種投影,判斷乞巧的情況。有些婦女,採集各種鮮花,放在盛著水的銅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說可使皮膚嬌嫩自凈。有些婦女搗風仙花,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指甲,稱"紅指甲"。有些婦女還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乞巧風俗今已不存,僅留牛郎織女的傳說。
中秋節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無錫人過中秋節.早晨吃紅燒糖芋頭,晚上賞月、吃月餅。這一風俗延續至今.並多有群眾團體舉行的中秋賞月晚會,以增進友誼。
重陽節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時以奇數為陽,九月初九兩個陽重疊,故稱重陽,亦稱重九。無錫人重陽節一般吃重陽糕,有的還吃"九品糕"(用荸薺、栗子、蓮心等9種果品煮成的羹),意取甜蜜、和順。這天的主要活動是上山登高。現在,重陽節被定為敬老節,以弘揚我國敬老傳統。
冬至
無錫人對冬至很重視,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的前一天稱"冬至夜",一家老少團聚在一起吃冬至夜飯。如家裡有人外出未歸,要留個座位,擺副碗筷,象徵性地盛些飯菜,以示思念。吃夜飯前,先祭祖宗。祭畢,把菜回鍋燒一燒。如不燒就吃,說是記憶力要衰退。飯里要放黃豆,叫"元寶飯",飯碗里預先放兩只熟荸薺,吃飯時把荸薺夾出來,叫"鉗元寶"。冬至夜飯,有錢人家吃得很豐盛。"有錢的吃一夜,無錢的凍一夜"。冬至那天的早晨稱"冬至朝",吃隔夜做好的糯米團子,故有詩雲:"家家搗米作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史傳,冬至這天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故今無錫地區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除夕
十二月的最後一夜稱大除夕,俗稱大年夜;其前一夜稱小除夕,俗稱小年夜。除夕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撣灰塵,乾乾凈凈迎新年。用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磨成粉,做成年糕,象徵年年高、節節高。刷掉門上舊春聯,貼上新春聯,以示除舊更新。除夕之夜,家家祭祖,焚香,點燭,燒紙錢,祭品豐盛,反映人們對祖宗的崇敬。祭畢,全家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合家歡")。晚上,有的在灶神龕內換上新的灶神像,兩邊貼"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紅紙對聯,上供品,俗稱"接灶",把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奏事的灶神接回來。有的掛鍾馗像,以避鬼祟。農家還在屋前空地上用石灰畫糧囤,企求五穀豐登。入睡前,放3聲"關門爆仗"。有人還在大除夕守歲,做圓子,切糕絲,在燈光中達旦不眠。
龍舟競渡
每年端午時節,我國江南水鄉有龍舟競渡的習俗,俗稱賽龍船。無錫地區,自明清至抗戰前夕,龍舟競渡曾經盛行,北塘黃埠墩和盪口的鵝湖均為競渡勝地。
黃埠墩競渡,於清代初期最盛。每當農歷四月下旬即作準備,參賽的龍舟分別在各水路操演,至端午節才會集北塘。龍舟頂部均張起青白色的布幕,插上一面面彩旗,五色繽紛,乘風燁燁。比賽時,銅鼓喧天,每艘船上有16或18、20名劃手,列坐左右船舷,各執一槳,奮力擊水。數舟齊發,劃槳齊起齊落,真如游龍破浪前進,鱗爪飛動,蔚為壯觀。前往觀看競渡的有城鄉男女老少,觀眾沿塘排列如堵,多達四五層;水上則遊船麇集,互相擊撞,其中有出城的少年子弟和仕女,乘坐畫船,簫聲鼓鳴。龍舟賽後,好事者往往投放鵝鴨於河中,看龍舟往來搶奪,這成了競渡的一種插曲。民國三年(1914),黃埠墩競渡曾在6月暑天舉行,亦一時稱盛。
盪口鵝湖,於光緒初年,每逢端午節有龍舟大會。屆時,數十里外遊客爭趨觀看。湖中舟滿,夜則燈火通明,管弦聲沸,甚為熱鬧。鵝湖水面開闊,民國時期端午競渡,有5艘大龍船,分成五色,名為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烏龍。比賽時,鼓聲咚咚,槳聲嘩嘩,五舟競發,湖畔人山人海,爭睹為快。
調馬燈
舊時,調馬燈是江南一帶元宵佳節的一大奇觀。在元宵節夜,每聞三聲銃響,即是馬燈出陣的信號,男女老幼都會簇擁在街巷道口,神情格外的專注。
打先鋒的是一桿丈八大旗,上書九個大字"大將軍出陣八面威風"。在寒風中獵獵生響。後面是太平鑼鼓喧天,號角嘹亮。接著是八大流星錘打前站,夜幕中燃燒的木炭火星四濺,閃著整齊劃一的弧張。八盞排燈上書"迴避"、"肅靜"字樣分立左右,人流自覺讓道。馬隊前領隊的旗督,手持紅綠信號令旗。旗督後面是馬前流黃羅傘蓋,頭馬緩轡而行。二馬是匹紅鬃烈馬,俗稱"騷馬",丑角裝扮,馬前卒青衣凈練。馬有八匹,公馬為清朝將領,項戴花翎,團龍馬褂,高挽蹄袖。整個燈會陣容龐大,兩班鑼鼓長短嗩吶吹吹打打,興師動眾,動輒百十號人馬,浩浩盪盪經過。後陣鼓樂一緊,旗督得令,手中紅綠令旗一揮,立馬人增精神馬撒歡,前隊轉後隊,腳踩鼓點開始串鎖鏈環進場子。場子內有流星錘開道壓陣,把潮水似的人流壓向場外,中間騰出一塊廣場。馬隊開始擺陣:八卦陣、星羅陣、龍門陣、迷魂陣……馬首咬馬尾,陣陣相應,環環相扣,令觀者目不暇接。
場中最精彩的片段是觀"騷馬"跑場。八匹馬馬首相擠。紅鬃烈馬作驚馬狀,撒蹄狂歡,馬夫平地幾個後空翻,勒韁收馬,馬脫韁而奔。馬夫一個"倒栽蔥",行"蜻蜓"路,繞場一圈。"騷馬"停驂遙望,被勒住轡口跑馬圈地放"煙火","煙火"是特別的"金標火花",光芒四射能繞場三匝。此時,便有專程瞄住煙火的後生仔蠢蠢欲動,多半是新婚的郎君,相傳搶回煙火就能生個兒子,這煙火無形中也就身價百倍了。
最後的壓軸戲是聽馬隊中戴氈帽執蒲扇的一位"書生"來"打叉",也就相似於一般的快板書,不同處是以打扇壓拍。說詞皆押韻,琅琅上口。唱詞中多半是勸世行善,也不乏插科打諢,常常是葷素參半。此刻成千上萬的人鴉雀無聲。鄉土俚語,聽來分外親切。唱詞是現炒現賣,皆是出自地方上幾位土秀才的手筆,唱詞編得實在叫絕。翌日,學舌的孩童就能在街頭巷尾把整段的唱詞傳唱開去。此情此景會使我油然憶起陸龜蒙的一首舞馬詞來:"月窟龍孫四百蹄,驕驤輕步應金鼙。曲終似要君王寵,回望紅樓不敢嘶。"
❺ 無錫有哪些特色
無錫本地的美食跟蘇州、上海有點類似,口味都是偏甜偏清淡。很多外地人第一次到無錫來,都特別吃不習慣,尤其是那些口味偏重的地區,比如四川、湖南這些喜歡吃辣的地方。
還要一道很多外地人不知道的美食,那就是四色湯團。說白了就是比我們平時吃的那種湯圓體積再大上一倍,裡麵包入各式各樣的餡心,有鮮肉、菜豬油、芝麻、玫瑰白糖、豆沙,還有蝦仁鮮肉、筍干鮮肉、開洋蘿卜等餡料。
無錫的美食還有很多,比如梁溪脆鱔、玉蘭餅、太湖三白、三鮮餛飩等等,就等你來品嘗了!
❻ 無錫特色有哪些
1、黿頭渚(太湖第一名勝) 5A景區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MAIGOO地區榜"提供,版權聲明反饋查看圖集 來無錫必游太湖,游太湖必游黿頭渚。黿頭渚的風光是山清水秀,渾然天成,為太湖風景的精華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黿頭渚風景區地廣景多,可先登臨鹿頂山舒天閣,遠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黿頭渚,或步行盤桓於花徑,或赤足涉水於低灘,或乘船弄濤湖面,坐礁凝思,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後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黿頭渚的主要景點有黿頭渚牌樓、牌坊、長春花漪、七桅帆船、海峽友好石碑、徐霞客銅像、藕花深處、無錫旅情、黿渚燈塔、黿渚春濤、摩崖石刻、震澤神黿、澄瀾堂等。
2、太湖(五大淡水湖之一) 國家風景名勝區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MAIGOO地區榜"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太湖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線全長393.2公里。其西和 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湖區南緣位於江浙兩省的分界線上,湖泊面積2338㎞²,一般湖底高程1.10米左右。多年平均水位3米左右,湖容積48.7億立方米。在 水位4米時,湖容積73億立方米。在水位4.5米時,湖容積85.25億立方米。
3、靈山(佛光普照) 5A景區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MAIGOO地區榜"提供,版權聲明反饋查看圖集 無錫市靈山景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太湖之濱,是中國最佳佛光普照景區,最美中國·文化魅力旅遊目的地景區,20個最受歡迎的長三角世博主題體驗之旅示範點,世界佛教論壇永久會址。景區佔地面積約30公頃,由小靈山、祥符禪寺、靈山大佛、天下第一掌、百子戲彌勒、佛教文化博覽館、萬佛殿等景點組成。集湖光山色、園林廣場、佛教文化、歷史知識於一體,是中國最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釋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題園區。
❼ 無錫非遺文化有哪些
無錫非遺文化有:惠山泥人、紫砂器(壺)、無錫留青竹刻、無錫精微綉、錫劇等。
1、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無錫三大特產之一,手捏泥人,構思巧妙,做工精細,郭沫若先生曾贊曰:「人物無古今,須臾出手中。」惠山泥人代表作品是「大阿福」。2006年5月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紫砂器(壺)
宜興紫砂器(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故得名。2005年5月,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無錫留青竹刻
無錫竹刻作品精細、古樸、清雅、秀麗,富有裝飾性,品種有老臂擱、書鎮、扇骨、書聯、掛屏等。2008年6月,無錫留青竹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4、無錫精微綉
錫綉,是江蘇刺綉藝術之一。無錫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刺綉服飾。明清時期,錫綉繁榮,無錫家家有綉棚。它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卷幅微小、構思巧妙、綉技精湛。2008年6月,錫綉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5、錫劇
錫劇是由武進、無錫一帶的東鄉小調經過曲藝灘簧階段發展而成的傳統戲曲劇劇種之一。主要表現形式有山歌小調、彈詞、宣卷、花鼓灘簧等。2008年6月,錫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❽ 無錫的民俗文化
1.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鍾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鼠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後一年的收成。
特色活動
無錫一年四季節慶不斷,皆宜旅遊,尤以4月-10月為旅遊的黃金季節。 主要旅遊節慶有: 泰伯廟會:2月4日-6日, 錫山區梅村鎮 無錫國際梅文化節:3月,梅園無錫陽山桃花節:3月-4月,陽山鎮 西高山廟會:4月19日-21日,吳文化公園 櫻花之旅:4月-5月,黿頭渚 宜興陶瓷藝術節:5月,宜興市各景區 太湖旅遊節:9月-10月,無錫太湖各景區 此外還有:太湖中秋賞月、馬山國際釣魚節、吳地蟋蟀節、國際門球邀請賽、徐霞客文化旅遊節(農歷三月初三)。
過年
春節是無錫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希望你能採納。
❾ 無錫的文化和文明
文化,形成不同地區的特色。無錫倚山臨湖、通江達海,「水性使人活」、「山性使人實」,太湖山水潤而不媚、秀中見雄,形成了「包容、通達、務實、誠信」的無錫文化。九龍山上開掘十三泉,可以消除「王氣」,卻滅不了無錫的靈氣,無錫歷史上的文人墨客何止「三斗六升」。處「江湖之遠」,無錫涌現了一大批憂國憂民之士,也形成了「以民為本」的無錫文化特色。 無錫文化之源 長江、黃河文化結合。無錫建城的歷史三千年,但史前文化可直溯八千年前。無錫彭祖墩、江陰祁頭山、宜興駱駝墩考古成果表明,早在河姆渡——馬家浜文化時期,無錫已有豐富的史前文化。江陰出土的用於祭祀的玉琮,一毫米內刻有數條紋線,軟玉硬似金屬,刻功令人驚奇。長江史前文化特色在民生方面,稻作文明、蠶絲起源、薴麻織品、生漆利用,長江流域皆早於黃河流域。黃河文化是王族、皇室文化,多年佔主流地位。但爭王爭霸,連年戰亂,破壞了生產力發展,隨著住民的南遷避亂,經濟中心逐步南移。周朝泰伯奔吳、南北朝北方戰亂、唐朝安史之亂、宋朝南渡四次人口大規模南遷,把黃河文化帶到了江南。泰伯在無錫興修水利,帶來了社會化生產技術。無錫是長江文化、黃河文化的結合,無錫文化早於吳文化。「三讓王位」之說值得研究,「爾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泰伯奔吳後近百年,其後人方得周武王封吳君,是「避」是「讓」還值得考證。 無錫文化之脈 文脈。文學界有「三學」——「選學」、「錢學」和「紅學」,都與無錫相關。「選學」研究昭明太子編文選。一千五百年前中國第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在江陰顧山香山寺選編,南梁太子蕭統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標准把文學與「經、史、子」區分開來,收集先秦至南梁文學作品七百餘篇。昭明文選成為唐朝及以後科舉教育的教科書——「文選爛、秀才半」。蕭統還在顧山紅豆院留下一段凄婉纏綿的戀愛故事,歷代文人傳唱至今。「錢學」,專門研究錢鍾書。國學大師錢鍾書,博學多才、博聞強記,精通多國語言,畢生「橫掃清華(圖書館)」。他以強烈的現代意識統領文學研究,不僅使「西學東漸」,而且也使中國學「西漸」,促使中國文學藝術走向世界。其65歲完稿的《管錐篇》引用了四千餘位著作者上萬種著作的數萬條書證,旁徵博引,縱橫開闔,錢鍾書被譽為「文化昆侖」。海峽另一岸國學大師錢穆也是無錫人,創辦香港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一生有關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諸子研究等著作一千七百餘萬言,畢生「以史證經」、「以史證子」,學術思想主張「和合與同化」、「天人合一」。 畫脈。「山水有清音」,受太湖山水薰陶,無錫畫家多師法自然,講究「神韻生氣」。東晉顧愷之被畫壇尊為「畫祖」,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之稱。顧擅畫人物,注重「以形寫神、神形兼備」,尤重「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傳說他畫維摩詰像,一點睛畫像就好象活了。作《洛神賦圖》,洛水女神的神韻氣質得到充分發揮,「肩若削成,腰似素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顧愷之還開繪畫理論先河,集畫畫、論畫、評畫於一人。元代倪雲林的畫,格高思逸,乾隆評說:「元明大家,獨雲林格韻尤超,世稱逸品」。其畫多平山遠水疏樹瘦石,「一石一木,自有千岩萬壑之趣」,意境清遠、簡潔、超逸,惜墨如金的簡約畫風一掃綺靡塵俗之氣。 樂脈。「以樂傳辭」、「以文化樂」,吳地早有音樂傳統。《三國志周瑜傳》:「曲有誤,周郎顧」,說明周瑜精通音律。《晉書樂志》:「吳聲雜曲,並出江南」。江南絲竹,以「小、輕、細、雅」著稱,「三絲一竹」就可組成一個樂隊,「今夜聞君絲竹語,如聽仙樂耳暫明」。江南絲竹有三個來源:崑曲曲牌、道教音樂、吳聲歌曲。首先是崑曲,「無錫曲道之盛,自明季已然」。崑山魏良輔改革南曲,余懷在《寄暢園聞歌記》文中有記載:「轉喉押調,度為新聲」,後稱為「水磨腔」。參與崑曲改革的,有「善吹簫管」的無錫人陳夢瑩、顧渭濱、呂超涓等。 無錫文化的極品 惠山泥人——國家級文化遺產。惠山泥人聞名世界,被譽為「最富有東方色彩的民間工藝品」。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送給總統卡特的禮品是惠山泥人廠的「京劇臉譜」。迄今已有23位外國元首級人物訪問過惠山泥人廠。惠山泥人已走向世界,曾到多倫多、法國等多個國家展出,出口歐洲、日本等十多個國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喻湘漣、王南仙的手捏戲文去年年底在台灣展出,引起轟動。 紫砂陶藝——紅火國際藝術品市場。近日報載,「重慶驚現明朝供春壺,標價1800萬元」,古玩市場又一次掀起了宜興紫砂熱。供春,又名龔春,明代正德年間宜興紫砂藝人,與時大彬、陳鳴遠並稱為紫砂壺三妙手,他們的作品都是國寶級藝術珍品。宜興紫砂上世紀七十年代恢復出口名家作品,八十年代起港台形成收藏狂熱,紫砂陶藝這一藝術奇葩也逐漸被人再認識。明清二代記載紫砂陶藝的著述凡16種,記載明代金沙寺僧以來,紫砂有名的工藝大師計140多人。徐秀棠《中國紫砂》記載有考的明清大家8人,民國8人,上世紀五十年代7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5人,省工藝美術大師4人,省工藝美術名人10人。1915年起,在舊金山巴拿馬國際大賽、芝加哥博覽會、萊比錫博覽會上獲獎多人。紫砂工藝人才車載斗量,無法勝數,紫砂陶藝,前途無量。 寄暢園——山水園林之極品。中國園林藝術是自然環境、建築、詩畫、楹聯、雕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園隨於詩,因心造境」,園林藝術代表藝術的極高境界。園林集詩文畫意於一體,築園名家集詩人畫匠於一身,賞園之人,也須有「林泉之心」,方能領略古典園林清逸高尚的意境。
❿ 無錫有哪些特色
很多很多,以下給你推薦幾款:
油豆腐乾
油豆腐乾,無錫傳統小吃。將老豆腐用刀切成一厘米厚,逐塊放入油鍋煎成金黃色,盛入碗中,用剪刀剪碎,澆上熟醬油、甜面醬、蔥末、薑末、白糖等佐料即可食用。此小吃香氣誘人,外脆內嫩,頗受市民喜愛。
蘿卜絲餅
蘿卜絲餅是無錫風味小吃。它的製作方法是:將蘿卜洗凈刨成絲,用少許食鹽略腌後,擠去水份,放入蔥末拌勻。另用麵粉和冷水調成漿湖狀,再用白鉛皮做成的隨圓形模勺,底層鋪滿粉漿,放入蘿卜絲,再用面漿封面,放入油鍋內煎成金黃色脫模即成,食時美味可口。
酒釀圓子
酒釀圓子在無錫已有百年歷史。它選用上白糯米粉用熱水拌和搓韌,切成小方塊,用扁篩滾成大小似棉子的小圓子。另將酒釀搗碎和白糖一起放入碗中,將煮熟的圓子連湯盛於碗中即成。酒釀圓子軟糯香甜,是老年市民的可口小吃。
四色湯圓
四色湯圓,是無錫傳統名點。它選用上白元七成、上白梗三成,用清水淘凈浸入水內,然後帶水磨成水粉,裝入布袋內用石塊壓去水份,揉和搓勻,再包入鮮肉、菜豬油、芝麻、豆沙等餡心。吃時下沸水煮熟即可,軟韌滑爽,餡味鮮潔。
牛肉線粉
牛肉線粉亦是無錫的特色風味小吃。 將牛肉切成薄片後,加入澱粉、黃酒、精鹽和味精拌勻,待鍋里水滾後,先放牛肉片,蓋上鍋蓋略滾即加入用開水發好的粉絲,蓋上鍋蓋煮五分鍾左右,開蓋加精鹽、味精後再燒沸,盛入湯碗,淋上麻油即可。
糖芋頭
糖芋頭,無錫傳統名點。創制於一八五八年,它選地方產的上等芋頭的芋籽,去皮、洗凈、放鹼,燒至芋籽呈紫紅色時再轉為火燜,放入紅塘和甜桂花,煮沸即成。具有芋艿酥爛、色澤鮮紅,甜湯鮮潔、香味四溢等特點,是老少皆宜的應時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