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歷史名人文化的景區如何運營

歷史名人文化的景區如何運營

發布時間:2023-01-02 16:48:50

⑴ 如何開發歷史文化旅遊地資源

(1)歷史遺址類資源開發的原則
①依法保護的原則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利用首先應該是建立在遺址得到充分保護的基礎之上的,任何不利於保護而損害遺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許的。在開發過程中,應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文物保護法規,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方針。切實做好遺址的保護工作,完善各項保護措施,保證旅遊資源的持續利用。
②系統規劃、科學開發的原則
總攬全局,統籌兼顧,適度超前,服從於省、市、區的總體規劃,與鄰近地區相呼應,兼顧社會效益與民生工程。實行遺址區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全面保護與局部開發相結合、遺址開發管理措施與旅遊景觀建設技術措施相結合、非物質文化旅遊開發與生態旅遊開發相結合、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組合與遺址區整體經濟發展相結合、近期開發與遠期開發相結合。重點突出近期實施項目,合理規劃中遠期項目。搞好重點景區景點的配套,提高綜合接待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實現對歷史遺址的系統開發、科學開發和動態連續性開發,促進區域旅遊開發建設的滾動發展。
③恢復原有人文環境的原則
依據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將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融為一體。在不幹涉遺址遺跡本體的前提下,保證原真性及完整性,要盡可能減少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本體的干預,保護文物本體的真實性,保護文物及其環境的完整性。營建改善與遺址類旅遊資源相協調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景觀,保存和恢復遺址原有的歷史人文環境和自然風貌,充分發掘歷史遺址的內涵,最大限度地展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所蘊藏著的歷史人文價值,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④區別對待,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國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類型各異,既有居住遺址、工業遺址、軍事商貿遺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遺址。從發展來看也很不平衡,有的發展得比較早,有的仍處於起步甚至完全的保護階段。類型不一樣,開發所展示的文化內涵、外在表現就不盡相同;所處的階段不同,開發的目標和任務也不同。開發過程中,在充分考慮各類遺址及遺跡的分布、保存現狀及文化屬性的基礎上,對於起步階段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吸引更多的遊人來觀光消費;對發展較早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傳及管理措施。
⑤體驗旅遊開發原則
體驗旅遊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在現代社會高度發展、人們學識層次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對遺址類旅遊資源的開發不應僅僅停留在建博物館、導游解說的層次上,而應通過發掘遺址文化內涵,使遊客融入遺址,增加遊客參與的程度,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戰遺址,在新的保護規劃方案中,將建成以展示地道戰革命歷史文化為主題,綜合參觀、體驗活動、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綜合活動區。遊客們在這里可以看展覽,了解地道戰的歷史;鑽地道,參觀抗戰民居,吃抗戰飯,看抗戰電影,甚至可以親自打一場「地道戰」,真實體驗抗戰時期的戰斗生活。而在工業遺址或作坊遺址開發中,可以讓遊客親自體驗製作產品的過程。
(2)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理念
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是當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應遵從的主要觀念之一。其含義不僅僅是要在利用時保護歷史遺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實現一種可持續的、動態的保護模式。其動態保護就是將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納入當地的生態保護系統、文化旅遊開發系統以及文物保護系統;把歷史、現實、自然、人文等多種因素進行整合,從全局的觀念去研究、保護、開發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靜止地看待歷史遺產。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保護的可持續性包含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歷史遺址本體及其載體的可持續性保護;一是歷史遺址所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既包括實體的可持續保護,也包括價值觀的再認識。
②「生態博物館」理論
生態博物館是指在原來的地理和社會、文化條件下保存人類群體遺存及生存狀態的博物館。即歷史遺址應原狀地、動態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環境中,某種意義上講,遺產環境等同於「博物館」的建築面積。換言之,在生態博物館中,人們將不再從博物架上看結果,而是在房前屋後觀過程———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築、可移動實物、傳統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生態博物館的觀念是法國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觀念,他主張將一個完整地域以博物館的觀念來思考,將自然生態與歷史古跡統合在現代人的生活整體環境中,整體的展現出來達到自然環境、歷史古跡保存與增進現代人生活整體環境的目的。它的誕生是人類社會現代環境意識和現代生態意識不斷覺醒的反映。在生態博物館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區域保護的原則,以及將自然環境與文化遺產在同一環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對於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我們可以通過採用「生態博物館」的模式對其加以開發利用。將遺址所處的環境、自然景觀、遺存等動態的保護與展示給公眾,用全局的觀念去開發和保護[1]。
(3)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模式
目前,國內關於遺址保護開發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種:
①遺址公園
就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遺址公園,這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一種方式,不僅使遺址得到了較好保護,也通過公園的建設改善了當地環境,為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展示優秀歷史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我國現階段的遺址公園有三種不同類型:第一類在公園內是有所保留的遺址,成為公園景觀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園的雷鋒塔、成都望江公園的崇麗閣等;第二類是遺址本身可以成為公園,如圓明園遺址公園;第三類是考古型的遺址公園,它強調的是對文物遺存有所展示,並強調文物的真實性展示,如大明宮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
②旅遊景區
許多遺址處在風景名勝區之中,在風景區開發的過程中,將遺址作為旅遊景區的一個景點,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展示性開發。如樂山大佛旅遊區內的蘇軾故居,張良廟-紫柏山旅遊區內的張良廟、青島的琅琊台遺址,重慶的合川釣魚城等,擁有豐富的古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綜合開發旅遊產品,形成集歷史文化、山水風光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景區。
③遺址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是指在由於自然或人為活動的原因形成的遺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館,包括具有博物館功能的紀念館和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源遠流長,無論地上或地下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址、遺跡和遺物。為了在保護歷史遺址的同時傳播歷史文化我國對歷史遺址採取通過興建博物館的模式來保護展示宣傳其文化內涵。遺址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建立在由於自然原因或人類活動形成的原址上,它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通過展示遺址本身的形成和變遷遺址博物館使公眾了解過去,成為鏈接過去與現在的重要環節。如1925年我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發掘原址上的遺址博物館——陝西半坡博物館。再到今天遍布全國各地數百家遺址博物館,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我國遺址博物館經歷了一個迅猛的發展過程,並因為其自身獨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現成為重要的參觀游覽地。
④遺址歷史文化農業園區
中國有許多遺址面積大,遺址區內居民眾多,國家目前難以像發達國家那樣,撥出大量資金,清空區內人口,對遺址資源實施保護。因此在遺址區建設歷史文化農業園區是一種比較現實的做法。比如漢長安城面積巨大,居民5萬多人,主要以農業經營為主,為了有效保護遺址,可在遺址區內發展都市農業,建設觀光農園、市民休閑體驗農園、現代高科技農業園區等。

⑵ 景區如何運營

景區運營是景區後續發展的根基保障,運營管理也就是景區的一個大服務概念,好的服務可以提升遊客滿意度,堅實景區正面形象的口碑效應,從而帶來景區源源不斷的客源市場;不好的服務,則會帶來負面消息的口碑效應,加速景區形象的隕落,嚴重可導致景區夭折。
景區運營主要工作包括景區環衛、景區安保、內部經營管理、票務管理、遊客服務中心管理、地方關系處理等。
(一)景區環衛:景區環衛是景區給遊客留下良好印象的重要工作之一,現在各地景區的垃圾桶大多數都是根據景區環境定製的生態垃圾桶,為了方便清理也都是套筒,景區環衛不僅要保證景區的整潔衛生,還要肩負起景區環境的保護宣傳職責,提醒遊客文明旅遊,景區內的垃圾要保證日清日畢,垃圾收集場盡量隱蔽切要在景區外部。
(二)景區安保:景區內的安保不僅要保證景區內旅遊秩序的正常,還要承擔遊客意外的應急處理,景區內部安全隱患的排查與上報,盡量保證景區內部安全保障無死角,保證遊客旅遊的順暢性與安全性。
(三)內部經營管理:內部經營管理包含車船運營,旅遊商品售賣等,在這方面要保證遊客的有序乘車,對於特殊人群要特殊處理,如老、幼、孕、殘人群,盡可能提供方便,這也是景區服務水平的一個展現,可以有效提升景區美譽度。旅遊商品的經營要保證產品的地方特色與紀念價值,商鋪的定位要定在景區的出入口和人流聚集區,同時要保證遊客游覽過程中購物需求,在旅遊線路上設立小型商鋪。
(四)票務管理:票務是景區管理中的財務重地,也是掌控市場的重要介質,完善的票務管理體系不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票務流失帶來的經濟損失,提升遊客購票的便捷度,還可掌控市場渠道,靈活變通。
(五)遊客服務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是景區對外服務的第一窗口,直接影響著遊客對景區的第一印象,完善的設施設備不僅可以為景區運營提供保障,還能提升遊客旅遊過程中的滿意度。充電、寄存、醫務、輪椅、導覽、資訊、投訴、糾紛處理等都是遊客服務中心必備的保障功能。
(六)地方關系處理:這也是很多景區面臨的最長久、最棘手的問題,主要問題包括老百姓為獲得利益破壞景區設施、聚眾鬧事、倒票倒人,地方主管部門為獲得利益各種檢查、安排接待等。對於這類問題的解決沒有固定的解決模式,還要根據地方實際情況靈活解決。

⑶ 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文化產品,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地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於一個地方而言,文化是靈魂、是其內在吸引力,文化產業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寧洱縣的文化旅遊產業要發展,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依託資源,「創意為王」。

魅力源於實力,實力展現魅力。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發揮地方優勢,打造文化品牌的意義十分重要,我認為要本著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呼應時代,貼近大眾,適應市場,把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品,創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有了好的資源如果沒有創意、包裝與整合,也難於形成產業基礎。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在全面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麗江、鳳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能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效果發揮到了較高水平,且在不斷提升創意,體現和貼合群眾性和大眾消費的特點,較為吸引人。

努力創造市場的聚集效應。

文化產業除了有好產品,還要有市場的聚集效應,必須把旅遊、文化、科技、市場有機結合起來,要彰顯人氣,只有把人吸引進來,才能有效應。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功能,使遊客既得到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質方面的滿足,使之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文化資源。我縣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少、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調控和支配資源,同時大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把市場運作交給企業,既要培養當地的文化企業人才,更要吸引省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文化企業和經營人才到我縣投資文化產業,通過打造會展、傳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務和旅遊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強一個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學規劃,保證投入。

規劃是做好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點,即先做什麼項目,後做什麼項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確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目標。文化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要不斷的研討,不斷的創作,形成產品,還要進行市場運作,整個過程都與投入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因此,要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遊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於產品、管理、服務和營銷之中。我們要依託我縣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遊。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實際,科學發展。

做好文化產業必須結合實際,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交通基礎等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突顯亮點。享受文化成果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必然。藉助雲南旅遊文化市場比較熱的機遇,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市場。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做好這項工作也不宜過急,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做一個項目成一個項目,逐步繁榮壯大。

幾條建議

當前,如何充分發揮寧洱文化優勢,打造寧洱旅遊文化品牌,是長期以來的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整合寧洱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檔次,賦予新意。

如紅色旅遊方面,把民族團結文化展示從屋內移至公園,著力建設民族團結之聖地;招商引資規劃建設普洱茶文化城,著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觀園;磨黑古鎮建設中,把楊麗坤故居與鹽文化、磨中的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做大做強;還要把以銀飾品加工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壯大起來;把以那柯里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做大起來,做精做強文化產品,使遊客到寧洱後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強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環境支持。

藉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亞鐵路重點建設工程,極力改善寧洱的交通條件,使之真正成為大通道上的旅遊文化重鎮。同時,做好景區景點的軟硬體建設,提升賓館檔次和服務質量,著力打造縣城和特色街區,營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提高人文素質,服務文化產業發展。

傳統農耕文化觀念仍在束縛著寧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少幹部和群眾中還比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還是生產力,還能創收的理念與實踐都不足,所以,落實「旅遊文化活縣」的戰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大力培養文化經營人才,使文化產業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覺的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來。

出台鼓勵政策,使文化企業有所獲、有所樂。

要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開發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要保護好、引導好民營資本投資旅遊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群,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要積極出台對現有文化企業經營戶如銀飾廠、奇石場的扶持政策,鼓勵其他產業的企業家投資文化產業,給他們有培訓學習的機會,對前來投資的文化企業,在用地、辦理手續等方面給予傾斜協調,使他們有所得、有所樂,我們有發展、有市場。並以文化發展帶動和促進旅遊、餐飲等的聯動發展。

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寧洱資源、區位、交通之優勢,極力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縣城經濟。只有縣城經濟的綜合發展,才能帶動和促進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在縣城經濟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環。在推動雲南省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過程中,寧洱要彰顯特色、展示獨特魅力,通過大家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使之打造成為有活力、有競爭力、有濃厚文化底蘊、有國際化風格的特色產業。

⑷ 如何利用綿陽的歷史名人遺跡發展旅遊業

綿陽市文物旅遊業發展
綿陽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歷史悠久,山川秀麗,人傑地靈,文物古跡十分豐富,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9處,文物保護點3500多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4座(江油市、綿陽市、三台縣、三台縣郪江古鎮),博物館4座,館藏文物33733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256件。綿陽旅遊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 擁有三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竇圌山風景區、七曲山風景區、劍門蜀道風景區,兩處森林公園--鹽亭高山森林公園、七曲山森林公園,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王朗自然保護區;有以王朗自然保護區和千佛山、羅浮山、竇圌山、小寨子溝、猿王洞、仙海風景區為代表的生態旅遊,有以富樂山和梓潼大廟山為代表的「三國遺跡」名勝,有以中物院科技展覽館、亞洲最大的風洞群、長虹商貿中心和正在建設的「兩彈一星」科技博物館為代表的工科旅遊。除已開發的文物旅遊資源外,綿陽還擁有如三台郪江、江油青林口古城鎮建築,神秘的白馬藏族、羌族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 嫘祖故里,大禹故里,紅軍長征路,古金牛道和江油老君山古硝洞遺址群等可供文物旅遊業進一步發展和利用的大量後備文物旅遊資源。
一、綿陽文物旅遊資源的優勢
旅遊資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 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人文資源包括考古、歷史與文化遺址、民俗文物、民族風情、博物館、文物古建築、工藝美術品及主題公園等。
據統計,全市共有景區、景點56處,旅遊線路有「高科技旅遊線」、「生態旅遊線」、「九寨環線過境旅遊線」、「三國文化觀光旅遊線」、「會議商務度假旅遊線」,四條精品線路是:一是綿陽科技城科技文化旅遊;二是綿陽-太白故里-猿王洞-報恩寺-白馬藏族山寨-國家自然保護區王朗-虎牙風景名勝民族風情生態旅遊線;三是綿陽-李白故里-武都水庫-竇團山-乾元山文化旅遊線;四是綿陽-國家海綿生物礁地質公園-白水湖-千佛山-羅佛山溫泉-羌王城休閑度假和沐浴健身旅遊線;五是綿陽-三台琴泉寺-雲台觀-郪江漢墓群-郪江古鎮文物旅遊線。在這些旅遊線路中,與文物有直接關系的景區景點有26處,佔46.43%。從以上旅遊線路看,文物古建築在我市文物旅遊中占具了重要位置。
在我市250處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建築有127處,占總數的50.8%。在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4 處都是古建築,這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全部對外開放,在我市的文物旅遊事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極大地拉動了地方旅遊經濟的發展。
1、政策環境和歷史發展機遇。
(1)國家已把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加以重點發展。中西部省區是本世紀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新基地,國家旅遊局確定把四川作為自然生態旅遊的重點地區,同時,國家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向中西部傾斜的政策的實施,為我省加快文物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條件和難得的機遇。
(2)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使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地位已得到鞏固和加強。「發展旅遊,文化是靈魂。生態與文化相結合,是四川旅遊的一大特色。要把紅色旅遊與綠色生態、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風情等相結合,建成一批享譽國內外、具有較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旅遊文化精品。一要抓好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二要豐富旅遊景區的文化內涵。三要提高旅遊商品的文化品味」。把綿陽旅遊業打造成綿陽的支柱產業,形成全省一流的旅遊目的地和商務會展、休閑度假中心」,按照「整合資源,分出梯隊,整體運作,一致對外」的思路,積極發展城市工科旅遊、紅色旅遊、歷史文化旅遊、自然生態旅遊、民族風情旅遊、休閑度假旅遊。要重點打造科技城城市景觀、「兩彈一星」科技博物館、李白故里、七曲山、溫泉之都、西羌猿王洞等精品旅遊景區」。省委、省政府對我省「十一五」期間文化旅遊的發展作了總體的部署,市委、市政府對我市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我市文物旅遊事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政策環境。
2、基礎設施的改善,對文物旅遊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特別是近幾年來通過大力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使我市旅遊業的接待能力提高很快,這期間,全市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旅遊業發展,切實加強領導,投入了大量資金。特別是文化單位、旅遊單位及有關部門也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作了大量的工作,把文物旅遊工作落到實處,通過加強培訓,使以服務質量為中心的旅遊接待工作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如我市先後建成了綿(陽)鹽(亭)路、綿(陽)安(縣)北(川)路、三(台)鹽(亭)路、三(台)射(洪)路、鹽(亭)南(部)路、平(武)松(潘)路、九寨環線平(武)江(油)段和千佛山旅遊公路,市到縣高等級公路全面通車,市境內等級公路由2527公里增加到4201公里。全市現有開展國際國內旅遊業務的旅行社42家,星級賓館(酒店)60家(其中,四星級4家;三星級3家;二星級22家。),全市共有旅遊住宿床位1萬余張。相關服務性行業的逐步配套和完善,極大地方便了遊客的出行,提高了接待能力,為文物旅遊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3、文物部門對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保護、環境整治工作,促進了文物旅遊事業的發展。
1999年以來,我市利用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先後完成了平武報恩寺、梓潼大廟、江油雲岩寺和三台郪江崖墓群等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保護工程,投入經費達1000多萬元。如平武報恩寺搬遷了燈光球場,改造了報恩寺基礎配套設施;梓潼七曲山大廟投入數百萬元,對七曲山大廟進行了道路、綠化、網管等改造工程,使景區的綠化、美化、亮化工作得到了極大地改善,讓遊客在寧靜、優美的環境中觀賞、游覽。對文物的保護維修和環境整治,不僅使文物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而且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隨著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我市文物的保護和利用也將邁上新的台階,為促進綿陽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4、經濟持續較快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將有力地支撐旅遊業較快的發展。
2004年,綿陽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708元,年均增長6.6%;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2902元,年均增長6.8%。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逐年大幅度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使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消費結構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新一輪消費需求的悄然發動,使得旅遊市場十分火爆,旅遊收入呈現出逐年大幅度增長的態勢。近年來,我市文物旅遊總體發展勢頭一年好過一年。
5、人們追求健康時尚的生活和休閑時間的增多,為文物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旅遊消費實際上是對可自由支配時間的消費,閑暇時間特別是連續性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是旅遊需求得以實現的條件。我國在1995年5月1日開始實行雙休制, 2000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旅遊局等部門《關於進一步發展假日旅遊若干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了一年有3個黃金周,以及現在實行的工薪階層帶薪休假制度,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休閑時間。以平均20年工齡(可帶薪休假14天)計算,全年365天,就有130天是休息日(包括三個黃金周),佔到全年天數的三分之一;特別是黃金周制度的出台,為人們攬勝尋幽、觀光旅遊、休閑度假,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提高和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愛旅遊,崇尚健康時尚的旅遊。雙休日和黃金周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追求健康時尚生活的需求,滿足了人民群眾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為文物旅遊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6、紅色旅遊受到重視。
2004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2005年2月下旬,中宣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旅遊局組織召開了「全國發展紅色旅遊工作會議」,就相關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發展紅色旅遊的重要目的是在全面保護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寓思想道德教育於文化娛樂、觀光游覽之中,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同時推動革命老區的社會經濟發展。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西路軍在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帶領下,揮師北上抗日,途經江油、北川、安縣,並在此浴血奮戰,寫下了光輝詩篇。紅軍在江油、北川、安縣期間,相繼組建了蘇維埃政權和黨、團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運動,遺留下大量革命文物。這些革命文物,是中國共產黨革命事業的珍貴物證,亦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教材,對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教育,振奮民族精神,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開展紅色旅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文物旅遊業在旅遊經濟中的作用
旅遊經濟包含了食宿、交通、購物、郵電通信、資源開發、旅遊區文化教育等多個層次與環節,構成了一個高度綜合、高度開放,具有經濟與社會雙重影響,對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巨大綜合效益開始顯現。文物作為旅遊業的重要載體,在發展文物旅遊業的同時也將有力的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1、文物旅遊促進了綿陽經濟的發展,並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恢復和重建了數十個文化遺址和人文景觀,文物旅遊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文物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得到進一步重視,軟環境逐步優化,全省初步形成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風民俗相得益彰的文化旅遊格局。據統計,在2005 年"十一"黃金周里,僅梓潼七曲山大廟和平武報恩寺就收入107萬元,顯示了文物旅遊在旅遊產業中的重要地位。文物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不僅為綿陽增加了收入,也給綿陽的交通、通信、賓館等相關產業帶來了發展的機會。
據"世界旅遊組織"資料顯示,旅遊業直接收入1 元,相關行業的收入就能增加413 元; 旅遊業每增加1 個就業人員,社會就能增加5 個就業機會。同時,狹義旅遊業1 萬元增加值,可增加GDP414 萬元。從這點看,文物旅遊產業對於拉動綿陽GDP 的增長,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文物旅遊景區的發掘和開發為綿陽旅遊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高品質的旅遊資源。在我市推出的4條精品旅遊線路中,有2 條線路直接與文物旅遊資源有關,它們是:綿陽-太白故里-猿王洞-報恩寺-白馬藏族山寨-國家自然保護區王朗-虎牙民族風情生態旅遊線和綿陽-李白故里-武都水庫-竇團山-乾元山文物旅遊線 。根據調查,入境旅遊者對中國旅遊資源最感興趣的是三個大部分,其中兩部分就是文化旅遊資源,即文物古跡和民俗風情,其比例高達44 %和34.4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旅遊資源在整過旅遊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說,綿陽文物旅遊的各種優勢和大力發展文物旅遊帶動了我市經濟的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為綿陽向旅遊強市邁進、為旅遊業成為真正的支柱產業、為綿陽整體經濟發展都注入了強勁的推動力。
2 、文化旅遊推動了人文壞境的改善和社會全面進步。
近年來,綿陽在文物旅遊項目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大力改善環境,不僅使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物旅遊景區(點) 得到了修繕改造,而且還新辟了一批文物旅遊景區,使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在新興發展的旅遊產業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梓潼七曲山大廟投資數百萬元整治環境,每年投入100萬元對大廟進行富有成效的立體宣傳,先後開發出「文昌祭祀」、「洞經音樂表演」等具有民間觀賞價值的文化表演活動,成功舉辦了「首屆中華文昌文化民俗藝術節暨旅遊商貿會」、「梓潼縣七曲山大廟第1060屆廟會暨『文昌出巡』民俗文化表演」等大型活動。平武報恩寺搬遷了燈光球場,改造了報恩寺基礎配套設施,改擴建了報恩寺周圍的消防通道和周圍的環境衛生,以及正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安縣姊妹橋 、江油老君山古硝洞遺址等。各縣文物旅遊資源的開發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知名度,樹立了地區形象,促進了招商引資,提高了群眾文明素質和商品經濟觀念,促進了當地社會的全面進步,使文物資源的利用與環境保護形成了有機的整體,為綿陽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文物旅遊保護和發展了民族特色文化。
文物旅遊活動的開展使一些地區一些已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得以開發、恢復和宏揚,傳統的手工藝品、音樂、舞蹈、戲劇、體育等得以重視和發掘,長期瀕臨湮滅的歷史建築得到維護和管理等等。這些文化遺產重獲新生,作為當地獨有的文化資源,不僅吸引外地遊客前來旅遊,增加了收入,同時也弘揚了當地的民族傳統文化。如梓潼縣舉辦了全國性文昌文化研究會,對由表演《文昌大洞仙經》而形成的文昌洞經音樂進行積極的挖掘、整理,全力打造洞經音樂「根」的形象;北川縣修建的禹羌博物館,既對禹羌族文化進行了研究、宣傳和保護,又是北川文物和民族民俗文化旅遊的亮點。
4、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綿陽文物旅遊事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至2000 年,四川省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 處,而我市就有5處,佔四川總數的13.15%。這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全部作為文物旅遊風景區對外開放,他們是綿陽漢闕、梓潼的七曲山大廟、平武的報恩寺、江油的竇圌山和三台郪江崖墓群。這五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綿陽旅遊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獨特的推動作用。「九五」以來,文物部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在不斷加大文物維修力度、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對文物的合理利用進行了認真探索,先後投入5000餘萬元,建成開放了十多處文物風景旅遊區,全市文物風景旅遊區門票收入超過1500萬元,吸引遊客300多萬人,成為我市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支柱。如梓潼縣依託大廟建設旅遊經濟開發區,通過發掘文昌文化,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等有效途徑,使大廟的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既充分發揮了文物的社會效益,又帶動了旅遊經濟的蓬勃發展,形成了文物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
3、文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
在文物的保護和利用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由文物的特點所決定的。文物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和遺跡,作為漫長歷史文物長河中同類物品中的倖存者,可以說是萬劫餘生。文物不同於一般的旅遊資源,他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等特點。文物大多經歷了一定的歷史歲月,經歷了長時間的自然侵蝕和人為損壞,是一種脆弱的極易損壞的物質,要想其長久保存下去,需要我們的精心呵護,經不起人為的折騰和自然的侵蝕。文物都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活動的產物,不同程度地蘊涵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習俗等諸多方面的信息。正因為如此,我們說文物是一種歷史信息的載體,具有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對今人和後人來說,它是一份寶貴的文化財富,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供人研究、教育和鑒賞上,比較而言,作為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則是其次的。文物的歷史性又決定了文物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文物是歷史文物遺產,每處古跡、每件文物都有自身產生的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都包含特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惟其如此,文物的損失是絕對的損失,損壞一件就永遠失去一件,就永遠少了一份承載歷史信息的實物資料,就會造成文化遺產不可逆轉的損失,所以,文物更顯其珍貴。
因此,在處理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利用的關繫上,我們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即要以保護為主,合理地開發利用;以長期利益為重,發揮文物的永續作用,絕對不能急功近利,竭澤而漁;以國家和全民族利益為重,而不能只顧地方利益和集團利益;以發揮文物的社會效益為重,而不能單純追求經濟利益。
文物作為旅遊的主要載體,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飽含著過去歲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為歷史的見證。其價值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東西都不可替代的,它既不能再生、也不可能復制。發展文物旅遊必須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資源,可以使一個地方充滿神奇與魅力,可以使旅遊事業得到發展。通過旅遊發展,使人們加深對當地文物的了解和認識,從而發揮文物的現實社會教育作用,更加增強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提高人們保護文物的積極性。所以,應當採取積極保護的態度,科學地規劃,合理利用文物資源,可持續發展文物旅遊事業。

閱讀全文

與歷史名人文化的景區如何運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