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遺產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02 16:56:27

Ⅰ 原始農業的中國遺址

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證據表明,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中心之一。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遺址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分布在從嶺南到漠北,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的廣闊大地上,尤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為密集。
黃河流域迄今最早的農業遺址,屬於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較有七、八千年之久。種植業已是當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資料來源。出土的農具配套成龍,從砍伐林木、清理場地和加工木器用的石斧,鬆土或翻土用的石鏟,收割用的石鐮,到加工穀物用的石磨盤、石磨棒,一應俱全,製作精緻。主要作物是俗稱穀子的粟,如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了大量窖藏的粟。采獵業是當時僅次於種植業的生產部門。人們使用弓箭、魚鏢、網罟等工具進行漁獵,並採集朴樹籽胡桃等作為食物的重要補充。養畜業也有一定發展,飼養的禽畜有豬、狗和雞,可能還有黃牛。與這種以種植業為主的綜合經濟相適應,人們過著相對定居生活,其標志就是農業聚落遺址的出現。
與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年代相當、經濟面貌相似的,還有分布在隴東和關中的大地灣文化(或稱老官台文化)和分布在陝南漢水上游的李家村文化等。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還發現了迄今最早的、距今七千餘年的栽培黍遺存。人們把上述諸文化統稱為「前仰韶文化」。黃河流域的農業文化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繼之而來的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約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它以關中、豫西、晉南一帶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和河北,南達漢江中下游,北到河套地區,西及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都發現了它的遺址。仰韶文化農業生產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突出標志之一是出現了面積達幾萬、十幾萬以至上百萬平方米的大型村落遺址。主要作物仍為粟黍,亦種大麻,晚期有水稻,此外還發現了蔬菜種子的遺存。農業工具除石斧、石鏟、石鋤外,木耒和骨鏟等獲得較廣泛的應用,收獲主要用石刀、陶刀,在穀物加工方面,石磨盤逐步被杵臼所代替。養畜業較前發達,主要牲畜仍是豬和狗,同時飼養少量的山羊、綿羊和黃牛。出現了牲畜欄圈和夜宿場。采獵活動仍較頻繁。
仰韶文化之後是距今五千到四千年的龍山文化,它分布於西起陝西、東到海濱,北達遼東半島,南到江蘇北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原始共同體的分化和走向瓦解,龍山文化村落的規模比仰韶文化縮小,但農業生產工具有明顯的改進。石鏟更為扁薄寬大,趨於規范化,便於安柄使用的有肩石鏟和穿孔石鏟普遍出現,雙齒木耒也被廣泛使用。半月形石刀、石鐮、蚌鐮等收獲農具的品種更全、數量更多。作物種類與仰韶文化大體相同,但粟黍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用C13測定原始人的食譜表明,粟黍類在食物中的比重,仰韶文化時期為50%,龍山文化時期為70%。適於儲藏糧食的口小底大的袋形窖穴顯著增多;有些遺址還出土了倉廩的模型。畜牧業有突出的發展;家畜仍以豬為主,新增加了水牛,馬也可能已被馴化。後世所謂「六畜」,這時已大體具備。又出現牲畜欄圈和夜宿場之類的設施。與此同時,采獵雖然仍是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之一,但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已明顯下降。在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在中原地區農業文化的影響下,出現了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它們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地方性變體,時代較晚,經濟面貌貧基本相同,經營以粟黍為主的旱地農業。馬家窯文化的居民已經開始養羊。到了齊家文化,雖然仍以養豬為主,但已形成適於放牧的羊群,畜牧業比同時期的中原地區發達。
在山東和江蘇北部,與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約略相當而稍晚,有自成體系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這里的居民也過著定居農業生活,種粟,養畜,並從事采獵。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後,這里的原始農業發展迅速,躍居全國首位。農業工具以磨製精緻、扁而薄的石鏟、鹿角製成的鶴嘴鋤和骨鏟最有特色。家畜除豬、狗、羊、雞外,有北方罕見的水牛,普遍用豬頭隨葬。山東龍山文化比之大汶口文化農業又有所發展,並表現出與中原龍山文化的許多共同性,反映了黃河流域各地區原始農業文化的融合。
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與中原仰韶文化約略相當的是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當時已有頗為發達的稻作農業。屬於該時期的栽培稻遺存已多有發現,尤以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和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稻穀時代最早和最為豐富。這里的稻穀是以粳稻為主的秈粳混合物;與稻穀同出的有用鹿骨和水牛肩胛骨加工成的骨耜,構成該文化的一大特色,估計是綁上木柄後用於挖溝或翻土的。這一時期人們已懂得飼養豬、狗和水牛。漁獵也很發達。人們已能劃船到較遠的水面去捕魚了。採集物中有菱角等水生植物。
公元前3300—2200年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原始水田農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數量不少的用於水田耕作的石犁鏵和用於開溝的斜把破土器。水稻仍是主要的農作物,但作物種類有所增加。家畜仍是豬、狗和水牛。養蠶栽桑成為新興的生產項目。采獵在社會經濟中的比重隨著農牧經濟的發展而下降。
在長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和四川中部等地,分布著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時代相當於中原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早期。這里的居民也以種稻為主,稻種則多為粳稻。石質農具比較多,顯示出不同於長江下游的特色。當地居民也從事畜牧和采獵。近年來,長江中游地區的早期稻作遺存不斷有新的發現。例如,在距今九千年的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中,發現了保存在陶片和紅燒土中的炭化稻穀;與彭頭山文化時代相近、經濟面貌相似的湖北城背溪文化等也發現了早期稻作遺存。同屬長江水系的陝南漢中盆地的李家村和何家灣遺址,也有距今七八千年的稻作遺存出土。最近,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又出土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栽培稻遺存。由於這一系列的新發現,長江中游原始農業的發生和發展,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一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台灣、海南、雲南、貴州、西藏等省。該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多發現在洞穴里,並往往疊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層上。時代則距今一萬年上下。這些遺址,一般都有大量采獵工具和采獵遺物,採集和漁獵無疑是當地居民的重要生計,而農作物種子和後世所習見的大型翻土農具迄今未見出土。但這些遺址多有原始陶片的發現,說明與農業定居生活緊密聯系的制陶業已經出現,這些遺址又出土了一些可在農業的初始階段使用工具,如安裝在點種棒(木耒的雛形)上的「重石」、可用於清理農作場地的磨光的石斧、可用於挖土點種的骨蚌器等。有些遺址(如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還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家豬的遺骨。所有這些,都表明這里的原始農業無疑已經發生。近年在江西省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出去了距今一萬年前的栽培稻遺存,更加證明了這一地區農業歷史的悠久。
中國南方地區農業雖然發生得很早,但後來的發展卻很不平衡,出現了不同的經濟類型。沿江沿海多貝丘遺址,這里的種植業雖已發生,但在相當長時期內保留著以捕撈採集為主要生產部門的經濟特點。河流兩岸的台地(岡地)遺址,則發展了以種植業為主的綜合經濟,經濟面貌與長江中下游有不少相似之處。不遲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稻穀已成為這一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部分遺址原始農業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和西藏,原始農業文化顯得更為多樣和具有地方特色。至遲距今四千年前,定居農業村落已經出現。
東北地區、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是中國後來牧區的主要分布地。但在新石器時代,該地區的遺址分別呈現以種植業為主、以漁獵為主和以畜牧為主等不同類型的經濟面貌。其中,以種植業為主經濟類型的遺址最多,尤以東北大平原的中南部分布最為密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遼河上游的前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一直延伸到河北的北部,內蒙古赤峰的興隆窪農業遺址,距今已有將近八千年歷史。河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經濟文化面貌與中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十分相似。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沈陽新樂文化中,出土了栽培黍的遺存。以漁獵為主的經濟類型,以距今六千年的黑龍江密山新開流遺址最為典型。大興安嶺東側的松嫩平原和西側的呼倫貝爾草原,也有分布散漫的以漁獵為主的原始遺存。蒙新高原的典型沙漠草原區,也零星分布一些以細石器為主要文化內涵的遺存,很可能也是原始人游獵的遺跡。在這一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只有個別的遺址能確定為以畜牧業為主經濟類型的遺址。

Ⅱ 什麼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概念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應在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戰略性、多功能性和瀕危性方面有顯著特徵,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獨特的農業產品,豐富的生物資源,完善的知識技術體系,較高的美學和文化價值,以及較強的示範帶動能力。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點

一是活態性:這些系統歷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較強的生產與生態功能,是農民生計保障和鄉村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是適應性:這些系統隨著自然條件變化、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為了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在系統穩定基礎上因地、因時地進行結構與功能的調整,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復合性:這些系統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傳統農業知識和技術,還包括那些歷史悠久、結構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以及獨特的農業生物資源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四是戰略性:這些系統對於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解決貧困等重大問題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五是多功能性:這些系統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科學研究等多種功能。

六是瀕危性:由於政策與技術原因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造成這些系統的變化具有不可逆性,會產生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傳統農業技術知識喪失以及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等方面的風險。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意義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是農業系統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不但對弘揚中華農業文化,增強國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豐富休閑農業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來開發利用,能夠增強產業發展後勁,帶動遺產地農民就業增收,可以實現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

(一)開展此項工作是切實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要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農業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農業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是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促進農業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舉措。

(二)開展此項工作是保護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之根基,是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生產、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深入發掘這其中的精粹和重要遺產並以動態保護的形式進行展示,能夠向社會公眾宣傳農業文化的精髓及承載於其上的優秀哲學思想,進而帶動全社會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和認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三)開展此項工作是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我國傳統農業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產經驗、傳統技術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對於現代農業發展可以提供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先進理念。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可以促進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增強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四)開展此項工作是豐富休閑農業發展資源,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國許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系統,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觀資源。通過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在保護的基礎上,將農業文化宣傳展示與休閑農業發展有機結合,既能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資源載體,為遺產保護提供資金、人力支持,又能有效帶動遺產地農民的就業增收,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標准

歷史性

1.歷史起源:指系統所在地是有據可考的主要物種的原產地和相關技術的創造地,或者該系統的主要物種和相關技術在中國有過重大改進。

2.歷史長度:指該系統以及所包含的物種、知識、技術、景觀等在中國使用的時間至少有100年歷史。

系統性

1.物質與產品:指該系統的直接產品及其對於當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計安全、原料供給、人類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獨具特色和顯著地理特徵的產品。

2.生態系統服務:指該系統在遺傳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氣候調節與適應、病蟲草害控制、養分循環等方面的價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備上述兩項功能且作用明顯。

3.知識與技術體系:指在生物資源利用、種植、養殖、水土管理、景觀保持、產品加工、病蟲草害防治、規避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識與技術,並對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發展以及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基本要求:知識與技術系統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4.景觀與美學:指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演進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輪美奐的視覺沖擊力的景觀生態特徵,在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方面有較高價值。基本要求: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一定的休閑農業發展潛力。

5.精神與文化:指該系統擁有文化多樣性,在社會組織、精神、宗教信仰、哲學、生活和藝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文化傳承與和諧社會建設方面具有較高價值。基本要求:具有較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

持續性

1.自然適應:指該系統通過自身調節機制所表現出的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影響的恢復能力。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

2.人文發展:指該系統通過其多功能特性表現出的在食物、就業、增收等方面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的能力。基本要求:能夠保障區域內基本生計安全。

瀕危性

1)變化趨勢:指該系統過去50年來的變化情況與未來趨勢,包括物種豐富程度、傳統技術使用程度、景觀穩定性以及文化表現形式的豐富程度。基本要求:豐富程度處於下降趨勢。

2)脅迫因素:指影響該系統健康維持的主要因素(如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化、工業化、農業新技術、外來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多少和強度。基本要求:受到多種因素的負面影響。

示範性

1.參與情況:指系統內居民的認可與參與程度,需要有公示及反饋信息。基本要求:50%以上的居民支持作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2.可進入性:指進入該系統的方便程度與交通條件。基本要求:進入困難較少。

3.可推廣性:指該系統及其技術與知識對於其他地區的推廣應用價值。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保障性

1.組織建設: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領導機構與管理機構。基本要求:有明確的管理部門和人員。

2.制度建設:指針對農業文化遺產所制定的《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完成情況,要求包括明確的政策措施、監督和獎懲手段等。基本要求:基本完成《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制定工作。

3.規劃編制:指針對農業文化遺產所編制的《保護與發展規劃》完成情況,要求包括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變化、現狀與價值的系統分析,提出明確的保護目標、相應的行動計劃和保障措施等。基本要求:編制完成並通過專家評審。



Ⅲ 中國古代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文化遺產有:

1、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其他的還有: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山西平遙古城,雲岡石窟,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雲南麗江古城,江蘇蘇州古典園林,重慶大足石刻,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甘肅莫高窟,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河南龍門石窟,山東曲阜孔廟 孔林 孔府,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歷史城區,殷墟,開平碉樓與村落 ,福建土樓,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築群,元上都遺址,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新疆天山。

Ⅳ 古代文化遺產有哪些 古代文化遺產都有什麼

1、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頤和園(北京)。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長城(北京)。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天壇(北京)。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5、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包括周圍寺廟)。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6、平遙古城(山西平遙)。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7、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周口店)。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8、麗江古城(雲南麗江)。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9、蘇州古典園林(江蘇蘇州)。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0、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西安)。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1、大足石刻(重慶大足縣)。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2、武當山古建築(湖北丹江市)。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3、莫高窟(甘肅敦煌市沙鳴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4、布達拉宮(西藏拉薩)。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5、龍門石窟(河南省洛陽市)。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6、孔廟、孔林、孔府(山東曲阜)。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7、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8、青城山-都江堰(四川青城山)。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9、皖南古村落(安徽西遞村)。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0、雲岡石窟(山西大同)。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集安市、遼寧桓仁縣)。

Ⅳ 農業文化遺產的介紹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文化遺產是這個國家的主要財富,因此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應該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中佔有重要一席。特別是在以農葯、化肥、除草劑、催熟劑等所謂農業現代化充斥於世的時候,傳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更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歷史上所創造出的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不但使我們這個土地貧瘠、自然條件並不算十分優越的古老國度,在數千年間實現了超穩定發展,同時我們的祖先也通過利用施用農家肥、輪種、套種等傳統技術,基本上實現了對土地的永續利用。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隨著以化肥、農葯等西方現代文明莽撞介入,我們的土地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現了硬化、板結、地力下降、酸鹼度失衡、有毒物質超標等一系列問題!在此,我們不能不喝問所謂的現代化農業,並由衷地提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

Ⅵ 中國古代文化遺產有哪些

山東泰山、武當山古建築群、北京故宮博物院、頤和園、敦煌莫高窟等。

1、山東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古稱岱山,又名岱宗、 故稱岳山,主峰玉皇頂在泰安市北,海拔1,545米。中華泰山作為東岳,西嶽,中嶽,南嶽和北嶽的五嶽之首,歷來有著「中華第一山」的美譽。

2、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古建築群,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武當山古建築群敕建於唐貞觀年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

3、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4、頤和園

頤和園,北京市古代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

5、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石窟。

Ⅶ 農業文化遺產有哪些

據報道,4月19日來自我國的4個項目在論壇上獲得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正式授牌,加上原有的11個糧農組織農業文化遺產,我國已有15個項目進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大家庭,項目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報道稱,當地時間4月19日,位於義大利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召開了第五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中國南方稻作梯田獲得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正式授牌。 論壇負責人表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據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環境基金支持下,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於2002年發起的重大行動,旨在發掘傳統農業的寶貴經驗財富,探索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Ⅷ 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的河南,那裡有哪些農業文化遺產呢

我知道的有兩個,一個是河南靈寶川塬古棗林,還有一個是河南新安傳統櫻桃種植系統。

1、河南靈寶川塬古棗林

河南靈寶川塬古棗林,是以大規模明清古棗林和古棗樹群落為特色的古棗林栽培系統。遺產地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大王鎮,核心區域包括老城村、後地村等10多個行政村,總面積2萬畝,明清古棗林佔地面積達4000多畝。古棗林起源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已有1800多年栽培歷史。

現存櫻桃古樹約1萬多株,其中100年以上樹齡的櫻桃樹2200多株,500年以上樹齡的櫻桃樹1000餘株。著名的「千年櫻桃樹」至今仍保存完好。

櫻桃成熟期早,有「早春第一果」的美譽,不僅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鈣、磷、鐵等元素,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新安古櫻桃林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種植技術。一是沼肥利用技術,以施沼液肥為主,對增加產量和提高品質效果明顯;二是疏花疏果、矮化栽培技術。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陽光,增加收益,當地常在櫻桃行間間作矮稈類經濟作物,以提高土壤肥力。

北郎櫻桃溝是洛陽櫻桃盛產之地,古代有許多歌頌洛陽櫻桃的名篇佳句。唐太宗《賦得櫻桃》詩雲:「畢林滿芳景,洛陽遍陽春。朱顏含遠目,翠色影長津。喬柯囀嬌鳥(身),低枝映美人。昔作園中實,今為席上珍。」

Ⅸ 農業文化遺產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

新華網北京2013年5月21日電(記者董峻)中國農業部21日公布了19個傳統農業系統為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這19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包括:傳統漏斗架葡萄栽培體系—河北宣化傳統葡萄園,世界旱作農業源頭—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南果梨母株所在地—遼寧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統,傳統林參共種模式—遼寧寬甸柱參傳統栽培體系,沼澤窪地土地利用模式—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傳統稻魚共生農業生產模式—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陡坡山地高效農林生產體系—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濕地山地循環農業生產體系—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竹林、村莊、田地、水系綜合利用模式—福建尤溪聯合梯田,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源頭—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南方稻作文化與苗瑤山地漁獵文化融合體系—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大面積山區稻作農業生產體系—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世界茶樹原產地和茶馬古道起點—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傳統核桃與農作物套作農耕模式—雲南漾濞核桃作物復合系統,傳統稻魚鴨共生農業生產模式—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乾旱地區山地高效農林生產體系—陝西佳縣古棗園,古梨樹存量最多的梨樹栽培體系—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農、林、牧循環復合生產體系—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大型地下農業水利灌溉工程—新疆吐魯番坎兒井農業系統。 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於繼續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的通知》(農辦企〔2013〕22號)要求,各地積極開展了遺產發掘工作。通過地方政府申報、省級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專家評審、現場考察等程序,擬確定天津濱海崔庄古冬棗園等20個傳統農業系統為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現予以公示。
天津濱海崔庄古冬棗園
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
河北涉縣旱作梯田系統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
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
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
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
江西崇義客家梯田系統
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
湖北羊樓洞磚茶文化系統
湖南新晃侗藏紅米種植系統
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
廣西龍脊梯田農業系統
四川江油辛夷花傳統栽培體系
雲南廣南八寶稻作生態系統
雲南劍川稻麥復種系統
甘肅岷縣當歸種植系統
寧夏靈武長棗種植系統
新疆哈密市哈密瓜栽培與貢瓜文化系統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遺產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