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名府在邯鄲,為什麼卻被叫作「北京大名」呢
公元79年,古羅馬龐貝古城毀於火山爆發,火山灰的瞬間填埋使這座城市保存完整,成為世界故城歷史上彌足珍貴的“活化石”。在我省,因大運河而興衰千年的大名府,則被稱為“東方龐貝城”。600多年前一場洪水,將曾三次為國都的“運河明珠”大名府淹沒並埋在地下。這座運河上的“東方龐貝城”有著怎麼的輝煌過往?古遺址能否重現天日?
明代大名府城牆
“大名”這個地名的由來,是公元前661年(距今2681年)春秋晉獻公時,掌卜大夫卜偃從"魏"這個字中測解出來的,說它是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
大名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趙衛廣:大名是大運河上一個重要的節點,也是重要的一個古都,按照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戰略規劃,未來大名將來可能成為一個可以觀光、旅遊、休閑、研學為一體的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❷ 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有什麼歷史為於哪個方向共有多人口
《水滸傳》裡面大名府很有名,那時候大名府號稱「北京」,盧俊義燕青蔡慶蔡福的住地,李逵在那裡劫過法場,時遷在那裡火燒翠雲樓,楊志在那裡大戰索超,梁中書在那裡搜颳了生辰綱。
現在大名府在全國最有名的就是香油。
以下資料來自網路:
大名縣是河北省邯鄲市下轄的一個縣。地理位置: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交界處(經度:115° 09' 東,緯度:36° 18' 北);面積1052平方千米,人口73萬人(2008年),郵政編碼056900,電話區號0310。縣人民政府駐大名鎮,是冀、魯、豫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全縣耕地110萬畝,全縣轄6個鎮,14個鄉,651個行政村。大名縣屬黃河沖積平原,黑龍港流域,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有漳河、衛河、馬夾河三條河流橫貫全境,全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適合花生、小麥、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和各類干鮮果品的種植。
大名縣也是台灣已故亞洲歌後鄧麗君祖籍。
大名縣在北宋時,稱大名府,戰略意義重大,是北宋的陪都。
大名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歷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為都。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解放後,曾建大名市。大名縣文化燦爛,人文薈萃,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益滿中國古今大地。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直隸七師校址等名勝古跡,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大名名吃——郭八火燒,二毛燒雞,五百居香腸,羊肉鹵饊,蕎面餄餎,芝麻焦燒餅。
大名縣轄6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鎮:大名鎮、楊橋鎮、萬堤鎮、龍王廟鎮、束館鎮、金灘鎮。
鄉:沙圪塔鄉、王村鄉、鋪上鄉、黃金堤鄉、大街鄉、舊治鄉、西未庄鄉、孫甘店鄉、西付集鄉、埝頭鄉、北峰鄉、張集鄉、紅廟鄉。
民族鄉:營鎮回族鄉。鐧懼害鍦板浘
❸ 好心人,告訴我一些河北邯鄲大名的歷史謝謝!!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的東南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與山東省莘縣、冠縣接壤,南與河南省的南樂縣相連,西部、北部與本省的魏縣、廣平、館陶毗鄰。面積105298平方公里。境內一望平原沃野,漳河、衛河、馬頰河像凌空而降的飄帶,從縣境南北穿過,將全縣分割衛(河)東、衛(河)西、漳 (河)北三個大塊。
從先秦實行郡縣制以來。大名縣先後數次與魏縣、元城縣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現在 的大名縣境,是歷史上大名、元城兩縣的疆域。
大名歷史悠久,名聞遐邇。舊志載:「陽平(歷史上曾為陽平郡),古名勝地,介齊、魯、晉、趙間,控扼中原,襟喉南北」,「地大物眾,密邇輦轂,聲教先被」。春秋時期,初 屬衛,後屬晉,晉公子重耳曾出於五鹿(古地名,在今城東45里)。戰國時期屬魏,魏武侯以為別都,其公子元曾食邑於此。漢成帝時,以孝元皇後世居委粟里(大名古地名),家凡九侯五大司馬,故曾以「貴鄉」名之。為抵禦契丹之南侵,宋太宗曾於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駐蹕大名,真宗也於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御次於此,「鎧甲於軍中」,契丹主隆緒「知帝親征,縱掠而去」。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準主持天雄軍,稱大名為京都開封的「北門鎖鑰」。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遼聚兵幽薊,聲言攻宋,仁宇納呂夷簡之議,升大名府為北京,以示抗遼決心。
大名自三國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至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的1700年間,先後是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陽平郡,北周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田悅僭稱魏王,改魏州為大名府。為京大名府,元為大名路,明、清為大名府,民國3年(1914年)建大名道,轄冀南47縣。1928年改道為大名專區,轄13個縣。1945年大名解放,一度將縣城及郊區建市,不久廢市並入縣。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大名「不乏、瑰琦、忠孝、廉節之儔」。歷史上官於斯土者,如狄梁公仁傑,寇萊公准,韓魏公琦,文路公彥博,歐陽忠公修,蘇侍郎轍等;鄉賢有以死抗金的郭永,力排浮靡文風的柳開,人民喜愛的賦作家束皙,號稱「殿上虎」的劉安世等。皆彪炳史冊,為後人所稱道。共產黨建立後,則有郭隆真、馮品毅、平傑三、工從吾、趙紀彬、謝台臣、晁哲甫、解蘊山、李大磊等一大批革命家和領導人,或出生於大名,或執教、就讀於大名,或工作於大名,為大名縣人民作出過重大貢獻,為全縣人民所尊敬和稱頌。
回顧歷史,瞻望未來,大名人民清醒地認識到:振興大名的關鍵在經濟,經濟騰飛的途徑在農業。發展農業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優勢:
其一,上地平曠,土質良好,宜農、宜林、宜牧;具有發展農業的廣闊門路和前景。
其二,經過多年努力,農田基本建設已有了較好的基礎。全縣水澆地面積已控制耕地面積的72.8%;農機、農藝水平已大大提高,「靠天收」的日子已成歷史,人民群眾已基本 掌握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其三,通過各種渠道,培養了一支擁有農業科技知識的科技隊伍;各種類型的科技承包、咨詢、推廣、服務活動已經展開。「科技就是生產力」,他們在大辦農業中,已經和正在發揮著重大作用。
其四,農業區劃工作已經完成,農業開發正在發展。
其五,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啟迪下,人民群眾已從單一的農業經濟開始向農工商相結合的商品經濟發展。人民群眾這種思想觀念的轉變,必將由精神變物質,迸發出巨大的物質力量。
有大名人民勤勞智慧。在前進的道路上,盡管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但是他們堅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只要認真地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興利除弊,揚長避 短,發揮優勢,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新大名指日可待, 大名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
位置:大名縣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位於東經114°58′32〃~115° 28′28〃,北緯36°05′05〃~36°30′05〃之間.京廣鐵路東側,東與山東省冠縣、莘縣毗鄰,南與河南省南樂縣相連,西與魏縣交界,西北與廣平縣為鄰,北與館陶縣接壤.
面積:東西長36.4公里,南北寬28.8公里.縣治駐大名鎮.北距省會石家莊247公里,西北距邯鄲市73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安陽市92公里,南距河南省濮陽市75公里,東距山東省聊城市92公 里,東北距山東省臨清市101公里.總面積為105298平方公里,耕地109901萬畝.
歷史文化:今之大名縣境包括歷史上的大名、元城兩縣,及魏縣的部分疆域。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元城縣(今大名縣),縣境無考。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從元城縣分出貴鄉建貴鄉縣,不久又並人元城縣,當時縣境四至無考。南北朝時期東魏孝靜帝天平M年(公元535年)復置貴鄉縣,縣境約包括現在的楊橋區大部萬堤區及城關區的大部份鄉村.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魏縣及元城縣俱廢並人貴鄉縣。此時縣境包括現在的魏縣及大名縣所轄鄉村。 隋朝時復置魏縣、元城縣.此時大名縣境形同東魏時。唐初廢元城縣人貴鄉縣,不久復置元城縣,疆域同前,據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大名府志載:大名縣在府城南八里,東抵元城、西抵魏縣南抵內黃、北抵元城,廣七十里,袤六十里,大名這座古代名城,北方重鎮,具有光榮的歷史。文史資料相當豐富,也相當珍貴。這些史料對今天振興大名都有深刻的現實的教益。
大名的「二五八」是邯鄲地區享有盛譽的傳統風味食品。它以歷史悠久、做工精細而著稱。「二」即「二毛燒雞」,原產於大名城內南大街一家燒雞鋪,創業於一八○九年前後。因主人渾名「二毛」,故俗稱「二毛燒雞」。「二毛燒雞」從生雞的挑選、料配製到燒煮火候,要求都極嚴格。這種燒雞具有爛香,脫骨、味道豐厚鮮美、久放而不變質的特點。「五百居香腸」調料講究,主要有桂肉、砂仁、花椒、石洛子等,具有味道鮮美,好吃不膩的特點。「八」即「郭燒八火燒」,
創業於一八七六年,因主人渾名郭八,俗稱「郭八火燒」。它配料比例嚴格,做工精細認真,具有皮酥、層多(一般在:二十四層左右)、味道鮮美等特點,深受顧客歡迎。一九六四年周總理視察邯鄲曾親口品嘗過「郭八火燒」, 並同郭八後代親切握手。
「二毛燒雞」、「五百居香腸」、「郭八火燒」,簡稱 是「二、五、八」是大名縣傳統的名貴食品,長期以來遠近聞名,享有盛譽。
在大名縣境內古城廢墟中心,雙台村西南角起、在如今的大名東 北十五華里處躺卧著一座巨型古碑,它就是原唐朝的「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德政碑」,經北宋磨毀改刻的宋巍宗御制御題的《五禮記》碑。所以說它既是「唐碑」有是「宋碑」。不知何因何從何時開始,在民間稱王強碑。
碑很大,由碑座、碑身、碑帽三塊巨石組成。
碑座,圓柱體,已段裂為兩段,高二點二米,周十一點三米,計重六十一噸多,估計原石塊的重量,當在七十噸以上。
碑身,長立方體,一段裂為四段,共長六點四五米,寬三點三米,厚一米,計重五十八噸多 ,估計原石塊的重量,當在六十四噸以上。碑帽,長方體,已段裂為三段,長三點四米,寬三點二米,厚一點一米,計重三十三噸多,估計原石塊的重量當在三十六噸以上。
全碑立起高達四仗有奇。如此巨大碑石,在唐朝時代,大名一不靠石山,二無汽車、火車、起重機等條件,我們祖先能夠從遙遠的外地把它搬運到這里來,實在是一個絕大奇績。我們的祖先是有高度智慧和超越能力的。這座古碑,反映著我們祖國的偉大光榮;反映著我們祖先的高度
北京大名府的盧俊義、燕青人人皆知。所以,「大名」這個名字在全國聞名遐邇。
自春秋以來,在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大名著塊地方歷來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春秋時有著名的「五鹿城」;唐代,有八十里「羅城」,後唐曾乘之為「東京」、「鄴都」、「天雄」;至宋代更加興盛,成為「陪都北京」。由此可知大名不止是縣、府所在地,而且是不少朝代的郡、州、路、道的駐地,唐代曾轄黃河以北十八州,大則數十縣,小則十幾縣。更為顯耀者,曾三次作為國都,被譽為「畿輔八府之首」、「河北重鎮」。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大名時曾贊嘆:
魏郡接燕趙
美人誇芙蓉
洪水流碧玉
舟車日奔沖
青樓夾兩岸
萬室喧歌聲
山河嬗變,歷史更迭。大名歷史典冊里,演義了不少歷史名人和鐵事。戰國時代的孫臏射龐涓的馬陵道;漢代的肖元皇後王政君與新朝帝王王莽族居貴鄉城;晉代大文學家束皙開學館;唐代名臣狄仁傑抗擊契丹、田悅攢稱「大名府」;宋代賢相寇準拒遼使;義士盧俊義義收燕青;明代孝潔皇後的傳說等等。另外還有臨濟宗義玄大師的興化寺、普照寺,周穆王之女等等一些名勝古是剎。這些人文名勝是大名的一筆豐厚的、膾炙人口的文化遺產。
當代已進入了信息時代,經濟以及其他事業的發展必須有文化為其先導。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想法。我們建立了這個網站!目的是把我們大名的信息告訴大家,也希望大家把你們的信息告訴我們啊!
大名,人傑地靈。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大名人民一定會利用大名的物質文化資源,創造出一個當代的昌盛的新大名!
❹ 宋朝時的大名府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呀
宋朝時的大名府是今天的河北省大名縣的東南部。
歷史上的河北大名府,現在的河北省大名縣。大名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歷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為都。
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 3 年(公元 782 年)改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 1024 年)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解放後,曾建大名市。大名縣文化燦爛,人文薈萃,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益滿中國古今大地。
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直隸七師校址等名勝古跡,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4)大名的歷史有哪些悠久文化擴展閱讀:
大名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地處中原經濟圈的中心地帶,距北京、天津、青島在 500 公里左右,距周邊中等城市邯鄲、濮陽、聊城均在 70 公里左右。向東 70 公里有京九鐵路;向北 30 公里有青蘭高速(邯館高速)與京珠、京滬高速相連,橫連京廣、京九、京滬三大鐵路主幹線的邯濟鐵路過境建站;106 國道、215 省道和大廣高速縱貫南北,313 省道橫穿東西,距邯鄲機場 70 公里。集公路、鐵路、空港為一體,交通條件極為便利。
大名資源豐富,產業獨特。屬黃河沖積平原,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盛產花生、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是國家小麥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優質小麥規范化生產示範縣、國家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形成了麵粉、花生、小磨香油三大特色產業,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麵粉之都」、「中國花生之鄉」、「中國小磨香油之鄉」。
❺ 河北大名的名勝古跡
1、朱熹寫經碑
朱熹寫經碑,又名「朱子太極石刻」,位於河北邯鄲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原碑書於南宋乾道丁亥(1167年)年,朱熹撰文書丹蔡元定刻,行書 窠字體。
2、大名天主教堂
大名天主教堂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城內東街,始建於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是河北省現存最雄偉壯麗的聖堂之一。教堂建築面積約1440平方米,為鍾樓和禮拜堂一體的哥特式建築,平面呈十字形,建築材料為磚、石、木。
3、大名府古城遺跡
大名府古城遺跡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現城東北5-12華里一帶,以大街、雙台村為中心,現在的東門口、南門口、鐵窗口、北門口四村是故城的東、南、西、北四大城門舊址,分外城和內皇城(也稱宮城),外城周長48里,佔地面積36平方公里,內城周長三里一百九十八步。
4、馬文操神道碑
馬文操神道碑全稱《大晉故贈秘書監馬公神道碑》,立於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原位於河北省邯鄲大名縣張鐵集鄉寺庄村西,後移於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青石質地,碑首、身為一體,原座已失。
5、何弘敬墓誌銘
何弘敬墓誌銘為中國已出土中最大唐代墓誌銘。墓誌有蓋均為青石質。志蓋呈頂式,頂面邊長0.96-1.00米,底邊長1.88-1.96米,厚0.88米。頂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贈大師廬江何公墓誌銘」。四周有四殺浮雕獸面及四神,四殺交角處浮雕牛,馬等動物。
❻ 誰可以介紹今大名古大名府的歷史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冀、魯、豫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全縣面積1052平方公里,耕地110萬畝。全縣轄6個鎮,14個鄉,651個行政村,人口73萬。 大名縣屬黃河沖積平原,黑龍港流域,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有漳河、衛河、馬夾河三條河流橫貫全境,全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適合花生、小麥、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和各類干鮮果品的種植。 大名,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解放後,曾建大名市。大名縣文化燦爛,人文薈萃,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益滿中國古今大地。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直隸七師校址等,為發展大名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宋真宗趙恆親征時駐扎過大名府;宋仁宗趙禎把大名府稱為「北京」。
鄧麗君的老家也是那裡~
❼ 大名古城牆的歷史
「大名好城牆,南樂好牌坊。
」這是解放前流傳於冀魯豫邊區一帶的「二絕」。南樂牌坊姑且不論,大名城牆實為冀南一大絕妙古建築。
城牆基本呈正方形,外長一千二百六十九丈八尺七寸,里長一千二百四十丈四尺九寸,城高三丈,連垛口三丈六尺,女牆高三尺,水溜四十八道,炮台三十六座。護城河深四丈五尺,闊倍之。高大挺拔,「崪如壘山獻」城門上建有層樓,「三樓鼎峙」,「尤壯觀瞻」,城牆的規模式樣完備。整個城牆下石上磚,莊重高大,雄渾古樸,猶如一道銅牆鐵壁保護著大名人民。
堅固的城牆具有了強大的防水患、防盜匪、防兵火功能,使城內人民安居樂業。大名城牆對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工商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保護作用。
公元1401年,即明建文三年,漳、衛兩河齊發大水,水位高於城牆,淤泥有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埋於地下。同年,大名府都指揮吳宓「具奏朝廷」,於艾家口鎮(今大名鎮)徙築新城。
後明朝三次,清朝九次對城牆進行修葺,近六百年而不衰。「大名府」文化是大名文化的特質和核心,是大名文化的根與魂,而「大名府」文化直接體現於明代「大名府」古城。
❽ 大名府的歷史沿革
在我們大名歷史上,曾經崛起過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城,至今仍被人們廣為流傳、追憶、稱道,她就是享譽華夏的北京大名府。
《水滸傳》中,蔡京的女婿梁世傑梁中書鎮守於此,手下天王李成、楊志、索超等強將如雲。盧俊義、燕青出身此地。
據記載北京大名府始建於宋仁宗慶歷年間,毀於十五世紀初,歷世359個春秋。加上北宋以前,曾作為歷朝路、州、郡、縣治地,共有1400多年的歷史。她在歷史上又曾經起到過怎樣的作用呢?
明確說,今天的大名縣城,歷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那是明朝大名府,並不是北京大名府城。據縣志記載,北京大名府的遺址就在今天的大街鄉。這個鄉的駐地大街村,歷史上曾經叫舊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東門口、鐵窗口、南門口、北門口四村,曾是這座古城的四道城門。那麼,北京大名府是怎樣興起的呢?
據《五代志》記載,公元360年,東晉時期的前燕在該縣當時一個叫貴鄉的地方設置了貴鄉郡和貴鄉縣,這是封建統治者在貴鄉縣地域設置郡、縣的起始。不久,郡、縣相繼撤消。到公元535年,東魏統治者在貴鄉縣東北部的古趙城重新設置了貴鄉縣。43年後,即公元578年北周統治者把貴鄉縣治遷到孔思集寺。孔思集寺就在今天的大街村。第二年,北周又在這里設置了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經初具規模。公元621年,唐朝在魏州設置總管府,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魏州一帶的統治。
公元662年,唐朝把魏州改作冀州,還在這里設置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復稱魏州。公元758年,唐肅宗在魏州設置魏博節度,派遣節度使,管轄魏、博、貝、衛、澶、相六州。魏是大名,博州是今天的聊城市,貝州在河北南宮一帶,衛州在河南汲縣一帶,相州就是現在的安陽。可見,當時魏博節度使的領轄范圍已經達到黃河以北涉及冀魯豫三省的許多地方。唐朝後期僖宗時,魏州城方圓80里,已經是那個朝代有相當規模的大都市。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州節度使田悅叛唐稱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這是我縣古代擁有大名府稱謂的開始。此後的60多年間,大名府幾經易名。公元948年,後漢統治者重新確定了大名府的稱謂。自此,直到這座城池在十五世紀初被洪水吞噬,「大名府」一直伴隨這座城市的歲歲月月。
十一世紀初,宋朝北方一個叫契丹的國家強盛起來。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慶歷二年,契丹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消息傳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官員緊急商量對策。很多人主張把京城西遷洛陽。還有人主張講和。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針對這些西遷派和講和派的言論,他講出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話:
「使契丹得渡過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聞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呂夷簡的意思是說:如果皇上遷都洛陽,使契丹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城牆再高,城池再深,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契丹人是碰見了強硬就害怕,遇見膽小的就欺負。匆匆忙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難以顯示朝廷的威力。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
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她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裡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
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稱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宮城」。外城周長雖然沒有唐朝時的80里,但也有48里之多。宮城,周有3里,建設得相當雄偉壯麗。《水滸傳》中稱她「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台,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應當說一點也不誇張。
使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有眾多名人賢士曾來這座城裡治政安邦。單就唐、宋兩朝,就有田承嗣、何進滔、狄仁傑、樂彥禎、羅弘信、寇準、王欽若、呂夷簡、韓琦、歐陽修等名臣,在這里相繼供職。可謂人才疊出,享譽古今。
可嘆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一場大洪水淹沒了這座城市,結束了北京大名府長達千餘年的雄壯歷史。
如今,在我縣大街、魚營兩個村莊的地下,仍然有挖不盡的殘磚碎瓦。在前東門口、菅庄、蔣庄、鐵窗口,沙堤等村周圍,還依稀可見當年古城牆的痕跡。前東門口有幾十戶村民就代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米坍塌的老城牆上。這片民居有個奇特的名字,叫作「城上」。
古城逝去,風韻猶存。壯哉,古老的都城北京;美哉,雄偉的大名府城。她是大名歷史的象徵,大名歷史的驕傲。她以一千餘年的閱歷,見證了大名古老的輝煌,也為現代大名的復興奠定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❾ 大名的歷史故事
虎牢關,又稱為成皋關、汜水關、古崤關,虎牢關的位置位於現在河南滎陽市區西北十六公里的汜水鎮內。在古代,虎牢關是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
據《穆天子傳》中的記載,虎牢關之名,是和周穆王有關的。其記載的是:
「天子獵於鄭,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獻,命蓄之東虢,因曰虎牢。」
由此可見,虎牢之名是因周穆王牢虎而得名的。上面提到的東虢,在西周時,虎牢之地是位於東虢國境內。
虎牢關南連嵩岳、北有黃河,並且又有山嶺相錯連,可謂是一個天險之地,是洛陽東邊重要關隘和門戶,故而是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當然作為一個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又加上其有自成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優勢,所以在此是發生過不少歷史故事的。比如,在公元前719年時,鄭國曾在虎牢敗燕國軍隊。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曾在此爭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虎牢關之名還是有過變化,比如秦朝開始在虎牢設關口為虎牢關。東漢時為成皋關、旋門關。魏晉時為黃馬關。隋朝時為金堤關,等等。
有關虎牢關的歷史故事,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讓人們對虎牢關並不陌生。那時諸侯聯軍曾和董卓大戰虎牢。其中比較熟悉的故事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英戰呂布的故事。
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讓人熟悉了虎牢關,也讓人記住三英戰呂布這個《三國演義》里的故事情節。當然虎牢關在歷史上還是很有名的。在此發生的戰爭是不少的,除了楚漢相爭時的成皋之戰,還有一個著名之戰,就是李世民和竇建德之間的武牢之戰(虎牢關曾因避諱虎字曾改為武
❿ 河北邯鄲大名府的由來
大名府這個名詞出現於五代十國時期,宋朝建立以後,由於北方的遼國屢屢南下,成為了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宋朝逐步設立了4個首都,分別是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歸德府和北京大名府。在《水滸傳》中,盧俊義就是大名府的首富。
開封府是宋朝皇帝的所在地,屬於宋朝的首都。洛陽、商丘和大名都屬於陪都,其中,大名屬於宋朝抵禦遼國的前線和指揮中心。在隨後的歷史中,大名雖然不在是陪都,但仍然中國北方地區的重要城市。
元朝統一天下以後,建立了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在元朝統治下,大名府開始隸屬於河北省,當時的稱呼是中書省。元朝的行省制度存在各種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在明清時期,行省制度進一步完善,也正是在明清時期,大名府成為了河北省最南部的一個府。當時,大名府下轄了1個州、10個縣。10個縣分別是開州、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長垣縣、內黃縣、滑縣、魏縣、浚縣。
按照現在的區劃,黃河主要從河南省、山東省境內流過。但在明清時期,為了治理黃河的需要,河北省的最南部就像一塊突出部,插入了河南省與山東省的交界地區。
(10)大名的歷史有哪些悠久文化擴展閱讀
清豐縣、南樂縣等地劃入河南省之後,為了補償河北省的損失,河南省把自己的臨漳縣、涉縣等地區劃分給了河北省邯鄲地區。河北、山東、河南三個省在區劃問題上,經常採用換地的方式。
在60年代,治理黃河、大運河期間,三個省再次進行了換地。對於河北省、河南省來說,大家似乎都沒有吃虧,但是大名地區卻無法繼續存在了。
由於自己下轄的大部分地區已經劃給了河南省,大名地區已經無法在成為一個地級市。大名地區與邯鄲地區合並,歷史上曾經非常輝煌的大名府成為一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