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梅州家鄉的風俗是什麼
梅州家鄉的風俗:
1、燒火龍:埔寨火龍是梅州市豐順縣埔寨鎮村民鬧元宵的獨特傳統節日。據《豐順縣志》記載,早在乾隆六年,埔寨鎮就有火龍表演的習慣。
2、 在客家地區,正月初一凌晨打開大門,有的地方又稱接財神。過去每年選擇吉時,現多以零時為准。大門一開,鞭炮聲立即響成一片,萬爆齊鳴此起彼伏。人們競相歡叫,熱鬧非常,在爆竹聲中迎來了新的一年。
3、客家文化特色 梅州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是客家歷史文化遺產的聚集地。客家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是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紐帶。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勞動生活中集體創造的民間文藝形式,其中以客家情歌最為精彩。
4、客家建築風格 :圍龍式圍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體呈圓形,猶如太極圖,多依山而建。還有土樓、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等多種建築形式。
5、客家飲食文化 :以梅州菜為代表的客家菜,味鮮咸,特色菜有鹽焗雞,釀豆腐,梅菜扣肉,醋溜魚,炒魚肚等等。
6、初一,是新的一年開始,天還未亮,到處燃放鞭炮,人人說好話,互相道賀。一早,金獅隊敲鑼打鼓,串村過戶,到每家「拜新年」。年初二,是客家人轉妹(娘)家、探親訪友的一天。家家熱情待客,處處談笑風生,說不盡新年快樂。
『貳』 彰顯客家精神的客家文化藝術節介紹
客家文化藝術節基本釋義
為弘揚客家文化、彰顯客家精神,推動客屬地區的文化大交流、經濟大發展,打造一個聯結世界客家鄉親、傳承客家文化的平台,助力創建廣東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經批准,客家文化藝術節將由廣東省政府和國家相關部委聯合主辦,梅州市政府承辦,每年秋季在梅州舉行。
活動背景
客家是漢民族的一個重要民系。在一千多年的遷徙中,客家人秉承厚重的中華文明,博採百家文化之長,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客家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璀璨的明珠。廣東梅州被譽為「世界客都」,同時也是第五個國家級生態文化保護實驗區,保留著非常豐富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是傳承創新客家文化的重要基地。為了構築新的平台,促進客家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全球有1億多客家人分布在81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世界客都」「的梅州,是世界客家人的心靈家園。梅州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360多萬人。歷來人才輩出,清中葉以來,造就了開國元勛葉**、保台志士丘逢甲、愛國詩人黃遵憲、民族工業先驅張弼士等一大批名人賢士;辛亥革命以來,孕育了25名兩院院士、250多名大學校長、470多名將軍,在凝聚世界客家鄉親中有重要的影響力。在梅州舉辦文化藝術節,有利於推動客屬地區的共贏發展。
首屆客家文化藝術節
活動介紹
首屆客家文化藝術節將於2012年11月22日至28日在廣東梅州舉行。本次活動有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梅州市人民政府承辦,中央廣東省委台灣工作辦公室、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世界客屬總會、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協辦。
首屆」世界客家文化藝術節「以」融匯世界的客家、展示客家的世界「為主題,將充分挖掘客家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蘊、包羅萬象的藝術元素;將節會辦成」三會一季「,客家文化藝術作品展示會、客商產品展銷會、幸福導向型產業招商引資盛會和世界客都旅遊歡樂周,逐步形成國際節會品牌。
標徽(LOGO)和吉祥物
首屆客家文化藝術節標徽主體造型圖案結合《說文解字》中的」客「字和具有特色的客家燈籠造型,體現客家文化傳統。標徽中客家燈籠造型厚實、飽滿,體現了」客家精神「。標徽外圍增加的同心雙環以及標徽字體圍繞中心排列,體現了世界客家人團結、包容和積極發展的內涵。標徽以典型的客家圍龍屋造型和客家燈籠為基本構圖,蘊含著世界客都梅州為中心的含義,同時寓意笑口常開和喜悅心情,反映了世界客都梅州人民良好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的美好前景。
吉祥物確定為兩個客家男女孩童的形象。嘉嘉,男孩,8歲,留著平頭發型,虎頭虎腦,卻有著比同齡人更加穩重的性格,表現了此次活動正式而活潑的氛圍;美美,愛笑的小女孩,7歲,性格活潑開朗,扎著兩條俏皮的小辮子,頭上總是戴著一頂幾乎比她人還要大的客家斗笠,更顯其嬌小可愛,給人以一種親切感。而他們的著裝,在客家傳統服飾的基礎上,添加了休閑且現代的元素。
嘉嘉的藍色馬甲下穿著簡潔明亮的白色衣服。美美的著裝以紅色裙子替代了傳統的長褲,顯示了新時代客家女性更加輕松自由的心態。作為首屆客家文化藝術節的吉祥物,嘉嘉和美美展現了客家人積極樂觀的精神和新時代客家人的新形象。
『叄』 「客家文脈」匠心傳非遺 火龍舞盛世
文/危健峰 丘銳妮 賴嘉華 鄭 坤 陳泱儀
在梅州市豐順縣埔寨鎮,每逢元宵佳節,人們都要用竹篾、稻草紮成「金龍」形狀,在「金龍」上安爆竹、插香火,配以鑼鼓,燃放舞動「金龍」,俗稱「燒龍」,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是始於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世代沿襲相傳的民間祭祀禮儀和驅邪祈福的習俗。
龍騰飛舞鬧佳節
龍作為一種古老的圖騰,在客家人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不僅在客家傳統建築中經常出現龍的身影,祠堂里祖先神主牌下方供奉的也叫「五方龍神」。在喜慶日子裡,客家人會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埔寨火龍」就是其中一種極具觀賞性的客家舞龍。
「埔寨火龍」表演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當晚進行,特別之處在於龍頭、龍身至龍尾都會巧妙地繫上不同的煙花爆竹,包含「燒禹門」「燒煙架」「燒火龍」三大項目。同時有火纜隊、喜炮隊、龍燈隊和鼓樂隊共100多人配合表演。
「燒禹門」也叫「鯉魚跳龍門」,「禹門」高六米,設正門和兩個小門,寬有十餘米,形似牌坊門。門聯常用「龍騰鳳舞歌盛世 魚躍人歡樂昇平」。「禹門」各處安裝著各式煙花,「燒禹門」時還有「水族群魚」配合表演。這個項目取材於大禹治水的 歷史 故事,「禹門」之下成群的鯉、蝦,在鰲魚的帶領下遨遊、戲水、跳躍,好一番太平景象。
「燒煙架」也稱「燒火樹」。「煙架」高達十餘米,有十一架不同層次的煙花景觀,能自下而上有序地燃放表演。頃刻間,小龍落地生、花籃成雙對、落地生銀花、大船豐收歸、鯉魚帶子游、喜聯呈吉祥、花籃串串艷、萬箭穿雲霄、珠燈成雙對、圓盤開好花、花好月又圓等奇景不斷出現。
重頭戲是「燒火龍」,分為「出龍」「燒龍」和「回龍」三個步驟。「金龍」一般由60多位赤膊壯漢手擎出洞,在「金龍」不停上下舞動的同時,火也會跟著引線蔓延,逐節點燃龍身上的煙花,「金龍」瞬間變為銀花飛濺、火花四射的「火龍」。舞龍人在七彩光焰中嫻熟地「馭龍」,火龍彷彿活了過來,在火海中翻騰飛舞,做出張嘴、吐珠、躬身、搖尾、噴火等動作,氣勢磅礴,場面蔚為壯觀。此時周邊的群眾不僅不會躲避四濺的火星,還要爭先上前沾沾「龍氣」,禮炮聲、喝彩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匠心不變傳技藝
豐順縣埔寨鎮被譽為「中國火龍之鄉」,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與「廣東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張自進與很多埔寨人一樣,自小就目睹祖輩們製作火龍,但他小小年紀就開始幫忙製作火龍,並展現出了驚人的天分,還常琢磨:「怎樣的龍頭更神氣、怎樣畫龍鱗更順暢……我經常會想這些問題。」原來製作火龍看似千篇一律,實際上由於工序繁雜且沒有圖紙,每個人做出來的火龍都不一樣。「要想把龍做好,就要專心,做一下又想其他的事情,就做不好。」張自進愛鑽研又耐得住性子,製作出來的火龍總是活靈活現。2008年,張自進接過「傳遞棒」,成為了第三代火龍傳承人。
2018年,張自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了讓「埔寨火龍」走出去,他經常帶上自己製作的火龍去潮汕地區、珠三角、福建等地巡演,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項民間藝術。
【文脈鏈接】
傳統與現代融合
大型火龍實景演藝展魅力
「從民俗里穿街過巷,火龍的盛大,帶著祥雲、虹霓、雷電。鼓樂聲中,簇擁的人們看見它昂首闊步,看不見的龍尾攪動鄉村的歡樂。」如豐順詩人陳其旭的詩歌所言,每年元宵節埔寨的火龍表演都熱鬧非凡,吸引周邊數萬名群眾前去觀賞,卻仍有不少看不到盛況的觀眾扼腕嘆息,與此同時非遺文化也面臨「推廣」困境。
茶山上演繹火龍盛景
為了進一步活化利用好這一國家級非遺,在梅州市和豐順縣相關部門的協助下,豐順鄉賢羅斌結合埔寨火龍的特點,打造以大型火龍實景演藝為主題的大寶山 旅遊 度假區。
大寶山景區距離豐順縣城約6.8公里,實際上是一座種植豐順高山綠茶的茶山。開發為景區後,保留茶山的同時,在山谷造有人工湖,周邊安排有座椅,並以山景為背景,加入了現代燈光、音響、激光、水幕等元素,形成實景演出劇場。
「梅州地區不缺山水美景,尤其是在素有梅州『南大門』之稱的豐順縣,所以景區在成立之初就打算打造成既能游覽山水風光,還能欣賞民俗表演的地方。」大寶山 旅遊 度假區相關負責人黃淵介紹,經過挑選,他們景區的民俗表演題材最終選定為「埔寨火龍」,創作了《千年火龍》實景劇,還邀請國家級非遺豐順埔寨火龍製作技藝傳承人張自進及其團隊加入其中。
據了解,《千年火龍》實景劇以大寶山生態茶園廣闊而多層次的自然山水為舞台,為現場觀眾呈現出一場「光」與「火」的盛宴。實景劇以「埔寨火龍」及其民間傳說為文化內核,採用水幕全息投影、威亞系統、裸眼6D等最新技術,將真人表演與視頻特效進行整體策劃創意及對位編排,形成「虛實結合」的舞台表現效果,生動展現了豐順的火龍文化、客潮文化。
打造研學營地傳承非遺
如何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激發對非遺的興趣、感受非遺魅力,傳承和發展非遺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2020年10月,大寶山景區向相關部門申請設立了梅州市大寶山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
「營地自行開發《龍的傳人》《探尋非遺火龍》等10多門研學教育課程,通過課程教育,讓學生們對非遺火龍產生好奇,並產生研學興趣。」黃淵介紹,截至目前,營地已接待來自梅州、揭陽、汕頭、潮州等學校約6萬餘人次的學生參加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學生們通過了解「埔寨火龍」的起源、 歷史 ,豐富自身人文情懷;通過團隊手繪給「火龍」的龍身上色,感受著國家級非遺文化的魅力。
【文脈觀察】
火龍民俗寄寓美好生活嚮往
文/周雲水(博士,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客家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埔寨火龍歷經270多年,屬於當地世代沿襲相傳的民間祭祀禮儀和驅邪祈福的習俗。民間傳說豐順縣埔寨鎮村民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青風公主,每逢元宵佳節,便用竹篾、稻草紮成「金龍」形狀,安上爆竹,插上香火,進行燃放舞動,俗稱「燒龍」,意在祈金龍年年降臨人間,人間年年風調雨順。
每逢新歲元宵到來,埔寨人民男女老幼,都渴望能看到火龍表演,為人們帶來吉祥。擎「火龍」的村民光著肩膀,任由火花灑在他們的身上。火花濺到皮膚上起皰,寓意著錢財和好運。參觀的人們也不太害怕被爆竹所傷,原來如果給龍身火花燙傷出了水泡,這個「泡」字,發音和鈔票的「票」字差不多,那你來年一定會發大財。特別是擎龍頭的就更了不起,人們都爭著出錢,出錢最多的才能擎龍頭,擎了龍頭,在新的一年,一定會行好運,人們叫「大發龍運」(發大財)。
「埔寨火龍」多次應邀到各地表演,如1987年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1989年梅州市首屆客家聯誼會、1990年福建省「國際水仙花節」、2005年廣東「國際 旅遊 文化節」、2009年梅州市第六屆運動會開幕式、2010年第八屆世界豐順同鄉聯誼會、2011年在台灣舉行的2011客庄十二節慶「苗栗火龍」交流演出活動等大型活動,「埔寨火龍」的精彩表演榮獲了「客家瑰寶」「技術超群」「前程似錦」「共創輝煌」等獎旗、獎牌100多面,贏得了觀眾的驚嘆和贊揚,成為中國民間藝術一顆璀璨的明珠。同時,國內外幾十家媒體均做過專題報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2月13日至22日,應台灣苗栗縣鄉土文化交流協會邀請,豐順縣「埔寨火龍表演交流團」一行29人赴台參加苗栗縣2011客庄十二節慶「苗栗火龍」交流演出活動,旨在「弘揚客家文化,促進兩地客家文化交流,提升兩地客家民俗節慶技藝表演水平」,增強全球客家族群的 情感 聯系。
元宵之夜准時上演的埔寨燒火龍民俗活動,不僅展示了民眾生活水準日益提升的一面,而且已經成為豐順 旅遊 乃至梅州對外交往的重要渠道,凝聚著非遺傳承人工匠精神的埔寨火龍,展示著客家族群生活日益富足的愉悅和幸福!
在鄉村振興產業政策指引下,豐順縣湯坑鎮大寶山生態 旅遊 養生 度假區將國家級非遺項目進行了展演。《千年火龍》融合粵東豐順的火龍文化、客潮文化、農耕文化和梅州現代典型文化元素、民俗事物及生活細節,結合光、電、影勾畫出一幅活色生香的千年客潮原生態生活圖。更重要的是,通過政府引導、民企主導、文化植入的多方合作模式,豐順縣 探索 出了民俗文化和鄉村振興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
【文脈一周】
日前,第四屆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作家藝術家名單揭曉,共10人入選。梅州市戲劇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榜上有名,其創作作品先後獲第八屆、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編劇一等獎。山歌劇《等郎妹》獲第八屆中國戲劇節「曹禺戲劇獎」和優秀編劇獎、第三屆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第七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
近日,2021年度「廣東少兒閱讀之星」「最美少兒閱讀推廣館員」評選活動圓滿結束。梅州市劍英圖書館余梓洋讀者被評為2021年度「廣東少兒閱讀之星(幼兒組)」,梅州市梅江區圖書館吳佩玲、梅州市梅縣區圖書館程艷梅被評為2021年度「最美少兒閱讀推廣館員」。
近日,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迎檢驗收工作部署會議在梅城召開。會議要求壓實責任、狠抓落實,全力做好實驗區迎檢驗收工作,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強化檢查督導,吃透標准,加大整改力度,狠抓宣傳,營造濃厚氛圍,全力以赴抓好各項工作落實。
日前,梅州市委宣傳部在全市開展了梅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申報評選工作,最後評定蔡蒙吉故居等22家單位為梅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倉海詩廊榜上有名。(丘銳妮)
主辦單位 / 廣東省文化和 旅遊 廳 羊城晚報社
總策劃 / 李斌 杜傳貴 林海利
編委會主任 / 曾穎如 孫愛群 孫璇 胡泉
本期統籌 / 馬漢青 姚志德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光宇
『肆』 梅州客家傳統文化風俗
梅州客家傳統文化風俗有「大埔花萼樓祈福」、「迎白馬」、「春祭」、「跳火堆」、「迎燈迎阿娘鬧元宵」、「燒火龍」等,以上風俗是客家先民結合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逐漸演變而成,也是客家人勤勞、勇敢、智慧的表現。
梅州客家文化特色
客家先民多由中原「書香門第「家族整體遷移,多次遷徙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飲食習慣,建築風格等客家獨特的人文特點。
1、客家文化特色
梅州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是客家歷史文化遺產的聚集地。客家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是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紐帶。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勞動生活中集體創造的民間文藝形式,其中以客家情歌最為精彩。
2、客家建築風格
圍龍式圍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體呈圓形,猶如太極圖,多依山而建。還有土樓、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等多種建築形式。
3、客家飲食文化
以梅州菜為代表的客家菜,味鮮咸,特色菜有鹽焗雞,釀豆腐,梅菜扣肉,醋溜魚,炒魚肚等等。
『伍』 梅州歷史文化名城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毅進取精神。梅州標志性建築——梅江橋及「一江兩岸」。梅州標志性傳統建築——圍龍屋,是中國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梅州是中國著名的三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梅州處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臨潮汕,北接福建龍岩和江西贛州,南鄰河源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譽稱世界的「客都」,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
梅州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南漢設敬州,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元代設梅州路,明屬潮州府,清設嘉應直隸州,民國3年梅州改名梅縣,先後屬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65年設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梅州市總人口3802186人;梅江區 313821人、梅縣 516761人、大埔縣 352013人、豐順縣 449769 人、五華縣 879286人、平遠縣 215856人、蕉嶺縣 203173人、興寧市 871507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5個街道、161個鎮,2089個村委會、236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5月16日,全市共有4個街道(包括經市 *** 批准成立的梅縣新城街道,得到省 *** 批准)、154個鎮,共有179個居委會、2082個村委會,33779個村民小組。
2005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6個街道、104個鎮。
截止2008年末,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12個街道、104個鎮。
梅州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以其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擁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美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近年來,在實施"文化梅州"發展戰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快客家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觀園和名聞遐邇的"世界客都",建設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壯大山區經濟的朝陽產業。 特色優勢 歷史文物古跡熠熠生輝 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積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
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遷後的歷史文化遺產,風格獨特,是中國民宅建築瑰寶,堪稱世界建築一絕。土樓、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多杠樓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種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原宮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築風格,反映了客家人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變遷。
這些民居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神秘而絢麗的畫卷,形成了客家獨特的人文景觀。 梅州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是客家歷史文化遺產最豐富的聚集地。
文化積淀孕育了眾多歷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濃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黃遵憲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詩人、書法家、曾被嘉慶皇帝譽為"廣東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愛國革新政治家、洋務活動家、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維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當代客家最優秀人物 *** 元帥故居等,名聞遐邇。
據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統計,我市現遺存的各類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舊居)約500餘處。 1994年,梅州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目前,在梅州市范圍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4處,古文化遺址398處,古窯址87處,古墓葬179 處,古建築260處,近現代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140處。縣級博物館、紀念館8座,市級博物館2座、紀念館1座,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重現歷史風貌 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是客家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如何讓這些飽經滄桑的"見證人"經久不衰,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發展旅遊等價值,成為市委、市 *** 打響"客"字招牌的重要內容。為此,近年來,市委、市 *** 多方籌集1400萬元,用於全市的文物保護和維修。
先後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花萼樓、榮祿第、恩元第、石寨土樓、謝晉元故居、張弼士故居、興寧學宮以及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修舊如舊,恢復其歷史風貌。
位於大埔縣城湖寮鎮龍崗村的泰安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764年,是國內極為少見的方石樓,規模宏大,設計精巧,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三層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樓中有屋,功能齊全,在世界民居之林中獨樹一幟。 2004年至2005年,該建築進行二次維修,大埔縣人民 *** 和省文化廳共撥款180多萬元,對樓內天頂瓦面、飄檐等按原貌進行修復。
為豐富泰安樓的文化內涵,該縣博物館在樓內陳列展出大埔歷史名人,大埔縣108名將軍,客家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服飾,廣東漢樂等實物及圖片,與這座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相映生輝,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 坐落於梅州城區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是清代嘉應州(今梅州市)知州王者輔於 1746年創建的清代梅州最高學府,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
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洗禮,書院一度成為"危樓"。2003年11月,東山中學開始對其進行原貌修復,向海內外人士徵集東山書院相關歷史文物資料,請來具有修建古建築資格的工程隊,按老照片、老教師的回憶,嚴格採用原有建築的行制、風格、材料和工藝重修。
如地面全部採用三合土地板製作工藝,木工全部採取穿榫縫合,花窗、屏風等按原有風格進行配置等,重新勾勒東山書院的歷史風貌。歷經一年多、耗資350多萬元修復完工的東山書院還開設了王者輔展室和黃遵憲、 *** 等辦學的事跡展室,成為校友、海內外人士和各級領導爭相參觀的勝地,每年都有幾萬人前往感受書院的古樸和四溢的書香。
除了精細的維修工作,我市還組織了具有專業資質的隊伍,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 *** 故居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寨土樓進行制訂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同時,組織有關專業人員對第四批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測量繪圖,依時完成了"文物四有"工作。
對平遠縣、五華縣紅軍牆標開展了揭取保護工作。為更全面、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客家民居,市文廣局聯合市建設局開展了全市客家民居普查工作。
市 *** 審核公布了《梅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使我市文物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純,別見怪。
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漢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稱。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民俗風情,神奇的遷徙歷史,被譽稱為中
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國民俗史上佔有極高的歷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價值。
梅州又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黃遵憲的故鄉。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他在近代中國外交史上作出的重大貢獻都具有深遠
的政治影響力,被「黃學」研究專家稱為中國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
國務院已審批的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2個,其中: 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有24個: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蘇州、揚州、杭州、紹興、泉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江陵、長沙、廣州、桂林、成都、遵義、昆明、大理、拉 薩、西安、延安。 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的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有38個: 上海、天津、沈陽、武漢、南昌、重慶、保定、平遙、呼 和 浩 特、鎮江、常熟、徐州、淮安、寧波、歙縣、壽縣、亳州、福州、漳州、濟南、安陽、南陽、商丘、襄樊、潮州、閬中、宜賓、自貢、鎮遠、麗江、日 喀 則、韓城、榆林、武威、張掖、敦煌、銀川、喀 什。
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的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有37個: 正定、邯鄲、新絳、代縣、祁縣、哈爾濱、吉林、集安、衢州、臨海、長汀、贛州、青島、聊城、鄒城、臨淄、鄭州、浚縣、隨州、鍾祥、岳陽、肇慶、佛山、梅州、海康、柳州、瓊山、樂山、都江堰、瀘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陽、漢中、天水、同仁。 安慶是國務院單獨特批的唯一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的第四批歷史文化名城有12個: 南通、無錫、山海關、金華、績溪、泰安、濮陽、鳳凰縣、雷州、海口、吐 魯 番、特 克 斯 縣。
梅州地方一級的行政區劃建置,始於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即後晉開運二年,升程鄉為敬州,領程鄉縣。
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
元豐五年(1082)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湖州。
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隆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
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
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
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
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肥地區轄7縣1市。
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正式掛牌),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
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可能字數不夠,但能幫你了解梅州額,望採納,謝謝祝新年快樂,不懂可以繼續問我。
四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 第一批24個(1982年):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蘇州、揚州、杭州、紹興、泉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江陵、長沙、廣州、桂林、成都、遵義、昆明、大理、 *** 、延安、西安。 第二批38個(1986年) 天津、保定、平遙、呼和浩特、沈陽、上海、鎮江、常熟、徐州、淮安、寧波、歙縣、壽縣、亳州、福州、漳州、南昌、濟南、安陽、南陽、商丘(縣)、武漢、襄樊、潮州、重慶、閬中、宜賓、自貢、鎮遠、麗江、日喀則、韓城、榆林、武威、張掖、敦煌、銀川、喀什。
第三批37個(1994年): 正定、邯鄲、新絳、代縣、祁縣、哈爾濱、吉林、集安、衢州、臨海、長汀、贛州、青島、聊城、鄒城、臨淄、鄭州、浚縣、隨州、鍾祥、岳陽、肇慶、佛山、梅州、海康、柳州、瓊山、樂山、都江堰、瀘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陽、漢中、天水、同仁。 第四批(2001-2005)的有4個:河北的山海關(秦皇島),湖南的鳳凰縣,河南的濮陽市,安徽的安慶市
『陸』 誰知道廣東梅州的客家風俗
我是從參考資料那提供的網址裡面復制過來的。
客家人就是熱情好客,特別是世界客都梅州!客家傳統
客家人作為古代中原人的後代,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可集中概括為艱苦奮斗、熱情好客、尊師重教、愛國愛鄉。客家人從中原遷移到閩粵贛地區,由於平原地區已被原住民占據,一般只能定居在貧瘠山區,因而生活艱苦,必須奮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婦女,以勤勞賢淑聞名天下,農活家務都出色,家庭觀念特別強,有「鐵漢」之稱;早期客家人作為移民,居住在人煙稀少、落後偏僻的山區,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團結互助共同克服困難的意識也就特別強,雖然生活艱苦,但養成了熱情好客的文化傳統;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數都有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因而文化素質較高,歷來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其中梅州表現最為突出,被譽為「文化之鄉」。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改稱漢劇。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廣東漢劇的表演程式與京劇、湘劇、祁劇、湖北漢劇等劇種大同小異,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它的武功屬南派,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徵剛勇,紅色象徵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徵陰險、奸詐。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以皮黃為主,兼收崑曲、高腔、吹腔、小調等,並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實淳厚,高昂悲壯,是廣東漢劇音樂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其角色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凈、烏凈、丑腳等九大行。它的伴奏樂器也頗有特色,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 廣東漢劇傳統劇目有八百多個。較著名的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現代劇目《一袋麥種》。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縣話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廣東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全省約有二十多個縣市屬客家方言區。它以梅縣話為標准,因為梅縣話影響大,語言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遷移中形成的一種漢語方言。東晉以前,客家先民原來聚居在中原一帶。西晉末,中原地區發生了各種戰爭和自然災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於湖北、湖南等地,後又經唐末五代十國的離亂,又有的進一步南遷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進一步移入廣東,逐漸入居粵東一帶。宋代戶口有主戶和客戶之分,分,後來者入客戶,故有客家之稱。在移居的過程中,由於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時間,至唐、宋時期方入粵,因此其方言較接近兩湖方言。在廣東四種方言中,也顯得與普通話差異最小。客家方言有六個音調,平、入聲分陰、陽,上、去聲不分,保留了六個古人聲韻尾。其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語音上有較大差別。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話,入居廣東後,受著不同廣東方言和地理歷史環境影響,因而逐漸消失了捲舌音。
鬧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歷年頭一個月圓之夜,它象徵著幸福美滿。廣大僑鄉人民迎神賽會。鬧大鑼鼓,舞金獅,迎花燈,燒煙火,以祈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如意。豐順縣埔寨鎮元宵之夜迎鑼鼓,燒「煙架」、「火龍」,久負盛名,飲譽海內外。據傳,埔寨燒火龍己有二三百年歷史。起初是由硫磺、白硝、木炭未製成火葯,做火箭、火花、大犁等燃放,經過幾百年來的不斷演變,煙架由原來的五七架發展到今十三架,高達十多米;火龍由原來的三四段發展到今十一段,長達三十餘米。並採用有聲有色的煙花,表演奇特,驚險壯觀。在廣場上,禮炮三聲巨響,在鑼鼓聲中,舞龍開始,百來個小夥子揮舞火炬,赤膊飛路登場,二十多個壯士高舉五米龍頭,由綉球引路,近百名勇士手擎「金鯉」、「龍蝦」、「鰲魚」漫遊廣場。由長者點燃引火索,龍口吐出金珠來後,各段火龍發出五光十色的火花,火箭呼嘯騰空,五彩繽紛。舞龍者在火海中翻騰,場面壯觀。現在,埔寨火龍已騰躍於揭陽、梅縣、深圳等地。人民畫報、中央電視台等十數家報刊、電台均作過報道。
最後我作為梅州人非常榮幸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歡迎來梅州!
『柒』 說明梅州市政府為什麼要全力打造客家鄉村文化
梅州是個山區,打造鄉村文化是城鎮化建設的需要。客家鄉村文化是梅州特色。國家也有個建設新農村的政策。
鄉村裡沒什麼娛樂活動,也沒有經濟收入,弄這個東東還是有些好處的。
關鍵是投入大,暗箱操作多啊。有些更是只有一個名頭。。。。
說的直白一點:從山村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回鄉保衛自己家園的多,回鄉圈地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