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濟公是不是道教文化與佛教文化交融的產物
不是的
濟公,是南宋時期的禪門巨匠,在佛教歷史上確實有的,與道教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道濟禪師,師事 瞎堂遠禪師,後被尊為 禪宗第五十祖, 楊岐六祖
祝您一切吉祥圓滿!
.
⑵ 濟公傳說的介紹
濟公傳說是以南宋禪宗高僧道濟的故事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中國漢族民間口頭文學,以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為中心分布於浙江省境內,並由此輻射全國,影響世界。 六朝隋唐時期,天台就流傳著許多羅漢、癲僧的傳說。南宋早期,道濟降生於天台,佯狂濟世,人稱「濟癲」。在道濟的生前身後,天台出現了許多關於他的靈異傳說,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明清以來,濟公傳說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成為家喻戶曉的漢族民間故事,寄託著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由於生存的歷史環境業已改變,原生態的濟公傳說現已處於瀕危狀態,急需採取切實措施加以保護。2006年濟公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⑶ 「濟公活佛」並非神仙,歷史上真正的濟公是什麼樣呢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早在南宋時代就已開始流傳。先是神童李修緣以及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民間相傳,後來通過說書人的說唱,內容逐漸豐富。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弄權貴、懲惡揚善、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凈寺」、「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廣為流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揚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稱他為「活佛」。 少年濟公在赭溪畔成長,由於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的家族文化影響,潛移默化,萌生了出家的念頭。濟公出家後,又不守常規,假裝癲狂,鋤惡扶善,經常衣衫襤褸,做些救死扶弱的事,看似瘋癲,人們稱他為「濟顛僧」。來源:青年時代
⑷ 濟公是哪個朝代的人
濟公是南宋時期的人。
濟公(1130年或1148年-1209年),而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所以濟公是南宋時期的人。
濟公出生於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或1148年(紹興十八年),卒於嘉定二年(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於天台山永寧村。
他的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濟公的介紹: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凈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凈慈寺志》《台山梵響》中。
濟公懂中醫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喜好打抱不平,息人之諍,救人之命。他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2006年,「濟公傳說」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濟公傳說」又榮獲「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間故事」。
⑸ 濟公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這樣一個人嗎
說到濟公和尚,那首「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主題曲就在腦子里回盪起來,我想同時代的人一定都有這種感覺,不知道現在的零零後們,知不知道濟公這一影視經典形象。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一個影視大力傳揚的人物,他究竟是不是真實存在過呢,還是僅僅是虛構的神話故事傳說?
經百姓口耳相傳後的濟公形象獨特而又美好地活躍於歷史文化之上,流傳於民間藝術之中。濟公的故事傳說流傳至今也就有了一層傳奇色彩,成為了一個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北澗集》為其作證。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游覽赤城山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書記岩」。濟公圓寂後,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這「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
⑹ 濟公全傳的點評鑒賞
一、《濟公傳》尤像一部俠客傳。濟公在東南一帶遊走江湖,懲處豪強惡霸,剪除大盜飛賊,扶危濟困,治病救人,簡直就是按照人間俠士的模式塑造的不折不扣的人間獨行俠。他常說「誅惡人即是善念」,每當用慧眼看到直沖霄漢的怨氣,一句口頭禪是「這件事,我和尚焉有不管之理」。他領著一幫俠客弟子,「專管人間不平事,剪惡安良樂陶陶」,俠客的人格理想完全成了這位羅漢的價值追求。
《濟公全傳》來自民間,又紮根於民間,故事和傳說的影響使全傳更富內涵,濟公的藝術形象也是獨一無二的,在人們心裡有十分鮮明的個性特色:詼諧、幽默,無拘無束,衣衫雖破爛,卻整天嬉笑,雖一生游戲於人間,卻每時每刻實踐著普度眾生的思想。 濟公的故事和傳說,實是我國歷史上的一種文化現象,又是真正的民間文學。他的故事影響到社會、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濟公是歷史人物,人們在敬仰中遂漸升為信仰,在他圓寂後更有顯聖靈異的傳說出現,其中不乏有意無意的神化和佛化,使濟公走向神壇。至今濟公生前的住所,活動過的地方,大都成為當今朝拜之聖地。濟公也理所當然地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神僧和活佛了。
濟公多次懲治作惡多端的貪官污吏王勝仙、秦恆、卞虎等,去也幫助官府捉拿西川採花大盜華雲龍,還幫忙鎮壓邵華風的謀反判亂。全書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濟公行俠仗義的同時,領著一幫俠客弟子,不辭勞苦為某位清官服務,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同時期公案俠義小說的清官俠客模式。只是濟公有別於個別俠客對官府的臣服、歸順,濟公一直保持著個體的人格獨立,相反的到是官府對他的言聽計從、奉若神明,即使在丞相秦熺面前,他也毫無顧忌,完全自我化。 在封建的生產關系尚末到滅亡的時候,客觀上就具有其存在的意義,那個時代的人們去推翻自己的國家,如康熙時的三藩叛亂、准噶爾丹叛亂等就不能上應天心,下從民願,不符合歷史的潮流。
二、《濟公全傳》在對城鎮生活的描繪中,還接觸到封建後期人與人關系變化的問題。在封建時代,封建倫理道德是維護地主階級統治的重要支柱。隨著地主階級的走向沒落,封建倫理道德也逐步崩潰。宗法制溫情脈脈的面紗被撕開,而金錢的力量,開始困擾著人們的心靈。在城鎮,有人攔路搶劫,或者開設黑店,謀財害命;有人裝神弄鬼,騙財騙色;衙門黑暗,官吏枉法。它給人們的印象是亂七八糟,光怪陸離。在一片喧囂之中,構成時代的主旋律是封建勢力對人民的壓迫。在我國,從明代中葉開始,封建經濟的母胎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嫩芽,但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主宰著城鎮各階層的命運的,仍然是封建官僚和地主豪紳,這一點,《濟公全傳》有真實的反映。作者還寫到,訛詐錢財,已成為城鎮一些人犯罪的主要動因。在街頭,到處有賣假葯的,連出家人也把切糕捏成團子,誆說這是萬應靈丹;有些和尚假裝瘸腿,為的是掩人耳目,晚上好去偷盜錢財;有些人把橋弄斷,「擺渡訛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於是發生了互爭生意聚眾毆斗的事件。 為了錢,有些人把「禮義廉恥」的遮羞布索性拋開。在四十一回,作者寫下了相當精彩的一幕:孝廉李文芳的弟弟死了,其妻在家守寡。李文芳「發現」她和別人有姦情,於是大叫大嚷,說她玷辱門楣,把她趕回娘家。事實的真相是,李文芳企圖獨占家財,不惜想方設法陷其嫂於死地。很清楚,正是金錢的誘惑,使孝廉公喪心病狂。如上所述,作者寫濟公經行過的城鎮,到處爭財逐利,「鬧嚷嚷似蠅吮血」。這一幅幅圖景,疊印在讀者眼前,使人強烈地感到封建後期人與人的關系,開始注入了新的因素。
多災多難的下層民眾更需要的是安定,而戰爭動亂,往往對於他們意味著更悲慘的遭際、痛苦,乃至生命的喪失。所以人們在渴望神仙、俠客鏟除不平的同時,也渴望國家的穩定,即儒家文化理想所謂的太平盛世。清中葉以後,國家統一,政局安定,士人復明心理已經消磨殆盡,後期內憂外患加劇,人們更希望國家社會穩定。從這個角度出發,作品寫神魔俠客幫助官府,鏟惡除強,平定叛亂,某種程度上也是順應民願。現代武俠小說家金庸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即此之謂也。
三、《濟公全傳》弘揚佛法,本著「佛圖才啟,道念隨生;若信蕪詞,奚關道化……戒律精嚴,本臻大道;嬉遊誕放,亦暢玄機」的准則,描寫人物,搬演故事。這樣,不僅避免了概念化、公式化,而且使人物更加真實、生動;情節更加充滿生活氣息,富於吸引力。濟公懲治惡人的辦法更是別出心裁:他要處罰逆子,只需用手一指,那個逆子的雙腿就會不停的跑起來;教訓貪財的刁奴,就把一塊頑石變作美玉,令他們背著七八十斤的假貨來回奔走。這種懲治惡人的辦法夾雜著嘲弄揶揄的成分,也只有像濟公這樣的人物才能使用讓人笑破肚皮的懲治手段。在書中作者寫濟公的行動好似一個頑童的惡作劇一般,他的斗爭貫穿的喜劇色彩。他不僅要結束人世間的種種悲劇,還要將悲劇變成喜劇;他不僅要為被壓迫者報仇雪恨,還讓壓迫者出乖露醜,使旁觀者鬨堂大笑才罷休。濟公牢牢守住一個信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濟公身上,既體現了平凡的人性,又體現了非凡的神性,是平庸與崇高的有機結合。因此,對讀者來說,更具親和力。在嬉笑怒罵中實現了濟公懲惡揚善的思想,展現了濟公無窮的法力和慈悲濟世之心。
《濟公全傳》寫了天堂、人間、地獄;集神魔、武俠、公案小說於一書,特別具有趣味性。情節生動,多彩多姿,雅俗共賞。但主要寫的還是市民生活,迎合了一般市民的審美需求。 《濟公全傳》也是以勸善懲惡為宗旨的。作者將理、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寓庄於諧,寓教於樂,採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藝術形象。作者的思想傾向,藉形象自然流露,毫無說教之嫌。 明清時期,釋道儒三教合一的思想成為民間社會思想的主流,他進一步摧垮了中國人原本就不虔誠的宗教思想。在這種大的現實背景下,濟公小說的宗教色彩逐漸淡化,到了《濟公全傳》及其續書宗教意味以及宗教傾向已經完全消失了,無論是神仙佛聖還是妖魔鬼怪,更像是一個個普通的凡人,這里邊的神魔鬥法,但與其說是神魔之爭,倒不如說是江湖上高手之間的比拼更恰切。而且這裡面的法寶、陣法已毫無新意可言。妖魔們的法寶無非「捆仙繩」、「混元石」、「罩仙鍾」一類,仍然未脫《西遊記》、《封神榜》之故伎。
⑺ 濟公是屬道的,還是屬佛的
濟公是屬佛的。
雖然濟公雖身是佛教的出家僧人,但他成佛後的尊號為「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儒釋道於一身,所以也可以說他既屬佛也屬道。濟公他從小就對佛法很感興趣。他的學問也很高,熟知儒學和道教,他出家後乖張的行為與他突然看透人世有莫大的關系。
人間活佛濟公——古往今來,名人如恆河沙數;然而能為東西方世界雅俗共賞者,首先要推中國的活佛濟公了。濟公,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於天台山永寧村,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
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7)濟公是一種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游,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采辦葯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又叫濟顛和尚。
濟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瘋癲,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但確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他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廣為傳誦。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緣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中國民間耳聞口傳,後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
在濟公故鄉天台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凈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廣為流傳。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裡是濟公出家後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
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跡的《濟公傳》。
⑻ 濟公傳內容簡介100字
《濟公全傳》主要講述南宋年間,京營節度使李茂春之子李修緣原是西天降龍羅漢,十八歲出家為僧,法號道濟。董士宏尋女不得上吊自殺被濟公救下,設法使父女二人重逢,又治好趙文會與蘇北山母親的眼疾。
監寺廣亮火燒大碑樓欲害濟公,被濟公施法澆滅,一計不成,廣亮又要令濟公化緣重修大碑樓,濟公答應。濟公背負韋馱像到周宅降服女妖,周蘇答應捐款。大碑樓重修成功,相府的管家假傳相諭要強拆大碑樓,濟公施法戲耍秦相,又治好秦相之子秦桓的怪病,終於度化了父子二人。
西川淫賊華雲龍奸殺婦女、盜走相府珠冠,濟公三度華雲龍,無奈賊人執迷不悟,最終難逃法網。八魔強占金山寺,布下一座魔火金光陣煉濟顛,靈空長老、紫霞真人助陣,收服八魔。濟公重修金山寺後,仍然遊走天下,濟世救人。
《濟公全傳》,是清代文人郭小亭所作的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主要講述濟公和尚遊走天下,遇到種種不平之事,一路懲惡揚善、扶危濟困的故事。
以「飛來峰」、「鬥蟋蟀」、「八魔煉濟顛」等故事較為著名。自《濟公全傳》問世以來,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續書多達二十餘種,在民間廣為流傳。
《濟公全傳》來自民間,又紮根於民間,故事和傳說的影響使全傳更富內涵,濟公的藝術形象也是獨一無二的,在人們心裡有十分鮮明的個性特色:詼諧、幽默,無拘無束,衣衫雖破爛,卻整天嬉笑,雖一生游戲於人間,卻每時每刻實踐著普度眾生的思想。
濟公的故事和傳說,實是我國歷史上的一種文化現象,又是真正的民間文學。他的故事影響到社會、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
濟公是歷史人物,人們在敬仰中遂漸升為信仰,在他圓寂後更有顯聖靈異的傳說出現,其中不乏有意無意的神化和佛化,使濟公走向神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