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傳承茶文化

如何傳承茶文化

發布時間:2022-04-21 16:40:30

❶ 現在年輕人都很少喝茶,那茶文化該如何傳承下去

這個事情很簡單啊,我們可以通過老年人群體來宣傳茶文化,因為每個年輕人他們都有年老的時候,大多數人在他老了的時候,他們都是比較願意喝茶的,因為茶這種飲料相對來說是健康養生的,它可以有助於排除掉我們身體裡面的一些毒素,因此我們不必過於的要求這些年輕人去喜歡喝茶,因為每個人在他不同的年齡階段,他們都有自己喜歡的一些飲料。如果我們一味的去要求這些當代年輕人喝茶,那麼相反會取得不好的效果,他們甚至會排斥這種茶葉,就算他們到了老年的時候也依然不願意一起喝茶葉。

綜上所述,茶葉這種東西它有著很多的功效,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喝茶,有的人只是把它當做一種解渴的飲品罷了,而有的人卻能夠從喝茶中體會出生活中的一些大道理,而當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喜歡的是一種刺激快速的生活,一般都會喝咖啡或者說是一些脈動,相比較於茶葉這種飲料來說,他們覺得太悠閑了,不適合自己的年齡,因此對於傳承茶文化我們可以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要針對特定的人群,比如說老年人群專門去宣傳,每個人都有自己老了的時候,我們不宜急於一時。

❷ 論述如何繼承、發揚和推廣中國茶文化

當今世界面臨著「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中國也正在締造和諧社會。與世界和平與和諧社會相一致,中華茶文化的作用顯得格外突出。在歷史上,中國茶文化曾經載譽著和諧社會的使命,羽化於山川異域,慧澤於民俗風情,讓無數人從茶的「和諧」中得到熏陶。茶成了傳播中華文明及其禮儀規范的媒介。在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宏大工程中,繼承和發揚中華茶文化,對於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建設和諧社會,仍然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如果我們推動中華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促進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茶的溝通能力會更加明顯。在這個意義上說,茶是和諧社會的文明通道。

一、茶文化與文明修養

從功能上講,茶具有健身怡神、醒腦開智的功效,經常飲茶可使人神采煥發;茶還具有明目養顏、涵養神思的作用,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民間有「食怡養身,歌怡養心,茶怡養筋」的說法,這實際上是調養家的養生格言。經過數千年的實踐證明,茶葉本身具有抗衰老、抗幅射、抗癌症、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益神智、美容顏等一系列保健功效。經常飲茶,能調節人的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提高身體素質。況且,茶是一種大眾飲料,人們在日常飲用中即可達到保健效果。加大茶的飲用量,減少其它酒類飲料、碳酸飲料和化合飲料的飲用量,將會有效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果我們從人的身體感受方面來觀察飲茶活動,會發現茶本身含有興奮因子,但這種興奮因子不會使人失去理智,相反,還會使人更加明睿。這是茶在物質方面的積極作用。

人們飲茶,可以體驗茶的平和作用,怒者氣有所消,厲者聲有所減,心情煩悶者能夠得到舒緩,情緒波動者可以調解而靜化。學界曾有「快日明窗閑試墨,寒泉古鼎自煎茶」的聯語,反映出文人儒士的修養情調;又有「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的詩詠,體現出飲茶者知識境界。這說明茶對人的精神有調節作用。中國自古流傳的品茶、點茶的操作模式,從烹茶和茶藝的結合中增加飲茶者的感受。比如說點茶,內容很豐富,早在宋代蔡襄的《茶錄》中,已將點茶技藝分為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盞、點茶等程序,每道程序都講究心境的平和。唐代人煮茶已有 「三沸水」之說:一沸,「沸如魚目,微微有聲」;二沸,「邊緣如湧泉連珠」;三沸「騰波鼓浪」。水在剛三沸時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見《茶經?五之煮》)。南宋羅大經認為,點茶應該用「嫩」的沸水,「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鶴林玉露?茶瓶湯侯》)。因此,他主張在水沸後,將湯瓶拿離爐火,等停止沸騰後,再沖泡茶粉。這樣才能使「湯適中而茶味甘」。正式點茶時,先將適量茶粉用沸水調和成膏,再添加沸水,邊添邊用茶匙擊拂,使茶湯表面泛起一層濃厚的泡沫(即沫餑),能較長時間凝住在杯盞內壁不動,則為成功。人們之所以這樣用心地對待飲茶,完全是在追求茶的感染力。

在不同的地區,中國人有著不同的飲茶風習。北京茶人注重民俗風味和文化格調,他們在茶室中不但擺設茶品茶點,還增加曲藝、戲劇和綜藝的表演;在一些茶事中,還有人引入了禪茶模式,利用佛光禪韻來烘托飲茶情調,給人以度身世外、凈化心靈的感覺。北京茶館業主喜歡營造靜心品茗的氣氛。上海在飲茶風格方面更顯 「精緻」,不但對茶葉本身相當挑剔,而且講究茶舍茶具,海派飲茶「精緻」融入到茶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之中,就像上海女孩一樣秀美。廣東人所說的飲茶還包括吃點心和聊天的意思,他們理解的「茶」,其范圍要比外省為廣。由於經商成風,人們喜歡到茶樓談生意,茶樓便成了生意圈中的一個聯絡點和接待處,一般說來,廣東大茶樓都修得很氣派,要想在廣東加大茶文化的力度,恐怕還要講究一點排場。然而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看,任何地區的茶文化都是和諧的、文明的。

中國茶文化的和諧氛圍並非空穴來風,它是在中國儒家文化熏陶下才培養得如此和諧。眾所周知,孔子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國社會上進行了千年滋育,而且在人們的行為規范上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無論從哪一個切入點進入中國文化,都離不開孔子思想的感染。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法國巴黎發表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孔夫子那裡去尋找智慧。」實際上,中國茶始終感悟著孔子思想的的精髓,只要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就一定會發現,飲茶本身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孔子倡導的「仁」的博愛准則和「禮」的行為規范,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陶熏。孔子之「道」已經穿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位。因此,我們倡議,用「孔子茶道」來充實中國茶文化,強調茶之有「道」為孔子之「道」,我們於此所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的冠名權,更是一種思想理念的張揚。就算孔子當時未飲茶,中國茶文化的生成與發展也從未脫離過先哲定義的軌跡。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茶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強烈感情與先哲智慧,同時也讓孔子思想在另一個領域內獲得釋放。在茶文化方面多宣揚孔子,應該是一個主渠道,同時也加強文明修養的一個好方法。

總之,茶對於人民生活的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對人的個性修養是行之有效的。在和諧的環境里,茶自然會成為文明的調合劑。

二、茶文化與人際關系

人們飲茶之際,可以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跨越隔閡的交流氣氛。茶的那種平和清淡的自然秉性會與人們追求和諧的要求息息相通。人際關系可以因茶而生緣,因茶而更加融洽。社會上的茶室大多是寧靜的場所,為人們提供了祥和安逸的交流環境。記得一首當代《茶室銘》有雲:「斯是茶室,唯茗德馨。龍井西湖綠,觀音碧螺春。普洱興鴻儒,往來聚嘉賓。可以健身心,侃茶經。仰清泉之潤耳,仰國門之昌隆。敬茶神明!」來到茶室,誰都不會惹是生非。茶在人際交往的連接帶上具有其他媒介所沒有的潤滑作用。俗話說「以茶會友」,其中就體現著交際的功能。

與之相比,酒雖然是用途更廣的飲料,文化寓意也很深遠,然而酒給人的刺激力過分強烈,不知有多少人因酗酒而鬧事,酗酒而傷身,但從未聽說過飲茶而引起的負面作用。這說明酒與茶在人際關系方面具有不一樣的行為取向,二者之間區別甚大。「茶為韻清常注盞,酒因氣烈再添杯」,這句聯語也反映出兩種飲品的不同作用。

圍繞著飲茶中的人際關系,我國茶界創造出飲茶的交際藝術,這種藝術與飲酒相比,具有更高雅的文化境界。飲酒者一般在興奮中相互溝通,而飲茶則在平靜中享受交往的樂趣。中國過去流行的「鬥茶」就是一種交流活動。盡管有人把鬥茶活動稱為「茗戰」,帶有比賽性質,但仍屬於心靈溝通的交往,並非單獨的爭強好勝。宋人唐庚《鬥茶記》所記:「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的做法就充滿著樂趣。范成大《題張氏新亭》詩有雲:「煩將煉火炊香飯,更引長泉煮鬥茶。」宋代鬥茶,除比試茶湯的色澤之外,還要比試沫餑的多少和停留在懷盞內壁時間的長短,而「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格調甚高。過去鬥茶,人們總要相約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雖較輸贏,卻無爭奪。這種鬥茶,只能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而不會引起糾紛。

茶文化中的游藝活動很多,這些活動大都能夠活躍人際關系。宋人陶谷《荈茗錄》說:「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詩:「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指的也是烹茶游藝。楊誠齋寫有《澹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詩,表述了烹茶游藝的無窮樂趣:「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著善幻。紛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只問此瓶當響答。紫薇山人烏角巾,喚我起看清風生。京塵滿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漢鼎難調要公理,策勛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與寒儒,歸續茶經傳納子。」由此可見,無論你開展什麼樣的茶文化活動,收獲的都是和諧。

提倡和諧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氛圍基礎,而茶文化可以構建這種氛圍。應該看到,由於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文明修養的差異,各階層之間人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無論你怎樣調節,都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沒有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的情況下,用茶文化去引導人們自我修養和人際溝通,可起到調解和整合的功能。茶文化強調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培育感情,從而生成與人為善的道德情操和兼顧他人的處事准則,以至於在處理利益關系和各種矛盾時,能夠互諒互讓。如果我們把茶的交際功能擴大,一定能夠產生和諧的效果。

三、茶文化給社會帶來和諧理念

茶還能夠傳遞社會理念,並與古老的文明傳統相吻合,通過哲理的感悟,輕輕地融入當代人的心靈。茶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在賦於人們「節儉、淡泊、樸素、廉潔」等人格思想的同時,處處與中國哲學思想交融。比如說,中國孔子茶道就是我國茶文化的承傳方式,它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精華,充滿了智慧的思辯,沉積了厚重的道德倫理和人文追求,它通過茶的滋潤來打動人心,並用一個「和」字來釋放傳統哲學思想理念。當人們通過孔子茶來感悟社會的時候,心情會顯得格外穩定,表現出更多的親和力。

如果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我們會發現,飲茶本身不但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而且攜帶著中國人的博愛准則,這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熏陶。飲茶活動往往以自我修養為根基,展示出那種淡泊、寧靜、高潔和樸素的心態,創造出與人為善的氣氛與環境。圍繞著飲茶,中國人啟動過無數的文化智思,開展過各種各樣的茶文化活動,使飲茶最終沖出了飲料的物質層面,轉化成一種社會化的生活方式,而且進入了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此外,在茶的飲用過程中,通過文化的加工和提煉,衍生了眾多與茶相關的文學藝術,積存了厚實的茶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在享受飲茶品茗的樂趣時,更多地追求茶文化的深刻內含,這樣有利於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總94期)刊登過訪問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為《茶應成為「國飲」 》,文章中說:「新世紀以來,一種全球范圍的對茶的重新認識給中國茶葉帶來了全新的機遇,提倡茶為國飲,讓茶在服務人類健康、弘揚民族文化、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已成為重要課題。何為『國飲』,就是要通過推廣,讓飲茶不僅成為中國的一種民族習俗,而且在國際上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文章還從各個角度論證了茶為「國飲」的力點,分析了飲料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最後總結說:「茶的內在價值吻合了新世紀人類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們提倡國飲,是與倡導新生活、新價值觀聯系起來。……要通過茶內在精神的發掘,利用茶德來弘揚民族文化;要倡導以茶為禮,以茶待客,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要讓茶的開發與新科技、新產業、新消費方式結合,樹立品牌,不斷創新,這樣才能讓茶在新世紀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既然中國茶界已經把茶提升到「國飲」的高度,那麼,這個「國飲」稱號就理應給和諧社會灌輸文明動力,起到「國飲」應有的作用。

我們認為,茶應該成為「國飲」,畢竟茶是中國人的第一飲品(無酒精飲品),況且中國又擁有著世界上茶消費群最多的人口,只是我們不能把「茶」這個世界上最聖潔最天然最有內涵的飲料僅僅放在物質消費的空間當中,我們還要把茶的全部文化能量貢獻給人類社會,讓人們在物質和精神兩個領域內都共享茶之芳芬。

中國茶文化雖歷經千載滄桑,卻歷久彌新,在今天和諧社會的構造中,一定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因為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和諧文化。我們都知道,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無論從人際關系方面講,還是從人與自然方面講,誰都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撐。可這樣說,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社會和諧的氛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就應該催生出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這其中就要包括茶文化。

我們可以理直氣壯並且毫不誇張地說,茶文化帶來和諧理念將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親和力,將在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人文環境、生成文明世界的過程中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❸ 我們應當怎樣弘揚中華民族茶文化

1積極宣傳, 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傳承茶精神, 弘揚茶文化。茶是全球公認的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一種天然、營養、保健飲料。2 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文明的茶文化活動並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我國民族眾多,飲茶風俗各異, 不同的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因此, 首先應因地制宜, 建立反映當地特色的茶文化基地和場所, 使茶文化在祖國大地各處都有展示的場所。

❹ 中國茶道的歷史和怎樣傳承做法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庄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在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各種茶也不盡相同,百花齊放,但都體現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5、茶道的發展
唐代: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
民間和宮廷的共同參與,使唐代茶文化掀起了一個高峰。
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比屋之飲」,也就是家家戶戶都飲茶的意思,可以照見唐代國都長安等地飲茶的普遍程度。除了「兩都並荊渝」之間以外,飲茶之風也是同樣盛行,這種情況以《封氏聞見錄》中記載的最為典型,「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見,茶飲已經深入民間,成為生活之必需。
茶葉文化的通俗和高雅,代均具備十分豐富的內涵。在大眾茶飲和宮廷茶飲之外,還有一個僧侶圈。這些人中有不少是陸羽的師友,如智積,懷海和尚,靈一和尚,及皎然、齊己等。是陸羽的茶藝老師,由於陸羽的烹茶技術提快,烹出的茶湯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積和尚到了非陸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這也說陸羽從智積和尚的高超烹茶藝術中得到了精髓並有了新的發展。
茶與佛教的緣份很深,到了唐代這種緣份聯系得更加緊密了。近年來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唐僖宗時期的金銀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茶飲之間的特殊關系。
在唐代茶文化的發展中,文人的熱情參與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典型的是詩歌中的茶詩創作。
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在唐詩中,有關茶葉的作品很多。比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齊已的《謝湖茶》、皎然的《訪陸處士羽》等。這些茶詩的形式有古詩、律詩、絕句等,內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飲茶、茶具、採茶、制茶等各個方面。
唐代文人們以茶會友,以茶傳道,以茶興藝。使茶飲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飲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同時,這些文化藝術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國茶葉歷史的寶貴資料。
眾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後陸羽撰寫的《茶經》三卷,是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它標志著茶學系統的確立,在推動茶飲繼續擴大的同時,也開創了茶葉專著撰寫的先河。
自《茶經》後,不少有識之士,對茶葉及其相關內容進行了及時的總結,自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出現了不少茶葉專著。如皎然《茶訣》三卷,張又新《煎茶水記》一卷,溫庭筠《採茶錄》一卷,佚名《茶苑雜錄》一卷,裴汶《茶述》、溫從雲等的《補茶事》和毛文錫的《茶譜》等。
陸羽著《茶經》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陸羽是中國的「茶聖」。《茶經》是中國茶葉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總結。《茶經》建立了茶學的基本框架結構,直接促進了茶葉生產和飲用的快速發展。
飲茶習俗,走過了數千年的曲折路程,終於在唐代由混沌走向了文明,唐代的茶書編撰,從草創走向哲理,奏響了茶文化歷史上優美的序曲。
宋代: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並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緻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於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
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宮廷皇室的影響。無論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帶上了一種貴族色彩。於此同時,茶文化在高雅的范疇內,得到了更為豐滿的發展。宮廷皇室的大力倡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封建禮制對貢茶的精益求精,進而引發出各種飲茶用茶方式。宋代貢茶自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後,通過精工改制後,在形式和品質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號稱"小龍團餅茶"。歐陽修稱這種茶"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薦這種小龍團,珍惜備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隨便賜贈,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禮祭天地時,中樞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團,而這些大臣往往自己捨不得品飲,專門用來孝敬父母或轉贈好友。這種茶在賜贈大臣前,先由宮女用金箔剪成龍鳳、花草圖案貼在上面,稱「綉茶」。
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在以貢茶一路衍生出來的有「綉茶」、「鬥茶」;作為文人自娛自樂的有「分茶」;作為民間的茶樓、飯館中的飲茶方式更是豐富多彩。
宋代民間飲茶最典型的是在南宋時期的臨安(今杭州)。南宋建都臨安之時,由於南北飲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此為中心的茶館文化嶄露頭角。現在的茶館在南宋時被稱為茶肆。據吳自牧《夢粱錄》卷16中記載,臨安(今杭州)茶肆在格調上模仿汴京城中的茶酒肆布置,茶肆張掛名人書畫、陳列花架、插上四季鮮花。一年四季賣奇茶異湯,冬月賣七寶擂茶、饊子、蔥茶......,到晚上,還推出流動的車鋪,作應遊客的點茶之需。當時的臨安城,茶飲買賣晝夜不絕,即使是隆冬大雪,三更之後也還有人來提瓶賣茶。
杭城茶肆分成很多層次,以適應不同的消費者,一般作為飲茶之所的茶樓茶店,顧客中「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習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當時稱此為「掛牌兒」。有的茶肆,「本非以茶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時稱「人情茶肆」,有的「專是五好打聚處,亦有諸行借工賣會人會聚行老」,時稱「市買」。再有一些茶肆,專門是士大夫期朋會友的約會場所,著名的「蹴球茶坊」、「蔣檢閱茶肆」等。還有一種稱為「花茶坊」的茶樓,樓上專門安置妓女誘客,這些茶肆名為茶坊,實為色情場所。
"綉茶"的藝術是宮廷內的秘玩。據南宋周密的《乾淳風時記》中記載,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貢的第一綱茶就列到了宮中,這種茶的包裝很精美,都是用雀舌水芽所造。據說一隻可沖泡幾盞。大概是太珍貴的緣故,一般捨不得飲用,於是一種只供觀賞的玩茶藝術就產生了。這種綉茶方法,據周密記載為:「禁中大慶會,則用大鍍金,以五色韻果簇龍鳳,謂之綉茶,不過悅目。亦有專其工者,外人罕見」。
另一種稱為「漏影春」的玩茶藝術,是先觀賞,後品嘗。「漏影春」的玩法大約出現於五代或唐末,到宋代時,已作為一種較為時髦的茶飲方式。宋代陶谷《清異錄》中,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種做法:「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為花身。別以荔肉為葉,松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湯點攪」。「綉茶」和「漏影春」是以干茶為主的造型藝術,相對於此,「鬥茶」和「分茶」則是一種茶葉沖泡藝術。
「鬥茶」是一種茶葉品質的相互比較方法,有著極強的功利性,它最早是應用於貢茶的選送和市場價格品位的競爭。一個「斗」字,已經概括了這種活動的激烈程度,因而「鬥茶」也被稱為「茗戰」。
如果說「鬥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的話,那麼「分茶」就有一種淡雅的文人氣息。「分茶」亦稱「茶百戲」、「湯戲」。善於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脈,創造許多善於變化的書畫來,從這些碗中圖案里,觀賞者和創作者能得到許多美的享受。
宋代茶學由於比較專注於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統性上與唐代相比都有新的發展。宋代茶葉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深化,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代茶文化與唐代茶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茶文化史上的一段燦爛篇章。
元朝: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高氣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茶藝漸漸返樸歸真。
南宋時期,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繼續蓬勃發展,但與此同時的北方金人統治區域中,卻相對冷落。
元代統治者雖非漢族,在統一過程中也有不少傷農行為,但於此同時也推行過一些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措施。如由元代官府編印《農桑輯要》等等。在元朝出版的別二部書《農書》和《農桑撮要》中,把茶樹栽培和茶葉製造作為重要內容來介紹。這表明元朝統治者對茶業還是支持和倡導的。
元代茶飲中,除了民間的散茶繼續發展,貢茶仍然延用團餅之外,在烹煮和調料方面有了新的方式產生,這是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在茶葉飲用時,特別是在朝廷的日常飲用中,茶葉添加輔料,似乎已經相當的普遍。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集中地記述了當時的各種茶飲。
與加料茶飲相比,漢族文人們的清飲仍然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在飲茶方式上他們也與蒙古人有很大的差別,他們仍然鍾情於茶的本色本味,鍾情於古鼎清泉,鍾情於幽雅的環境。
如趙孟頫雖仕官元朝,但他畫的《鬥茶圖》中仍然是一派宋朝時的景象。他的許多詩句也毫無「酪味」,依然一派清新:
「夜深萬籟寂無聞,曉看平階展素菌。茗碗縱寒終有韻,梅花雖冷自知春......」
元代的文人們,特別是由宋入元的漢族文人,在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仍然具有突出的貢獻。追求清飲,不僅是漢族文人的特色,而且不少蒙族文人也相當熱衷於此道,特別是耶律楚材,他有詩一首,十分明白地唱出了自己的飲茶審美觀:「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有兩個特點,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明朝:由於茶類和新的生產技術的發展,明代茶葉生產方式和茶葉飲用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飲茶對人們的生活觀念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明代興起的飲茶沖泡法,是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沖泡,沖飲方便,而且芽葉完整,大大增強了飲茶時的觀賞效果。明代人在飲茶中,已經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和環境美。明人飲茶藝術性,還表現在追求飲茶環境美,這種環境包括飲茶者的人數和自然環境。當時對飲茶的人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說,對於自然環境,則最好在清靜的山林、儉朴的柴房、清溪、松濤,無喧鬧嘈雜之聲。
明代散茶的興起,引起沖泡法的改變,原來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適用了。茶壺被更廣泛地應用於百姓茶飲生活中,茶盞也由黑釉瓷變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襯托茶的色彩。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為突出的茶具是宜興的紫砂壺。紫砂茶具不僅因為淪飲法而興盛,其形制和材質,更迎合了當時社會所追求的平淡、端莊、質朴、自然、溫厚、閑雅等的精神需要。紫砂壺的製造出現了許多名家,如時大彬、陳遠鳴等,並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終形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因而說,紫砂藝術的興起,也是明代茶葉文化的一個豐碩果實。 清代:隨著封建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也較明代有顯著提高,茶葉產量和茶葉貿易相當發達,飲茶之風進一步從文人雅士、騷人墨客所創造的小圈子裡走出來了,真正踏進尋常巷陌,走入了千家萬戶。
清代以來,茶書的編撰並沒有隨著茶業的發展而進一步創新,而品飲技術和茶館文化卻深入民間。
在我國南方的廣東、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興盛也帶動了專門的飲茶器具。如銚,是煎水用的水壺,以粵東白泥銚為主,小口瓮腹;茶爐,由細白泥製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壺,以紫砂陶為佳,其形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盞、茶盤多為青花瓷或白瓷,茶盞小如核桃,薄如蛋殼,甚為精美。
清代是我國茶館的鼎盛時期。茶館作為一種平民式的飲茶場所,如雨後春筍,發展很迅速,據記載,就北京有名的茶館已達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達到66家。在鄉鎮茶館的發達也不亞於大城市,如江蘇、浙江一帶,有的全鎮居民只有數千家,而茶館可以達到百餘家之多。
茶館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個很引人注目的內容,清代茶館的經營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幾種:
飲茶場所,點心飲食兼飲茶,
聽書場所。
除了上面幾種情況外,茶館有時還兼賭博場所,尤其是江南集鎮上,這種現象很多。
再者,茶館有時也充「糾紛裁判場所」。「吃講茶」,鄰里鄉間發生了各種糾紛後,雙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長者或中間人,至茶館去評理以求圓滿解決。如調解不成,也會有碗盞橫飛,大打出手的時候,茶館也會因此而面目全非。
現代: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❺ 中國茶道的起源 如何品味並傳承茶文化

茶,蘊藏著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它不但與歷史同在,也是見證歷史的萬物之一。在不同的文明之下,茶都演繹著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也附加了不同文化,只從茶杯注入一種時代的文化之後,茶不在是茶,而是一種時下的文化。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茶文化始於神農時代,而中國是茶的故鄉,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隨著茶行業的迅猛發展,造就了現階段茶產業的蓬勃發展,如今國內茶文化已經開始快速傳播,茶的商業化也快速被推進,因此茶文化也將得到商業的攜手共進。

目前,茶商與茶道形成一體,很多茶商都在率先玩轉「茶道」,因此成為推動茶文化是一股力量。但到底如何才算是茶文化,茶文化可以怎樣更好地得到傳承呢?

也許從古至今人們已經傳承著很多茶遺留文化,同時我們享用這些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也需要創新與時俱進的茶道文化,來弘揚茶文化帶給人們生活的品味以及品質。要更好地創新與傳承,這需要一個良好的平台去發展。以「茶文化行業平台」為例,匯集行業優質且高端茶商,致力打造茶文化高端平台,以平台方式傳承與弘揚茶文化,利用互聯網渠道傳播與普及茶知識給更多年輕一代。

據了解,茶文化行業平台已成功走出世界,其旗下的臻溪金毛猴紅茶更是當前白宮專供的國宴紅茶。茶文化行業平台創始人稱道:「作為一個制茶世家,我們不僅傳承創新的茶葉製作技藝,更有責任傳播傳承中國茶文化,尤其是向青少年。目前我們處於互聯網時代,而年輕一代都喜歡使用移動互聯網,要更好地傳播茶文化給他們,利用移動互聯網是我們目前最好的選擇之一。」

中華茶文化不僅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而且已經對世界茶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茶文化行業平台將進一步擴大國際茶文化交流,有利於增進友誼、促進和平事業的發展的同時,也有利於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中國多種多樣的茶葉產品,促進國際茶葉貿易的發展。

如此看來,以平台形式匯聚更多茶友、茶商、茶知識,使茶葉不僅僅是一款茶品,更流傳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傳承,更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快速道路。

❻ 茶文化傳承從家庭開始,茶文化如何融入現代人生活

近年來,茶文化熱似乎興起。去年底,央視播出了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微電影《茶王》也來為茶文化升溫。影視界的茶文化熱反映出人們對茶文化是有追求的。茶企似乎也應消費者需求進行熱熱鬧鬧的茶文化營銷,卻不得要領。茶企都喜歡打文化牌,可又往往不能利用茶文化對產品營銷帶來幫助,茶文化在消費引導上很薄弱,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茶是一種休閑文化,運用於商業的運作,自然脫離不了茶本身休閑、優雅的范疇。茶更是大眾文化,讓茶回歸生活,讓茶文化滲透到大眾生活,茶文化才有了群眾基礎

因此,要深入挖掘茶的精髓,將其優良的品質,通過多種形式並且是以大多數人能接受的的形式,表現出來。既符合大眾的需求,又適應大眾的消費能力。

創造條件引導人們進行茶葉消費, 這才是廣大茶葉企業理應去研究的「茶文化」。讓茶成為時尚,成為工作、休閑的伴侶,讓茶文化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應該是中國茶行業未來的發展目標。

❼ 年輕人的首選飲料之時,該怎樣更好地傳承和發揚茶文化

如何讓茶文化更好地在年輕一代中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興於唐朝,盛於宋代。茶文化糅合了儒釋道多派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昨日的月湖寧波茶文化博物院內,茶香四溢。一場題為「清茗雅集」的品茶活動,迎來了參加第三屆茶文化高峰論壇的多位專家學者。大家匯聚一堂,識茶品茗,以茶會友。當咖啡、可樂逐漸成為年輕人的首選飲料,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茶文化,尤其在年輕一代中推廣,保持其甘醇,散播其芬芳,成了昨日品茗會上的熱議話題。

茶是向善向真向美的文化年輕人能從中得到雅的熏陶「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昨日的月湖袁宅,細雨落檐,但屋內熱鬧非凡。來自北京的禪茶,武夷山的岩茶,台灣花蓮的蜜香紅茶……各位茶文化專家帶來各自精品茗茶的同時,也為大家展現了高超的茶藝。「清和雅,有助於平和、凈化當今社會一顆顆浮躁的心靈。」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認為,中國的茶文化,體現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寶,可以影響更多的人。在他看來,盡管國人著裝打扮已經西化,但西服領帶,屬於外在,而生活點滴,比如碗筷碟,茶杯茶壺等,這些在西方人眼裡極富藝術美感的器品,正是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反映。需要大家形成合力,共同向世界展現茶文化的魅力。快節奏的生活下,飲茶品茗多屬上年紀人的雅好,年輕人似乎更偏愛咖啡、可樂等舶來飲料。「生活本美,為俗所累。」許嘉璐說,「當代年輕人背負不小壓力,沉浮之際難辨清濁,而茶文化是向善向真向美的文化,他們能從中得到雅的熏陶,我們應該將茶文化之美帶給更多年輕人。」另一位出席嘉賓、香港新聞聯會會長、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執行會長張國良介紹,在第三屆茶文化高峰論壇期間,組織一場品茗會,除了以茶會友,更能以此喚醒茶的生命力,「我們經常看到的茶道禮儀,畢竟是形式,有時過於追求禮儀,反而忽視了茶文化的內涵。通過面對面的品茗活動,能讓大家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贏回年輕人,得有親和力有了喝茶習慣,就走上了傳承之路一襲素衣,一壺香茗。昨天的品茗活動上,一個年輕女孩的茶道表演博得來賓們的聲聲贊嘆。朱宸儀,這位來自寶島台灣的女孩,目前正在北京大學念研究生,攻讀文藝美學專業。朱宸儀茶道表演的主題是「瓜瓞綿綿慶豐收」,為來賓們奉上一杯杯散發著自然果香味的蜜香紅茶。作為現場最年輕的茶藝師,如何讓年輕人傳承發揚茶文化是離不開的話題。「年輕人喜歡去星巴克、costa咖啡聚會,他們有種感覺——茶文化很遙遠。高檔的茶具,昂貴的價格,繁瑣的工序,遠不及一杯咖啡來得時尚便捷。」朱宸儀學法律出身,但觸動她鑽研傳統文化,緣於出國經歷。「在國外,每個人都是一方文化的代表。當看到歐洲人品嘗並不新鮮的茶葉,把它當作來自東方的臻品時,心裡總想推介真正的中華茶文化,但卻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連自己都不是很懂。」朱宸儀說,不少海外中國留學生都有同感,這是一種內心的不安,感覺「不中不西,失根了」。如果向西方推介中華文化,茶是一個很好載體,因為茶文化糅合了道法自然、中庸禪等儒釋道思想。如何讓茶文化更好地在年輕一代中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朱宸儀覺得,茶文化首先得放下身段,擺脫「高大上」形象,讓年輕人有親近感。當然,最主要還是得培養年輕人的飲茶習慣,讓喝茶融入大家的生活,「當年輕人養成喝茶習慣,當茶超過咖啡、可樂,成為大家的首選飲料時,我們其實已經走在茶文化的傳承之路上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傳承茶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