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佛山普君墟文化街白天有多少人

佛山普君墟文化街白天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3-01 15:57:38

㈠ 佛山為什麼叫佛山與佛有關嗎

佛山的得名確實是跟佛有關的,佛山得名來由: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帶了二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傳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 。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崗上異彩四射,鄉人奔走相告。於是人們便齊聚起來,在塔坡崗上發掘,竟掘出三尊銅佛,搬開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湧出。

根據碑文記載,得知東晉曾有剡賓國僧人達毗耶舍,在此講經及建過經堂。鄉人於是建井取水,並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於是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

(1)佛山普君墟文化街白天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佛山佛教初地溯源

塔坡廟是傳說中的佛山初地,塔坡廟是東晉一名僧人在塔坡崗講經的「經堂」舊址,相傳塔坡崗在唐貞觀二年曾出土經堂的銅佛三尊,遂得名「佛山」,故此地與佛山得名有關。

唐朝以後建有經堂寺,至明初洪武間大毀寺觀時被拆,明朝天啟七年擬重建時,塔坡崗已被開辟為普君墟,於是遷址到萬壽坊重建塔坡禪寺,即如今的經堂古寺。而該舊址則建為東岳廟,又稱塔坡廟,於清嘉慶元年重修。

在井台旁的屋牆上,原鑲嵌有「佛山初地」石匾等遺物。塔坡廟雖小,卻是佛山得名的重要物證。

㈡ 佛山的魅力在哪/

追溯明代佛山八景

據《佛山新語》記載,在明代前後時期,佛山地方也流傳有八景的說法,但由於年久失傳,鮮為人知,不及清代八景流傳於今,只能據傳說進行推測:

一、「海口浴月」,位於柵下海口。宋代汾江河面遼闊,中外商船、貨渡,來往如織,且迎送官吏,均在此接官�頭上落。每逢明月當空,投影盪漾於河中,形如沐浴,直至天亮,成為奇景。

二、「古剎經聲」,位於塔坡岡上塔坡寺內。明代前,寺內僧眾在暮鼓晨鍾之後,禮佛誦經,梵音嘹亮,遠近皆聞,成為一景。直至明代洪武年間,詔毀寺觀,僧眾四散,古剎無存。

三、「石雲晚唱」,在石雲山前汾江河中。明代河面是水上蛋民聚居場所,每當晚間漁燈星閃,他們互相歌唱,此起彼伏,遂成一景。

四、「廟前鵲歌」,在山紫村內列聖宮前。明代廟前古木參天,樹上棲息各類小鳥,每屆晨早、黃昏時時候,群鳥離巢及晚歸棲宿,飛繞上空,相互引吭高歌,聲傳遠近。人們稱為奇景,並將列聖宮名為「鵲歌廟」,此景明末無存。

五、「羅漢朝佛」,又名「十八羅漢朝(伴)觀音」。在山紫村外南泉觀音廟四周地方,(即由衫街起至村尾黃磡口四周一帶地方,此景在明初已有。因蜘蛛山、較杯、白馬、飛鼠、雷公、大塘、亞婆、將軍、石榴瀝、蒲魚、香花、寶鴨、金鼠、石馬、梁家、羅家、高家、光墩共18個大小土墩環繞著南泉觀音廟,故名。建國後因開辟馬路,廟墩均已無存。遺址在現新普瀾路、金魚街、榕亭里一帶地方。

六、「白馬揚波」,在正埠對面文昌沙關帝廟前,即現汾江河支流處。明代前這處地方名「白馬灘」,河流湍急,勢如萬馬奔騰,日夜不息,形如錢塘江潮湧,此起彼伏,人們作為奇景。但往來舟船,多在此沉沒。至明代時佛山官民毀去河底石塊,擴辟一條汾江支流,航行往來省城、佛山,至此河不揚波,船才安然暢行無阻。

七、「明燈古跡」,在厚俗里二帝廟內,(一說在社壇內)。明代時因廟內有一隻神奇的瓦燈盞,農歷正月初一在盞內注油一次,燃著後能直至年終始熄,人們視為奇景。後來被人偷走(傳說載走時被放在尿桶中,受穢而失靈)。因此,人們將廟所在地稱為「明燈古跡」。

八、「鶯岡遠眺」,又名「鶯岡古跡」,在豐寧鋪鶯岡大街,高聳為佛山諸岡冠,拾級登高遠眺,全鎮地方盡入眼內。岡上草木翠綠,舊有敬字亭一座。清代道光年間吳朴園與友唐冠山等砌岡路,蒔梅桐花竹,建樓在此結「殤詠社」,詩酒其間。清都司高厚慈,利岡勢高聳,一望無遺,曾擬在此建警鍾樓,後因卸任工未竣而中止。

橋已不是那座橋 水已不是那江水

歷代八景反映佛山發展變遷,新八景的評選是歷史的必然

記者黃天樂報道:一個城市不同時代推選的八景均有不同,從中也可看這座城市的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遷。以佛山為例,明代、清代和建國後的八景各有側重,反映出各個時代的不同特色。

明代:重視宗教和水文化

據區瑞芝著的《佛山新語》,明代八景依次是海口浴月(柵下海口)、古剎經聲(塔坡寺)、石雲晚唱(汾江河)、廟前鵲歌(列聖宮)、羅漢朝佛(南泉觀音廟)、白馬揚波(汾江河支流)、明燈古跡(厚俗里二帝廟)、鶯岡遠眺(鶯岡大街)。

11 佛山舊八景由來

在明代八景中,有三個與宗教相關,一個是山崗,其餘都是水,可見對宗教文化與水文化的重視。當年先民傍水而居,素信神、佛,為求平安廣建廟宇、寺觀、庵堂,祈求風平浪靜、百業興旺。

昔日的宗教廟宇,今天僅存的也只有塔坡寺了,但經遷移數次走向敗落,經聲退隱。而當時佛山最高處鶯岡,在如今高樓林立的城市中,也已失去登高望遠的意義。

清代:重視工商文化

據民國版的《忠義鄉志》記述,清代佛山八景依次是東林擁翠(東頭)、慶真樓觀(祖廟)、塔坡牧唱(普君墟)、岡心煙市(紀綱街)、南浦客舟(南浦村)、孤村鑄煉(沙塘坊)、村尾垂虹(通濟橋)、汾流古渡(永安街尾)。

從中不難看到,清代佛山手工業、商業比明代發達,被喻為四大名鎮之一。所選的八景,宗教景觀退居其次,反映工商繁華的景觀占據主要位置,其中有四景(岡心煙市、南浦客舟、孤村鑄煉、汾流古渡)是反映當時工商業發達、社會繁華的盛世氣象。

建國後:重視城市建設成就

根據原佛山市城建規劃室副主任謝日初保存的《1980至1990年佛山城市總體規劃》,記者發現在1981年,佛山市曾議出「新八景」,依次是祖廟、民間藝術社、秀麗湖、汾江兩岸、五峰公園、美術陶瓷廠、瀾石大樓、王借崗。

改革開放後,佛山被喻為改革先鋒,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中山公園中的秀麗湖是人工挖掘的湖,汾江兩岸新式工廠林立,五峰公園也是市民休閑的新去處,瀾石大橋使東平河天塹變成了通途,盡管這些在我們眼裡不算什麼,但在20年前,它們都是城市建設的驕傲;祖廟、民間藝術社、美術陶瓷廠均可稱之為民間藝術奇葩,多少國內外友人、遊客對此贊嘆不已,而惟一入選的自然景觀王借崗,也是用於眺望城市建設的制高點,可見當時人們對城市新貌的喜悅和渴望宏揚民間藝術的心情。

橋已不是那座橋,水已不是那江水。隨著自然條件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地方風景會呈現不同的風采,人們審美觀的提高,有許多新景取代舊景是自然的。需要說明的是,歷代佛山八景的評選,均局限於原佛山市區的地域,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佛山經濟社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原來的古渡、垂虹如今已變成坦途,低矮的山崗也被鏟平建起摩天高樓,現代化的工廠、吞吐量巨大的專業市場早已取代手工作坊和天光圩,3800平方公里的新佛山正邁大步走向現代化大城市,新八景要代替舊八景是歷史的必然。

創新與繼承是時代的主題。從明代的宗教、水文化,到清代的工商文化、改革開放初期的城建文化,佛山八景的變更,無不反映出這個鮮明主題。

佛山出名的還有不銹鋼: 佛山瀾石是全過最大的不銹鋼市場
陶瓷也挺出名的哦~

快春節了隨便祝你天天快樂

㈢ 梁壁的師傅是什麼人

葉問(1893年-1972年),祖籍現佛山市南海區(前屬順德縣)羅村譚頭,世居佛山市(前鎮)。
簡介
葉問,佛山南海人,世家子弟,著名武術家,梁贊之徒孫。1950年,於香港發揚詠春拳。著名傳人有梁相、駱耀、黃淳梁、徐尙田、招允、李振藩(李小龍)、盧文錦、蕭煜民、梅逸、梁挺等,他們都遵照其遺志, 把詠春拳發展至世界各個角落。故葉師逝世後,被譽為一代宗師。

佛山是廣東著名古鎮,位於珠三角,為水陸交通要塞,居民生活富裕,工商業發達,對文化藝術也有需求,人們閑來學習武術,尚武成風,南派武術大師如梁贊、陳華順、都出自佛山。

可信歷史
葉問一名繼問,生於桑園大街葉家莊。庄內有十多條巷,有廿多間大屋。內有芸草書塾,葉問在此啟蒙開學。左邊大祠堂,租與陳華順。所以在11歲(1904年)那年,得以跟隨名師陳華順習武並得到二師兄吳仲素指導,從此對功夫極度熱愛。可惜陳華順兩年後中風,返回鄉間休養。二師兄吳仲素遷到普君墟線香街設館,葉得隨師兄學習。

葉問有姐嫁與香港商人,當時因為政局不穩定,其父將16歲(1909年)的葉問送到香港聖士提反讀書,在港期間巧遇師公梁贊之子梁璧(其師伯),盡得其傳。

廿餘歲(1917?),曾到日本欲求深造未果,等待到民初政局穩定後返回佛山。

因衣食無憂及對詠春極富熱忱,閑來與二師兄吳仲素及幾位同好互相研習,亦師亦友。葉問當時已經名聞佛山。

中日戰爭開始,參加了國家(國民黨)所舉辦的情報訓練班,曾於1940年到貴州省中部的息烽軍官訓練學校受訓,畢業後,回到已經淪陷的家鄉佛山做情報工作。職銜是佛山偵緝大隊書記,後隨伍蕃任廣州防務稽查長。

[編輯] 佛山-吳仲素詠春拳
對日抗戰初期,葉留在佛山做抗敵工作。1938年,日本軍隊佔領佛山,奪取了桑園葉家莊作為司令部。因為不滿與偽敵政權的關系,葉家生活十分艱難,葉於1941—1943年間在晚間借得佛山富商周雨耕與周清泉父子在永安路的「聯倡」花紗店,傳授友人和下屬詠春拳。其間,在對面糖麵店工作的郭富經過大半年的要求,葉問也終於接受他來學習。傳授了兩年多時間。其徒還有周雨耕的孫子周光裕、人稱六仔、外甥倫佳,以及郭富等第一批徒兒。葉問是年輕人,在傳授朋友及下屬詠春拳的時候,不喜歡人們叫他師父,所以徒弟們都稱他為「問叔」。抗戰後期,隨著「聯倡」的結業,葉便遷到郭富鄉間居住。

當時在佛山所授的詠春拳,從小念頭開始,黐手,散式,及樁拳,即陳華順式詠春拳(吳仲素所傳)。

戰後國民黨時期返回佛山任警察局刑警隊隊長,升督察長、代理局長,最後於1949年出任廣州市衛戌司令部南區巡邏隊上校隊長。

不談出身,恐家眷受害
1949年共產黨執掌政權後,因害怕被清查及連累家眷,留下妻子及四名年幼兒女,乘夜隻身逃往香港,是年五十六歲。其生前從來不說戰前的事業,甚至連兒女都不知道。1976年,改革開放之後,其好友李民在報紙上才提及了他的出身。

香港-梁贊詠春拳
來港之初,得在報館工作的好友李民(天培)介紹,先安頓在深水埗大南街之港九飯店職工總會。不料自此將詠春拳發揚光大。早期先後在海壇街和油麻地利達街授徒。這時所傳的詠春拳是有系統的,合符科學解釋的所謂梁贊式(梁壁所傳)。梁壁兩兄弟自小被迫學父親拳術,本身對拳術發展並無興趣,未有學習其他拳術,純粹是父親由易至繁所授的系統,集合順序編排成現有系統。葉問亦未有習其他派別功夫,亦聲明不會改變傳統拳套。

後在港娶得一名來自上海的女子為妾,生了一名兒子葉少華。兩名正室兒子於1962年到港,晚間居於父親教拳處,日間出外工作。當時相處並不和睦。葉問長子葉准,生於1924年農歷月二十五日。一九七二年,父親逝後,始教功夫。

成立詠春體育會
葉問宗師晚年,最大心願便是集合同門組織成立一個聯會,發揚『詠春拳』。六十年代末,於彌敦道成立詠春體育會(現為詠春梁挺拳術館),後遷往自置會址旺角水渠道;1974年正式注冊成立。葉問先生晚年最後所收之弟子(徒孫)梁挺於七八十年代間,將其發展至歐美各國,成為世界知名拳術。

㈣ 祖廟街道的文化名街

祖廟街道隨佛山肇跡於晉,因佛山得名於唐而為「佛山初地」,再因宋祖廟而得現名,後於明清時期與武漢、北京、蘇州並稱於「四大聚」,與漢口鎮、朱仙鎮、景德鎮齊名,並以「四大聚」、「四大名鎮」名揚華夏。是全國聞名的武術之鄉、粵曲粵劇之鄉、龍獅運動之鄉和著名的僑鄉等。象李小龍、黃飛鴻等成名於本地的歷史名人更是名震海外,可謂人傑地靈。在該街轄區范圍內,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省級3個,還有60多處有價值的古建築。獅舞、粵劇、木版年畫、剪紙等佛山「非遺」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佛山木雕、佛山彩燈、佛山秋色、祖廟北帝誕、行通濟等多項民間手工藝和民俗入選第一批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它既是佛山起源與發展的蹤跡,也是佛山的文化名片和神韻所在。
近年來,街道積極推動文化建設,精心組織舉辦的「人文祖廟 古鎮新暉」文化藝術之旅,獅王爭霸賽、申報龍獅運動之鄉,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等等,都在業界和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影響,在建設文化大街上不斷取得進步。與此同時,街道積極配合區政府做好稱之為禪城區「世紀工程」的祖廟東華里片區改造工作,未來幾年,將再現彰現嶺南建築風格、傳統與現代神韻相融、商貿繁榮的新景觀。
今年,祖廟街道將以成立祖廟藝術團為主要抓手,整合活動在轄區內近80多支各類藝術團隊,充分發揮文體社團群眾性、廣泛性作用,活躍與繁榮社區文化,促進社區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一千年前,這里誕生了嶺南文明的先輩;
一百年前,這里綻放了中國近代文明的蓓蕾;
一年多前,這里展開了二十一世紀的宏偉畫卷。
這里,就是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街道。一個承繼著悠遠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敢為人先的地方;一個繼往開來、日新月異、生機勃發的地方;一個鄰里和睦、守望相助、民風純朴的地方。
2006年6月,獅舞、粵劇、龍舟說唱、木版年畫、剪紙、石灣公仔等6項佛山「非遺」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佛山獅頭、佛山木雕、佛山彩燈、佛山秋色、祖廟北帝誕、行通濟等多項民間手工藝和民俗入選第一批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值得欣喜和鼓舞的是,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可以在昔日佛山古鎮——祖廟街道找到其起源及發展蹤跡,它們是佛山文化的名片也是神韻所在,讓源遠流長的文化祭奠得到傳承和繁衍。時至今日,這一顆顆瑰寶在歷盡千年風雨的洗禮之後,依然光彩不減,燦爛雋永。
本展覽旨在展現起始發源於我街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和歷史價值,在全社會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充分體現佛山初地,人文祖廟的深厚內涵,為市民了解地方文化提供一個鮮活的基地,給文化大街的建設添上精彩的一筆! 祖廟溯源——塔坡廟
塔坡廟在市區京果街1號。該處為東晉蹋賓國僧人達毗耶舍「結茆講經」的塔坡崗「經堂舊址,相傳此山崗因唐貞觀二年(628)曾出土經堂的銅佛三尊,遂得名「佛山」,故此地與佛山得名有關。唐以後建有經堂寺,至明初洪武間大毀寺觀時被拆,明天啟七年(1627)擬重建時,塔坡崗已開辟為普君墟,不宜建寺,遂遷址萬壽坊重建「塔坡禪寺」(經堂古寺)。而該舊址則建為東岳廟,又稱塔坡廟,於清嘉慶元年(1796)重修。規模極小,通面寬僅4.58米,建築面積不足42平方米,竟分為頭門和正殿兩進,馬鞍式風火山牆,梁架為硬山擱檁。廟前原有一口水井,相傳是唐代始建時所鑿,井泉清冽,永不枯竭,至今附近居民仍在使用。在井台旁的屋牆上,原鑲嵌有唐貞觀二年的「佛山」石榜及「佛山初地」、「牧唱遺風」石匾等遺物。古鎮佛山曾以廟宇眾多馳名於世,彈丸之地競有大小神廟148座之多,由於工商業城鎮寸金尺土之故,比該廟還小的廟所在多有,塔坡廟雖小,卻是佛山得名的重要物證,民間向來就有「未有佛山,先有塔坡,不去塔坡,未到佛山」具一定的歷史價值。 1.佛山剪紙
佛山的民間剪紙,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由於其剪紙製作方法採用了剪、刻、鑿、印、寫、襯等,在種類上便可分純色剪紙、銅襯料、銅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時很講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紙上或特製的銅箔、錫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銅寫料最具特色,溶匯了繪、刻、寫的技法,使作品蒼勁右拙、金碧輝煌。佛山剪紙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築、傢具雕刻的底稿,後又用於室內裝飾。貼在門楣、柱枋上,也用於祭禮、扎作、花錢、炮竹等裝飾。
從明代起佛山剪紙已有專門行業大量生產,產品銷往省內及中南、西南各省,並遠銷南洋各國。佛山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緻、金碧輝煌的特點,多以反映時代生活題材為特色,開創了傳統藝術創新之路,在我國剪紙藝術中較具代表性。2.佛山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也是中國民間年畫流派之一。它使用佛山著名特產「銀珠」製成的紅丹作底色,色彩強烈富麗,有「萬年紅」之稱,可耐日曬雨淋而不變色。佛山民間木版年畫,包括門畫(俗稱門神)、年畫與神像畫,統稱為年畫。明清兩代,木版年畫進入巔峰時期,並逐步形成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廣東佛山「四大木版年畫」系列。
3.佛山木雕
佛山還是廣東木雕的重要產地之一。佛山木雕以紅木雕刻為主,也有貼上金箔而成為金漆木雕,以刀法利落,線條簡練,豪放、粗礦、流暢,構圖大方飽滿,裝飾性強而著稱,題材以人物、動物、花卉、瓜果等為多。祖廟前殿、正殿所陳列的大型神台,就是佛山著名的金漆木雕傑作之一。其中所雕刻的內容包括「荊柯刺秦王」、「李元霸伏龍駒」「竹林七賢」與「薛剛反唐」等故事。
4.佛山獅頭扎作工藝
佛山扎作獅頭源於明代,興起於清代乾隆年間。相傳在明代,佛山一帶有一隻獨角怪獸,眼大口闊,發出「連連」的怪叫聲,百姓稱為「連獸」。這怪獸時常夜出糟蹋農作物,殘害禽畜,弄得雞犬不寧,於是百姓相議要消滅怪獸,就根據稱為獸中之王的獅子形象特點,用竹篾、彩紙製成形狀兇猛的獅子,再用彩布做成獅身,挑選精壯漢子戴著獅頭,帶著鑼鼓,埋伏在怪獸出沒的地點。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猛向怪獸沖去,那怪獸嚇得拔腿就逃。此後,怪獸再沒有出現過了。因此,舞獅驅邪便相沿成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至清代乾隆年間,佛山已設有「獅頭」製作行,不少地方、團體定做佛山獅頭。現在,舞獅已人微言輕民間傳統娛樂,比武競技活動遍及華南、港澳和東南亞地區,及至歐美的華人地區也常見這一民間傳統活動。
5.佛山彩燈
彩燈,佛山民間稱作燈色。扎作,是以人物、動植物、亭台樓閣等為對象進行立體造型製作,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設計製作的燈色是中國傳統燈色藝術的一支主要流派,具有江南彩燈精巧秀麗的特色,傳統上稱「佛山燈色」,明清時期的史志早有詳細記載。
佛山燈色扎作主要以竹篾、鐵線等材料手工扎作成型後粘貼上各色絲綢布料、花邊、彩穗,配襯上佛山特有的「佛山剪紙」圖案,或在絲綢上繪畫各種圖案而成。佛山燈色扎作藝術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款式和品種更豐富多彩,並由原來的室內藝術走向廣場藝術,由單個作品走向規模組合,其特點是造工傳統而造型新穎,誇張而不離實,玲瓏剔透、造工精細,白天色彩艷麗、五彩繽紛,夜間通透明亮,金碧輝煌。 1.傳統秋色
秋,是指秋季,豐收之意。色,是指景色。秋色,就是秋天舉行的會景遊行活動。著名的佛山傳統秋色,早在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5年)就已經出現了,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佛山秋色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演,以民間生活、愛好、風情為依據,是表演藝術與工藝美術結合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主要內容包括「色」:車色、馬色、飄色、水色、地色和燈色;「品」:扎作工藝品、仿古工藝品、花卉工藝品、果品工藝品、鱗蚧工藝品五個門類。現在,兩廣地區盛行的民間花燈巡遊活動,就是出自佛山秋色。現在,祖廟街道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正在計劃讓每年的秋色大遊行活動正常開展起來。2.行通濟
通濟橋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橋梁之一,取名「通濟橋」,寓意「橋以通濟名,必通而後有濟也」,「以正義通,以亨屯濟」。由於該橋橫跨佛山涌,是通往順德、番禺的必經之路,是佛山商貿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為求來年生意順境,便行通濟橋討好意頭。300多年來,每年正月十六,佛山鄉民傾城而出,步行走過「通濟橋」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心想事成,並衍生出「行通濟,無閉翳」這一佛山特有的民間俗語。現在,該古老習俗也逐漸被賦予了現代的色彩。2006年還組織了「暢行通濟·引財歸家」——萬家通濟系列文化活動,為古老的習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現在,「行通濟」活動對建設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構建和諧社會發揮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3.祖廟北帝誕
佛山祖廟北帝誕是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的一個融宗教性、娛樂性、世俗性、群眾性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文化活動。它的起源與北帝崇拜和佛山祖廟的修建密切相關。北帝,又名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在珠江三角洲民間則多習稱為北帝。作為北帝崇拜的載體,佛山祖廟從宋代元豐年間(1078-1085)建立以來,以其「歷歲久遠」,成為佛山「諸廟之首」,很早就形成了鄉耆、士紳來祖廟議事的「廟議」規矩,使祖廟成為一個集政權、族權、神權為一體的著名廟宇,華南著名的民間信仰中心之一。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為佛山祖廟北帝神誕,在誕期不僅要建醮賀誕,而且還舉辦各種祀神慶典活動。改革開放後,民間自發恢復起北帝誕活動,並呈現出一年比一年興旺的景象。近年來的北帝誕,又開始逐步呈現古代北帝誕「鼓吹數十部,喧騰十餘里」的盛況。
北帝誕作為佛山最大的群體性祭祀和娛樂活動,有著廣泛的全民參與性、極力表現北帝誕生時「繁華鼎盛」的宗教性和輻射海內外的廣泛影響力,是海內外佛山人認同的精神維系。從2000年起,佛山每年農歷三月三北帝誕日,祖廟都會舉辦廟會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動。

㈤ 佛山地名的由來

佛山地名由來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昆耶舍尊者航海東來,在境內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寺傳授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至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鄉人在塔坡出上掘地,得銅佛三等,就在崗上重建寺,供奉三尊銅佛。從此把季華鄉改名為佛山,這是佛山得名的由來,所以佛山有這樣一句傳統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到元末,這寺毀於戰火。
明洪武二十四年,鄉人再重建寺宇,但這時塔坡崗附近,已逐漸有居民建築房舍聚居,不便於建築佛寺,擊擇地於郊重建(舊名石閣,現郊區環市公社朝東生產大隊所屬范圍,即佛山地委黨校現址的一部分),命名為塔坡古寺。到清光緒年間,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為慈德太後祝壽,得御賜佛經一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擴建佛寺,在寺內增建藏經樓貯藏這批佛經,所以塔坡古寺又稱為經堂古寺。至於原來的塔坡寺,由鄉人在此改建為古廟。供奉東岳大帝神象,改名為塔坡廟。
後來年代久遠,經過多次返修,為紀念這一佛山初地,在重修時,鄉人特別在底前狀卜,嵌上兩塊石塊, 一塊刻著「佛山初地」,另一塊刻著「牧唱遺風」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另外,在廟前的水井上安上一塊石牓,刻有「佛山、貞觀二年」等字樣。
這些石刻的歷史文物,在解放後已被佛山市博物館拆去祖廟保存起來了。

㈥ 李小龍的師傅是葉問還是霍元甲

李小龍的的師傅:葉問——詠春拳。

葉問(Yip Man,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廣東佛山南海桑園人,原名葉繼問,曾用名葉溢,祖籍廣東省南海縣桑園,曾就讀於香港聖士提反學院。師承陳華順、梁璧。

葉問幼年體弱多病,佛山詠春拳宗師梁贊的弟子陳華順租用葉問家宗祠設館授徒,葉問拜陳華順為師,學習詠春拳術。陳華順中風病逝後,葉問隨師兄吳仲素苦練三年。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期間,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璧,並隨梁璧修練詠春拳術。

人物生平: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拜師入陳華順門下。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師父陳華順臨終前著意囑咐大弟子吳仲素好好照顧葉問,幫助他完成詠春拳學業。於是,葉問隨後轉到佛山普君墟線香街吳仲素拳館繼續學藝。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葉問得到姻親龐偉庭的資助赴香港求學,就讀於赤柱名校聖士提反書院。經同學介紹,他認識了梁贊次子梁璧,跟隨他深造詠春拳近4年,武技突飛猛進,因梁璧將其父的精妙之處盡傳給了葉問。

1924年(民國十三年)至1949年(民國38年)25年的時間葉問都在佛山從事軍警教拳和私人教拳工作,經常與武術界各門交流切磋。

㈦ 中國近代史中的佛山

【佛山得名】相傳在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二年(398),克什米爾有位名叫達毗耶舍的僧人,渡海來到佛山搭棚寮講佛經,還在塔坡崗上草建塔坡寺。達毗耶舍回國以後,寺因日久失修而倒塌。唐貞觀二年(628),鄉人在基建中掘出3尊小銅佛像,可能就是寺內原祀的佛像,遂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唐代尊崇佛教,於是取地名叫"佛山",並刻石為記,佛山於是得名。此後在塔坡崗一帶陸續聚居了許多人,平土岡,建集市,拓街道,塔坡街與相鄰的京果街、祥安街成為塔坡墟(明代以後改稱普君墟)的鬧市。 一 概況 嵌鑲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風和日麗,人傑地靈。城區、石灣、順德、南海、三水、高明,正以無愧於共和國重託的自信和豪邁,走向繁榮,走向民主,走向文明,走向現代化。歷史悠久的佛山,曾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曾有過商業鼎盛,街市繁華的輝煌;曾有過「南國陶都」 、「南國紅豆」的美譽。 然而,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東方古國的大門,佛山亦曾歷經百年離亂,百年求索,百年抗爭。 改革開放春風化雨,抹去祖廟的積塵,扶正梁園的斷垣,佛山人民勃發鼎新革故的活力,創造了且還在創造著令世人矚目的業績。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和投資硬環境40優之一;聯合國評定的全球98個人類住區優秀範例城市之一;全國「十佳工生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潔凈城市」、 全國「雙擁(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模範城」 ……猶如一束束報春花,佛山人以其傳統的勤勞與智慧,以其放眼世界、矚目未來的氣魄與膽識,編織著繁花似錦的明天。 回望歷史,展望未來。為了二十一世紀的召喚,佛山沒有褪盡千年文明的榮耀, 並將實現歷史文化名城與現代化城市的對接。一個科技振興、繁榮富庶、文明進步、 整潔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將崛起於珠江之濱,為祖國、為人類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二 自然地理 佛山市位於中國廣東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北緯22°38′-23°34′,東經112°22′-113°23′之間。距廣州、江門、中山、肇慶、珠海、東莞、清遠等工商業城市均在50公里左右,離香港、澳門也在100公里左右。地理環境優越,土地肥沃,臨近海洋,溫暖多雨,四季常綠,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2.1°C,降雨量1490.6毫米。低山丘陵多發育紅壤、赤紅壤,有少量黃壤,平原則為水稻土、堆疊土。自然資源主要有陶土、玻璃砂、稀有金屬和水稻、甘蔗及品種繁多的水果、花卉、江河水產資源等。 三 人口面積和區劃 1998年,佛山市總面積3813.64平方公里,總人口324.98萬人(非農業人口達139.88萬人),其中市區面積77.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4.44平方公里,人口46.84 萬人(1949年,佛山市人口總數為14.3萬餘人)。佛山屬廣州方言語系,有漢、蒙、回、壯、苗等19個民族,漢族佔99.97%。 歷史上佛山曾屬番禺、南海、廣州管轄。1949年10月16日,佛山解放,1951年1月12日正式改鎮為市建制,稱佛山市;1958年設立佛山專區,轄佛山、江門、石岐3市和中山等13縣;1970年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轄14個縣(市);1983年6月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1985年以後,所轄區域全部劃入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佛山市現轄城區和石灣區,代管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四市(均為縣級市),目前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㈧ 葉問真和外國人打過嗎

葉問沒有跟英國拳王打過,但跟日本憲兵隊的高手打過。下面是歷史記載原文:

「在日軍攻佔佛山後,葉問的過人功夫,早被日本憲兵隊聞悉,欲邀請擔任憲兵隊的中國武術教練,但一向以抱守民族正義的他,當然拒絕日本憲兵隊之請,日本憲兵隊在盛怒之下,指派武術高手與葉問比武,言明若葉問被打敗則聽命差使。

在無法拒絕的情況下,只好接受比武,來者卻是身材高壯,拳重馬健,葉問擺出詠春樁手,二字鉗羊馬,目視對方,卻一言不發,誘待兵來將擋,對方搶先出手,以箭標馬進迫。

葉問即變前鋒的樁手為耕手,耕去對方箭,並同時轉身跪馬,拿正對方前腿之後膝位,迫使對方突然失去重心,對方雖未中招,卻是敗相畢露,葉問也及時收馬,一聲承讓,跳出比武畫地,真是高手過招,點到為止。

比武後的葉問,擔心激怒日本軍閥,暫離佛山,但卻暗助我敵後工作行動開展,抗日戰爭勝利後,葉問雖有一身武功,卻放棄設館授徒,在縣府刑事單位任職,擔負除暴安良工作。

曾親手偵破佛山沙坊之劫案,並在昇平路昇平戲院內親擒劫匪,更得上級賞識,在廣州市擔任南區巡邏隊長一職。」

葉問生平事跡

葉問(1893-1972年),本名葉繼問,是廣東佛山的大族富家子弟。葉問從小受到家庭嚴謹的儒家教育,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在上學讀書之餘,他愛上了傳統武術,從7歲起便拜「詠春拳王」梁贊的高足陳華順為師學習詠春拳。

在葉問13歲時,陳華順臨終前著意囑咐大弟子吳仲素好好照顧葉問,幫助他完成詠春拳學業。於是,葉問隨後轉到佛山普君墟線香街吳仲素拳館繼續學藝。

葉問15歲時得到姻親龐偉庭的資助赴香港求學,就讀於赤柱名校聖士提反書院。在這里,無論華人、洋人、印度人中的好鬥學生都被他打敗了。經同學介紹,他認識了梁贊次子梁碧,跟隨他深造詠春拳近4年,武技以突飛猛進,因梁碧將其父的精妙之處盡傳給了葉問。

從1914至1949年,35年的時間葉問都在佛山從事軍警教拳和私人教拳工作,經常與武術界各門交流切磋,被譽為第二位梁贊。

1949年10月,56歲的葉問經澳門再來香港。1950年7月,他在飯店員工總會開設了第一個詠春拳班。此後,他先後在九龍汝州街、利達街、李鄭屋村、大埔道、大角咀、通菜街等地設館授徒。

今日很多國際有名的詠春拳師,如香港的「講手王」黃淳梁、「功夫之王」李小龍、澳大利亞的詠春拳大師張卓慶等都出自葉問門下,可謂桃李滿天下。

六七十年代,葉問在眾弟子的同心協助下,先後在香港創立了詠春體育會和葉問國術總會,奠定了詠春拳傳播、發展的基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葉問

㈨ 我想學葉問功夫

在葉問13歲時,師父陳華順臨終前著意囑咐大弟子吳仲素好好照顧葉問,幫助他完成詠春拳學業。於是,葉問隨後轉到佛山普君墟線香街吳仲素拳館繼續學藝。 葉問15歲時得到姻親龐偉庭的資助赴香港求學,就讀於赤柱名校聖士提反書院。在這里,無論華人。

㈩ 歷史上有葉問這個人嗎

電影<<葉問> > 與歷史上真實的葉問!!!!!!!!!!!!!!!!!!!!!!
可信歷史
葉問一名繼問,生於桑園大街葉家莊。庄內有十多條巷,有廿多間大屋。內有芸草書塾,葉問在此啟蒙開學。左邊大祠堂,租與陳華順。所以在11歲(1904)那年,得以跟隨名師陳華順及得到二師兄吳仲素教導,從此對功夫極度熱愛。可惜陳華順兩年後中風,返回鄉間休養。二師兄吳仲素遷到普君墟線香街設館,葉得隨師兄學習。

葉問有姐嫁與香港商人,當時因為政局不穩定,其父將16歲(1909)的葉問送到香港聖士提反讀書,在港期間巧遇師公梁贊之子梁璧(其師伯),盡得其傳。

廿余歲(1917?},等待到民初政局穩定後返回佛山。先任職佛山偵緝大隊書記,後從伍蕃任廣東防務稽查長。期間教授朋友及下屬詠春拳。葉問是年青人,故不喜歡人們叫他師父,徒弟們都稱他「問叔」。因衣食無憂及對詠春極富熱忱,閑來與二師兄吳仲素及幾位同好互相研習,亦師亦友。葉問當時已經名聞佛山。

對日抗戰初期,葉留在佛山收取情報。1938年,日本軍隊佔領佛山,生活十分艱難,葉於1941—1943年間在晚間借得佛山富商周雨耕與同清泉父子於永安路的「聯倡」花紗店教授友人及下屬詠春拳。在對面糖麵店工作的郭富經過大半年的要求,葉問終於接受他來學習。教授了兩年多時間。其徒尚有周雨耕之孫周光裕、人稱六仔、外甥倫佳,以及郭富等第一批徒兒。

抗戰後期,「聯倡」結業,便遷到郭富鄉間居住。戰後國民黨時期返回佛山,出任佛山刑警隊隊長。最後出任廣州市衛戍司令部南區巡邏隊上校隊長。

1949年XXXXXX後,因XXXX及XX家眷,留下妻子及兩名年幼兒子,乘夜隻身X港,是年五十六歲。

來港之初,得在報館工作的好友李民(天培)介紹,先安頓在深水埗大南街之港九飯店職工總會。不料自此將詠春拳發揚光大。早期先後在海壇街和油麻地利達街授徒。

後在港娶得一名來自上海的女子為妾,據說生了一名兒子。

hehe~~

閱讀全文

與佛山普君墟文化街白天有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7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