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宜賓歷史文化遺址的核心概況是什麼
宜賓,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而在遠古,這里已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新、舊石器時期,原始人就在現在的市中區、南岸區、舊州區生活。這里依山傍水,地開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於原始人漁獵採集,耕作生息。從發掘出的資料看,計有打制石器七件,其中石斧三件,石鋤一件,敲砸器一件,石鏟一件,刮削器一件;磨製石器的生產工具八件,其中石斧七件,石石*一件。
從以上生產工具中可以看出,斧、鋤、敲砸器、鏟、刮削器都是用於砍伐、農耕、採集、狩獵。說明在這里生活的先民是從事以農耕為主,以採集漁獵為輔的生產勞動。
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物眾多,解放後曾出土建設馬門溪龍和珙縣石碑龍等恐龍化石,現存地面文物2000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00處。
宜賓擁有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處,江安縣城為省歷史文化名城。
李庄古鎮和龍華古鎮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宜賓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成果有僰文化、酒文化、竹文化研究、陽翰笙研究、銅鼓文化、岩墓文化、木刻印書、苗鄉風情、夕佳山民俗風情、不老情民間傳說等等。 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市級27處、縣(區)級100處;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宜賓市;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2座:李庄鎮、龍華鎮,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1座:江安;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3處:「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江安竹簧」、「興文大壩高裝」文化特色。
『貳』 宜賓特產 宜賓特產有哪些
1、五糧液
五糧液起源於唐代的「荔枝綠」,經過復雜的工藝演進,形成了後來國寶級的「陳氏秘方」一系列復雜傳統工藝,五糧液傳統釀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個生產過程有100多道工序,主要有制曲、釀酒、勾兌(組合調味)三大工藝流程,充分體現了五糧液酒「優中選優、好中選好」的理念。
2、江安竹簧
竹簧又叫翻簧。其工藝是將生竹去掉青皮即成竹簧,再經蒸煮壓平,利用粘、貼、鑲嵌等法,製成用品,再施裝飾,可製成珠寶盒、花瓶、麻將、鎮紙等。江安竹簧工藝是江安竹工藝的總稱,包括竹簧、竹筷、竹雕、竹根雕、竹編、竹具、竹裝修七大類,上千個花色品種。它興盛於明正德年間,是四川省突出的傳統工藝,也是宜賓市乃至全省的竹文化顯著符號,曾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07年,被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擴展項目。
3、珙縣苗族蠟染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纈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史載秦漢時代,苗族先民就已掌握了蠟染技藝,宜賓珙縣羅渡苗鄉蠟染久負盛名,珙縣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宜賓芽菜
宜賓芽菜是四川宜賓市別具特色的地方名菜,被譽為四川四大名菜之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賓芽菜脆、甜、嫩、味美可口,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可考資料清嘉慶《敘州府志。物產》中記載:「蔥韭蒜白菜青菜蔓菁各廳縣志皆有。」說明當時做為芽菜的原料——青菜已經有較為廣泛的種植了。
5、南溪豆腐乾
南溪豆腐乾,宜賓著名四川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6、宜賓燃面
燃面是四川省宜賓地區最具特色的傳統名小吃之一,原名敘府燃面,舊稱油條面,因其油重無水,點火即燃,故名燃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7、李庄白肉
李庄白肉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名為「李庄刀口蒜泥白肉」,是四川宜賓歷史文化名鎮李庄傳統美食,選用皮薄肉嫩、肥廋比例恰當的豬肉,加以多種醬料製成,有清香爽口,肥而不膩,咀嚼化渣等特點。
8、筠連紅茶
筠連紅茶產於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9、屏山炒青
屏山炒青是屏山縣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屏山縣炒青茶區是典型垂直氣候,冬暖夏涼,溫濕寡照,雲霧繚繞,晝夜溫差大,為「四川省優質綠茶生產基地」、「四川省第一批優質茶葉生產基地」、「四川省出口茶葉生產示範基地」,使茶樹有效積累增多,茶葉內含物質豐富,形成屏山炒青 「栗香濃郁高長,滋味醇厚耐沖泡」 的特殊品質。獲四川省巴蜀食品節金獎、亞太地區食品博覽會金獎,產品暢銷省內外,深受歡迎。
10、竹海長裙竹蓀
竹蓀為山珍之首,不但味道鮮美,營養極其豐富,而且還具有防腐治癌的功效呢。「中國的竹蓀在四川,四川的竹蓀在竹海」,竹海長裙竹蓀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叄』 宜賓結婚風俗是本地人流傳下來關於結婚禮數的風俗文化,具體有什麼
宜賓在婚禮的時候,禮數和文化是非常多的。男女雙方應該先拜天地。然後再由雙方的父母致辭,還要拜別父母。
『肆』 宜賓的介紹
宜賓,別稱:「僰道」 、「戎州」、「敘州城」,位於中國四川省中南部。因金沙江、岷江在此匯合,長江至此始稱「長江」,故宜賓也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城」,長江宜賓—宜昌段亦稱川江。宜賓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舉世聞名的名酒五糧液,即產於這里,發達的釀酒工業使宜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酒都」。宜賓市是長江上游開發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譽。市區地勢大致呈西南高東北低之勢,最高處在西部屏山縣境內的五指山脈老君山主峰,海拔高2008.7米,最低處在東部江安縣井口鄉金山寺附近的長江河谷,海拔236.3米。整個區域內,山丘廣布,平壩狹小,中山、低山、槽谷、丘陵和 平壩,錯綜交織,姿態萬端。除了漢族以外,還居住有苗、彝、回等24個少數民族,其中苗、彝、回三族是這里的世居民族。因此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州瓊漿,豪情酒海;天下奇觀,風情石海;翡翠世界,詩情竹海;抗戰精魂,博愛李庄;民族瑰寶,古韻夕佳;宜賓,這座美麗的濱江城市會更加流光溢彩! 宜賓,宜山、宜水、宜人、宜業、更宜賓! 2008年,由亞太旅遊聯合會、中國生態學會旅遊專業委員會和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旅遊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08中國文化生態旅遊高峰論壇,宜賓市被評選為「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城市」。 作為宜賓人的我,為宜賓的魅力與富饒而驕傲!
『伍』 宜賓的文化特色
1、竹之美景。
宜賓是一個以綠色竹子環繞起來的城市,因《卧虎藏龍》而名揚天下的蜀南竹海則是宜賓「竹之美景」的代表,120平方公里,清風徐來,極目之處,盡皆竹浪,北宋文人黃庭堅一句「壯哉,竹波萬里」道出蜀南竹海的氣魄和雄渾。
2、竹之工藝。
藉助豐富的竹子資源,在宜賓市長寧、江安縣形成許多以竹子為原料的工藝品,品種多,涵蓋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竹雕、竹根雕、竹編等,特別是藉助竹根而雕成的各種工藝品,江安竹簧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3、
『陸』 宜賓市有何文化歷史背景,名勝古跡
【自然風光】
蜀南竹海 興文石林 金秋湖
大雪山 七彩飛瀑 翡翠長廊
忘憂谷 石海 第一大漏斗
【人文景觀】
哪吒廟宇 夕佳山古民居 長江第一城 僰人懸棺
古鎮南溪 碩勛紀念館 三大岩墓群 「十里酒城」
文化廣場 合江門廣場 江北廣場 水東門
黃庭堅與流杯池
來源:旅遊局 2004-6-23
公元1098 年,大詩人黃庭堅,因獲罪朝廷被貶為培州別架,安置在今天重慶市的黔江地區。黃庭堅到宜賓後常到天柱山下游樂,留連這里的山水泉林,便仿王羲之蘭亭故事,在怪石峽中鑿石造勢,引泉水以通,又在石上刻「曲水流觴」四個大字。尋常便邀約宜賓文化名士一同到此流杯賦詩。「流杯池」的開鑿,為宜賓增添了一大文化遺跡。
諸葛亮與丞相祠
來源:旅遊局 2004-6-23
宜賓,隔江舉目,天柱山即在眼前,山高千仞,峭然屹立,民間俗呼為「催科山」。相傳,此山如有石滾下,宜賓即有人中科舉,故此山歷來被譽為宜賓的風水山,宜賓確也得此山之靈氣,文人倍出,截至封建科舉制度初,宜賓共有進士 40 人,特別是程公許、程公悅、程公碩三兄弟同榜榮登宋嘉定四年(公元 1211年)進士,三川為之震動。宜賓亦可謂地靈人傑了。
天柱山甘泉並冽,在山麓匯為一溪名曰培溪。溪岸怪石嵯峨,峋嶙錯落,負山帶河,白日帆影重重,晚來滿江漁火。千百年來都是宜賓人民遊憩之所。怪石之最高者為「點將台」。
到「點將台」,它與大西南的開發又有緊密的歷史聯系。相傳三國時期,劉備東征孫吳,蜀中空虛,於是「南中四郡皆叛」。劉備死了,東征草草收兵,諸葛亮回成都組織兵力南征雲、貴四郡,這又為宜賓留下了一系列的「三國文化」。
諸葛亮南征,兵次宜賓受到阻礙,便屯兵江左,日夜點兵。白天一隊隊的騎兵在江北招搖而過,紅馬隊、白馬隊,五顏六色,整齊的一隊隊輪番通過。晚上火把陣陣,在江岸流動,造成千軍萬馬之勢。其實都是諸葛亮的軍事天才的表演。馬是塗的顏色,從江岸招搖過去,顯示給敵人看。繞道天柱山後五里遠的地方,有一個天然沼澤,在沼澤中把馬洗凈後又重新圖染別的顏色。因此後人便呼這一沼澤為「洗馬池」,一直至今未改。諸葛亮登高點將的那塊最高的最大的石頭,便名「點將台」,諸葛亮夜觀星斗以布軍陣的山名「觀斗山」。諸葛亮以智慧征服敵眾,「七擒孟獲」的故事也產生在這次戰事中。後人為了紀念他,在點將台附近修建了「丞相祠」。如今保存的「丞相祠」系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 — 1621年)知府胡灃復建。胡灃建祠後調到松潘去了,後又回到宜賓,曾作詩紀念:「松潘事了徐投閑,過拜公祠仰道顏。俯手首拜公無別語,平生無用只平蠻。」此祠前有一巨石,水平如硯,雨水滿時,宜賓城南二十里外的七星山巔之黑塔,剛好倒映其中,形成一枝如櫞的大筆,故稱:「筆點丹池」,為宜賓的八大景之一,以諸葛亮征南中留下的遺蹤,形成了宜賓的「三國文化」。
韋皋與大觀樓
來源:旅遊局 2004-6-23
韋皋字成武,唐,京兆萬年人。貞元初(公元 785 年)西南少數民族間矛盾激 化,互相爭戰,攻城略地。德宗皇帝命韋皋為劍南西川節度使,以幫助西南地區解決民族矛盾。他本應駐守成都,鑒於宜賓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第一門戶作用,便兼任宜賓都督在宜賓駐節三年,以便直接指揮。
韋皋治蜀,政治清明,雖官居節度使之職,但他出自諸正,雅愛文學,並非窮兵黷武之輩。他把西南少數人民矛盾解決之後,便在宜賓是中心建大觀樓一座,以示德政。所以大觀樓實際是宜賓市的一座政治紀念碑,一座歷史紀念碑。此樓經歷多少劫難已無可考。據清雍正時監察御使鄧時敏所記,此樓於清初即「再毀於火,即旋復之,至戊辰又毀。」現存建築為清乾隆葵未年(公元 1743年)重建。建築大方威嚴,挺拔中見秀麗,偉岸中見纖巧,重檐斗拱,雕梁畫棟,迄今數百年仍傲然屹立於宜賓市中心。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兩次撥款加以維修漆飾。現仍保留著乾隆年間建樓時敘州知府托隆的題名匾額「大觀樓」三字。
僰人懸棺千古迷
來源:旅遊局 2004-6-23
珙縣位於川、滇、黔三省鄰接處,是古代懸棺葬最典型的地方,現已發現懸棺發現懸棺遺址四十一處,計有懸棺二百八十八具。懸棺俗稱「掛岩子」。即把棺木置於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帶僰族的葬制,僰人早在戰國時期就在宜賓地區群居,並建有僰侯國、僰道縣。因其剽悍驍勇,為其歷代統治者所不容。他們棲身於荒野荊棘之中,有「披荊斬棘」之譽。明代,僰人稱「都掌族」。神宗元年( 1573),四川巡撫曾省吾、總兵劉顯率十四萬大軍將其殺絕。其時,「前軍引火炬燒城屯千餘,炎焰漫天……赴火墜崖谷者數萬……都掌蠻至是盡滅」(《興文縣志》)。
然而,民間傳說僰人未被殺絕,當地何姓人家即為僰人後裔,還說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當朝鎮壓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領「阿大王」在僰都城九絲城被殺的記述。有人曾在當地訪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寧原為酋阿大、阿二同族,後投軍至一何姓將軍麾下,改為何姓。珙縣過去曾有明諺「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後山何家掛岩子」。至於為什麼僰人有懸棺葬俗,《珙縣志》記述:「相傳有羅因者,因僰人嘗其滅宗,乃教以懸葬岩上,子孫高顯。於是爭掛高岩以趨吉。」也有人說,是諸葛亮用這個辦法消耗僰人的力量。
三國時,諸葛亮南征路過僰地受阻。他看到天旱地干,就讓人放風說;旱災是由於僰祖墳風水不好,如將棺材移到懸崖上,來年一定好收成。僰人信以為真,就放下戰事,忙著遷墳。諸葛亮趁機離去。不料次年果然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於是,懸棺葬便代代相傳下來。但在刀耕火種的年代,懸棺如何置於懸崖之上,置於眾說紛紜。有說鑿岩為路,放棺後又毀掉路;有說先以土填埋崖壁,然後再去土;有說崖頂放繩索;有說搭廂架。究竟如何,仍不得其解。
僰人懸棺主要集中與珙縣麻塘壩和蘇麻灣倆地,約有 200 具。放置方法,有鑿岩為穴橫放者;有鑿岩孔嵌木樁,棺木平置樁上者;也有幾具並放或疊放者。棺行似船,頭大尾小,多為整根楠木挖鑿而成。懸棺葬地周圍,還有許多僰人岩畫。畫面、色澤清晰可辨,多為砂彩繪,均用較原始的平塗技法,線條粗獷,形象生動,題材多樣。其作用,或為部族徽記,或為安慰亡者,反映了行懸棺者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
「亨哈伏虎」石海洞鄉里的傳說
來源:旅遊局 2004-6-23
在四川西南山區的興文縣境內,有一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石海洞鄉」。這里山勢雄奇,怪石、石林、溶洞、漏斗等喀斯特地質地貌集中,是一處度假休閑的旅遊勝地。在這里流傳著一個古老、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興文縣仙峰山、博望山是一個美麗的人間天堂,這里高山挺拔峻秀,森林茂密。滿山遍野鬱郁蔥蔥、鮮花盛開;流水成溪、瀑布百尺;鳥兒歌唱,彩蝶飛舞,是動物的樂園,山民幸福的家園。有一天,一隻巨大的老虎來到山中,它佔山為王,弱肉強食,胡作非為,捕食動物,騷擾山民。天長日久鳥兒飛走,動物逃離,山民驚恐。一次次搏鬥,一次次力不均衡,山鄉破敗,山民紛紛扶老攜幼離鄉背井流落四方。在高高的山頂上,居住著一對中年夫妻,他們美麗善良,和睦恩愛。養育了一對勇敢、聰明的雙胞胎兒子,人稱「亨哈兄弟"。目睹惡虎呈凶家園被毀,他們一家四口心急如焚,他們決定舍小家為大家……。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艷陽天,一大早夫妻二人帶著一對兒子拜見獸王,「我們願意跪地為奴;我們願大王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我們願意獻上白嫩嫩的一對小娃娃請大王享用」。不知是計的老虎洋洋得意,急不可耐的張開大口吞食兩少年。亨哈兄弟進到肚中一陣翻江倒海拳打腳踢。痛的惡虎滿山打滾,撞山成坑,亨哈兄弟越戰越猛,合掌出力捅破虎肚,直疼的老虎伏地求饒。為保家園長久安穩,同胞生活永遠幸福,亨哈兄弟留在了老虎的肚中。他們慈祥的父母站在高高的山間會心的笑了……。
光陰飛轉,多少年過去,在那高高山頂上神奇的化出一座座美麗的山峰,盤山伏卧,張開大口的「大虎峰」;相扶相伴的「夫妻峰";頂破石洞迎接陽光的「亨哈二將」……。「亨哈伏虎」美麗、動人的故事在當地村民中代代相傳。有詩為證:
盤山大王張開口,亨哈二將肚裡留。
撞出天坑也不出,不老夫妻笑點頭。
『柒』 宜賓的歷史文化
宜賓,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而在遠古,這里已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新、舊石器時期,原始人就在現在的市中區、南岸區、舊州區生活。這里依山傍水,地開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於原始人漁獵採集,耕作生息。從發掘出的資料看,計有打制石器七件,其中石斧三件,石鋤一件,敲砸器一件,石鏟一件,刮削器一件;磨製石器的生產工具八件,其中石斧七件,石石*一件。
從以上生產工具中可以看出,斧、鋤、敲砸器、鏟、刮削器都是用於砍伐、農耕、採集、狩獵。說明在這里生活的先民是從事以農耕為主,以採集漁獵為輔的生產勞動。
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屬楚的勢力范圍。「楚威王時(常王*《華陽國志》作「頃襄王時」),使將軍庄踏將兵循江(即烏江上游)上,略巴、黔中以西」。可能通過這里,到達滇、巴,以兵威定屬楚(後為滇王)。那時這地方,為我國西南一支古老少數民族「僰」人的聚居地。
到了秦漢時,這里「漢民多」,反客為主,「漸斥徙之(僰人),」(《秦記》)。昭王時,蜀太守李冰在南安(今樂山)「鑿平溷崖,通正水道」之後,沿江東下,在距宜賓二十里的赤岩山蜀王兵欄處積薪燒岩,鑿開了堅硬岩石,使大灘開通,水流平暢,航運無阻.直達「僰道」(今宜賓市)。
秦惠文王時,滅蜀治郡,這里稱「僰道」。道,是屬於縣一級地方政權,歸郡監督。《漢書·百官公卿表》說得明白: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後、皇後、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縣、道、國、邑,為同一級地方政權機構。宜賓那時稱為「道」,就是因為「有蠻夷」。宜賓那時也是漢夷雜居之地了,但少數民族主要是僰人,故在「道」之上再冠一「僰」字,以示區別(以別於雅安地區的「嚴道」,松潘地區的「湔氐道」及漢族地區的「甸氐道」,、。剛氐道」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常*略通「五尺道」(《史記·西南夷列傳》)。此道起於宜賓,經高縣、筠連,入雲南昭通,南至曲靖。所以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說;「五尺道在郎州」(今雲南曲靖)。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悔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記·秦始皇本紀》)。而北向戶指「曰南郡」,即今越南中部一帶.秦王朝的中央官吏、使節往來,軍隊換防,都必須經}過宜賓,然後到雲南,到緬、越。這條「五尺道」,實際是我國大西南最早的國際通道。「五尺道」開通只十餘年,秦即滅亡。
漢承秦制,宜賓仍稱「僰道」。但秦時「五尺道」所通的。諸此國頗置吏焉」的事.就力不暇給地被廢棄了。《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載,「及漢興,皆棄此國而開蜀故微。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禧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索隱》:「張揖曰上微,塞也。以木柵水為蠻夷界。」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 35年)開置犍為郡,其所轄大體包括今四川內江、樂山、宜賓三地區,貴州的畢節、遵義兩地_區及雲南昭通地區各一部。其中雲、貴境內之地為漢武帝莉旰,宜賓地區瀘州以東之地為巴郡割來,其餘皆系蜀郡分出。(見《華陽國志-巴志)39頁)。可見宜賓在當時的政治地位是如何重要了。高後六年(前182年)築僰道城;建元六年(前135年)「漢武帝感相如『通夜郎道,從夜郎浮船以取南越』之言」,使僰道縣令南通僰道,費時無成,唐蒙(前為番陽令,此時拜郎中將)南入斬之。乃鑿石開閣,以通南中,迄於建寧(指益州郡地的治所曲靖)二千餘里,山道廣丈余,深三四丈。其鏨鑿之跡猶存。」(《水經注·江水》)。這就是在「五尺道」基礎上增修的「南夷道」,比「五尺道」規模宏偉,成就大。終於使夜郎王賓服聽命.而置犍為郡,改僰道為縣。
北方匈奴勃起,對漢王朝威脅很大,漢武帝乃「專力事匈奴,乃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稍令犍為自蕉就。」《正義》解釋說:「令犍為令自葆守,而漸修成其郡縣也」。又補充說:「元光六年(前129年)南夷始置郵亭。」《華陽國志·南中志》;「南奉縣(今雲南鎮雄)自僰道、南廣有八亭道通平夷(今貴州畢節)。」由此可見,宜賓歷為川、滇、黔交通的孔道,扼西南咽喉之地。
漢昭帝元年(前86年),宜賓仍為犍為郡治所,郡轄十二縣,即僰道(宜賓)、江陽(瀘州)、武陽(三台)、南安(樂山)、資中(資陽)、符(合江、轄敘永、古藺地)、牛輯(簡陽)、南廣(高縣)、漢陽(今貴州威寧)、『存6耶(真溪、蕨溪一帶)、朱提(昭通)、堂琅(會澤),轄地是比較廣的。
王莽曾改贊道為西順,郡人不服,又改僰治。
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先鐵奉使討獠,立戎州,即以鐵為本州刺史,治所仍為現在宜賓市。
唐貞觀六年(632年)於此置都督府。督戎、郎、昆、曲、協、黎、曾、鉤、霧、尹、匡、裒、宗、靡、姚、微十七州。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羈縻州64。天寶元年(742年)為南溪郡治所。
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由於戎州的副長官蘇時的建議,改戎州為敘州。(《方輿勝覽》雲:「紹聖四年(1097年),戎{卒蘇時日,今天下一統而州名為戎,是夷其名也。因請改今名。」)
元時,至元十八年(1281年)升為敘州路。
明洪武六年,改為敘州府,直到清代。
民國以後,稱宜賓,並為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
『捌』 宜賓的歷史特點
宜賓的歷史特點:宜賓文化底蘊深厚,有2200年建城史、4000年釀酒史、3000年種茶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酒文化
蜀南竹海山頂看竹波萬里情景
酒之歷史:宜賓,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託世代承傳的習俗和經驗,曾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釀制出了各具特色的歷史美酒。有史可考,諸如先秦時期僚人釀制的清酒、秦漢時期僰人釀制的蒟醬酒、三國時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紅果釀制的果酒等。[30]
竹文化
竹之美景:宜賓是一個以綠色竹子環繞起來的城市,因《卧虎藏龍》而名揚天下的蜀南竹海則是宜賓「竹之美景」的代表,120平方公里,清風徐來,極目之處,盡皆竹浪,北宋文人黃庭堅一句「壯哉,竹波萬里」道出了蜀南竹海的氣魄和雄渾。
竹之工藝:藉助豐富的竹子資源,在宜賓市長寧、江安縣形成了許多以竹子為原料的工藝品,品種多,涵蓋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竹雕、竹根雕、竹編等,特別是藉助竹根而雕成的各種工藝品,江安竹簧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8]
竹之美食:宜賓人以竹子為原料作出了各種菜餚,進而形成了「全竹席」,不同品種、不同生長期的竹子以及竹子的不同部位,配合著其他美味原料可以製作出「竹之佳餚」,如竹筒飯、竹根酒、竹葉黃粑、三鮮竹蓀湯、涼拌筍絲等。
大江文化
在宜賓境內,有長江、金沙江、岷江,還有淯江、符江、橫江、越溪河、南廣河、黃沙河、萃河等,是這些河流為宜賓帶來了富足,也是這些河流孕育了宜賓的大江文化,延續了宜賓的文化根脈。宜賓的大江文化,涵蓋了龍崇拜、敬「川主」、修塔鎮水、碼頭民俗等。
宜賓是長江起點,宜賓碼頭有「六渡八幫」。六渡是六大渡口:北關渡、東門渡、合江門渡、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八幫是八大船幫:干貨幫、成都幫、五板幫、敘渝幫、敘瀘幫、竹木幫、鹽幫、嘉陽幫。
僰人文化
僰民族是曾經長期生活在宜賓的少數民族之一,已銷聲匿跡,只有文物和遺存堪資探究。宜賓的僰文化,可自崖葬懸棺、銅鼓中略知一二。
茶文化
「僰道出香茗,悠悠三千載」。僰道是宜賓最早的行政稱謂,公元前1022年,僰人助周武王伐紂有功,被封為僰侯,始建僰侯國。宜賓有3000年茶葉生產歷史,是茶馬古道的驛站。
文化藝術
從明代開始,金沙江下游的生產和社會得到空前未有的發展,金沙江船運也自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金沙江下遊船工號子因此逐漸形成的。金沙江下遊船工號子來源於金沙江船工們的生活,是在古老的木船航運過程中產生出來的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它集指揮航運勞作、協調航運勞動的一致性和娛樂性為一體,是對船工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