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拿得出手的文化遺產之一:剪紙的歷史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他也是文化的宗旨。真正有文化的人的基本品質,就應該是意識到他對繼承人和他的事業的繼續者,即對孩子們所負的責任。」那麼,讓我們一起來 文化遺產 看看最拿得出手的文化遺產之一:剪紙的歷史吧!
歷史
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剪紙的主要材料是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過去一直公認造紙術是蔡倫於公元105年前後發明的。後來陝西省扶風縣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專家們認為紙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要提前到兩漢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時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
不管結論最後怎麼定,在紙發明之前,不會有真正的剪紙。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於剪刻鏤花,卻在有紙之前,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和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文物記載
戰國
1、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
2、湖南長沙黃泥壙出土的晉代金片裝飾物。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北朝
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團花剪紙:南北朝對馬團花、南北朝對猴團花、南北朝金銀團花、南北朝菊花團花、南北朝八用形團花。
唐代
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於其它工藝方面
1、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魯番出土的「人勝」剪紙。
2、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圖案是鏤空花樣。
3、自漢至唐現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河南省鄭州出土的唐代金銀平脫鏡(直
36.2cm)
4、現藏於日本正倉院唐代的「人勝」刻金箔。
5、1951年湖南省的長沙出土的漢代金箔刻花圖樣。
B. 大漢王朝給我們這個民族留下了多少歷史遺產呢
大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歷史時期之一,他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等均是領先世界同期歷史,他為我們這個民族留下的歷史遺產多如瀚海,甚至不誇張的說,他對我們這個民族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那麼,大漢王朝給我們這個民族留下了多少歷史遺產呢?
當然,漢朝對我們的影響早已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說的語言叫漢語,我們穿的民族服裝叫漢服,甚至我們的民族也叫漢族,我們當為之自豪,當繼承先朝的精華,努力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恢復漢唐雄風!
C. 大漢王朝給我們這個民族留下了多少歷史遺產呢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 漢長安城復原圖,又稱東漢、後漢。 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共傳十四帝,前後經歷210年。
D. 古代文化遺產有什麼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新性建築等不可移動的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
世界十大文化遺產:
1 埃及金字塔
2 宙斯神像
3 法洛斯燈塔
4 巴比倫空中花園
5 阿提密斯神殿
6 羅得斯島巨像
7 毛索洛斯墓廟
8 中國萬里長城
9 法洛斯燈塔外傳之亞歷山卓港
10 秦始皇兵馬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以各種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代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及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
E. 中國32個歷史文化遺產是什麼都是哪年發現的還有性質是什麼
中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有:
一、屬於文化遺產有21處:
1、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頤和園(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長城(北京)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天壇(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5、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包括周圍寺廟)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6、平遙古城(山西平遙)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7、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周口店)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8、麗江古城(雲南麗江)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9、蘇州古典園林(江蘇蘇州)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0、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西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1、大足石刻(重慶大足縣) 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2、武當山古建築(湖北丹江市)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3、莫高窟 (甘肅敦煌市沙鳴山)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4、布達拉宮(西藏拉薩)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5、龍門石窟 (河南省洛陽市) 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6、孔廟、孔林、孔府(山東曲阜)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7、明清皇家陵寢 (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8、青城山-都江堰(四川青城山)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9、皖南古村落 (安徽西遞村) 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0、雲岡石窟(山西大同)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集安市、遼寧桓仁縣) 2004年7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二、世界自然遺產,共4處:
1、九寨溝 (四川南坪縣)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黃龍(四川松潘縣)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武陵源 (湖南武陵)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三江並流 (雲南) 2003年7月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交匯而形成的壯觀景象。
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共4處:
1、泰山(山東泰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黃山(湖北省)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峨眉山-樂山大佛 (四川峨眉山市)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武夷山(福建)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四、文化景觀,共1處:
1、廬山(江西九江市) 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共2處:
1、 崑曲(江蘇崑山)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崑曲產生於元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時間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2、 古琴 2003年11月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是聯合國1972年為了保護全世界珍貴的文化自然遺產而設立的一個評審項目。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評定需要有一系列的條件,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最後由世界遺產中心進行終審。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三個類別。
F. 文化遺產介紹西安 文化遺產西安介紹
1、西安的歷史簡介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2、(6)西漢時期文化遺產是什麼擴展閱讀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長安多次為都城,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牆、鍾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西安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
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是水資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
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3、西安的歷史文化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由周文王營建,建成於公元前12世紀,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四個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
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8.8%,西安市擁有中國56個民族中的50個,少數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 標志性建築:大雁塔、鍾樓、鼓樓、明城牆、大明宮、大唐芙蓉園、小雁塔等西安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譽。西安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文物古跡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價值之高,在全國首屈一指,許多是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
歷代名稱「西安城」:灃京(周)-鎬京(周)-咸陽(秦)-長安(漢)-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興(隋)-長安(唐)-長安(後梁)-長安(後唐)-長安(宋:注「永興」)-長安(元)-長安(明)-長安(清)-長安(中華民國)-西京(中華民國)-西安市(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 宗周(周)-內史(秦)-京兆(漢)-京兆(新)-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後梁)-京兆(後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華民國)-西安(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安一名的由來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
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長安古名的廢止西漢高祖5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長安縣屬地修築新城立名「長安城」,民國初年,長安屬關中道,歸省政府直轄,1928年,民國政府決定成立西安市,分長安縣所屬城內及四關劃歸西安市,1930年11又撤銷西安市政府,原劃長安城地面仍歸長安管轄,成立長安縣城關區管理西安城關行政。1942年,重新成立西安市政處,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劃撥「長安城」城關及城周四鄉面積230平方公里劃歸西安市。
自此「長安」古名壽終正寢。
G. 西漢時期建築的突出表現
西漢的首都長安為例,西周時期,長安地區就是周王朝的首都豐鎬。大秦王朝時期,長安是大秦的離宮的興樂宮的所在地,史書記載說,漢高祖七年,即西元前200年,西漢頭任丞相蕭何在長安建設出了巨大華麗的未央宮,這樣,西漢就以長安為首都了。「二月,至長安。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倉。上見其壯麗,甚怒,謂何曰 :「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 !」何曰 :「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且亡令後世有以加也 。」上說。自櫟陽徙都長安。」(《漢書·蕭何傳》)
長安都城,其實就是以未央宮為基礎所建設出來的,長安都城以皇家的未央宮、長樂宮、桂宮、甘露宮、明光宮這五大宮為城市的核心所建築,整個城市座北朝南,分內城和外城,內城是達官貴人居住地和皇宮及其中央各官府所在地,東北處是商貿集市,外城主要是民居所在地。西漢時期,長安的內城面積是35平方公里(見《中國建築史》P36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如果加上外城的話,那麼,就更加大了,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劉邦最初是打算建都洛陽的,後經過他的高級幕僚的婁敬和張良的建議,再加之蕭何已經在長安建設出華麗的未央宮,這樣,他才改主意建都長安的。建設長安的初期,漢朝官府施工多次,最大的 一次施工是漢惠帝三年,即西元前192年,征發方圓六百里內的民工十四萬人修建了月余。所以,經過多次修建,長安城高三丈五尺,下寬一丈五尺,內城共有12個城門,分別是北面的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的復盎門、安門、西安門,西面的章城門、直城門、雍門,西北面的橫門、廚城門、洛城門。
西漢長安城由於是在周秦故城上建設,所以,城市不規則,並非四方形狀,城市周長六十五里。內城總面積九百七十三頃。漢平帝時期,即西漢末期,長安城有八萬八千戶,人口是二十四萬六千二百。這個數字主要是一百六十條街巷的固定居民的統計數字,加上中央政府各部門的屬官和駐軍人數,當時的長安人口約有五十餘萬。
長樂宮,最初是劉邦皇後的呂後的居住地,後來一直是西漢各太後的居住地,所以,長樂宮又稱為東宮。東宮歷來在皇城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嚴。
未央宮是西漢王朝的朝儀宮殿,也是皇帝居所和辦公場所,宮殿非常華麗。宮廷門外麵塑造有大型銅馬,是大臣們待詔之地,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金馬門」,凡是待詔金馬門的人,都一定是皇帝的近臣和信任者。西漢時期的「待詔金馬門」,大致與清朝時期的「行走尚書房」相當,都是皇帝近臣和親信的標志。
非常遺憾,雄偉壯麗的未央宮和其他長安宮殿,被農民軍隊焚毀於西漢末年的新莽動亂時期,之後,就沒有人再能夠再恢復出未央宮的雄偉宮殿了。
長安是西漢王朝的文化中心,所以,長安城內建設有六大國家圖書館和博物館。分別是石渠閣、延閣、廣內閣、蘭台閣、麒麟閣、天祿閣;這六個圖書館和博物館藏書一萬三千卷,還有天文歷法的儀器圖表和大量的出土古物,歷來是中國各地文人嚮往之地。
長安分內城和外城,外城主要居住的平民百姓,街道閭里有160多個,閭里,相當於現在的社區街道,由此可見,當時的長安的外城,也是巨大和繁榮的。
長安北面有七個附屬小城市,這些城市叫做「陵邑」,是根據皇帝的墳墓所修建的城郭,一般只有幾百戶人家,相當於是個小鎮。但是,由於這些小鎮上的居民大多都是貴族和豪強地主,所以,這些陵邑也是很繁華的。西漢大文豪司馬相如被貶以後,就擔任過漢文帝陵邑中的邑令,相當於鎮長職務。
長安內城的大街有八條,稱為了八街,東西方向有九條街道,稱為九陌。通向未央宮等宮殿的街道有三條,中央的一條,稱為「弛道」,主要用於皇帝使用和軍情急報使用,一般人不得進入弛道,連太子也不能夠例外。當時的街道旁邊,都栽種有樹木。當時的居民,一般人不容許當大街開門,房門開在大街旁邊的小巷中。只有那些達官貴人才能夠把大門開在當街上。
西漢時期,長安是國家貿易中心,城市的東西沿線街道,都是貿易商店和集市,所以,「買賣東西」這樣的說法,就因此而生。
2,地方城市
西漢時期,各地郡府邸所在地,大多都比較繁華,也像長安一樣在古代城市的基礎上建築了城郭。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各地區內的政治、經濟商貿、軍事、祭祀的中心區域。西漢時代,全國有六大城市,分別是:關中地區的長安城,齊魯地區的臨淄城,三河地區的洛陽城,燕趙地區的邯鄲城,巴蜀地區的成都城,南陽地區的宛城。
這里,筆者以成都城市為例去介紹西漢時期的地方城市情況。
根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成都市建築城市的時間,大致是在秦惠王二十七年,即西元前310年。到底因為什麼原因在成都平原上建築了成都市,根據晉人干寶的《搜神記》卷十三的說法,是「張儀築成都城,屢頹,忽有大龜浮於江,至東子城東南隅而斃。儀以問巫,巫曰:依龜築之。便就,故名『龜化城』」。這樣的說法,僅僅是民間傳說,這大概是因為西漢時期的成都市的城樓還有「張儀樓」的緣故而來。這就是說,成都市的建設,可能因為當時該地很潮濕,所以,選址也頗費心計,可能當時的建築師傅們考慮了龜的生活習俗,在加之當時成都市的建設主管是秦派駐蜀地的官員張儀,這樣,民間就牽強附會了這個故事了。
其實,從現在的考古上看,特別是從1990年代在成都市發掘出的「金沙遺址」上看,成都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是當時古蜀國的都城了,城市布局也非正南北布局,可能是當時根據河流的情況而設置成為了城市向東南延伸的格局。
成都市的城市格局,是目前中國城市史中遺留文獻最多的城市,一是西漢時期的揚雄著作有《蜀都賦》,西晉時期的左思也著作有《蜀都賦》,同時,西漢時期的辭賦家王褒著作有《益州記》和《僮約》,這些文獻中,都有對西漢時期的成都市的城市格局的描寫。同時,目前中國出土的大量表達民俗生活畫面的雕畫漢磚中,成都平原地區出土最多,其中不少漢磚,都刻畫了漢朝時期成都市的民居生活畫面。這些,都給予今人了解西漢時期的中國城市生活提供了難得的依據。
下面,筆者摘錄幾段刻畫西漢時期成都市城市格局的文字:
左思的《蜀都賦》記載當時的成都市說:「於是乎金城石郭,兼帀中區。既麗且崇,實號成都。辟二九之通門,畫方軌之廣塗。營新宮於爽塏,擬承明而起廬。結陽城之延閣,飛觀榭乎雲中。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內則議殿爵堂,武義虎威。宣化之闥,崇禮之闈。華闕雙邈,重門洞開。金鋪交映,玉題相暉。外則軌躅八達,里閈對出。比屋連甍,千廡萬室。亦有甲第,當衢向術。壇宇顯敞,高門納駟。庭扣鍾磬,堂撫琴瑟。匪葛匪姜,疇能是恤? 亞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都人士女,袨服靚妝。賈貿墆鬻,舛錯縱橫。異物崛詭,奇於八方。布有橦華,麫有桄榔。邛杖傳節於大夏之邑,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鄉。輿輦雜沓,冠帶混並。累轂疊跡,叛衍相傾。喧嘩鼎沸,則哤聒宇宙;囂塵張天,則埃壒曜靈。闤闠之里,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籯金所過。」(左思《蜀都賦》)
由此可見,當時的成都市是個「喧嘩鼎沸,則哤聒宇宙;囂塵張天,則埃壒曜靈。」的極其繁華的城市,城市內的「華闕」和商鋪特別多,所謂的「華闕」,就是西漢時期的一種城市藝術和文化建築,類似於現在城市中的雕塑和標志建築等。而且,從左思的《蜀都賦》中還可以看出,當時的成都市的建築大多高大華麗,商業非常發達,「都人士女,袨服靚妝」,說明當時的城市人非常注重打扮穿著,成都市內是河流縱橫,可以「列綺窗而瞰江」。
揚雄的《蜀都賦》也有對成都市的描寫,他寫到:「爾乃其都門二九,四百餘閭。麗江珥其市。九橋帶其江。武旦鎮都,刻削成簾……百華透春,隆隱芳芳。蔓茗縈繞,翠子青黃。麗靡靡離燭,若揮錦布綉,望茫茫兮無幅。」
從揚雄對西漢時期的成都市的描寫上可以知道,當時成都市的街道已經有四百餘條了,而且,全城市都栽種有花樹,城門有九座,滿城都有河流小溪,城內海洋武旦山,而且,當時的成都人已經有了聚集喝茶的習慣了,大概就相當於後來的茶館吧。成都市的錦江里,經常有洗涮清洗蜀錦蜀綉的工人在勞動,他(她)們把編織和剛剛才印染好的蜀錦蜀綉條幅放在河流中順水漂流,顯得非常好看和美麗!揚雄筆下的成都市,充滿了清新和柔和的生活氣息。
西漢漢宣帝時代的王褒在他的《僮約》中也有對成都市市民生活和設施的描寫,這些描寫,在目前成都市出土的漢磚中得到了證實。當時的市民的民居,大多是院落式樣的,住戶的房門大多對開,幾乎是家家有水井和堂屋,屋內大多設置有寬大的廊坊,供給人們休息和吃飯使用,院落大的人家,院落中還有專門飼養家禽的場所。
成都的城市在西漢時期分少城和大城,大城是官府所在地和貴族居所,少城一般為老百姓居住。同時,城外也有不少民居和街道
目前,成都市出土的一幅市民居所漢磚圖,是中國建築民居的代表作,從這幅漢磚圖式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成都市市民有斗雞的習俗,院落內建築有樓闕,這是一種藝術建築,也有望風的功能作用。這說明,西漢時期,連稍微富裕點的人家戶的住宅,也有塑造闕的習慣,可以想像,這種「闕」在當時是藝術和身份的象徵。成都市房屋建築格式,基本上都是干闌式的。
三,園林
西漢時期的建築,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建築,園林設施都不少,特別是那些富人家庭,幾乎都有裝飾園林的習慣,由此可見,中國民居的園林設施,是由來已久的。這尤其值得今天中國的城市建築和民居建築所吸取。
西漢時期,都城長安內有巨大的昆明湖,當時的地方城市的成都市內,也有不少湖泊和河流,依水而居,是中國人古老的民居傳統。
西漢時期的園林設計,大多都是山、水、湖、花草的合成式樣,與現在的蘇州園林風格差不多,只不過,當時的園林內,大多要養鮮活的水禽和鳥獸,以體現自然的風情。
同時,西漢時期已經出現了盆景,這是一種精巧的園林藝術,這說明,當時的城鄉中已經有了職業的園林設計和製作工匠了。
四,鄉村民居
北方地區的大多是集中居住的村落,但是,南方民居大多散落,特別是成都平原地區,大多都是一戶一居,這樣的鄉村居住習慣,至今依然存在於四川地區,這一是因為蜀地治安良好,人們和平安定,沒有部落間的戰爭械鬥的事情發生,另外,就是與當時人們普遍形成的園林居所習慣有關系,西漢時期的村民,大多喜歡在自己居所旁邊栽種各式各樣的果樹和花樹,同時養家禽,所以,他們的如花似錦的居所,本身就是一個個的園林。由此可見,當時的老百姓,已經很會生活了,特別是成都平原地區內的鄉村生活民居格式,已經達到了現代別墅區的審美程度了。這,大概就是中國鄉村生活特別人性化和優美的原因吧,這樣的「天人合一」的鄉村生活形式,也是歷朝歷代士大夫們普遍所嚮往的。
這就是說,當今中國的建築設計師們,應該高度注意和准確認識到中國古代鄉村民居的文化內涵,應該把這些很人性化的民居內涵開發和發掘出來為今天的建築所用。
西漢時期的房屋,已經普遍產生了窗戶,但是,窗戶大多是固定的,不能夠自由開啟,東漢以降,中國的窗戶才開始大量的可以開閉。
西漢時期已經產生了斗拱建築工藝,這是一種可以分散壓力的構造,可以使得房屋屋頂的屋檐更加寬大。
五,雕鑿建築
西漢時期已經有了石崖墳墓,這是一種完全依靠金屬工具在山崖峭壁上鑿出來的墳墓,目前,在四川地區發現了不少這樣的石崖墳墓,尤其以四川彭山縣的江口鎮的東漢石崖墓和四川三台縣的郪江古漢墓最為精緻和典型,這些石崖墳墓,以東漢的居多,也有不少是西漢時期的。這種石崖墳墓,製作工藝非常精美,反映出漢朝時期的鑿石工藝已經很發達。這大概就是後來中國的石崖宗教塑像特別豐富多彩的原因吧。沒有漢朝時期的鑿石工藝的前提,是產生不出魏晉以降的許多大型山崖宗教塑像的。
西漢時期,已經產生了大批陶俑以取代喪葬祭祀中的陪葬需要,只不過,至今沒有發現西漢王朝具有像秦始皇那樣的大型兵馬俑了,這標志著西漢王朝崇尚節儉的社會風氣。目前發掘出來的漢朝陶俑中,取樂和表達富貴的藝術品特別多,這反映出了漢朝時期的民風是崇尚富貴和追求安逸的。
漢磚雕畫,是漢朝遺留給今人的一大文化遺產。這些漢磚上豐富多彩的雕畫,表達出了許多漢朝時期的民風和民俗。這樣的雕畫漢磚工藝,一直遺留下來,至今依然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建築中。
從漢磚上可以知道,西漢時期的集市貿易,大多是採用的棚戶買賣,就是人們各自搭建出堆放貨物和買賣貨物的棚子,這樣,就形成了集市了。這樣的棚戶集市,至今在中國一些偏遠地區可以見到。
西漢時期最為典型是雕塑,是霍去病墳墓前的那尊大型的「馬踏匈奴」的石雕塑像,其雕鑿工藝和藝術風格,都是一流的。這尊雕像,如西安霍去病墓。
H. 西漢的文化
參見:漢朝文化 繪畫 西漢時期的美術起點是戰國時代美術的水平,生活是直接描寫的對象,開始逐步發展寫實的風格,而這也是古代美術發展的新的起點。藝術的認識生活的作用,在范圍上和方法上,都因漢代美術的發展而進入新的階段。
西漢美術題材的多方面性,說明西漢美術的網路全書的性質。文學、歷史、天文、地理、哲學等社會思想意識的內容,美術家都企圖用造型的方法加以表現。相對於這一時代的歷史水平,西漢美術的題材是廣泛地來自社會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的。 雕刻 西漢長安城遺址中不斷出土的富有藝術裝飾趣味的磚瓦殘片,可作有力的證明。又從文獻記載中,也表明西漢時造像雕塑已有多方面的發展從長安城遺址中不斷出土的富有藝術裝飾趣味的磚瓦殘片,可作有力的證明。又從文獻記載中,也表明西漢時造像雕塑已有多方面的發展。
唐杜甫《秋興》詩有「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即是詠此類石雕的。所有這些宮苑造像,除牛郎、織女石像現尚殘存外,其它已不可見。如今能見到的西漢雕塑,主要的是霍去病墓前遺留的一組巨型石雕和近年出土的陶俑。 樂舞 漢代人們善於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感通過歌舞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也是漢代歌舞盛行的一個主要原因,漢畫像石、漢俑中的圖像就充分地表明了這一點。
器樂的合奏與伴奏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但是在民間音樂文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歌、舞、百戲共同構成的宏大場面中,器樂演奏為更好地表現樂舞百戲,烘托氣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陶俑和漢畫像石中主要的樂器有吹奏樂器,如塤、排簫、笙、笛等;弦樂器,如琴、瑟、箜篌等;打擊樂器,如建鼓、鞀鼓、築、節等。 角抵 角抵就是摔跤,角抵在中國源遠流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禁止民間私藏兵器,作為徒手相搏鬥的角抵興盛起來。漢代,民間出現了一種由「蚩尤戲」發展而成的兩個人在公開場合表演的競技活動,已經具有後來摔跤的基本特色,並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 漢代角抵活動十分普及,據載當時的角抵戲規模宏大,轟動京城,老百姓們甚至跑幾百里的路去觀看助威。
I. 中國古代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文化遺產有:
1、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其他的還有: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山西平遙古城,雲岡石窟,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雲南麗江古城,江蘇蘇州古典園林,重慶大足石刻,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甘肅莫高窟,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河南龍門石窟,山東曲阜孔廟 孔林 孔府,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歷史城區,殷墟,開平碉樓與村落 ,福建土樓,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築群,元上都遺址,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新疆天山。
J. 西漢文化成就
1、史學上,中國第一本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本紀傳體斷代史《漢書》
2、漢賦樂府,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即為漢代樂府詩經典,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即成於漢代末年.另外,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均為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
3、科學技術,創造了造紙術(西漢已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研製了天文學儀器(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醫學得到蓬勃發展(醫聖張仲景完成《傷寒雜病論》、華佗則創立了世界上最早採用的全身麻醉術、出現《神農本草經》這部偉大的葯物學巨著),數學奇花輩出(如西漢《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中華古代數學體系).
4、思想,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玄學產生;鬼神之辯.
5、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東漢早期出現了水排灌溉工具)、煮鹽技術不斷提高、釀酒水平臻於完美(出現了蒸餾酒)
6、手工業,冶煉技術有長足發展(鑄錢技術成熟)、彩繪與漆器工藝獨特(如馬王堆所出土的帛書彩繪)、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如出現有魔鏡之稱的銅鏡)
7、漢代還發明了水力磨坊、用於冶金的往復式活塞風箱、獨輪車、水車和吊橋等器械,造船技術方面已採用防水隔艙、羅盤.
8、醫學,血液循環在此時已發現;醫學得到長途發展,出現了華佗,張仲景等名醫,中醫已經比較完備,也出現了「動手術」這樣的「西醫」,血液循環原理也被發現,這比歐洲早了將近1000年;
9、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
10、漢代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