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家鄉地名文化知多少

家鄉地名文化知多少

發布時間:2022-04-21 21:24:55

⑴ 誰有自己家鄉地名的來歷,一起分享一下啊

1086年,一個姓周的迪功郎將莊田 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庄」。

⑵ 中國城市名稱來歷,你的家鄉名稱是怎麼來的

中國城市名稱來歷,你的家鄉名稱是怎麼來的?

1、華北和東北

天津——意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里率領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邯鄲——邯鄲意為「邯山之端」,鄲同單,「單」意思是山脈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皇島——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中國城市。

太原——取「廣大的平原」之意。

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這里傳統上是農耕區的北端,毗鄰牧區。「大同」寓意族群和諧,也是最高的政治理想。

長治——長治古稱上黨,明代在此地設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赤峰——得名於城東北的褐色孤峰。

包頭——源於蒙古語「包克圖」,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頭別稱為鹿城。

烏海——烏達與海勃灣的合稱。

大連——大連舊稱青泥窪,青泥窪居民大部分由山東遷入。大連是由山東褡褳演變而來,另一說大連來自俄語「達里尼」。

阜新——取「物阜民豐,煥然一新」之意。

盤錦——盤山和錦州各取一字而成,也取「盤根錯節,錦上添花」之意。

本溪——本溪得名於境內的本溪湖,本溪湖古稱杯犀湖,杯犀湖因「湖底上闊下窄,狀如犀牛之角」而得名,清代雍正年間因杯犀湖名稱過雅又難寫難辨,故取其諧音改稱為本溪湖。

長春——意為「長年春色的城市」。

吉林——吉林全稱吉林烏拉,滿語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吉林市是中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佳木斯——佳木斯清代又稱「嘉木寺」,在滿語是「驛丞」的意思,因為佳木斯在古代地處松花江通往黑龍江江口的驛道。

2、華東

煙台——意為「狼煙升起的炮台」。

青島——因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且與「琴島」諧音。

威海——明代在此地設威海衛,取「威震東海」之意。

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淄博——淄川與博山的合稱。

萊蕪——萊是植物名,俗稱灰菜,蕪指田野荒蕪,古時這里是一片荒涼的地方,故名萊蕪菏澤——菏澤也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

蚌埠——意為「盛產蚌珠的港埠」,蚌埠由此別稱為珠城。

宿遷——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宿遷由此得名。

連雲港——意為「在連島與雲台山之間的港灣」,雲台山是江蘇省的最高峰。

鎮江——唐代為鎮海軍節度使的駐地,到了宋代因地理環境的變化,此地距大海較遠,故而更名為鎮江,取「鎮守長江」之意。

無錫——先秦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

上海——得名於松江(即蘇州河)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海意為「通向大海的地方」。

金華——意為「金星與婺女爭華之地」。

寧波——寧波古稱明州,寧波得名於「海定則波寧」。

莆田——取「莆口成桑田」之意,莆田是極具閩越特色的地名,莆是由蒲字演化而來。

廈門——明代築廈門城,原作「下門」,意為'位於下方的海峽'。

龍岩——因城南的翠屏山麓有一龍岩洞而得名,龍岩是中國唯一用洞穴名稱來命名的地級市。

鷹潭——因信江南岸龍頭山下有一深潭,「急流漩其中、雄鷹舞其上」,故名鷹潭。

上饒——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上乘富饒」,在古代這里是物產豐饒之地。

九江——九江名稱來源於「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也」,九是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因而九江也有「眾水匯集的地方」之意。

宜春——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

3、中南

商丘——商丘是商王朝的發祥地,傳說遠古時期這里有一座叫「閼伯台」的土丘,後來帝嚳把閼伯的封地號為商,商丘由此而得名。

開封——開封古稱汴梁,開封二字取「開土封疆」之意。

鶴壁——因相傳「仙鶴棲於南山峭壁」而得名。

焦作——焦作的名稱來自焦作村,作指的是作坊,其村民以姓焦的為主。

武漢——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相連而得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

襄樊——襄陽與樊城的合稱,襄陽以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樊城因周宣王封樊穆仲於此而得名。(註:襄樊市現已改名襄陽市。)

孝感——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

黃石——黃石港與石灰窯的合稱,黃石港得名於長江岸邊的黃石磯,磯是指長江岸邊突出的岩石,因「石色皆黃」故名黃石磯。

十堰——古代此地農民為了飲水灌溉,就在這里的百二河和張灣河上修建了十個小水庫,分別取名為一堰至十堰,久而久之十堰就成了這里的地名。

長沙——因長沙星而得名,長沙由此別稱為星城,另一說長沙得名於湘江中的橘子洲,取「綿長的沙洲」之意,《路史》記載曰「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

株洲——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洲,株洲即出產櫧木的岸洲,株是由櫧字演變而來。

婁底——因相傳是天上28個星宿中的「婁星」和「氐星」交相輝映之處而得名。

汕頭——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天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稱為汕頭。

深圳——客家話意為「深邃的水溝」。

東莞——因境內盛產一種叫莞草的水草而得名。

清遠——意為「香清溢遠之地」。

珠海——意為「出產珍珠的海灣」,另一說珠海得名於「珠江入海」。

茂名——名稱來源於西晉道士潘茂名,後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用丹葯撲滅了此地的瘟疫,茂名是中國唯一以古代道士名字來命名的城市。

湛江——古代曾在湛江境內的東海島設立椹川巡檢司,湛江即由椹川演變而來,也取「湛藍的江水」之意。

香港——意為「盛產香料的海港」,另一說古時此地有一條小溪被稱為香江,香江入海沖積成的港灣即為香港。

澳門——澳在古代是泊口的意思,門是中國內河通往海洋的海峽總稱,澳門是因本地內港的媽閣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像門。

桂林——取「桂樹成林」之意

百色——由壯語中原始村落「博澀寨」的名稱演變而來,意思是「洗衣服的好地方」。

河池——古時這里是一片平原,缺少大海和水,壯族的祖先莫一神就在此地修築一座山壩,並日夜灌水,終因操勞過度而逝,此地最終還是沒有形成大海,只形成了幾條河與池塘,後人為了紀念莫一神就把此地命名為河池。

玉林——玉林是由鬱林演變而來,鬱林取「鬱江兩岸森林繁茂」之意。

來賓——取「來者上賓」之意,一看地名就知道這里是個熱情好客的地方。

4、西南和西北

重慶——意為「雙重喜慶」,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因而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成都——得名於「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安龍——南明最後的都城,龍象徵皇帝,取安定皇帝,北伐成功之意。

宜賓——意為「適宜四方賓客之地」。

自貢——自流井與貢井的合稱,自貢自古以來盛產井鹽。

攀枝花——在金沙江渡口發現一株上百年的攀枝花大樹而得名。

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各取一字而成。

昆明——昆明之名取自「雲南洪水退除,昆侖山南方有黎明景象」,另一說昆代表萬物生長的春天,昆明即「春光明媚」之意,昆明由此別稱為春城。

曲靖——曲靖是唐代曲州和靖州的合稱,也取蠻夷「屈服平定」之意。

玉溪——得名於珠江源頭之一的玉溪河,玉溪河因「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帶潺潺流淌在萬畝田疇之中」而得名。

昭通——昭通舊稱烏蒙,清代雲貴總督鄂爾泰望文生義曲解烏蒙為「烏暗蒙敝」,因而在請示雍正皇帝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的奏章中寫到「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敝者,易而宣通」,昭通由此得名。

麗江——因元代金沙江稱作麗江而得名,麗江古城全城為世界文化遺產。

寶雞——寶雞古稱陳倉,因唐代城東南的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和洛水而得名。

榆林——因古代此地「榆樹成林」而得名。

平涼——意為「平定涼國」,前秦皇帝苻堅曾率軍經此地攻滅前涼國。

白銀——早在漢代這里的采礦業就非常興盛,明代在今天白銀境內的鳳凰山和火焰山專設礦業機構「白銀廠」,白銀由此得名,白銀市也是中國唯一以金屬名稱來命名的地級市。

武威——漢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後設置武威郡,以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力軍威。

張掖——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酒泉——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吳忠——得名於古代鎮守邊關的將士吳忠之姓名,寧夏有很多以邊關將士來命名的村鎮,但一個堂堂地級市的名稱也是出自一位歷史小人物的姓名,這在中國僅吳忠一例。

⑶ 總台主持人花式介紹家鄉地名的故事,你的家鄉地名都有哪些故事呢

我的家鄉在河南駐馬店,下面有個汝南縣,在南宋時期這里是蔡州。關於蔡州的故事早已湮沒在歷史的車輪之下,唯獨有個蔡州之戰。汝南縣城北有個普通的村莊名叫張彥庄,這里的村民與各地的村民無異,如今的他們忙著拆遷,忙著為生計奔波,卻不知這個村莊背後的故事。

“葬顏冢”埋葬了完顏金朝,如今這個小村莊和汝南小城,早已不見了當年金戈鐵馬的蹤影,殘酷的廝殺聲也被陣陣鳴笛聲代替。所謂的金朝,已與當今居民的生活無關,沒有人會再說起金朝的滅亡,也沒有人會把這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地方和南宋、蒙古、金朝這些只出現在歷史書上的名詞聯系起來。

⑷ 地名文化包括哪些

地名的分類和起源

地名種類繁多,意義各異。在這里只能列舉一些比較常見的種類。而且部分地名分類的界限也比較模糊,既可以說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說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細摳其類別了。

一、以地貌特徵或地物命名。

如黑龍江、大橫溝、青崖頭、石崖只、窯子門、中岔口、嶺底、坡頭、沙凹、紅土坡、萇池、紅崖底、窄門只、車箱、磁盆水、寬坪、白石、黑石窯、黃龍頭、岑峰等。有典型性的是「四龍村」,它是以背著一條南北走向如龍的山貌與村落所處的地形而命名為黃龍頭(龍王頭)、黃龍凹、龍潮灣和青龍坡。還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還有一種格式,是姓氏與地名的結合,為第一種和第二種格式的綜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異的地方,這樣的名稱不勝枚舉。如*家*,一般第一個*是姓氏,第二個*一般說的是地貌,如溝、梁、峪、陵、丘、阜、畈、墩、鄉、亭、聚、塢、壁、壘、戍、堡、鎮、鋪、集、市、場、務、平、坪、門、砭、鹼、寺、塔、咀、店、渠、嶺、灣、匯、堖、川、場、窯、城、台、池、坳、屯坎、墳等等。具體如:亢家溝、李家梁、戚家莊、馬家砭、肖家匯、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賀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堖、賈家峪、鄭家溝、劉家坡、趙家岔、郭家坪、蘇家嶺、袁家梁、王家灣、朱家墳等。

其中如 「岳各庄」這種名稱,是由於發音的變化演變過來的。岳各庄其實就是岳家莊而已,這些都是由於漢語語音的發展變化而來的。

先秦時代,華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這反映了當時的地理環境――地貌起伏不平,人們擇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則說明它們日後被黃河等河水漫流所挾泥沙淤平;兩漢時,以「鄉」、「亭」、「聚」命名地方,表現了當時的地方基層行政制度;六朝時;塢、壁、壘、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現,應與當時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會動亂需要防禦有關;唐中葉以後,內地出現的「鎮」、「集」、「市」反映小商業城市的興起,「場」、「務」表明了官營手工業的發達。 「不而」、「不夜」、「不其」等沿海地名常帶「不」字,可以認為是「不」這一古代東北濱海民族的發語音造成的,這些凝聚民族、語言史料的地名,對於了解古代的部族遷徙有很大幫助。有些是姓氏+地貌詞+子這種格式的,如:牛寨子,郝窯子等。還有如八王墳、公主墳等格式的地名。與地貌和姓氏有關的地名種類繁多,是最常見的,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河北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 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中國的很多地名中都帶個「洲」或「州」字,在這里也有必要特別說明一下。

古人在製作了「川」字的基礎上,為表達「川」中的小島,才製作出「州」字。「州」的本義是河道中的小島(或稱沙洲)、水中陸地。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周南·關睢》篇中有「關關睢鳩,在河之州」句。《說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在上古洪荒時代,人們還沒有建立行政區劃的概念和區劃單位,帝堯曾經把「水中高土」「州」劃分為九個區域(九州)來進行管理。這就是後人把「州」作為一種行政區劃的雛型。但秦、漢前「州」的范圍很不確定,有「九州」和「十二州」之說,還有「大九州」之說`。皆傳說中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實際上並不存在。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始於京師附近地區外,分境內為十三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置刺史巡視境內。東漢末「州」始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後世「州」作為行政區劃或存或廢,范圍或大或小,但仍沿用至今。當「州」被用作為行政區劃名稱來表示「赤縣神州」之後,再用它表「水中陸地」似有欠妥,於是古代文人又在「州」字前面加上一個「氵」部首,用「洲」來替代「州」,讓「洲」擁有了「州」原來的涵義,而「州」在現代漢語言中只局限於作地方行政區劃名,城市地名。在我國縣級以上帶「州」或「洲」的城市名稱中,除了「株洲市」和「滿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二、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

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模式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根基,決定了中國社會政治結構以及其意識形態。孟子也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因此,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或城市在中國地名中是最多、最常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宗法社會的人們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便成為地名中最富區別意義的亮點。其格式一般*村(鄉、縣)。如河南省的盧氏縣,還有部分村名如姜家、韓家、彌家、李村等。此外還有諸如秦村劉家、秦店張家等格式的村名。

但是,也有地方是反過來的,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三、以方位命名。

如北坡、北社、北婁、北溝、北崖灣;東寨、東堖、東坪、東園、東坡、東山、東攔;南村、南溝、南河、南嶺、南社、南流、南峪、南咀、南貝子;西村、西杜、西社、西灣、西峪、西掌、西坡、西堖、西山頭;中蘭、中庄、中社、中興道、中心梁等。方位常常還與姓氏相結合,這個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

與「州」一樣,「陰」「陽」也是地名中常出現的。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都知道「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中國古代根據《易經》等發端出來的風水堪輿學大有講究(並非完全迷信,參看《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第一期)。因此將地勢的起伏等都採用陰陽五行的方式加以描述。

因此,山的南方因為能照到太陽,稱為陽,山北稱為陰;而水(河)正相反,水北為陽,而水南為陰。但也有例外,湖北漢陽卻在漢江的南面,其原因是歷史上漢水改道,由漢陽城的南面改到北面,而城市名稱未變,所以就形成了一個特例。

四、以植物命名。

如蘋果園、棗林溝、榆林堖、麻地溝、楊林窯、香草坪、柏石、蘆芽溝、椿樹底、檀山溝、杳樹坡等。

五、以動物命名。

有鹿峪、馬鄉、熊坪、鶴山、貓鋪、豹川、羊泉、鰲頭、駱駝道、獐兒坪、綿羊坡、蝦蟆堖、獅子坪等。

六、以神話命名。

有仙人、神泉、石佛、普賢、寺坪、禪房、佛堂、泥河、石牛、神頭、觀音堂、羅漢堂、降香坪、獅子神、老石神、玉女峰、望夫台等。這些地名的起源都跟某個古老的傳說有關,如:

山西神池縣——因明代在境內建有神地堡,並在堡西門外有池水,相傳其水「出無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得名。

陝西鳳翔縣——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善於吹笛,引來善於吹簘的華山隱士簘史,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後乘鳳凰飛翔而去,唐時取此意更名鳳翔。

獅子神村——傳說,一少女路經此地遇虎,呼救,突然跳出雄獅咬死老虎,女得救,獅無蹤。村民立獅神廟供奉,易村名為獅子神村。

寺底村——在昔日此地無水,一日忽見白鹿刨亂石,泉水湧出滔滔不絕。故村名曰神泉村。又因村落處於北寨坡「當里寺」之下故俗稱「寺底村」。

羅漢堂村——傳說,五台山文殊寺運送100尊鐵羅漢經此遺失一尊,化人借宿未留而坐化原形,村民建崖堂置其中供奉祭祀,隨即更村名為羅漢堂村。

七、源於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地名。

即以歷史人物或與其相關的歷史活動為背景而生成的地名和以一定的歷史事件以及某一歷史史實為背景形成的地名。如:長仙門、通遠門、迎恩門等。

祁縣,因春秋時晉國大夫祁奚食邑於此,而得名。

介休(市),因相傳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偕田隱居並死於境內之綿山而。

稷山(縣),相傳後稷曾於縣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稿,後稱為此山為稷王山,此地又因其山而得名「稷山」。

左權(縣),古稱僚陽,後幾經改名。1942年9月,為紀念左權將軍在此殉國,改名左權縣。

聞喜(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原名左邑縣,因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經此地時,聽到官軍破南粵(今廣東)的喜訊,遂改縣為為聞喜。

靈石(縣),因隋文帝開皇十年挖河道時發現的古代隕石而得名。

八、含有寓意的地名。

這些地名要麼是有史料記載、要麼有時引詩為名。一般來說都為城市的名稱。山西有個繁峙(縣),因「城於山麓,群山環而拱之,而得名」。因此,「繁峙」,實際上就是對該縣境內高山環繞的地勢特徵的一種概括性描述。

舉例如:

成都:最早對成都二字作出解釋的是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卷七二)。樂史認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輿勝覽》成都府路郡名條認為「蓋取《史記》所謂三年成都之義,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影響較大。還有一說是望帝杜宇新營過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義」。再有就是根據《山海經》有「成都載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記載,認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國名,其字形為戊與丁的合體,戊是斧鉞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這個字來作為部落酋王的權力的象徵。「都」字在藏語中指兩條河的交匯處 。按照這樣的的解釋,成都二字的含義就應是成侯居住的(兩河交匯的)地方。也有人則認為成都二字「不過是用中原華夏文字對蜀語『成都』這兩個音的一種對譯罷了」。這種起源飽含爭議的地名,在中國也是比較多的。

長春:關於長春地名的由來,從一些地理資料記載,有如下說法:一說是,長春之名是以長春花而命名的。此種說法,《滿洲地名考》中略加提到:即「長春之意,是薔薇的異名」;二說是:據《長春縣志》記載:長春廳「設治地點,原在長春堡較東偏數里,命名放由此起。而建置之處,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雲。」由此得出長春之名,是因廳設於長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長春堡之名由何而來呢,據1982年《長春地名》資料記載:長春堡是由新遷居此地的漢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則,長春堡是沿用了遼金時代的長春州的舊名,因此地原屬於長春州轄境。三說,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愛」的詩句,於是嘉慶5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無錫:「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有些人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餘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後人不知道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又有學者認為,「無錫」是因為生活在無錫的一個古越人部落以一種「治鳥」為圖騰而得名,其本義應上「神」。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九、合並或更改的地名。

主要是指在建制變更中,因兩地名合並而成的新地名。如:

山西臨猗(縣):臨猗(縣)因1954年由原臨晉、猗氏兩縣合並而成,而得名。

陝西的醴泉(縣):因有泉水甘甜的醴泉得名,表明該縣擁有豐富的優質礦泉水資源。而1964年為簡化「醴」字改作「禮泉」。

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市、海勃灣市合並。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縣、博山縣合稱,後設特區,轄有兩縣;後建制名屢變化,最後為地級淄博市。

遼寧省盤錦市:錦州市盤山縣升格,取盤山、錦州各一字。

通過對地名起源研究,可以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以及民俗風情、特色等。四川安樂縣有個「卧佛溝」,人們沿著這個耐人尋味的地名,果真發現了一尊巨大的石佛及盛唐時期釋迦牟尼涅磐的岩刻畫像,還發現古人埋藏的40多萬字的佛經,為佛學研究和唐代文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資料。夏、商、周是我國上古時期三個相繼的朝代,然而長期找不到夏朝的物證。1977年,考古學家以河南登封縣一個叫「王城崗」的古地名為線索,在那裡挖掘出城牆基槽,經C—14測定為夏朝遺址。

⑸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怎樣教學

一、教材基本特點
(一)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歷史演變、未來通信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文明通信,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於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二)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四年級下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系,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系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系,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讓學生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和陌生,教材從「吃穿用哪裡來」切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飲食,首先把握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後通過「到農村去看看」和「到工廠去看看」兩個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方面的基本過程。
(四)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下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繫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五)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探討,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社會研究能力。如,第一單元「家鄉的老街和老屋」教材展示了一組不同地方的老房子,北京的四合院、安徽民居、西南苗家吊腳樓、江南水鄉、陝西窯洞、客家土樓等,教材通過主持人提出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從不同的家居中,可以發現什麼奧秘?為什麼不同地區老房子風格會不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老房子與家鄉地形、氣候、歷史之間的密切關系。由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二、教材簡析及活動建議
四下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
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 設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主要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這一教育內容在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中已出現過,本單元的內容加深和拓展,增加了對家鄉風景名勝、風俗文化、自然環境、地域特色、歷史變遷了解方面的內容,並注意了在讓學生認識了解家鄉的同時,引導學生去探究其中的一些關系,如地域與民居的關系,氣候與飲食的關系,歷史與古跡的關系等等。
本單元編寫時注意了將相關的地理常識的學習與熱愛家鄉的教育相結合,將地理常識和歷史知識的學習融合在熱愛家鄉的教育內容之中,努力讓這些知識為學生的品德教育服務。使知識成為學生認識家鄉,了解家鄉的拐杖和載體。同時也讓學生在認識家鄉的同時,能夠掌握相關的地圖知識,正確辨認地圖上簡單的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運用這些知識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在中國地形圖上了解到家鄉的地形地貌。本單元構思時還注意了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也就是說在讓學生認識、了解家鄉的同時,也注意了培養學生考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如教材中呈現的部分內容直接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和考察方式的指導。
本單元確定的主題思想是:通過本單元學習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家鄉的優秀人物,並願意向他們學習;了解家鄉的民俗、民風,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二)單元結構和教學建議
本單元由三個主題構成,主題一: 我的家鄉在哪裡。主題二: 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主題三: 濃濃鄉土情。
1.主題一我的家鄉在哪裡
本主題強調了四個重點: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學生知道「方向、圖例、比例尺」是地圖特有的語言,藉助它才能讀懂地圖,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和老家的位置。知道家鄉的面積、人口及相鄰的省份。通過認識家鄉的地形,了解五種地形的基本概況。
教師在教學時可組織如下這樣幾個活動。
(1)活動一:「看地圖找家鄉」。
讓學生說一說地圖上方向的辨別方法,引導學生說出圖例的含義以及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在中國地圖上找家鄉的位置,通過找家鄉的位置可感受到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讓學生在中國地圖上找與家鄉相鄰的省份;請學生介紹家鄉的面積有多大、人口有多少、並可作一些相關的比較。
(2)活動二:「畫家鄉」。
可出示家鄉的地圖讓學生認識和熟悉家鄉地圖的輪廓,知道家鄉的行政區劃和省會所在地。讓學生試著畫一畫家鄉地圖的輪廓,並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說一說家鄉的地圖像什麼。
(3)活動三:「認識家鄉的地形」。
讓學生說一說中國地形圖上有些什麼顏色,這些不同的顏色表示的意思是什麼。通過教材讓學生認識我國的五種地形,即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鄉的地形特徵,並可展示一些表示家鄉地形的圖片。
(4)活動四:「找老家」。
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在中國地圖上找一找自己老家的位置,說一說為什麼稱那裡為老家。請學生介紹自己老家的情況,如老家的親人,風土人情,城市或鄉村的面貌等,老家的過去。說說回老家的路線,乘坐什麼交通工具等,如果回老家應當准備些什麼禮物,回老家時應注意些什麼禮儀。
2.主題二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
該課的教學重點有三點:通過觀察、參觀、查閱資料等形式,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及家鄉名人,進一步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和認識,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對家鄉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及家鄉人物了解的過程,體會、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社會的發展變化; 讓學生通過學習,學會一些考察的基本方法。
該課教學可組織開展下面幾個活動。
(1)活動一:「尋找家鄉的美景」。
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特點以及它的傳說故事;搜集這些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的圖片及相關資料,找到它們在家鄉地圖上的位置。搜集家鄉名人、偉人的圖片及相關資料,了解對家鄉建設做出貢獻的人及身邊的讓你感動的人的事跡。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外出參觀、訪問。還可讓學生組成「愛護家鄉環境行動小組」,了解家鄉環境的現狀,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行動計劃;調查了解家鄉的新鮮事。
(2)活動二:「我愛家鄉山和水」。
讓學生將個人搜集的資料在小組里進行交流。可將學生分成三組,按家鄉的山水、名勝古跡與傳說故事將資料整理成導游詞,進行匯報交流。小組討論用什麼方法進行匯報交流(可採用主持人串講、表演、講故事、當小導游、采訪等多種方法),分工合作,做好匯報准備。各組派代表在全班匯報交流(可將風景名勝的圖例或名字貼在家鄉的地圖上);「愛護家鄉環境行動小組」匯報交流。開展「我是家鄉小導游」的模擬活動,學生以小導游的角色向其他同學介紹家鄉的名勝古跡。
(3)活動三:「家鄉的驕傲」。
全班分三個小組分別進行考察和搜集資料和圖片:家鄉歷史上的名人、偉人;家鄉的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事跡;我身邊的、讓我感動的家鄉人的故事,有條件的可現場攝影。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小組進行匯報:介紹家鄉名人、偉人的故事;介紹家鄉建設者的優秀事跡;說一說我看到的,身邊的、讓我感動的家鄉人的故事。出示「光榮冊」並討論:哪些人物可以進入「光榮冊」。「我為家鄉做點啥」演講。
3.主題三濃濃鄉土情
此主題在教學中強調兩個重點:一是考察和了解家鄉的文化生活,過去的老房子、飲食習俗等,認識具有家鄉特色的地域文化,感受家鄉的可愛,激發熱愛家鄉之情;二是了解和發現家鄉的老房子、飲食習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與氣候、地形、歷史的關系。
教學時可組織如下幾個活動。
(1)活動一:「家鄉文化采風」。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到什麼地方去考察和了解家鄉的老房子、飲食習俗和文化生活?搜集家鄉老房子的照片,考察和了解家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老房子。考察和了解具有家鄉特色的藝術品、歌謠、民間藝術、文物古跡等,了解自己所在地區老街的來歷。准備好文字和圖片資料,想想自己發現了什麼。了解家鄉特色菜的品名、用料和味道,這些食品與家鄉地形、氣候有什麼關系。走出家門去尋找一下,在家鄉還能吃到哪些地區的特色菜。
(2)活動二:「家鄉文化展示會」。
讓學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家鄉的民歌、民謠唱給大家聽,把老房子的照片和文字資料介紹給大家,說說你用什麼方法搜集到這些資料的。講講你的發現、感受及想提出的問題。可以選擇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可以給其他同學的發言提出補充意見。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出示自己搜集的不同地區的有代表性的實物、圖片、照片和民歌磁帶,讓學生辨認各屬於哪些地區,感受到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及它們與地域和歷史的關系。
(3)活動三:「家鄉的美食佳餚」。
請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介紹家鄉的特色菜品、用料和味道;其他地區的特色菜品、用料和味道;自己的發現和問題。可分小組將自己發現的不同地區的風味食品的品名標在地圖上,然後討論:家鄉特色菜與氣候、地形有什麼關系?為什麼各地的飲食習慣會不一樣?將自己帶的材料,做一樣家鄉特色菜,讓大家參觀、品嘗。分組准備表演:有幾位遠方客人來了,你會怎樣向他們介紹你的家鄉?帶他們到什麼地方去玩?請他們到什麼地方吃家鄉美食?送什麼家鄉禮品?
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
(一) 設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主要反映了工農業生產方面的內容。工農業生產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他們缺乏直接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如何使課程內容益於學生接受,使學生能從生活的角度,並用自己的眼光來認識和了解工農業生產,這正是本單元的追求。因此,教材設計時盡量選擇了兒童能感受到的事和物,以兒童生活中熟悉的事和物入手來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並懂得:社會就像一台大機器,每個行業就像機器上的一個部件,各有各的任務和用處,各個部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機器才能正常運行,社會才能正常發展。
本單元的主題思想是通過日常生活中工農業產品。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工人和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了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知道各行各業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的關系;知道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斷刺激生產的發展;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二)單元結構和教學建議
本單元由三個主題──《吃穿用哪裡來》《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生活中的各行各業》構成。
1.主題一吃穿用哪裡來
本主題的教學重點:通過給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動,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通過研究本地區某一具體的工農業產品的來歷,了解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初步感知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體驗勞動者的辛勞和智慧。
本課的教學可組織以下活動。
(1)活動一:「生活用品找『老家』」。
學生展示自己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代表性物品,可以是實物、圖片、也可以記下物品的名稱,說說這些物品是來自農村還是工廠。以小組為單位,將這些物品進行分類,來自農村的放在農產品中,來自工廠的放在工業品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農產品、工業品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共同特徵,(農產品的特徵:是農民種植、飼養、捕獲得來的;工業產品的特徵:是經過工人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後製作出來的;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都是通過生產勞動而得來的;工業農業都是生產行業)讓學生感知我們的生活與工業農業生產密不可分。
(2)活動二:「到農村去看看」。
問問爸爸媽媽,家中餐桌上的農產品,哪些是本地產的,哪些是外地產的?然後選一種家鄉的農作物,去調查研究他的生長過程及農民需要付出的勞動。到田間去訪問農民伯伯、或到農產品市場去問問銷售農產品的人,家鄉的這一農作物在什麼季節播種?什麼季節收獲?農民進行了哪些管理過程。參觀學校附近的農村或農業科技園區,有條件的可以參加一下農業生產勞動。
(3)活動三:「我所認識的農業生產」。
請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一種農產品來說說它的生產過程。教師展示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與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與學生共同討論兩種生產方式的不同點,體驗勞動人民的智慧,感受現代農業的氣息。
(4)活動四:「到工廠去看看」。
問問爸爸媽媽家鄉有那些工廠?生產什麼產品?家鄉的工業特色產品是什麼?到附近的工廠參觀,問問工人叔叔,他們廠的產品是什麼?有哪些生產工序?為什麼一個人只負責一道生產工序?他們根據什麼來研發新產品?
(5)活動五:「我所認識的工業生產」。
學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工業生產的情況,說一說工人採取流水作業方式進行生產的具體情況。教師、學生共同討論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工人們為什麼要分工,工人們是怎樣進行分工和合作的。工廠生產的產品在市場要受到大家歡迎,最重要的得的是一定要保證質量,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工廠要採取些什麼措施。為什麼工廠要不斷開發新產品,研究人員根據什麼來研究新產品?體驗工業生產與人們的生活緊緊相連。
2.主題二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
此主題有三個教學重點:通過認識生活中某一物品的發展變化,認識生產要根據人們的需求不斷革新和發展;從各種產品的不斷更新中,知道生產的發展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通過對勞動工具發展變化的認識,體驗人們在勞動中的不同感受,知道人們為什麼要不斷改進生產工具的原因。
本課教學可設計下面幾個活動。
(1)活動一:「產品的變化」。
讓學生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自己熟悉的產品在不斷地變化更新?問問父母或產品銷售人員,這些產品為什麼會不斷變化更新?結合教材的範例,讓學生討論知道產品是隨著人們的需求變化而變化的。可以讓學生討論幾個問題:電視機為什麼不斷在更新?從電視機的變化和發展中,你發現了什麼?他與人們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什麼關系呢?小組討論產品為什麼會不斷變化?
(2)活動二:「小小設計師」。
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經驗,列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產品還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提出修改的方案,設計出自己理想中的產品。向所有的同學展示自己的改進產品(新產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A.你們的產品是根據什麼設計出來的?(自己的使用經驗,自己的想法)。
B.如果大家有了共同的改進想法,你說廠家會想辦法改進嗎?為什麼?(因為大家的有了共同改進想法,就形成了一種需求)。
讓學生體會到,產品的不斷變化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同時又會刺激人們不斷產生新的需求。因此產品永遠都會不斷變化發展。鼓勵學生把自己設計改進後的意見和方案,寄給相應的廠家,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投身工業生產的激情。
(3)活動三:「勞動工具的改進」。
教師可演示傳統的勞動工具與現在的勞動工具的不同,讓學生進行比較,討論人們為什麼要不斷改進勞動工具?請學生設計一種勞動工具,把自己設計的勞動工具向全班同學展示,說明為什麼這樣設計,它有哪些先進性。
3.主題三生活中的各行各業
本主題有三個教學重點:知道我們的生活需要許許多多的行業;知道各行業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了解由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不斷變化,行業也在不斷變遷。
本課教學可組織下面幾個活動。
(1)活動一:「我們給行業分分類」。
問問自己的爸爸媽媽以及生活周邊的人們,他們都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教師指導學生到職業介紹機構,看看我們的社會還有些什麼行業?哪些是才興起不久的行業?並記錄下來。學生根據教材的分類方式把所了解到的行業進行分類。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哪些行業是生產行業?請學生說說自己家裡人和周圍的人從事的行業屬於哪一類?這些行業為我們社會提供了哪些服務?
(2)活動二:「找找行業間的關系」。
把全班同學分成10個小組,分別安排在食品加工廠、機械製造廠、煉鋼廠、采礦場、發電廠、印刷廠、化工廠、石油開采公司、麵粉廠、農村等具體的行業中,每個小組的同學分成采購和銷售兩個部門。先讓學生討論自己所在的行業生產單位可以生產些什麼產品?每組負責采購的同學討論本生產單位要生產需要哪些原材料和其他資源;銷售部門的同學討論,可以把自己單位生產的產品銷售到哪些單位?學生討論後,自己分工,把自己單位的采購合同(用黃色的紙,寫上采購合同和自己單位的名稱)和銷售合同(用白色的紙,寫上銷售合同和自己單位的名稱)拿到你需要的地方去交易。各小組匯報:自己單位到哪些單位去采購了產品?收到了哪些單位的銷售合同?自己的銷售合同又送到了那些地方?除此之外,你覺得把產品還可以銷售到什麼地方?還可以到哪些地方采購原料?引導學生討論:各行業各生產單位之間有什麼關系?(不是孤立的,他們相互聯系,相互支持,既分工又合作)要求學生與家裡的人和自己熟悉的在生產單位上班的人一起,討論他們所在行業單位與哪些單位有聯系?是怎麼樣聯系的?
(3)活動三:「找一找,議一議」。
問問家長,並到博物館、職業介紹機構、互聯網等地方去調查,我們當今社會有哪些新興的行業?哪些些行業在發生著變化?哪些行業已經消失了?並且議一議,為什麼會這樣?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家裡人或周邊的人有沒有變換工作的?讓學生對此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要讓學生明白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都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他們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應該得到尊重。也可以讓學生對此問題進行一場辯論賽,題目由教師出,目的就是要說明,由於社會的發展,行業的不斷變遷以及各行各業需求量的不斷變化,人們從事的工作也會不斷變化。
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
(一)設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重點讓學生了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面的情況。交通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交通包括交通運輸方式、交通運輸工具、交通線路、交通的客貨流方式、交通運輸的集散地等方面。本單元重點選擇了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內容,即認識交通運輸的方式、交通運輸集散地等。
本單元在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注意了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因此讓他們知道出行在車站、碼頭、機場有哪些為旅客服務的機構,乘車、乘機時要履行的基本程序等對他們的生活有許多實用意義。
交通在人類發展史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古代的原始交通,到近代人們飛上藍天夢想的實現,21世紀現代立體交通網的形成,高科技為交通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對交通發展史的認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隨著交通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如汽車噪音、尾氣帶來的污染,發展交通帶來的對耕地的佔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讓學生從小認識這些問題,樹立起環境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本課的主題思想是讓學生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及交通的不斷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了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⑹ 你還知道哪些地名文化,介紹1―2個。

按位置:濟南-濟水(一條河)之南,山東-太行山以東

⑺ 你家鄉的地名有哪些由來和故事

我是成都人,成都歷來被稱為「天府之國」。作為地區的稱呼最早見於《戰國策·卷三》,蘇秦稱秦惠文王統治的地方為「天府」。這里的「天府」,主要是指關中地區。秦末漢初時,張良把關中地區稱為「天府之國」。《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發言:「夫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這是最早使用「天府之國」的說法,把關中地區稱為天府之國。

⑻ 你的家鄉有那些有趣的地名請說說他的來歷.

下馬陵街

位於和平門內西側,西至柏樹林南口。因街東口北側有漢名儒董仲舒祠亦名下馬陵而得名。唐人韋述兩京記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漢武帝至墓
前下馬,故曰下馬陵』。究竟是蛤蟆陵雅化為下馬陵,還是下馬陵訛傳為蛤蟆陵,至今無定論。明正德年間由胭脂坡遷來在此建董子祠,人稱下馬陵。董仲舒為西漢
著名學者,哲學家。武帝時獻舉賢良三策。此街中段曲折處可看出唐城和明城銜接處,明代由此向東擴建了西安城。

東倉門

咸寧長安兩縣續志曰『敬祿倉在通化坊,俗稱為東倉』。敬祿倉是專為供給滿人貴族糧餉費用的實物倉庫。此街因在倉門前而得名。

索羅巷

位於東關南部,北起長樂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於興慶宮內,相傳以唐天寶年間興慶宮內有一娑羅樹園而得名。明代稱娑羅巷,清末改為今名。

景龍池

位於東關北部。北起長樂坊,南至索羅巷。唐時位於興慶宮中部偏北。唐景龍年間,這里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於此。當時地下水湧出成湖數
畝,得名景龍池。李隆基作太子後,利用這件事說他的住所有龍氣。登基後在此建立興慶宮,景龍池既宮中龍池,亦稱九龍池。這地名可反映出唐時因引數條河流入
長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況。

古跡嶺

位於東關南街東側,東至曹家巷。唐代稱狗脊嶺,是龍首山的一部分,在東市北沿。狗脊是生長在黃土中的一種小灌木,即野枸杞,後演變成今名。唐代狗脊嶺為行刑之地。

柏樹林

位於文昌門內,北接端履門。南端西側是碑林。明正統年間,西安知府孫仁益拓建此街並在兩側廣植柏樹而得名柏樹林。

新城廣場

為於市中心偏北。原為唐長安皇城東北隅,宋為京兆府城東北隅。元為中央駐地方監察機構台察院,明改建為秦王府。明末為李自成的順王府。清出改為八旗校場。1926年慶祝西安解圍改稱紅城。1950年南部辟為廣場,延續至今。

案板街

元代稱南巷。清順治年間因有售案板店鋪而改名至今。

炭市街

清中葉西安生活供熱由南山薪木轉變為北山煤炭。當時只是一個堆放煤炭的無名小街。後因商而聲名大振並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寬。解放前為乾果海味市場。現多為副食品。1989年建門牌樓。

⑼ 家鄉有趣的地名

福州地名浩繁而有趣,一九八0年普查資料,福州地名計有4260多條。《七閩現代骨董錄》載.過去福州民間把地名串編起來的,「進京路引」,這里不妨摘錄一段:「青圃藍圃慢慢行,烏龍過江三角埕,黃山城門鄉下路,後琯直達白湖亭,下渡紅牆十錦廟,梅塢過嶺倉前橋,中洲大橋設稅館,中亭街魚貨兩邊排,小橋左邊排水果,安民崎頂掛退衣,橫街幾家酒米店,惠澤境內剔棕毛,文山橫山吉祥山,吉祥山下鑄銅鑼,茶亭粉店多熱鬧,福德橋邊祖廟前,洗馬六柱九仙鋪,斗中街一派制頭梳,月爿池幾家銅鈷店,闖進南關一座城……從南到北一直念到省外。通過這段,「路引」,我們對解放前福州地名和市貌可略見一斑。
有人利用福州地名串成對聯,譜寫詩詞和對子,如:「竹橫前後嶼,柳倒大小橋」。上聯嵌竹嶼、橫嶼、前嶼、後嶼等四個嶼名,下聯列柳橋、倒橋、大橋、小橋等橋名。又如,「路有東、北大,街分上、下杭。藤結上中下,門辟東西南」。分別點出東大路、北太路、上杭街、下杭街、上藤路、中藤路、下藤路.東門街、西門街和南門街。這類聯對既饒風趣,又便於記憶。
pppp有的單個地名也可配成有趣的對子,如:蛇山對猴嶼,碗弄對桶
街,鳳凰池對麒麟弄,野貓弄對春牛亭,白鴿樹對鯉魚廟等等。
至於用數字命名的地名,也是遍及各處,如一真庵、二橋亭、三叉街、四寶園、五柱廳、六印路、七間里、八角井、九獅廟、十錦祠。
pppp福州地名和店名多冠以「三」,「三」字在福州話中和「生」同音,是吉利的字眼。如,福州戲班有「三賽樂」,澡堂有「三合泉」,布店有「三多」,點心店有「三成炳」、「三成協」,地名有:三坊七巷、三叉街、三保街、三角井、三門里、三合弄、三條檔、三角池、三牧坊、三座排、三民里、三縣洲、三穿井、三興弄、三通橋、三和巷、三官堂、三角坂、三捷透、三邊洲、三一弄、三座厝、三官巷、三眼井、三角埕、三門橋等。
ppp更有意思的是,民間還常利用地方特點編成歇後語來說明生活中某些現象,例如:「烏尾里推刀——推到底」,(指責推辭責任的人)「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後」,「黃巷逐豬——兩頭跑」,「鼓樓前拾柴屑——自幼結識肝膽兄弟」,「聖君殿水—一雙頭潮」等等。這些都已成為福州人民的口頭語。

⑽ 中國各地的有趣的地名,都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

1、東營

秦始皇東征膠東半島時,曾在現在的東營駐扎修整,東大營所在地為現在的東營村,西大營所在地為現在的西營村。後勝利油田在此地會戰並建市,用了東營村的名字,起名為東營市,下轄東營區等二區三縣。

2、雙拋橋

傳說昔日有王氏男子與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門婚事,兩人便於月夜在此橋投河自盡殉情自殺。不過標準的說法應該是說此橋原名「合潮橋」,原先下接兩條河流,與之前的另外一座橋「發苗橋」合稱「雙拋」。

3、青島

最早以地名見諸文獻是在明代。明萬曆年間,即墨縣令許鋌在《地方事宜議》中稱:「本縣東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即青島)、曰福(即大福島)......」

當時青島、大福島等均屬即墨縣轄。這里「島之可人居者」,不是指前海中無人居住的「小青島」,而是指陸地村鎮的稱謂,一直沿用到清代。1897年德佔青島後,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因范圍包括膠州灣一帶,整個租借地稱「膠澳」。

民間俗稱「大青府」。1899年,德皇令租借地的市區稱為青島。1929年全區域稱青島市。

4、象山

很久以前,天上有一頭大白象,是玉皇大帝的坐騎。大象總想到凡間去走走,只是天有天規,不能私自下凡。

這一天,大象在南天門口吃草,見守門金剛在打瞌睡,其就偷偷跑出南天門,向下一看,正好看到大海邊上一個好看的小島。其想:凡間有介好的地方,我要是能去遊玩一下多好啊!一動心,也不顧啥天條,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小後生駕起祥雲,一會兒就降落在島上。

島上一個老頭看到這個陌生的人,便上前問道:「你從哪裡來,叫啥名字?」大象腦筋一動,答道:「我叫阿祥,在海上抲魚,讓大風刮到這里來了。」老頭看其衣服破舊,就講:「儂住到我屋裡去吧!我屋裡只有阿拉兩老,交關冷清。」

阿祥說:「那我就做你的兒子吧!」老頭蠻喜歡,高興地把阿祥領回家。阿祥再也不想回天上去了。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凡間過了一年半,大象私自下凡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龍顏大怒,下令天將去把大象捉回。一天黃昏,阿祥抲完魚,打算回家。突然,天空響雷閃電像要塌掉一樣,阿祥曉得不好,連忙奔跑回家。

兩老見其慌慌張張的跑來,問其出了啥事?阿祥眼淚汪汪,勿講閑話。這時,天將已闖進院子,兩位老人嚇得昏倒在地。大象跑到海邊,回頭看了看兩個親人,嘆了口氣,縱身向海里跳去。只聽「轟」的一聲響,海面升起一座山,把大陸和小島緊緊連在一起,成了一個半島。

後來,這地方住的人多了起來,就把其稱為「象山」。

5、蓬萊

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黃金白銀為宮闕,珠干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吃了能長生不老。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求大秦江山永固、個人長生不老,便慕名來到這里尋找神山,求長生不死葯。

他站在海邊,眺望大海,只見海天盡頭有一片紅光浮動,便問隨駕的方士那是什麼,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島。」秦始皇大喜,又問仙島叫什麼名。

方士一時無法應答,忽見海中有水草漂浮,靈機一動,便以草名「蓬萊」做了回答。「蓬萊」者,「蓬草蒿萊」也。據說,蓬萊這個神山名就是這樣來的。

閱讀全文

與家鄉地名文化知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