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李白文化紀實類大綱怎麼寫

李白文化紀實類大綱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3-01-06 20:00:08

『壹』 論文提綱怎麼寫李白.杜甫之比較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啊!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影響最為深遠的詩人,但自唐代以來,人們多喜將他們並論,更有學者對他們的進行比較,以致很多詩評家都捲入了對李杜孰優孰劣的爭論。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雖然學界還存在著李杜優劣論,但人們更喜探討李杜之間的交誼、李杜詩歌思想和藝術之異同。

一、李杜之交誼和相互影響

本世紀較早探討李杜交誼的學者是聞一多。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飽含感情的筆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誼。如他在寫到李杜第一次會面時說:"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後提出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為我們四千年的歷史里,除了孔子見老子(假如他們是見過面的)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
四十年代,陳叔渠在《唐代兩大詩人的風義感及其他》中也論及李杜之交誼。他認為,"杜甫對於李白,一片憐才之忱,在他的詩中,時時可見";"最奇怪的是,李白對於杜甫,卻是很為冷淡","這可見老杜的憐才愛友,一熱烈至誠,出於無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詩人李白》中較為細入地探討了李杜之間的交誼。他認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傾心的詩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詩歌兩方面。李白與杜甫相會游從的半年中,李白影響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們真無愧於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對於政治的警惕性, 對於現實的敏感,乃是時代真實的鏡子。他們的默契也就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發揚。從詩歌藝術上說,也是李白影響杜甫為多:"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前,現存約十首的詩中幾乎都是五律,可見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為主的。"而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後,受到李白七古的影響,後來又"從七古中獲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創造了他自己所獨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們對李杜交誼更為關注,出現了好幾篇論述李杜之交誼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耿元瑞的《有關李杜交遊的幾個問題》等。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七十年代,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進一步闡述了他對李杜交往和友誼的看法。他說:"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無問題。"而"李白雖然年長十一歲,他對於杜甫也有同樣深厚的感情。""前人愛以現存詩歌的數量來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說杜厚於李,而李薄於杜。那真是皮相的見解。"對於相傳李白所作的《戲贈杜甫》詩,作者認為,"既非嘲誚""戲贈",也不是後人偽作,"那詩親切動人,正表明著李白對於杜甫的深厚的關心。"
八十年代以後,仍然有一些學者論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誼,如李寬的《杜甫與李白的友誼》、葉嘉瑩的《談李白、杜甫的友誼和天才的寂寞》、王輝斌的《李杜初識時地探索》等。葉嘉瑩通過對杜甫《贈李白》一詩的解說,證明李杜相輕之說的決不可信,看出李杜二人於外表的相異之下所蘊含的一份生命與心靈上的相通。王輝斌文則對李杜天寶三載前後的行蹤進行考察,認為他們初識的地點不在洛陽而在梁園。

二、對李杜優劣的再討論

雖然本世紀大部分學者並不熱衷於討論李杜孰優孰劣的問題,但是在一定的時期仍有一些學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持揚李抑杜或揚杜抑李的觀點。
本世紀上半葉 這一時期,大多學者對歷史上的李杜優劣論不以為然。如胡小石在《李杜詩之比較》中就沒有對李杜強分高下,而是從李杜二人的創作實際出發對其詩歌藝術之異同一一比較。汪靜之在《李杜研究》中也認為,歷史上揚李抑杜或揚杜抑李者中能真了解李、杜者不多,"李杜二派的辯論,因為偏倚的嗜好而盲贊瞎謗,都沒有說著最重要處"。所以作者從七個方面分析了李杜的相異之處。
而另外一些學者雖然沒有明確地持李杜優劣論,但隱隱約約顯露出一點抑李揚杜的調子。如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就說,"李白雖然\'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然而我們凡夫俗子鍾不免自慚形穢,終覺他歌唱的不是我們的歌唱,他在雲霧里嘲笑那瘦詩人杜甫,然而我們終覺得杜甫能了解我們,我們也能了解杜甫。杜甫是我們的詩人,而李白終於是\'天上謫仙人\'而已。"再如李廣田在《杜甫的創作態度》中借用宋人羅大經的話表明了自己抑李揚杜的觀點 ,還認為:"以詩之純風格言,李或有勝杜處;以詩之思想內容言,杜實勝李百倍;因任何作品,都不能只憑其風格而偉大。何況所謂風格優越雲雲,實在也還是一般的偏見,因為歸根結蒂,風格仍為思想所決定,一個人如果根本不能接受李白的思想,也就無從欣賞他的風格了。"當然,這種揚杜抑李論是有抗日戰爭這一特殊的背景的,同時也和論者所持的文學理論觀念分不開。同樣,傅庚生在《評李杜詩》中也從思想和情思的重要性方面肯定了杜甫,貶低了李白:"若藉著如此的一種客觀標准去衡量李、杜二人的詩歌,我們會發現杜甫有八九分的光景了,李白要遜似二三分。"
本世紀下半葉 五六十年代,由於受新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學界在研究古典詩歌時,也就更多地強調了文學的社會功用和詩歌作品的現實性或人民性。用這種觀點來衡量李杜,就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揚杜抑李論了。然而,當時也有一些學者並未揚此抑彼,而是能夠持平,見出李杜二人各自的成就。如蘇仲翔的《李杜詩選》就各選李杜詩歌二百餘首(共五百餘首),合為一編,以見其詩歌實質、風格之異同。作者指出,李白和杜甫,是照耀著唐代乃至整個古典詩壇的兩面萬古常新的旗幟。他們二人的作品無疑"同樣都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和人民性","李白和杜甫,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來說,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
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的出版,又較為集中地體現了文革時期自上而下的揚李抑杜的傾向。據王學泰《二十世紀文化變遷中的杜甫研究》介紹,解放後毛澤東不只一次地說過,他更愛讀李白的詩,而且認為李白是千古詩人之冠;江青在審查影片《杜甫》是也曾強調說"主席更喜歡李白的詩",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再贊揚其他詩人了,尤其是不能贊揚曾與李白並稱的杜甫。所以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幾乎處處"揚李抑杜",完全改變了他在六十年代初所持的李白與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的看法。
八十年代以後,幾乎沒有人再在李杜比較時持揚此抑彼的觀點了,人們大多對李杜詩歌創作之異同條分縷析。

三、李杜思想、詩歌藝術之比較

八十年代以前 從本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就有學者對李杜的思想和詩歌藝術進行了比較。如胡小石的《李杜詩之比較》就對李杜詩歌藝術和成就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和比較。再如,汪靜之在《李杜研究》中也就思想、性格、藝術、境遇、行為、嗜好、身體等方面對李杜進行了比較。
五十年代,蘇仲翔在《李杜詩選·導言》中首先探討了李杜思想方面的異同。他認為,在對於祖國的愛慕、對於人民的熱愛、對於侵略戰爭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至於二人不盡相同而且在詩中比較突出的,則為李多人民自豪感與反抗精神,杜富人道主義與悲天憫人之懷。接著從在詩歌史的地位上說,李杜"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第一個吸取民族優良傳統和外來形式,奄有陶謝庾鮑沈宋各家之長,把中國詩歌推向全面發展的\'先驅\';杜甫則是隨著時代進展又把詩歌創作提到現實主義空前未有的高度,因而贏得\'詩史\'、\'詩聖\'稱號的集大成者。"
八十年代以後 從八十年代初開始,對李杜各方面進行比較的成果就越來越多了。在這些成果中,首先值得一提的羅宗強的《李杜論略》。該書從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學思想、創作方法、藝術風格、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對李杜二人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比較,而且精見迭出。
在羅宗強著作同時或之後,學界還出現了一些李杜比較的專題論文,如金啟華的《李杜詩論的比較》、袁行霈的《論李杜詩歌的風格和意象》、裴斐的《唐代轉折時期的李、杜及其詩歌》、蕭瑞鋒的《李杜異同論》、蘇為群的《李杜山水詩的特色及其異同》、吳光興的《李杜獨尊與八世紀詩歌的價值重估》等。
其中金啟華文認為李杜詩論的共同之處在於都主張吸收風雅騷賦,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們的偉大;不同之點主要在於對聲律的看法,分道揚鑣,各行其是,成就他們各自不同的特色。袁行霈文認為,在建立自己獨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飄逸與沉鬱這兩種不同的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創造的富於個性特點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飛翔的大鵬,還有奔騰咆哮的黃河、長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飛瀉直下的瀑布,這些"都具有超凡的氣概,曲折地表現了李白沖決束縛、追求自由的熱情,可以見出他飄逸不群的風格";而杜甫傷時憂國的情懷借著客觀物象表現出來,形成帶有濃厚憂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馬、病桔等,"在這些被損害與被遺棄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現了多種深沉而憂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風格的不同還體現在意象的組合上。李白詩中意象的組合比較疏朗,好象疏體的寫意畫,三兩傳神之筆可能勝過滿紙的勾畫;杜甫詩中意象的組合比較緊密,往往把幾個意象壓縮在依據詩中,顯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還表現在詩的章法上:李白的詩章法疏宕,跳躍性強,詩的節律也比較急迫,有一股不斷向前沖擊的力量;杜詩意象之間的脈絡相當分明,章法十分嚴密,節律迴旋舒緩,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滲透力。裴斐文則認為,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負,其個性差異表現在各自選擇的從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標準的正統派,立志作賢臣,採取的入仕方式亦與一般士子無異;李白則夢想當策士,獻奇策立奇功,一舉而致卿相。但他們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之均以悲劇告終。吳光興認為,李杜生前不受重視,李杜齊名當以其文集行世為限,約在八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李杜獨尊"的構想最初很可能出於"新古文派"。作者還認為,八、九世紀之交至北宋王安石之前,李杜被視為一種共同的審美理想――壯大奇麗;從王安石開始,李杜不同,李為豪放,杜為沉鬱。

小結

總之,二十世紀的李白研究無論是生平、思想研究,還是藝術分析、作品整理,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然在特定的時期內,李白研究也曾因受到各種非學術因素的干擾而走過彎路。八十年代以後李白研究雖然突飛猛進,但是選題重復、徒有方法之新而無突破之實的現象日益嚴重。九十年代,真正有份量、有突破、令人為之一振的論著和論文更是越來越少。然而,由於有本世紀李白研究的所取得的成績作基礎,加上更為扎實的治學精神、更為先進的研究方法、更為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二十一世紀的李白研究必將會出現更為長足的進步。

『貳』 李白簡介作文400字

李白畫像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於安徽當塗縣。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靜夜思》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

中文名: 李白
外文名: Li Bai
別名: 李太白,青蓮居士
國籍: 中國唐朝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西域碎葉
出生日期: 701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762年
職業: 詩人
主要成就: 創造了古代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高峰
為唐詩的繁榮與發展打開了新局面
批判繼承前人傳統並形成獨特風格
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
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
代表作品: 《蜀道難》《行路難》《月下獨酌》《望廬山瀑布》《大鵬賦》等

目錄

人物簡介
家族親屬父母
妻子
子女
生平事跡年少有為
辭親遠游
初進長安
賜金放還
再次遠行
應邀入幕
重病而逝
李白杜甫洛陽相會
人物年譜
史書記載
文學成就李白詩歌的思想內容
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
個性特點
歷史評價
書法成就
道術劍術道術
劍術
紀念建築江油李白紀念館
安陸李白紀念館
人物簡介
家族親屬 父母
妻子
子女
生平事跡 年少有為
辭親遠游
初進長安
賜金放還
再次遠行
應邀入幕
重病而逝
李白杜甫洛陽相會
人物年譜
史書記載
文學成就 李白詩歌的思想內容
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
個性特點
歷史評價書法成就道術劍術
道術 劍術紀念建築
江油李白紀念館 安陸李白紀念館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後長安元年夏歷正月十六)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中亞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 李白圖片
市)所生,4歲再遷回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游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理想。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編輯本段家族親屬
父母
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名叫李客,為任城尉。 陳寅恪則認為李白之父為胡人。而母親記載是突厥人。
妻子
李白一生,先後有過四個妻子。 1.許氏,結發妻子,許圉師的孫女 2.劉氏,同居後分手 3.東魯某氏 4.宗氏,最後一個妻子,宗楚客的孫女 第一個妻子,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陸經過兩個朋友胡紫陽和馬正公的撮 李白
合,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其實也談不上娶,就是當了個倒插門女婿。由於在婚後長達十年的時間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裡,寄人籬下的滋味本來就使他非常的郁悶了,哪兒還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還是抱著很負責的心態去對待的,並且從婚後得育一男一女兩子這個情況來看,雙方的婚姻生活還是十分和諧的。其子名:伯禽,(小字明月奴) ;女名:平陽 。許氏於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個妻子,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結婚12年、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之後,李白娶了一個姓劉的女人。不久,因為劉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憤而離開。 第三個妻子,公元745年,李白在山東任城,與一當地婦人結婚。這時候的李白剛從首都長安出來,背著一大布袋金銀財寶和杜甫、高適一路取道河南商丘,並在此逗留很久。與他二人分手之後,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籙,路過任城,他結識了這位婦人,兩人情投意合。李白的這個老婆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並且李白在山東兗州置下了大批田產,在此後他雲游在外的生活中,這些田產就交給了妻子。可見,李白對該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這個妻子在他們結婚五年後,不幸亡故。 第四個妻子,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開封結識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要說起兩人的結識還頗有點浪漫的味道,說是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起,便揮筆在牆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園吟》,寫完了可能還找個牆角撒過尿,然後提起長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後不久,宗氏就和僕人來到了這,看見這首詩,久久不能釋懷。正好梁園的人看見了,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並花千金買下了這面牆壁。於是也就留下了這段「千金買壁」的佳話。在很多史料的記載中,都描述這個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閨秀,並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實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說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獄,發配夜郎時,宗氏還多次施救,從此兩人沒再見面。李白很喜歡最後一個妻子宗氏,曾作詩《自代內贈》表達對妻子的思念。
子女
長子 伯禽,許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後去世。 長女 平陽,許氏所生,出嫁後死。 次子 天然,李白在東魯時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蹤。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年少有為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辭親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太白作清平調圖
[1]讓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天台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他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在洞庭湖泛舟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闕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 太白醉酒圖
[2]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卧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孫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初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唐玄宗即位後,已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 太白醉酒
[3]情。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卻毫無著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也極不得意,只有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賜金放還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到了長安,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但唐玄宗只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 李白圖片
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再次遠行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 李謫仙像
[4]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籙(道教的秘文)、授道籙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准備重訪江東。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徜徉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應邀入幕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李白入幕後,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麼原因,後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關於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公元744年,在東京洛陽的天津橋南岸的董家酒樓里,兩位大詩人——杜甫和李白相遇了,聞一多先生曾經說:「青天里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那麼,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說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詩中的兩曜,劈面走來了,我們看去,不比那天空的異端一樣的神奇,一樣的有重大的意義嗎?」 詩人有詩人的氣質,有詩的靈魂,能夠於人生中,同聲相應,同氣相投,成為志同道合的知己,那是生命最大的際遇。他們未相遇之前,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杜甫也是漫遊南北,但直到李白44歲,杜甫33歲時,豪放熱情,任俠求仙的李白使杜甫仰慕情生,洛陽初會之後,杜甫寫《贈李白》:「二載客東都,所歷厭機巧……亦有梁宋游,相期拾瑤草」等句,流露出杜甫想遠離官場機巧丑惡的生活,期盼與好友一道同游梁宋,求仙訪道。

『叄』 李白的簡介50—150字今天要

【李白的生平】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

一、好任俠,喜縱橫

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
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
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
後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眠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冶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二、仗劍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
天台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以下便是《大鵬遇希有鳥賦》:
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

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於世,往往人間見之。悔其少作,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今復存手集,豈敢傳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辭曰:南華仙,發天機於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盪之奇言。徵至怪於齊諧,談北溟之有魚。吾不知其幾千里,其名曰鯤。化成大鵬,質凝胚渾。脫鬐鬣於海島,張羽毛於天門。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嶽為之震盪,百川為之崩奔。

爾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雲之縱橫。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羾閶闔之崢嶸。簸鴻蒙,扇雷霆。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固可想像其勢,髣髴其形。

若乃足縈虹霓,目耀日月。連軒沓拖,揮霍翕忽。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里飛雪。邈彼北荒,將窮南圖。運逸翰以傍擊,鼓奔飆而長驅。燭龍銜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啟途。塊視三山,杯觀五湖。其動也神應,其行也道俱。任公見之而罷釣,有窮不敢以彎弧。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長吁。

爾其雄姿壯觀,坱軋河漢。上摩蒼蒼,下覆漫漫。盤古開天而直視,羲和倚日以旁嘆。繽紛乎八荒之間,掩映乎四海之半。當胸臆之掩畫,若混茫之未判。忽騰覆以回轉,則霞廓而霧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
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卧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
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
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
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
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玄宗即位後,己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獰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
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
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豐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卻毫無著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也極不得意,只有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四、翰林供奉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初,每年冬天玄宗都帶著酋長、使臣去溫家獰獵,李白自然侍從同去,當場寫賦宣揚玄宗的盛德,歌頌聖朝威力,深得玄宗賞識。此時,玄宗寵愛楊玉環,每與她在宮中游樂時,玄宗都要李白寫些行樂詞,譜人新曲歌唱。李白懷著「長揖蒙垂國士恩,壯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盡才思采寫這些詩。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宦官和外戚的受寵,使李白"大濟蒼生"的熱情驟然冷了下來,自己雖在長安,但也沒有施展自己管、晏之術的機會。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這次的歸山,實在是體面一點的放逐。

五、再次遠游

1•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准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
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倘佯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
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漂泊不定。這時國家混亂,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以探虛實。
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形勢己很危急,自己卻無能為力。安史之亂前兩三年,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仍然衣食依人,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
在此次漫遊期間,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變,國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學道,一面企圖為國建功,對於國家安危,頗多關切,雖然仍事漫遊,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策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人幕。
李白人幕後,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麼原因,後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
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發自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己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的詩歌】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徵,那麼,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詩(《古風》59首);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李白的詩歌豐富和發展了盛唐詩歌中英雄主義的藝術主題。他和同時代的其他文士一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著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從事政治活動的實際能力,也許是很可疑的,但作為詩人,這種信念更多地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點。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崛起草澤、際會風雲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如《古風》其十寫魯仲連:「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歌頌愛才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難》其二中的:「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贊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酈食其:「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盪變亂的非常時期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在醉醒後自抒其志雲:「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並以張良、韓信自況:「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後,又以謝安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對亂世英雄致以禮贊,當然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因為通過這類人物,詩人更能夠抒發自己「心雄萬夫」的氣概和熱情,表現在歷史中建立輝煌功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的人生願望。

李白把排難解紛的濟世理想和縱放不羈的個性自由統一起來,以求得圓滿的人生。他對人生道路的設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偉業,如雲:「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兩龍爭斗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而功成之後,卻又不貪戀富貴名位,而以「五湖」、「滄州」為家,嚮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謁求仕期間不諱言這一點:「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時不放棄這一點:「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卧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這種人生理想集中表現了詩人「羞伐其德」和熱愛自由的意識:「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這些詩句都是詩人心跡的自我表白。由於他的自由意識是如此強烈,當遇到現實生活中丑惡力量的阻梗時,他的憤怒和抗爭也表現得格外強烈。

【李白的個性】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並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鍾鼎疏。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

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ca>

『肆』 李白文化

李白 (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並稱「李杜」。身長七尺有餘(約1.83米)。生於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又一說為李白出生於四川省江油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干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編輯本段]【史書傳記】
《新唐書·卷202·李白傳》
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日沈飲,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南入會稽,與吳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於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舟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安祿山反,轉側宿松、匡廬間,永王璘辟為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游並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李陽冰為當塗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餘。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傳》
山東人。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父為任城尉,因家焉。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客游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既而玄宗詔筠赴京師,筠薦之於朝,遣使召之,與筠俱待詔翰林。白既嗜酒,日與飲徒醉於酒肆。玄宗度曲,欲造樂府新詞,亟召白,白已卧於酒肆矣。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頃之成十餘章,帝頗嘉之。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時侍御史崔宗之謫官金陵,與白詩酒唱和。嘗月夜乘舟,自採石達金陵,白衣宮錦袍,於舟中顧瞻笑傲,傍若無人。
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為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白在宣州謁見,遂辟為從事。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於時。
《唐才子傳·李白》
白,字太白,山東人。母夢長庚星而誕,因以命之。十歲通五經,自夢筆頭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中,日沉飲,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自蜀至長安,道未振,以所業投賀知章,讀至《蜀道難》,嘆曰:「子謫仙人也。」乃解金龜換酒,終日相樂,遂薦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時事,因奏頌一篇,帝喜,賜食,親為調羹,詔供奉翰林。嘗大醉,上前草詔,使高力士脫靴,力士恥之,摘其《清平調》中飛燕事,以激怒貴妃,帝每欲與官,妃輒沮之。白益傲放,與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飲酒八仙人」。懇求還山,賜黃金,詔放歸。
白浮游四方,欲登華山,乘醉跨驢經縣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無禮!」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里,不得騎驢?」宰驚愧,拜謝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長笑而去。嘗乘舟,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傍若無人。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卧廬山,辟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還彭澤。璘敗,累系潯陽獄。初,白游並州,見郭子儀,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儀請官以贖,詔長流夜郎。
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雲:白,涼武昭王暠九世孫也。
[興聖皇帝]
興聖皇帝是十六國時西涼武昭王李暠。李暠是漢代前將李廣的第16代世孫,又是唐朝李世民的世祖,唐王朝在修撰史書時,追謚他為「興聖皇帝」。
[編輯本段]【詳細生平】
一、好任俠,喜縱橫
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的青蓮鄉。
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後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岷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李白有三個老婆,第一個是許宰相的孫女,姓許。第二個,不詳其姓。第三個宗宰相的孫女,姓宗。此外還有一個姓劉的。他有兩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許氏生的。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女名:平陽 ;另一子名:天然,小名「頗黎」。李白之所以為子女取名如此,是與他家曾居碎葉有關。西亞、中亞當時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個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陸經過兩個朋友胡紫陽和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其實也談不上娶,就是當了個倒插門女婿。由於在婚後長達十年的時間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裡,寄人籬下的滋味本來就使他非常的郁悶了,哪兒還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還是抱著很負責的心態去對待的,並且從婚後得育一男一女兩子這個情況來看,雙方的婚姻生活還是十分和諧的。
第一個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結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後,李白娶了一個姓劉的女人。李白帶著這個女人曾經到安徽買了一套房子,但不久兩人就分開了。
第二個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東任城,與一當地婦人結婚。這時候的李白剛從首都長安出來,背著一大布袋金銀財寶和杜甫、高適一路取道河南商丘,並在此逗留很久。與他二人分手之後,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籙,路過任城,寂寞的他結識了這位婦人,兩人情投意合,當下便領了結婚證。李白的這個老婆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並且李白在山東兗州置下了大批田產,在此後他雲游在外的生活中,這些田產就交給了妻子。可見,李白對該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這個妻子在他們結婚五年後,不幸亡故。
第三個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開封結識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要說起兩人的結識還頗有點浪漫的味道,說是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起,便揮筆在牆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園吟》,寫完了可能還找個牆角撒過尿,然後提起長衫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後不久,宗氏就和僕人來到了這,看見這首詩,久久不能釋懷。正好梁園的保潔員看見了,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潔員,不擦掉是會被扣工錢的。無奈,宗氏實在是被這首才華橫溢的詩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買下了這面牆壁。於是也就留下了這段「千金買壁」的佳話。在很多史料的記載中,都描述這個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閨秀,唉,羨慕啊。並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實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現在的這個妻子應該和李白有著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學道德情操,應該算有記載的李白的第一次愛情,注意是愛情。但是,也可能是信仰這個東西太重要了,有時候甚至會超過愛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鄺山學道去了。於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後便不復再娶,男人要是經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之後,便視天下女人如無物了。但是由於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從磷冤案時多次施救。得一此女為妻,足矣。
二、仗劍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承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馬承禎。天台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她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己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卧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唐玄宗即位後,己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豐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卻毫無著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也極不得意,只有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四、賜金放還的詳情: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到了長安,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但唐玄宗只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
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伍』 關於描寫李白的優秀範文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義詩人,因其詩詞瀟灑大氣,被後世譽為「詩仙」。作為學生,對於李白你了解多少呢?不妨拿起筆寫一篇有關李白的 作文 吧。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關於描寫李白的優秀 範文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描寫李白的優秀範文1

「綉口一吐,便是半個大唐」。餘光中是這樣形容李白的。的確,李白是中國 傳統 文化 中一個第一無二的標志。上下五千年,沒有哪個人在創作方面的才華可與他匹敵。用現在的話來說,李白是一個真正的偶像。無論是杜甫還是白居易,都是他的迷弟。我們讀李白,讀到是一個傳奇,看到的是一段恢弘的歷史,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小的時候,我最喜歡的詩人是李白。我學的第一首詩不是李白的詩,我背的最多的詩也不是李白的詩。但每當讀李白,總有一種不能言語的興奮與暢快。事實上,那個時候的我並不懂得鑒賞其中的精妙,只單純地憑感覺罷了。漸漸長大後,再讀李白,發現他的詩理我越來越遠了,太過浪漫與誇張,讓我一度認為他只是一個沉浸在自我世界裡的理想主義者。可今日,我重新了解了他的一生,也重新認識了李白這個人,我再讀李白,彷彿看到了原來不曾看到的東西,重新找回了兒時讀他的詩的那份暢快,也平添了一份感動。《紙上的李白》中說道,唐朝與李白,是互相成就。我很認同這句話。我們總說大唐盛世,正是大唐的開放與包容,海納百川的氣度,賦予了李白這樣的大胸懷,他所有的悲,喜,是大悲,大喜,是超越了世俗,凌駕於物質之上的,同時在李白的筆下,我們感受到唐朝是這樣一個散發光彩,自由與恢弘的朝代。他的灑脫,他的格局之大,是其他詩人所不能比擬的。所以他的情感,所表達的意境,只有他能寫出來。我認為後人也並沒有刻意誇大李白的文學成就和提高他的地位,因為他就是中國文學史上那麼耀眼璀璨的一顆明珠。就像《如果沒有李白》中說,如果沒有李白,像白居易這樣的一些大文豪也能提升一個級別。

除了唐朝成就了李白,還有一個成就李白成為今天的李白的,是他金子般的靈魂。其實李白的人生並沒有我們想的那樣順利,他也有飢寒交迫,走投無路的時候,他也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甚至還因站錯隊被流放。但他並沒有如其他詩人一味表達自己的憤懣,發泄不滿。他總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態度,即便郁悶了,寫下的詩里仍舊是一派豪氣,灑脫的氣息。李白與生俱來的藝術氣質,骨子裡透出的孤獨,是註定要成為詩人,藝術家。他浪漫多情,卻不敏感多疑;他玩世不恭,成日醉酒,卻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起也好,落也好,得意也好,失意也好,一壺香醇既盡,便都是過眼雲煙。

今天的我,作為一個現代人,很是羨慕他。李白的瀟灑,李白的才華,讓我欽佩。今天再讀李白,鼻尖不知怎的泛起一陣酸意,或許是他飽滿自由的詩歌填補了我們內心的空虛,也戳中了心中的痛處。

關於描寫李白的優秀範文2

提起「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綉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餘光中爺爺說的這句話,我就想起了唐代詩人——李白。李白的詩句有很多流傳至今的,讀起來朗朗上口,他盛唐浪漫主義代表詩人。被譽為「詩仙」與被譽為「詩聖」的杜甫並稱為「李杜」。他的詩寫的「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青少年時期非常不喜歡學習,一天,李白有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看看,西望望,不知不覺就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便歡快的走來走去,走著走著,看到了一個破茅屋,茅屋的門口坐著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奶奶,正在磨一根又粗又重的鐵杵。這時,李白疑惑不解的上去問老奶奶:「老奶奶,你在做什麼?」老奶奶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說:「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李白又問:「是補衣服的綉花針嗎?」老奶奶說:「當然!」李白問:「可是,鐵杵那麼粗,什麼時候才能磨成綉花針呢?」老奶奶說:「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就可以磨成。」李白聽了老奶奶這番話,李白很愧疚。回去之後再也沒有逃過學。在李白中年時期發生了一件非同尋常的事,由於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李白被皇上召見進宮,皇上以七寶龍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皇上詢問當世事務,李白對答如流,皇上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什麼樂,陪詩皇上左右。在這不久之後,一個夜裡李白在河邊喝醉了酒,這時皇上讓李白到皇宮一次,為他作詩,這時李白已喝的爛醉如泥,衣冠不整的來到皇上身邊,還時不時地自什麼幾句,真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還把楊貴妃叫研墨,高立士脫靴,得罪了兩位,所以被流放邊疆。李白不禁吟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已是蓬蒿人。」

通過上面我對李白的描寫,我認為李白的詩真是「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關於描寫李白的優秀範文3

推開盛唐的那金碧輝煌的大門,首先看到的便是他一襲白衣,腰間一柄寒光四射的寶劍,手持杯酒,抬眼望著天空那皎潔的明月,口中還輕輕的吟唱著,我走向他,歌聲越來越清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靠近他,面容越來越熟悉,指尖剛觸碰到他的衣角的一剎那,便猶童話一般。我來到了他的故鄉——四川青蓮的一條溪邊,遇見了兒時他,小溪旁的他,一臉天真的問坐在他身旁的老奶奶「奶奶你在干什麼啊?」「哦,我在磨鐵針,想把它磨成綉花針。」「這么粗的鐵杵怎麼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有什麼辦不到的呢?」大家看了上面一段,應該猜出來了吧,他就是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最璀璨的一顆星,一代詩仙——李白。

他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以劍行走天下,游覽各地名山大川,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詩名傳遍天下。你可記得:飛流直下三千里,疑是銀河落九天。你可記得: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些都是他在遊山玩水寫下的壯麗詩篇。

盛唐國力強盛,世人多渴望建功立業,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被玉真公主和賀知章交口稱贊,向皇帝舉薦,皇帝召見李白進宮,詢問當世事務,李白對答如流,皇帝大為贊賞。賜李白七寶龍床,還為他親手調羹,入任翰林。無奈李白豪邁不羈,高傲脫俗,曾令楊貴妃研磨,高力士脫鞋,被賜金放還。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八年之後,他寫下了《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開頭就是滾滾黃河浩浩盪奔涌而來的畫卷,讓人眼界開闊,彷彿置身於洶涌奔騰的黃河岸邊。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詩人將情轉移到一個悲字來,想想當時的貧民百姓,吃不飽飯,睡不好覺,民不聊生,卻又無可奈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何等的大氣,自信,只要給我機會,必將大展宏圖,為民謀福。可現實總是殘酷的,罷!罷!罷!只有酒能化解世上所有愁苦。可為「但願長醉不復醒」只有醉了,才能拋開世間的悲愁苦悶,才能,「與爾同銷萬古愁」不愧為李白,不愧為詩仙才能寫出如此大氣磅礴的詩!

李白是一顆耀眼的星。餘光中曾這樣評價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我眼中的李白不肯刻意討好權貴,真似詩中所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眼中的李白自信豁達,有詩為證,「長江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一個詩仙酒仙劍仙,合為一體的一個仙。

關於描寫李白的優秀範文4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盛唐浪漫主義代表詩人,被譽為詩仙,與被譽為詩聖的杜甫合稱大李杜。

李白的劍術達到「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李白在闖盪江湖時寫下俠客行這首詩,體現出李白俠肝義膽的性格。李白是無酒不成詩。李白有詩仙的美譽。李白在宮廷做過官,但他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因此得罪楊貴妃和高力士。皇上看李白在宮廷不消停,於是給了李白一筆錢讓他游遍大江南北。李白在遊玩時期寫了許多詩。再後李白病死,但人們為了紀念李白,便說李白因喜歡月亮捉月而死。

杜甫對他的詩評價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餘光中對他的評價是:「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綉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在我心中,李白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

關於描寫李白的優秀範文5

「今朝有酒今朝醉……」李白抬起了頭,痛飲蘆中美酒,緩緩地閉上了雙眼。一覺醒來,周圍的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白大驚失色,我剛剛不是還在飲酒作詩嗎,怎麼一睜開眼,整個世界都變了。怎麼會有如此宏偉的建築,都快趕上皇宮了,難道這里是皇宮?不對,其他的建築亦是如此。咦,那個人怎麼如此大膽,竟敢身著黃袍,不對,這不是黃袍,怎麼會有這么合身的衣服?

李白心中浮現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難道我穿越了?

回想前世,他李白雖為一代詩仙,只可惜仕途不意,只能做一個才華橫溢的平民。可今時不同往日,以他的傲骨,穿越到2019年,怎會甘心只做一個普通人呢?他定要將這詩仙李白之名傳遍大江南北。

「咕嚕嚕……」成名是必須的,但飯還是要吃的,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什麼呢?」他喃喃道。目光不經意間轉向了一家包子鋪,一道金光從眼中噴發而出,他走上前去。

「掌櫃的,給我來個包子。」店主有些好笑,這都什麼年代了,還叫他掌櫃的,心裡雖這樣想,臉上卻不動聲色。

「一共三塊錢。」

「什麼?」

「付三塊錢。你該不是沒錢吧。」李白的臉一紅,的確,他沒錢。他掏了掏身上,哪會有錢?只有一些他寫的詩。他不好意思地把詩遞給了店主。這一幕,正巧被回家路上的一位大文豪看到了,他仔細一看,竟是一首絕世巨作,而且沒有被國家收錄的。

「老闆,他的包子我替他付了。」

「謝謝。」

「不用謝,我只是正巧看到了你的詩,那是你自己寫的嗎?」

「是的。」

「天縱之才啊,真是天縱之才。」那位文豪心中泛起愛才之心,想要收留李白,李白正巧沒有去處,於是答應了他。

數年之後,李白憑借自己的努力創作,在文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位名叫李白的詩人,成了文學界的一代傳奇!


關於描寫李白的優秀範文相關 文章 :

1. 關於李白的中考滿分作文

2. 關於李白的優秀作文:謫仙

3. 歌頌李白的優秀作文2篇

4. 關於李白的高考材料作文範文

5. 描寫李白的初一作文

6. 關於李白的優秀作文:穿越時空當李白

7. 關於李白作文

8. 贊美李白的作文3篇

9. 描寫李白的作文

10. 關於李白的作文700字

『陸』 重賞-李白文學探究

李白的生平 作者:楊世明

李白是緊接著陳子昂把唐詩推上高峰的偉大詩人。他的出現,促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到來。他在詩歌上創造性的成就,把屈原開啟的中國浪漫主義詩歌傳統推上了新的高潮。李白的詩歌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李白( 701~762),字太白,行十二,綿州彰明(今江油)人。關於他的生卒年及出生地,頗多異說,由於文獻所限,看來短期內很難取得一致結論。學術是學界之共業 ,本著人人平等,服從真理,探討尚可繼續深入下去。不過上述問題不會改變一個基本事實,即:不論怎樣,李白在蜀中生活了二十多年,而且這二十多年正是他的生長期,他的「文化基因」可說完全接受於蜀,而其氣質性格亦形成於蜀,因而,我們說他是蜀人,按照通例,似可無須爭辯。生前有集,已佚。北宋宋敏求輯有《李太白集》三十卷。清王琦輯注之《李太白全集》最通行。今出有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校注》等。《舊唐書》一九○、《新唐書》二○二有傳。
首先有必要清楚了解他的生平經歷與創作。
他的一生,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蜀中成長時期(701~725

這是他發蒙、讀書、訪學、修身、練才、立志的時期。「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十五游神仙。」(《感興》)他自己所說的這些話,反映了少年李白的勤奮。大約在十八歲左右,他更隱居於家鄉之大匡山,潛心研讀,並依鹽亭隱士趙蕤學習。年二十,文壇大手筆蘇頲由禮部尚書出為益州長史,「白於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群寮日:『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長史書》)此後,他又曾游成都,入峨嵋山,又與東嚴子隱於岷山之陽,養奇禽千計。約在二十五歲,為了實現「四方之志」,他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沿江出峽。從此他步入一個嶄新的廣闊的天地,開始了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奮斗的人生里程

在這一時期,他既吸收了豐富而深廣的知識,培養自己具有廣泛的才能,又確立了宏偉不凡的抱負。他學習的內容,相當廣博,但最醉心於道家及縱橫學。他從道家那裡學來秕糠塵俗、遺世獨立、追求自由的精神,從縱橫家學習奇詭超常、通權達變的作風。他又好任俠,養成嫉惡如仇,輕財好義的個性。對儒家學說,他取其濟世利民,而揚棄其拘執經典、墨守禮法。他不僅擅長詩賦文章,又習劍術,好遊仙,通養生。他心目中最景仰的是家鄉的大賦家司馬相如,因為司馬相如能以卓越的文才,受知遇於明主。這種認識決定了他一生不屑於伏首場屋,而欲以逸才名動公卿,「奮其智能,願為輔弼」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作帝王師的價值取向。他自比為超越凡鳥的大鵬,這種抱負成了他一生驚世駭俗的人生追求的動力。

他這一時期的著作留傳下來的不多。五律《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現存最早的詩作: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詩中寫景清幽絕俗,與仙境彷彿,自然渲染出戴道士的塵外高致,抒發了詩人無限傾慕之情。這是初作,出手不凡,顯示出詩人才氣驚人。他二十二歲在成都寫的《登錦城散花樓》也很不錯: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摟。金窗夾綉戶,珠箔懸銀鉤。
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此詩描繪了古乃定部明麗富艷的氣象,表達了詩人初至大都會的喜悅心情。這以後,他寫了《登峨眉山 j》,贊美這如畫的仙山,表明自己要尋仙學道,追求長生。長生之願當然不能實現,但峨眉給他留下的印象大概是很深的,直到晚年他在詩還提列故鄉的這座名山。而且他離蜀出峽時也戀戀不忘峨眉的月: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最擅長絕句,這是他七絕的首篇,裡面一連用了五個地名,卻無堆砌的痕跡,仍顯得自然渾成,可見其用筆的高明。

【交遊婚娶及初入長安時期

開元十三年,季白出峽到了江陵,在那裡結識了道教有名的人物司馬承禎,受到了誇譽,他乃寫《大鵬遇稀有鳥賦》以自喻。接著游江夏,泛洞庭,鄉友吳指南死,白不勝悲哀,乃權殯湖側。繼游金陵、揚州、會稽。在揚州「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魂公子,悉皆濟之。」 (《上安州裴長史書》)兩年後,再回江夏,丐貸為吳指南營葬。然後北遊方城,南憩安陸。開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歲,在安陸與故相許圉師孫女結婚,定居於此。次年春,曾至江夏,送孟浩然游廣陵。十八年,離安陸首次入京,隱居終南山,以求君主延顧,未能遂願。二十年夏離長安,東游梁宋,仍歸安陸。二十二年嘗至襄州結識韓朝宗,又北游洛,與元丹丘隱嵩山,上太原。二十四年到了東魯,寄家任城(今山東濟寧),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眄會於徂徠山,號「竹溪六逸」。中間曾游洛陽、巴陵、南陽。天寶元年,名噪一時的李白由於玉真公主(玄宗妹,道教信徒,號持盈法師)的推薦,引起玄宗的注意,詔其入京。得到消息後,李白將子女安置在南陵(今安徽安陵縣),滿懷信心地再次到了長安。

李白這一時期的主要活動是漫遊和交友。他的目的很明確,他曾說:「……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又「謂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與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一身,……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可見他漫遊也好,交友也好,甚至隱居也好,都是為了表現自己,揚譽朝野,聳動人主,以圖大用。他結識的人的確不少,如玉真公主、衛尉張卿(張說之子張垍)這類貴戚,韓朝宗、裴長史這類方面大吏,司馬承禎、元丹丘這類有名的道教隱士,孟浩然、王昌齡這類有名詩人,他們對於李白的榮顯都起了較大的推挽作用。由於這樣,李白才為玄宗所知。正如獨孤及說的:「曏子之入秦也,上方覽《子虛》之賦,喜相如同時。由是朝詣公車,夕揮宸翰。」 (《送李白之曹南序》)又李陽冰亦雲:「天寶中,皇祖下詔,征就金馬,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謂曰:『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草堂集序》)以一布衣而受人主禮遇,確乎罕見,李白為達到這一目的,花費了十六年的光陰。十六年,不可謂不長,如果李白走科舉的路,憑恃他的才能,也許要不了這么久,早巳接近玄宗了,但他不願那麼做。他是大鵬,不是凡鳥,他常以司馬相如、管仲、樂毅、范蠡、魯仲連、張良、諸葛亮、謝安等不世出的人物自擬,既然對自我價值有這么高的期許,他在選擇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方面,也不得不異於庸眾。這正如他所景仰的司相如所說:「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夫非常者, 固常人之所異也。(《難蜀父老》)其實這條路是非常艱難的。我們看他的《上安州裴長史書》,可知他曾遭到「眾口攢毀」,遇到了不小的阻力。由此也就明白他初次入京,無功而退,是很自然的。可是李白的偉大就在於他不僅有非常的抱負,還有非常的自信,非常的奮斗精神,絕不後退,於是他終於在天寶初高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快意地再入長安。

李白在這一期間創作的詩歌,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都大大超越了蜀中時期。他不僅在創作題材上有了很大的開拓,而且在藝術上已經顯示出鮮明的個性。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隨著江水沖出了三峽,看見一個廣闊奇異的新天地時,寫出了不少山水詩。如《渡荊門送別》:

遠渡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摟。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雖然看詩題是為送別而作,實際上卻是寫自己離鄉出峽的感受。頷聯寫景壯闊,反映了詩人激動奔放的胸懷,向來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旅夜書懷》)媲美。尾聯很自在,細昧之可以體會到詩人對故鄉深沉的愛。

此後,隨著他的行程,他還寫了像《秋下荊門》、《望廬山瀑布》、《橫江詞》、《太原早秋》、《東魯門泛舟》、《游泰山》等詩,表達了他對不同地域山川景色的喜悅之情。其次,他還寫了一些愛情題材的詩,如《烏夜啼》、《楊叛兒》、《長干行》、《江夏行》等,這些詩看得出受有西曲的影響,這應是他漫遊中向民間文學吸取了滋養的結果。這些詩纏綿婉轉,一往情深,十分動人,既表現了詩人對婦女的同情與尊重,也反映了詩人自身豐富細膩的情感,說明李白除了豪邁與曠達外,也是深有至情的,正是俠骨柔腸,剛柔兼具。他這時寫的一些詠懷之作就表達了胸懷豪放的一面。如《嘲魯儒》通過對腐儒的譏嘲反映了詩人濟世經國的大志,而《襄陽歌》、〈江上吟〉等則抒發了壯志難酣的郁憤,他在詩中渲泄的對功名富貴的否定,反映了追求人身價值遇到障礙時的牢騷和曠達。試看《江上吟》:

木蘭之紲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
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嶽,
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如果了解李白的為人,便會意識到詩中的置灑載妓,並非頹廢;鄙棄功名,亦非真意,歌頌屈原的不朽才是本懷,因此詩作仍在肯定自己。由此可以窺見李白在逆境中奮進而痛苦的心靈。另外他的贈友詩也坦露了自己的志趣,如《贈孟浩然》詩實際反映了李白「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高潔。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又可以見出他是多麼珍重友情: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待詔翰林時期 (742~744)】

李白既到長安,太子賓客賀知章一見,「奇白風骨,呼為謫仙人。」(魏顥《李翰林集序》),「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又見其《烏棲曲》,嘆賞苦吟曰:『此詩可以泣鬼神矣!'」(孟棨《本事詩·高逸》)此時李白被置翰林院,待詔供奉,未授正式官職。開初,玄宗慕其文名,禮遇甚隆,「置於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可是「丑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跡縱酒,以自昏穢。詠歌之際,屢稱東山……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賜金歸之。」(李陽冰《草堂集序》)在天寶三年,李白離開了長安。他供奉翰林實際不到兩年,離京仍是白身。他多年夢想的「願為輔弼」的宏圖破滅了。

雖然僅有兩三年多,李白在京期間,心潮升漲跌落,感情喜樂哀怒,情緒的變化是很劇烈的。他這時的一些作品正反映了這種變化。他初入翰林、頗受器重,據說他曾制《出師詔》、《和蕃書》、《宣唐鴻猷》諸文,玄宗許以中書舍人 (見魏序及劉全白的《碣記》),但上述諸文今不存,難辨事實之真偽。他入宮曾制《清平調詞三首》,《松窗錄》記其本事,向來作為佳話流傳。詩確是寫得很出色: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據《本事詩》說,太白還應詔寫作《宮中行樂詞十首》 (今存八首),也是筆不停揮,頃刻立就,有如宿構。今錄其二: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摟巢翡蘋,珠殿鎖鴛鴦。
選妓隨雕輩,征歌出洞房。宮中誰第一 ? 飛燕在昭陽。

以上幾首詩,寫得濃艷華貴,風流旖旎,清新俊逸,自然天成,深合宮詞體段。不過實際上李白只被當成文學弄臣,這倒非其初衷。他是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但是玄宗並沒有重用之意。他此時內心很悲哀,《古風第十五》似乎就是此時所作:

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台。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方知黃鶴舉,千里獨徘徊。
再加上無端受到讒毀,他憤怒了。他決心離去,以待時機。《行路難》三首表達了此時復雜的感情。今選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筋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 !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在極度苦悶中,本來嗜酒的李白更縱情酣飲,他是希望在酣醉中忘懷一切不快。他的《月下獨酌四首》之一說: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只有明月才可以為自己作伴,可見李白多孤獨,他承受的壓力有多大,環境多麼黑暗!他只得離去。但他絕不相信自己的價值永無實現之日,他要養晦待時。他在《梁甫吟》中高唱道:「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梁甫吟,聲正悲。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風雲感會起屠釣,大人堄屼當安之?」諸葛亮未遇時好為《梁甫吟》,李白認為自己也像未得志的諸葛亮,也像未遇文王的呂望,未受漢高祖重視的酈食其,叩帝閽而不得的屈原,可見他仍然焦灼地期待著明主以後會理解他,重用他,俾得風雲際會,一層宏圖。這種兀傲不屈的精神頗似屈原:不屈伏於小人,但忠於君主,絕不停止積極事功的追求,甚至這種追求在遭受打擊下更強烈了。這種心態,已經種下他日後誤從永王李璘東巡的因。對統治集團的幻想,終使他後來落入更大的悲劇之中。

【離京東游時期 (744~755)】

李白出京這年是四十四歲。他首先東游洛陽,在那裡會見了三十三歲的偉大詩人杜甫。兩人像有「宿緣」,定交即親如兄弟。接著他到陳留,又到汴州,與杜甫及另一大詩人高適相遇,三人同登吹台、琴台,縱獵大澤,飲酒賦詩,相得甚歡。杜甫與李白「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友情更為深摯。不久高適分手,李杜同游東魯,同訪名士李邕。之後李白又往齊州,請高天師為授道篆,然後他南下吳越,再往來於金陵、揚州、廬江一帶,約數年之久。然後又北返東魯,再西遊梁宋。由於許氏夫人早死,他在梁園娶宗氏女。約在天寶十一載曾北游幽薊,對當時邊塞形勢深表關注。次年返梁宋,又南遊宣城、金陵等地,對時局頗為憂慮。

這段時間李白漫遊各地,看似瀟灑,其實內心很苦悶,很不平靜。他既對社會現實深為不滿,又為不得實現抱負而焦急。像《梁園吟》、《鳴皋歌送岑使君》、《贈從弟冽》、《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相距西京》等都表現了這種復雜的心情。《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對朝政的腐敗及小人的猖狂表示出極大的義憤:

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人生飄忽百年內,
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黃金散盡交不成,
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
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與君論心握君手,
榮辱於余亦何有?孔聖猶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
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君不見,李北海,
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鍾鼎疏。

這里不僅譏嘲以斗雞而得幸的小人,還諷刺以開邊釁陞官的哥舒翰,更為李邕、裴敦復無端被李林甫殺害而感傷。奸佞得志,正人受謗,孔子在世亦不得施展才智,整個世風腐敗污濁到了極點,詩人憤懣之餘真想隱居。《將進酒》乾脆鼓吹及時行樂,其實倒是透露了他在失意後對事功的追求更為執著: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側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而就在這種苦悶與彷徨中,整個社會捲入更大的災難之中:安史之亂暴發了。

【避亂及流亡時期(755~762)】

最高統治者腐化貪暴的行為很快結成了苦果,安祿山終於在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發動叛亂。亂軍南下,連陷兩京,唐王朝岌岌可危。此時李白由宣城奔至當塗,再巾仰剡中避亂,不久又到廬山,隱居屏風疊以觀時局。肅宗至德元年 (756年)冬,鎮守江陵的永王李璘擅自引兵東巡,過廬山時慕李白高名,再三邀之入幕。李白雖已五十多歲,壯心猶在,接受了邀請。誰知李璘有割據野心,兵至金陵、潤州,便遭阻擊。李璘全軍潰敗,自身也被殺。李白在戰亂中隻身西逃,至潯陽自首,被拘獄中,後以崔渙、宋若思等人為之洗雪,乃得出獄。年底長流夜郎。大約在乾元元年(759年)春抵四川奉節時,獲得赦免,旋即東下江夏,以後流連於宣城、金陵之間。上元二年(761年),白已六十—歲,闖李光弼拆帳出征東南,他還請纓討賊,以病不果行。乃往依當塗令李陽冰。寶應元年代宗即位,詔授左拾遺,未赴官而卒。李白終身仍為白衣。

李白是一個對國家人民永遠都懷著熱誠的赤子,就是在自己被棄置,不得不避亂隱居的情況下,而當一旦有報國的機會,他也會挺身而出。他又太少機心。他之誤從永王,以此也。功名追求太切,恐怕也有關系。所以一當李璘招邀,他便認為「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時機到了,決定出山。他把自己比為高卧東山的謝安,要拯救蒼生於亂世。他的《永王東巡歌十一首》(選四)可以反映他這時的激動心情:
山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二帝巡遊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
帝寵賢王入楚關,掃清江漢始應還。
初從雲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試取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由詩可知,李白初衷是擁戴永王經營南方,以江東作重鎮,討平叛軍,西歸長安與「二聖」相會。李白絲毫沒有擁永王叛亂自立的的意思。可是李白畢竟太天真了,以至成了同室操戈的犧牲品。自己的匡濟大志又一次破滅,他非常痛苦。他在自傳性長詩《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曾敘述當時的形勢和遭遇:

漢甲連胡兵,沙塵暗雲海。草木搖殺氣,
星辰無光彩。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
仆卧香爐頂,餐霞嗽瑤泉。門開九江轉,
枕下五湖連。半夜水軍來,尋陽滿旌旃。
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徒賜五百金,
棄之若浮煙。辭官不受賞,反謫夜郎天。

除了因永王已成叛逆,不得不把他的再三敦請說成「迫脅」,其他敘述都是真實的。但李白的確是很達觀的人 ,所以一旦他被赦免,得以東返,又快意忘憂了: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

而且他仍是那麼關心國家人民的休戚。乾元二年襄州出現兵變,他寫了《荊州賊亂臨洞庭言懷作》、《司馬將軍歌》等詩,反映戰亂造成的災禍和歌頌平叛的勝利。上元初他在豫章 (今江西南昌市)眼見徵兵支前,他又寫了《豫章行》,既同情人民,又鼓勵討賊,這種態度同當時杜甫的立場完全相同。就在上元二年他身體己漸衰弱時,聽說李光弼出鎮臨淮,他還寫詩表示請纓從軍,以盡鉛刀一割之效,可見他匡濟之心無時或減。他在臨終前作歌嘆息道: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
游扶桑兮掛石 (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臨路歌》)
他追求一生的抱負沒有實現,但他仍然心雄萬夫,認為自己還是一隻「大鵬」。他認為他的遺憾,世無孔子,沒有誰能理解。在封建社會,文學雖然早巳被人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但要實現政治抱負,卻非要作大官不可,文學只是政治的附庸。但李白沒有料到,「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他政治上沒有成功,記錄他一生執著追求的詩歌,卻使他永垂不朽。

閱讀全文

與李白文化紀實類大綱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