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非遺文化傳承有何特點該如何保護保護的原因是什麼
非遺文化傳承有何特點?該如何保護?保護的原因是什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助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有助於形成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李津積累了黎族人民源遠流長的智慧。它在海南抒情中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和遺傳價值,這使我們迫切需要繼承、保護和發展景泰藍技術。因此,我們應該以繼承和保護為借口,繼續建設民族住區,這是保護和繼承的支撐點。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
也就是說,促進常規文化傳承,積極構建以黎族傳統紡織、染織、刺綉技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新模式。加強系統保護,堅持全球保護理念。海南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需要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缺乏繼承人,脫節現象嚴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危機的另一個原因是傳承人的缺乏,脫節現象嚴重。例如,太白小歌在合水和隴南的羊皮鼓。
② 對於新世紀的年輕人,該如何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呢
對於有形的物質文化,人們可以通過博物館的形式來進行保存,但對於這些傳統的民間習俗、民間祭祀、民間歌舞、民間口傳文學、民間的各種勞動知識、生產技藝等非物質性的文化遺產,我們將如何保存,如何讓其繼續存活在其生長的文化空間中,這是一個新時代所遇到的新問題。
在保護的前提中,我們還可以考慮是否進行傳統文化的再生與發展的工作開展的可能性,讓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存活於我們的生活空間,並給當地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推動力,這也許比單純的保護更難,也更值得做,但如何做,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做,這值得探索與嘗試。
(2)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怎麼傳承擴展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聯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徵。
其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 綉娘收藏7000多件彝綉,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該如何傳承
一位59歲的綉娘收藏了7000多件彝綉,這無疑是讓彝綉可以使更多人看到,但是面對這一非物質文化該怎麼保護是一個問題;非物質文化是指由群體或者是團體,甚至是個人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還有就是有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有41項了,其中就有崑曲、鳳陽花鼓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中華刺綉、藏醫葯浴法等等,可是對於這些文化傳承有很大難題,就是現在很少人會願意去學習,還有就是這些文化可能只有很少的人才了解,就是文化宣傳沒有到位。
面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要國家政府在一旁不斷努力,而是中國十四億人一起努力將這些文化能夠一直傳承下去,並且這事光靠一個人或者是一個相關部門就能夠完成;如果我們不有所行動,我們這一代人能夠知道或者是真實感受到這些非物質文化,可是下一輩、下下輩人呢,他們就不能夠像我們一樣真實感受到了,就比如昆戲,我們現在還能坐在戲園子裡面聽,可是他們就不行了;所以為了能夠讓文化更好傳承下去,大家都應該行動起來。
④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及如何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是怎樣的?關於這一問題,找法網小編整理了以下相關資料供您參考,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是怎樣的
1、發展現狀
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2017年12月7日,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韓國濟州島召開的會議上,義大利南部負有盛名的那不勒斯披薩製作(Neapolitanpizza-making)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評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
2、節日展會
文化遺產日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前,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現代化,我國文化遺產生存環境漸趨惡化,保護現狀堪憂。為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至此,我國已經有了「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標志」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歌曲」,對於增強全體民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將會起到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長調民歌
《通知》說,文化遺產包括物質類和非物質類。物質類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等可移動文物;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名街區、名村鎮。非物質類包括:口頭傳統、民俗活動和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等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空間。政府希望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使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全面加強。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保護文化遺產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全國「文化遺產日」並沒有像人們預想的那樣,選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而是確定在沒有任何特殊意義的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這樣做旨在使這個「文化遺產日」具有更為廣泛的代表性。
⑤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方式有哪些
建立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制度,目的是要建立一個以代表性傳承人為核心、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具體內容應包括:(1)名錄與傳承人的統一認定機制。保護名錄是確定傳承人的重要依據,傳承的確定應與名錄的確定相關聯或統一,而不是相互分割。對列入名錄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政府應當明確指定代表性傳承人並採取措施支持、幫助其實現傳承。(2)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必須從法律上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明確規定其職責、評定標准和評定程序,政府以專家委員會的評定為依據,並予以公示後確認。(3)保障機制。即政府為支持、幫助傳承人從事傳承活動所提供的保障措施,包括為傳承活動提供必要場所、提供財政資助、授予榮譽稱號、利用公共傳媒、公共文化機構宣傳、展示和交流、開展學校教育傳承、促進國際國內交流等。(4)責任機制。對傳承人來說,在被確認為傳承人或團體並享受到國家法律、政策保護包括財政支持的同時,法律也必須確認其擔負起保護和傳承自己所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義務,即有效地履行保護職責,有義務和責任將其傳承給後人,貢獻給社會。(5)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目前,建立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十分必要和急迫,這也與傳承人權益保障密切相關。應當積極研究,通過單獨立法相應妥善解決。
⑥ 請你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幾條合理化建議
經營上:
堅持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高於經濟價值
事件營銷,擴大宣傳
量身設計衍生品,提高服務水平
尋求跨行業合作
擴大遊客的參與性
文化上:
1.堅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如實反映文化遺產的內涵是每個傳承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保護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則是基礎中的基礎。
2.傳承與創新相結合。任何事物要走向強大必須有創新的能力,符合社會發展規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樣不能只停留在傳承的層面上,要注重形式的創新,使其在保存原本文化的基礎上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標准。
政府方面:
全方位積極扶持,做好監督工作;對於毀壞和過度開發行為給與懲罰嚴厲的懲罰措施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後盾,只有建立起完整保護制度,文化遺產才不會被隨意破壞;培養傳承人員。政府可以從教育入手,在全國建立起專門的民俗技藝學校,培養人才;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課堂,使更多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並逐步建立起文化遺產保護資料庫,更好的保護中國文化。
以上來自本人畢業論文,同意請採納~~
⑦ 非遺傳承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保護非遺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非遺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
保護非遺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中國的非遺
1、端午節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京劇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中醫針灸
中醫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是基於中國醫學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針灸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與地域特徵,中國於2010年11月16日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5、篆刻
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2009年10月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世界范圍內對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文化遺產的保護才引起了廣泛關注,並被提到了議事日程。自1972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後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等文件,並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申報工作,至今已舉辦三屆。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文化燦爛,這些因素都使我國有著異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負責任的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充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崑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我國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分別被列入2001年度、2003年度和2005年度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4年8月28日,在中國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表決通過了關於批准中國政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2005年3月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518個項目,涉及758個保護單位。2006年6月10日,迎來了我國的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從此以後,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立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2006年6月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首次締約國大會上,我國當選18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委員國。這些舉措都表明了中國政府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而且,各級政府及有關機構、民間社團、學術界和群眾也積極參與,積極探索和實施富有成效的保護途徑。非遺保護工作再全國逐步開展起來。
⑨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與發展
1、制定「非遺」產業化發展規劃。
對於需要進行市場化開發的「非遺」項目,要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實現產業聚集化發展,謀求「非遺」項目規模經濟效應的產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閉式布局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規模不經濟。
要建設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文化產業基地,選擇「非遺」項目聚集能力較強、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具有良好營銷環境的地區,作為「非遺」項目產業發展基地。
2、在法律框架內定位「非遺」產業化。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各有特色,對其實施產業化經營需要法律調整的重點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體而言,應以公法為主、私法為輔。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於現代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新,大量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被失傳的境地。保存這些承載著我們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獨特的文化技能,就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工作。因此,政府應在規劃、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對「非遺」這種弱勢文化形態的扶持,體現政府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
4、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技術。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是其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基礎。我國應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化和數字技術帶來的優勢,以強有力的數字化手段保護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
例如,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配以電視製作、動漫設計、軟體開發等,讓其經濟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5、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經營的服務平台。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市場主體是文化企業。為保障「非遺」產業化的有效開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企業改革,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
要大力扶持能夠深刻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增強文化吸引力的項目,通過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並逐步將文化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從根本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