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滁州有哪些特色!!!
滁州
地理位置,行政區劃,面積人口,自然環境
滁州市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三角洲西部邊緣,習慣稱皖東。地理坐標為北緯31°51′一33°13′、東經117°09′一119°13′。行政區域總面積1.33萬平方千米。市境自東南向北分別與江蘇省南京市、揚州市、淮安市毗鄰。
滁州市臨江近海,承東接西,區位優越,交通便捷。京滬鐵路,合寧高速公路,蚌寧高速公路穿越市境,待建中的京滬高速鐵路,寧西鐵路將在市境內通過,滁河航運直達長江。市區距南京市直線距離約50千米,屬於南京都市圈內夥伴城市,一小時車程可達南京祿口機場。
滁州市轄琅琊區、南譙區,天長市、明光市和全椒、來安、定遠、鳳陽4縣,總面積1.33萬平方千米。下設78個鄉、86個鎮、14個街道辦事處,233個居委會和2234個村民委員會。2003年未全市人口432.9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0萬,人口出生率為9.96‰,死亡率為4.96‰,自然增長率為5‰。
滁州市地處江淮之間丘陵地帶,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氣候特徵可概括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氣爽。全市年平均氣溫15.4℃,年平均最高氣溫20.1℃,年平均最低氣溫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長23天。年日照總時數2073.4小時。初霜為11月4日,終霜為3月30日,年無霜期210天。滁州市域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全市地貌大致可分為丘陵區、崗地區和平原區三大類型,地勢西高東低,全市最高峰為南譙區境內的北將軍嶺,海拔399.2米,圍繞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狀起伏地帶,構成崗地區,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郵湖的濱湖地帶是主要的平原區。
歷史沿革
滁州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作。考古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夏、商、周時期,這里分布著一些部落方國,有鍾離國、椒國等,沿淮「淮夷」部族經過長期開發和征戰,逐步融入華夏文明。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攻戰頻繁,這里曾為吳國、楚國分據,所謂「吳頭楚尾」。秦統一中國又亡於暴政,接著楚漢相爭,江淮一帶至今仍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和「霸王別姬」一路悲歌的故事。
三國鼎立時期,滁州成為魏吳交兵的戰場司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嶺避難,琅琊山因此而得名。
經歷了兩晉南北朝三百年的爭戰,到隋唐時期,滁州的建置和城池基本成形。隋開皇9年(公元589年)始稱滁州。唐代名宦李幼卿、韋應物、李紳、李德裕等先後任過滁州刺史,留下了一系列文物、古跡,詩詞和史話。
北宋歐陽修貶任滁州,寫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描述滁州山水之美和民風之淳,蘇軾又將「兩記」寫成了碑貼,由此,滁州和琅琊山名揚四海,聲播古今。南宋時期,江淮一帶成為宋金對峙的前沿,抗金名將、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出守滁州,安定民生,簡賦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發展生產,整軍抵禦金兵,滁州面貌為之一新。宋代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對滁州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元朝後期,鳳陽縣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的朱元璋起兵反元,經過十幾年南征北戰,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明王朝。鳳陽府曾一度營造明代開國皇帝的都城,滁州曾直隸於京師。如今鳳陽皇城遺址和皇陵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滁州產生了許多學有功名的人物,如天長狀元戴蘭芬,卓有成就的女學者王貞儀,全椒「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的吳氏宗族等,在滁州歷史上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全椒人吳敬梓於貧病交加中寫出了舉世聞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300多年來,這本名著以各種文本傳播世界。
晚清,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江北皖東一線成為太平軍與清王朝軍隊反復爭奪的重要戰場,1858年爆發了有名的烏衣之戰。
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滁州經歷了辛亥革命的震撼,五四運動的啟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皖東抗日根據地寫下了不朽的史篇,劉少奇、陳毅、張雲逸、羅炳輝等老一輩革命家曾轉戰於此。1949年1月,皖東全境解放,成立滁縣行政專員公署,下轄9縣。
建國後的滁州經歷了幾十年曲折發展的歷程,1979年鳳陽小崗村農民以石破天驚的大包干創舉,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1992年12月,國務院批准滁州設立省轄地級市。今日滁州,正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一座新興的工貿旅遊城市,屹立在長江北岸。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全市已探明礦產有52種,發現各類礦床、礦點近2000個。非金屬礦產是本市礦產資源的優勢,其中石英岩、鑄型用砂、凹凸捧粘土礦以儲量大、品質優聞名全國,岩鹽、石膏、鈣芒硝、石油是安徽省內唯一的非金屬礦產。主要金屬礦產有銅、鈾、鐵、金等。
水資源: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逕流量約27.8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為716立方米,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1000多座,總蓄水量23.08億立方米。可利用長江、淮河等外水條件較好。地下水資源欠豐。
土地資源:全市有可耕地54.4萬公頃,有林地19萬公頃,其他用地30萬公頃,難用地17.5萬公頃,水域12.3萬公頃。
動植物資源:全市有鳥類15目41科171種,爬行動物11種,兩棲動物9種,獸類動物14種,;有雲灌木樹種85科187屬414種,類屬17種,中葯材約900多種。全市珍稀樹種有琅琊榆、醉翁榆、滁州水竹、珠龍油桐等。
滁州市旅遊資源豐富,自然、人文景觀具佳。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有名山、名亭、古關、古寺、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景觀100多處。其中琅琊山、醉翁亭、鳳陽明皇陵、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景觀馳名中外。
科教文衛
近年來我市以火炬計劃為先導,大力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在火炬項目的示範、引導和推動下,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3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6.6億元,實現利稅1.97億元,出口創匯888萬美元,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高效節能、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行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市以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重視下,我市教育系統廣大幹部職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艱苦創業、努力奮斗,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截至2003年12月,我市共有高校3所,各級各類中等教育及以下學校2061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2所,中等師范學校1所,普通中學296所(高中62所),職業中學19所,小學1516所,幼兒園215所,特殊教育學校4所。全市各類學校(不含高校)在校學生數為84.91萬人,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69.67萬人(小學43.22萬人,初中26.45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為6.21萬人,職業高中在校生為1.42萬人。全市(不含高校)共有教職工3.59萬人,其中專任教師3.28萬人。
目前由市教育局直管的公辦學校有19所,其中高校1所(滁州電大),中等師范學校1所(鳳陽師范),普通中學9所(高中、完中共4所,初中5所),小學10所,幼兒園13所,職業高中1所(國家級重點職高)。市政府直管高校1所(滁州職業技術學院),省市共建高校1所(滁州學院)及安徽科技學院。
滁州市文化事業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方針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有了長足的發展。據2003年統計表明,全市文化(包括各縣、市、區)系統在職從業人員有1089人,文化機構215個,其中圖書館、文化館各7個,文物業機構有11個,專業藝術團體5個,藝術學校1個,基層文化站166個。市直文化系統二級機構十三個,在職從業人員300人。
按照全市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和「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並依靠科技與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不斷強化全市衛生工作的宏觀管理和業務指導,重點加強政策法規、綜合規劃、執法監督和信息服務等工作。全市各級各類衛生機構331個,其中,醫療機構37個,衛生院261所,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17個(含中醫院6個)。共有8000餘張床位,執業醫師近3000人,注冊護士2000餘人。二級綜合醫院8個,三甲醫院1個。
行政區劃
滁州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4個縣。
滁州市 面積13398平方千米,人口434萬人(2003年)。
琅琊區 面積 126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239000。
南譙區 面積1273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239000。
明光市 面積2335平方千米,人口64萬。郵政編碼239400。市人民政府駐城西街道。
天長市 面積1770平方千米,人口62萬。郵政編碼239300。市人民政府駐天長街道。
來安縣 面積1481平方千米,人口49萬。郵政編碼239200。縣人民政府駐新安鎮。
全椒縣 面積1572平方千米,人口45萬。郵政編碼239500。縣人民政府駐襄河鎮。
定遠縣 面積2891平方千米,人口91萬。郵政編碼233200。縣人民政府駐定城鎮。
鳳陽縣 面積1920平方千米,人口72萬。郵政編碼233100。縣人民政府駐府城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⑵ 滁州紅色旅遊景點有哪些呢來這四個地方感受紅色文化,哪幾個地方呢
安徽這個省份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但是說到黃山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黃山是安徽省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的南部,是一座旅遊城市,因黃山風景區而被大家所熟知,每年來黃山旅遊的遊客很多。在安徽,除了黃山這座旅遊城市,境內還有其他旅遊城市,景點也很多,比如說滁州。
龍崗抗大八分校紀念館,位於滁州市天長市,是皖東地區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勝地。這里環境優美,有高郵湖水上風光,再加上古建築襯托,每年來這里參觀游覽的遊客很多。抗八大分校在龍崗辦學歷時四年多,培訓了很多學員,如今這里還向人們展示戰機、坦克、火炮等武器裝備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