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繼承和創新中國傳統體育文化
(一)體育文化的繼承
體育文化的繼承是指體育文化經過不同時代仍然保留原有某些特質的屬性。體育文化具有語言、文字、圖像等媒體在人們的意識領域和社會價值體系中傳承的特性。當然,體育文化是以身體動作為基本表現形式,因此身體是其主要傳承形式,但依附於體育文化之上的獨特的語言和文字也具有強大的傳承功能。體育文化的創新是指體育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發生內容、結構甚至模式變化的屬性。當然,體育文化的創新並非總是積極的。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就表現在體育文化創新發展的方向是進步的,但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是要經歷挫折的。中國的文化自殷商以來,代代相傳,不斷地創新,向前發展,雖多有曲折,卻從未中斷。世界體育文化如此,我國的體育文化也是如此。
西方體育文化與東方體育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模式。在西方體育文化中,主要是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西歐文化,是以競技運動項目的競賽為特徵的一種體育文化。到了近現代,由於資本主義的擴張,殖民主義的侵略,這種體育文化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在奧林匹克運動重新蓬勃發展後,這種體育文化便具有了世界意義,成為當代世界體育文化的主幹。而東方體育文化,「在東方大多數民族的體育中,衛生保健術佔有重要的地位。這是由於大河流域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社會環境中,已習慣了和諧、寧靜、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因此素以個人的修身養性為主」(顏紹瀘.東方體育:世界體育史研究的誤區)。東方體育文化,特別是中國體育文化,具有較強的仿生性。其體育動作多採用簡練准確、生動鮮明、便於理解和流傳的仿生性名字命名。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近代以來,東方體育文化由於社會發展遲緩而呈相對停滯狀態,與西方體育文化相比,確已處於較為次要的地位,特別是除我國以外的其他東方體育,更是處於衰落的境地。
(二)體育文化的創新
當然,體育文化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外來體育文化的影響,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我國長期以民族傳統導引養生、武術技擊為主的體育文化模式,在近代歐洲競技運動影響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幾乎在世界的各個民族、每個歷史階段中,我們都可以發現不同時期存在著各種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的記載。而在那些總體文化相對發達的民族和歷史時期中,體育更使其煥發奇異的光彩。東方的兩大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各自產生了神秘的健身術。中國的氣功、印度的瑜珈的奇異效果令當代自然科學家們大惑不解,要解開這些古典健身術之謎將是自然科學的劃時代突破。這些都說明了體育文化的博大精深,人類健身術中的最高成就與這些民族發達的古代文明有關。由於西方人在近代走在了世界發展的前面,他們的體育活動方式也占據了支配地位,現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雖產生於西方國家,可這一名稱和傳統卻源於古希臘。古希臘的文化、科學、哲學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獨步一時,而那絢麗的體育之花恰與其他成果相匹配。「擲鐵餅者」的塑像不僅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也令我們想像到奧林匹克山下當年的體育盛況。當代世界也是如此,體育文化總是首先繁榮於文化發達的地域,特別是那些當代人發明的非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賽艇、皮劃艇、沖浪、滑雪等。經濟貧困、文化發展滯後的地域,往往體育文化的發展也落後於其他地域。體育作為文化的功能總是隨著社會總體文化的發展而變化著,在古代,體育是一種自衛的手段,甚至在今天的體育競賽項目中,我們仍可看到許多歷史的影子——射箭、擲標槍、擊劍、拳擊、柔道、摔跤等。隨著人類征服自然界手段的提高,文明的進步,體育的功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它成了健全和美化自身的一種文化手段。人類大多數的文化手段是向自然界挑戰的,而惟獨體育卻指向人類自己,挑戰自我,沖擊極限。當人類美化了自己周圍的環境--建起了一幢幢高樓,架起了一座座立交橋,鋪蓋了一塊塊草坪,栽種了一排排樹木後,再也沒有什麼比美化自己的體魄更受當代人青睞的了。
綜上所述,我們在有選擇地繼承和發展歷史的體育文化和現代體育文化的同時,要對已有的體育文化做出創新的發展,沒有創新就等於倒退。
㈡ 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
一、球類運動
蹴鞠
蹴鞠,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
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蹴鞠起源: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
蹴鞠傳說為黃帝所作:「蹴鞠,傳言黃帝所作(劉向《別錄》)」。明《太平清話》也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發」。是說蹴鞠始於黃帝,開始用於軍事訓練。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裡面裝滿毛發。戰國帛書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
捶丸
「捶」即擊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國古代以球杖擊球入穴的一種運動項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馬球中的步打球。當時的步打球類似現代的曲棍球,有較強的對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同場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球門改為球穴,名稱也隨之改稱「捶丸」。
據《丸經》記載,捶丸最顯著的特點是:場地要有地形變化、凹凸不平,設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為標記;捶丸所用杖(棒)有不同的類形,分「攛棒」「杓棒」「朴棒」「單手」等,供人在不同條件下選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贅木製成,這種贅木即樹身上結成絞瘤的部分,此類木質生長不規則,樹纖維絞結緊密,十分牢固,久擊而不壞。
捶丸最顯著的特點是場上設球穴,以杖擊球。場上設窩,又叫「家」,即小洞;窩邊插小旗。捶丸時,以球入窩為勝,勝則得籌。所謂「基」,就是畫定的擊球點。球基和球窩的距離,遠的可以相隔50至60步,最遠的不得超過100步,近的至少寬於一丈。
捶丸和高爾夫:
從技術上講,捶丸和高爾夫球運動有三大基本特徵是相同的。第一,兩者都有球洞。第二,兩者都用球杖擊球,所用的球杖基本相同;第三,場地選擇極為相似。
捶丸很可能是在元代傳入歐洲,法國一位著名的東方學者萊麥撒根據大量的史料,考證出中國古代文化由蒙古人西征傳入歐洲的種種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