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辮子文化指什麼

辮子文化指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08 03:05:30

Ⅰ 古代辮子指什麼指人頭么

您好哦 望採納
外國人
自1840年英國殖民者用大炮強行打開中國的大門以後,在很長的時間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們用異樣的目光盯著中國男子腦後拖著的那根長長的發辮,感覺令人費解。一位親身參加過中國太平天國革命的英國人伶俐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許多年裡,全歐洲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他們的剃發、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的毀形的腳,長期供給了那些製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1〕以至於在歷史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漫長時間之後,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一些歐洲國家的人還把梳辮子、穿古怪服裝當成中國人的固有形象,到處張貼,作為去中國旅遊的廣告。
歷史
其實,說起剃發蓄辮,只是十七世紀中葉滿洲人入主中原以後所形成的習俗,而在此之前,中國人是不剃發蓄辮的。《韓非子》說:「古者披發文身。」這說的是上古時代先民未開化之時的事。進入文明時代以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祖先便有了美的概念,頭飾也就發展起來,而且,慢慢演繹出一套套較為繁縟的禮節。自從孔夫子發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聖訓以後,捍衛頭頂上的青絲,則不僅僅只是一種審美的需求,而且具有了倫理的意義。於是,綰發結纓戴冠,鄭重其事,絲毫也馬虎不得。不但要求中原人如此,而且對於偏處四邊的少數民族也是如此要求,如《漢書》曰:「終軍上書,請受大冠長纓,以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乃使越王,越王請舉國內屬。」此風愈熾,削發也就演變成一種處罰的方式,只有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才執行削發示懲。三國時的曹操,因為馬踏麥田觸犯了自己所定的軍紀,於是劍削青絲以謝軍中。自秦漢至於明清,頭發不可毀傷的祖訓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Ⅱ 清朝人為什麼留辮子那時候辮子代表什麼

因為辮子是滿人的傳統,留辮子是因為宗教信仰,而且還有利於打仗。

三、宗教信仰

並且留辮子主要還是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像我們漢人是比較崇尚佛教的,而滿族人信仰的則是薩滿。而薩滿的畫像則是非常的與眾不同,將頭發編織在頭的正頂部那裡,被人看作接近天的地方,認為人的靈魂就是在那裡棲息的。所以滿人的辮子也是這么來,不過後來受漢文化的影響,滿人在死後也會把辮子剪下來送回家

Ⅲ 為什麼清朝的人全部必須要留辮子

清朝人為什麼流辮子呢?這就要追溯清朝的歷史了,清朝的統治階級和大部分官員都是滿族人。其實滿族人是非常想要得到漢人的文化認同的,滿漢全席就是一個好例子。當然滿族人為了更好的統治,所以就創造了辮子文化。

這樣留辮子慢慢就變成了約定俗成的事,看到以後清朝覆滅之後要剪辮子的時候很多人是不捨得自己的辮子的。這就表明清朝的辮子文化是很成功的,使用了一種非暴力的手段成功的加強了自己的統治

Ⅳ 清朝人的辮子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根據史料記載,清軍在入住中原以後,下令上至官員下至百姓一律都要留辮子,甚至出現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口號,由此可見當時的政策對於留辮子的要求極為嚴格。當然,在這其中,清朝人的辮子也有特殊的含義。

1.代表了滿人對於漢人的征服。由上至下推行的留辮子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對於留辮子的重視,其實在另外一層含義也是代表了其征服了漢人,來體現出自己的慾望和征服的心態。

Ⅳ 中國歷史上男人為什麼會開始留辮子這個辮子代表了什麼

留長辮子是從滿清入關後強制推行「剃發令」才形成的。

清軍於西元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發令」。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

滿族男人頭[發剃去前額和四周,留存頭發編]成辮子垂之腦後。清在關外時,漢族及其他各族人民投降歸順或被擄去的,都要以剃發作為標志。順治元年五月多爾袞進入北京後,即宣布京城內外軍民人等盡行剃發以示歸順,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強烈反對,不久被迫停止。

二年五月清兵進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清廷乃於六月再次頒布剃發令。規定京城內外以10日為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後也以此為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剃發,衣冠服飾也要遵從清制,違抗者殺無赦。

剃發令的頒布及強制執行加劇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廣大漢族人民的反對,觸發了江南地區江陰、嘉定、蘇州等地的抗清斗爭。

此起彼伏的斗爭歷經37年之久,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5)辮子文化指什麼擴展閱讀:

清朝男人的辮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樣子。

1、順治是滿清入關第一位皇帝,那一時期,是對辮子要求最明確、最嚴格的時候。那一時期的辮子樣式,有個專門的叫法:「金錢鼠尾」,「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

也有人說,留的辮子細長,要能從銅錢孔中穿出,所以才那麼叫。總之就是腦門心留一小撮頭發,然後梳一條小辮兒。

2、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國人對辮子做些改良,頭頂留的頭發有了一巴掌大,辮子也粗了許多。那時期外國人大量來華,對這種發型親切地稱為「豬尾巴」,甚至成為外國人對中國男人的主要印象。

3、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蘇乞兒生活的時代——發型又有變化,留的頭發更多了,男人們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長的大辮子為榮,很多人形容為「牛尾巴」,如同一般「辮子戲」中表現的那樣。到那時候,經過兩三百年的熏陶,已經以辮子為美了。

Ⅵ 從不肯蓄辮到不肯剪辮,辮子對於漢人意味著什麼

很多人在清朝末期結束的時候,也不願意剪掉辮子,這其實算是他們對於文化的一種守護,還是對祖宗的一種崇拜。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清朝末年做到了民族融合,當時滿清入住中原之後,兩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做得非常的成功,朝中的很多重要大臣其實都是漢人,他們沒有排外的想法,漢人和滿人兩者在一起相處的非常融洽,所以說對於當時的年輕人而言,他們並沒有文化入侵這種想法。只認為,既然對方是留著辮子的,那我們作為一體的,我也理應留辮子。

Ⅶ 北方風俗中的圓辮是什麼意思

剃辮子傳統習俗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從歷史沿襲而鞏固下來的穩定的社會風俗習慣。阜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傳統習俗更是豐富多彩,成為阜陽厚重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剃辮子」,又稱「剃龍頭」,是針對小男孩而言的一種習俗儀式。
小男孩留辮子,在我國已有數百年歷史,很多文學作品中均有描述,這一習俗至今在廣大的淮北地區流行著。 舊俗中,小男孩在下面的情況下要留辮子:一是夫婦倆結婚多年未孕,中年得子;二是夫婦連續生育女嬰,喜得貴子;三是父輩以上幾代單傳;四是生育多胎均流產或嬰兒夭折,再生男嬰,這四種情況下留辮子,都是希望通過舉行剃辮子儀式,來祈求河 神保佑孩子一生平安,祝願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還有一種情況是男孩舅舅家香火不旺,舅舅希望外甥留小辮子為其引子旺家。
現在男孩留辮子除了還有一點保佑平安的目的外,更多的是男孩的父母或爺爺奶奶對孩子疼愛嬌慣的表現,正面教育的意識越來越淡,功利思想越來越濃,有的已經演變成孩子父母姑舅老表之間的競爭與攀比,可以說「剃辮子」的習俗已經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甚至還會扭曲孩子朦朧的人生價值觀,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這種大有流行趨勢的習俗絕對不應該提倡。
留辮子,一般是在男孩頭頂上留一撮桃形的頭發,在腦後巴子上留一撮頭發辮小辮子, 俗稱「鴨尾(yí)巴」,鴨尾巴載著家人的美好希望、伴著孩子天真的笑聲,一長就是六年或 十二年。以前,舉行「剃辮子」儀式都選在男孩十二歲這年的農歷二月初二,人們認為二月初 二「龍抬頭」,所以又稱為「剃龍頭」。現在一般都在男孩六歲上,時間也不一定非得定在「二月 初二」這一天了。

Ⅷ 中國傳統剪小辮是什麼意思

剪小辮兒是漢人傳統習俗,舊時代,漢人有留胎發習俗,生下男孩兒後,胎發一直留著,編成辮,俗稱「百歲辮兒」「八十辮兒」,寓意長壽、長命百歲。表示「小辮兒」栓住,搶不去,保佑孩子平安長大。

男孩兒十二歲生日時,父母要下帖邀請親朋好友為孩子舉行「成人」儀式(也稱成人禮)。一般由舅舅主剪,剪下小辮兒,也可由家中長輩代表剪下小辮兒。

(8)辮子文化指什麼擴展閱讀

其實早在周代便已經存在。《禮記·內則》:三月之末,擇日剪發為鬌,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根據鄭玄的註解,周代貴族嬰兒在出生三個月後,就要擇日給孩子剃頭。剃頭時,注意要留出一塊頭發不剪。男孩子在頭囪兩旁各留一塊,叫做角。女孩子則在當中留一塊,叫做羈。

孔夫子有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聖訓以後,捍衛頭頂的青絲,則不僅僅只是一種審美的需求,而且具有了倫理的意義。而在清朝,政府強制性的留辮子,男人留辮子成了歷史中的政治問題。因此,男子蓄發留辮子的歷史,從美學到倫理學,最後具有政治性,辮子也完成了歷史的變革,成了歷史文化中,具有典型意象的產物和人文范疇。

Ⅸ 留辮子是滿族人的民族文化為什麼不繼續保留

LZ您好
留辮子是女真人的傳統.所以譬如和宋朝對打的金朝,是兩個辮子,而後來滿清是背後一個辮子.
故在回答您問題前我必須先糾正你這個基本錯誤:留辮子是女真人(乃至女真人前身唐朝靺鞨人)民族文化,不是滿族自身的民族文化.
現代東北傳統滿族人依舊可以看到留辮子的.但留的很可能就不是滿清的辮子樣式了.可能是三條,四條,或者是其他的辮子樣式,不是滿清的了.畢竟女真人辮子是有文化內涵的:在漁獵游牧時代,是區別不同部落的標志.
而對於現代社會而言,特別是融入漢族家庭,漢化比較徹底的滿族而言,那就沒有保留這個傳統的必要了.所以當初辛亥革命後,滿清人紛紛剪掉辮子,直接就以示對新政府效忠投誠(反而是漢人遺老哭著不剪辮子...)

Ⅹ 中國的辮子史

清朝之前,漢族男子是不留辮子的。剃發留辮原本是滿族人的風俗。1621年,努爾哈赤攻下遼沈後,即大規模的強迫漢人剃發留辮。1644年,清兵入關,在攻佔北京,尤其是在攻佔南京之後,厲行剃發令,「叫官民盡皆剃頭」,違令者「殺無赦」。當時不僅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令,而且還有「一個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之令。[1]因為中國古代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祖訓,所以,剃法留辮實質違背了漢族的歷史傳統和思想感情,於是,在清朝初期有許多人寧願掉了腦袋也不願理發,比如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民族悲劇。清朝統一中國之後,剃發留辮憑借政權的力量由滿族的風俗變成了滿漢民族共同的風氣。從此,中國男人在腦後就多了一條長長的發辮。

隨著鴉片戰爭後中國近代化的不斷發展,有許多的中國人開始走出國門,學習西方的文化和先進的技術。他們同時也耳濡目染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當時,由於中國的落後,中國人腦後的辮子被西方人蔑稱為「pigtail」(豬尾巴)。為了改變這種受歧視的狀況,有些留學生把辮子盤起來;膽大的比如陳獨秀、鄒容和張繼,把辮子剪掉了。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進呈《請斷發易服改元折》,以辮子不利於打仗、不便用於機器、不利於衛生,且為外人恥笑,主張剪辮斷發。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民主思想的勃興,留辮成了效忠清朝的標志之一,剪辮子就成了革命黨人的標志,表示要與清政府徹底決裂。辛亥革命勝利之後,剪去辮子成為一種時尚,它象徵著人們告別舊時代,迎接新社會的到來。但是,當時敢於剪除辮子的是一些年輕人,許多人特別是老人害怕清朝會卷土重來,於是就把辮子盤起來,戴上帽子。辮子在中國社會不僅是一束頭發,「它維系著家家戶戶同王朝和傳統之間的一種歷史聯系,因此,剪辮斷發不啻是一種嚴肅的政治選擇了」。[2]但是,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大總統令中規定中華國民的公民必須剪除辮子。在此之後,剪辮不再是一種新風尚,而是一種正當的必須執行的命令。在這些被剪除中,最值錢的是兩江總督瑞方的兒子的辮子花去了8000元。可笑的是,不是說剪去辮子用了這筆錢,而是他和在英國讀書的兒子為剪鞭子與否的爭論花去了8000元的電報費。後來,兒子仍然剪去了辮子。1919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外國老師的勸說下,也剪除了象徵大清國的辮子。雖然剪辮與否本身並不能給社會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但是,在中國近代歷史特定的環境下,它反映了人們觀念的變革。

與辮子文化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