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應如何學習外國一線優秀文化

中國應如何學習外國一線優秀文化

發布時間:2023-01-08 04:01:47

⑴ 中國應怎樣向國外學習和我們中學生應該如何學習他人

中國向外國學習,也無非是向外國學習他們的文化,以及語言,信仰。
不可盲目照搬外國的模式。很多國人覺得外國的一切都好,比如美國,反而對自己國家信心不足。這是很片面的一種能夠看法。外國的資本主義模式也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中國不可能照搬資本主義模式,所以要堅定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在政治上會學到。外國的風俗文化,我國可以適當的學習,但是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且要保留我過主要的風俗文化,當然,存在問題的地方也必須及時改正。

中學生向他人學習,學習什麼?主要是學習別人身上的閃光點。看到別人的有點,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從細微的地方就可以學習。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就像,當我們看到一個平時不怎麼主動的人,卻在大家都沉默不言的時候,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就很值得我們學習。看人不能光看到別人的缺點,需要花些心思,去找到別人身上的優勢優點。當然,萬事開頭難,但是只要自己能夠下定決心去改變自己,學習別人,一切皆有可能。

⑵ 中國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

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和特點 1、近代前期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三部曲(階段特徵) ①第一階段:自雅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20多年 這一時期中國思想界探索西學的熱點在「師夷長技」的「技」上,即學習西方製造堅船利炮的工藝技術。 ②第二階段:從19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 探索西學的熱點轉移到「格致之學」上,即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70年代以前主要是圍繞軍事技術,70年代以後開始超出軍事技術的范圍。其主要原因是洋務派為了制器不得不翻譯西學,近代著名的科學家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的科學事業都與譯書有不解之緣。 ③第三階段:從19世紀90年代以後 向西方學習開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層次。先是維新派思想家日益認識到西學體系不僅包括自然科學,還包括社會科學和政治制度,主張既要學習「西藝」也要學習「西政」,此後革命派也主張如此,激進民主主義者則更進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層次。 2、中國人民學習西方的時代特點 ①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魏源提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成為中國人看世界的開端。 ②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洪仁玕發表《資政新篇》,第一個在中國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③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提出中學為本,西學為用,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習西方科學技術。 ③早期維新派:主張不僅要學習西方的科技,更應該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④資產階級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儒家傳統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 ⑤資產階級革命派: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主張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改變封建土地制度,並以此為指導發起了辛亥革命運動。 ⑥資產階級激進派:以民權、平等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指導思想,徹底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封建正統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學,發起了新文化運動。 ⑦俄國十月革命後,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在中國宣傳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思想; 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並最終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最終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最後勝利。 3、近代前期中國思想文化的特點 ①從內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學習,特別是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其實質是追求民主和科學; ②從主題上看:救亡圖存是主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在文學上多有反映,中國的思想界更是顯示出面對危局不斷探索的特點; ③從廣度和深度上看:經歷了一個由「器物層次」到「制度層次」再到「思想層次」的過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現出新舊過渡的特點。如三次思想解放運動。

⑶ 近代中國如何向西方學習 (科學 政治 文化 方面)

隨著近代中國對西方文化的選擇歷程,中國人的觀念也得到了不斷更新:「師夷長技」觀念更新了「華夏變夷」的觀念;「維新變法」的觀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觀念;民主、民權的觀念更新了「君權神授」的觀念;理智的務實觀念更新了偏頗的尚虛觀念;男女平等的觀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觀念

魏源是近代中國最先睜眼看世界的代表,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這個口號所反映的,首先是看到並承認西方有長處,其次是主張學習西方的「長技」,歸結是為了抵禦西方侵略者,這里明確表述了選擇對象和目的,只是因為主觀認識和客觀條件所限,選擇的是「堅船利炮」一類的軍事「長技」。

馮桂芳的《校bīn@⑧廬抗議》。它明確標明「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宗旨,主張「采西學」、「制洋器」。概括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從理論上確定了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暫時解決了引進西方文化後如何處理中西方文化關系的問題。它有力地推動了一個以引進西方科技、管理方法,創辦近代企業的社會運動。問題是這個選擇不是使固有的文化適應「近代」的變革,使之具有「近代」的功能,並正確吸收西方近代文化有益的東西,而是在於維護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統治秩序,這就充分表明了這種文化選擇的保守性和狹隘性。 接下來是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人士。他們對鴉征戰爭以後幾十年中國人對待西方文化各種態度進行了反思,總結了經驗教訓。他們批評「中體西用」論的失誤,並超越了「中體西用」的局限,在中西文化的選擇上跨出了一大步。對於西方文化,他們主要選擇吸收了進化論和民權、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及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康有為是一個典型的將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巧妙結合的人。他將資產階級進化論學說,與中國古老的「公羊三世說」揉合在一起,「欲以構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⑤〕,形成了改良運動中具有中國特色和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內涵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體系。但是,維新人士在文化選擇上也表現出明顯的缺陷,他們尊崇今文經學,以孔子為旗幟,鼓吹儒家思想,維護君主地位。

20世紀初年,以孫中山為領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也從西方文化中選擇吸收了進化論和民權、自由、平等思想,但在政治制度方面和維新人士不同,他們採取的是民主共和國方案,摒棄了君主立憲制。孫中山曾游學歐美,旅居香港、日本,他比同時期的康有為等人對西方有更多的了解和體驗,更透徹地掌握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他既看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同時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消極性一面,在主觀上並不認為西方政治制度一切都好,因此,他不是把西方文化照搬到中國,而是作了很好的選擇,他的「民主主義」就是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與中國的「大同」理想有機結合的產物;他的「五權分立說」,則是把西方的「三權分立」學說中國化的一個大膽創造。

⑷ 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外來文化,保持傳統文化

中國古典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
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腐朽的東西,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視翻拍中國名著時不應該「全盤照搬」或者「斷章取義」。
②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傳統文化是我們五千年來經過無數先輩的鮮血和智慧所凝結成的!作為炎黃子孫,作為一個有著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就理應講學習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我們口中談吐不凡的漢語,經過了幾千的不斷完善才有今天讓其他各國的人民望而莫及!作為一個生長在中國這樣不平凡的龍的土地,我們作為一個家人,我要學習要自己家的傳統文化去接待來自遠方的客人,去感悟我們幾千年中國這位母親的成長歷程!傳統文化是基礎,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寬容,也因此我們不反對外來文化的進入,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學習要中國的傳統文化才去學習外來的西方文化,就簡單的舉一個例子,試想一下,一個連中國話都說不好的中國人,怎麼又能力去走出國門去跟一個已經掌喔好自家的西方文化的外國人去交流學習呢? 所以人不能沒有臉,樹不能沒有根,傳統文化是一種基礎,外來文化更多的只是種新的學問!所以基礎才是最重要的!

外來文化是植根於別的國家或民族土壤的異域文化,它是別的國家或民族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表徵。因此,在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上,我們的態度應是既不盲目崇拜,也不一概排斥,而是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加以分析和判斷,從而做出合理的取捨。在對待外來文化問題上,國粹主義和崇洋媚外都是錯誤的、不可取的。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一分為二的觀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方法來對待外來文化,這是我們今天開放的中國對待外來文化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⑸ 如何學習西方文化別忘中國文化

1對待外來文化,積極學習。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來豐富自身的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最終促進自身文化的發展。
3自身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經濟的發展有能動作用。只有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才能使我國的傳統文化跟上時代的發展,保持先進性和優越性,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有效地應對外來文化的沖擊。 

⑹ 在當今世界的文化格局中,中國文化應該向西方文化學習什麼

在當今世界的文化格局中,中國文化應該向西方文化學習平等,自由,民主的現代價值觀。實證主義,邏輯思維的思維方式。尊崇法冶,重視公共空間的社會觀念。

從當前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在借鑒一切可以借鑒的,學習一切可以學習的,可以說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世界的文化格局特點:

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以致形成了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溝通和融合,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對於這樣的全球化,人們的看法固然不同,但它畢竟是一種無可置疑的客觀事實。

⑺ 如何理解毛渾東提出的學習外國經驗的方法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非常注重學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
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新中國的對外開放策略:「我們必須盡可能得首先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做生意,同時也要同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鄭重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願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原則,與任何外國政府發展對外關系。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對中國侵略、封鎖和禁運,使中國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科學文化的政策難以實現。黨和毛澤東在制定「一邊倒」外交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了主要學習蘇聯的政策。1953年2月,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四次會議閉幕會上說:我們這個民族,從來就是接受外國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文化的。在封建時代,唐三藏法師不遠萬里到印度去取經;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期間,中國人民興起了一個學習西方文化、民主和科學的高潮,特別是在自然科學方面,給我們留下了很大一批自然科學工作者,一批寶貴的遺產。他說,古代和近代這兩次學習外國,比起學習蘇聯的規模和效應,那是差得很遠。我們不但學習蘇聯的馬列主義,而且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一切我們用得著的,統統應該虛心地學習。就是說,應該在全國掀起一個學習蘇聯的高潮,來建設我們的國家。
1954年9月,毛澤東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號召:要「努力學習蘇聯和各兄弟國家的先進經驗,老老實實,勤勤懇懇,互勉互助,力戒任何的虛誇和驕傲,准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
評論

⑻ 近代現先進的中國人是怎樣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制度和文化,進行救國救民探索的。

(一)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主要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和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先聲。雖然他創新對西方的認識和學習只停留在「堅船利炮」這一西方文明的表層——物質外殼上,而且學習的目的既是為了「制夷」,更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在當時要邁出這一步,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超人的膽識。它使國人沖破了閉關鎖國的牢籠,啟迪探索外界的新風,成為一代代先進中國人的強國禦侮而尋求外夷、平內患的雙重目的,懷著「中學為體,西方為用」的矛盾心理,發起求富求強的洋務運動。

(二)甲午戰後——辛亥革命:主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紀六七年代,早期維新派就提出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成為19世紀末康、梁倡導維新變法運動的先導。康、梁把向西方學習的目標從經濟領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謀求政治體制的變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主張,但在封建頑固派的鎮壓下,變法運動夭折。隨後的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運用西方國家學說,實行王權分立體制和責任內閣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北洋軍閥的專制使民國成為一塊招牌。

(三)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主要學習西方思想文化並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陳獨秀、李大釗等把斗爭鋒芒直指封建正統思想,宣傳西方民主科學。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宣傳社會主義,以俄為師,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中國知識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國、改造社會的科學思想武器

特點:①經歷了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遞進嬗變過程;②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相互統一;③充滿進步與保守的斗爭(洋務派與頑固派、維新派與頑固勢力、革命派與保皇派斗爭。)
http://wenku..com/view/388304254b35eefdc8d33357.html

⑼ 為什麼弘揚傳統文化,還要學習外國先進思想

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歷史悠久而深厚的,講仁德、重信義、孝長者、尊老者、護幼者、要愛國……這些優秀的傳統對於中華民族性格的優良培養是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的。但是在傳統文化卻是經歷了上千年的封建社會,這些傳統文化必然有著封建社會的烙印,就像保守、專制、迷信、歧視女性等一些傳統思想,這些思想已經阻礙了中國的社會和文化生活的正常發展,必須得給予革新!
學習外國先進思想,正好可以彌補我國傳統文化的不足之處--開放、民主、尊重女性等,正因為一批批有革新思想的人領導了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改革開放等革新運動,使中國的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出現了新局面,使中國適應了世界的發展,促進了自己的進步。
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本國傳統文化和外國先進文化,不要一味自信,也不要一味崇外,使自己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使自己的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也使自己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好。
所以,i學習外國先進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

⑽ 高分求:中國如何從文化層面向西方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之風的過程
背景: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特別是鴉片戰爭的刺激,使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他們開始拋棄虛驕自大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關心時局,尋求強國禦侮之道。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思潮,是伴隨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歷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先進的中國人,包括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與資產階級中的一部分,在階級和民族危亡的形勢下而萌生的救亡圖存之道。就是說,從一開始,學習西方的思潮就與救亡圖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且,向西方學習的內容,隨著封建統治危機的加深和與之相應的認識的深化,有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經濟到政治,從器物到體制的發展變化過程。
清代初年,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斷了明清之際已經開始興起的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到十九世紀中葉,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了產業革命並逐漸向海外大肆擴張時,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卻還處於腐朽的封建統治之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然是最主要的經濟形式,政治和思想的禁錮更是遠遠落伍於時代。這種情況下,地主階級中開明的士大夫已經察覺到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即日趨尖銳的階級矛盾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的威脅。從維護封建統治的願望出發,他們開始抨擊朝政,主張改革。鴉片戰爭前後的封建士大夫與知識分子龔自珍、林則徐和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認識到封建統治的危機,這是向西方學習的前提。這一點上,龔自珍走在前列。龔自珍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對清王朝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抨擊。他認為十九世紀的中國已是「日之將夕,悲風驟至」的社會,由此發出了「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的變革呼籲。正如梁啟超是《清代學術概論》中所指:「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有功焉」,龔自珍的這種思想直接影響了以後的維新派,為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一般認為,林則徐是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在禁煙的同時,組織人力翻譯英國人莫瑞(Murray)的《世界地理大全》,定名為《四洲志》,並注意研究各國情況,翻譯了許多外國報刊作為資料。這使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的中國人打開了眼界。在《四洲志》的基礎上,魏源完成了《海國圖志》的關於世界史地的名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反侵略思想。他主張清遷增設水師一科,「有能造西洋戰艦、火輪舟、飛炮、火箭、水雷、奇器者為科甲出身;能駕駛颶濤,能熟風雲沙線,能槍炮有準者為行伍出身」,從而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口號。早期先驅者的功績不僅僅在於他們打開了透視西方的文化窗口,更重要的是,他們認識到了當時的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開啟了學習西方之風。魏源說:「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夷者,外夷制之。」但是也可以看出,這些先驅者在鴉片戰爭中親眼目睹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的威力,因此他們從直觀的印象出發,把挽救封建統治危機與學習西方結合起來,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的武器設備,這也是最初學習西方的最主要的內容。
五十年代後期[太平天國己未九年(1859年)],總理後期太平天國農民政權朝政的洪仁稈向天王洪秀全提出《資政新篇》,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在政治上,強調集中統一,重視「上下情通」,主張設立不受一般官員節制的新聞館,仿效西方民主制度;經濟上,他提倡建立以機器工業為主的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交通,開發礦山,創辦金融郵政,鼓勵發明創造,同時准許僱工。如果說四十年代的「師夷長技」僅僅著眼於外國的堅船利炮的話,洪仁干則是在重視外國軍事技術的同時還倡導學習西方的科學和生產技術,並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政治制度。這一思想在當時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具有進步意義,但是封建性很濃的太平天國農民政權沒有條件也不可能實行這一資產階級色彩很濃的方案。
把西學真正大規模付諸社會經濟和文化實踐的是六十年代以後的洋務運動。隨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分化,出現了奕訁、李鴻章等人在自強與新政標榜下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由軍事工業開始,波及科技、民族工業、文化教育等領域,它把求強與求富結合起來,成為中國近代化過程中一個很明顯的標志。同治元年設同文館,重又揭開了西學輸入中國的序幕,也重新開始了中國人系統地向西方學習的歷史。但是洋務運動三十年的發展,作為運動宗旨的「中體西用」卻逐漸為人所疑,洋務派官僚張樹聲即認為西方「育才於學堂,議政於議院」的「體」,清廷也必須學習。這場運動最終由於自身濃厚的封建買辦性而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走向破產。
不難看出,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這一時期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西方的科學技術和自然科學上,他們認為,西方國家的強大,只是經濟、技術的原因,中國與西方相比,也只是諸般雜藝的落後,而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學問、制度、文章則出於萬國之上。這是其認識上的局限性,也對學習西方什麼的問題產生直接的影響。

西方教給了近代中國嶄新的意識形態

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這一時期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西方的科學技術和自然科學上,他們認為,西方國家的強大,只是經濟、技術的原因,中國與西方相比,也只是諸般雜藝的落後,而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學問、制度、文章則出於萬國之上。這是其認識上的局限性,也對學習西方什麼的問題產生直接的影響。
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步形成,反映新階級意志的政治思潮也應運而生。王韜、馬建忠、薛福成、鄭觀應是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代表人。他們比較多地接觸了資本主義世界,因而批判洋務派只學西方「皮毛」而不襲其體,力主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來改觀中國面貌:(1)他們繼承了先驅者的愛國主義傳統,表現出抵禦外侮、捍衛主權的強烈願望。(2)要求發展發展工商業,以此作為謀求富國之路。鄭觀應提出「商戰」,「論商務之原,以製造為急,而製造之法,以機器為先」。他抨擊清政府「官不能護商,而反能病商」,要求提高工商業者的地位,與西方進行競爭。(3)主張革新政治。他們認為中國政敝不可收拾,是上下不通的制度造成的,而西方諸國小而強,就在於有議會為國本,因此學習西方應以此為首位,實行君主立憲,君民共主。這種思想沖擊了封建專政的傳統觀念,涉及中國政體的變更,成為學習西方的突破點。(4)主張文教改革,發展近代文化教育,培養科技人才。他們批評洋務派只注意學習西方技術,不重視人才培養,以至「有器無人」,未能真正學到西方之長。
與前人比較,早期維新思想家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進一步觸及了西學,但是他們並沒有從根本上和洋務派劃清界限,且一般都以洋務派為靠山,尤其是「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的主張,與洋務派如出一轍。
甲午戰爭的失敗,有力地證明了僅僅是興辦實業,並不能得以自強。隨著戰後民族危機的加深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了歷史舞台。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思想家們首先認識到,「西人之前所強者兵,所以強者不在兵」。中國之弱也不僅僅在軍事力量和工商實業,更為重要的是政治方面的原因。這時他們在學習西方的問題上,已抓到了更深層次的東西。他們以實現君主立憲為中心,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諸領域都提出了學習西方改良中國的主張:(1)以進化論駁斥頑固派宣稱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宣傳變法革新的必要與合理性。(2)在政治上,進一步批判了封建君主專制,要求一定的民主政治,實行君主立憲。譚嗣同提出「沖決君主之羅網」,從根本上否定了忠君的觀念。(3)在經濟上,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系統綱領,要求政府提倡和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康有為認為,西方國家之所以發展得比較快,「其源則在農以出之,工以作之」,因此中國要富強起來,就應學習西方,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盡快發展工商業,國家應「縱民為之,並加保護」。(4)在思想文化方面,他們發展了廢八股、改科舉的思想,主張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嚴復主張「痛除八股而大講西學」,他的《天演論》等譯著使中國人第一次直接接觸了西方文化思潮的內容,他所鼓吹的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天賦人權,對中國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梁啟超則力主新學,認為「新學之風既倡,民智漸開」。
十九世紀末期的這些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變法革新,以此來挽救民族危亡,使國家富強,而變法的目標則是實現君主立憲,倡導民權和發展資本主義。他們從各個方面廣泛地宣傳新學,使維新思想覆蓋了統治階級的中下層乃至某些上層人士和整個知識分子階層,形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同早期提出學習西方命題的先驅者相比,康梁等維新派猛烈地抨擊了頑固派,毫不隱諱地倡導西學。他們沒有僅停留在文字的宣傳上,而是上書、請願、辦刊物、建學會,奔走呼號,不斷擴大著影響。由於光緒皇帝的支持,他們終於在1898年對自己設計的一系列改革方案進行了試演。這樣就使中國學習西方的風氣,從最初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發展到效西國以變法,這是中國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對於西方文化認識上的巨大進步。
與百日維新的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幾乎同時,興起了以三民主義為內容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潮。它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主張武力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依照西方資本主義主權在民為原則的共和國家。戊戌變法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革命思潮的澎湃,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爆發並迅速推翻了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無可挽回地失敗了。中國社會沒有發生任何實質性的大變化,北洋軍閥政府的腐朽統治較之於清王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辛亥革命的失敗,給中國的思想文化界以極大的陣痛,他們對學習西方的命題作出深刻的反思,這就是「五四」前後的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一方面,是「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和改造國民性的討論,以培養全體國民科學與民主的群體意識為目標,甚至鼓吹反傳統,提倡全盤西化,認為不如此就不能造成真正的共和國民,不能有共和革命的勝利與鞏固。另一方面,有人認為,中國到底不是西方國家,中國人畢竟不是西方人,歷史已經證明了學習西方非但不能挽救中國社會,反而生出無窮內亂,以至國勢日下。於是他們又收回眼光來挖掘「國粹」,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出路。反傳統學西方及回歸傳統的國粹主義,成為辛亥革命至五四運動前後的兩大主要思想潮流。與反傳統的思潮相應,這一時期,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在中國廣泛傳播,包括馬克思主義。而歷史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思想和理論武器,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並且,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把中國革命引向了最後的勝利。這是西方帶給近代中國意識形態質的改變,由此,中國告別了以儒教治國的方式,走上向世界強國發展的快車道。

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中國應如何學習外國一線優秀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