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將樂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將樂素有「文化之邑(yi)」的美稱。東晉時干寶《搜神記》中《李寄斬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被譽為「閩儒鼻祖」、「程氏正宗」的著名理學家、北宋龍圖閣直學士楊時(號龜山)也誕生於此,「程門立雪」的典故代代相傳。擂茶、龍池硯、西山紙堪稱「將樂三絕
將樂擂茶
請喝擂茶是將樂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凡人們結婚、添丁、喬遷、參軍、提干、升學、做壽,擂茶便成為必不可少的喜慶之品。將樂擂茶源遠流長,據考證,它是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遷時傳入的。 擂茶用料講究,製作獨特。器具有:口徑35厘米、內壁有輻射狀紋理的陶制擂缽,一根70厘米長的茶樹枝或白蛇藤作成的擂茶棍,撈濾碎渣的竹製笊籬等。擂茶的原料:以芝麻、茶葉、陳皮為主,並根據需要變換不同配料,如魚腥草、川芎、藿香、鳳尾草等。製作方法:將配製好的原料放進擂缽里,加些涼開水,兩手握住擂茶棍,沿著缽壁有節奏地作慣性旋轉,待缽內之物被擂成細漿,將滾燙的開水徐徐倒入攪泡,用笊籬濾去渣滓,反復研磨二、三次,一缽清爽可口的擂茶就製成了。 擂茶的葯用功能頗多,酒足飯飽之後喝口擂茶,可感油膩盡退,滿腹舒暢。據驗證,常喝擂茶有防風祛寒、清肝明目、降血壓、潤肺健胃、潤膚美容、延年益壽等功效,是極佳的保健飲品。
將樂南詞
將樂南詞又稱「八韻南詞」。它的源頭來自浙江的婺劇,由浙江的流浪藝人經江西傳入我縣,後經民間藝人不斷加工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帶有將樂地方韻味的劇種。南詞的道白採用「土官話」(將樂方言腔普通話)。唱詞曲調為八韻,每韻由7字組成,一曲8名。腔調變化以八韻為中心展開。樂器使用揚琴、琵琶、三弦、蘇笛、京胡、二胡、板胡、雲霄、笙、鏡鑼、銅鼓、漁鼓等。南詞唱腔種類繁多,聲腔齊全。除基本唱腔正板、緊板、北調正板、數板外,還有眾多輔助唱腔,如弦索、崑腔、北疊、外調。完整的基本中還有曲頭、曲尾及串子調等。 南詞演唱時,曲會講究,一般古廳堂或廟宇正廳,掛桌簾、擺香案,掌鼓板者坐上正中,主唱者依次分坐兩邊,各執樂器,接生、旦、凈、末、醜行當扮唱。每場戲必先唱《天官賜福》曲目,後唱其他曲目,如《斷橋相會》《合缽妝妖》《昭君和番》《蘆林相會》《蘇文表借衣》等。 1964年冬,傳唱了近百年的將樂清唱南詞終於以一種嶄新的表演方式被搬上舞台,由劉懷忠編詞作曲的將樂南詞說唱《趙書記治水》開了南詞表演形式之先河。在福建五屆農村文藝匯演中取得佳績,被選送參加1965年的《上海之春》音樂會演出。此後,一批如《五婆罵雞》《啞背瘋》《小魚兒》等南詞劇目陸續創作問世,一批南詞藝人如陳維緒、徐素娥、王朝仁等逐步成長,成為今天南詞演唱的傳人。
接春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來了,萬物蘇醒,大地充滿了生機。春,在將樂人心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城鄉各地的接春風俗,寓意深刻,頗為有趣。 立春前夕,各家從菜地尋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帶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後用大紅紙做成長形條幅,寫上「新春大發」、「春到財來」、「迎春接福」之類的吉利話,插到「春花」旁邊。立春來臨,把「春花」端出來,放到大門前或窗檯上,同時擺上清茶、甜酒,點燃線香,待立春時刻一到,各家各戶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來。這就叫「春花接春」。 「開大門」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時,這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時辰。人們把大門打開,在門兩側帖上「開門大吉,萬事如意」之類的聯子,燃放鞭炮,這叫「開大門接春」。
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民間稱之為「上元天官賜福日」。過去這一天,是正月最精彩、最熱鬧、最令人回味的佳節。元宵節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多姿多彩的「鬧花燈」。這天,人們都要吃元宵(土話叫「湯圓」),皮用糯米粉製成,餡或甜或咸,以祈合家團圓。將樂城關人還做春卷、竽包等風味小吃,將元宵節稱之為「壽年」。過去城關和萬安的元宵活動從正月十三開始,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街頭巷尾千燈爭艷。龍燈、花燈、走馬燈、龍鳳呈祥燈、鴛鴦戲水燈、麒麟送子燈、松鶴延年燈、吉祥如意燈、百鳥朝鳳燈、牡丹富貴燈……公龍燈就派生出燭龍、板凳龍、香龍等等,燈火輝煌、千姿百態。元宵節不僅有觀不完的花燈,還有熱鬧歡騰的舞龍燈、河蚌舞、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各種游藝。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每到元宵節,文聯、文化等部門都要組織民間元宵節活動,或舞龍燈、或舉辦花燈展,或是放焰火,元宵活動多姿多彩,令人陶醉。
端午節
將樂人很重視端午節。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節前就備足糯米和箬竹葉裹棕子。親戚朋友間互相饋贈,女婿要向岳父家送雞、送肉,謂之「送節」。粽子有甜粽、咸粽之分,有鹼粽、白粽之別,品種繁多,有烏豆粽、花生粽、肉粽、豆沙粽等等,五花八門。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都要懸掛菖莆、艾葉、葛藤以驅邪。據說門上掛艾葉、菖莆之俗源於中原大地。有的門口還貼上「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莆似箭斬千邪」的對聯。午後還用葛藤、艾葉、菖莆煎水,供老少沐浴。城關人還有叫小孩吃驅蛔蟲葯的風俗,一歲吃一粒,十歲以上吃十粒。端午節期間,鄉下村民上山挖草葯曬干備用。傳說這天所備草葯,療效極佳。 端午節最隆重的習俗要數龍舟比賽。過去縣城渡頭、水門、東門,都有自己的龍舟。鄉下有南口、黃潭、高唐等地各自的龍舟。過去全縣有9條龍舟,每年四月下旬,人們早早就把龍舟抬出來,補漏、上油彩,修葺一新,連龍須都要細細地梳過幾遍。為了初五進城看劃龍舟及走親訪友送粽子,農村特意提前到初四過節,故民間有諺語曰:「鄉下不識字,過節過初四。城裡不知苦,過節過初五」。一到初五,金溪河兩岸人山人海,南門渡頭開闊的河面上,金龍、黃龍、白龍、青龍……一字兒擺開6條異彩紛呈的龍舟,每條龍舟上坐著24個光著膀子、握著櫓槳的壯小夥子;船中配一面大鼓,由一位久經沙場的彪悍鼓師握鼓錘以待;船尾還有一經驗豐富穩重的老師傅掌舵。時辰一到,就聽得一聲炮響,一條條龍舟立時如離弦的箭、出膛的彈,劈波斬浪向前飛馳。那「咚咚」作響、催人奮進的鼓點,那聲震如雷加油鼓勁的吶喊……那鏗鏘有力、奮勇拼搏的號子;那百槳齊劃、你追我趕的場面,讓人激動,催人奮進。
板凳龍
將樂縣安仁鄉的澤坊村每年正月十七有游板凳龍的習俗。原先不叫「板凳龍」,而稱「橋燈」,游的是蛇而不是龍。那時的澤坊人以戶為單位,各家自備一塊二米長十公分寬的杉木板作為燭橋架,狀如長條板凳面。每條燭橋上安2至3個斗,斗為木框,白紙糊面,斗內插蠟燭。木板兩端各挖一個小圓洞,可用木棍穿洞連接。數百條燭橋連接起來在田埂上行走就像長蛇一樣游動,甚為壯觀。 舊時的澤坊每年正月十六就開始熱鬧了。頭一天,家家戶戶就把燭橋抬出來洗凈,買來白紙將8個斗麵糊得平平展展的;曬干後,在斗面寫上: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平安等吉利詞語。有的人家為了好看,還畫上美麗的花邊。到傍晚天才有點暗,各家就派出男的青壯年扛著燭橋到橋頭集中,由負責連燭橋的人把蠟燭分給大家。天完全暗時,燭橋接好,各人把蠟燭點亮,扛上肩,隨後是長龍似的燭橋,從村頭出發,浩浩盪盪沿著全村一路游動翻騰繞一圈,家家戶戶的老人早已設好案桌、擺好供品、備好香燭等候在家門前,燭橋一到,立刻點起香燭,放鞭炮迎接。燭橋將全村轉完以後,便抬進一塊平整好的大丘的乾田裡。大家把燭橋放在地上稍事休息後,便重又精神抖擻地將燭橋扛起,在花燈指揮下從外向內排成金燈盤龍陣;一會兒從里向外,形成蛟龍出海陣,一會兒從外到內形成巨龍騰飛式,起舞花樣甚多。精彩的表演、熱鬧的場面,吸引了周邊村莊的萬千百姓,大田邊上人山人海,喝彩的、助威的、笑的、樂的,形成一幅熱烈火爆、別具一格的農村節日風情畫。 田裡的表演結束後,燭橋還要舞到廟前,把燭橋頭扛進廟內菩薩前,燒香點燭,虔誠地點三次頭,然後把兩塊半圓竹往上一拋,掉在地上後如果一正一反,就說明蛇可以斬了,只見領頭人手一揮,所有的人連忙把拴燭橋的木棍一抽,扛了各自的燭橋就往家裡跑,據說誰先跑到家,誰就最先把福氣先帶到家,這一年的運氣就最好。因此,人人爭先恐後,拚命奔跑。立時千燈、萬燈,天雨散花般四散開來。此情此景,讓人萬千感慨、耐人尋味。 為圖吉利,改革開放後人們改稱「橋燈」為「板凳龍」,還為橋燈安了惟妙惟肖的龍頭龍尾。安仁的板凳龍越來越引人注目,成為安仁每年元宵節文藝踩街必不可少的節目,遠近聞名。
萬安牛會
過去農業機械化程度差,農民耕田種地全靠牛,因而有「牛是農家寶,生產少不了」。千百年來,耕牛任勞任怨,辛勤耕田,成為農人最好的幫手,人們敬重耕牛、愛護耕牛,把耕牛當作命根子對待,特意把每年的四月初八定為牛的生日,這一天,農民要為耕牛做壽,為耕牛放假一天,大清早就為「牛壽星」准備美餐,表達對耕牛常年為人代力的由衷敬意,不但為耕牛過節,民間還有舉辦耕牛交易會的習俗,每年農歷八月期間,各地相繼舉辦耕牛會,促進了養牛業的興旺和發展。 將樂萬安牛會是從廟會發展起來的。舊時,將樂萬安規定農歷八月初七、初八為男人敬神日,初九為女人敬神日,每年要舉辦八月廟會,開展迎神活動。村民紛紛赴會,開始帶些土特產前去交流,後又進行以小牛作抵押的耕牛貿易。有的人認為耕牛經神廟菩薩過目,能避瘟消災,生長健壯,連不準備交易的耕牛也牽來參會,周邊的建寧、泰寧、順昌、明溪以至江西、浙江的客商雲集這里,交易耕牛數以百計。解放後不再迎神,但牛會和物資交流會卻保留了下來並日益繁榮。 牛會中最熱鬧紅火的還是翠竹扶疏、綠柳垂陰的萬安河畔,成千上萬頭水牛、黃牛、大牛、小牛濟濟一堂,或悠閑地吃著青草、或自在地打著噴嚏、或溫順地搖著尾巴,任憑主人和客人興高采烈地誇獎或評判,在人們眼前,展現出一幅活生生的美麗而壯觀的千牛圖。每頭入會的牛經檢疫後都打上了白色的印記。至傍晚,牛主人各自把牛牽回,散居在周圍。 第二天清晨,又成群結隊地趕來。牛會,不僅促進了耕牛交易,也使牛主人有了廣交朋友、切磋交流的機會,還提供了讓他們展示自己的舞台,每個人都興高采烈,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話題,歡聲笑語連續不斷把牛會推向高潮,盛況空前。 萬安牛會從迎神廟會轉化發展為健康的物質交流會和耕牛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到今天促進邊界貿易和耕牛發展,並杜絕了迷信活動,展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也體現了人民群眾求富向上的良好願望。
舞龍與舞獅
節日往往是人們團聚和喜慶的日子,為了表達這種心情,節日的游藝民俗特別豐富多彩。而游藝民俗中,舞龍燈是最熱鬧的。 龍是中國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華夏兒女都稱為「龍的傳人」。龍燈由頭、身、尾組成,另有一個龍珠。龍頭、龍尾用竹篾紮成龍頭、龍尾形狀,一節一節的龍身也用竹篾編成籠形,蒙上棉布繪上龍身色彩,裡面可點燃紅燭,下面用木棍支撐,供舞者執拿揮動,通常用九至十一節銜接成一條龍。舞龍時舞龍人身穿彩色衣、褲、頭扎毛巾。引龍人手拿彩色龍珠逗引長龍俯仰翻轉,在集市熱鬧的十字路口揮舞,舞龍的動作有跑、跳、滾、翻、纏等,舞龍人不論執掌哪個部位的都要做到首尾相顧,緊密配合,靈活機動,協調統一。舞龍時,往往青龍、黃龍幾條龍一起上,如巨龍翻江倒海,氣勢非凡。 最有聲勢的是「舞龍燈」。「起燈」時,領頭人帶著大夥到大坪上,面向東海方向敬上一對大紅燭,敬三柱香後口中念著祈禱之詞繞場一周,然後在鼓樂聲和鞭炮聲中開始。走在最前面的是龍珠。緊接著是龍頭,龍頭高約1.6米,長約1.2米左右,接著是九節十八米長的龍身,最後是龍尾。有時是一顆龍珠在逗著它們,有時是「二龍戲珠」,還有「群龍搶珠」等等表演程式。起龍時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人群歡呼聲中,一些新婚女子和未育婦人爭著去拔「龍須」,據說拔到了便可生龍子龍孫,可以早生貴子,這也就是「舞龍丁」的由來。 舞獅也是一種游藝,數白蓮鎮舞獅最有名。每年元宵時節,白蓮人便裸著上身、打著赤腳、腳掛銅鈴,以舞獅頌揚祖先功德。一舞就是十八盤(即十八般武藝套路),舞者大汗淋漓。口哨不斷,助興者聲聲吶喊,氣氛濃烈異常。助興的村民伴著嗩吶、鑼鼓的樂聲載歌載舞。獅有青獅、黃獅兩種。舞獅隊一行約10人,其中1人舞獅頭,1人舞獅尾,動作有洗面、搔癢、打滾、蹂球等。舞青獅者必須當眾表演拳術或刀、槍、棍術,如兩青獅相遇則須較量武藝,分出高低;舞黃獅者則純為遊玩不比武
Ⅱ 將樂擂茶文化怎麼樣
「月光光,月嬤嬤,下來吸擂茶……」朴實的《擂茶謠》伴著節奏時而急時而緩的開擂聲音,微眯雙眼的主人緊握擂茶棍的手悠然旋轉。稍頃,一絲淡淡的清香飄盪在擂缽上空,擂愈久香愈濃。一聲「吸(喝)茶嘍」,讓人怦然心動。在主人熱情的吆喝聲中,左鄰右舍的男女老少紛紛走出家門,有說有笑地嘮著家常,走進擂茶飄香的院落。
將樂縣位於福建省三明市西北部,處於福州和南昌兩個省會城市的中間。擂茶和西山紙、龍池硯被譽為將樂「三絕」。眼下,將樂文化部門正著手為當地獨特的擂茶文化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請喝擂茶是將樂最普通又最隆重的待客禮節。當地人不管是娶妻生子,還是升學參軍、婚喪喜慶都要請喝擂茶。這一習俗的起源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相傳有位叫馬援的大將軍帶兵途經武陵(現湖南一帶)時,士兵們突染瘟疫,幸好有當地農戶及時提供祖上相傳的除瘟良方:取清明茶、生薑、生米各十石,磨成粉末後以開水沖服。士兵們茶到病除,擂茶的神秘功效也由此流傳開來。據考證,將樂擂茶是在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遷時傳入的。
下料、開擂、沖泡、過濾、成茶……將樂擂茶用料頗為講究,製作獨特。其器具有竹製笊籬和內壁布滿溝紋的陶制擂缽,以及70餘厘米長的上等茶樹枝做成的擂茶棍等。擂茶的原料以芝麻、茶葉、陳皮為主,並根據需要變換不同配料,如雞爪草、魚腥草、藿香、川芎、鳳尾草等。製作時,先將配製好的原料放進擂缽里,加少許山泉水,兩手握住擂茶棍,沿著缽壁有節奏地作慣性旋轉,待缽內的原料被擂成細漿後,將滾燙的開水徐徐倒入,再用笊籬濾渣,反復研磨二到三次,一缽清爽可口的擂茶就製成了。
擂茶的葯用功能頗多,酒足飯飽之後喝上幾口,頓感油膩盡退;炎炎酷暑喝擂茶,更是神清氣爽。據驗證,常喝擂茶還有防風祛寒、清肝明目、利尿、降血壓、潤肺健胃、潤膚美容等功效。
不久前,一個到將樂參觀的外國學生團隊應邀到好客的農家喝擂茶。起初,他們看到冒著熱氣、乳白色的擂茶,都不敢喝,因為那天天氣太熱了,都想喝冷飲,誰還喝熱茶?在主人一再「吸呀吸呀」聲中,禮貌的學子們開始品茶。不喝不知道,一喝都來勁了,個個樹起拇指直「OK」。10多人連喝3 杯擂茶,忙煞了主人。老阿婆說,不喝擂茶,枉到將樂啊。
更多關於將樂擂茶文化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c35f60161573149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Ⅲ 將樂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將樂的風俗習慣有:擂茶、龍池硯、西山紙堪稱「將樂三絕」,均被列入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擂茶廣場「擂缽銅雕」和玉華洞導游圖「玉華洞志」入選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1、將樂擂茶
請喝擂茶是將樂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凡人們結婚、添丁、喬遷、參軍、提干、升學、做壽,擂茶便成為必不可少的喜慶之品。據考證,將樂擂茶是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遷時傳入的。
擂茶的葯用功能頗多,酒足飯飽之後喝口擂茶,可感油膩盡退,滿腹舒暢。據驗證,常喝擂茶有防風祛寒、清肝明目、降血壓、潤肺健胃、潤膚美容、延年益壽等功效,是保健飲品。
2、將樂南詞
將樂南詞又稱「八韻南詞」。它的源頭來自浙江的婺劇。
3、玉華洞
由浙江的流浪藝人經江西傳入將樂縣,後經民間藝人不斷加工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帶有將樂地方韻味的劇種。南詞的道白採用「土官話」(將樂方言腔普通話)。每場戲必先唱《天官賜福》曲目,後唱其他曲目,如《斷橋相會》《合缽妝妖》《昭君和番》《蘆林相會》《蘇文表借衣》等。
4、接春
立春前夕,將樂縣人民從菜地尋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帶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後用大紅紙做成長形條幅,寫上「新春大發」、「春到財來」、「迎春接福」之類的吉利話,插到「春花」旁邊。立春來臨,把「春花」端出來,放到大門前或窗檯上,同時擺上清茶、甜酒,點燃線香,待立春時刻一到,各家各戶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來。這就叫「春花接春」。
Ⅳ 將樂縣的文化
請喝擂茶是將樂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凡人們結婚、添丁、喬遷、參軍、提干、升學、做壽,擂茶便成為必不可少的喜慶之品。據考證,將樂擂茶是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遷時傳入的。
擂茶的葯用功能頗多,酒足飯飽之後喝口擂茶,可感油膩盡退,滿腹舒暢。據驗證,常喝擂茶有防風祛寒、清肝明目、降血壓、潤肺健胃、潤膚美容、延年益壽等功效,是保健飲品。 將樂南詞又稱「八韻南詞」。它的源頭來自浙江的婺劇,由浙江的流浪藝人經江西傳入將樂縣,後經民間藝人不斷加工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帶有將樂地方韻味的劇種。南詞的道白採用「土官話」(將樂方言腔普通話)。每場戲必先唱《天官賜福》曲目,後唱其他曲目,如《斷橋相會》《合缽妝妖》《昭君和番》《蘆林相會》《蘇文表借衣》等。
1964年冬,傳唱了近百年的將樂清唱南詞終於以一種嶄新的表演方式被搬上舞台,由劉懷忠編詞作曲的將樂南詞說唱《趙書記治水》開了南詞表演形式之先河。在福建五屆農村文藝匯演中取得佳績,被選送參加1965年的《上海之春》音樂會演出。此後,一批如《五婆罵雞》《啞背瘋》《小魚兒》等南詞劇目陸續創作問世,一批南詞藝人如陳維緒、徐素娥、王朝仁等逐步成長,成為今天南詞演唱的傳人。 立春前夕,將樂縣人民從菜地尋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帶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後用大紅紙做成長形條幅,寫上「新春大發」、「春到財來」、「迎春接福」之類的吉利話,插到「春花」旁邊。立春來臨,把「春花」端出來,放到大門前或窗檯上,同時擺上清茶、甜酒,點燃線香,待立春時刻一到,各家各戶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來。這就叫「春花接春」。
「開大門」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時,這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時辰。人們把大門打開,在門兩側帖上「開門大吉,萬事如意」之類的聯子,燃放鞭炮,這叫「開大門接春」。 在游藝民俗中,舞龍燈是最熱鬧的。「起燈」時,領頭人帶著大夥到大坪上,面向東海方向敬上一對大紅燭,敬三柱香後口中念著祈禱之詞繞場一周,然後在鼓樂聲和鞭炮聲中開始。走在最前面的是龍珠。緊接著是龍頭,龍頭高約1.6米,長約1.2米左右,接著是九節十八米長的龍身,最後是龍尾。有時是一顆龍珠在逗著它們,有時是「二龍戲珠」,還有「群龍搶珠」等等表演程式。起龍時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人群歡呼聲中,一些新婚女子和未育婦人爭著去拔「龍須」,據說拔到了便可生龍子龍孫,可以早生貴子,這也就是「舞龍丁」的由來。
舞獅也是一種游藝,數白蓮鎮舞獅最有名。每年元宵時節,白蓮人便裸著上身、打著赤腳、腳掛銅鈴,以舞獅頌揚祖先功德。一舞就是十八盤(即十八般武藝套路),舞者大汗淋漓。助興的村民伴著嗩吶、鑼鼓的樂聲載歌載舞。獅有青獅、黃獅兩種。舞獅隊一行約10人,其中1人舞獅頭,1人舞獅尾,動作有洗面、搔癢、打滾、蹂球等。舞青獅者必須當眾表演拳術或刀、槍、棍術,如兩青獅相遇則須較量武藝,分出高低;舞黃獅者則純為遊玩不比武。
Ⅳ 將樂金溪傳說
銀華和金華的故事
~客家將樂民間傳說
前面為朋友們介紹了將樂客家文化遺產系列,領略了客家傳統文化的精彩紛呈,今天帶領朋友們進入將樂民間文化的草堂,感受迎面吹拂而來的山風,享受一番將樂客家民間故事中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跡那優美動人的傳說所帶給你的美好回味和無盡的遐想。
話說玉華、金華和銀華是三個古洞,玉華洞就像一位男子漢,這位老大哥一直以來都以其寬闊的胸膛接納包容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們,而金華洞和銀華洞則是倆位含情脈脈的少女,一直以來都是那麼的委婉、含羞、矜持"猶抱琵琶半遮面"……還因其分別住著"金華花仙"和"銀華花仙"而出名,這"三華"的傳說故事在我們客家鏞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雖有不同的版本,但其美麗動人,妙趣橫生的故事情節大體一致。
飲過金溪河水的人,都說金溪水甜;到過將樂的人,都知道有著這動人的傳說。
沿著閩江逆流而上,在其支流金溪河畔,座落一座美麗的小城~古時的鏞城。當時的水上運輸非常發達(我所知道,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在我的印象中成批的竹、木都還在從走水路運往榕城~福州),鏞城(將樂)和榕城(福州)之間就在這金溪河流這根白色的紐帶之間緊緊纏繞,吃水路的船家把白蓮、龍棲山的毛邊紙、龍池青石硯台、筍干、壽星糖及竹製品、林木材等土特產品運往榕城出售,再運些綾羅綢緞等回鏞城推銷……
說是很久很久以前,這鏞城外金溪河畔有個叫"觀化樓"的地方,設立了多處小碼頭,碼頭上都泊滿了船隻,有一條船隻上有位叫阿牛的小夥子,這阿牛因年幼喪失父母,經他叔託人介紹讓阿牛十歲就在這船上做上了伙計,一干就是七、八個年頭,現在這小夥子長的相貌堂堂,健壯如牛,因少言寡語,憨厚老實,幹活勤快,而遠近聞名……這船老大卻是一個愛財如命的傢伙……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話說這鏞城十里有座玉華山,山裡有"金華洞"和"銀華洞"兩個古洞,金華洞里住著"金華花仙女",銀華洞里住著"銀華花仙女"(另一說法是"狐精"),這姐姐金華能把地上的石頭變成金子,小妹銀華則能點物為銀。
銀華是一個出落得水靈靈的鮮嫩漂亮的姑娘,潑辣多情,夜晚常到金溪河畔去遊玩,時常看到勤快、憨厚、老實而又無依無靠的阿牛,這花仙憐憫之心和愛慕之情油然而生,嚮往人間生活……兩個年青人相會了……以後,每當子夜時分,船篷上方就飄來一朵白雲,一陣花香過後,一位村姑進入後船艙與阿牛約會……一連幾天花仙銀華都如期而來,一日被船老大發現了船艙後的秘密後,直問心神恍惚的阿牛,阿牛經不住船老大的壓力,只好一五一十地將"美麗的邂逅"和"知音相遇"告訴了他。
一天,船從榕城運貨回鏞城,在順昌縣的洋口鎮歇腳時遇到一位道士,船老大把阿牛的"艷遇"向道士說了,道士心生一計,教其如何如何就可留住花仙成為阿牛的媳婦,成為船老大的幫手……船回到鏞城碼頭,晚飯後,船老大把一大串古錢和七粒完整的大青米放在阿牛手裡傳授"機緣"……
像往常一樣子夜光景,待銀華走進船艙,船老大就偷偷地把船篙上銀華的花衣取走存起……這船艙里心裡忐忑不安的阿牛將那七粒嚼碎的青米噴到銀華臉上,銀華大驚失色,轉身就走,可是船篙上那還有她脫下的"花衣"?沒了"花衣"她就變成了一般的凡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凡夫俗子……也罷,一個有情,一個有義,有情人終成眷屬……第二天清晨,鄰船上的人們看到銀華,這消息馬上傳開了,一時船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這船老大原本就是一個貪財好色之徒,今日見得銀華雖是粗布裙衫,仍掩飾不住她的天然風韻,如此花容月貌,花若天仙……使他不懷好意,頓生邪念,自從見到銀華後,船老大有事沒事總往後艙鑽,有時阿牛不在還動手動腳,銀華是個機靈和聰慧的姑娘,船老大沾不到一點便宜,就開始心懷鬼胎又生一計……
話說這銀華和這個老實勤快的船夫阿牛結成了夫妻後,船上的生活雖然清苦,倆口子卻過著恩恩愛愛,情深似海的生活,別看銀華像個大家閨秀,粗活、細活樣樣能做,待人接物通情達理,熱情好客,鄰居之間互幫互助,鄰近船上的大嫂小媳婦兒都一個勁地誇獎她……日子到了深秋,銀華隨船來到榕城,一泊碼頭,船老大就留下一句:"過兩天後起船回鏞城"就上岸去了……阿牛一連忙了幾天,第三天傍晚終於把貨裝好後,阿牛就抽身幫助銀華早點做晚飯,吃完晚飯帶銀華進榕城商店逛逛順便幫助妻銀華買塊綢緞做件新衣衫。此時,船老大回來了,滿臉堆笑對阿牛說:"這些天你忙上忙下夠辛苦了,貨也備齊了,咱哥兒倆今晚好好喝幾蠱,樂和樂和"不由分說拉著阿牛的手就往岸上館子里去……酒過三巡,見阿牛已有七分醉意便單刀直入地說:阿牛啦,聽我說你那銀華原是花妖(狐狸精),人家都不敢和我們一起行船了,你把她修了我幫你再另娶媳婦吧……
阿牛一聽,猶如當頭一棒,酒意全消,把酒桌一掀,就往河畔貨船停舶方向直奔而去,果然不出所料,只見船後艙家什散落滿地,人去樓空,不見了銀華,現場有過強烈反抗爭扎後留下的痕跡。
原來,這狼心的船老大,私下買通了幾個彪形大漢,把銀華活生生地搶走,以三百兩銀子的身價賣給了一家富商做小妾(另一種說法被賣到妓院).
銀華在榕城雖然衣食無憂,卻是度日如年,整日以淚洗面,她日夜思念著她心愛的阿牛哥和金華姐姐,心想,只有遠在閩西北的玉華山的金華姐姐才能救她於苦海……就這樣,銀華熬過了三年,富商也放鬆了對她的監視,這年的重陽節,銀華去集市買菜,接觸到一個姓施的船工,了解得知是鏞城人,他一向行船在外,為人誠實可靠,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銀華把自己的不幸遭遇一五一十地訴說給船工,這船工很同情她的不幸,同意為她通風報信。
受銀華之託,他回到鏞城後,出南門,往玉華,照銀華講的方位尋找,果真見到在古騰纏繞、泉水清流的的石壁傍有個寫著"金華古洞"的洞穴,但石門緊閉,船家按照銀華傳授的口訣,朝千年古樹拜了又拜,叫了三聲"金華花開",聲音落處,石門大開,從裡面走出一位金花美少女,她笑盈盈的問船工你來找我有何貴干啊?聽說是銀華妹妹托此人捎信而來,在松明火把的照耀下,趕緊引領船工進入洞廳,洞內雲蒸霞蔚,眩巧爭奇,曲徑通幽,猶如進入地下宮殿景觀美不勝收,船家離家數月惦記家中父老和妻子,不宜留戀和欣賞這洞穴里的美景,謝絕金華留下用餐的熱情,便告辭回家,金華一看船工執意要走,也就不再挽留,為了感謝幫助她妺妹銀華脫離苦海的好心船工,送了他一包鼓鼓囊囊的布衣口袋,並再三囑咐千萬不要半路打開,到家後再看,船工點頭,告別出來走到"觀化樓"渡口處乘船過河,坐在船上,雙手緊緊抱著那布袋,同船的乘客和船梢工好奇問道這是什麼寶貝呀,抱的那麼緊,這船工也是個忠厚老實人,把這"榕城救女"的經過告訴了大家,大家都覺得好奇,叫他打開包袱看看,這輕飄飄的一袋東西究竟是什麼好東西,這船工耳根又軟,經不起大家的勸說,只好打開包裹一看,只見是一片片發亮的瓜子殼兒,在大家的鬨笑聲中船把那一袋瓜子殼往河心裡倒,"嘩啦啦……"奇怪出現了那些瓜子殼一觸到水就成了黃金燦燦的金瓜子沉入河底……船工望河興嘆,著實後悔沒聽金華姑娘的話,只好作罷,回家去了……
再說這金華姑娘接到消息後,立刻進入鏞城尋找到那黑心船老大家,略施小技弄到收回銀華的花衣騰雲駕霧直奔榕城,救出妹妹銀華……姐妹重逢,悲喜交集,有道是"流不完的傷心淚,訴不完的離別情"……姐妹倆趕回鏞城打聽阿牛的下落,卻是杳無音訊……
在一個月滿星稀的夜晚,金華銀華姐妹倆來到船老大家探聽阿牛失蹤情況,只聽得船老大從四合院廂房間里傳出的對話:"老婆,今天能在城裡安安穩穩過上大魚大肉的生活,多虧了我上次的榕城之行,那阿牛死腦筋,那晚把他往河裡一推,就讓他喂魚去了……把銀華賣了個好價錢,哈哈哈,加上那船貨和"花妖"的"處理"收入少說賺了五六百兩銀子……","你這死鬼真缺德……"一陣狂笑……
姐妹倆一聽,怒火中燒,你要的不就是金子和銀子嗎?你卻做出如此缺德和傷天害理的事!給你金子和銀子為你陪葬去吧!瞬間,無數的金銀從天而降,彷彿那滿天星斗都落到了鏞城城南,金銀越下越多,那船老大的整個身子全都埋在了金銀山下……
次日清晨,鏞城的百姓發現,在城南有一口深不可測的大池塘,代替了船老大家的庭院,同時,在距"觀化樓"下游一里多的河中央,慢慢露出了一大片砂石灘,上面凈是黃橙橙的砂子和溜圓圓的卵石,據說這就是那位救銀華姑娘的船工從金華那裡帶回的"瓜子金"變成的,至今人們還稱它們為"金沙洲",從此以後,金溪河裡就有了沙金,這金沙洲還真是名不虛傳,金溪,金溪,河裡有金。如今,每逢枯水季節,常有人到金溪河淘金哦。
金華銀華回到了玉華山,過隱居修行的生活去了。姐妹倆性格不同,金化仍不喜露面,與世無爭,所以人們至還找不到金華洞的確切洞口;銀華的家門始終敝開著,任人游賞。忠誠老實人進了銀華洞會受到銀華姑娘的熱情款待,她會親口向你敘述這個美麗動人而又悲傷的故事,若是心懷叵測,不懷好意的人進洞,那就別再想出來了。這銀華洞(將樂客家方言"銀華"與"人華"同音)相傳"十個進九個出","九個進八個出",總有一個出不來,沒有出來那個一定是不懷好意、心懷叵測的小人。
這就是金華和玉華的傳說故事。
《金華和銀華的故事》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水上運輸業的盛況。當朋友們賞析完我所描繪和敘述的這些客家民俗風情,是否也和我一樣眼前浮現出這樣一幅現實生活的場景:由帶箬葉棚子的烏篷船、一節連一節的長木排、金溪的漪漣、落日的余暉等組成的圖畫;你的耳邊是否彷彿聽到"乃唉乃唉"的槳聲、餘音繞裊的號子聲、一詠三嘆的南詞聲和旋律優美的擂茶聲……這些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都滲和著將樂客家獨特的風俗民情,使之交織成一幅幅彩色的古鏞風俗畫,這無疑為美麗富饒的將樂又添上一道亮麗風景線。
(注釋:容家傳統文化介紹己告一段落,浪費了朋友們的寶貴時間,特此注釋,表示感謝朋友們的垂青關愛,祝福大家快樂生活,美好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