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國家在21世紀初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國及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
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全面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或地區主管機構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國策的重要依據。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因此,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對全國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普查,無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還是對國情的調查,都具有重要意義。
(1)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近年來,伴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逐漸掀起熱潮。
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㈡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眾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
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傳統手工藝。
㈢ 什麼是物質文化遺產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又稱「有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稱「文化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其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中國制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於1985年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並於2002年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國家計委、財政部、教育部、建設部、國土資源部、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向各地方的政府發布了《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㈣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由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並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方式。聯合國有《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前者管「非物質」,後者管「物質」。
《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生效之前,作為試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命名了三批世界非物質遺產,共90項,其中中國4項,即崑曲、古琴、新疆的木卡姆民族歌舞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長調民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申報條件
一、國務院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立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本行政區域內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從本省、自治區、直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向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推薦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
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可以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
四、相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形式和內涵在兩個以上地區均保持完整的,可以同時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㈤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哪些
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遺產的認定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現在較為一致的認識是,遺產應包括自然和文化遺產、物質和非物質遺產(或稱無形遺產)、農村和城市遺產等等。教科文組織1972年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所指的遺產應是物質遺產。物質遺產更注重的是物,也就是外在的自然文化景觀和建築遺址,如我國29個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故宮、長城、九寨溝等,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遺產。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遺產,更注重的是技能、技術、知識的承傳,是活的財富,一切以人為主線。
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公約》對此定義作了具體的說明,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五個方面: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非物質的無形的東西往往比物質的有形的東西更加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了人類的情感,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和不可估量的價值。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等。
為何說這是文化命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有著其社會背景和社會環境,這種遺產根植於人所處的時空、周邊環境和社交活動中。由於它的特性,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和破壞更容易被忽略。例如剪紙藝術,在幾十年前的中國農村,至少一半以上的婦女都會剪紙;二十幾年前的木偶、皮影可能在我國還隨處可見,而現在要看上一場這樣的演出,恐怕是相當困難。現代化的沖擊,豐富的電視節目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傳統的民族的表演藝術失去觀眾。就拿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桂冠的崑曲藝術來說,全國6個崑麴院團每年究竟演出多少,有多少觀眾,結果恐怕並不樂觀。現代化的沖擊,現代化、商品化帶來的種種變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會環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
為了解決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過反復的研究和科學論證,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採取新的舉措,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跨越了4個重要的階段,取得了矚目的成果。第一個階段:關於保護傳統和民間文化建議案。第二個階段:建立「活的文化財產」制度。第三個階段:建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告制度。第四個階段: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㈥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皮影戲、剪紙、古琴、珠算、二十四節氣、針灸、書法、京劇、活字印刷術、清明節等等。
1、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㈦ 哪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間文學、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
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突出的是非物質的屬性,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
但在物慾橫流、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當今社會,「非遺」同樣不可避免地在申報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物化包裝的態勢、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局限、保持「非遺」的非物質特徵,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
(8)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非遺資源是我國重要的優秀文化,在文化傳承和民族智慧的延續方面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價值,因此,對其進行建檔保護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是要對其進行廣泛傳播,將優秀的文化在我國以及世界范圍得到共享和利用。
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東西,都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的,像那些古董都是有歷史性藝術和科學性質的,都屬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簡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眾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