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希臘和亞洲離的很近,為什麼古希臘文化與中國文化差異很大呢
首先,要知道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會深受其地理位置的影響,這是我們高中課本上不斷講授的知識。
古代希臘我們先看一看古代希臘的地理位置:
單單是青藏高原便阻隔了來自西方的許多侵襲,發源於黃河流域的文明,即我們,擁有著肥沃的土地。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使我們四季分明、旱季和雨季分明,這一切都有利於我們的農業發展。
而一旦發展起農業,就註定我們的不同。
農業生產苦悶而漫長,春種秋收,我們要一直守著一片土地,惟其如此,我們才能不餓肚子。這便將我們束縛在這片狹小的土地上,但束縛的同時又給我們帶來溫暖和安定。而這也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希臘人一樣殖民和貿易。
並且,從這種農耕文明當中,我們演化出一種小富即安的小農心理。同時,又因為我們長時間同處一片土地,因此我們十分重視土地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也促進了宗法制的發展。而中國,在這樣力量的推動下,逐步走向的是一個人情社會,法理之外的人情很多時候似乎更具有效力。
易中天說:
「中國原本就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如果再攤上洪水泛濫,外敵入侵,就更需要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需要號召力和凝聚力,至少得有萬眾一心的象徵。這個功能,在那時不可能由別人來承擔。為此,人民只能做出犧牲和讓步,對高舉旗幟的君主俯首稱臣。」
沒錯,我們的地理環境影響了我們的經濟體制,而我們的經濟發展,則選擇了我們的政治制度。
文明無好壞通過上面簡單的敘述,我相信你一定有所了解。
簡而言之,地理環境影響了經濟發展,經濟基礎又決定了上層建築,這一切共同的作用則深深的影響了我們的文化。但是,文明並沒有好壞之分,因為這是人民自己的選擇。
㈡ 古希臘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及形成原因 詳細一點的!
差異一:古希臘為海洋向的文明,他們崇拜天神(宙斯)之後就是海神(波塞冬)。
中國文明是大陸式的,對天的崇拜(天子)之後就是對大地的崇拜(社稷)。
這是所有差異的根源。
原因:古希臘文明成長與愛琴海周邊地區,島嶼眾多,早期不同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小城邦散居與半島與島嶼之上(克里特島),後期文明集中於陸地上(希臘與斯巴達:斯巴達為陸向,雅典為海向),基於雅典、斯巴達與眾多小城邦的古希臘是海洋系文明。 中國是大陸系文明自不用說。
㈢ 古希臘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及形成原因
古希臘文化的發展模式與中國文化的發展模式完全不同。因此,湯因比曾經作這兩個模式對比,指出其間的差別之巨,幾乎各趨極端:中國走向統一,而希臘始終分裂為多元的列國。甚至馬其頓以邊陲統一了希臘世界,其統一的格局在亞歷山大去世之後,不旋踵即分裂如故。
希臘半島的地形十分破碎。希臘半島本身是一片山地,港灣紛歧,半島的南部是無數的小型半島。愛琴海中,則島嶼星羅棋布,以克里特(Crete)為外沿,構成一個內海。無論半島抑是島嶼,港灣四周的陸地不大,可耕地更少,聚落即分布於這些逼仄的灣底小平原及山腳的坡地中。這些聚落對內凝聚為生活共同體。整個半島被山地割裂為零碎的地區,陸路交通不易,彼此之間以海道相通。為此,早在公元前2000餘年時,亦即青銅文化的早期,克里特島上及希臘半島南端的邁錫尼(Mycenae)地區,都已發展了手劃槳的船隻,以利海上交通,也發展了種植橄欖樹取油與種植葡萄釀酒的農業,以取代種植谷類為糧食作物的農業。橄欖油與葡萄酒均有高度的附加值,愛琴海的農業實際是為貿易而生產商品作物,以此營銷於安納托里亞,甚至間接輸出到兩河與海東地區,換取大陸出產的食糧。希臘文化有海洋的與貿易的特殊屬性,遂與中國、兩河流域與埃及的古代文化都大為不同,呈現其先天的特殊基調。
克里特文化與邁錫尼文化都曾有過十分光輝的日子。克里特的宮殿,重門復道,號為迷宮;邁錫尼的彩繪陶器,營銷於古代地中海世界,至今考古所見實物,仍精緻瑰麗,為世所珍寶。但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這兩個古代文明忽然消失。毀滅愛琴海古代文明的原因,或以為火山爆發,或以為外族入侵,或以為氣候變化。總之,至今聚訟,未有定論。
邁錫尼曾發展B系古字母系統,現在已得解讀。由這些B系文字的記錄看來,邁錫尼曾有十分發達的商業。B系文字記錄中,主要是表示所有權的印章及賬目,卻沒有文字與歷史記載。文字記錄留下不少商品名稱,不少專職人員的名稱,也提到不少專業的技工。然而,文字出土不多,只在少數幾處似是宮室的遺址中有之。凡此跡象,似可解釋為邁錫尼曾有過相當有效率的管理系統,獨占其經營貿易。這一特色,大致在後來的古希臘文化中也保持不失。
邁錫尼文化崩解之後,古希臘世界經歷了四百餘年的所謂「黑暗時期」(前1150—前750)。這一段的歷史,甚至不能由考古學獲得足夠的線索,以充分重建其社會與文化面貌。所幸,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奧德賽》中,雖是以不同時代的素材壓縮為史詩,至少仍有一些「黑暗時期」生活的鱗爪。希臘因其地形分割為一個又一個的區域。每一個區域之內有若干村落,或在海港,或在戰略的要害地點,結合鄰近的村落,組成一個政治經濟的共同體,後來稱為城邦。這樣一個小區的疆域,大致方圓四五十英里,即使步行,也可在一日之內由中心走到邊緣。城邦是自衛的單位,也是維持內部秩序的單位,而城邦居民事奉同一保護神,以建立同群的認同。在經濟上,共同體是自給自足的單位,由農耕、漁牧以及貿易取得生活必需的資源。共同體的領袖,大抵是小區中雄傑之士,能以其個人的勇略、智謀或品德取得眾人的信服。在史詩中,這種領袖號為君王,然而他們仍須耕作漁獵,一如眾人。這是相當簡單的小型部落,還談不上「國家」的政治體制。若與古代世界的埃及與兩河地區的大型國家相比,古希臘的情況,毋寧說是相當朴質簡陋的。
史家通常將公元前750—前338年稱為希臘古典文化發展的時期,而又將這四百年的歷史,劃分為初期(前750—前500),全盛(前500—前400)及衰敗(前400—前338)三期。公元前338年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以武力統一希臘的年代,此後的希臘歷史則是地中海世界的歷史,稱為後希臘文化時期(前338—前200),接下去即是羅馬代替希臘,主宰地中海世界的時代了。
希臘古典文化時期的開始,當由希臘發展了書寫文字為其發軔的關鍵。這一套古希臘文,是以拼音文字書寫古代口述的荷馬史詩。另一在政治制度上的重要發展,則是希臘的城邦體制。經由前者,古希臘留給後人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科學與哲學的思維及文學的創作。後者的發展則為西方世界的政治制度及其理念開啟了歷史上獨特的傳統,尤其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轉化為近代民主理念的理想泉源。
在上述二者之中,我們先討論城邦制度的演化。城邦制度濫觴於黑暗時代的地方共同體,其性質已在上文簡略提過。一個城邦通常由幾個鄰近地區共同體聯合為較為大型的政治實體。城邦具有政治、宗教、防衛及維持社會秩序的多種功能;因此城邦之內有衛城、神廟及市集幾個部分。希臘人只要不是奴隸或外邦人,即是某一個城邦的公民。今日西方語言中,政治(Politics)一辭的語根,即是城邦(Polis)
㈣ 古希臘文化與古羅馬文化的不同是什麼
1、含義不同
古希臘文化最主要的包括了古希臘戰爭,古希臘藝術和古希臘神話。古希臘文化作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愛琴海文明雖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伯來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遲,但其影響卻更為巨大。
古羅馬通常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
2、特點不同
古希臘的一個重要的美學思想就是和諧是美。古希臘人很早就提出黃金比例的觀點,並運用於繪畫雕刻。畢達哥拉斯學派哲學觀一最根本的思想,就是宇宙和世界按照「數」的關系和原則構成的,因此是最和諧的`最具有數的規律性。
羅馬人需要擁有優良的道路,這樣其軍隊才可迅速地調動布防。這正是羅馬人之所以成為古代最偉大築路師的原因。在他們所修建的道路中,有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羅馬人也是偉大的工程師。他們建造了許多橋梁和引水渠,而且其中有一些至今仍被使用。
(4)希臘文化為什麼不一樣擴展閱讀:
古希臘文學表現了古希臘人對宇宙、自然與人生的理解與思考,其中蘊涵著他們較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內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測,大自然不可駕馭,人生的變幻無常,使他們形成了帶有宗教宿命論色彩的「命運觀」。
體現在文學中,命運對人具有絕對的控制性和不可改變性,人必須服從命運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圍內發揮最大的才幹與潛能,隨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
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獨立不羈、狂歡取樂、享受人生的個體本位意識,而在困難面前又表現出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精神。威力無窮的命運給古希臘人帶來了困惑與恐懼,也培養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和個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