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創新的例子有哪些
《國家寶藏》:傳承人講訴國寶的故事,讓我們明白「知來處,明去處」的意義。
《中國詩詞大會》:回憶曾經的曾經,找回詩詞歌賦的美。
《經典詠流傳》:古詞新唱,讓詩詞歌賦不只是讀書聲。
《國樂大典》:傳統樂器不比西洋樂器差,雖然我們的五音十二律沒有幾個人知道,但是我們的傳統樂器也可以很潮。
這些都是非常出名的節目了,還有其他的形式,比如各種節日的推廣,各種擦邊的電視劇,在這里我就不贅述了。
因為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很多,每一種表現形式的受眾又非常的窄,同時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思想探索,所以能火的節目和創意很少很少!
雖然國家在大力推廣優秀傳統文化,也推出了各種各樣的形式和風格的節目,但是文化的復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希望以後我也能成為其中的一員。
B. 文化如何傳承與創新
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C. 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
中國的文化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定會在歷史的蒼穹中綻放光輝,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系列談不久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都必須面對和解決好的問題。從2014年12月26日起,《文藝報》和中國作家網將陸續刊發訪談、綜述、言論等系列文章,關注、探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激發中國文化的創造力
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本體論,最重視的是什麼呢?最重視的是修齊治平,它的基礎在家庭。中國人對家庭有一種神聖感,所以一直到今天很多中國人都喜歡講家國情懷。家和國顯然不是一回事,這樣的情懷處於西方文化體系中的人恐怕很難理解,但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差序倫理,家國同構。[詳細]
中國的品格——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訪談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是中國文化真誠、積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他不僅創立了國藝苑,還兼任北京大學校園內多家中國文化社團的顧問和指導,耄耋之年仍赴各地講學,致力於傳播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近日,中國藝術研究院黃海貝就如何學習、理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等問題采訪了樓宇烈。 [詳細]
故鄉在哪裡中國人的根就在哪裡
在作家餘光中的詩中,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它表達的是漂泊異鄉的遊子對故鄉和祖國的深深眷戀和綿綿深情。“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鄉愁是一種難以割捨的故土情結,一種浸入心靈的人文情懷,更是維系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精神基因和情感依託。面對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當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城鎮走向大都市,從鄉土的寧靜走向現代的喧囂時,遊子們可否還記得“土地的芳香”、懂得媽媽的“心腸”?日前,由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中央電視台組織拍攝的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正在央視國際頻道播出。該片旨在喚起海內外華人記憶中的鄉愁,凝聚億萬中國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體悟,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因,激發全社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鳴。自1月1日首播以來,該片引發了海內外眾多觀眾的關注和熱議。 [詳細]
天津泥人張彩塑:在生活中煥發新的活力
進入新年,大江南北到處是一派喜慶的節日氛圍,燈籠、剪紙、彩塑、鮮花……裝點著又一個辭舊迎新的時刻。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泥人張的影子處處可見,古典戲曲、民間傳說、民俗民風中的人物、故事,自然是藝術家塑造的主要題材,除此之外,以“中國夢”為主題的一系列反映當代社會風貌的作品也受到普通百姓喜愛。近些年來,熟悉這門民間藝術的人會發現,泥人張的許多作品越來越充滿時代氣息,普通人的形象、百姓身邊的尋常故事、英模人物的事跡都通過這門古老技藝呈現出來。一代代民間藝術家始終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讓這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天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不久前,2015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組還曾走進天津,專門探訪泥人張的老藝人們,希望從當地的民俗文化中汲取文藝創作營養。
紮根於傳統文化厚土的當代文學
從民族傳統文化中尋找、發現新文化運動的根系,一直就是“五四”以來許多經典作家的重要立場。魯迅就以《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表明了他與魏晉風度的精神聯系;胡適以《白話文學史》揭示了“一切新文學的來源都在民間”的定律;周作人也以《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證明了新文學運動與古代“言志派”傳統的精神承傳……這條“尋根”的思想史線索,到了1980年代,繼續結出了豐碩成果:從李凖、汪曾祺、賈平凹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不約而同“回到傳統文化”的創作到1985年“尋根文學”的異軍突起,都體現出文學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與靈感的文化品格。大略看去,這股思潮從兩方面展開。[詳細]
戲曲是傳統文化的載體與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戲曲史家廖奔訪談
戲麴生態的歷史演變
王 昉:首先您是否能談一談,戲曲曾經擁有什麼樣的生態?其發展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廖 奔:戲曲是中國農耕社會自給自足經濟形態晚期的藝術形式,因而它的盛期在20世紀前,它的市場是當時的農村和城市市民社會。自然經濟狀態下的戲曲,擁有自生自滅的原始生態,興起於宋朝的市民社會和村鎮土壤,元明清不斷發揚光大。[詳細]
當漢字面對世界
漢字是屬於人類的,它不僅僅屬於某一個民族和國家,也是人類文明中一個特定的非常重要的成員。漢字在當今仍然處於一個在全球范圍內大家要去認識它理解它闡述它運用它的狀態,而且漢字在中國文化跟多種文化文明相互碰撞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
關於漢字的特質。創制漢字和使用漢字是對於現實世界認識的一種再現,這種再現是通過視覺以形載義來完成的,關注的是筆畫部件之間,以及一個字和所要表達的認識或者是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詳細]
認清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現實意義
作家蘇叔陽一直致力於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作了《中國讀本》《西藏讀本》等著作。《中國讀本》以15種文字在世界出版,介紹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發行1500多萬冊,被譽為中國圖書“走出去”的範例,2010年7月獲得聯合國藝術貢獻特別獎。如今,他以抱病之軀在創作之餘擔任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和太湖文化論壇副主席等職務,參與各種文化論壇,傳播相關理念。面對當下傳承傳統文化的熱潮,他更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
辯題:傳統文化的傳承比創新更重要
這個話題是我們學校辯論賽的辯題之一,乾脆就以辯論稿的形式寫一寫好了
討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哪個更重要”之前,自然要先明確一下傳承與創新都有那些形式,有哪些異同。
我覺得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主要體現為批判性繼承,這種繼承方式的表現形式有三種:
一、擇善而承。就是將傳統文化中那些顛撲不破的真理,有利於國,有利於民,有利於社會發展的部分繼承發揚。比如“治大國若烹小鮮”、“君舟民水”、“民貴君輕”這些思想被一代代帝王將相們繼承,“學而時習之”、“君子坦盪盪”、“見賢思齊”這些思想被一代代國民繼承等等
二、則利而承。不同於擇善而承,則利而承所基於的並非普羅大眾間的平等,而是使某些特定群體受益。例如:孔子的“君臣義、父子恩、夫婦順”思想,是強調雙方的互利互惠,互相尊重。經董仲舒、朱熹的發展則變成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強調單向奉獻的“三綱”。還有朱元璋改《孟子》為《孟子節文》,將不利於君而有利於民的思想刪的一干二凈。這些都屬於則利而承。
三、警惡而承。就是將前代前人的惡行惡事作為作為當代的警示而繼承。典型性作為就是史書的編纂,所謂“以史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中國人注重歷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總結前朝之失而警戒自身之行。
傳統文化的創新,我覺得有兩種主要形式
一、吸收式創新。就是吸收本民族傳統文化以外的東西進行創新,繼而轉化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典型表現為唐朝的文化大飛躍。經過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的民族融合,漢族周邊的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融合,為向來注重內修,含蓄溫厚的漢文化注入了異族的勃勃生機,生成了唐朝昂揚向上、激盪外放的民族精神
二、批判性創新。對傳統文化中不適於社會發展的部分進行批判,提出新的思想主張。表現為陸王心學,或者說王學左派的誕生。心學的誕生基於對程朱理學的批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與民眾生活逐漸相悖。由此,高揚人情、人慾、人性的心學得以萌發。
分析完繼承和創新的形式,就可以談一談二者的重要性比較問題了。對於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那個更加重要,就先要弄清楚為什麼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因為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所在,是國家民族的脊樑,是他具有生命力的重要體現。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不僅是對先賢的敬重和緬懷,更是指導國家和民族繼續發展而不是本色真我的重要保障。保證傳統文化的繼續發展,保證傳統文化不被侵蝕異化,是繼承與創新的目的所在。弄清楚了目的,才能開始比較二者的重要性。
首先,二者都是建立在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不能割裂他們與傳統文化本身的聯系。繼承不是一味的照搬,創新也不是憑空的臆造。
傳承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深入解構,明晰傳統文化的優劣、差異,明確傳統文化各個方面的不同作用。是一種對傳統文化本身的內拓,做好了是對傳統文化本色保障,使其生命力加強,不被異化。而創新則是為傳統文化添磚加瓦,為原有的傳統文化添加新的元素。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外擴,做好了可以使傳統文化具有時代色彩,不致被時代淘汰。
做個比喻,如果傳統文化是一個人,那麼創新是人所穿的衣服首飾,款式多樣,變換自如,卻保證了人不被歧視、孤立。傳承就是人的血肉之軀,是人的本質所在,不好變,也不能變。由此可見,二者從不同的側面保護著傳統文化的發展,其重要性的比較卻可以一目瞭然
“碧艾香滿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長眠於大地的詩人啊,你是否也預料到現今端午的荒涼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卧獨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樣光耀後世,他的清高不願與世皆濁的精神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了,不少人開始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燈紅酒綠中浪費青春,在紙醉金迷中虛度年華,又有多少人解《離騷》之苦,又有多少人會屈原之意?端午節的背後成了是人們玩樂的假期,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早已消彌殆盡,有的只不過是閑余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漫漫華夏幾千年文化中,中國文化的傳承竟也會斷流,是文化的缺失嗎?沒錯,先是端午節被韓國申遺,主權受辱;接著清明時節議紛紛,國人庸俗,難道還要讓中國的文化從此消失嗎?雖說早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假,但對其重視程度卻僅僅停留在物質之上,文化的缺失尤為重要。清明節iphoneiphone的接踵不正是人們庸俗的體現嗎?親人在世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無謂的錢財,對逝者價值何在?掩藏背後的不正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嗎?更讓人心痛的是,造別墅,造名車後有掀起了紙糊蘋果成祭品的潮流,這些都折射出了社會的病態,難道不正與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馳,難道還想再上演一次悲劇嗎?
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新,去培育。當然,創新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節成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其背後也對它進行了很多地創造性發揮,將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斷地拓展,為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的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己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己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新,將與現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D.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文化傳統是指貫穿於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
在全球化浪潮中,保護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對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沒有任何特色,就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時也在國際政治中失去影響力。不過,保護傳統文化,並不是原封不動地予以繼承和保留。保守與創新相輔相成,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守。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果不加以創新和變革,也就沒有生命力,也就無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
創新的目的是使傳統文化恢復活力,創造性地使之轉為現代型,使之成為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高一級文明,並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綿延。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從三皇五帝到近代社會,從儒家文化到諸子百家,從漢族到其他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等等,傳統文化也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王本朝院長說過,近百年來,我們和傳統文化存在隔膜,但傳統文化依然作用於我們中國人,依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只不過沒有得到很好的承傳。現在,我們重提傳統文化傳承,等同於重新連接與傳統的血脈關系。傳承傳統文化需要找到現代和傳統對話的共振點。尋找對話的共振,需要注意兩點。
一是,傳承傳統文化,不要把傳統當作鐵板一塊,不能認為傳統的東西都可直接搬運,要分清傳統的精華和糟粕,比如纏足、納妾、穿長袍、選族長等顯然不符合現代社會、民主觀念和現代人的價值觀念。
二是,傳承傳統文化,傳統價值和現代價值要實現對接,才有助於促進現代生活。比如說,傳統文化很注重人倫關系,注重情感聯系,注重生活情趣,注重家庭本位。這些價值觀念我們應該重啟。家庭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生活空間,它作為情感紐帶、價值紐帶,對於人的成長,對於人的生活,影響深遠。家庭給予人的情感關懷,凸顯個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其存在的價值不容輕視,應該得到重建,應該高度肯定。實現傳統家文化的現代化轉化,家風家教教訓的重塑就顯得必要且急迫。從這個層面上講,回歸家庭倫理本位,是實現傳統價值和現代價值的有效對接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相反,如果對接不好,影響也很大。比如教育,教育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選好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搖頭晃腦地不講方式,不分青紅皂白地填鴨式地背誦四書五經、弟子規等傳統文化內容,效果往往南轅北轍。學習傳統文化不能盲目拷貝傳統文化所有東西,結果得不償失。如此學習也無法促進學習個體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無法實現傳統文化價值對現代人的價值轉化。傳承傳統文化,不是拷貝傳統文化,而是汲取傳統文化精華,服務當下生活,促進社會發展,提升現代文化水平,為中國人的現代化提供傳統文化的有效力量。
本文由 絲路農情網 傳統文化版塊搜集整理,來源網路
E. 如何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文化一直就在默默地流傳。看著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樸貼切的陶藝,心裡頓生一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遺跡,似乎能窺出歷史的痕跡;每當閱讀者那一卷卷詩書畫卷,我們彷彿被洗禮;還有那些精細的民間藝術-------,我們應該幸福,因為我們身在一個文明的國度,在傳統文化的培育下成長!第一,亮即將傳統文化的亮麗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寶劍就得用上沙場,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消逝。如何理解這一問題,到現實生活中走一趟就明白了,在大學生中調查,有又多少人看過四大名著,恐怕為數不多吧。倘若在問他們對《論語》的看法,他們恐怕也知道」子曰」吧。由此可見,對於真正的古典文學內涵,當代人知之者甚少。從這些廣泛文化來說,國人尚且不夠了解,更不用說那些本來就不出名的文化了,基於這一狀況,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力度彰顯地區文化,打造屬於自己特異的文化,並對外多舉行一些活動進行宣傳,不然再精髓的東西都不能端上菜盤子上,讓大家盡情享用文化大餐。其實,現在的旅遊文化承載了不少其它優秀的傳統文化,並且吸引了大量遊客,在此期間,這些遊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會對優秀傳統文化予以繼承和發揚。舉個例子來說,一位遊客去過黃鶴樓,那麼,他定然會聯想到崔顥的詩,進而可能閱讀唐詩宋詞,甚至古代文學,這樣下去,就產生了連鎖反應,當然這是比較樂觀的想法,但這至少是一個方面,我想我們更該做的就是把文化多元化,多樣化地呈現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當然不能把文化低俗化,比方說將文化變賣成獲利工具。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這是多大的反差啊!看看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並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其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想法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現在比較重視軟文化的輸出,也舉辦了很多展現傳統文化的活動,比方說法蘭克福展,中國就展現了很多傳統文學,在德國書畫展中也帶去了活字印刷相關內容。太多人對於傳統文化過於冷淡,原因是很多的,如今的網上快餐文化隊傳統文化就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大家在生活節奏飛快的現在,都把眼光投向了五彩繽紛的都市生活,迷戀上了網路,喜歡在網上吃快餐文化,其實自己接受的文化精髓很少,大部分都只有一時的感驗。如今的這種情況讓眾多文化學者產生了危機感,因為一旦傳統文化被拋棄,我們將不再是炎黃子孫,我們將不再是一個擁有多文化的民族,所以喚醒當代人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是很急迫的,非常必要的。第二,拓展,即將傳統文化用一種易接受的方法輸送給當代人。對於傳統文化,很多人可能覺得非常枯燥乏味,他們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去耗,因此,我們就得一反常態,用創新的思路來教導他們,當然不能改變了文化的實質。比方說用講座的方式來講述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樣既生動有趣味,定然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我們還通過電視來講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講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很明顯,這樣的形式吸引了很多知識分子,更不用說像易中天這樣的教授,講的既有風趣又比較深刻,還有於丹的條分縷析,道理其然,能夠被大多數人喜歡。又如中國眉山東坡國際文化節,此次文化節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七大精神,眉山人民的熱情好客給遠道而來的賓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使眉山人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思想得到了一次質的飛躍。無論是開幕式上500餘名演員用豪放的氣勢演繹的的《千古東坡》,還是閉幕式上,城區的十餘所學校的200餘學生為廣大觀眾奉獻上的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整個東坡國際文化節,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一份難得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感。這樣的活動無疑對文化起著宣傳的作用。還有中非文化節、孔子文化節等等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石灣陶瓷源遠流長,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灣河宕貝丘遺址出土的幾何印紋陶片,見證了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灣陶瓷歷史,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而大霧崗唐宋窯址的挖掘,證實了唐宋時期石灣已成為嶺南陶器生產基地;發展至明代更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數千年後的今天,陶瓷業在傳承和創新中以嶄新的形式名揚四海。為展現陶業的歷史演變,館內展覽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窯的演變、石灣二十四行、石灣陶藝、陶瓷發展六大部分。其中以第四部分「石灣二十四行」為重點,介紹了明代至民國時期石灣陶業的歷史源流。整個展覽表現手法新穎而多樣,在視覺、聽覺、觸覺上都給民眾以全新的感覺。今年十一月,就在佛山舉辦了陶瓷展,我們學校也去了不少學生,也吸引了很多社會上的人,可以說是把石灣陶藝推廣了出去。我們知道,前些年,陶藝品沒有市場,這樣直接導致陶藝技術的流失,甚至讓這樣的文化瑰寶從此絕於世間,如果到了那種地步,實是一個悲劇。我覺得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不該持保守態度,中國文化包括保守文化,更多的保守的是傳統文化,文化保守主義顯然他界定的保守的東西這個東西是傳統。從建國以來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文化的軸心的這種情況下融匯的西方優秀文化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這個文化,我覺得這個文化應該是現代文化,而文化保守主義的這個文化,功能上作為傳統夢魘的這種文化,保守的文化,顯然不是指現代中國的文化,而是指古代傳統的中國文化,那麼我現在就古代傳統的中國文化保守的這個東西。我們總是處在一個傳統文化的籠罩下,喘不過氣來,如果稍微有些思想上的改變或者是形式上的改變的話,這也是不為過的,所以我在這里特別強調要將傳統文化拓展開來,形成一種現代式的傳統文化,好讓新一代青年更容易消化吸收。打破常規當然是需要勇氣的,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要不忘本質的將傳統文化轉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學以致用,這樣才是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不二法寶,也是我們實踐傳統文化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第三、用一種合時合宜的方式引導當代人去接觸傳統文化並學習發揚傳統文化。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著,很多父母親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龍成風,從小就叫他們長大後要有出息,什麼叫有出息,要不是做官,要不是做老闆。更多的是忽視了對小孩子的一種道義上的引導,告訴他們怎麼樣才能算合乎道義,怎麼樣去提高自己的教養。這種情況尤其在農村甚為嚴重,因為他們的父母本來就在文化教養上處於低水平,對於他們而言,自然生計是最重要的了,兒子在學識修養方面有沒有高的造詣對他們來說是沒有多大的意義的。這樣看來,這種不合理的思想方式下的當代某些人深受著家庭的影響,即使上了高中,這種思想也不容易轉變過來。所以說一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對子女來說是尤為重要的,一個有文化的家庭中培養的孩子多數是有文化的,我說的當然是在文化方面比較敏感的。而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更需要去引導當代人,毫不誇張地說,從小時候就應該給予這種引導,讓他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個引導的任務似乎很艱巨,但是面對著如今傳統文化遭到遺棄的情況,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擔負這個使命,那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搬到每個中國人面前,讓我們每個都去繼承發揚它。怎麼樣引導,方法很多。在學校,我們的老師就應該起一個領頭作用,面對一群思想活躍且厭倦傳統文化的學生,老師應該在課堂上插入適量的傳統文化,這樣起到一個慢慢感染的效果。我想如果做得更細的話,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衣著來體現一種傳統文化的優越性。當然,學生也得發揮一個主動作用,平時在學校就得自發主辦一些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或者一些討論,有條件的就集體去參觀一些傳統文化展。在家裡的話,就如我上面說到的,父母長輩得起引導作用,要科學地向他們指出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支持下一代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而不是放肆地鼓吹名利論,讓原本涉世不深的他們迷失自己的方向,這樣的話,對傳統文化也是一種損失,因為新一代是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主體。在社會中,要加強這種引導作用更具挑戰,因為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裡麵包含了多個層次,各種不同階層的人物,要達到引導的效果,當然就得採取綜合的手段,比方說,舉辦企業的文化節,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而這些企業文化的建設當然要以傳統文化為主,這樣一來員工們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而且自己還在實踐著傳統文化。對於政府來說,建立必要的傳統文化館,和一些傳統文物館是很有效果的,因為民眾對這樣形式的展覽能夠在業余時間去享受一番,對於他們而言,既能豐富業餘生活,又能學到某些東西,何樂而不為。也許我們對於這樣或那樣的措施不能夠太樂觀,但是我們也不比太悲觀,因為我們中還有很多人在支撐傳統文化,有很多人已經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優越性,也許當代人正在努力繼承和發揚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這一切,我們都無所得知,但是只要我們有信念,有這種理想也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是金子總會發光,中國的優秀文化就是一塊大金子,它的光芒遲早會在國內外散發,這只是個時間問題。F.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有哪些
提倡讀誦學習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影視劇中增加傳統文化的元素
教材中增加傳統文化內容
懲罰詆毀傳統文化的內賊。
重視傳統文化節日活動。
禁止詆毀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名人
G. 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例子有哪些
文化創新的例子:
1、數字媒體實驗室對數字報的原訂閱系統的改進,廢棄了客戶端方式,大大簡化了網上閱讀步驟,為網上收費訂閱與用戶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H. 如何創新中國傳統文化
I. 中國的傳統文化需要怎樣的創新和傳承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網路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一套具體的做法和合適的路徑。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五四以來在文化方面總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看,一些相同的主題幾乎過幾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里兜圈子。結果是,在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再猶豫彷徨了。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范做起,在文化建設方面多做扎扎實實的工作——
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倡導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堅持——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必須抓住和利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展成果。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出人才出精品,歸根結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人民群眾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業態創新,文化機制創新,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