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讓學生了解中醫文化

如何讓學生了解中醫文化

發布時間:2023-01-10 10:28:04

① 作為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學生,你要如何傳播中醫葯文化

作為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學生,傳播中醫葯文化的話可以現在自己的社交圈進行傳播中醫的好處,首當其沖就是宣傳給自己的親友。

還有就是朋友同學等等,宣傳方式可以在朋友圈或者是群聊等等,可以以圖文,文字,視頻等等形式傳播。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② 簡談中醫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培養

簡談中醫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培養

引言:中醫是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中醫教學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熏陶,傳統文化是中醫教學的基礎,我來談談中醫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培養,歡迎大家閱讀!

中醫是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有著非凡的歷史價值。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系著人們的生活和健康。中醫不是雜亂無章的,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內容,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承載著中華文化傳播的使命。目前我國中醫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方式的單一、學生實踐能力較弱、課程安排的不合理性等,造成中醫發展的諸多障礙。因此,對於中醫教學,我們要緊隨時代的步伐,採用新型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在中醫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在中醫教學中進行滲透,提高中醫教學的質量。本文就中醫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的培養進行研究探討。

一、中醫學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晶,是理論與實踐的產物,孕育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醫的產生最早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百家爭鳴,科學技術也在逐漸成熟。物質的成熟後,人們開始注重身體健康,因此造成了中醫的誕生。尤其是戰國末年元氣論和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哲學思想,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古代葯師總結中醫實踐活動的基礎。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是中醫葯理論體系成立的標志,是將中醫葯事業從自發上升至自覺,從感官上升至理論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將古代科技技術和哲學思想有機結合的理論體系。《黃帝內經》是在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利用陰陽五行學說探索世界的理論。它將數學、物理、天文等進行整理、結合後,對人體機體的整體認識和對疾病做出的診斷、治療,還對機體的主要部分進行闡述和講解,如臟腑經絡、證候、辯證治療、病機、氣血津液、預防、養生等。兩漢時期的主要中醫葯著作是《神農本草經》,該書載入的葯物有365種,根據葯物的性能和功效分為上、中、下三品,闡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的葯用理論,是中醫葯創立的基礎。東漢末年以後,先輩們根據中醫葯實踐對前面的著作進行補充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中醫價值。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及對精神需求的提升,中醫學在預防保健及提升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在臨床上獨特優勢及治療上的顯著效果,廣泛地被人們接受,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利用價值,同時,人們也從中醫文化的傳承中不斷受益。因此,中醫的發展與振興,將需要更多的專業化人才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為人們的生命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中醫教學中對中醫文化的傳承需要提升

(一)教材方面

教材是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經典內容的流失。教材的版次較多,但是隨著教材的改版,經典內容也隨著改版而丟失,如《金匱要論》《傷寒論》《溫病條辨》等的丟失,造成學生學習的不全面,或者將這些作為選修課,降低了學生對經典的學習程度,造成學生對經典內容學習的缺乏。教材編排前後順序的顛倒,造成學生對所講知識的邏輯性較差,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連貫起來進行學習。

(二)學校方面

我國中醫院校對學生的中醫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過分注重學生的理論成績,忽略了學生中醫實踐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實習時不知道該如何學習、學習什麼的現象;學校教學課堂的統一性,大學教學大部分都是採用大規模的教學方式,對三四個班進行集中授課。教師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學生,相反只能關注極少部分學生,造成學生養成上課聊天、玩手機的鬆散現象,不能很好地聽課,和教師的交流基本為無;學校對學生中醫知識的掌握要求降低,考試考核比較形式化。學生基本考試前背誦教師畫的重點知識,只佔教材內容的極少部分。對於非重點內容,學生基本不會去閱讀;學生公共考試負擔過重,畢業後的就業率較低。學生除了學習 專業課程以外,還要取得相應的公共考試合格證書,如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三級等。中醫專業學生畢業後由於社會需求的較少,造成學生就業較難狀況。學生家長在學生未畢業之前,通過其他途徑給學生找工作,學生的畢業壓力較大。學校中醫實踐基地的缺少,中醫理論課時和實踐能力課時安排比例的不合理性,造成學生中醫實踐能力的薄弱,進而不能對理論知識進行良好的運用。

(三)學生方面

大學是自由學習的時期,學生剛從高中緊張的學習環境進入輕松的學習環境,難免會有所放鬆。學生因為中醫課堂的枯燥乏味常會產生厭煩情緒,不願意聽課,不願意看書學習,課前沒有預習習慣,造成上課聽不懂教師講的內容,促進了學生厭煩情緒的養成。課後也不會對課本知識進行鞏固,造成上下節課時忘了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學生過分追逐於大學戀情、游戲,忘記了學習的重要性。

(四)教師方面

教師教學方式的單一化,使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模式有一定的掌握,養成了固定的學習模式,面對枯燥的中醫學習,學生的厭煩情緒只會更加嚴重。教師的教學模式的傳統化,目前,中醫教學的教師偏於年齡較大的老教師,對於中醫的`教學主要還是採用灌輸式,不論學生聽與否、明白與否,教師都是堅持自己的教學,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教師課堂上對學生的課堂聽課態度置之不理,單純追求自身所講的內容,忽略了學生的接受程度。

三、中醫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培養的對策

(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優選

和西醫相比,中醫課程本身具有強烈的文化氣息和傳統的思維方式,學生在中醫學習過程中要學會用中醫思想解決問題,這也是教師對學生培養的主要內容。在中醫教學中要深入滲透傳統文化,就必須先根據中醫教學的內容、課時的多少、課程安排、重點內容等選擇針對性強、相關性強的具有教學意義的傳統文化。如講述中醫七情時運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情緒變化以及疾病的發展進行詳細的講述,使學生對抽象性的七情瞬間完全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或者還可以運用經典的寓言故事、歷史事件、成語等進行形象講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式。

(二)正確面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教師在中醫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講解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習的積極作用,討論中醫的優勢和缺點,把握中醫的根本特徵,將中醫的不足之處進行研究和探討,找到解決的最新方法,對中醫的精髓部分徹底理解並繼承,不好的方面進行研究討論後加強學習,將中醫和傳統文化有機結合進行傳承和發揚。目前,我國中醫養生方面的發展較為迅速,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成就了中醫養生事業的發展。因此,加強中醫知識和傳統文化的教育極其重要。

(三)學習中醫和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

中醫知識里蘊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對中醫知識的理解離不開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因此經典著作的閱讀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如對《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金匱要論》等的理解都需要一定的傳統文化基礎,如《莊子》《周易》《春秋》《道德經》等方面的擴展。孫思邈表示要想徹底領悟中醫的精髓,離不開經典書籍的大量閱讀。傳統文化是對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作,也是理解和學習中醫的主要工具。對於中醫和傳統文化,要在學習過程中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繼而進行傳承和發揚。

(四)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隨著教育體系的改革和發展,中醫教學模式也應隨著教育發展而發展。教學模式是教師課堂上對學生傳授只是過程中所必須應用的教學方法。對於中醫教學方法來說,應積極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增強學生的中醫和傳統文化結合的能力。中醫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中醫的具體內容增加一些經典名著,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對於陰陽五行學說的講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看日出日落、爬山感受山北的陰涼和山南的陽光等活動,讓學生起身感受古人的陰陽五行的創造過程;對於臟腑經絡的講解,教師可以採用真人模式進行詳細描述,讓學生體會古人對臟腑經絡的研究過程。

四、結語

中醫教學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熏陶,傳統文化是中醫教學的基礎,可促進中醫教學的發展。本文中對中醫的發展過程進行闡述,分析了中醫教學的現狀和原因,最後提出了中醫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的對策,傳統文化的滲入對中醫教學有著積極作用,可加強中醫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滲入,提高中醫教學的整體水平。

;

③ 大學生如何傳承中醫葯文化

1.傳承精華,挖掘中醫葯文化寶藏。
積極汲取中醫葯文化精髓,在中醫文化與文獻、中醫經典和中醫基礎理論等方面,強化優勢、引領發展。
2.守正創新,拓展中醫葯文化優勢
發揮中醫葯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醫葯發展模式。
3.以文化人,打造中醫葯文化品牌
注重創新創業教育,打造特色鮮明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

④ 為什麼要讓學生理解和認同中醫葯文化

讓學生理解和認同中醫葯文化

——中醫葯文化振興發展的新使命新課題

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會長劉彭芝是這次「中醫文化進校園校長研討會」的發起者,她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理應在學生心中植入中醫葯這樣的文化基因,激發、喚醒他們的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就在今年1月份,劉彭芝在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在北京市中小學校、幼兒園普及推廣中醫葯基礎知識,並提議推拿等中醫養生保健技術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

劉彭芝表示,讓中醫葯進校園,主要目標不是培養出多少個中醫葯名家,而是發揮中醫葯文化在教書育人中的獨特作用。

福建中醫葯大學學生在校內中醫館調配中葯。新華社發

「中醫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深度契合,反映出中華文化在把握人與自然關繫上的智慧,也讓中醫超越一般的經驗科學,具有人文關懷的文化屬性和多元價值,是一種與文化緊密相融的醫學科學體系。」原衛生部部長張文康認為,開展中醫葯文化進校園活動,不僅是應用中醫葯養生保健的現實需要,更是傳承、發展、創新中醫科學的戰略性需求。「讓中醫葯文化進校園,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黃璐琦院士說。

「在孩子們心中埋一顆信任中醫的種子」

中醫葯文化傳承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但讓中醫葯文化進校園還是一件新事。

2012年,北京全面啟動了「中醫文化進校園」活動,是最早推進中醫葯文化進校園的城市之一。

「我們提出,要把北京打造成全國中醫葯的文化中心,這可不光是我們有多少中醫專家,有多少中醫院,有多少博物館,關鍵是得有文化,尤其是讓孩子們具備這種文化。」在多年的工作中,北京市衛生計生委黨委委員、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深有感觸。

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副所長李萍希望:「在孩子們心中埋一顆信任中醫的種子。」從史家學校的中葯體驗課程、育才學校的神農本草課程、北京小學的四季課程中……李萍認識到,中醫葯文化要與教學體系緊密相連,它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是跨學科的,需要由語文、數學、生物、勞動等多門課程綜合形成。

西南大學附中學生在實驗室開展中醫葯專項《薏苡種質資源材料組培快繁研究》。資料圖片

比如育才學校開設的「敬先農,愛本草」系列課程,分年級進行內容遞進的授課:二年級由「京葯」開始,種植常用中葯,建立校園「盆栽百草園」;三年級在種植「京葯」的同時,記錄本草的生長過程,四年級學習代茶飲功效、配方及製作工藝,五年級通過參觀學習,掌握桑的生長規律、葯用價值及桑蠶文化。

北京中醫葯大學校長徐安龍認為,倡導中醫葯文化進校園,也不能盲目躍進,必須要遵守嚴謹、科學的精神,不能把中醫講成一個玄之又玄的東西,它是一門實踐科學,不能誇大中醫葯治癒疾病的療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據,切勿把成功個案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驗。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認為,「可以在學生當中開展中醫葯知識大賽,如《黃帝內經》知識大賽、《本草綱目》知識大賽等,既可以學習先賢對疾病和健康的認識,又能體會其中的哲學思維、古漢語知識。」

與此同時,大學與中學的合作在加深、加強。在「中醫文化進校園校長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與北京中醫葯大學、東北育才教育集團與遼寧中醫葯大學分別簽署了合作協議。東北育才教育集團校長高琛表示,將圍繞中醫葯文化核心價值觀豐富拓展國家課程,把中醫葯知識滲透其中;同時,將開設選修課程,把中醫葯文化中的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治療觀、養生觀等內容編制為校本課程。「中醫葯大學、高校醫學院要加強對中醫葯文化進校園的支持,並在培養師資力量、合作編寫教材、共同舉辦活動等方面提供好服務。我希望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小學生能夠自覺認同和熱愛中醫葯文化。」徐安龍這樣暢想。

⑤ 中醫學走進初中課堂的目的

中醫學走進初中課堂的目的:

(一)有利於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融合

中醫葯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葯文化的人與自然觀、鮮明的人文理念、豐富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構成了中醫葯文化獨特的人文價值,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積極推進中醫葯文化進校園,有助於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提升人文素養,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二)有利於引領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初中教育要圍繞「立德樹人」科學設計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德育有機融入第一、第二、第三課堂教學。中醫葯文化集中體現著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卓越的智慧才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精神一脈相承,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和開展中學教育的重要載體。

(三)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初中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作為傳承中醫葯文化的重要途徑,積極推進中醫葯文化進校園,營造良好的中醫葯文化氛圍,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築牢學生的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增強學生中醫葯文化自信及投身中醫葯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及就業觀奠定良好的基礎。

中醫葯文化進校園的有效途徑:

(一)以學科教學滲透為載體,進行校內研學

圍繞「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等中醫葯的核心內容,在生物、地理、語文、歷史、體育等學科教學中滲透中醫、中葯知識和文化,推動中醫葯的推廣和普及,引導學生樹立「萬物同道」的生態意識和生命觀念,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和家國情懷。

(二)以校園植物調查為載體,進行校內研學

組織學生認識校園植物、為校園植物掛牌,指導學生通過「識別、檢索、查找、確認、記錄、分類和整理歸檔」等方法,利用手繪或攝影等手段,製作校園植物圖鑒;「中醫葯」小組用手機軟體APP「識花君」進行識別,根據根、花、葉、莖、果實的特徵,利用植物檢索表進行檢索。

然後網路查找其功能(圖書館)相關植物的資料,獲取這些植物的詳細信息,確認其使用價值,做好記錄分類,整理歸檔。通過對葯用植物的重點關注,讓學生體驗中醫葯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和弘揚中醫葯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樹立「進化與適應」的生命觀。

⑥ 想讓孩子學中醫怎麼入手

如何學習中醫
一、首先得對中醫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有沒有興趣,這個其實是最重要的一點。沒興趣,有經典,老師逼你也不成。你得真想學,真覺得這是個好東西。這樣你就肯下工夫。肯看書,肯問人,肯找資料。有時候,老師一句話,同行一句話,讓你受益終身。很多人為什麼喜歡中醫。是原來對傳統文化有喜愛。最後一看,中醫很好玩。抱著這個心態就來學習了。這樣才能入門。
二、中醫入門學習教材准備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出版的供中醫學院學生學習的常用教材,這些對於入門者學習很有幫助,主要有《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
在這里我建議入門者在學完這四本書後,不要再學習國家出版的大學教材比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婦科學》等等,因為這些教材把中醫標准化了,而這些標准化是完全照搬西醫論進行的標准,其實並不適合中醫治療。
三、進階篇
熟讀經典,領悟經典。中醫經典書籍最重要的喲《內經》《傷寒》《神農本草經》。這都是學好中醫的必修課。後世的醫書,比如《針灸甲乙經》黃元御的《四聖心源》都很好,都可以做為參考。
古代凡成為大醫者,沒有不學經典的。比如說金元四大家,有些同學可能比較熟悉。這些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但是他們最早怎麼學的?經典!那到了清代,學習中醫的方法有了新的途徑, 從《葯性賦》《湯頭歌》《醫學三字經》開始學。也就是自下而上的學習法,上面說的從經典入手,是自上而下的學習。有一點基礎了,再學經典。這樣有一個好處,簡單,易上手。有一個壞處,就是高度不夠,他日成就未必高。自上而下的學習,也有一個壞處,難,不易學。但也有一個好處,居高臨下。當你有一天掌握經典的神髓時,你會發現,你與古人站在一個高度看問題。後世的中醫書,太簡單了。
清代的經方醫師,陳修園。可能大家都知道。《醫學三字經》就是他寫的。他說什麼,他說:除了經典,後世的書全可以燒掉。雖然說極端,也說明了一些問題。然後大家看現在中醫學院的醫學教育。為什麼成不了大家?只學教科書,不學經典。醫古文變成選修課。

⑦ 給小學生講中醫健康知識

1. 中醫健康知識小講座
中醫健康知識小講座 1.健康教育知識
春季健康教育知識 春天來了,天暖、花開、葉綠、景美,人們的心情也自然格外的舒暢。

但傳染病專家近日提醒,春季冷暖空氣交匯頻繁,天氣多變忽冷忽熱,適宜多種病原微生物孳生繁殖,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若不注意健康保養,很容易患上傳染病尤其是呼吸道傳染病和腸道傳染病。因此,同學們要增強自我防範意識,既不要盲目恐慌,又不能掉以輕心,要注意採取積極預防、綜合控制的措施,御病原於身體之外。

1、要注意適度開窗換氣。隨著氣溫的逐步升高,要注意保持室內溫度的相對恆定。

早晨要注意開窗換氣,吐故納新,經常保持室內衛生清潔、空氣新鮮。 2、要注意適時增減衣服。

春天的天氣乍冷乍熱,變化多端。同時,人體抵抗力也處於低下的狀態。

因此,一定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預防感冒的發生。 3、要經常參加戶外活動。

春天是同學們進行戶外活動的最佳季節,要抓住春光明媚的大好時機,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戶外活動。 4、要保持日常生活規律。

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處事不要過激,應做到心胸開闊,心平氣和,情緒樂觀,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5、要避免多去公共場所。

公共場所人多嘈雜,空氣污濁,是傳染病流行的重要場所。患有呼吸道傳染病和腸道傳染病的人,要自覺不到公共場所去,以免傳染給他人。

6、要注意個人清潔衛生。飯前便後、外出歸來要立即用流動水和肥皂洗手。

最好每天用清水洗眼睛、鼻腔兩次以上,保征眼和鼻的衛生。打噴嚏或咳嗽時,要用手絹捂住口鼻,不要隨地吐痰。

7、要經常翻曬衣服被褥。衣服被褥潮濕之後容易孳生病菌。

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有效地殺滅病菌。因此,要勤洗勤曬衣服被褥,不留衛生死角。
2.誰知道一些健康教育的小知識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

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 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6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

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7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9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

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10 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 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12 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3)增加體內的氣血。

14 與其相信葯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15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

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16 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里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 *** 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

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 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 人為什麼必須保持一定的飢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

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19 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臟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21 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打開。

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

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22 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 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25 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

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

貪嗔可使心盪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26 凡人慾求長壽,應先除。
3.健康小知識有哪些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

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 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

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7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9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

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10 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 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12 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3)增加體內的氣血。

14 與其相信葯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15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

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 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里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 *** 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

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 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 人為什麼必須保持一定的飢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

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 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臟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 21 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 」打開。

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

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22 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 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25 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

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

貪嗔可使心盪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26 凡人慾求長壽,應。
4.急需關於健康教育演講稿 (我是醫院的,醫院舉行這個主題的演講比
中醫葯健康知識講座

講課人:唐生輝

人人都知道,如果風寒感冒,熬點「生薑紅糖湯」喝一喝,蓋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覺後就神清氣爽,感冒不治而愈。——其實,生薑、紅糖、大蒜、蔥白都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中葯。我們在吃生薑的時候,感覺味道溫辣,屬於「溫熱」型的中葯。

00而「薄荷」(比如我們吃的薄荷糖、用的薄荷牙膏等)則感覺有些涼絲絲,其實,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葯,屬於"「寒涼」型的中葯。

00中醫為什麼能治病呢?如果你發熱屬於熱症,就用「寒涼」型中葯(比如薄荷),讓人體恢復正常值;如果你發冷屬於寒症,就用"溫熱"型中葯(比如生薑),讓人體恢復正常值,從而恢復健康。

00以上,只是最簡單的分類方法,也就是說,把疾病和中葯只分為了兩類:熱型、寒型。

事實上,中醫的分類更加細密些,一般分成五類:風、熱、濕、燥、寒。--這種分法實際上是"五行"的體現。

00春天(木月)容易起「風」;夏天(火月)就會炎「熱」;長夏淫雨霏霏產生「濕」氣;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會「寒」。

00下面,我們就說說日常生活中常見或者時常聽說的中葯:

00祛風葯:能讓「風」型的疾病發散。

00生薑(偏熱);薄荷(偏寒);菊花--這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你可能沒想到吧,吃個薄荷糖、喝碗菊花茶,都能夠達到「發散」病邪的作用。

祛熱葯(寒涼葯):能夠驅除「熱性疾病」。

00大家都會記得,在非典期間,為了防止發燒症狀的非典,一時間,板蘭根成為葯店裡最強手的葯物,那隻很長時間脫銷,那時候,要送禮,一大袋板蘭根是最為貴重而有情誼的禮品。--非典的症狀是發燒,而板蘭根的特點是「寒型葯」,能有驅散熱疾之效。

00黃連,是大家最熟悉的中葯,「良葯苦口利於病」,說的就是黃連。

祛濕葯:能夠瀉利祛濕、化瘀活血、理氣化滯(注意:「濕」的概念很廣,包括痰、瘀、滯等)。

00冬瓜皮,也是中葯,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湯就能很快通暢水道。而巴豆,是大家在電影中常看到的,古人捉弄人和喜歡讓對方誤食巴豆,這樣就會讓人大瀉不止。

00月季花,也是中葯;桃仁,也是中葯。你可以想像:武俠小說中,桃花島上的黃葯師,能用月季花、桃仁製造化瘀活血的妙葯,避免武打爭斗中的淤血之疾。

祛燥葯:能夠驅除「燥性疾病」。

00杏仁能夠潤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夠起到潤燥通肺的作用(秋天屬金、肺)。

00蜂蜜也是中葯,如果老年人大便乾燥不暢,蜂蜜具有潤華、宣洩的功效,喝點蜂蜜,很開能夠通瀉腸道,暢通大便。

00祛寒葯(溫熱葯):能夠驅散「寒型疾病」。

00花椒、胡椒,都能讓人吃得滿頭大汗(陳佩斯在春節晚會小品中就演過一個喜歡猛撒胡椒粉、吃面條大汗淋漓的人)。花椒、胡椒就是典型的熱型中葯。

這樣,我們對中葯有了簡單而直觀的認識。

其實,以上我們對中葯只是說了一半,現在開始說剩下的另一半。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中葯包括兩大類,一大類是用於「祛邪」,即對病邪(具體指上節所說的「風、熱、濕、燥、寒」六邪)進行驅逐。——中醫上對這類疾病稱為「邪實」。

其實,「邪實」只是外因,是因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還有一類情況是:並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於自身的虛弱而造成,中醫上對這類疾病稱為「正虛」。

00「邪實」分為風、熱、瘀、寒、水五小類,「正虛」也分為五小類:陰、陽、氣、血、津液。

00對於「正虛」,中醫採取的辦法是進行「補虛/扶正」。

00「補陰」:鱉甲算是最常見的補陰中葯,吃個王八補一補。龜鱉在深水裡,屬於「陰」所以用來補陰,而不是補陽。

00「補陽」:鹿茸是用來補陽的。讀過小說的人一定記得喝鹿血能夠激發男人慾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補陽就變得特別好理解了。

00「補氣」:我們常聽說過,人參是大補。電影上,碰到快斷氣的病人,中醫大夫會用人參湯進行補氣。--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們吃的紅棗,也具有和人參一樣的補氣的作用。

00「補血」:鮮紅的枸杞子,似乎在人們的印象里,是滋陰壯陽的補品,其實,在中醫里,是用來補血的良葯。同樣,送禮的阿膠,也是用來補血的中葯。

00「補津液」:我國著名播音員宋世雄的嗓音之所以那麼好,據說是因為他聽從老中醫的遵囑,每日飲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潤嗓,讓宋世雄的播音更加洪亮淳厚。

這樣,可以讓你多神奇的中葯有著清晰地把握。盡管中葯有幾百種之多,但是,都離不開上述的清晰分類。

⑧ 如何能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到中醫文化

我自己是挺感興趣的,身邊的同學朋友也有,但都是極少數。
1.影視紀錄片題材,有關中國傳統醫學的電視劇電影等吸引年輕人,比如明妃傳,我沒看過,但是起碼知道主角是個女醫官。
2.滲透到語文教學,在小學到大學的語文和國學課上滲透關於祖國醫學的內容,讓年輕人濡染這種氛圍。
3.樹立中醫領域的朋輩榜樣,比如微博上比較火的某某中醫女神男神啊(我打個比方),用榜樣的力量,產生認同作用,讓年輕人主動去了解。
4.舉辦相關講座,這個主要是在大學,高中偶爾也可以舉辦。
5.媒體多報道關於中醫在世界上的影響,以及爭議,讓年輕人注意並正視,比如「韓醫」與中醫之爭啊,雖然年輕人不了解中醫,但是起碼會知道中醫發源我國,起碼知道面對「韓醫」時的憤怒和危機感吧,就像端午節申遺事件一樣。
6.還有正確引導年輕人對中醫的認識,盲目跟風和宣揚廢除都是不恰當的,要讓他們認識到這是多麼寶貴的財富。
純手打,滿意請採納哦~

⑨ 如何傳播中醫文化

1.一種是實地傳播中醫文化的方式。
把中醫文化通過走進社區,粘貼中醫理論知識專欄,
走進農村地區義診,和老百姓講解中醫文化與臨床中醫治效果。
2.也可以通過多媒體電視中,互聯網、手機視頻平台傳播。
都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中醫文化,讓全民了解中醫的博大精深,和特有的治病救人的功效。

閱讀全文

與如何讓學生了解中醫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