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園文化有哪些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有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徵、行為特徵和方式;學生課餘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准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由於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即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校園文化對於提高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培養良好的校風,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校沒有了千萬個朝氣蓬勃的學生,無論多麼英明的領導團體多麼扎實的硬體設施多麼雄厚的師資隊伍都不可能使得一個學校的校園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而特定到校園文化特別是大學校園文化,同樣的思路,大學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其本質是一種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在這種由大學生自己為主體營造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中,有校園特色的人際關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學生參與的報刊、講座、社團及其他科學文化體育活動和各類文化設施會作為校園文化的主要特徵充盈著大學校園的各方面建設,從而使得大學校園更富有生機和活力。校園文化活動是自發的,也是自覺的,是受社會生活影響也受自我心靈主宰的,是無處不在的,是充滿現代意識的,也是反映大學生復雜心態的;是心靈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滿創造力的;是受著時代文化潮流影響的,也是苦樂兼備的。人生與社會、理想與追求、情與愛,都會在校園文化中表現出來。擾人心懷,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誘人墮落。校園文化在當今高等教育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夠保持永恆魅力的,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心靈的,是能夠激發青年學生激情,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園的時代性活動等。
當代校園文化建設進入了網路環境,應運而生的各種網路社團,校園文化宣傳站從軟體上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內涵。
具體參看 http://ke..com/view/40820.htm
2. 什麼是學生文化
學生文化是學校次級文化之一。學生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標準的統稱。社會文化背景有差異,學生同輩文化並非孤立產生,而是受社會大文化的影響,與整個社會文化的性質有密切關系。當傳統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減弱時,同輩文化的影響隨之增強。
學校生活和活動中的各種同輩團體所表現的價值觀及行為, 無論其方向屬於何種類型,都構成影響學校文化的重要因素。
其間有學術亞文化群,由那些學習刻苦、成績優秀的學生組成;有娛樂亞文化群,由那些熱心於體育、文娛、交誼的社會活動積極分子組成;有違規亞文化群,由那些拒絕接受學校的學術和社會價值觀的學生組成,他們對學校的學術和社會活動不感興趣。
(2)學生文化有哪些性質擴展閱讀:
校園文化作用:
校園文化在當今高等教育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夠保持永恆魅力的,是能夠
喚起青年一代心靈的,是能夠激發青年學生激情,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園的時代性活動等。
1、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
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2、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極大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校的校容校貌,表現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於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築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3、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院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所以,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3. 學生文化的特徵包括
學生文化的特徵主要有四個方面,分別為過渡性、非正式性、多樣性、互補性。
「泰勒原理」的基本內容是圍繞四個基本問題討論展開的,這四個基本問題可歸納為 「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根據這四個步驟來進行課程的編制。
教科書的編寫應該遵循的原則主要有:科學性、思想性,內容的適應性、基礎性。
學校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
1、學生文化的特徵有以下幾種:學生文化的生成性、調適性、過渡性、時代性、社會感、主題發展性以及情境性差異。
2、學生文化就是指某個或某些學生群體所具有的獨特的行為規范、言語表達和價值觀念所構成的生活方式。它是反映這個特定年齡階段學生真實生活世界的影像,也是學生由兒童世界向成人世界發展的階段性產物。不同學生群體的生活方式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所差別。
4. 校園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校園文化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物質文化: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文娛體育活動設施,以及優美綠化的環境等。
2、制度文化:校訓、校紀、校規、班規、學生守則、入隊入團條件、勞動制度、清潔衛生制度,以及考試規則、休息制度等。
3、精神文化: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師生員工的價值觀念、精神狀態、群體心理、人際關系,以及英雄雕塑、升旗儀式、文娛體育科技活動等。
學校:
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有計劃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並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
學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是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具體活動受到社會需求影響,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承擔著對社會輸送人才的職能。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校主要分為五種: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
5. 文化的性質和內涵是什麼
內涵:廣義: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斗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狹義: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性質: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准則.
6. 中學生的文化素質是什麼
素質及文化素質的含義
定義1:《詞海》對素質一詞的定義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②事物本來的性質.③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素質應是第三個定義.那就是大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所具備的能力
定義2:所謂素質,本來含義是指有機體與生俱來的生理解剖特點,即生理學上所說的「遺傳素質」,它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按此,定義素質為:當你將所學的一切知識與書本忘掉之後所剩下來的那種東西,想來就不無道理
定義3:「素質」是指個人的才智、能力和內在涵養,即才乾和道德力量.⑧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就特別強調作為英雄和偉人的素質方面.在他看來,「忠誠」和「識度」是識別英雄和偉人最為關鍵的標准
定義4:「素質」是指人的體質、品質和素養.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動.一個有學識不具備教育能力的人可以從事別的職業,但不能從事教師職業
文化素質指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表明人們在這些知識及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為,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水平和個性特點。
文化素質不只是學校教給你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類的知識,包括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通過你的語言或文字的表達體現出來、通過你的舉手投足反映出來的綜合氣質或整體素質。所以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為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現在學校教育傳授的技術方面的知識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7. 學生文化的特徵在哪一章
學生文化的特徵在《教育學》第二章。
1、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
2、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經濟制度,特別是政治制度是直接決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3、通過培養人才實現對政治經濟的影響,是教育作用於政治經濟的主要途徑。
4、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們的知識越豐富,人民的權利意識就越強,並由此認識民主的價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動政治的改革和進步。
5、教育結構通常指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內的各種教育。
6、教育培養人的勞動能力,使潛在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
教育提升人的勞動力。
7、教育是實現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8、1960年12月,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美國經濟學第73屆年會上所做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創立的「憲章」。
人力資本理論說明了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9、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對教育發展的動力作用,而且還能為教育的發展指明方向、預示結果,引導教育遵循著科學的軌道前進。
10、科學技術的再生產有多種途徑,而學校教育是科學技術再生產的最主要途徑。
11、狹義上,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如社會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藝術、文學、宗教、傳統習俗等 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機構的復合體,即社會的精神文化。
12、教育的雙重文化屬性(傳遞和深化文化與構成文化本體),決定了它在社會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13、校園文化是人們為了保證學校中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而創立和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態,是學校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有意無意形成的。
14、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15、學校物質文化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學校環境文化,二是設施文化。
16、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一是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二是規章制度,三是角色規范。
17、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
核心,可分解為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價值成分和理想成分四種基本成分。
18、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會代代相傳,具有不易消散的特點。
8. 學生文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體育,美術,音樂,人文,,,,最主要的是一個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整體素質的提升,多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讓他們體會世界的精彩。
9. 文化的性質和文化的特徵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1.文化的性質: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
學習文化|文化水平。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現代人們在某一地區或某一事物上時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是就「狹義文化」而言的。
2. 為了進一步說明文化性質和文化概念的內涵,對文化特徵的描述是十分必要的。綜合各派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歸結文化的一般特徵如下:
(1).文化是人類社會共同生活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凡人類有意無意地創造出來的東西都是文化
自然存在物及其運動不是文化,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本身都不是文化,但人類據此而創造出來的歷法、文學、藝術以及其他物品卻是文化。人可以點頭和搖頭,這種生理機能本身不是文化,但賦予點頭和搖頭以一定的涵義,使其成為一種溝通符號,這時點頭和搖頭就成為文化。
(2). 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來的
人的觀念、知識、技能、習慣、情操等都是後天學來的,是社會化的產物。凡文化都是通過學習得到的,不需要學習的先天遺傳本能不是文化。例如人分男女,這本身不是文化,而如何做男人和女人,如何扮演好性別角色,這需要後天學習才能知道,所以做男人和做女人的規矩、模式就是文化。
(3).文化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享有的,個別人的特殊習慣和行為模式,不被社會承認的不能成為這個社會的文化
一個社會的人在共同生活中創造出來並共同遵守和使用的才成為這個社會的文化,如語言、風俗習慣、規范、制度、社會價值觀念等。吃饅頭是中國北方人的飲食文化,個別人吃螞蟻就不是北方文化。
(4).文化是一份社會遺產,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
任何社會的文化,都是同這個社會一樣長久的,是長期積累而成的,並且還在不斷地積累下去,是一個無盡無休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任何一個階段、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化都是從前一個階段或時期繼承下來並增加了新的內容。繼承的並不是以往文化的全部,而是繼承一部分,舍棄一部分,再增加一部分,就成為一定時期的文化。因此文化是一個不斷繼承和更新的過程,不能用孤立和靜止的觀點去看待文化。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是不對的,完全否定傳統文化也是不對的,並且是不可能的。
(5).文化的多樣性與共同性
文化都是具體的、特殊的,因此無論從縱向歷史角度看,還是從橫向空間角度看,世界各個時期、各個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同的而且差異很大。中國古代婦女以為纏足美,所以用一個美好的詞彙--"金蓮"來稱呼它,現在"金蓮"已成為歷史的陳跡。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不同點之一。中國南方人吃蛇肉和貓肉,北方人認為那是不能吃的,這就是中國南方和北方文化的差異。太平洋中某些島嶼的民族在不太久遠的過去有吃人的習俗,在別的民族認為這樣做是慘無人道的。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記載了大量世界各地的特殊文化,充分說明文化的多樣性。不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就會走向種族中心主義,即用自己民族的價值標准判斷別的民族中發生的事件和現象的觀念。比如中國人過去把國外人叫"洋鬼子",其中暗含的意思是只有中國人這樣的人才是人。而在很多美國人的眼裡,只有美金才是錢,別國的鈔票都是紙。魯迅小說中的阿Q看見城裡人煎大頭魚加上切細的蔥絲,而不像他們未庄那樣加上半寸長的蔥葉,以為城裡人錯了,就很有點未庄中心主義的味道。種族中心主義發展到極端就會產生民族沙文主義,即認為自己的民族是優等民族,鄙視和仇恨別的民族。
總結:
總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是值得每個中華兒女為之驕傲的。我們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
10. 什麼是學校文化學校文化理念
學校是一種社會組織,與其它社會組織一樣,擁有自己的文化。關於學校文化的研究紛繁復雜,不同學者對學校文化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下面是我整理的什麼是學校文化,歡迎閱讀。
學校活動是整個社會在文化活動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種文化活動,學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會組織所不能比擬的。現代學校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將上一代的文化內容經過價值批判和取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傳播給下一代。為了達成學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學校必須充分地利用各種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觀、信念、手段、語言、環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質。學校文化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規范功能。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
關於學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兩類:第一,廣義定義類。認為學校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學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體現的是社會背景下以學校為地理環境圈,由全體師生在學校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並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精神、行為准則及其規章制度、行為方式、物質設施等的一種整合和結晶,其本質意義在於影響和制約學校內人的發展,其最高價值在於促進學校內人的發展。第二,狹義定義類。概括之,有“校園文化”說,以“校園文化”來指代“學校文化”,認為學校文化就是學校校園環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現象;有“校風”說,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各種規范、行為和風尚;有“文化藝術活動廳”說,認為學校文化指在學校中開展的各種如歌詠、舞蹈、體育比賽等文藝活動;有“教風”說,認為學校文化反映的是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學風”說,認為學校文化反映的是一個學校的學習風氣和氛圍等等。 學校文化實質上是一種德育隱性課程。通過學校文化,對學生進行道德熏陶,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規范,實現道德成長。學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園建築、環境布置等顯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際環境、心理環境等隱性的要素。
簡介
以學校文化的呈現形態進行分類,可以分為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兩部分
顯性文化
顯性文化包括了校園的物質環境,如校園場地布置、校園活動儀式等。
1、校園建築具有德育價值:學生在不會“說話”的校園建築里學習、活動,不知不覺地接受著道德教育。
2、校園儀式具有德育價值:如升旗、入團(隊)宣誓、運動會入場等學校儀式,既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蘊涵著十分豐富的德育價值。
隱性文化
隱性文化包括校風、班風、人際關系等。
1、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校園人際環境。
班級是學生精神成長的搖籃。班級中的人際關系,會影響每一位學生的成長。
建立友愛、信賴、關心、負責、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就是最有德育價值的校園隱性文化。
2、豐富校園的精神生活,“使每一個人都能找到發揮、表現和確立自己力量和創造才能的場所。——蘇霍姆林斯基”
3、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是“書香校園”,通過開展讀書活動,鼓勵學生讀好書,在閱讀生動感人、充滿人性美的道德文選或文學作品中,激發對真善美之情以及對假丑惡的憎恨感。
從學校德育的對象來進行劃分,可以將學校文化分成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等
學生
1、尊重學生權利。學生文化是學生孕育理想信念的搖籃。
2、尊重學生需要。關注學生、兒童的生存環境,促進學生的成長,實現人的發展的教育目的。
我們的學校正處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關鍵時期,如何能在風口浪尖站穩腳跟,我想“規劃要先行”!學校發展規劃就象運動員賽跑中的起跑那樣重要,它是學校發展的綱領文件,它是學校自評的測量依據。學校規劃的制定,並不是學校領導拍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也不是專家閉門造車寫在紙上的,而是要充分發動各方面的力量,汲取大家的智慧。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首先必須意識到這是學校管理的基礎。其次必須認識到這是學校行為,需要發揮全體教職員工的協同作戰。它不僅僅是一個文本,而是一個過程。需要經過全面回顧學校原有工作,並進行系統地診斷,從而明確學校的辦學方向和發展目標,制定相應發展規劃,它體現著學校領導先進的辦學思想和理念,它表達著師生家長共同的願望和憧憬,它描繪著學校自主發展的美好藍圖。如何描繪這張藍圖?
第一,學校發展機遇要分析。就是要從國家及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政策發展的走向來把握學校的未來發展趨勢。要對學校所處的地理、社會環境與其他學校發展相比,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能發現並把握學校發展的契機。
第二,學校相對優劣要分析。就是要認識到學校在地理位置、課程建設、公共關系、師資、教學質量、生源等方面所具有的長處,並充分發揮這些長處,以推動學校的良性運行。當然,認識學校優勢,並不能忽視學校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只有正確、全面地分析優劣所在,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學校發展規劃。
第三,學校發展歷史要分析。歷史傳統是重要的無形資產,我們要認真研究多年來的遺留傳統,以及在發展目標上能多大程度地得到社會和學校師生的認同,尤其是在傳統基礎上形成的學校特色能否有助於發展規劃目標的實現。只有總結過去,才能面向未來。
第四,相關利益群體要分析。利益群體包括與學校有直接、間接關系的群體。包括:受教育者、投資者、教師、學生、家長等等。無論這些群體與學校的相關程度如何,都要充分重視其需要,並將其合理的建議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之中。這一方面能保證學校按合理的方向前進,不會有所偏失;另一方面,也能確保學校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儲備各種潛在資源,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學校發展規劃一般包括三個部分、四個方面的內容。
三個部分是:學校總體發展規劃、課程和隊伍建設規劃、校園發展規劃。三個構成部分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
四個方面的內容:學校現狀分析:是對自身所具有的基礎、問題等進行全方位地梳理,明確在同一地區、同類學校中所處的位置及特色是什麼;發展目標展望:是陳述學校在某一時段的發展目標和程度,包括辦成什麼性質、什麼類型、什麼水平的學校。發展要素確定:是規劃的主體部分,即學校選擇要重點發展的若干項目及領域。設置保障系統:是指為服務於發展目標和發展要素而需要提供的人、財、物等資源及相關的學校制度設置。總之,制定發展規劃不是為了追求完美的發展藍本,而是追求更有效、真正發揮作用的行動綱領;學校發展規劃不追求邏輯嚴密但更求實效。
因而,在制定學校規劃時有幾點關注是必須的
一要重視調查研究。正確地把握自身條件,看到自己的成績,找出自身不足,明確學校的最近發展區,提出重點發展項目,落實切實可行的措施。
二要獨立思考特色學校的創辦。特色學校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全面科學規劃和有計劃地建設。校長應改變從屬思維的定勢,改變被動思維的模式,大膽創新,使學校個性化、特色化。
三要制定具有可能性、重點性和伸縮性的學校發展規劃。學校精心設計的規劃,必須是“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否則,規劃的各種作用都將變為零。同時,設計的規劃中所制定的目標,必須是帶有較大重要性的指標,是辦好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十分必要又必不可少的目標。而且,制定規劃中的目標要有一個彈性,要留有餘地。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持有一顆虔誠的事業心去對待所處的職業,改變“忙,盲,茫”的工作狀態,克服“泛、煩、凡”心理狀態,主動發展,自覺成長,在 “忙”中受益,做最好的自己,因為一個知名的教育品牌是長期積淀的結果,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努力過程,更是一個綜合各種因素的整體推進的過程,因此,要打造學校品牌,需要切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創新,精心做好學校發展規劃,從而促進學校的實效性發展和跨越式發展。
學校文化自我診斷通過分析教師性的價值取向和方法論,透視學校的組織狀況,進而反洗學校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領導班子的領導能力。教師教育行為的價值取向和方法論,需通過教師行為的內隱概念去體會和感悟,這就決定了學校文化自我診斷切入點、基本方法、步驟的特殊性。
一、學校文化自我診斷的切入點
1、自我診斷從司空見慣的行為入手只有對行為、現象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把握本質,因為行為、現象是本質的體現。通過分析行為就能發現組織和組織文化。比如:在教學方面,教師怎樣備課,怎樣進行課堂教學,教師課後如何反思,如何總結……。這些都與學校在教學方面的管理、制度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在評價方面,教師對待評課的態度,評課的方式,評課的重點話題,評課的具體過程,評課的標准…。.這些都與學校的評課要求,評課的具體措施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在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方面,班委的產生,班級問題的處理,教師與家長的關系,班主任與任課教師的聯系,班級中的主題教育活動……這些都與學校德育尤其是班主任隊伍建設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在教師學習進修與學校發展的關系方面,教師學習進修與學校發展關系的處理以及與學生成長關系的處理,教師學習進修的方式和標准……這些都與教師管理,特別是校本培訓管理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在教職工人際關系方面,幹部之間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幹部與教師的關系…這些又都與學校中的個人與組織的關系有必然的內在聯系。
2、具體確定、現象的切入點在學校中,每日每時都存在大量的行為、現象,由於處在同一個組織文化的背景下,所以領導者常常是見怪不怪,很難進行深入的思考。即使感覺到了問題,也是就事論事地進行批評,糾正教師的某些行為,似乎教師的行為是教師個人因素的接過,忽視了這種行為背後的組織文化的影響。這種批評、糾正可以暫時改變某個人的某種行為,但對整個學校發展不會產生真正的影響。因為這種糾正未能對現象進行深入剖析,未能觸及教師行為背後的內隱規矩和內隱概念。那麼,如何確定學校文化自我診斷的切入點呢?
校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判斷:
1、與他人比較。無論是外出考察,還是兄弟學校交流,或聽到教師對他校某方面工作的反映,或看到他校的某些資料……校長都會自然地進行本校與他校的比較。抓住不同的方面,進而對本校的教育教學行為與相關制度進行分析,就進入了組織文化的自我診斷狀態。這個切入點是通過對“同類工作的不同組織文化背景進行比較”而確定的。
2、解決工作困難。工作困難是普遍存在的,盡管困難的性質不同,但解決困難的方法、解決困難的過程進行分析,可認識到組織文化的積淀過程。將面對困難的態度和行為自覺地與導致其態度和行為的內在因素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即進入了組織文化的自我診斷狀態。這個切入點是通過“解決面臨的新問題的過程”而確定的。
3、總結成功經驗。一項工作結束,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結束後,我們都要做常規的總結。以往,我們的總結往往停留在某種做法的得失上,尤其是將成功的做法簡單地“掛向”教育思想和工作態度上,忽視了個性行為的內在背景。恰恰是這種內在背景,揭示了教師在組織文化的滲透下,所領悟到的認識問題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價值取向。如果我們能在總結經驗中自覺地研究個體的行為,就進入了組織文化的自我診斷狀態。這個切入點是通過“認識成功”而確定的。總之,選擇切入點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當前關注的工作重點進行個性化的選擇。
二、學校文化自我診斷的基本方法
自我診斷的基本方法是集資料法、座談法、訪談法、觀察法等於一體的綜合調查法。資料法是對診斷內容的相關制度和管理文獻進行分析,以判斷組織在相關方面的價值追求及對教師行為產生的的作用。同時,資料法也包括對教師個人情況記錄的查閱,以發現教師某種教育行為方式的發展過程,從中體會學校制度和管理內在機制。座談法是以隨機方式對一部分教師進行調查,以此發現教師群體在某些方面共有的行為方式或一致性的思想認識。訪談法是對個人進行深入了解。與座談法相比,它更具體和深入。在訪談中,由於背對背,便於了解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在操作中,要注意訪談對象的確定。
三、學校文化自我診斷的步驟選切入點進行自我診斷一般步驟為:
1、設計自我診斷方案方案具體內容包括:診斷題目、診斷目的、診斷內容、診斷對象、診斷“六步法”的具體操作、診斷方法、獲取資料的基本要求、診斷時間及過程、完成診斷報告的時間等。
2、實施自我診斷方案即實施診斷“六步法”。“六步法”是進行自我診斷的核心方法。“六步法”不是簡單的六問六答,它是調查過程中調查者與被調查者從教育現象一步步地共同進入現象背後的組織文化,甚至組織改造的過程。調查者能否根據“六步法”有效地解釋組織文化的狀態並提出組織改造的內容,關鍵是調查者對“六步法”的理解和運用。(1)“六步法”將被調查者與調查者共同視為調查主體。被調查者通過對自己的行為思考,協助調查者進入組織文化層面去認識問題,幫助調查者進入組織文化層面去認識問題,幫助調查者通過診斷過程達到診斷目的。被調查者不是診斷對象,更不是資料信息的提供者,而是診斷中研究問題的主人。“六步法”需要“轉換才能達到目的。“六步法”要求調查必須明確六步中每一步的目的,同時搞清楚每兩步之間的內在關系,形成“內心調查結構”。在這一結構指導下,根據切入點的問題,結合被調查者的特點,調查者設計出“接觸性話題”,“探討性話題”等,形成調查過程中的使用“調查結構”。實際調查中運用的調查結構使調查始終處於“深度會談”狀態,以便最終實現“內心調查結構”的目的和任務。
3、整理和分析資料在診斷過程中不斷篩選觀察過程中體現組織文化作用的“深描”性文字材料,提煉訪談、座談中多數人無意識中流露的語言和行為方式,從中歸納出他們共同的觀念和行為。有了診斷過程中對現象“深描”的資料積累,診斷報告就有了基礎素材。對整理後的資料應做4個方面的工作:(1)針對診斷的內容,學習相關的最新理論,運用新的理念構思出該方面理想的組織模式,並提出理想組織的基本思路。(2)尋找主觀與客觀的差異。反思管理者主觀理解中的組織、學校文本規定中的組織、實際運行中的組織以及被管理者主觀願望中的組織,將不同的組織“懸掛”起來,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3)分別整理管理者主觀理解中的組織、學校文本規定中的組織、實際運行中的組織以及被管理者主觀願望中的組織形成過程,並在此基礎上尋找組織變革的切入點。(4)根據對理想的組織和對組織變革的切入點的考慮,用文字的形式明確新組織的規定。在規定中,要特別關注能否實際運行以及保留一定的開放性。為使診斷過程資料清晰簡潔,建議在診斷中採用表格式記錄方法。
4、撰寫學校文化自我診斷報告學校文化自我診斷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1)診斷的主要行為現象。(2)管理者對行為現象的觀察和描述。(3)對教師、學生、家長、管理人員進行訪談或座談的內容及結論。(4)將管理者主觀理解中的組織、學校文本組織以及被管理者主觀願望中的組織“懸掛”起來,找出他們之間的差異。(5)對行為的原因及組織文化做出分析。(6)在此基礎上,提出組織變革的切入點和具體的管理安排。
校園建設規劃的理念創新主要包括規劃理念的轉變,規劃立足點的轉變,投入觀念的轉變以及功能分區理念的轉變等內容。在模式轉化的過程中,十分明顯地產生出兩個“社會化”,即一是部分校園職能的社會化,二是校園內的後勤服務體系的社會化。這樣,與之相應,校園建設規劃的理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搞“校中校”的規劃與設計,而是要從校園總體發展的角度來考慮生活區、後勤區的規劃與設計;同時,還要從學校與所在城市兩者的發展高度,從結構優化與功能分區的角度來考慮建設規劃。
以往,在實際的建設規劃中,人們往往強調如何保持和體現出某種設計的流派風格,而如今,從科學發展觀出發,我們則應該在繼承傳統建築風格和校園原有風格的同時,著重強調如何體現出學校的發展目標和辦學特色、教育與教學目標、學科建設規劃和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等諸多元素與環節。應該說,這是一個建設規劃立足點的轉變問題。具體來說,大學校園及其建築的品質,不僅要體現出特定的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等氛圍,而且它還要體現出人才培養的優化環境。這些體現即是校園規劃建設理念的創新。同時,在校園規劃與建設中,我們還應具有對內、對外的開放意識,突出公眾參與理念、特色理念以及人文關懷理念,突出大學的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
知識經濟的技術支撐和物質技術基礎是網路,因此,人們又把知識經濟稱作網路經濟或信息經濟。在這一宏觀背景下,21世紀校園建設規劃的投入應該是重在智能化的投入,應該是主張建設智能化的校園,即通過信息網路的建設和投入,把校園的各個方面整合成一個系統,並和外部世界連成一塊,實現網路管理。實踐證明,這種校園遠比求全求大更有效,因為,它既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運用先進手段,集中學科化優勢,發揮大學最基本的學科的最大作用,同時,又能節約人力、財力和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