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川菜十大名菜是什麼 川菜十大名菜的簡介
1、川菜十大名菜分別為回鍋肉、宮保雞丁、夫妻肺片、毛血旺、麻婆豆腐、東坡肘子、水煮牛肉、魚香肉絲、清蒸江團、缽缽雞。
2、回鍋肉。回鍋肉一直被認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文化必然想到回鍋肉。
3、宮保雞丁。宮保雞丁,是一道聞名中外的特色傳統名菜,在川菜文化中,宮保雞丁可謂享譽盛名。
4、夫妻肺片。夫妻肺片是四川名菜, 通常以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為主料,不僅製作精細,色澤美觀,質嫩味鮮,麻辣濃香,而且還能適合多數人的口味,是一道非常好吃的美味。
5、毛血旺。20世紀40年代,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當街賣起雜碎湯的小攤,張氏在雜碎湯里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
6、麻婆豆腐。麻婆豆腐也稱為陳麻婆豆腐,是四川省地方傳統名菜之一。吃起來具有麻、辣、燙、嫩、酥、香、鮮等風味,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點。
7、東坡肘子。東坡肘子是四川傳統名菜。它有肥而不膩、粑而不爛的特點,色、香、味、形俱佳 ,配醬油碟蘸食,滋味尤佳。
8、水煮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川菜系。該菜色深味厚,香味濃烈,肉片鮮嫩,突出了川菜麻、辣、燙的風味。
9、魚香肉絲。魚香肉絲是一道特色傳統名菜,以魚香調味而得名,屬川菜。魚香肉絲的主料為豬肉、黑木耳,輔料因做法而各異,但多為胡蘿卜、竹筍、辣椒等。
10、清蒸江團。清蒸江團是四川樂山地區特色傳統名菜,屬於川菜系。成菜形狀美觀,肉質肥美細嫩,湯清味鮮。
11、缽缽雞。缽缽雞是四川成都的漢族傳統名小吃,屬於川菜系。有皮脆肉嫩,麻辣鮮香,甜咸適中的特色。
2. 川菜飲食文化
從戰國末到南宋末,四川共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移民。第一次移民是秦滅蜀以後對巴蜀地區的秦國移民以及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遷六國貴族到四川定居;第二次移民是東漢末動亂里,先是劉焉,後是劉備帶領的中原世族進入四川;第三次移民是唐末動亂中,四川接受了大批避難的中原世族。三次移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移民的高文化水準並把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帶進四川,因而促進了四川文化的進步和繁榮,而飲食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得到了體現。
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並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鹵水、岩鹽、川椒、「陽朴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一斑。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到三國鼎立之間。當時四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逐漸移向成都。
1、秦、西漢時期四川飲食文化尚未出現地區性特色:
秦滅蜀到西漢末年的三百餘年間,由於第一次移民以後巴蜀經濟的發展,成都的繁榮導致了物產的豐富與飲食業的興旺,這就是揚雄《蜀都賦》里說的:「調夫五味,甘甜之和,芍葯之羹,江東鮐鮑,隴西牛羊」及引具有珍稀野禽野獸「五肉七菜」的宴菜。從這幾句簡短的話,我們可以推斷,古典四川菜在西漢晚期時已經初具規模,而且中原烹飪文化的精神-「五味調和」已經成為四川至少上層人士飲食的基調;再就是「江東鮐鮑,隴西牛羊」說明了四川烹飪原料不是單純就地選取,而是通過水陸運輸從長江下游和秦嶺以西獲得。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上述描述暗示了這一時期至少上層飲食還未出現地區性的特徵,如果有,也是前一節里談到的屬於下層人民繼承的戰國以前的「益州鹿(歹委)」這樣的不衛生,不文明陋習。在這以前,從《史記》里記載的「文君當壚」可以推想到蜀地的餐飲業也已經出現。總的說來,和四川在秦漢以後,很少表現出巴蜀古文化遺留一樣,這一時期的四川飲食文化也基本上完全被秦漢先進文化所同化,尚未形成自己的地區特色。
2、古典巴蜀烹調與中原、江南烹飪的分野出現在東漢末與魏晉時期:
東漢建立以後,四川的經濟文化繼續發展,它的烹飪文化開始表現出自己的特色。第二節里介紹的忠縣東漢墓葬中的「庖廚俑」說明了巴蜀烹飪的成熟景象,其中水餃的出現尤其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水餃應該理解為餛飩的變種,兩漢時期餛飩被稱為「餦餛」,是通稱「餅」的一種,或者叫做湯餅。東漢劉熙《釋名》「餅」中已提及「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等餅類,但我們並不能准確理解湯餅的含義,我們只知道,餛飩或者水餃應該是小麥去麩以後的麵粉製作成的,要求麵粉加工質量很高,由此我們可以推測至遲在東漢時期,四川地區的農業加工技術和中原地區一樣,已經發展到相當的階段。饅頭,或稱「曼頭」,作為一種方便麵食,應該是上面所引《釋名》句子里所謂「蒸餅」的一種,在東漢末已經出現了,但為什麼要被高承歸之於蜀漢諸葛亮的發明?這里除了名人效應以外,可能還因為蜀地曼頭首創加入肉餡,而且在形狀上略似人首的緣故,和劉熙時的蒸餅當有所不同。魏晉時候可能託名曹操的人寫的《魏武四時食制》談到當時巴蜀的烹飪,說:「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說黃魚「大數百斤,骨軟可食,出江陽、犍為。」還提到「蒸鯰」,可見當時巴蜀地方已有清蒸鯰魚的菜式了。不管怎麼說,都說明了巴蜀地區的烹飪水平在東漢末、三國時期有了相當的提高,並且以「喜著飴蜜」為中原所知,後來在東晉時期,再次為常璩的「尚滋味、好辛香」所確定。
三國時,成都作為鼎足而三國家之一的首都,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台,第二次移民運動促成了巴蜀經濟文化的繼續發展,在此期間,後主劉禪大興土木,「頗出遊觀,增廣聲樂」,相應地,在高層飲食水平上有所體現。 這時候的成都,已經成為「既麗且崇」,「外則軌躅八達,里閈對出,比屋連甍,千廡萬屋。」繁榮的全國大都會了。西晉時,左思根據文獻和詢問在洛陽的蜀中人士所寫出的《蜀都賦》,盛贊蜀中物產豐富,所謂「蒟蒻茱萸,瓜疇芋區,甘蔗辛姜,陽蓲陰敷。」因此才有成都宴會上的「餚槅四陳,觴以清(酉票)」。西晉詩人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里也談到蜀都飲食之豐盛:「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尚滋味、好辛香」的烹飪風格與「調夫五味」的精神是沖突的,由此我們結論:魏晉時期的古典川菜顯現出與西漢時代風格不同的特色,所以我們認為,古典巴蜀菜與全國其他菜系的分野,應該在東漢末和魏晉之時,而不是秦漢之際。
3、隋、唐、五代時期巴蜀飲食文化的繁榮:
西晉末巴蜀地區的戰亂,導致了大批巴蜀地區人民的東遷,使得經濟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到了隋唐時期,統一大帝國的建立使得生產得到恢復,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經濟大恢復與生活富裕下的文化充實始於隋佔領巴蜀地區以後,隋徙封成都的越王楊秀在成都大興土木,擴建成都城垣,說明至隋統一中國時,巴蜀地區的人口增加,蜀漢時成都城區規模已不敷居住。楊秀「漸奢侈」對成都飲食消閑文化起到了表率作用。其後自安史之亂起,巴蜀成為唐王朝的後院,成都曾短暫地被改名為「南京」,隨後成都在中唐和晚唐再次經由韋皋和高駢進行兩次擴城,成為一個相當規模的大城市了。唐中後期的動亂里,四川一直是世族、著名文人避難的地方,這就為文化交流,包括飲食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這一時期的巴蜀飲食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在唐人詩里有所反映,例如杜甫在四川夔府時,曾作《槐葉冷淘》詩:「青青高槐葉,采掇會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冷淘」是一種涼面,早在南北朝時期即已出現其雛形,盛唐時成為宮廷宴會的時令飲食,杜甫能在夔府吃到冷淘,說明京師盛宴里的佳餚業已流傳到四川民間。杜甫又曾對四川綿州「饔子左右揮霜刀,魴魚金盤白雪高」的烹魚技術非常欣賞。繁榮的巴蜀經濟、商品的交流給了地區性飲食文化以充分的支持,張籍在《成都曲》中有「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雍陶「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如長安」的描述。李商隱有「美酒成都堪送老,當爐仍是卓文君」的句子都描述了當時四川飲食的豐盛。
特別在第三次移民後的五代時期,前後兩蜀的經濟文化達到了又一個高潮。這是因為遷徙到四川的高文化素質的世族人士在數量上超過了前兩次,使巴蜀成為當時全國中原世族避難的兩個地區之一。
《清異錄》載:「孟蜀尚食,掌《食典》一百卷,有賜緋羊。其法:以紅曲煮肉,緊卷石鎮,深入酒骨淹透,切如紙薄乃進。」 從《齊民要術》里,我們看到直接用酒處理肉類的烹飪只有蒸缶(下四點水)小豬,緋羊的製作方法似發揚了此種方法,現代的「東坡肉」也繼承了這一方法,用酒處理豬肉。從花蕊夫人的宮詞里,我們知道當時飲宴方式豐富多彩,有了「船宴」。《食典》以其高達一百卷的數量,應該是隋唐至五代期間內容最浩大的食譜書,雖然它僅反映了皇家御廚的廚藝,但可以窺探出巴蜀烹飪文化在五代時期的五彩繽紛。今天,我們已無從知道失傳了的孟蜀《食典》的具體內容,只能從花蕊夫人的宮詞里可以窺探到當時四川高層人士宴會種類的新奇和飲食方式的精巧與別開生面。
4.兩宋時期,古典川菜成為全國的獨立菜系:
兩宋四川繼續保持經濟文化的繁榮。北宋時,成都游宴之風甚熾,北宋仁宗時宋祁知成都,更把游宴活動開展得多彩多姿。宋祁著《益部方物略記》,第一個向四川以外的地區詳細介紹四川奇異的土特產和部分烹飪技巧。以後,蘇軾第一個身體力行,創造性把四川烹飪發揚光大到中原、江南和嶺南地區,關於蘇軾的烹飪實踐,我們可以從多本他的詩詞、詞話和宋人筆記里發現。
業余烹調愛好者,浙江人陸游長期在四川為官,對川菜興味濃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黃,彭山的燒鱉,成都的蒸雞,新都的蔬菜,都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離蜀多年後還念念不忘。晚年曾在《蔬食戲作》(注44)中詠出「還吳此味那復有」的動情詩句,在《飯罷戲作》一詩中,他說:「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彘」即「豬」,「彘骨」是豬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醬烹制或蘸美至極。此外在詩中稱道了四川的韭黃、粽子、甲魚羹等食品。陸游的《劍南詩稿》談到四川飲食的竟達50多首,他的作品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到四川各地民間美食的絢麗。
兩宋四川飲食的重大成就,就在於其烹飪開始被送到境外,讓境外的川人和不是川人的普通人能在專門的食店裡吃到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飲食,這是四川菜第一次成為一個獨立的烹調體系的伊始。這就是所謂北宋的「川飯」,這些川飯店,主要經銷「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南宋的「川飯分茶」。從上述兩書的內容可以發現,川菜出川主要經營大眾化的飲食,尤其是麵食,而麵食里佔主要成分的品種是面條,附帶也有一些快餐類肉食。今日上海、杭州面條里的「燠面」或「沃面」很可能是川飯面條的遺存,因為我們在《東京夢華錄》里找不到第二處有記載燠面的地方,根據《都城紀勝。食店》,南渡以後的南食店和川飯分茶事實上成了麵食店的代稱,因此北宋開封川飯店的燠面在南渡一百五十年以後很可能變成一種固定的江南面條了。而我們知道,現代的燠面已經和現代川菜面條大不一樣了。我們現在不知道,這些烹調的具體調味特色,而且沒有發現其厚味、辛香的特色。從《夢梁錄》的說明中,我們知道川飯的出現原因是,在北宋時期,為照顧在汴京居住的蜀中士大夫的口味,「謂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一百五十年以後,這些隨南渡開設到臨安的川飯店,已經「無南北之分矣」,說明這些川味麵食曾與中原烹調有較大差異。
換句話說,只有到了北宋,川菜才單獨成為一個全國有影響力的菜系。我們可以總結到,古典川菜肇始於東漢末與魏晉之交時期,定型同時達到高峰是在北宋時期,定型過程幾乎花費了一千年時間。
3. 川菜的文化特徵
川菜整個菜系以成都、重慶兩地的菜餚為代表,還包括樂山、江津、自貢、合川等地的地方菜。川菜系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其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到三國鼎立之間。其實,無論烹飪原料的取材,還是調料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專業烹飪水平,均已初具規模,已有菜系的雛形。
川菜風味獨特、口味多樣,在中國菜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菜餚常用的原料除雞、鴨及肉類、蔬菜外,山珍海味亦頗多,但是水產較少。川操的最大特點是十分注意調味。調味品既復雜多樣,又富有特色。一般多用辣椒、花椒、香醋、豆瓣醬等。這些復雜多樣的調味品經過廚師的巧妙調和,可以形成成千上萬的口味,如酸辣、嘛辣、椒嘛、怪味等,口味種類之多,使川菜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譽。
川菜發祥地為巴、蜀二地,調味多變,素有「百菜百味」之說,重油重味,尤以麻辣見長。以成都、重慶兩地菜餚為代表。抗戰八年,大家都聚處南都,男女老幼,漸嗜麻辣,一旦成癮,非有辣味不能健飯,現在川菜風行,是時勢所造成。川菜空間好在何處?一般說來,它的特點是:油而不膩,鮮而不腥;強而不烈,威而不猛;醇厚中見刺激,刺激中見醇厚。吃起來不僅有餘味,更是回味無窮。川菜在口味上特別講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長,以味的多、廣、厚著稱。歷來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燒、酸辣、魚香、干煸、怪味、椒麻、紅油)之說。其主要名菜有: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燈影牛肉,樟茶鴨子、毛肚火鍋、魚香肉絲等三百多種。
4. 極具特色的四川飲食文化
川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在四川飲食文化中辣是主要的口味。川菜的歷史悠久,它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根據多年的積累和沉澱,川菜也逐漸被全中國甚至國際上的認可,喜歡川菜的人也越來越多。那麼,對於四川的飲食文化您了解多少呢?下面的 四川文化 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川菜發源於我國古代的巴國和蜀國。它經歷了從春秋至兩晉的雛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較大發展,兩宋出川傳至各地,至清末民初形成菜系四個階段。其後,從辛亥革命到抗日,中國烹任各派交融,使川菜更加豐富。四川飲食文化的發展依賴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四川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境內江河縱橫,四季常青,烹任原料豐富:既有山區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魚蝦蟹鱉;既有肥嫩味美的各類禽畜,又有四季不斷的各種新鮮蔬菜和筍菌;還有品種繁多、質地優良的釀造調味品和種植調味品,如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德陽醬油、郫縣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敘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區的辣椒等,都為各式川菜的烹任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此外,四川的酒和茶,品種質量優異,對四川飲食文化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川飲食文化的發展還依賴於人們的風俗習慣。據史學家考證,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習俗。貴族豪門嫁娶良辰、待客會友,無不大擺「廚膳」「野宴」「獵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間婚喪壽慶,也普遍籌辦「家宴」、「田席」「上馬宴」「下馬宴」等等,因而造就了一大批精於烹任的專門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藝世代相傳,長盛不衰。
另外,四川飲食文化的發展不僅依靠其豐富的自然條件和傳統習俗,而且還得益於善於廣泛吸收外來經驗。無論對宮廷、官府、民族、民間菜餚,還是對教派寺廟的菜餚,它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華,充實自己。秦滅巴蜀,「輒徙」入川的顯貴富豪,帶進了中原的飲食習俗。其後歷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們的飲食習尚與名撰佳餚帶入四川。
尤其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帶進了他們原有的飲食習慣,又逐漸被四川的傳統飲食習俗所同化。在這種情況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長,實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繼承發揚傳統,不斷改進提高,形成風味獨特、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四川菜系。眾所周知,四川人喜歡吃火鍋,其喜歡麻辣在全國有名。滾燙的火鍋,豐富的美食,構就了四川飲食文化中的一朵靚麗的奇葩。四川是一個盆地,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火鍋。火鍋是一個小盆子,四川乃一大盆也。
但凡到過四川的人都知道,蜀中氣候夏季高溫乾燥,冬季陰冷潮濕。在寒冷的冬天吃著滾燙的火鍋,不僅可以禦寒,還可以預防關節炎,風濕病等疾病的侵襲。火鍋中的辣椒,麻椒,三萊,八角等物不僅可以大開口胃,而且對於治療疾病有一定的幫助。這也是川菜中緣何多辣椒等物的原因。與湖南的酸辣、陝西的咸辣、貴州的香辣卻是大大的不同。其他地方也不乏吃辣者,但推究其本意,與這種潮濕陰冷的氣候沒有太大關聯。火鍋是一個大雜燴,其包羅萬象,在中華食文化中開創了偉大的先例。
肉禽蛋,各種蔬菜,凡是可以用來「燙」的都可以作為火鍋的材料。所以四川人稱吃火鍋叫「湯火鍋」。其真可謂大而全,色香味俱全。蜀文化靈秀深邃,表現在火鍋和飲食文化上,則頗有些「小橋流水」的意蘊。成都火鍋店的裝修和包裝古樸雅緻,而火鍋的湯料和食品的炮製更為細致小巧。在成都,火鍋被稱之為「熱盆景」,也與這種文化差異有關。而在店名選擇上,也充分顯示出蜀文化的特性,「皇城老媽」、「芙蓉國」、「獅子樓」等讓人可感知一斑。
成都的火鍋文化來自於重慶,但比重慶火鍋要香且鮮,而辣味也很適中,四川人對於辣較有心德,講究外剛內柔,辣則剛而不壓柔,柔則香而不抑剛,所謂剛柔並重,有剛有柔,既辣且香,香中帶辣,辣中有香,同時還有一股麻味,三種味道混合起來回味無窮,再加上銅鍋慢煮,這就是成都早先的「麻辣燙」。
俗話說:食在四川,味在成都。成都是四川的都會,同時也是四川飲食文化的中心,飲食是我們國人之天下,而川菜則代表了中國西南部人們的口味,所以,這正是川菜能並列我國「四大菜系」之一的原因。說起成都的川菜,早已久賦盛名,西晉文學家左思在《蜀都賦》中曾經提到過成都川菜那種使人「口水直下三千尺」的美味佳色,歷代的文人墨客也競相贊揚成都的川菜,所以到如今在川菜菜品里還有以文人命名的菜品。
總之,川菜是歷史悠久、地方風味極為濃厚的菜系。它品種豐富、味道多變、適應性強,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譽,以味多味美及其獨特的風格,贏得國內外人們的青睞。許多人發出「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贊嘆。川菜的不斷發展也使四川飲食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
5. 川菜代表的地域文化
川菜是中國漢族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
川菜三派的劃分,是在已有定論的上河幫、小河幫、下河幫的基礎上,規范化完整表述為:上河幫川菜即以川西成都、樂山為中心地區的樂山川菜;小河幫川菜即以川南自貢為中心的鹽幫菜,,同時包括宜賓菜、瀘州菜和內江菜,下河幫川菜即以老川東地區達州菜、重慶菜、萬州菜為代表的江湖菜。三者共同組成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分支菜系,代表川菜發展最高藝術水平。2017年9月28日,中國烹飪協會授予四川眉山市「川廚之鄉」的稱號,眉山菜成為川菜的代表。
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並以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聞名,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眾家之長,善於吸收和創新。四川省會成都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榮譽稱號。
明末清初,辣椒傳入,直至清末,風味特點逐漸定型,並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創新發展,川菜以家常菜為主,高端菜為輔,取材多為日常百味,也不乏山珍海鮮。其特點為:「善用三椒」、「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口味多變,包含魚香、家常、麻辣、紅油、蒜泥、薑汁、陳皮、芥末、純甜、怪味等24種口味。代表菜品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水煮肉片、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鍋肉、泡椒鳳爪、燈影牛肉、口水雞、香辣蝦、尖椒炒牛肉、重慶火鍋、板栗燒雞、辣子雞等。
6. 帶你走進川菜文化了解川菜的魅力
提起四川歷史文化不得不提到 川菜文化 ,它風味獨特歷史悠久。從古至今,它永遠都是巴蜀大地上的驕傲。由於四川地理位置獨特,為川菜創造了多樣化的食材和輔料,接下來就由我我為大家總結川菜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國十大名菜 川菜具有以下五種特點
風味多樣
川境內江河縱橫,四季常青,烹飪原料多而且廣。既有山區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魚蝦蟹鱉;既有肥嫩味美的各類禽畜,又有四季不斷的各種新鮮蔬菜和筍菌;還有品種繁多、質地優良的釀造調味品和種植調味品,如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德陽醬油、郫縣豆瓣、茂汶花椒、敘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區的辣椒等等,都為各式川菜的烹飪及其變化無窮的調味,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此外,四川所產的與烹飪、筵宴有關的許多酒和茶,其品種質量之優異,也是聞名中外的,如宜賓的五糧液、瀘州的老窖特曲、綿竹的劍南春、成都的全興大麴、古藺的郎酒等,它們對川菜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我的老家四川省華鎣市,雞蛋就可以做很多種菜。雞蛋炒番茄、雞蛋炒飯、煎蛋煮麵、煎蛋炒麵、煎蛋燒湯、蒸燜蛋、八寶蛋、紅包蛋等等。凡是你想得到的,就沒有我們吃不到的。
講究美感
川菜講究的就是色、香、味俱全,不僅要味美,還有視覺美、形象美。川菜崇尚「辣」,不僅僅是一種辛辣,而且要辣得很有意思,辣得讓人慾罷不能,欲進亦不能!那種感覺就一個字,爽!一般來說川菜給人的感覺是潑辣,細膩,頑強。潑辣是因為吃麻辣,渾身毛孔噴張,漢唰唰地往外冒,舌頭都燙直了,實在沒功夫和你細細地掰哧;細膩是因為不滿足於簡單的口味,決不因能下飯就馬馬虎虎湊合吃,嘴裡淡得無聊時,必定要創造出七八種怪味,辨出個不同來,講出個道道來;頑強是因為餓得發昏時,總能想出辦法找到吃的,看到什麼就能吃到什麼,天上、地下凡是能做菜的,四川人都能把它做得有滋有味,色、香、味俱全。
川菜注重食品的色香味一致並能達到和諧,所以對川菜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一個土豆,一個紅薯,一個蘿卜,幾乎都可以雕刻出讓你意想不到的任何東西。這些精美的圖像,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我們做不到的。
注重情趣
川菜不僅好吃,而且它的名字也像中國的傳統文化一樣亦是博大精深,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有時也給人一種樂趣。有的以名人的姓名。比如東坡肘子。東坡肘子是蘇東坡製作的傳統名菜。它有肥而不膩,粑而不爛的特點,色、香、味、形俱佳,有人稱其為「美容食品」,外賓贊頌它「可列入世界名菜」。有的以廣為流傳的事跡,例如夫妻肺片。相傳當年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華,與其妻一道以制售涼拌牛肺片為業,他們夫妻倆親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籃叫賣。
由於他們經營的涼拌肺片製作精細,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為區別一般肺片。攤店,人們稱他們為「夫妻肺片」。夫婦二人設店經營後,在用料上更為講究,以牛肉、心、舌、肚、頭皮等取代最初單一的肺,質量日益提高。
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風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有的根據菜餚的形象命名的,如火鍋。火鍋在廣東稱為「邊爐」,在寧夏稱為「鍋子」,在四川叫「火鍋」。四川的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至少在一千七百年以上。悠久的火鍋歷史也就造就了妙趣橫生的 火鍋文化 ,有人開始將火鍋稱為「熱盆景」,「盆中鮮」、「燙中樂」。火鍋城、火鍋街中出現了「日暮漢宮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歸。」等頗有詩情畫意的火鍋章句,將四川火鍋的水平提高到了一個並非為了溫飽的水平。